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刘邦论得天下之道翻译赏析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答案附翻译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帝置酒洛阳南宫。
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①,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②,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③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④;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⑤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群臣说服。
导读: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大获全胜,他之所以能据有天下,“善于用人”是取胜的重要法宝。
注释:①列侯;汉代制度,王子封为侯的,叫诸侯;不姓刘的大臣因功封侯的,叫列侯。
朕:皇帝的自称。
②因:就。
以与之:即“以之与之”,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
③夫(f ):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引起下文议论。
④子房:张良,子房,刘邦的谋士。
本是战国韩国人,他家曾五世相韩,秦灭韩后,张良用全部家财访求刺客,要给韩国报仇。
后来请个力士,袭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没击中秦始皇本人。
张良改名换姓逃避于下邳(在今江苏省邳县东南),跟黄石公学了兵法,辅佐刘邦灭了项羽,封留侯。
⑤范增:项羽的谋士。
年七十,辅佐项羽起兵成霸业。
项羽尊他为“亚父”。
灭秦后,项羽约刘邦在鸿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的项王营)会见,范增劝项羽借机会杀刘邦,项羽不听。
后来刘邦进行离间,项羽果然怀疑范增,夺其权。
他愤怒辞去,到彭城,背上生疮而死。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 1.列侯、诸将毋敢隐朕()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3.有功者害之()3.给饷馈( ) 5.群臣说服()6.此所以为我所禽也()二、翻译 1.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试举项羽拒不听从范增劝说的例子。
古诗汉高帝论翻译赏析
古诗汉高帝论翻译赏析文言文《汉高帝论》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丁公为楚将,逐窘高帝彭城西,帝急顾曰:“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引而去之。
及楚灭,丁公见,高帝斩以徇,曰:“后世毋效丁公。
”壮学子曰:丁公死晚矣!然谲哉,高帝乎?高帝曰:“使项王失天下者,丁公也。
”丁公为项王臣不忠,然则为项王臣忠者,宣莫如季布。
丁公已戮,而季布方购,高帝非能以公灭私者也。
然则高帝曷为斩丁公?曰:高帝之怨丁公,犹其怨季布尔矣。
然而丁公斩,季布终赦者,季布数窘高帝,卒无害于高帝,自以为罪而逃之,则非高帝之所甚恶也。
丁公能窘高帝,能释高帝,自以为德而谒之,是则高帝之所甚耻也。
不然,鸿门之役,使项王失下天者,项伯也,而封之,其有词于后世也哉。
【注释】[1]汉高帝: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沛县(今属江苏)人,灭秦后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最后灭楚建汉。
[2]丁公:丁固,项羽手下的将领,是季布同母异父的弟弟。
[3]彭城: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苏徐州市。
[4]厄:逼迫,困。
[5]引:避开。
[6]徇:通“殉”,示众。
[7]以上事俱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这句话原文是:“使后为人臣者无效丁公!”[8]谲(ué):诡诈,变化多端。
[9]季布:项羽名将,数围困刘邦。
刘邦得天下后,悬赏追捕他,后由于夏侯婴进言,得赦免,任河东守。
[10]购:悬赏征求。
[11]尔:如此,那样。
[12]鸿门之役:鸿门,在陕西临潼东。
《史记项羽本纪》载,刘邦攻占秦都咸阳后,派兵守函谷关。
项羽率四十万大军攻入,进驻鸿门,准备消灭刘邦。
项羽叔父项伯从中调和,使刘邦亲至鸿门会见项羽。
宴会上,项羽手下人想舞剑刺杀刘邦,项伯又几次以身掩护,使刘邦脱险。
统一天下后,刘邦封项伯为射阳侯。
[13]其:犹“岂”,表反诘。
词:此指借口,理由。
【翻译】丁固在楚当将军的时候,把刘邦逼迫入彭城西边困境,刘邦急切地对他说:“两个贤者怎么能互相逼迫呢?”丁固于是带兵避开了。
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上《孟子三章》精选拓展阅读训练(附答案)
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上《孟子三章》拓展阅读训练(附答案)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高祖①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②;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③,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市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注】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②子房:即张良,字子房。
