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突变的应用_微生物遗传育种
遗传育种课后重点及答案
第二章基因突变及其机制1.突变(Mutation):遗传物质核酸(DNA或病毒中的RNA)中的核苷酸序列突然发生了稳定的可遗传的变化。
2.突变型:由于突变体中DNA碱基序列的改变,所产生的新的等位基因及新的表现型称为突变型。
3.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多数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遭到巨大损伤产生断裂,而断裂的数目、位置、断裂端连接方式等造成不同的突变。
包括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等。
涉及到DNA分子上较大范围的变化,往往会涉及到多个基因。
4.基因突变;是指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包括一对或少数几对核苷酸的缺失、插入或置换,分为碱基置换(转换和颠换)和移码突变。
转换transition:DNA链中一个嘌呤(嘧啶)被另一个嘌呤(嘧啶)所置换。
颠换transversion:DNA链中一个嘌呤(嘧啶)被一个嘧啶(嘌呤)所置换。
5.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由于突变后的密码子代表另一种氨基酸,从而造成个别碱基的改变导致多肽链上某个氨基酸为另一种氨基酸所取代。
6.同义突变:由于遗传密码的简并性,突变后的密码子编码的仍是同一种氨基酸。
碱基序列发生改变而氨基酸序列未发生改变的隐蔽突变。
7.无义突变:突变后的密码子变成终止密码子,是一类是引起遗传性状改变的突变。
8.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在DNA序列中由于一对或少数几对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而使其后全部遗传密码的阅读框架发生移动,进而引起转录和转译错误的突变叫移码突变。
一般只引起一个基因的表达出现错误。
9.条件致死突变型:在某一条件下具有致死效应,而在另一条件下没有致死效应的突变型。
如:温度敏感突变型。
10.回复突变:突变基因通过再次突变回复到野生型基因的表型性状。
11.沉默突变:表型不发生改变的基因突变,包括同义突变和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而不影响蛋白质功能的错义突变。
12.突变率(mutation rate):每个细胞每一世代中发生突变的概率。
微生物的遗传和突变
基因复制和表达
基因复制:微生物通过复制 DNA进行遗传信息的传递
转录:基因通过转录形成 mRNA,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模 板
翻译:mRNA通过翻译形成蛋 白质,实现基因的功能
表达调控:基因的表达受到多 种因素的调控,如环境因素、 细胞周期等
基因突变和重组
基因重组:通过基因交换和 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
微生物检测:利用微生物遗传和 突变原理,快速准确地检测病原 体,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微生物遗传和突变在污水 处理中的应用
微生物遗传和突变在土壤 修复中的应用
微生物遗传和突变在生物 降解中的应用
微生物遗传和突变在生物 制药中的应用
在农业中的应用
微生物遗传和突变在农作 物育种中的应用
突变体的筛选和鉴定
鉴定方法:通过基因测序、 PCR等技术进行鉴定
筛选方法:通过培养基筛选、 抗性筛选等方法
筛选目的:找出具有特定突 变的微生物
鉴定目的:基因,用于基因治疗和生物制药 育种:通过突变改良作物和家畜的性状,提高产量和抗病能力 环境保护:利用突变的微生物降解污染物,净化环境 疾病治疗:通过突变产生新的药物靶点,用于疾病治疗和预防
基因突变:DNA复制过程中 发生的错误,导致基因序列 的改变
基因突变和重组在微生物遗传 中的作用:产生新的遗传特性,
影响微生物的形态、生理和生 态特性
实例:大肠杆菌的乳糖操纵 子基因突变和重组,导致乳
糖代谢能力的改变基因流动和基因基因流动:微生物之间的基因转移和
气净化等
基因工程:通过基因 改造,提高微生物的 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生物制药:利用微生 物生产疫苗、抗体等
药物
在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 新技术育种原理
(3)移码突变的诱变剂
移码突变是指由一种诱变剂引起DNA分子中的一个或少数 几个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从而使该部位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 发生转录和翻译错误的一类突变。由移码突变产生的突变体称 为移码突变体。
吖啶类染料(原黄素、吖啶黄、吖啶橙及α -氨基吖啶等) 和溴化乙锭(EB、核酸染色剂,用于DNA凝胶染色)都是移码突 变的有效诱变剂
0.5%甘氨酸) 溶菌酶和EDTA处理 溶菌酶和EDTA处理 溶菌酶处理(生长时补充0.41M蔗糖及
0.3u/ml青霉素)
纤维素酶或真菌中分离的溶壁酶
蜗牛酶
