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五首》学案 答案
《杜甫诗五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3杜甫诗五首一个小石头山野中的一颗美丽的小玉石,很羡慕被运到城市里做了珠宝的翡翠玛瑙。
后来它也被运到城里,却和普通小石子一起铺成了路。
有一天,一位贵夫人的一枚小宝石丢落在它身边,小玉石羡慕地说:“你有多幸福呀,每天光彩照人!”小宝石说:“我有什么好呀,被打磨得失去了天性,整天被人玩弄,我倒羡慕你呢!”话音刚落,小宝石就被人捡走了。
小玉石若有所悟,从此以后生活得很快乐、开心。
微感言: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赏读:孔子说:“弟子们在家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出外要敬爱自己的兄长。
寡言少语,说话诚实可信。
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赏读:孔子说:“(一个人)不要愁别人不理解自己,愁的应该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怕别人不了解自己的人,要么是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多么优秀,这样的人是自负,要么是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多么冤枉,这样的人是自怜。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艺文类聚》卷四赏读: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子;走在李树下面,不要举手整理帽子,免得别人怀疑你偷瓜摘李子。
借以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避开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赏读:孔子说:“你对待人民的事情严肃认真,他们对待你也会恭敬起来。
你孝顺父母,慈爱幼小,他们也就会对你尽心竭力了。
你提拔好人,教育能力不好的人,他们也就会互相劝勉了。
”一、作者视窗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 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初中语文八年级诗五首教案学案及答案
30 诗五首【基础知识训练】1.按课文原句填写内容:①,悠然见南山。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
③安得广厦千万间,。
④,千树万树梨花开。
2.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饮酒》是陶渊明辞官归隐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
B.《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主要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一句描写春天美景的诗句。
D.《已亥杂诗》的作者龚自珍是中国近代的思想家、文学家。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4~7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3.给带点字注音高者挂罥.( ) 唇焦口燥.( ) 沾.湿( )沉塘坳.( )4.本诗作者,被世人尊称为“”,他的代表作中著名“”、“”写于安世之乱期间。
5.全诗先叙事,后,既写诗人贫穷的窘状,也表达诗人的博大胸怀。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正确读法是()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7.翻译句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8.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一句的.【探究拓展训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遥知史弟登高处,扁插茉萸可一人。
9.填出诗中空缺的诗句。
10.中国农历中有较多的节气,每年的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古人有登高爬山的习俗。
我还知道中国有节,这一天有的习俗。
11.本诗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唐诗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2 ?唐诗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幅层层树林尽染金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余晖的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将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诗人身临其境,却不能像田园诗人那样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油然而生的是茫然假设失、孤独无依的情绪。
所以诗人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二、?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诗的前四句是叙仙人乘鹤的传说,写的是想象,是传说,是虚幻的;而后四句那么是写实,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个人情怀。
将神话与眼前事物巧妙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穿。
三、?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
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参考答案: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
“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
“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四、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
细读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
参考答案:“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为写景句,是按从近及远的顺序描绘的。
从诗人笔下的水光山色,太空的奇异景象以及离乡惜别的情思中,能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细致观察和赞颂,体会到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青春勃发、积极进取的精神。
杜甫诗五首月夜 哀江头 蜀相 又呈吴郎 登岳阳楼教学案
杜甫诗五首月夜哀江头蜀相又呈吴郎登岳阳楼[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1.字音识记(1)鄜.州()(2)云鬟.()(3)虚幌.() (4)嚼啮.()(5)明眸.皓齿() (6)柏.森森()(7)戎.马() (8)天寒地坼.()【答案】(1)fū(2)huán(3)huǎnɡ(4)niè(5)móu(6)bǎi(7)rónɡ(8)chè2.词语释义(1)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怜惜(2)月光(3)代指战争(4)分裂(5)拜访3.名句背诵(1)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__________,__________?(3)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__________,__________。
(4)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
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诗词五首》导学案带答案【部编版八上册】
结尾两句有什么深层含义?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诗的结构上,这两句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也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中,让读者去体悟,去咀嚼。
春望
【整体感知】
通读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春望》的意思。
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感世伤时,花也在流泪;怨恨别离,鸟也在啼叫,惊动人心。战乱持续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文本探究】
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为下文做铺垫。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消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
渔家傲
【整体感知】
【文本探究】
1.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艺术风格?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风格的?