③馈饷:粮饷,军队的供给。
1.结合上下文,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2.下面所述观点与文中刘邦“得天下之道”不相吻合的一项是()A.君主运筹帷幄,以德治天下,奖励功臣,心济天下。
B.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君主要懂得管理与吸纳人才。
C.君主可以无强大的才能,但一定要善用有才能的人。
D.厚待百姓,心中装着人民疾苦,真正了解百姓所求。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A.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B.与天下同利.也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C.有功者.害之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D.不绝.粮道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二)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释】①自赞:自我总结。
②庶几:差不多。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文言文阅读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文言文阅读刘邦论得天下之道,这可是个挺有趣的事儿呢。
咱都知道刘邦最后成了皇帝,得了天下,那他到底有啥秘诀呢?就说刘邦这人啊,他自己其实没多少特别厉害的本事。
你看啊,要是比带兵打仗,韩信那是强得不得了,在战场上那可是像蛟龙入水一样,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刘邦能比得过他吗?肯定比不过啊。
再说说谋略,张良那脑袋瓜子,就像装满了无数机关的精巧盒子,随便一转悠就能想出绝妙的计策来,刘邦在这方面能比得上张良吗?那也不行啊。
还有治理国家这些事儿,萧何就像一个超级管家,把什么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刘邦在这上头也不是人家的对手啊。
可为啥最后是刘邦得了天下呢?这就像一群人要盖房子,韩信就像是那个最会砌墙的工匠,能把墙砌得又快又稳;张良呢,就像那个拿着图纸告诉大家怎么盖的设计师;萧何就像负责找材料、管后勤的大管家。
可刘邦啊,他虽然这些具体的事儿都干不过人家,他却像是那个能把这些人都拢到一块儿,让大家心甘情愿为他干活儿的人。
这就很厉害了啊。
刘邦这人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他能用人。
他知道自己哪方面不行,他就找行的人来干。
他不会因为自己是老大,就觉得自己什么都得比别人强。
这就好比啊,你要做一桌好菜,你不可能每个菜都自己做,也不可能每个步骤都擅长。
那怎么办呢?你就找会切菜的人切菜,会炒菜的人炒菜,会调味的人调味。
刘邦就是这么个聪明人。
他把这些人才都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就像把珍珠一颗颗镶嵌在皇冠上一样,让他们都能发光发亮。
还有啊,刘邦这人挺能容人的。
那些跟着他的人,都不是什么完人。
韩信原来不也是在项羽那儿不得志,才跑来刘邦这儿的嘛。
刘邦可没有因为韩信之前的经历就瞧不起他,还给他很大的权力,让他带兵打仗。
这要是换了个小气的人,估计就想:你在别人那儿混不下去才来找我,我能给你好果子吃?可刘邦不这么想啊。
他就像一个大口袋,只要是有用的东西,他都能往里装。
再说刘邦这人对待老百姓,他知道老百姓想要什么。
老百姓就想过个安稳日子,有口饭吃,有衣服穿,别整天打仗。
《大风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大风歌》原文及翻译赏析《大风歌》原文及翻译赏析《大风歌》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注释①刘邦平黥布还,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
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了这首歌。
汉朝人称这篇歌辞为《三侯之章》,后人题为《大风歌》(始于《艺文类聚》)。
②“海内”,四海之内,就是“天下”的意思。
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
“兮”表示语气的词,类似现在的“啊”。
③安得:怎样得到。
④威:威力;威武。
加:凌驾。
⑤“守四方”守卫祖国的边疆。
译文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威武平天下,荣归故乡。
怎样得到勇士去守卫国家的边疆啊!汉高祖刘邦是建立汉王朝的第一代君主,史称“匹夫崛起而有天下者,自高祖始。
”他的《大风歌》激越慷慨,气势沉雄,开汉代楚辞体诗歌的先河。
据《史记·高祖本纪》所载,刘邦在他称帝后的第十二年(即前195年)十月,平定了淮南王英布的反叛,返回时途经故乡沛县(今江苏沛县以东),在沛宫设置酒宴,邀请款待父老子弟,当酒喝得十分畅意的时候,他站起来击筑伴奏,乘兴唱出了这首历久交赞不衰,被后人称许的《大风歌》。
第一句是起兴,也是象征,它高度地浓宿了刘邦扫除群雄,建功立业的不凡历史和他奋其智勇的风云际会,生动地描绘了目下创业初定的一片胜利气象和他又奏凯旋,衣锦还乡的愉悦心理。
大风吹起来啊云彩飞扬,这局势的发展、变幻是可等的快速而尽如人意呀!第二句是言志,也是纪实,《高祖本纪》中曾写道:“高祖常徭咸阳,从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青年时代的刘邦就羡慕秦始皇,怀有征服天下的大志。
这里的海内,即天下,古人误为中国四面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
威,指威力,武力。
加,强加,凌驾。
