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微生物的遗传育种2

合集下载

微生物 第7章 微生物遗传变异

微生物 第7章 微生物遗传变异

裂解
过程:供体菌
正常噬菌体 + 完全缺陷噬菌体
少量裂解物 + 大量受体菌 遗传稳定的转导子
2020/1/15
完全普遍转导
2020/1/15
感染复数(m.o.i,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一、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 基因重组的方式
– 转化 – 转导 – 接合 – 原生质体融合
2020/1/15
(一)转化(transformation)
1、转化及其发现:
R型活菌+S型死菌→ →S型活菌 ➢定义:受体菌自然或在人工技术作用下直接摄取来自供体菌 的游离DNA片段,并把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而获得部 分新的遗传性状的基因转移过程,称为转化。转化后的的受 体菌称为转化子(transformant)。 ➢有关名词:
2020/1/15
2020/1/15
(二)噬菌体感染实验 • 创立人:美国人Hershey AND Chase于
1952年 • 研究对象:噬菌体
2020/1/15
(三)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 创立人:Conrat AND Singer于1956年创立 • 研究对象:TMV AND HRV • 过程:将两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外壳分别抽取出来并
(一)遗传物质在7个水平上的形式 1、细胞水平 2、细胞核水平 3、染色体水平 4、核酸水平 5、基因水平 6、密码子水平 2020/1/175 、核苷酸水平
(二)微生物基因组结构的特点
1、原核生物(细菌、古生菌)的基因组
1)染色体为双链环状的DNA分子(单倍体); 2)基因组上遗传信息具有连续性; 基因数基本接近由它的基因组大小所估计的基因数 一般不含内含子,遗传信息是连续的而不是中断的。 3)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组成操纵子结构; 4)结构基因的单拷贝及rRNA基因的多拷贝; 5)基因组的重复序列少而短; 个别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和犬螺杆菌)和古生菌的rRNA和tRNA 中也发现有内含子或间插序列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2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2

10-6~10-9
若干细菌某一性状的突变率
菌名
突变性状
突变率
Escherichia coil (大肠杆菌)
抗T1噬菌体
3×10-8
E.coil
抗T3噬菌体
1×10-7
E.coil
不发酵乳糖
1×10-10
E.coil
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黄色葡 萄球菌)
S.aureus
抗紫外线 抗青霉素 抗链霉素
间接引起置换的诱变剂:
引起这类变异的诱变剂都是一些碱基类似物,如5-溴尿嘧 啶(5-BU)、5-氨基尿嘧啶(5-AU)、8-氮鸟嘌呤 (8-NG)、2-氨基嘌呤(2-AP)和6-氯嘌呤(6-CP) 等。它们的作用是通过活细胞的代谢活动掺入到DNA 分子中后而引起的,故是间接的。
(2)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 或phase-shift mutation)
(四) 基因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证明
一种观点:突变是“定向变异”,是“驯化”,是由环 境因子诱发出来的;
另一种观点;基因突变是自发的,且与环境因素是不对 应的,后者只不过是选择因素;
1、 变量试验(fluctuation test) 又称波动试验或彷徨试 验。
2、涂布试验(Newcombe experiment) 3、平板影印培养试验(replica plating) 1952年,J.Lederberg夫妇
2、定向培育优良品种:指用某一特定因素长期处理某微生 物的群体,同时不断的对它们进行移种传代,以达到积 累并选择相应的自发突变株的目的。由于自发突变 的 频 率较低,变异程度较轻微,所以培育新种的过程十分缓 慢。与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和基因 工程技术相比,定向 培育法带有“守株待兔”的性质,除某些抗性突变外, 一般要相当长的时间

微生物遗传育种名词解释(二)

微生物遗传育种名词解释(二)

微⽣物遗传育种名词解释(⼆)1、⾃然选育:从⾃然界直接分离和筛选菌种或在⽣产中利⽤⾃发突变选育优良菌株。

2、诱变育种:对出发菌株进⾏诱变,然后运⽤合理的程序与⽅法筛选符合要求的优良菌株。

3、代谢调控育种:利⽤现有的代谢调控知识,筛选特定突变型,改变代谢流量或流向,从⽽提⾼⽬的产物产量的⼀种育种技术。

4、重组育种;利⽤微⽣物间的遗传重组来改变其遗传物质组成及结构的⼯业微⽣物育种技术。

5、原⽣质体融合育种;通过⼈为⽅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细胞的原⽣质体发⽣融合,从⽽实现遗传重组的⼯业微⽣物育种技术。

