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造假形式及案例

合集下载

最新经典案例精选 财务报表舞弊案例

最新经典案例精选   财务报表舞弊案例

最新经典案例精选财务报表舞弊案例篇一:财务报表舞弊案例(694字)1986年乌鲁木齐市新产品技术开发部和天山商贸公司先后成立,从事彩相冲扩、服装批发、食品加工、计算机销售等业务,这也是德隆的前身。

1992年新疆德隆实业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人民币800万元;并成立新疆德隆房地产公司,开始进入娱乐、餐饮和房地产投资领域。

1994年新疆德隆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人民币1亿元,在新疆进行农牧业开发。

1995年新疆德隆国际实业总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人民币2亿元;设立北美联络处,拓展国外业务。

1996年受让新疆屯河法人股,组建新疆屯河集团。

1997年受让沈阳合金法人股,进入家用户外维护设备、电动工具制造领域;受让湘火炬法人股,进入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

1998年新疆德隆国际实业总公司改制为新疆德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并成立中国民族旅行有限公司,进入旅游业。

1999年成立了北京喜洋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国武体育交流有限责任公司,进入文体产业。

2000年在上海浦东注册成立德隆国际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2亿元,控股新疆德隆集团和新疆屯河集团;同年8月,更名为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同年10月,注册资本增至5亿元人民币。

2001年成立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党委。

2002年德隆大厦落成并投入使用。

可见,德隆的发展历程非常神速,然而在2004年4月14日,对于风光的德隆来说是个黑色的日子,德隆系旗下的“三驾马车”:湘火炬、新疆屯河、合金投资第一次集体“跌停”。

这不仅反映了市场对德隆的信心丧失,也增加了市场流传的德隆资金链断裂的真实性。

德隆王朝的瓦解在2004年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篇二:财务报表舞弊案例(836字)西安达尔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主要从事珠宝、玉器的加工和销售。

1996年12月,公司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并于1998年、2001年两次配股,在股市募集资金共计7.17亿元。

财务报告虚假案例分析(3篇)

财务报告虚假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日益繁荣,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与此同时,财务报告虚假现象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投资者的利益。

本文将以某上市公司为例,分析其财务报告虚假的案例,以期为我国资本市场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案例简介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业务。

公司于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注册资本为10亿元。

然而,自2012年起,A公司连续三年被证监部门查出财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元。

具体案例如下:1. 2012年,A公司虚增收入约5亿元,虚增利润约1亿元。

2. 2013年,A公司虚增收入约10亿元,虚增利润约2亿元。

3. 2014年,A公司虚增收入约15亿元,虚增利润约3亿元。

三、案例分析1. 虚假记载的原因(1)业绩压力:A公司上市后,为了满足市场对业绩的预期,公司管理层采取虚增收入、利润等手段,以维持股价稳定。

(2)关联交易:A公司与关联方存在大量的关联交易,通过虚构交易、隐瞒关联方关系等手段,达到虚增收入、利润的目的。

(3)内部控制缺陷:A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为虚假记载提供了可乘之机。

2. 虚假记载的手段(1)虚构收入:A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方式,虚增销售收入。

(2)虚构利润:A公司通过虚增成本、费用等方式,降低实际利润,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3)隐瞒关联交易:A公司隐瞒与关联方的关联交易,将关联方利益转移至公司,从而虚增公司利润。

3. 虚假记载的后果(1)损害投资者利益:A公司虚假报告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产生误解,从而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2)扰乱资本市场秩序:A公司虚假报告行为破坏了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原则,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3)损害公司声誉:A公司虚假报告行为导致公司声誉受损,影响了公司的长远发展。

四、案例启示1. 加强内部控制: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制度,从源头上杜绝虚假报告现象。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以及10个潜在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以及10个潜在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以及10个潜在案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济压力的增大,一些上市公司不择手段地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导致了财务舞弊的出现。

财务舞弊是指企业在财务报表中故意操作、篡改财务数据,以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误导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本文将介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并列举了10个潜在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和防范此类行为。

一、虚增收入和利润虚增收入和利润是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中最常见的方式之一。

公司可以通过与客户或合作伙伴进行交易,但实际上不存在任何实质性的交易或价值。

这样一来,公司可以虚构销售收入和利润,提高财务表现,从而吸引投资者和提升股价。

潜在案例1:某上市公司与关联企业签订合同,虚构大额销售收入,增加当期利润,欺骗投资者。

潜在案例2:某公司在报表中虚构了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虚增采购成本,以此来虚增利润。