威加海内的大志,如今已经实现,回想当年的斩蛇起义,西进洛阳,四年来的楚汉之争,缓和平息匈奴的侵扰,为巩固中央集权统治而断然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接着又平定了英布的反叛,真是威镇天下,荣归故里啊。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附答案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附答案【原文】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当中,决胜千里以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群臣说服。
【问题】19.依据你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写出皇帝的自称:【】、【】(2分)20.选出与“群臣说服”中的“说”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桓侯又不【说】(《扁鹊见蔡桓公》)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二章》)C.诣太守,【说】如斯(《桃花源记》)D.故为之【说】(《捕蛇者说》)21.对划线句“【夫运筹帷幄当中,决胜千里以外】”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夫人坐在家里帏幕中应用计策(出谋划策),就抉择了千里以外的成功。
B.坐在军帐当中花重金筹马多请些介入出谋划策的人材,能抉择成功于千里以外。
C.坐在军帐中应用计策(出谋划策),就可以抉择千里以外战役的成功。
D.我坐在家的帏幕中就可遥控成功于千里以外。
22.用现代汉语写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的意思。
(3分)答:【】。
23.请分别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刘邦得天下、项羽失天下的缘由:(4分)刘邦得天下的缘由是【】;项羽失天下的缘由是【】24.刘邦的三个“吾不如”对你的启迪是:【】(2分)【参考答案】19.(2分,每线1分)朕、寡人、孤、孤家……(考生在课本和电视上学到的还有)20.(2分)A(通悦,高兴)21.(2分)C22.(3分,每一个分句1分)陛下派人攻打城池篡夺土地,就把它分封给他们,和天下人共享益处。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原文及译文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原文及译文赏析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原文帝置酒雒阳南宫。
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
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群臣说服。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阅读训练一、解释字词⒈列侯、诸将毋敢隐朕隐—(隐瞒)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略—(攻占)⒊有功者害之害—(杀害)4.群臣说服说—(通悦,高兴)⒌给饷馈给—(供给)6.此所以为我所禽也—(同“擒”擒住)⒎夫运筹帷幄之中夫—(句首语气词)8.镇国家镇—(安定)⒐抚百姓抚—(抚慰,安抚)二、翻译⒈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⒉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用他们,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
⒊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凭着在帐篷里推算就可以决定千里之外战场的胜负这方面.⒋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⒌与文中“项羽不然”的“然”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为之怡然称快C.然数年恒不一见D.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三、“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试举项羽拒不听从范增劝说的例子。
答案:鸿门宴,放走刘邦。
四、文中认为刘邦能取夺天下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刘邦善于用人;项羽不识人才。
五、项羽失天下的原因?(用原句回答)答案: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译文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胜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而不任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众大臣心悦诚服。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1. 引言刘邦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治理天下的手段和智慧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在《史记·刘邦本纪》中,我们可以找到刘邦论得天下之道的重要片段,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一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刘邦的智慧和政治手腕,以及对后世的启示。
本文将对《刘邦论得天下之道》进行文言文阅读,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解答。
2. 文本阅读原文刘邦曰:“禹、汤而不及我者何也?”太史公曰:“禹、汤升天子位而治水土,而禹主善治水之中,汤主善治人之中故也。
”刘邦曰:“嗟乎!禹、汤之事虽小,挟全之道矣,得九五之天下未易也。
吾闻之古者,使民有不被胥靡之名者,非民也,四方之虏王称帝,天下被之,故主胥论也。
汤久,遂失诸侯,乃作春秋,明说法度,修文德,厚民事故也。