6、基因⼯程育种技术:在体外构建重组DNA分⼦并导⼊宿主内⾼效表达,从⽽获得重组微⽣物的育种技术。

7、突变:遗传物质核酸中的核苷酸序列发⽣了稳定的可遗传的变化。

8、突变体:带有突变基因的细胞或个体9、突变型:突变体的基因型或表型称为突变型,和其相对的原存在状态称为野⽣型。

10、⾃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genesis):未经任何⼈为处理⽽⾃然发⽣的突变;11、诱发突变(induced mutagenesis):由⼈们有意识地利⽤物理或化学⼿段对⽣物体进⾏处理⽽引起的突变。

12、整倍体:含有完整的染⾊体组。

13、⾮整倍体:含有不完整状态的染⾊体组,⼀般是指⼆倍体中成对染⾊体成员的增加或减少。

14、部分⼆倍体:原核⽣物中由⼀整条染⾊体和外来染⾊体⽚段所构成的不完整⼆倍体。

增变基因(mutator gene):其基因突变会导致整个基因组的突变频率明显上升的⼀些基因。

15、前突变:诱变剂所造成的DNA分⼦某⼀位置的损伤16、光复活:指细菌在紫外线照射后⽴即⽤可见光照射,可以显著地增加细菌的存活率,降低突变率。

17、表型延迟phenotype lag:突变体表型改变落后于其基因型改变的现象。

18、分离性延迟segregational lag :突变基因由杂合状态到纯合状态所造成的表型迟延19、⽣理性延迟physiological lag :由于基因产物的“稀释”过程所造成的表型迟延野⽣型(wild type):从⾃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物在其发⽣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基因重组:由于不同DNA链的断裂和连接⽽产⽣DNA⽚段的交换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DNA分⼦,进⽽形成新遗传个体的⽅式称为基因重组。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答案解析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答案解析

第七章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转座因子:具有转座作用的一段DNA序列.2.普遍转导:通过极少数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基因组上任何小片段DNA进行“误包”,而将其遗传性状传递给受体菌的现象称为普遍转导。

3.准性生殖: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比它更为原始的两性生殖方式,这是一种在同种而不同菌株的体细胞间发生的融合,它可不借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4.艾姆氏试验:是一种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剂的简便有效方法5.局限转导: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的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中,并与后者的基因整合,重合,形成转导子的现象.6.移码突变:诱变剂使DNA序列中的一个或几个核苷酸发生增添或缺失,从而使该处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的阅读框架发生改变.7.感受态:受体细胞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能实现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8. 高频重组菌株:该细胞的F质粒已从游离态转变为整合态,当与F- 菌株相接合时,发生基因重组的频率非常高.9.基因工程:通过人工方法将目的基因与载体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导入受体细胞,从而使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一种育种措施称基因工程。

10.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类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特定序列,并能在识别位点内部或附近进行切割的内切酶。

11.基因治疗:是指向靶细胞中引入具有正常功能的基因,以纠正或补偿基因的缺陷,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2.克隆:作为名词,也称为克隆子,它是指带有相同DNA序列的一个群体可以是质粒,也可以是基因组相同的细菌细胞群体。

作为动词,克隆是指利用DNA体外重组技术,将一个特定的基因或DNA序列插入一个载体DNA分子上,进行扩增。

二. 填空1.微生物修复因UV而受损DNA的作用有光复活作用和切除修复.2.基因组是指一种生物的全套基因。

3.基因工程中取得目的基因的途径有 _____3_____条。

4.基因突变可分为点突变和染色体突变两种类型。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是研究微生物的遗传变异、遗传改良及育种技术的学科。

微生物指的是细菌、真菌、病毒等单细胞生物。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主要关注微生物在遗传水平上的变异、变异的调控机制以及如何通过遗传改良来获得具有特定性状的微生物株系。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1. 遗传变异的检测与分析:通过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技术手段,研究微生物中存在的遗传变异,探究变异的产生机制和变异位点的定位。

2. 遗传改良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基因工程、突变育种、自然选择等手段,改良微生物的遗传性状,如产量、耐受性、代谢能力等,以提高微生物在工业生产、环境修复、药物开发等方面的应用性能。