添加甘氨酸:菌体较易被酶解。提高细胞壁对溶菌酶的 敏感性作用机理并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甘氨酸渗入细 胞壁肽聚糖中代替D-丙氨酸的位置,影响细胞壁中各组 分间的交联度。不同菌种对甘氨酸的最适需求量各不相 同。
(1)与核酸碱基化学反应的诱变剂
烷化剂(alkylating agent) 带有一个或多个活性烷基,带 一个活性烷基称单功能烷化剂,带二个或多个的分别称为双功能或 多功能烷化剂。它们的烷基可转移至其它分子中电子密度高的位置, 它们的诱变作用是其与DNA中的碱基发生磷酸作用。
常见的烷化剂有硫酸二乙酯(EDS)、甲基磺酸乙酯(EMS)、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TG)、亚硝基甲基脲(NMU)、氮芥、乙 烯亚胺和环氧乙酸等。
B淋巴细胞(B-lymph) 骨髓瘤细胞(myeloma)
原生质体融合 杂交瘤细胞 MAB
主要步骤为:选择亲株、制备原生质体、原生质体融合、原生质体再生 及筛选优良性状的融合子。
3.2.1 选择亲株
为了获得高产优质的融合子,首先应该选择遗传性状稳定且具有 优势互补的两个亲株。 同时,为了能明确检测到融合后产生的重组子并计算重组频率,参与 融合的亲株一般都需要带有可以识别的遗传标记,如营养缺陷型或抗 药性等。可以通过诱变剂对原种进行处理来获得这些遗传标记。
微生物遗传学习题和答案(第三章)
基因突变1、名词解释碱基置换突变(bas substitution):一个碱基被另外一个碱基取代而造成的突变,分为转换和颠换两种类型。
转换(transition):是指由嘌呤置换嘌呤或嘧啶置换嘧啶。
颠换(transversion) 是指嘌呤置换嘧啶或嘧啶置换嘌呤。
如碱基置换发生于编码多肽的区,则因可影响密码子而使转录、翻译遗传信息发生变化,因此可以出现一种氨基酸取代原有的某一种氨基酸。
也可能出现了终止密码而使多肽链合成中断,不能形成原有的蛋白质而完全失去某种生物学活性。
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在正常的碱基序列中插入或减少一个或多个碱基,造成突变位点下游密码子的错读,此种突变产生氨基酸顺序完全改变了的蛋白质,一般无活性。
异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即错义突变,因碱基改变使相应氨基酸变化,进而使多肽失活或活性下降。
同义突变(samesense mutation):突变后的密码子编码相同的氨基酸。
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碱基改变使编码某一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使蛋白质合成中断,产生无活性的多肽。
抑制基因突变(suppressor mutation):在DNA的不同位置上发生的第二次突变抑制了原来突变基因的表达,恢复野生型表型。
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人为施加物理化学诱变因子而导致的突变。
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指那些未经人工诱变处理原因不明的突变。
辐射的直接作用假说:又称为靶学说,认为细胞吸收辐射能量后,发生诸如激发、电离、弹性碰撞等多种原发性物理过程,辐射的量子击中染色体,整个过程就好像子弹击中靶子一样,导致发生直接的不同程度的原始损伤,细胞的修复系统对各类损伤进行修复,产生重排,最终导致基因突变或者染色体畸变。
辐射的间接作用假说:认为生物细胞中的分子经辐射作用先产生各种自由基,特别是细胞中存在的大量水分子在辐射作用下产生大量的过氧化氢,这些自由基团进一步与细胞内遗传物质反应,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造成染色体损伤。
微生物育种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微生物遗传育种对野生型菌株或低产菌株进行遗传操作和分离筛选,从大量突变体中筛选出性状优良的菌株,并对其发酵条件加以优化,得到适合发酵工业生产的优良菌种(产量、质量、新产物)。
二、微生物遗传育种的具体目标:1、提高产量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总是排在一切商业发酵首位的目标2、提高产物的纯度,减少副产物如色素;提高有效组分3、改变菌种形状,改善发酵过程,如改变和扩大菌种的原料结构;改善菌种生长速率;提高斜面孢子化程度;降低需氧量和能耗;耐不良环境;耐目的产物;改变细胞透性,提高产物分泌4、遗传性状特别是生产性状稳定5、改变生物合成途径,获得新产物三、优良发酵菌株应具备哪些特性1、遗传稳定2、易于培养:营养谱广、培养条件易达到3、易于保存(如孢子丰富或产生休眠体)4、种子生长旺盛5、发酵周期短,产量高,产物单一6、产物易于分离纯化第二章微生物遗传学基础一、名词解释:基因: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一般指位于染色体上编码一个特定功能产物(如蛋白质或RNA分子等)的一段核苷酸序列。
转化:受体细胞直接吸收了来自供外源DNA片断,并把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细胞部分遗传性状发生变化的现象叫转化。