夫文者,古之言也,在上也。
愚智之所存焉。
”解读这段文字中,刘邦对禹、汤之事进行了提问,询问为何禹、汤之治理天下虽小,却能够以此挟全之道并得九五之天下。
太史公回答道,禹、汤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禹主善治水之中,汤主善治人之中。
刘邦随后感叹道,禹、汤之事虽小,却包含了治理天下的道理,想要得到九五之天下不容易。
他还指出,古代的统治者若能使民众不受胥靡之名的压迫,四方的虏王就会自称帝王,天下就会归附于他们,这就是主胥论的道理。
汤在位时间较长,失去了诸侯的归附,因此制定了《春秋》来明确法度,修养文德,加强对民事的管理。
刘邦认为,《春秋》是古时的文言,文化智慧从上往下传承,是愚智之所存的地方。
问题解答1.为什么刘邦问太史公禹、汤而不及他的原因是什么?刘邦之所以问太史公禹、汤而不及他的原因,是想探究禹、汤之治理天下之道的精髓,以此来思考自己在治理天下的过程中是否有不足之处,并寻求更好的政治智慧。
2.禹、汤之所以能够成功治理天下的原因是什么?禹、汤能够成功治理天下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禹主善治水之中,汤主善治人之中。
他们在治理水土和人民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和智慧,因而得到了九五之天下。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答案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群臣说服。
15.本文节选自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____________》。
16.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我所以有天下者何?()
②因以与之。
()
③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
()
④群臣说服。
()
17.翻译句子。
①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②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18.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刘邦、项羽得、失天下的原因。
参考答案:
15.资治通鉴
16.①&&的原因②于是,就③这样④同悦
17.①在军帐之中运筹谋略,能决定胜利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
②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粮道不断,我比不上萧何。
18.知人善任(善于用人);嫉贤妒能。
《大风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大风歌》原文及翻译赏析《大风歌》原文及翻译赏析《大风歌》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注释①刘邦平黥布还,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
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了这首歌。
汉朝人称这篇歌辞为《三侯之章》,后人题为《大风歌》(始于《艺文类聚》)。
②“海内”,四海之内,就是“天下”的意思。
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
“兮”表示语气的词,类似现在的“啊”。
③安得:怎样得到。
④威:威力;威武。
加:凌驾。
⑤“守四方”守卫祖国的边疆。
译文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威武平天下,荣归故乡。
怎样得到勇士去守卫国家的边疆啊!汉高祖刘邦是建立汉王朝的第一代君主,史称“匹夫崛起而有天下者,自高祖始。
”他的《大风歌》激越慷慨,气势沉雄,开汉代楚辞体诗歌的先河。
据《史记·高祖本纪》所载,刘邦在他称帝后的第十二年(即前195年)十月,平定了淮南王英布的反叛,返回时途经故乡沛县(今江苏沛县以东),在沛宫设置酒宴,邀请款待父老子弟,当酒喝得十分畅意的时候,他站起来击筑伴奏,乘兴唱出了这首历久交赞不衰,被后人称许的《大风歌》。
第一句是起兴,也是象征,它高度地浓宿了刘邦扫除群雄,建功立业的不凡历史和他奋其智勇的风云际会,生动地描绘了目下创业初定的一片胜利气象和他又奏凯旋,衣锦还乡的愉悦心理。
大风吹起来啊云彩飞扬,这局势的发展、变幻是可等的快速而尽如人意呀!第二句是言志,也是纪实,《高祖本纪》中曾写道:“高祖常徭咸阳,从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青年时代的刘邦就羡慕秦始皇,怀有征服天下的大志。
这里的海内,即天下,古人误为中国四面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
威,指威力,武力。
加,强加,凌驾。
威加海内的大志,如今已经实现,回想当年的斩蛇起义,西进洛阳,四年来的楚汉之争,缓和平息匈奴的侵扰,为巩固中央集权统治而断然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接着又平定了英布的反叛,真是威镇天下,荣归故里啊。
汉高祖论功行赏文言文的翻译
汉高祖论功行赏文言文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要想做到雅这一点,必须对我国的古今语言十分熟悉,并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修养,为大家分享了汉高祖论功行赏文言文的翻译,一起来看看吧!汉高祖论功行赏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
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
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鄼侯,所食邑多。