3. 突变育种的应用:通过诱变剂或辐射等方法,诱发微生物的突变,筛选出具有特定性状的突变株系,进一步进行遗传改良。

4. 基因工程的应用:通过外源基因的引入、基因的删除或修改等手段,改变微生物的基因组,使其具有特定的功能或产物。

通过微生物遗传育种学的研究与应用,可以获得具有工业、农业、医疗等方面应用潜力的微生物种类,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带来诸多好处。

微生物遗传育种第二章

微生物遗传育种第二章

1952年,J. 和E. Lederberg 夫妇发明了一种直接证明突变自发 性的方法 -----影印培养法,证明了 细菌的抗药性是发生在加入药物之 前的,而药物的作用仅是把突变型 筛选出来。
第二节 基因突变的规律
Lederberg等设计的平板影印培养法
第二节 基因突变的规律
二、自发性
各种性状的突变,可以在没有人 为的诱变因素下自发地发生。
第三节 诱变的机制
(5)NTG(NNG)的作用特点:
第三节 诱变的机制
三、嵌合剂的致突变作用
吖啶类染料和ICR类化合物是通过同 DNA分子结合而发生诱变作用的两类主要的 化学诱变剂。吖啶类化合物主要有原黄素, 5-氨基吖啶、吖啶橙等。ICR化合物是指由 美国癌症研究所应用化学方法合成的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是一些由 烷化剂和吖啶类相结合的化合物。
分子结构,引起生物体发生突变。
第三节 诱变的机制
A 直接诱发碱基错配:
鸟嘌呤N7位置上的烷化有利于发生
电离作用,而离子化的鸟嘌呤则应该具
有同T而不是同C配对的倾向,因此,便
能产生GC→AT的转换。
第三节 诱变的机制
B 错误修复: 鸟嘌呤N7烷化作用的另一种效应是使 鸟嘌呤碱基与糖-磷酸的键合削弱,从而导 致烷化的鸟嘌呤从DNA上逐渐地脱落下来, 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烷化脱嘌呤作用”。 脱嘌呤形成了分子裂缝,在随后的DNA复 制过程中便会产生转换或颠换。
1、突变(Mutation):指遗传物质发生了稳定 的可遗传的变化,所有的突变都是DNA结构中碱 基所发生的改变。 2、突变体(Mutant):携带突变的生物个体或 群体或株系,称为突变体。
3、突变基因(Mutant Gene)和野生型基因 (Wild Gene):发生了突变的基因称为突变基 因,没有发生突变的基因称为野生型基因。

微生物的遗传和育种

微生物的遗传和育种

微生物育种的社会和经济影响
社会影响
随着微生物遗传和育种技术的不 断发展,人们需要关注相关的伦 理、安全和环境问题,以确保技 术的可持续发展和应用。
经济影响
微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有望为工 业、农业、医药等领域带来巨大 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需要关注技 术的成本和商业化前景。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土壤修复
微生物育种技术可用于土壤修复领域,通过改良土壤中微生物的种 类和数量,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
空气净化
某些微生物具有降解空气中有害物质的能力,通过微生物育种技术 可以改良这些微生物的降解能力,用于空气净化。
05
未来展望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
基因编辑技术
随着CRISPR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 科学家们能够更精确、高效地修改微 生物基因,从而改良微生物的性状和 生产性能。
代谢工程育种
代谢途径分析
对微生物的代谢途径进行分析, 了解各代谢途径之间的相互关系 和调控机制。
代谢流量调控
通过调节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活 性或改变代谢流量的方向,以提 高目标产物的合成效率。
细胞工厂构建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微生物进行 改造,构建具有特定代谢特征的 细胞工厂,实现目标产物的定向 生产。
基因编辑的应用
基因编辑技术有望在医药、农业、工 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用于生 产新型药物、改良农作物、提高微生 物产物的产量和品质等。
合成生物学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合成生物学
合成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旨 在通过设计和构建人工生物系统来改良 和优化生物功能。
VS
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合成生物学在微生物育种中具有广阔的应 用前景,例如通过设计和构建人工微生物 来生产燃料、化学品、药物等,同时也有 助于解决环境问题和粮食安全问题。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第一节微生物的遗传变异的概述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最本质的属性之一。

所谓遗传,讲的是发生在亲子间的关系,即指生物的上一代将自己的一整套遗传因子稳定地传递给下一代的行为或功能,它具有极其稳定的特性。

而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不相似性。

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

遗传保证了物种的存在和延续,而变异推动了物种的进化和发展。

在学习遗传、变异内容时,先应清楚掌握以下几个概念:(一)遗传型又称基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因组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遗传型是一种内在可能性或潜力,其实质是遗传物质上所负载的特定遗传信息。