转导:外源遗传物质通过噬菌体的携带进入受体细胞,并与受体染色体发生基因重组接合:供体菌通过性菌毛传递不同长度的单链DNA给受体菌,在后者细胞中发生交换、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现象。
菌种衰退:菌种在培养或保藏过程中,由于自发突变的存在,出现某些原有优良生产性状的劣化、遗传标记的丢失等现象,称为菌种的衰退。
二、突变型的种类形态突变型、生化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致死突变型、抗性突变型。
三、试质粒的性质及其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性质:自我复制、拷贝数高、不相容性、转移性。
应用:基因工程中作为载体将目的基因带入宿主细胞;其所带抗性基因可作为标记基因;降解复杂有机化合物;合成限制性内切酶或修饰酶。
第三章遗传与变异一、基因组对于原核生物来说,就是它的整个染色体;对于二倍体的真核生物来说,是能够维持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
微生物 诱变育种
紫外损伤的光复活作用
DNA损伤的修复
切补修复 切补修复是在内切核酸酶、
外切核酸酶、DNA聚合酶以及 连接酶的协同作用下将嘧啶 二聚体酶切除去,继而重新 合成一段正常的DNA链以填补 酶切所留下的缺口,使损伤 的DNA分子恢复正常的修复方 式。由于整个过程不依赖于 可见光,所以切补修复也称 暗修复。切补修复几乎存在 于所有的微生物中。
也可用长了菌落的平板直接照射。 一般照射剂量4~10万伦琴。
此外还能引起染色体畸变,即因 染色体断裂引起染色体的倒位、 缺损和重组等。但发生了染色体
断裂的细胞常常不稳定。
化学诱变因素
化学诱变剂用量很少,诱变时设
备简单,只要一般实验室的玻璃 器皿就行,所以其应用发展较快。
碱基类似物
碱基类似物是指与DNA结构中的四种碱基 A、T、G、C在化学结构上相似的一类物 质。如5-溴尿嘧啶(BU)和5-溴脱氧尿
紫外损伤的切补修复
紫外线照射的操作方法
在暗室中安装的15瓦紫外线灯管最 好装有稳压装置,以求剂量稳定。
处理时,可将5毫升菌悬液放在直径 5厘米的培养皿中,置磁力搅拌器上, 使培养皿底部离灯管30厘米左右, 培养皿底要放平,处理前应先开灯 20~30分钟预热稳定。照射时启动磁 力搅拌器,以求照射均匀。
诱变育种
第一节基因突变
突变泛指细胞内(或病毒颗粒 内)的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 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
突变往往导致产生新的等位基 因及新的表现型。狭义的突变 专指基因突变,也称点突变, 而广义的突变则包括基因突变 和染色体畸变。
突变的几率一般很低,约为106~10-9。
突变是工业微生物产生变种 的根源,是育种的基础,但 也是菌种发生退化的主要原 因。
第3章基因突变和损伤DNA的PPT课件
营养缺陷突变型
• 是一类重要的生化突变型。是指某种微生物经 基因突变而引起微生物代谢过程中某些酶合成能 力丧失的突变型,它们必须在原有培养基中添加 相应的营养成分才能正常生长繁殖。这种突变型 在微生物遗传学研究中应用非常广泛,它们在科 研和生产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14
抗性突变型
• 是指一类能抵抗有害理化因素的突变型,细胞或 个体能在某种抑制生长的因素(如抗生素或代谢活 性物质的结构类似物)存在时继续生长与繁殖。根 据其抵抗的对象分抗药性、抗紫外线、抗噬菌体 等突变类型。这些突变类型在遗传学基本理论的 研究中非常有用,常以抗性突变为选择标记,特 别在融合试验、协同转染实验中用得最多。
11
致死突变型
• 指由于基因突变而造成个体死亡的突变类 型,造成个体生活力下降的突变型称为半 致死突变型。一个隐性的致死突变基因可 以在二倍体生物中以杂合状态保存下来, 可是不能在单倍体生物中保存下来,所以 致死突变在微生物中研究得不多。
12
条件致死突变型
• 这类突变型的个体只是在特定条件,即限定条 件下表达突变性状或致死效应,而在许可条件下 的表型是正常的。广泛应用的一类是温度敏感突 变型,这些突变型在一个温度中并不致死,所以 可以在这种温度中保 存下来;它们在另一温度中 是致死的,通过它们的致死作用,可以用来研究 基因的作用等问题。
这是造成畸变的缺失。
• 四是重复,指在一条染色体上增加了一段染色体片段,使同
一染色体上某些基因重复出现的突变。发生染色体畸变的微生物 往往易致死,所以微生物中突变类型的研究主要是在基因突变方 面。
7
(2)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 单倍体:含生存必需的最低限度基因群的 一组染色体
• 双倍体 • 多倍体 • 非整倍体:由于突变和重组造成 • 整倍体和非整倍体的染色体数目变化一般
微生物遗传育种课件,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可以增强微生物对恶劣环境条件或抗生素的耐受性。
基因突变在微生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产物优化
通过基因突变和筛选,可以优 化微生物产物的产量、质量和 稳定性。
药物开发
基因突变在微生物药物开发中 起到关键作用,提高药物的疗 效和稳定性。
环保应用
通过基因突变培养环境友好型 微生物,可以有效降解污染物 和提高废物利用率。
微生物遗传育种可以使用不同 的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精确地修改微生物基因 组。