群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战,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祖曰:“诸君知猎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今诸君徒能走兽耳,功狗也。
至于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且诸君独以身承受我,多者两三人。
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群臣皆莫敢言。
译文: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
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仍然没有把功劳大小决定下来。
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郧侯.给他的食邑很多。
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
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
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
现在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功劳不过像猎狗。
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功劳如同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
”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
汉高祖论功行赏阅读练习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3分):既杀项羽()顾反居臣等上()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与“臣等身被坚执锐”中“坚”用法一样的一项是()(2分)A.攻城略地B.一狼洞其中C.名之者谁D.温故而知新小题3:翻译句子:(6分)(1)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
《李牧守边》《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 帝置(安排、安置)酒雒阳(luò 今址河南 省洛阳,汉光武建都改名雒阳 )南宫。上 (指汉高祖刘邦)曰:“列侯、诸将毋敢隐 (隐瞒)朕,皆言其情。我所以(的原因) 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 【译文】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 "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真实的 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 的原因是什么呢?"
•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 【译文】李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 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是人们始终认为 李牧胆怯。守边的士兵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 都希望与匈奴一战。 • 于是乃具选车得一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 百金之士五万人,彀(gòu 张满弓)者十万人, 悉勒(统率)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 【译文】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 三百辆,精选出战马一万三千匹。还有曾经获得 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 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又大力组织 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
• 【评论】
• 另一方面,有人才必须保得住,要保住人才, 就要尊重人才,重用人才。汉高祖重用人才, 是中国帝王中的典范。 • 他对张良敬之如师,自始至终保持着这种特殊 关系;他对韩信,以军权王爵相付,稳住了韩 信,保证了对项战争的进行;他对萧何,推心 置腹,从不怀疑。汉高祖与三杰的如此关系, 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汉高祖以杰出人 才的资源优势,战胜貌似强大的敌人是任何政 治家成功的普遍规律。汉高祖南宫论三杰,见 解之精辟,令人叹服,作为千古佳话而广为流 传。
• 李牧守边
•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 匈奴。以便宜(斟酌事宜,不拘陈规,自行 决断处理 )置(设立)吏,市租皆输入莫 府(即幕府),为士卒费。 • 【译文】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 领,常年驻扎在代雁门,防御匈奴。他有权 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 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
项羽论得天下全文翻译
项羽论得天下全文的翻译是:
项羽说:“我能攻占城地,砍下敌人首级,封自己为王,占有天下土地财富,常常以英雄自居,如今刘邦竟然要谋害我,这是为什么啊!”范增说:“项王您起兵以来一直是这样做的,只是项王没有好好反省罢了。
试想当初您率领江东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如今无一生还者,恐怕就只是为了您一个人。
当项王您所封立、拥立的各路诸侯王都已纷纷叛乱,您一个人还能依赖谁呢?可见刘邦已经得到天下了啊!”
