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藏象概论
合集下载
中医学基础教学课件:第三章 藏象
心与肺:生理—主要体现于血液运行和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
(1) 肺主气,心主血 (2)心主血脉,肺朝百脉
心与脾:生理—主要体现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1)心主血,脾生血 (2)心主行血,脾主统血
心与肝:生理—主要体现于行血藏血和精神情志调节两方面。
(1)心主血,肝藏血
(2)心主神志,肝调情志
*人以胃气为本
*胃主通降
*胃喜润而恶燥
(一)解剖形态 位置:位于腹中,上端接胃,下通大肠。 形态:纡曲回环叠积的管状器官。
(二)生理功能 *主受盛和化物: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故小肠是接受胃内容物的盛器;小肠的化物功能
是将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吸收。“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主泌别清浊:将水谷精微吸收,经脾转输全身。将食物残渣下推大肠。吸收大量水分,参与水液代
(一)解剖形态 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即脏腑之间和脏腑内部间隙互相沟通所形成的通道,在人体脏腑中,唯它最大, 无与匹配,称“孤府”。 (二)生理功能 *通行元气:元气运行,只有借助于三焦之道路,方能布散、通达全身,从而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 能活动,因而三焦起到了主持诸气的作用。 *运行水液: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道路,是参与水液代谢调节的脏腑之一。 *运行水谷:三焦有协助输布精微,排泄废物的作用。 (三)生理特性 *上焦如雾
感谢 您的观看
(一)解剖形态 居于胸腔之内,两肺之间,膈膜之上脊柱之前。形圆而下尖,形似倒垂未开莲蕊,有心包护卫于外。
(二)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主血——心能推动血液运行和参与血液生成
主脉——心能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心主神: 心具有统率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主司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中医基础理念课件-藏象学
活动的基础上,易产生确定不移的目 标,进行意向性活动,故曰“意之所 存谓之志”。 志既是认识活 动的产物,
又是认识过程深化的动力。因为有了 注意,便 有了记录;记录的不断积累, 促成了“识”(即见识、意识)。
五脏--心 藏
有了“忆”和“识”,人可进行思维活动(即“思”); 思维总要推敲衬度,反复斟酌的过程,故曰:“因志而存 变谓之思”。
心-小肠;肺-大肠;肝-胆; 脾-胃;肾-膀胱
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 生理特点
五脏 六腑
实体性器官 空腔性器官
化生、贮藏 藏而不泻,
精气
满而不实
受纳、传化 泻而不藏,
水谷
实而不满
奇恒之腑 中空有腔 藏精气
藏而不泻
藏象概论
藏 三、藏象学的形成
– 古代粗浅的解剖学知识,奠定了形态学方面的基 础。
– 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神的作用:主宰生命活动(生理活 动、心理活动)
① 统帅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
象 ② 心主管着人的整个精神心理活动。 (这是一种抽象的说法)
心对“神”中的精神、意识、思维、睡眠 等具体 心理活动和过程有着调控作用。(这 是心主 神志理论中最为实质性的内容)
藏 象
五脏--心
分析原由:
① 一种文化习惯。(古代习惯称心是进行思维活动的器官, 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活动密切相关,故有“心 领神会”、“心情愉快”、“心旷神怡”、“心有灵犀一 点通”等。)
思考、思维时,常需离开具体事物,借助概念、词语等, 这时又伴生疑虑。《类经》曰:“深思远慕,必生忧疑。”
象 这称为“虑”。故曰:“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随着思维的不断深化,“疑虑既生,而处得其善者,曰 智。”(《类经》) 故曰:“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是 认识活动的最高阶段。
又是认识过程深化的动力。因为有了 注意,便 有了记录;记录的不断积累, 促成了“识”(即见识、意识)。
五脏--心 藏
有了“忆”和“识”,人可进行思维活动(即“思”); 思维总要推敲衬度,反复斟酌的过程,故曰:“因志而存 变谓之思”。
心-小肠;肺-大肠;肝-胆; 脾-胃;肾-膀胱
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 生理特点
五脏 六腑
实体性器官 空腔性器官
化生、贮藏 藏而不泻,
精气
满而不实
受纳、传化 泻而不藏,
水谷
实而不满
奇恒之腑 中空有腔 藏精气
藏而不泻
藏象概论
藏 三、藏象学的形成
– 古代粗浅的解剖学知识,奠定了形态学方面的基 础。
– 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神的作用:主宰生命活动(生理活 动、心理活动)
① 统帅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
象 ② 心主管着人的整个精神心理活动。 (这是一种抽象的说法)
心对“神”中的精神、意识、思维、睡眠 等具体 心理活动和过程有着调控作用。(这 是心主 神志理论中最为实质性的内容)
藏 象
五脏--心
分析原由:
① 一种文化习惯。(古代习惯称心是进行思维活动的器官, 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活动密切相关,故有“心 领神会”、“心情愉快”、“心旷神怡”、“心有灵犀一 点通”等。)
思考、思维时,常需离开具体事物,借助概念、词语等, 这时又伴生疑虑。《类经》曰:“深思远慕,必生忧疑。”
象 这称为“虑”。故曰:“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随着思维的不断深化,“疑虑既生,而处得其善者,曰 智。”(《类经》) 故曰:“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是 认识活动的最高阶段。
中医学基础-藏象学说PPT课件
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
定了藏象学说的形态学
1. 早期的解剖实践
基础。
远古时期,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剖 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 进行了早期的观察。随着医药活动的开 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 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的 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医 疗实践结合起来。
比如:
血的运行如同河中之水,要借助一定的风力、河水 要充足且清纯、河道要通畅,这样水才能畅流不息。同理, 心主血脉也必须赖心气的充沛、血液的充盈和脉道的通 利.所以
心气充沛
(阴阳协调)
血液充盈 脉道通利
是保持血液正常运行的最基本条件 ( 其中心气起主导 作用)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按一定方向 流动,从而运行周身,不仅自身得养,保障主血脉、神志、舌等 功能正常进行, 同时, 对维持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 动起着关键的作用。
后天之精
一身 之精