具有某遗传型的生物只有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通过自身的代谢和发育,才能将它具体化,即产生表型。

(二)表型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是其遗传型在合适环境下通过代谢和发育而得到的具体体现。

所以,它与遗传型不同,是一种现实性。

(三)变异指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生物体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亦即遗传型的改变。

变异的特点是在群体中以极低的概率(一般为10-5~10-10)出现,性状变化的幅度大,且变化后的新性状是稳定的、可遗传的。

(四)饰变指一种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翻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其特点是整个群体中的几乎每一个体都发生同样变化;性状变化的幅度小;因其遗传物质不变,故饰变是不遗传的。

例如,Serratia marcescens(粘质沙雷氏菌)在25℃下培养时,会产生深红色的灵杆菌素,它把菌落染成鲜血似的。

可是,当培养在37℃下时,群体中的一切个体都不产色素。

如果重新降温至25℃,所有个体又可恢复产色素能力。

所以,饰变是与变异有着本质差别的另一种现象。

上述的S.marcescens产色素能力也会因发生突变而消失,但其概率仅10-4,且这种消失是不可恢复的。

从遗传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微生物有着许多重要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结构简单,个体易于变异;营养体一般都是单倍体;易于在成分简单的合成培养基上大量生长繁殖;繁殖速度快;易于累积不同的最终代谢产物及中间代谢物;菌落形态特征的可见性与多样性;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群体中各个体作用的直接性和均一性;易于形成营养缺陷型;各种微生物一般都有相应的病毒;以及存在多种处于进化过程中的原始有性生殖方式等。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PPT课件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PPT课件
实验设计者
1952年,美国的莱德伯格夫妇
实验材料
E.coli K12
实验过程
Lederberg 的平板培养法
(四)突变的特点
不对应性 自发性 稀有性 独立性 诱变性 稳定性 可逆性
核基因组
真核生物的 有核膜包裹的真核
(DNA+组蛋白)
原核生物的 无核膜包裹的核区
(环状双链DNA)
线粒体
真核生物的
细胞质基因 共生生物
叶绿体等
核外染色体
2um质粒等 F因子(F质粒)
R因子(R质粒)
原核生物的
Col质粒
Ti质粒 巨大质粒
降解性质粒等
原核生物的质粒
1. 质粒的定义
•指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 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sDNA分子,即 cccDNA(circular covalently closed DNA)。
4)Ti质粒 (tumor inducing plasmid)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根
癌土壤杆菌)从一些双子叶植物的受 伤根部侵入,最后在其中溶解,释放 出Ti质粒,其上的T-DNA片段与植物 细胞中的核染色体组发生整合,合成 正常菌株所没有的冠瘿碱类,破坏控 制细胞分裂的激素调节系统,从而使 它转变成癌细胞。
自发突变几率 一般在10-6~10-9范围内;
突变率为10-9的含义
抗性突变是最常见的突变类型;
细菌产生抗药性的途径 基因突变 抗药性质粒的转移 生理适应
由基因突变引起的抗药性的原因?
两种观点:
突变的性状与引起突变的原因间呈对应 性 — 抗性突变株的产生是由环境因素 诱发出来的,属定向变异;

微生物的遗传育种-杂交育种

微生物的遗传育种-杂交育种
的现象,称为转导(transduction)。 • 获得新性状的受体细胞就称为转导子
(transductant)。
⑵转导的类型
①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
通过完全缺陷的phage 对供体菌任何DNA小片段 的“误包”,而实现其遗传性状传递至受体菌的转 导现象,称为普遍性转导。
1.杂交育种中亲本选择
⑴原始亲本的选择
⑵直接亲本的选择
2.培养基的选择
发酵培养基
3.杂交育种的遗传标记
• 4.杂交育种方法
常规杂交育种
微生物常规杂交形式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谢 谢!
㈠原核微生物杂交理论基础
原 核 微 生 物 杂 交 方 式 :
1. 接合作用
⑴定义:
接合(conjugation)指供体菌与受体菌的完整细胞
经过直接接触而传递大段DNA(包括质粒)遗传 信息的现象。
通过接合而获得新遗传性状的受体细胞,称为接
合子(conjugant)。
性菌 毛

