中医基础理论概述概述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要素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要素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要素汇总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和根本,它包含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本文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要素进行汇总概述。

1.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以及五脏对应五行的关系。

五行学说帮助人们理解宇宙和人体的变化规律,对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它强调了事物的相互对立和统一性。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应用广泛,包括辨证论治、药物配伍、饮食调理等方面。

3.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是中医理论中关于疾病形成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它主要包括外感病因、内在病因和七情六欲等方面。

病因学说帮助中医医生了解疾病的本质,为治疗提供指导。

4. 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观察、听闻、询问和触摸等方式来获取病情信息。

诊断方法在中医临床中是重要的判断和辨证的工具。

5. 中药学中药学是中医学中研究中草药及其应用的学科,它包括中药的性味归经、配伍禁忌以及药物炮制等方面。

中药学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6. 方剂学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研究中药组方和用药规律的学科,它包括方剂的组成、功效和应用等方面。

方剂学在中医临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7. 针灸学针灸学是中医学中研究针刺和艾灸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它包括针刺和艾灸的操作技术、经络理论和针灸穴位等方面。

针灸学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要素的概述,它们相互关联、相互支持,共同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学及其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望色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及皮肤、 黏膜、舌苔、排泄物等颜色,以了解 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望形态
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姿态 等,以诊察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 盛衰。
注意事项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 干扰;要全面观察,不可片面;注意 病人情绪变化对望诊的影响。
闻诊方法介绍
听声音
精神调理
保持心情愉悦、精神宁静,避 免过度情绪波动。
03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功能特点与分类
脏腑功能特点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和六腑。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指胆、 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主要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脏腑分类
脏腑按功能特点可分为脏和腑两大类。脏的功能以化生和贮藏精气为主,腑的功能以受盛和传化水谷为主。
中医历史沿革
01
02
03
起源
中医起源于原始社会,春 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 本形成。
发展
历经汉、唐、宋、元、明、 清等朝代的发展,中医逐 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和实践经验。
传承与创新
近代以来,中医在传承古 代经典理论的基础上,不 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创新发展。
中医基本理念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哲学思想的核心,用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及疾 病的病因、病机等。
惊则气乱
突然受惊,使心气紊乱,导致心 神不宁。
恐则气下
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泄于 下。
饮食劳逸失调对健康影响
饮食不节
过饥过饱,或五味偏嗜,均可使脾胃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乏源。
劳逸过度
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均可使气血筋骨脏腑失调,导致疾病发 生。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概述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类型特征,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一、体质的概念(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换言之,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

(二)体质的构成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形与神的协调统一,这是生命存在和健康的基本特征。

健康,就是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精神心理方面的完好状态,正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说:“形神俱备,乃为全体。

”神由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在,形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所舍之处;反过来,神是形的功能表现和主宰,神作用于形,对人体生命具有主导作用,能协调人体脏腑的生理机能。

因此,形壮则神旺,形衰则神衰。

体质概念包括了形、神两方面的内容,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产生出相应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而良好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是正常形态结构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体质的固有特征中综合地体现出来。

可见,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人体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性是个体体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根据中医学“司外揣内”的认识方法,内部形态结构与外观形象之间是有机的整体,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

而体表形态最为直观,故备受古今中外体质研究者重视。

因此,形态结构在内部结构完好、协调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它以躯体形态为基础,并与内部脏器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故人的体质特征首先表现为体表形态、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2)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制约关系:
水克火:肾水上济于心阴,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 火克金:心火之阳热,可以抑制肺气清肃太过; 金克木:肺气清肃,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
木克土: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
土克水:脾气之运化水液,可防肾水泛滥。
(3)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 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 能上因有他脏的资助而不致于虚损,又因 有他脏的制约而不致于过亢。
火曰炎上
炎 热、 光 明、 向 上、 升 腾。
土爰稼穑

万物土中生,
万物土中灭。

“土载四行”

生化、承载、
受纳

金曰从革
肃杀、清洁
收敛、沉降
水曰润下
滋润、下行、 寒凉、闭藏
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炎热、升腾、光明、向上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肃杀、清洁、收敛、沉降 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4.阴阳转化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外 侧 手 足 三 阳 经 手 足 三 阴 经




腰 背


六 腑
心 肺




内 侧
胸 腹


五 脏
肝 脾 肾
第一节
阴阳学说
2.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升、出(阳) 降、入(阴) 常态——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