精 先天之精
肾
五脏 之精
源
精气互化
精 互化 气
重在滋养、 闭藏
偏于在内
重在运 行有序
偏于在外
功能形态随之转化
根据精气学说,精气互化,所以人 体的精、 气作为人体的维持生命活 动的物质(生命物质)没有多大差 别,差别只是形态(有形无形)和 功能(兴奋抑制等)。
气分阴阳:
可参阴阳学说内容
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 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
故曰藏象。”
基本概念
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 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与自然界相
通的事物和现象。
五脏为中心 的生理病理
系统
现象
比象
藏,是指 藏于躯体内 的脏腑组织 器官 ;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概论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参见“整体观念”)
(二)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参见“整体观念”)
2022/12/30
中医基础理论
由于整体观察和类比思辩等思维方法的应用 ,以及古代哲学“重道轻器”、“重无轻有 ”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藏象学说还有从 宏观、功能、外象来把握脏腑的特点。
1 重宏观思维 2 重功能联系 3 重外象推测 4 重整体联系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藏象概论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 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 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 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 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 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 体系的核心部分。
2022/12/30
奇恒之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藏精气而不泻 脏腑与形体官窍源自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2022/12/30
2022/12/30
中医基础理论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藏象─┤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五脏之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脏 腑 │
└ 奇恒之府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藏象概论
形态结构
功能特点
人体各脏的生理功能,虽部分可从观察其形态结构来获得,但主要的是以各脏精气阴阳的运动变化来认识的。
2022/12/30
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的概念涵有“藏”和“象”: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 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 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由于五 脏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 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 统。
(二)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参见“整体观念”)
2022/12/30
中医基础理论
由于整体观察和类比思辩等思维方法的应用 ,以及古代哲学“重道轻器”、“重无轻有 ”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藏象学说还有从 宏观、功能、外象来把握脏腑的特点。
1 重宏观思维 2 重功能联系 3 重外象推测 4 重整体联系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藏象概论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 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 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 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 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 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 体系的核心部分。
2022/12/30
奇恒之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藏精气而不泻 脏腑与形体官窍源自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2022/12/30
2022/12/30
中医基础理论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藏象─┤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五脏之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脏 腑 │
└ 奇恒之府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藏象概论
形态结构
功能特点
人体各脏的生理功能,虽部分可从观察其形态结构来获得,但主要的是以各脏精气阴阳的运动变化来认识的。
2022/12/30
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的概念涵有“藏”和“象”: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 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 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由于五 脏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 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 统。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PPT课件
五、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部,上通于肾,下连 尿道与外界相通。
《医宗必读》:“膀胱当十九椎,居 肾之下,大肠之前”。
膀胱具有贮尿和排尿的生理功能,与 肾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生理功能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
在水液代谢过程中,水液经过肺、脾、 肾、三焦等脏腑的作用,敷布全身,濡养人 体,其浊者则经气化下输膀胱而成尿液,并 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而排出体外,维持着 全身水液代谢的平衡。