E. coli接合电镜图
项目二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 Microbial genetics and
breeding )
任务四 杂交育种
一、杂交育种的目的
1、杂交育种的定义
杂交育种是指将两个基因型不同的菌株
经吻合(或接合)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从中 分离和筛选具有新性状的菌株。
2.杂交育种的目的
二、微生物杂交理论基础
自供体细胞的离体DNA片段,并通过交换把它 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了供体细胞 的某些遗传性状的现象。获得新性状的受体称
为转化子(transformant)。
⑵转化过程

第七章 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育种(2)

第七章 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育种(2)

浓度:
细菌、放线菌 霉菌、酵母菌
108个/ml 106个/ml
表型迟延现象:指某一突变在DNA复制和细胞分裂 后,才在表型上显示出来,造成不纯的菌落。
产生原因: ①分离性迟延现象 ②生理性迟延现象
3.诱变处理: 诱变剂的作用:
①提高突变的频率 ②扩大产量变异的幅度 ③使产量变异朝着正突变或负突变移动 剂量的表示法:在诱变处理前,一般应预先作诱变剂用量 对菌体死亡数量的致死曲线,选择合适的处理剂 量。—致死率是最好的诱变剂相对剂量的表示方法。 最适剂量的选择:产量性状的育种中多倾向于低剂量(致 死率在70~80%)
缺陷型的检出:
①逐个检出法:
②影印平板培养法
③夹层培养法
缺陷型的鉴定:
①生长谱法 滤纸片法
测定一般应分两阶段:
第一阶段:测定是哪类物质的缺陷 型;
第二节段:根据第一阶段确定的范 围,进一步确定是哪种具体化合物 的缺陷型;
a
b
c
a
b
c
a
b
c
三大营养物质缺陷鉴定
a 氨基酸混合液 b 水溶性维生素混合液 C 核酸水解液
(每瓶一株)
(每瓶四株)
40株
40株
4.2 变异菌的一般筛选方法
4.2.1 平皿快速检测法 变色圈法 透明圈法 生长圈法 抑菌圈法 梯度平板法
4.2.2 摇瓶培养法


纸片培养显色法




步 筛
透明圈法

琼脂块培养法
4.3 特殊变异菌的筛选方法:
4.3.1条件抗性突变型的筛选
初筛
中试
诱变育种的基本过程:
选择选择合适的出发菌株 ↓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活R菌+S菌无细胞抽提液——长出大量R菌和少量S 菌
以上实验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细胞内可能存在 一种转化物质,它能通过某种方式进入R型细胞并使R型细 胞获得稳定的遗传性状,转变为S型细胞。
第7页,共93页。
1944年O.T.Avery、C.M.MacLeod和M.McCarty从热死S
型S. pneumoniae中提纯了可能作为转化因子的各种成分,并在 离体条件下进行了转化试验:
第20页,共93页。
4、质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质粒的优点:
(1)体积小,易分离和操作 (2)环状,稳定 (3)独立复制 (4)拷贝数多 (5)存在标记位点,易筛选
E. coli的pBR322质粒是一个 常用的克隆载体
第21页,共93页。
5、质粒的分离与检定
提取所有胞内DNA后电镜观察; 超速离心或琼脂糖凝胶电泳后观察;
F.Griffith,
研究对象: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肺炎链球菌)
S型菌株:有荚膜,菌落表面光滑,有致病性;
R型菌株:无荚膜,菌落表面粗糙,无致病性
第5页,共93页。
1928年,Griffith进行了以下几组实验:
(1)动物实验 对小鼠注射活R菌或死S菌 ————小鼠存活 对小鼠注射活S菌————————小鼠死亡 对小鼠注射活R菌和热死S菌 ———小鼠死亡 抽取心血分离
活的S菌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里可能存在一种具有遗传转化能力的物质,它能通过 某种方式进入R型细胞,使其获得S型的遗传特性
第6页,共93页。
(2)细菌培养实验
热死S菌———平皿—培—养 不生长 活 R 菌——平皿—培—养 —长出R菌 热死S菌——+活—R—菌 —长出大量R菌和10-6SI菌