二、资产贬值和减值前提的滥用上市公司为了掩饰损失或提高利润,有时会滥用资产贬值和减值前提。

虽然根据会计准则,公司有权对资产进行减值计提,但滥用这一措施就成了财务舞弊。

公司可能故意夸大资产贬值和减值前提,以减少利润或做成其他所谓的财务状况。

潜在案例3:某上市公司无视实际市场情况,故意夸大资产贬值和减值前提,以此来掩盖真实的损失。

潜在案例4:某公司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假冒专业机构,通过虚构贬值前提,减少当期利润。

三、滥用关联方交易上市公司可能通过与关联方进行交易,并在交易中充分利用其地位和关系,获取不当的利益。

这些交易可能存在违规操作、价格虚高或虚低等情况,以此来操纵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

潜在案例5:某上市公司与其控股股东进行关联交易,但交易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格,以此来虚增销售收入和利润。

潜在案例6:某公司通过与关联方进行价格虚低的采购交易,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误导投资者。

四、虚构现金流和资金往来公司可能通过虚构现金流和资金往来,掩盖真实的资金状况。

虚构的现金流和资金往来可以使公司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方面呈现出正常或良好的财务表现。

财务造假案例

财务造假案例

财务造假案例财务造假案例之一:“庄家”与“资本运作”这个案例,是国内庄家们最常使用的所谓“财技”。

假设某国内上市公司,总股本1亿股,业绩较差,正常情况下可以取得每股利润0.1元,此时的每股股价5元,则市赢率50倍(5/0.1=50)。

此时来了一个庄家,相中了这家上市公司,并经过一段时间购买了40%的股票,即4000万股,每股5元,庄家总共投入2亿元(4000万*5元)。

接着,上市公司把一笔分文不值的劣质资产高价卖掉,假设劣质资产多卖了1亿元。

暂时充当冤大头的买家往往就是庄家自己,则这笔买卖让庄家损失了1亿元,但让上市公司增加了1亿元利润,即每股利润提升1元,使每股利润达到1.1元(0.1+1=1.1)。

如果上市公司的市赢率还保持50倍不变,则股价为55元(50*1.1=55)。

此时庄家持有的股票市值为22亿元(4000万*55元)。

如果庄家能在这个价位卖掉股票,减去当初投入的2亿元和卖劣质资产损失的1亿元,庄家最终获利19亿元,投资汇报率850%(19亿/2亿-1=850%)。

以上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做庄过程。

当初庄家吃的亏越多,为劣质资产付出的越多,就能为上市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从而庄家最终的收益就越大。

实战中,过程会比较复杂,但本质上还是“空手套白狼”,也有人美其名曰为“资本运作”。

但无一例外,庄家都是巧妙盗用了收入、利润、市盈率等概念和会计准则的灰色地带,将缺乏财务知识的投资者骗入局中,达到轻松获利的目的。

中国的股票市场上充斥了一批这样的公司,搞不清它们的主营业务是什么,成天买这卖那地搞“重组”,吃小亏、占大便宜地搞“资本运作”,形成了这个“系”那个“系”。

而被重组的公司,去年还是ST,或者市赢率几百倍,今年每股利润就可以弄到1元多,市赢率只有10来倍,把普通投资者给绕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

你说,这种重组,到底将什么进行了重组?财务造假案例之二:互相买卖这个案例,是去年被揭发的美国上市公司一系列财务造假的典型一例,是电信运营商和宽带网络运营商惯用的伎俩。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及造假方法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及造假方法

的烟台某证券公司老总商量对策,决定将 1000 万股内部职工股过户至个人账户。 隋元柏从老家山东文登收集了 40 个身份证,在原山东证券公司北马路营业部开 立了 40 个自然人账户,将振东公司持有的 1000 万股内部职工股分别过户至这 40 个自然人账户中。
为了奖励部分优秀职工,东方电子在 1996 年前从一级市场上另行购买了 44 万股内部职工股。为处理好这部分股票,由高峰回老家龙口,收集了 4 个身份证, 在山东证券公司北马路营业部开立账户,将 44 万股内部职工股过户至这些人个 人名下,此后分散在 44 个个人账户中的 1044 万股内部职工股,交由公司证券部 掌管。此事在公司内部只有隋元柏、高峰等极少数人知情。
东方电子上市后,每年初都制定了一个年增长速度在 50%以上的发展计划 和利润目标,而按公司的实际生产情况,是不可能完成的,于是在每年年中和年 底,根据实际完成情况与计划目标的差异,由抛售股票收入来弥补。
为此,公司形成了一个在隋元柏指挥下的由证券部、财务部和经营销售部门 分工合作组成的“造假小组”。
证券部负责抛售股票提供资金。公司从 1998 年开始抛售持有的内部职工股, 一直到 2001 年 8 月份,每年抛售的时间大约都集中在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披露 前,每次抛售的数量由公司业绩的需要而定。隋元柏每次告诉高峰需要多少资金, 并限定在一定的时间和指定的价位范围内卖出,高峰再给证券部的两名工作人员 下指令,在证券公司抛售股票,并将所得收入转入公司在银行的账户。
伴随着一系列巨额虚假业绩,东方电子在证券市场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 话”。资料显示,自 1997 年 1 月 21 日上市以来,东方电子股本连年高速扩张, 1996 年度每 10 股送 4 股转增 6 股,1997 年度每 10 股配 1.667 股,1998 年中期每 10 股送 8 股,1999 年中期和年终连续推出每 10 股送 6 股转增 4 股和每 10 股送 2.5 股转增 3.5 股。而在股本大比例扩张的基础上,公司业绩与股本扩张保持了同 步增长,1997 年至 2001 年中期,公司的每股收益分别为 0.51 元、0.56 元、0.53 元、0.52 元、0.26 元,成为证券市场上极为罕见的“东方电子现象”。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某公司是一家在A市上市的大型创造业企业,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的研发、创造和销售。