《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 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1、受盛化物
受盛,是接受、以器盛物的意思。化 物,具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
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主要体现于两个 方面:
①小肠是接受经胃初步消化之饮食物 的盛器。
②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必须在小 肠内停留一定时间,以利于消化和吸收。 小肠的化物功能,是将经胃初步消化的饮 食物,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
《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 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脑“满”,则人的视觉、听觉和精神
活动正常。脑“不满”,则可导致耳鸣, 目眩以及精神萎顿。
(二)脑的功能与五脏的关系 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统归于心
《类经·藏象类》称三焦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 诸脏,一腔之大府也”。
(一)三焦的生理功能
1、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
诸气,指全身所有的气;气机,指气 的运动;气化,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 种变化。
三焦是气的通道,是升降气机和气化的功能。
由于《内经》对三焦的具体部位描述不够 明确,而《难经》又提出三焦“有名而无形”, 因而引起了后世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是三焦的有形和无形,但对三 焦生理功能的认识却比较一致,认为三焦的主 要生理功能是主持诸气和通行水液。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ppt课件
心五行属火,为
“阳中之阳”。
ppt课件
18
心
生
心主血脉
理
功
能
心藏神
ppt课件
19
心主血脉
主:主持、管理之意; 血:血液,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 脉:脉管,为气血运行的通路,中医又 称其为“血府”。 心主血脉,是指心脏具有推动血液在经 脉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
ppt课件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 “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现于外的 生理、病理现象。
ppt课件
7
藏象的概念及其来源
藏象的来源(形成)
♠ 早期的解剖实践 — 藏象的形态学基础
♠ 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和总结 — 藏象的生理、病理学基础
♠ 反复医疗实践的验证 — 藏象的诊断、治疗学基础
色淡白无华;心慌心悸;脉虚无力等。
心血瘀阻:心气不足而血脉瘀阻:面色灰暗,
口唇青紫,舌青紫有瘀斑, 胸部憋闷刺痛,脉搏节
律不齐等。
心血亏虚:心血虚少、脉道不充:心悸,面色
口唇苍白,脉细无力等。
ppt课件
25
心藏神(心主神明、心主神志)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 表现,是对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高度 概括。 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 维活动。
20
心主血
心能推动和调控血液的运行及生成,以输送营养物 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主要体现在: 行血,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 生血,指心具有化生血液的功能。
心主脉
心能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运行, 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营养物质输送于全身 脏腑形体官窍。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课件
血液在心气的推动下才能在脉内正常运行,营养全身
2、血液充盈
3、脉道通利
19
心主血脉功能的临床观察
面色
舌色
脉 1. 面色红润
胸部的感觉
心主血脉 功能正常
2. 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 3. 脉象和缓而有力 4. 胸部感觉舒畅
20
心主血脉功能异常
1、心气不足
面色淡白,乏力少气,心悸,心慌,脉弱无力
2、心血亏少
37
小肠主液
“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
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
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张介宾
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与尿液的量有关 --“小肠主液” “利小便及所以实大便”
38
小肠上述三个功能,中医理论习惯上将之纳 入脾胃升清降浊功能之内 受盛和别浊--胃的受纳和通降的延续 化物和泌清--脾的运化升清的组成部分
28
心开窍于舌
在窍--开窍 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外候,舌为“心之苗”
在结构上
心经的别络,联系到舌,“手少阴之别……系舌本”
在生理功能方面
心主血脉和神明,与舌的色泽、运动、味觉、语言有关 舌质的色泽--气血的运行和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舌者,音声之机也”
29
心在液为汗
13
五脏
“藏而不泻”,“满而不疗上脏病 多补……
“泻而不藏”,“实而不满”--腑病多 六腑
实如:食滞胃脘、大肠燥结、膀胱湿热-
-
“六腑以通为用” --消食和胃、泻下通便、清利膀
胱等
脏实者可泻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
14
中医与西医脏器比较
名称基本相同,但其概念并不完全一致
2、血液充盈
3、脉道通利
19
心主血脉功能的临床观察
面色
舌色
脉 1. 面色红润
胸部的感觉
心主血脉 功能正常
2. 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 3. 脉象和缓而有力 4. 胸部感觉舒畅
20
心主血脉功能异常
1、心气不足
面色淡白,乏力少气,心悸,心慌,脉弱无力
2、心血亏少
37
小肠主液
“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
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
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张介宾
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与尿液的量有关 --“小肠主液” “利小便及所以实大便”
38
小肠上述三个功能,中医理论习惯上将之纳 入脾胃升清降浊功能之内 受盛和别浊--胃的受纳和通降的延续 化物和泌清--脾的运化升清的组成部分
28
心开窍于舌
在窍--开窍 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外候,舌为“心之苗”
在结构上
心经的别络,联系到舌,“手少阴之别……系舌本”
在生理功能方面
心主血脉和神明,与舌的色泽、运动、味觉、语言有关 舌质的色泽--气血的运行和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舌者,音声之机也”