微生物遗传

微生物遗传
×
F+ F
+ +
F+ F
(多数情况下) (少数情况下)
F
Hfr× F Hfr× F
Hfr + F Hfr + Hfr
转化过程
转 化 (transformation)
受体细胞直接吸收了来自供体细胞 的DNA片断,并把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 组中,细胞部分遗传性状发生变化的现 象叫转化。
转化因子
游离的DNA片断叫转化因子 转化因子由供体提供 自然情况下可由细菌细胞自行裂解产生, 实验室里通过提取获得 双链DNA有转化能力,单链没有
突变与育种
从生产中选育 自发突变与育种 定向培育优良品种
从青霉素产量看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 诱变育种的原则
从 青 霉 素 产 量 看 诱 变 育 种
时间 发酵单位(u/ml)
1943 1943 1943 1945 1947 1955 1971 1977 目前
100 250 500 ~850 ~850 ~8000 ~2万 ~5万 5~10万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 变异和育种
微生物是遗传学研究的最好材料和对象
微生物结构简单 营养体一般都是单倍体 微生物繁殖速度快 易积累不同的中间及最终代谢产物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作用直接均匀 存在多种方式的繁殖类型 微生物的变异易被识别 参与基因工程的载体供体受体三角色
内容提要
遗传的物质基础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基因工程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涂布均匀
培养
长出菌丝体 (野生型)
基因重组与杂交育种
• 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通过转化、接合、转导、原生质体融 合等形式进行部分物质转移和基因重组。 • 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 有性杂交 准性杂交(异核体、杂合双倍体、 重组双倍体、重组单倍体)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名词解释1转导2流产转导3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名词解释1转导2流产转导3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一、名词解释:1.转导2.流产转导3.局限性转导4.普遍性转导5.转导噬菌体6.突变7.移码突变8.点突变9.自发突变10.诱变剂11.转化12.感受态13.基本培养基14.完全培养基(CM)15.光复活作用(或称光复活现象)16.转座子(Tn)17.基因工程18.基因19.突变20.接合21.转化子22.转导子23.F 菌株24.Hfr 菌株25.F+菌株26.F-菌株27.诱变育种28.抗性突变型29.营养缺陷型30.野生型菌株31.染色体畸变32.准性生殖33.异核体34.基因组35.同义突变36.原生质融合二、填空题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事例很多,其中最直接的证明有()、()、()三个经典实验。

2.细菌在一般情况下是一套基因,即();真核微生物通常是有两套基因又称()。

3.大肠杆菌基因组为双链环状的(),在细胞中以紧密缠绕成的较致密的不规则小形式存在于细胞中,该小体被称为()。

4.酵母菌基因组最显著的特点是(),酵母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完成后,在其基因组上还发现了许多较高同源性的DNA重复序列,并称之为()。

5.质粒通常以()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存在于细胞中,但从细胞中分离的质粒大多是3种构型,即()型、()型和()型。

6.转座因子可引发多种遗传变化主要包括()、()和()。

7.在()转导中,噬菌体可以转导给体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而在转导中,噬菌体总是携带同样的片段到受体细胞中。

8.细菌的结合作用是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遗传信息的()和过程9.线粒体遗传特征的遗传发生在核外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以外,因此它是一种()遗传。

10.丝状真菌遗传学研究主要是借助有性过程和()过程,并通过遗传分析进行的,而()是丝状真菌,特别是不产生有性孢子的丝状真菌特有的遗传现象。

11.DNA分子中一种嘧啶被另一种嘌呤取代称为()。

12.受体细胞从外界吸收供体菌的DNA片段(或质粒),引起基因型改变的过程称为()。

第七章_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第七章_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第七章_微⽣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本科⽣物技术、⽣物科学专业《微⽣物学》分章节试题库(命题⼈:曾松荣)第2章真核微⽣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0分)第7章微⽣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15分)第7章微⽣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选择题1、将细菌作为实验材料⽤于遗传学⽅⾯研究的优点是。

A.⽣长速度快B.易得菌体C.细菌中有多种代谢类型D.所有以上特点2、细菌直接摄取外界游离的DNA⽚段发⽣变异称为。

A 转导B 转化C 接合D 转换3、诱变育种是指利⽤各种诱变剂处理微⽣物细胞,提⾼基因的随机,通过⼀定的筛选⽅法获得所需要的⾼产优质菌株。

A 重组频率B 融合频率C 突变频率D 调控频率4、抗药性质粒(R因⼦)在医学上很重要是因为它们。

A.可引起某些细菌性疾病B.携带对某些抗⽣素的特定抗性基因C.将⾮致病细菌转变为致病菌D.可以将真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5、F+ F-杂交时,以下哪个表述是错误的?A.F-细胞转变为F+细胞B.F+细胞转变为F-细胞C.染⾊体基因不转移D.细胞与细胞间的接触是必须的6、以下突变中哪个很少有可能产⽣回复突复?A.点突变B.颠换C.转换D.染⾊体上三个碱基的缺失7、准性⽣殖。