浪漫或豪放的艺术风格,该词意境阔大,想象丰富,天上人间,摇曳多姿,给人应接不暇之感,梦幻现实辉映对照,那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彩奠定了基调,李清照晚年虽身处困境,想象的翅膀却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显示了“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迈气概,使这首词显示出来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
二、新课展开
饮酒(其五)
【整体感知】
通读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
《唐诗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参考答案:《野望》一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
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缘由,都染上了一层愁闷、孤独和清冷的颜色。
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愁闷,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查找安慰。
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二、《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奇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奇,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奇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颜色,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首联从神话传奇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妙莫测,鬼斧天工。
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查找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
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三、《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
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参考答案: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格外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①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③这两句在颜色上也很鲜亮,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颜色,引人想象。
第14课 唐诗五首 学案(含答案)
第14课唐诗五首学案(含答案)第14课唐诗五首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秋暝2浣女3渚清4潦倒答案1mn2hun3zh4lio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青海长云暗雪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3一弦一柱思华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4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5惘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8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答案1盘旋。
2使动用法,使暗。
3弹奏乐器。
4一生。
5失意的样子。
6“归浣女”,妇女们洗完衣衫回家。
这里的“归浣女”是倒装句式,正常语序是“浣女归”。
“下渔舟”,小渔船顺流而下。
《杜甫诗五首》学案 答案
《杜甫诗五首》学案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杜甫诗五首》学案答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杜甫诗沉郁顿挫、雄浑有力的现实主义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五步法”,掌握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认识杜甫的诗歌往往结合时事,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月夜》的学习,能够找出诗歌中的诗眼并进行分析。
【课时安排】 3课时一、温故知新:回忆你所学过的杜甫的诗作。
1.《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走进诗人:1.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襄阳人,曾祖时迁居河南(今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
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
安史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
后因事被贬,作检校工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杜工部。
他所投奔得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死于赴岳州舟中。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他的诗于是被称为诗史。
第13课 《唐诗五首》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13课《唐诗五首》预习导学案1.了解律诗,感受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略律诗的韵律美。
(重点)2.体会诗歌遣词炼字的特点,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难点)3.背诵并默写古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重点)一、知作者、明背景(一)野望1.作者介绍【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贞观初年,因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属山西万荣),故自号“东皋子”。
其性情简放,清高自恃,放诞纵酒,“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
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重要贡献,有《王无功文集》,本诗选自《王绩诗注》。
2.创作背景诗人于隋大业年间举考悌廉洁及第,除秘书正字、扬州六合县丞。
简傲嗜酒,屡被弹劾。
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弃官归田,躬耕东皋。
这首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诗中流露出诗人避世退隐的意愿。
(二)黄鹤楼1.作者介绍【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他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时代,他二十岁左右中进士,因干谒著名学者李邕,不被赏识,自此“文誉”被毁,有二十年左右时间,多在京城以外做官或当外官的幕僚,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2.创作背景黄鹤楼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
诗人登临此楼,萌生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浑然天成的浩歌。
这首诗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3.知识链接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
《太平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黄鹤楼,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2018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杜甫诗五首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杜甫诗五首对应学生用书P9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区)。
杜甫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
安史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脱险后,任左拾遗。
后因事被贬,做检校工部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杜工部”。
杜甫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
他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称“李杜”。
杜甫诗的风格是沉郁顿挫。
著名的诗作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望岳》《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
《月夜》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
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
诗人身陷敌营,失去了自由,一方面心念君王,另一方面心悬妻孥。
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哀江头》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
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
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蜀相》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浣花溪畔,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定。
在这期间杜甫仍怀有“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但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杜甫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倍加敬重。
诗五首三步一体高效课堂导学案(含答案my
课题30《诗五首》导学案课时:3 教师:毛勇导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五言古诗、歌行体古诗(以七言为主)和绝句三类诗歌体裁,体会它们的区别。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背诵五首诗歌。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赏诗歌,通过比较诗歌在形式、写法、抒情等方面的异同,加深对诗的理解。
4.品评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
导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1.理解《饮酒》中“心远地自偏”。
2.探讨《行路难》(其一)的主旨。
3.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4.怎样理解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化作春泥更护花”?导学方法阅读后积极讨论,品味感情、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导学过程设计一、自主预习(10分钟)二、课堂合作、探究(20分钟)(小组内讨论)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五首》学案答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杜甫诗沉郁顿挫、雄浑有力的现实主义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五步法”,掌握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认识杜甫的诗歌往往结合时事,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月夜》的学习,能够找出诗歌中的诗眼并进行分析。