选择和筛选
遗传变异后,通过选择和筛选 优良的表型,可以获得带有所 需性状的微生物菌株。
基因突变定义与分类
点突变
点突变是指某个基因中发生了单个碱基改变 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缺失突变
缺失突变是指基因序列中的一部分碱基被删 除,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或缺失。
插入突变
插入突变是指在域。
倒位突变
倒位突变是指基因序列中的一部分碱基的顺 序被颠倒,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反向改变。
基因突变对微生物的影响
1 影响生长特性
基因突变可以改变微生物的生长速度、温度适应性和产物合成能力。
2 影响代谢途径
基因突变可以调节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增加产物产量或改变产物种类。
常见的微生物遗传育种方法
自然选择
通过观察和选择微生物菌株的适应性变异来进行育种。
诱变育种
通过使用化学物质或辐射等方式诱发突变来获取所需性状。
重组DNA技术
使用重组DNA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微生物菌株中,实现目标基因的表达和功能。
微生物遗传育种的前景和意义
1 创新新材料
微生物遗传育种为开发新材料如生物塑料、生物燃料等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
第三章 自然选育和诱变育种
一般从菌落大小也可 以判断,新长出的菌 落较小,即是营养缺 陷型
•四.鉴定营养缺陷型 生长谱法
方法一:把纯化好的缺陷型菌株与基本培养基 倒混 合平板或涂布平板,再在平板上点接各 种营养物质(最好稀释成一定浓度,用滤纸片 法接入),适温培养,观察生长圈。此法可以 在一个平板上对一株菌进行多种营养因子进行 测定 方法二: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营养物 质,倒混合平板,再点接菌株,观察生长圈。 此法可同时对多个菌株进行测定
基因突变
二、微生物突变的类型
1、 形态突变型 2、致死突变型 3、抗性突变型 4、营养缺陷型突变型
青霉
三、微生物突变的特点 1、 不对应性 2、 自发性 3、 稀有性 4、 独立性 5、 诱变性 6、 稳定性 7、 可逆性
• (四)、自然选育的程序 • • • • 1. 2. 3. 4. 采样 增殖培养 纯种分离 生产性能的测定
一、 产环己酰亚胺新菌株YIM41004 的复合诱变选育
前言:环己酰亚胺(cycloheximide),又名放线酮 (Actidione),是于1948年德国化学家B.E.Leach 等分离并鉴定出来的一种戊二酰类化合物.它对多 种真菌具有拮抗作用,其制剂具有水溶解性良好、 作用剂量低的优点,在植物保护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诱变处理,获得高丝氨酸缺陷型突变菌株, 该突变型不能产生苏氨酸。
在限量高丝氨酸的培养基中缺陷型菌株能够正常生长, 并且因为消除了反馈抑制
突变型能过量生产L-赖氨酸
第四节 温度敏感突变株的筛选
一、温度敏感突变株(temperaturesensitive mutant, TS突变体): 突变株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许可温度) 正常生长,其表型和野生型没有区别, 但超出这一温度范围(非许可温度), 则不能生长或生长微弱甚至死亡(条件 致死)或某些代谢停止或减弱。
微生物的遗传和育种
微生物育种的社会和经济影响
社会影响
随着微生物遗传和育种技术的不 断发展,人们需要关注相关的伦 理、安全和环境问题,以确保技 术的可持续发展和应用。
经济影响
微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有望为工 业、农业、医药等领域带来巨大 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需要关注技 术的成本和商业化前景。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土壤修复
微生物育种技术可用于土壤修复领域,通过改良土壤中微生物的种 类和数量,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
空气净化
某些微生物具有降解空气中有害物质的能力,通过微生物育种技术 可以改良这些微生物的降解能力,用于空气净化。
05
未来展望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
基因编辑技术
随着CRISPR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 科学家们能够更精确、高效地修改微 生物基因,从而改良微生物的性状和 生产性能。
代谢工程育种
代谢途径分析
对微生物的代谢途径进行分析, 了解各代谢途径之间的相互关系 和调控机制。
代谢流量调控
通过调节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活 性或改变代谢流量的方向,以提 高目标产物的合成效率。
细胞工厂构建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微生物进行 改造,构建具有特定代谢特征的 细胞工厂,实现目标产物的定向 生产。