项羽说:“现在唯独有你忠心耿耿,是和我一同享受过楚国恩惠的人啊。
我的主意已定,你再为我痛饮一杯吧!”
范增再三劝说,项羽始终不听。
范增只好说:“人世间的事由天命来安排罢了!我们回去吧!”
于是项王和范增分别回到军营。
项羽最终还是没能下决心立即发动攻击,刘邦得以逃脱。
初中课外文言文导读《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答案附翻译完整篇.doc
初中课外文言文导读《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答案附翻译-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帝置酒洛阳南宫。
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①,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②,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③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④;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⑤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群臣说服。
导读: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大获全胜,他之所以能据有天下,善于用人是取胜的重要法宝。
注释:①列侯;汉代制度,王子封为侯的,叫诸侯;不姓刘的大臣因功封侯的,叫列侯。
朕:皇帝的自称。
②因:就。
以与之:即以之与之,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
③夫(f ):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引起下文议论。
④子房:张良,子房,刘邦的谋士。
本是战国韩国人,他家曾五世相韩,秦灭韩后,张良用全部家财访求刺客,要给韩国报仇。
后来请个力士,袭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没击中秦始皇本人。
张良改名换姓逃避于下邳(在今江苏省邳县东南),跟黄石公学了兵法,辅佐刘邦灭了项羽,封留侯。
⑤范增:项羽的谋士。
年七十,辅佐项羽起兵成霸业。
项羽尊他为亚父。
灭秦后,项羽约刘邦在鸿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的项王营)会见,范增劝项羽借机会杀刘邦,项羽不听。
后来刘邦进行离间,项羽果然怀疑范增,夺其权。
他愤怒辞去,到彭城,背上生疮而死。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列侯、诸将毋敢隐朕()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3.有功者害之()3.给饷馈( )5.群臣说服()6.此所以为我所禽也()二、翻译1.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刘邦封王文言文翻译注释
原文:昔者,高祖刘邦,起于布衣,以豪杰之姿,逐鹿中原,终成帝业。
及即位,论功行赏,诸侯王各有封地。
于是,高祖大封功臣,曰:“吾所以能得天下者,赖诸君之力也。
今吾既得天下,当与诸君共分天下之利。
”译文:从前,汉高祖刘邦,出身平民,凭借英雄豪杰的气概,在中原逐鹿,最终成就帝王大业。
等到他登基之后,论功行赏,各个诸侯王都有各自的封地。
于是,高祖大封有功之臣,说:“我之所以能够得到天下,全靠众位君臣的力量。
如今我已经得到了天下,应当与各位共享天下的利益。
”注释:1. 高祖刘邦:即汉高祖刘邦,西汉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邦,字季,沛县丰邑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2. 布衣:指平民,没有官职的人。
3. 豪杰: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4. 逐鹿中原:比喻争夺天下。
5. 即位:登基成为皇帝。
6. 论功行赏:根据功绩来给予奖赏。
7. 诸侯王:指分封的各地方诸侯国的国王。
8. 封地:指分封给诸侯王的土地。
9. 大封:大规模地封赏。
10. 赖诸君之力也:依靠各位的力量。
11. 共分天下之利:共同享受天下的利益。
进一步解释:刘邦在成为皇帝之后,深知自己能够取得天下,离不开众多功臣的辅佐和努力。
因此,他在即位之后,首先就是论功行赏,对有功之臣进行封赏。
在这段文言文中,刘邦表示自己能够得到天下,全靠众位君臣的力量,因此应当与各位共享天下的利益。
这种做法体现了刘邦的仁义之心,也彰显了他对功臣的感激之情。
此外,刘邦的这一举动也显示了他在治国理念上的高瞻远瞩。
他明白,只有让功臣们得到相应的回报,才能让他们更加忠诚于自己,共同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他大封功臣,既是对他们的奖励,也是对他们的激励,更是对整个国家治理的一种智慧。
这段文言文简洁而深刻,不仅展现了刘邦的治国理念,也反映了古代帝王对待功臣的态度和方法。
在今天,这段文言文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表彰和奖励有功之臣时,要公正、公平,让他们感受到国家的关爱和温暖。
得天下之道文言文翻译
原文:天下之道,在于德行。
德者,才之基也。
才者,德之辅也。
德才兼备,天下归心。
德薄才疏,虽位高权重,终难服众。
故古之圣贤,莫不以德行为先,而以才学为次。
是以天下之士,皆以德行为重,而以才学为辅。
夫德者,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时之利。
积德累善,如积薪之多,虽未及火,已有热气。
积恶累罪,如积薪之少,虽未及火,已有焦烟。
是以君子慎独,小人怀恶。
独慎者,德之至也;怀恶者,恶之至也。
才者,非一日之能,亦非一时之用。
积才累智,如积薪之多,虽未及火,已有光焰。
积愚累恶,如积薪之少,虽未及火,已有暗烟。
是以君子务本,小人逐末。
务本者,才之至也;逐末者,才之穷也。