【课时安排】3课时一、温故知新:回忆你所学过的杜甫的诗作。
1.《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走进诗人:1.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襄阳人,曾祖时迁居河南(今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
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
安史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
后因事被贬,作检校工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杜工部。
他所投奔得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死于赴岳州舟中。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他的诗于是被称为诗史。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谴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
他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成李杜。
2.杜甫诗风:沉郁顿挫3.代表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月夜》一、写作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
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
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二、通过“五步法”学习《月夜》1、诵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解诗:散译诗歌内容首联: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鄜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
颔联: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颈联: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尾联: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3、悟诗诗歌抒发的情感:借月抒情,遥寄相思之苦,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4、赏诗(1)古代诗话中有“诗眼”的说法,所谓“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
今人认为“诗眼”就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词句。
请找出本诗的诗眼。
A、“独看”:虽只写妻子的“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蕴含其中;B、“双照”兼有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并把希望寄于不知何时的“将来”。
(2)这首诗表达对家人的浓浓的思念之情,试分析作者是如何巧妙地表达感情的。
此诗以“月”为线索,用曲笔表情达意。
诗人不写自己对妻儿的牵挂,也不写妻子是如何的思念自己,却写小儿女因为太小,他们还不懂父亲不在身边的悲苦,这就更加令人可怜。
通过想象,形象地写出了妻子的望月之久。
尾联“回到诗人眼前望月场景,表达诗人对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5、背诗(熟读)《哀江头》一、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
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
第二年春天(757年),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写下这首《哀江头》.此诗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二、整体感知1.从时间上说,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明确:全诗分为三部分,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景象。
“忆昔霓旌下南苑”至“去住彼此无消息”是第二部分,写安史之乱前春日曲江的繁华盛景及李杨二人的悲剧。
最后四句为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沧桑巨变时的哀思,总结全篇。
【分部分学习】1、诗人为何哭?是怎么哭的?为什么要这样哭?明确:长安已被安史叛军占领,作者睹物伤怀,因而痛苦。
诗人是“吞声哭”(“潜行”),因为长安被占领,笼罩着恐怖气氛,所以诗人不敢放声痛哭,不敢光明正大地行走。
2、诗人在江头看到的景象有什么特点?哪几个字体现了这个特点?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明确:诗人看到长安沦陷后的曲江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
“锁”和“为谁绿”几个字体现了这个特点。
“千门”,极言宫殿之多,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但加一“锁”字,便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
“细柳新蒲”,细柳袅袅,茵茵蒲芽,生机盎然,景物是很美的。
“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衬哀情,含有肝肠寸断的悲痛:江山易主,旧的主人仓皇出逃,如画江山沦入敌手(教师承接语:面对眼前荒凉冷落的景象,作者想起了什么?他的思绪飘到了哪里)。
3、面对眼前景象,诗人忆起什么?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的景象如何?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的景象特点?明确:面对眼前荒凉冷落的景象,诗人忆起安史之乱前的曲江,那时它是一片繁华盛景,从“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可以看出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的繁华,唐玄宗一行排场很大,彩旗飘扬,豪华奢侈,连南苑中的万物都生发光辉(教师承接语:这两句是总写昔日之繁华。
那么,诗人是怎样具体描绘的呢?我们接着看后面的内容)。
4、“同辇随君侍君侧”和“一笑正坠双飞翼”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由此可看出作者对帝妃游曲江的态度如何?明确:这两句暗用了汉代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其用意就是讽刺唐玄宗荒淫好色和杨贵妃的骄纵得意之态(教师承接语:如此骄奢淫逸的李、杨二人,结局如何呢?我们再看“明眸皓齿今何在”到“去住彼此无消息”四句)。
5、李、杨二人的结局与“忆昔”部分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此写来,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李杨两人的结局与她们当年的荒淫骄纵有因果关系。
对比强烈,效果明显。
如此写来,既蕴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真诚,又有对蒙难君王的伤悼。
哀其不幸蒙尘,讽其荒淫误国。
6、怎么理解“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这两句?作者为何“欲往城南望城北”?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哪两句?明确: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衣襟;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的变化而变化,花自开谢草自枯荣,永无尽期。
这是用无情衬有情,而更见情深。
作者因为忧心如焚,哀痛极深,因而一时懵懵懂懂走向了城北,走错了方向。
最后两句与开头的“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照应。
其中“胡骑尘满城”写出了叛军密集的巡视,营造出恐怖的气氛,这就是诗人要“吞声哭”“潜行”的原因。
总结:这首诗写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独行昔日繁华之地曲江的感受,通过今昔对比,表达诗人忧时伤乱的哀思。
“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
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
“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远。
《蜀相》一、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整体感知1、诗歌四联各自写了什么内容?明确:首联以问答形式,写出了武侯祠的地理位置。
颔联,写入祠后所见所闻。
颈联,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
尾联,叹惋诸葛亮的壮志未酬。
2、中国古代诗歌十分注重景色的描绘,在这首诗中很明显也有景色的描写。
请同学们思考,诗中哪几联在写景?在景物描绘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叫做什么写法?明确:本诗首联、颔联写景。
首句从“丞相祠堂”写起,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
第二句“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柏树之所以高大茂密,是因为没有人去砍伐它们,爱惜这些柏树,正是表现了人们对诸葛亮的爱戴。
颔联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
这两联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
3、诗歌中最能表现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是“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四句,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同时又饱含对他的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教师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
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又呈吴郎》一、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
当时,杜甫住在灢西一处草堂(不是成都那座草堂)中。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贫穷的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
后来,杜甫将草堂让给一位吴姓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十余里外的东屯去了。
不料这位吴郎一来就在草堂外围插上篱笆,有意不让打枣。
寡妇向杜甫诉说,杜甫便写了这首诗去劝告吴郎。
此前杜甫给吴郎写过一首诗,所以此诗题为《又呈吴郎》。
吴郎年辈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用“呈”字,是为了让吴郎易于接受诗中所劝。
二、整体感知1、诗歌各联各自写了什么内容?诗人是怎样劝告吴郎的?明确:首联写自己过去任由邻居寡妇扑枣,颔联写应该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颈联写寡妇多心只因你插上了篱笆,尾联写苛捐杂税兵荒马乱人民贫苦。
诗人先自叙以前事以启发吴郎,接着委婉劝吴郎,最后指出人民贫苦的根源:一是苛捐杂税,一是战乱连连。
2、本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明确:普通的打枣小事人民的水深火热老泪纵横(教师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