A.通过减数分裂导致基因重组B.有可独⽴⽣活的异核体阶段C.可导致⾼频率的基因重组D.常见于⼦囊菌和担⼦菌中8、游离于各种微⽣物细胞质中的⼩DNA分⼦称作下列哪种结构?A、质体B、质粒C、类菌质体D、间体9、携带不同基因的F因⼦称为。

A、F-菌株B、F′菌株C、F+菌株D、Hfr菌株10、以噬菌体为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段带到受体细胞中,使后者获得前者的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叫。

A、转化B、转导C、转换D、接合11、证明核酸是遗传变异物质基础的三个经典实验是。

A.转化、变量和涂布实验 B.转导、变量和影印培养实验C.彷徨、涂布和影印培养实验 D.噬菌体感染实验、病毒拆开重建实验以及转化实验12、在选育抗青霉素的菌株时,在培养基中必须加⼊青霉素,其作⽤是。

《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绪论1、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种,菌株、品系、克隆,菌落,菌苔。

2、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3、微生物共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4、微生物分类学有哪3项具体任务?试加以简述。

5、种以上的分类单元分几级?6、何谓三域学说?7、何谓(G+C)mol% 值?它在微生物分类鉴定中有何应用?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名词解释:原核生物,细菌,缼壁细菌,原生质体,芽孢,伴孢晶体,放线菌,2、细菌的基本有哪些?3、图示细菌细胞构造。

4、试比较G+和G-细菌细胞壁的异同。

5、简述革兰氏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6、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是如何解释芽孢的耐热机制的?7、简述链霉菌形态构造特点。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名词解释:真核微生物,酵母菌,生活史,霉菌,无性孢子,有性孢子,子实体,2、简述真菌的特点。

3、简述酵母菌的特点。

4、图示酵母菌细胞构造,并指出其细胞壁的结构特点。

5、简述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图示酿酒酵母的生活史并说明各阶段的特点。

6、霉菌的有性和无性孢子主要有哪些?7、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有何不同?为什么?8、试比较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细胞壁成分的异同,并讨论它们原生质体制备方法。

13、什么叫锁状联合?其生理意义如何?14、霉菌的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各有何特点?它们分别可分化出哪些特化结构?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1、名词解释:病毒,真病毒,亚病毒,噬菌斑,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原菌,溶原性。

2、病毒粒有哪几种对称体制?每种对称又有几类特殊外形?3、什么叫烈性噬菌体?简述其裂解性生活史。

4、什么是一步生长曲线?它可分几期?各期有何特点?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1、名词解释:自养微生物,异养微生物,营养,营养物,C/N,氨基酸自养型生物,氨基酸异养型生物,生长因子,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培养基。

2、指出四大类微生物的最适生长pH范围及常用的培养基名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
➢变异(variation):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即遗传型的改变
➢饰变(modification):外表的修饰性改变,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饰变是不遗传的
表型饰变:表型的差异,只与环境有关
特点:表现为全部个体的行为,变化幅度小;
暂时性、不可遗传性。

Production of a red pigment
(prodigiosin) by Serratia marcescens
(粘质沙雷氏菌菌落)
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三个经典实验
I.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II.噬菌体的感染实验III.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1、Discovery of bacterial transformation(转化)
•1928,Fred Griffith,(格里菲斯) discovered the phenomenon of transformation in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肺炎链球菌)
动物实验R型活菌
加热杀死S型菌
S型活菌
R型活菌+加热杀死S型
+

活的无毒(R)型细菌受到了死
的有毒(S)型细菌的影响,转
化为有毒(S)型
以上实验说明:加热杀死的S III 型细菌细胞内可能存在一种转化物质,它能通过某种方式进入R II 型细胞并使R II 型细胞获得稳定的遗传性状,转变为S III 型细胞。

1944年,Avery精确重复了转化实验,确定了转化因子
实验证明,将R菌转化为S菌的转化因子是DNA
2、T2噬菌体感染实验1952年Hershey 和Chase用32P标记
DNA,用35S标记
蛋白。

实验证明,进入细
菌细胞内部的物质
是DNA。

DNA包含有产生完
整噬菌体的全部信
息。

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方式
(189)
1、细胞水平
2、细胞核水平
3、染色体水平
4、核酸水平
5、基因水平
6、密码子水平
7、核苷酸水平
1、细胞水平
真核微生物:细胞核
原核微生物:核区
细胞核或核区的数目在不同的微生物中是不同的
2、细胞核水平
真核与原核,被称为核基因组、核染色体或基因组。