中医基础理论(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一经别的循行与基本功能 二别络的循行与基本功能 三经筋的循行与基本功能 四皮部的循行与基本功能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 第二节体质的形成
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 用
一体质的概念 二体质的特点
一先天禀赋 二年龄因素 三性别差异 四饮食因素 五劳逸因素 六情志因素 七地理因素 八治疗影响
一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二七情与脏腑的关系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一饮食不节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
一过劳 二过逸
一痰饮 二瘀血 三结石
一毒邪 二外伤 三诸虫 四药害 五医过 六先天因素
第二节病机
第一节发病
第三节疾病传变
一发病原理 二发病类型
一基本病机 二内生五邪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1
第一节经络学 说概述
2
第二节十二经 脉
3
第三节奇经八 脉
4 第四节经别、
别络、经筋、 皮部
5
第五节经络的 功能和应用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一中医学及其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创新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二中医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一取象比类 二司外揣内 三归纳演绎 四试探反证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第一节阴阳学 说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孙思邈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家,他的《 千金方》集唐以前医学之大成, 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
和阐述。
李时珍
李时珍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他 的《本草纲目》对中草药进行了 详细分类和研究,丰富了中医治
疗手段和药物学理论。
02
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医用来描述事物两个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 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方面。人体内部以及人与自然环境 之间都存在着阴阳的平衡,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重要 原因。
参加学术会议
参加中医学术会议,可以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学术动态,拓宽学 术视野,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加入学术组织
加入中医相关的学术组织,如中医学会、针灸协会等,可以参与各种 学术活动,与同行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共同提高中医理论水平。
中医基础理论在当代的价值
06
与意义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传承千年智慧
THANKS
感谢观看
经络理论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认为,通过调理经 络可以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血津液理论
气血理论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血是营养滋润 人体的基本物质。中医认为气和血的充盈与运行状况直接影 响人体健康。
津液理论
津液是人体内的液态物质,包括津液、精液、髓液等,具有 濡养和滋润作用。中医认为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与脏腑 功能密切相关,津液失调会影响人体正常生理活动。
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医学创新与进步
拓宽医学研究领域
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为医学研究领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人体生命 活动的奥秘,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足阳经 手三阳经足三源自经五、病因(一、)概念
1.含义: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 2.分类:六淫
疠气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病理产物等
(一)风邪
(一)六淫
1.含义: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2.致病特点: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 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热、动、燥 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
(二)阴偏盛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 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寒、静、湿 病机趋向: “阴胜则阳病”
气机阻滞 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疼痛(胀、窜、攻痛) 气塞不行—胀闷(气行则舒)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脉
表现
实有力等。
精气夺则虚 含义 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
特点
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
形成 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气损害等。
(二)十二经脉
1.走向
头 手三阳经

手三阴经
手 足三阳经

足三阴经

《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二)十二经脉
2.组成
手足阴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2024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2024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2024中医综合考研大纲“中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珍贵的传统医学体系。

中医综合作为考研科目,旨在培养具备中医基本理论、诊断与治疗、中药学、方剂学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

本文将介绍2024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以帮助考生更好地进行备考和学习。

”一、考试大纲概述2024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分为三个部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与治疗、中药学和方剂学。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时间为3小时。

考生需全面掌握中医相关知识和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中医临床问题的能力。

二、详细内容介绍1.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本理论概述•中医诊断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辨证施治学•中医经络学、中医脏腑学、中医气血津液学•中医五脏六腑、中医经络与穴位•中医养生学、中医针灸学、中医骨伤学2. 中医诊断与治疗•中医病案分析、中医临床诊断学、中医辨证施治学•中医八纲辩证、中医脉诊、中医舌诊、中医体诊•中医针灸治疗、中医药物治疗、中医按摩推拿治疗•中医气功调理、中医心理疏导、中医饮食调养3. 中药学和方剂学•中药学概论、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性、中药鉴别学、中药质量控制学•常用中药、方剂学概论、方剂组成与用药原则•方剂的配制与应用、中药处方与用药规律三、备考建议1.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根据考试大纲,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合理分配每个模块的学习时间和复习时间。

重点关注自己的薄弱环节,加强针对性训练。

2.系统学习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综合的核心内容,需要系统学习和理解。

可以通过书籍和网络资源结合,参加相关的培训班或讲座。

3.做好知识点整理和总结:建立自己的知识点框架和脉络,将知识点整理成条理清晰的笔记。

通过整理和总结,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4.刷题提升答题技巧:通过做相关的历年真题和模拟题,提升答题技巧和应试能力。

注意分析题型和解题思路,熟悉考点和重点内容。

5.多维度综合训练:综合性考试需要综合的能力,除了理论知识外,要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