基因编辑的应用
基因编辑技术有望在医药、农业、工 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用于生 产新型药物、改良农作物、提高微生 物产物的产量和品质等。
合成生物学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合成生物学
合成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旨 在通过设计和构建人工生物系统来改良 和优化生物功能。
VS
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合成生物学在微生物育种中具有广阔的应 用前景,例如通过设计和构建人工微生物 来生产燃料、化学品、药物等,同时也有 助于解决环境问题和粮食安全问题。
微生物遗传育种知识点汇总
微生物遗传育种知识点汇总1.微生物基因组学:微生物基因组学是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结构、功能和表达的学科。
通过对微生物基因组的测序、比较分析和功能注释,可以了解微生物的遗传特性和功能。
2.微生物突变:微生物突变是指微生物在自然环境或实验室中发生的基因突变。
突变可以是基因变异、插入突变、缺失突变等,这些突变可能会导致微生物表型的变化。
3.微生物选择:微生物选择是通过对微生物的生长条件进行调控,选择出具有其中一种特定性状的菌株。
例如,可以通过对耐盐性的选择培养基进行培养,选择出具有耐盐性的微生物菌株。
5.基因工程微生物:基因工程微生物是指经过人工改造的微生物,具有特定基因表达或基因功能改变的能力。
基因工程微生物可用于生产重要医药、酶类、化学品等。
6.自然变异与人工选择: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自然变异,这些变异可以通过人工选择进行进一步改良。
例如,选择耐药性菌株进行生产抗生素。
7.反向遗传学:反向遗传学是指通过与传统遗传学相反的方式研究生物体的遗传特性。
利用反向遗传学可以探索微生物基因的功能和作用。
9.高通量筛选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是指通过自动化设备对大量微生物进行快速筛选和分析的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筛选效率和准确性,用于微生物遗传育种中。
10.代谢工程:代谢工程是指通过改造微生物的代谢路径和基因表达调控来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和选择性。
代谢工程可通过基因工程、突变、选择和培养条件优化等手段实现。
11.微生物系统发育学:微生物系统发育学是研究微生物演化和亲缘关系的学科。
通过比较分析微生物基因组,确定其进化关系和分类地位。
以上是微生物遗传育种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汇总。
微生物遗传育种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对于改良微生物品种和开发新的微生物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微生物育种
制备菌悬液通常采用生理盐水。如果用化学诱变剂处理 时,应采用相应的缓冲液配制,以防处理过程中pH变化而 影响诱变效果。
三、诱变剂及诱变剂量的选择
复合因子处理中,为了提高诱变效果,在具体使用时还 要注意诱变剂处理先后和协同效应问题。
五、影响突变率的因素
菌种遗传特性 菌体细胞壁结构 培养条件和环境条件 பைடு நூலகம் 诱变前预培养和诱变后培养(突变体的修复、表型迟 延) ➢ 温度、pH、氧气等外界条件的影响 ➢ 平皿密度效应
六、突变体的分离和筛选
微生物通过诱变处理后,群体中产生各种类型突变体,有 正突变、负突变和未突变的菌株,需要经过分离和筛选, 逐一挑选出来。
第一节 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以人工手段诱发微生物基因突变,改变其遗传 结构和功能,从中筛选出产量高、性状优良的突变株, 并 设计出适合该突变株最佳的培养基和条件,使其在最适的工 艺条件下最有效地合成产物。
诱变育种有以下几个优点:速度快,收效大、方法简单。
诱变育种的三大要素:诱变剂、诱变条件、筛选技术。
分三个阶段:菌种基因型改变, 突变体筛选,产量评估
诱变育种的步骤
•出发菌株的选择与纯化 •单孢子(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诱变剂及诱变剂量的选择 •诱变处理方法 •高产菌株的分离
一、出发菌株
对出发菌株的要求:
(1)从自然界样品中分离筛选出来的野生菌株,虽然产量 较低,但对诱变因素敏感,变异幅度大,正突变率高;
通常丝状菌菌株由于遗传分离产生不纯现象,一个多核细胞 经诱变剂处理后,某个核发生有益的突变易被其他尚未突变 的核竞争性地抑制,多核菌体会降低单位存活菌的突变率
第三章突变的应用微生物遗传育种
一、营养缺陷型及其应用
营养缺陷型(auxotroph):是指丧失了合成一 种或多种必需生长因子能力的菌株,它们只能在 补充了相应的生长因子的培养基上才能正常生长。
野生型(wild type):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 生物在其发生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均称 该微生物的野生型。