多数存在核外DNA含量少、能自主复制的核外染色体——质粒。

3、染色体水平
(1)染色体是由组蛋白与DNA构成的线状结构
(2)染色体的数目在不同的生物中是不同的
(3)染色体的倍数在同一生物的不同生活时期是不同的,染色体倍数:指同一细胞中相同染色体的套数。

5、基因水平
1、基因概念
基因是一个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

2、种类
(1) 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基因
结构基因→各种结构蛋白和催化各种生化反应的酶;
调节基因→阻遏蛋白或激活蛋白。

(2) 核糖体RNA基因(rDNA)与转译RNA基因(tDNA):无翻译产物的基因
(3) 启动子与操纵基因:不转录的DNA区段
6、密码子水平
遗传密码是指DNA链上决定各具体氨基酸的特定核苷酸排列顺序。

遗传密码的信息单位是密码子。

每一密码子由
3个核苷酸序列,即1个三联体组成。

7、核苷酸水平
核苷酸是最小突变单位和交换单位
细胞核、染色体、染色质、DNA、碱基对
28
三、基因突变
(Gene mutation)
➢基因突变(突变):细胞内(或病毒体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

➢狭义的突变:专指基因突变(点突变)。

➢广义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突变。

➢突变概率一般为10-9~10-6
➢野生型菌株(wild type strain,野生型):从自然界分离到的、没有发生过突变的菌株。

➢突变株(mutant,突变体、突变型):野生型经突变后形成的带有新性状的菌株。

•突变率:某一细胞(或病毒体)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变的几率
•如突变率为10-8,即该细胞发生1亿次分裂,发生1次突变
•某一单位群体在每一世代(分裂一次)中产生的突变株的数目
•1x108 ----2x108
变量实验(fluctuation analysis)Salvador Luria and Max Delbruck(1943)
Salvador Luria Max Delbruck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69
Newcombe的涂布实验(1949)
6皿共28个
6皿共353个
影印实验(replica plating )Joshua Lederberg and Esther Lederberg(1952)
Joshua Lederberg J. Lederberg is awarded the Noble Prize in
Medicine and Physiology in 1958
营养缺陷型︵auxotroph ︶
影印平板培养法:一种通过盖章的方式,使在一系列培养皿的相同位置能出现相同菌落的接种培养方法。

实验原理:
通过盖印章的方式,在未接触抗性因素的条件下筛选出的抗性突变株。

由于实验过程中没有接触过抗性因素,所以直接证明了基因突变的自发性。

结果:得到越来越多的抗性菌落,最终甚至可以得到纯的抗性菌株细胞群。

结论:基因突变的自发性。

常见的微生物突变类型
●营养缺陷型(auxotroph)
一种缺乏合成其生存所必须的营养物(包括氨基酸、维生素、碱基等)的突变型,只有从周围环境或培养基中获得这些营养或其前体物(precursor)才能生长.
表型判断的标准:
在基本培养基上能否生长
抗药性突变型
基因突变使菌株对某种或某几种药物,特别是抗生素,产生抗性。

表示方法:
所抗药物的前三个小写斜体英文字母加上“r”表示str r 和str s 分别表示对链霉素的抗性和敏感性
正选择标记
突变株可直接从抗性平板上获得在加有相应抗生素的平板上,只有抗性突变能生长.所以很容易分离得到.
四、基因突变及其机制
基因突变: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
基因突变是重要的生物学现象,它是一切生物变化的根源,连同基因转移、重组一起提供了推动生物进化的遗传多变性。

1. 自发突变
指生物体在无人工干预下自然发生的低频率突变。

引起自发突变的原因:
(1)由背景辐射和环境因素引起;
(2)由微生物自身有害代谢产物引起;
(3)由DNA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错误引起。

★自发突变频率约为10-6。

对细菌作一般液体培养,因细胞浓度可达108/mL,常会在其中产生自发突变菌株。

2、诱发突变(诱变)
•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
•诱变剂:凡具有诱变效应的任何因素。

•诱变剂的种类很多,有物理因素(UV、激光、离子束、X射线、γ射线、快中子)和化学因素(亚硝酸、氮芥、烷化剂、碱基类似物、吖啶类化合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