该公司在市场上享有良好的声誉,并且其财务状况向来被认为是稳定和可靠的。

然而,最近有关该公司存在财务造假的指控开始浮出水面,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调查。

二、财务造假的手段和目的1. 虚增收入: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夸大销售额度等手段,将本应计入下一期的收入提前计入当期,以增加当期的营业收入,从而使公司的财务状况看起来更加健康。

2. 隐藏负债:为了掩盖公司的真实债务状况,该公司通过将一部份负债转移至关联公司或者虚构交易等方式,使得负债规模得到减少,从而提高了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的健康度。

3. 虚增利润:为了使公司的盈利能力看起来更好,该公司通过夸大资产价值、低估费用支出等手段,虚增了利润数额,以吸引投资者和提高公司的股价。

4. 资金挪用:该公司通过虚构项目、虚构供应商等方式,将公司的资金挪用至个人账户或者他用,以满足个人或者他用的资金需求。

三、造成财务造假的原因1. 利益驱动: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为了追求个人利益,通过财务造假手段来提高公司的业绩和股价,以获得更多的奖金和股权激励。

2. 市场压力: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为了保持市场地位和吸引投资者,不得不采取财务造假手段来掩盖真正的业绩状况。

3. 内部控制不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存在漏洞和缺陷,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审计机制,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以某公司虚增收入为例,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和夸大销售额度的方式,将本应计入下一期的收入提前计入当期,以增加当期的营业收入。

虚增收入的目的是为了使公司的财务状况看起来更加健康,吸引投资者和提高公司的股价。

为了实施虚增收入的财务造假,该公司采取了以下措施:1. 虚构销售合同:该公司与关联公司签订了一批虚假的销售合同,合同金额巨大,使得公司的销售额度大幅度增加。

然而,这些销售合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销售行为和交易,仅仅是为了虚增收入。

财务真实案例分析报告(3篇)

财务真实案例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近年来,公司业绩持续增长,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然而,在2019年,公司涉嫌财务造假,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本文将针对该案例进行分析,揭示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及危害。

二、案例分析1. 财务造假手段(1)虚构销售收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手段,将未实际发生的销售收入计入报表,从而虚增收入。

(2)隐瞒成本费用公司通过虚增成本、少计费用等手段,降低净利润,误导投资者。

(3)虚增资产公司通过虚构资产、虚增资产价值等手段,提高公司资产规模,美化财务报表。

2. 财务造假原因(1)业绩压力公司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追求短期业绩增长,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

(2)监管漏洞当时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尚不完善,监管力度不足,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3)内部人控制公司内部人控制严重,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财务造假行为得以实施。

3. 财务造假危害(1)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误导投资者,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扰乱市场秩序财务造假行为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损害了市场信誉。

(3)损害公司声誉财务造假使公司陷入信誉危机,长期影响公司发展。

三、案例分析总结1. 财务造假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必须严厉打击。

2. 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监管制度,提高监管水平。

3. 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4. 投资者应提高风险意识,关注公司财务状况,谨慎投资。

四、建议1. 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完善监管制度,提高监管水平。

2. 强化公司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财务报表真实可靠。

3. 提高投资者风险意识,关注公司财务状况,谨慎投资。

4. 加强财务造假行为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财务造假的认识。

总之,财务造假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

财务报告作假的案例

财务报告作假的案例

财务报告作假的案例
财务报告作假的案例
1、美国喷气机公司(Jetess)案
美国喷气机公司(Jetess)曾在2007年被指控在其2004年财务报表科目上作假,以掩饰实际的财务状况。

该公司被指控涉嫌以虚假的销售收入统计来隐瞒盈利收入较少,从而向投资公司报告虚假的财务数据。

根据司法调查,美国喷气机公司使用不正当的会计技巧,试图掩盖2004年的经营状况。

该公司涉嫌伪造了营销活动,以支持它宣布的业绩,虚报了四季度的营业收入,以及管理层非法挪用公司资金,涉及金额达数千万美元。

2、德怀特梅尔公司(Deutsche Meler)案
德怀特梅尔公司(Deutsche Meler)曾在2009年被指控在其2008年财务报表上作假,以掩盖实际的财务状况。