29
心在液为汗
13
五脏
“藏而不泻”,“满而不疗上脏病 多补……
“泻而不藏”,“实而不满”--腑病多 六腑
实如:食滞胃脘、大肠燥结、膀胱湿热-
-
“六腑以通为用” --消食和胃、泻下通便、清利膀
胱等
脏实者可泻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
14
中医与西医脏器比较
名称基本相同,但其概念并不完全一致
中医基础理论1 PPT课件
五脏之阳虚衰,则生虚寒性病证。
(二)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1、五脏藏精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相融合而生成一身之精,分藏于五脏而 为五脏之精。
2、精化为气
一身之精所化之气与肺吸入之清气相融合而成一身之气,
分布到五脏则为五脏之气。因此,各脏之精是一身之精的分属,
各脏之气是一身之气的分布。
五脏之精是五脏之气的化生之源,五脏之气是五脏之精的功 能体现。五脏之精贵在贮藏于五脏之中而不妄泻,五脏之气贵在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象──五脏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其含义有二: ①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②五脏系统与外在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及的 比象。
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
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一身之气分布于五脏,则为五脏之气。 因此,五 脏之气既有同源性,又有相对特异性。
五脏之气,推动和调控着各脏的功能活动。
3、五脏之阴阳
五脏之阴,简称“脏阴”,是五脏之气中的
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五脏之阳,简称“脏阳”,是五脏之气中具 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五脏之阴虚衰,则生虚热性病证。
生理功能 化生和贮 藏精气 受盛和传 化水谷 贮藏精气 肝、心、 脾、肺、 肾 胆小肠胃 大肠膀胱 三焦 脑、髓、 骨、脉、 胆、女子 胞
腑
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之腑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1、五脏之精 “五脏六腑之精”一词源于《素问· 上古天真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课件(藏象)
(二)脏——五脏(心肝脾肺肾)
1.结构:中满(内部较充实)的实质性器官。 2.功能特点: “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内经》)。 (1)藏-贮藏、闭藏;泻-传导、排泄。 (2)满-充满精气(“精气为满”);实-充实水谷(“水谷为实”) (三)腑——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1.结构:胸腹腔内部中空、囊状的官腔性器官。 2.功能特点: “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内经》)。
藏与当代解剖生理学脏器概念的关系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卫 气 行 于 体表阳分 觉醒及活动状态 不易感冒 人 睡眠状态 ☆窗口: 藏象学说的创生运用的是解剖方法,为什么后来会放弃解剖,转而 采用“以表知里”方法? 卫气入里 行于阴分 易感冒 卫“昼行阳,夜行于阴” 卫气运行与寤寐有关
☆窗口: 心藏神理论的发生学原理。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窗口:
西方医学对心藏神理论的诟病。 ②调控各脏腑的功能
心藏神
☆窗口:
驾驭协调各脏腑之气
协调各脏功能
“心为君主之官”、“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3)心藏神功能正常与否的表现 精神充沛 心藏神 意识清晰 思维敏捷 对外界信息反应正常灵敏
肺司呼吸
肺主一身之气
升降出入失调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2.主行水【“通调水道”(《素问· 经脉别论》)】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附:心包络
一、心包络的概念 心包络简称心包(膻中),是心脏外面的包膜。 二、心包的生理功能 保护心脏,“代心受邪”。 ☆接口: 心包络及其功能的发生学原理。
1.结构:中满(内部较充实)的实质性器官。 2.功能特点: “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内经》)。 (1)藏-贮藏、闭藏;泻-传导、排泄。 (2)满-充满精气(“精气为满”);实-充实水谷(“水谷为实”) (三)腑——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1.结构:胸腹腔内部中空、囊状的官腔性器官。 2.功能特点: “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内经》)。
藏与当代解剖生理学脏器概念的关系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卫 气 行 于 体表阳分 觉醒及活动状态 不易感冒 人 睡眠状态 ☆窗口: 藏象学说的创生运用的是解剖方法,为什么后来会放弃解剖,转而 采用“以表知里”方法? 卫气入里 行于阴分 易感冒 卫“昼行阳,夜行于阴” 卫气运行与寤寐有关
☆窗口: 心藏神理论的发生学原理。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窗口:
西方医学对心藏神理论的诟病。 ②调控各脏腑的功能
心藏神
☆窗口:
驾驭协调各脏腑之气
协调各脏功能
“心为君主之官”、“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3)心藏神功能正常与否的表现 精神充沛 心藏神 意识清晰 思维敏捷 对外界信息反应正常灵敏
肺司呼吸
肺主一身之气
升降出入失调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2.主行水【“通调水道”(《素问· 经脉别论》)】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附:心包络
一、心包络的概念 心包络简称心包(膻中),是心脏外面的包膜。 二、心包的生理功能 保护心脏,“代心受邪”。 ☆接口: 心包络及其功能的发生学原理。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中医护理学课件)
四肠发 脏的、 。吸转
经脾气作用
脾系统
运化水液
脾对水液的吸收、输布的作用
运化水湿
水谷精微中多余水分
脾主运化水液
肺 宣发 汗
气化
肾、膀胱
尿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35
脾系统 2、脾主升清
①脾气上升,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 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汗液的排泄 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 汗为心之液/心在液为汗 ? Nhomakorabea心主血脉
01 第 二 部 分
肺系统
肺系统
(一)肺的解剖结构
胸腔之中,居横膈膜之上, 与气道相连,以喉为门户。 肺分为两叶,在五脏六腑中 所居的位置最高覆盖着其他 脏腑,故有“华盖”之称
肺系统
(二)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
肺、肾
奇恒之腑
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