原养型(prototroph)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经回 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其营养要求在表型上与 野生型相同的菌株。
完全培养基 Complete Medium (CM)含有满 足某微生物的所有营养缺陷型和野生型菌株生长 所需营养物质的天然或半合成培养基。
基本培养基Minimal Medium(MM):不含生 长因子仅能满足某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长需要 的最低成分合成培养基。
补充培养基Supplemented Medium(SM):补充 了一种或数种生长因子,以满足某微生物的特定 的营养缺陷型生长的培养基,其中的生长因子多 是通过直接添加AA、碱基或维生素而提供。
尽量选择既往诱变史少的高产菌株: 由 自然界分离获得的野生型菌株,突变可 能性较大;经自然分离的生产菌株,对生 产环境适应,又具野生型特性,也是良 好的出发菌株;经过诱变改造的菌株,负 突变可能性较大,可结合其它育种方法 改变其遗传保守性
(一)出发菌株的选择
挑选纯系(遗传纯)菌株:避免使用丝 状真菌菌丝体(异核体);要尽量选择 单倍体单核细胞(孢子),以减少诱变 菌的分离延迟(结合诱变剂选择)
SAMP
AMP
R-5-P B.subtilis
IMP
(2)
XMP
(1) AMP脱氨酶
GMP还原酶
(3)
GMP
(AK)
高丝氨酸脱氢酶
微生物遗传育种第三章突变的应用
在工业生产中,抗药性突变可以用于菌种选育,通过在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作为选择压力,筛选出具有 优良性状的突变菌株,用于发酵生产。
营养缺陷型突变的应用实例
突变的不定向性
突变育种产生的基因突变通常是随机的,不定向的,难以控制其 发生的部位和数量。
突变的不稳定性
突变育种产生的基因突变通常是不稳定的,容易在后代中消失或 发生回复突变。
突变育种的展望
发展新型突变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将会有更多新型的突变技术出现,如基因编辑技 术等,可以更加精准地控制基因突变的部位和数量。
其他应用
总结词
突变在微生物育种中还有许多其他应用,如筛选高产 菌株、改良菌株性能等。
详细描述
除了上述的抗药性突变、营养缺陷型突变和温度敏感突 变外,突变在微生物育种中还有许多其他应用。例如, 通过突变可以筛选出具有高产代谢产物能力的菌株,提 高目标产物的产量;通过基因重组和突变技术可以改良 菌株的性能,提高其适应性和生产效率;此外,突变还 可以用于研究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药物抗性等方面。总 之,突变在微生物育种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微生 物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温度敏感突变
总结词
利用温度敏感突变筛选出对温度敏感的微生物,用于研 究温度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
详细描述
温度敏感突变是一种特殊的突变类型,其中微生物的基 因发生突变后,使得菌株在特定温度下无法生长或生长 受到抑制。通过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这些温度敏感菌 株,可以研究温度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了解微 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此外,这些温度敏感 突变菌株还可以用于生物传感器和生物反应器等领域的 研究和应用。
第三章 突变的应用
四、次生代谢障碍突变株的筛选与应用
1、利用次生代谢障碍突变合成同系新抗生素 在抗生素合成途径中某一途径由结构基因突变 引起的代谢障碍性改变(称为区段突变),使抗 生素结构发生某些变化,从而导致形成同系物新 抗生素。
四环素产生菌经诱变育种获得的蛋氨酸营养缺陷型突变 株具有了产生去甲基金霉素的能力。
2、利用次生代谢障碍突变合成抗生素中间体 区段突变还可以导致次级代谢产物合成途径的阻 断,从而积累中间体。
3、利用次生代谢障碍突变和人工前体合成新抗生素 突变生物合成或突变合成(mutasynthesis): 筛选丧失了合成天然前体能力的突变株,加入前 体的结构类似物,有可能把这种结构类似物结合 到抗生素分子中,从而形成新的半合成抗生素。
4、利用次生代谢障碍突变改善抗生素的组分
通过次生代谢障碍突变株的化 生产工艺,改善产品质量。
庆大霉素C2b
巴龙霉胺
庆大霉素A
庆大霉素X2
庆大霉素C1
五、其它抗性突变株的筛选与应用
(一)抗药突变株
1、抗药突变株的用途
作为育种工作中最常使用的遗传标记 有些发酵产品的产量与生产菌株的抗药性密切 相关 通过筛选抗自身药物的抗药性突变,以解除终 产物对合成途径的反馈调节作用,从而提高产量 2、筛选方法
不同类型突变株积累L-赖氨酸的水平
突变菌株 钝齿棒杆菌 突变型 Hse产量(mg/ml) 17.93
-
钝齿棒杆菌 钝齿棒杆菌
钝齿棒杆菌 北京棒杆菌
Thr Thr - +Met
AECr AECr, HseHseHse-,AECr
2.33 2.00
20.0 50.0 36.6 45.0