得天下之道,必先修身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
修身者,正己以正人;齐家者,正家以正天下。
治国者,正国以正民;平天下者,正天下以正人心。
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以贯之。
翻译:天下的道理,在于德行。
德,是才能的基础。
才能,是德的辅助。
德才兼备,天下人民都会归心。
德行浅薄才能平庸,即使地位高权重,也难以得到人们的信服。
因此,古代的圣贤,无不把德行放在首位,而把才学放在次要的位置。
因此,天下的士人,都把德行看得十分重要,而把才学作为辅助。
德,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一时的利益。
积累德行和善举,就像堆积的柴薪一样,虽然还没有达到燃烧的程度,但已经有了热气。
积累恶行和罪行,就像堆积的柴薪很少,虽然还没有达到燃烧的程度,但已经有了焦烟。
因此,君子谨慎行事,小人则心怀恶念。
谨慎行事的人,是德的极致;心怀恶念的人,是恶的极致。
才能,不是一朝一夕之所能,也不是一时的用途。
积累才能和智慧,就像堆积的柴薪一样,虽然还没有达到燃烧的程度,但已经有了光焰。
积累愚昧和恶行,就像堆积的柴薪很少,虽然还没有达到燃烧的程度,但已经有了暗烟。
因此,君子致力于根本,小人则追逐末节。
致力于根本的人,是才能的极致;追逐末节的人,是才能的穷尽。
要掌握天下的道理,必须先修身齐家,然后才能治理国家,平定天下。
修身,是正己以正人;齐家,是正家以正天下。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原文及译文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原文及译文赏析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原文帝置酒雒阳南宫。
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
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群臣说服。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阅读训练一、解释字词⒈列侯、诸将毋敢隐朕隐—(隐瞒)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略—(攻占)⒊有功者害之害—(杀害)4.群臣说服说—(通悦,高兴)⒌给饷馈给—(供给)6.此所以为我所禽也—(同“擒”擒住)⒎夫运筹帷幄之中夫—(句首语气词)8.镇国家镇—(安定)⒐抚百姓抚—(抚慰,安抚)二、翻译⒈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⒉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用他们,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
⒊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凭着在帐篷里推算就可以决定千里之外战场的胜负这方面.⒋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⒌与文中“项羽不然”的“然”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为之怡然称快C.然数年恒不一见D.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三、“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试举项羽拒不听从范增劝说的例子。
答案:鸿门宴,放走刘邦。
四、文中认为刘邦能取夺天下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刘邦善于用人;项羽不识人才。
五、项羽失天下的原因?(用原句回答)答案: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译文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胜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而不任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众大臣心悦诚服。
高祖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原文及翻译
高祖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
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④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⑤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⑥;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⑦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了。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
(《史记·高祖本纪》节选,有删改)
【注释】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②高起:高祖臣子。
③略:攻占。
④降:投降。
⑤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
⑥子房:西汉名将张良。
⑦连:率领。
二、翻译:
汉高祖刘邦说:“我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高起等人回答说:“您派人出去攻城占地时,谁获得了什么,您就顺势赏给他,这叫‘与人同利’。
而项羽则妒贤嫉能,谁有功他恨谁,谁有本事他怀疑谁,打了胜仗的人他不奖励,得了地盘的人他不赏赐,这就是他丢失天下的原因。