概述
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
脏
腑
奇恒之腑
功能 特点 化生和贮藏精气 受盛与传化水谷
形态 特点
多为实体性器官
多为空腔性器官
阴阳
阴
阳
表里
里
表
形态似腑 功能类脏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 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素问·五藏
别论》
概述
心藏神 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
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的精神 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生理方面 1、心主宰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2、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3、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密切相关
中医基础理论2-1藏象概论
藏象与气血津液相互影响,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详细描述
藏象,即人体内脏,与气血津液等物质相互关联。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运行依赖于脏腑的功能,而脏腑功能的正常 发挥则需要充足的气血津液供应。因此,藏象与气血津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任何一方的异常都会影响另一 方的正常功能。
藏象与五脏的关系
总结词
五脏是藏象的核心组成部分,主管着不同的生阴阳的平衡,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预防与养生
通过调理生活习惯和饮食, 增强脏腑功能,预防疾病 的发生。
05
中医藏象理论的应用
中医藏象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
诊断疾病
中医藏象理论通过对人体生理、 病理现象的观察,结合望、闻、 问、切四诊,对疾病进行诊断, 为治疗提供依据。
指导治疗
藏象的病理特性
脏腑病变
藏象的病理特性是指人体内部脏腑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常会影响到其他脏腑器官的功能。 例如,肝病可以影响到脾胃,心病可以影响到肾等。这种病变过程往往存在着传变规律,
需要遵循一定的治疗原则进行调理。
经络病变
藏象的病理特性还表现在经络系统上。当经络发生病变时,往往会影响到脏腑器官的功 能。例如,经络痹阻可以导致气血不畅,影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经络瘀滞可以引起
藏象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
人体各组织器官虽然功能不同,但都以五脏 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 体。
整体观念
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器官在功能上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保持内外环境的统一协调。
动态平衡
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器官通过相互调节,维 持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和稳定。
藏象与脏腑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中医藏象理论认为人体各脏腑之 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因此治 疗时需根据脏腑的生理特性、病 理变化,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详细描述
藏象,即人体内脏,与气血津液等物质相互关联。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运行依赖于脏腑的功能,而脏腑功能的正常 发挥则需要充足的气血津液供应。因此,藏象与气血津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任何一方的异常都会影响另一 方的正常功能。
藏象与五脏的关系
总结词
五脏是藏象的核心组成部分,主管着不同的生阴阳的平衡,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预防与养生
通过调理生活习惯和饮食, 增强脏腑功能,预防疾病 的发生。
05
中医藏象理论的应用
中医藏象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
诊断疾病
中医藏象理论通过对人体生理、 病理现象的观察,结合望、闻、 问、切四诊,对疾病进行诊断, 为治疗提供依据。
指导治疗
藏象的病理特性
脏腑病变
藏象的病理特性是指人体内部脏腑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常会影响到其他脏腑器官的功能。 例如,肝病可以影响到脾胃,心病可以影响到肾等。这种病变过程往往存在着传变规律,
需要遵循一定的治疗原则进行调理。
经络病变
藏象的病理特性还表现在经络系统上。当经络发生病变时,往往会影响到脏腑器官的功 能。例如,经络痹阻可以导致气血不畅,影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经络瘀滞可以引起
藏象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
人体各组织器官虽然功能不同,但都以五脏 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 体。
整体观念
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器官在功能上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保持内外环境的统一协调。
动态平衡
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器官通过相互调节,维 持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和稳定。
藏象与脏腑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中医藏象理论认为人体各脏腑之 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因此治 疗时需根据脏腑的生理特性、病 理变化,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的概念涵有“藏”和“象”: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 (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 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由于 五脏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 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 统。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生活医疗实践 中,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认识了内脏 的某些功能,在此基础上,运用察外知内、 取象比类、整体观察等方法,观察到内在 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经过概括、抽 象、推理,逐步归纳出来的。