3.抗反馈调节突变株的筛选
微生物免疫学:第三节、突变株的类型及实际应用
(二)切除修复
暗修复:是细胞内主要修复系统。除碱基错误配对 和单核苷酸插入不能修复,几乎其他DNA损伤都可 以修复。
如嘧啶二聚体引起的DNA损伤。uvrA、B和C基因
产物结合形成一个核酸内切酶,它能识别碱基改变所
引起的DNA螺旋扭曲。uvrABC内切核酸酶在损伤的
任何一边作一切口,DNA聚合酶I切除和替换损伤部 位的碱基,DNA连接酶将缺口填补上。
或碱基类似物掺入 (2)电子转移
2. 移码突变 3. 缺失或插入突变 4. 紫外线的诱变机制
(三)RNA基因组的突变
RNA病毒,RNA基因组的突变率比DNA高1000倍 RNA复制酶无纠错功能。
没有RNA修复机制。
三、DNA损伤的修复
DNA的损伤对细胞可能是致死的,已形成大量的 DNA修复系统去修复诱变剂引起的损伤。
2.碱基结构的变化
(1)互变异构效应
A-T配对变成G-C配对
(2)5-甲基C自发脱氨
MeC脱氨成为5- MeU(T)。 MeC -G配对变成GT
3.环出效应:缺失突变
(二)诱变机制
1. 碱基对置换
转换:是由嘌呤置换 嘌呤或嘧啶置换嘧啶 颠换:是指嘌呤置换 嘧啶或嘧啶置换嘌呤
机制(1)化学诱变 剂
F’
F-
F’
F-
F’
F’
F’
F’
三、转导
以噬菌体为媒介,把供细菌的基因转移到受体菌 内,通过交换重组导致后者基因改变的过程称为转导 所用的噬菌体为转导噬菌体,受体菌为转导子。
(一)普遍转导
前 噬菌体从溶原菌染色体上脱离,进行增殖,在裂解
期的后期,噬菌体的DNA已大量复制,在噬菌体 DNA装入外壳蛋白组成新的噬菌体时,在105~107 次装配中会发生一次装配错误,误将细菌的DNA片段 装入噬菌体的头部,成为一个转导噬菌体。转导噬菌 体能以正常方式感染另一宿主菌,并将其头部的染色 体注入受体菌内。因被包装的DNA可以是供体菌染色 体上的任何部分,故称为普遍性转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诱变育种的一般步骤
出发菌株 ↓纯化、活化、前培养(同步培养) 培养液 ↓离心收集细胞、洗涤,制备均一的菌悬液(玻璃株打散、过滤) 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 ↓活菌计数,诱变预备试验 诱变处理 ↓活细胞计数,致死率计算 后培养(中间培养) ↓ 平板分离 ↓变异率计算 初筛→复筛→ 保藏及扩大试验
(一)出发菌株的选择
剂作用后所造成的损伤能快速通过复制而形成 突变,可以获得较高的突变率。
➢ 前培养的培养基:嘌呤、嘧啶碱基含量要丰
富
(二)前培养
➢ 丝状真菌的前培养
产孢子真菌一般采用其孢子进行诱变,为提高 其对诱变剂敏感性,可以将其同步培养至孢子 刚萌发的高生理活性状态(芽管的长度相当于 孢子直径的0.5~1倍);
第三章 突变的应用
第一节 诱变育种 第二节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与应用 第三节 抗反馈调节突变型的筛选及应用 第四节 其它类型突变株的筛选及应用 第五节 菌种退化及其防止
第一节 诱变育种
一、概述 二、诱变育种方案的设计 三、诱变育种的一般步骤 四、诱变育种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概述
(一)诱变育种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 工业与工程需求:发酵工业尤其是抗生素工业生 产菌株选育工作的需要;
➢ 理论与技术基础:Thom和Steinberg(1939)用X 射线在真菌中首次诱发基因突变成功;
➢ 问题探索与技术发展:Davis对各种诱变筛选程序 的统计学比较;Calam对各种诱变剂量下的产量 分步曲线的比较;Dahl等人对筛选工作可能误差 的分析;各种自动化和高通量筛选技术出现
(二)诱变育种技术在育种工作的作用
➢ 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 ➢ 改善菌种特性,提高产品质量,简化工艺条件; ➢ 开发新产品; ➢ 给代谢调控育种提供技术手段
(三)高产菌株诱变育种的特点
产量是一种数量性状,数量性状的特性和基因 突变的特点决定了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一般具 有以下一些特点:
➢ 盲目性大; ➢ 筛选工作繁琐,工作量大; ➢ 工作效率低,周期长; ➢ 难以集合多个优良性状
诱变剂量的控制方法
化学诱变剂:诱变剂的浓度、处理时间和处理条件; 物理诱变剂:照射距离、照射时间和照射条件
形态突变型 负突变型 正突变型
X-射线的照射剂量与亚热带链霉菌白霉素高产菌株39#变 异的关系
紫外线照射剂量与龟裂链霉菌பைடு நூலகம்霉素高产菌株293#变异 的关系
3. 处理方法
➢ 单一诱变剂处理;
二、诱变育种方案的设计
➢ 制定明确的选育目标:一次诱变目标不可太高太 多;
➢ 建立可行的筛选方法:关键问题是确立一种测定 产物的方法;
➢ 确定诱变筛选流程:是诱变育种工作方案设计的 中心内容。对于既往诱变史较少的低产菌株,采 用一次高效法有利于提高育种工作的进度;而对 于已进行多次诱变处理的高产菌株,多步积累法 优于一次高效法。
紫外线的剂量(erg/mm2): 3, 4-2000;5, 6-4000; 7, 8-6000;9, 10-10000
3. 处理方法
➢ 直接处理:在缓冲液或无菌生理盐水体系中 对出发菌株进行诱变处理,然后涂平板分离 突变株;
➢ 生长过程处理:在摇瓶培养基或固体平板中 加入诱变剂,在菌体生长时进行诱变处理。 (适用?)