”刘邦说:“要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
要讲镇守后方,安抚百姓,给前方运粮草,保证供应不断,我不如萧何。
要讲统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豪杰,我能够重用他们,这才是我得到天下的原因。
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他还不能用,所以他最后被我所收拾。
”
三、点评: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初中记叙文阅读】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答案
【初中记叙文阅读】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答案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
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
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群臣说服。
15.本文节选自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____________》。
16.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我所以有天下者何?()
②因以与之。
()
③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
()
④群臣说服。
()
17.翻译句子。
①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②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18.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刘邦、项羽得、失天下的原因。
参考答案:
15.资治通鉴
16.①……的原因②于是,就③这样④同“悦”
17.①在军帐之中运筹谋略,能决定胜利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
②镇守国家,
安抚百姓,供给军饷,粮道不断,我比不上萧何。
18.知人善任(善于用人);嫉贤妒能。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阅读答案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汉高祖四月八月文言文翻译
汉高祖四月八月文言文翻译1.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古文翻译译文南宫即洛阳南宫,秦时所建。
该宫殿历经秦末农民战争、楚汉战争而未颓。
公元前202年二月,楚汉战争结束,刘邦在洛阳东面要塞汜水(成皋)称帝,他就是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
刘邦虽然称帝于汜水,可汜水一个小小的城堡远不能作为西汉王朝的政治中心;关中咸阳虽是刘邦的根据地,但秦宫早被项羽火焚。
相比之下,洛阳宫室完整,正好为刘邦建都做了准备。
不久,汉高祖全师西入洛阳,以洛阳为汉都。
五月,为庆贺楚汉战争的胜利,汉高祖在南宫(地今在偃师市首阳山镇龙虎滩村北)大设宴席与群臣欢聚。
席间,汉高祖说:“今日畅饮,诸位不要隐瞒,尽管直说。
我与项羽相比,为什么我能得天下,项羽失天下?”高起王王陵答:“陛下待人傲慢无礼,项羽对人仁慈尊敬。
但是,陛下以利让人,派人攻城掠地,凡攻占的,你就用来赏赐有功之人;项羽忌贤妒能,战胜不酬有功之人,得地不与人分利,并且迫害功臣,所以项羽失天下。
”高祖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重用人才得天下,排斥人才失天下。
就我来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保证作战物资源源不断,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攻必克,战必胜,不如韩信。
张良、萧何、韩信,都是当世杰出人才,我都一一重用;而项羽,只有一个人才范增,还排斥不用,项羽这个孤家寡人怎会不被我擒杀呢?”群臣听了这番话,茅塞顿开,点头称是。
原文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定都洛阳,置酒洛阳南宫,与群臣论所以取天下之道。
他说,张良、萧何、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群臣悦服。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刘邦论得天下之道翻译赏析
文言文《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帝置酒雒阳南宫。
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
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群臣说服。
【注释】帝:指汉高祖刘邦。
上:尊指刘邦使:派与:赐予隐:隐瞒子房:张良,字子房,刘邦的谋士。
晌馈:军饷。
范增:项羽的谋士。
连:联合。
略:夺取填:通“镇”安宁。
这里是“使安宁”的意思。
禽:同“擒”擒获。
然:这样者:的人因:就然:同说:陈述害:嫉妒置;安排、安置【翻译】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
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胜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而不任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众大臣心悦诚服。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