藏象理论正是古人将客观所见的形态与主 观推理所得的认识结合在一起而构筑的理 论体系。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学说的形成因素:
┌ 藏象的概念源于古代的解剖观察 │ 内脏的部分功能源于其形态学的认识 藏象学说─┤ 内脏的复杂功能通过整体观察而赋予 的形成 │ 藏象概念的确立得益于哲学思想的渗透 └ 藏象概念由临床验证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先天 之精
元气
后天
谷
之精
气
宗气
自然界
清气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1.五脏之精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合化为一身之精,一身之精 分藏于五脏,则为五脏之精。
五脏之精的存在形式不同:
心精、肝精可以与心血、肝血相融合的形式贮存 于心、肝之内。
肺精主要由脾转输至肺的水谷之精的轻清部分组 成。
脾精实为水谷之精。
肾精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加之部分输于肾
中医基础理论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 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
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二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 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 获得的比象。
“藏象”把形与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较确 切地反映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 方法。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的水谷之精的充养而生成。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先天 之精 后天 之精
2021/2/15
心精、心血
肺精、肺津
精
肝精、肝血
脾精
肾精
中医基础理论
2.五脏之气
五脏之气,是指分布于五脏之中的无形而 运行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机能的极 细微物质。
一身之气分布于五脏,则为五脏之气。故 脏气,既可以说是由五脏之精所化生的比 精更细微的运动不息的物质,也可以说是 由一身之气按其不同的成分构成分布到五 脏而形成不同结构和功能的气。
┌ 五藏
┌ 藏──具有不同活动规律的内脏─┤ 六府
│
└ 奇恒之府
藏象─┤
│
┌内脏的生理病理征象
└ 象──内脏的外现表象─┤
└ 内脏与自然界相通应的
事物和现象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
“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 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 “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 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 功能合一性结构。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是研究人体五脏 精气阴阳的概念内涵、生理功能、病理变 化及相互关系的系统理论,是中医学藏象 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五脏生理 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解释性模型。
人体各脏的生理功能,虽部分可从观察其 形态结构来获得,但主要的是以各脏精气 阴阳的运动变化来认识的。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参见“整体观念”)
(二)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参见“整体观念”)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由于整体观察和类比思辩等思维方法的应用, 以及古代哲学“重道轻器”、“重无轻有” 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藏象学说还有从宏 观、功能、外象来把握脏腑的特点。
1 重宏观思维 2 重功能联系 3 重外象推测 4 重整体联系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脏腑
形态结构
五 脏 实体性脏器
六 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奇恒之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功能特点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藏精气而不泻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 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 “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 “六腑宜泻”。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 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 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 的解剖分析而获得。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2021/2/15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藏象理论研究正在向以下方面发展:
1 在宏观基础上的微观研究(如每一功能 的微观机制的研究);
2 在整体思想指导下的个体差异研究(如 体质研究,精理论的构建);
3 据功能以推测其结构的研究(如肺气宣 降有行呼吸和水液作用,推测肺气与肺、 气管的某些神经递质、受体、细胞因子等 相关,肝气的疏泄功能与平滑肌相关)。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藏象概论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第二节 五脏 第三节 六腑 第四节 奇恒之腑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 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 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 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 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 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 体系的核心部分。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本节主要内容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2021/2/15
中医基础理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近年来又写作“脏象”,是指 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 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