➢ 尽量选择既往诱变史少的高产菌株: 由 自然界分离获得的野生型菌株,突变可 能性较大;经自然分离的生产菌株,对生 产环境适应,又具野生型特性,也是良 好的出发菌株;经过诱变改造的菌株,负 突变可能性较大,可结合其它育种方法 改变其遗传保守性
(一)出发菌株的选择
➢ 挑选纯系(遗传纯)菌株:避免使用丝 状真菌菌丝体(异核体);要尽量选择 单倍体单核细胞(孢子),以减少诱变 菌的分离延迟(结合诱变剂选择)
不产孢子的真菌可以采用年幼的菌丝体进行诱 变处理(对尖端菌丝、单菌落边缘菌丝或小段 菌丝悬浮液进行诱变处理)
(三)菌悬液的制备
➢ 选择合适的介质:物理诱变常采用生理盐水作分
散介质,而化学诱变则需要用缓冲液作介质。
➢ 使细胞或孢子要处于良好的分散状态:利于与 诱变剂解除;便于筛选
玻璃株打散,脱脂棉或擦镜纸(双层)过滤
➢ 调节适当的细胞或孢子密度
酵母细胞、霉菌孢子:106~107个/ml; 细菌细胞、放线菌孢子:108个/ml ✓ 估计:血球计数板计数或OD法 计数:平板菌落计数
(四)诱变处理
1.诱变剂的选择 ➢ 在不影响诱变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毒性小、易于
防护、安全性强的诱变剂; ➢ 尽量选择操作简便易行、便宜易得的诱变剂; ➢ 尽量选择不易发生回复突变的诱变剂:碱基置换易回
复,染色体畸变、移码等不易回复 ➢ 对一些既往诱变史少的低产或野生菌株,uv线往往
是首选;对于经多次诱变处理的菌株,常需要能诱发 染色体发生重排等较大损伤的强辐射进行处理。 ➢ 结合细胞的透性和生理状态进行选择 ➢ 经常变换诱变剂或复合处理
2.诱变剂量的选择
➢高产菌株在低剂量时效果较好,而对多核细胞、孢子、 低产菌株或质量性状处理剂量不宜过低。 ➢经多次诱变处理已钝化的菌株可用一次高剂量处理来 激活;一次较高剂量的强诱变后,通常接着进行2~3次 较低剂量的温和诱变,以利于菌株遗传性状的稳定。 ➢在一次诱变中,可以分别采用不同剂量处理出发菌株, 从中选出最佳剂量
➢ 选择对诱变剂敏感的菌株:选择一些增 变突变株
➢ 采用多出发菌株
➢ 更换出发菌株
➢ 具有特定生产性状的可能性:要确有特 定物的代谢途径
(二)前培养
➢ 前培养的目的:
对数中后期:生长旺盛,细胞浓度较高,对诱 变剂敏感;
同步培养物:诱变剂处理时,群体中变化一致; 细胞内应具有丰富的内源性碱基:DNA被诱变
(五)后培养
➢ 复合处理:两种或两种以上诱变剂同时处理、 不同的诱变剂交替处理、同一诱变剂连续处理 以及紫外线与光复活交替处理等( 注意!)
突变率/ %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1 2 3 4 5 6 7 8 9 10
试验号
乙烯亚胺与紫外线复合诱变处理结果
1- 对照; 2-乙烯亚胺(浓度1:7000); 3, 5, 7, 9-紫外线; 4, 6, 8, 10-乙烯亚胺加紫外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