该公司被指控将损失电子列入营收中,以报告虚假的收益和盈利。

法院审查时查出,该公司在2008年以虚假的营业收入统计报告,在计入了营收之前,将损失电子记入营收中,从而将损失准确报告差了320万美元。

3、福克斯媒体(Fox Media)案
福克斯媒体(Fox Media)曾在2011年被指控在其2010年财务报表上作假,以掩盖实际的财务状况。

该公司被指控虚报营业额,以报告虚假的收入和利润。

法院审查时查出,福克斯媒体在2010年将其实际收入虚假地记入营收中,从而将实际的收入报告高了约3.3亿美元。

另外,该公司还涉嫌虚报了季度盈利和年度盈利,以报告虚假的财务数据。

财务造假案例

财务造假案例

财务造假案例
财务造假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故意隐瞒、篡改或虚构会计信息,以达到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隐瞒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目的。

财务造假行为不仅损害了企业的信誉,也损害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的破产。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了解财务造假的具体情况。

某公司在2018年财务报表中,虚增了销售收入和利润,以掩盖实际经营亏损的情况。

公司在销售合同中虚构了一些客户信息,并将虚构的销售收入计入财务报表中。

为了掩盖虚增的销售收入,公司还进行了对应的虚增成本支出,以保持利润率的稳定。

此外,公司还通过虚构应收账款和存货等方式,来掩盖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

这种财务造假行为不仅误导了投资者和债权人,也对企业的内部管理造成了严重的混乱。

虚构的销售收入和利润让企业高管误以为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进而做出了错误的经营决策。

同时,虚构的应收账款和存货也导致了企业现金流的紧张,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经营困难。

针对这种财务造假行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审查企业的财务报表,发现并惩罚财务造假行为。

企业内部也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财务报表编制过程的监督,防范财务造假行为的发生。

同时,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道德教育和风险意识培养,提高员工对财务造假行为的警惕性,共同维护企业的经营诚信和市场秩序。

总之,财务造假行为严重损害了企业的信誉和投资者的利益,也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监管部门、企业内部和员工都应共同努力,加强对财务造假行为的预防和打击,维护企业的经营诚信和市场秩序。

财务会计造假手段及典型案例

财务会计造假手段及典型案例

财务会计造假手段及典型案例一、财务会计造假手段。

1. 虚构收入。

这就像是无中生有地变魔术。

企业会编造一些根本不存在的销售交易。

比如说,和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或者是关联方伪装成的客户签订假的销售合同。

然后再伪造相关的发货单据,就好像真的把货物发出去了一样,其实仓库里的东西压根就没动。

最后再开个假发票,这样在账面上就凭空多了一笔销售收入。

这就好比一个人说自己卖了一堆空气,还假装收了钱。

2. 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

提前确认收入就像是心急吃热豆腐,东西还没完全弄好或者服务还没完全提供,就把收入算到账上了。

比如一个软件公司,软件还在测试阶段,有很多漏洞,但是为了让财务报表好看,就说软件已经可以交付使用了,然后把相关的收入确认了。

而推迟确认收入则是把已经到手的收入藏起来,等到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

就像一个人得到了一笔奖金,但是不想这个月让别人知道自己有钱,就先把这笔钱偷偷藏起来,等下个月再拿出来炫耀。

3. 费用资本化。

这就像是把本来应该是日常花销的东西,当作是一种投资。

比如说,企业日常的维修费用,本来是应该直接算作当期费用的,但是为了减少当期的成本,就把它当作是对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进行资本化处理。

这样就可以把费用分摊到未来的几个期间,当期的利润就会显得好看一些。

这就好比本来是今天吃的饭钱,却硬要说这是为了以后身体好的一种投资,不把它算在今天的开销里。

4. 关联交易造假。

关联交易本来是正常的商业往来,但是造假的时候就变味了。

企业会通过关联方之间不合理的定价来操纵利润。

比如说,一个集团里有A和B两家公司,A公司生产的产品成本是100元,正常市场售价应该是150元,但是为了让A公司利润好看,就以200元的价格卖给B公司,这样A公司就多赚了一笔,实际上就是在集团内部玩数字游戏,把钱从左口袋挪到右口袋,还让外人看起来A公司很赚钱。

5. 隐瞒负债。

这就像是一个人欠了很多债,但是却不想让别人知道。

企业会把一些应该记录的负债不记录在账上。

近五年财务造假案例

近五年财务造假案例

近五年财务造假案例那我给你唠唠近五年的一些财务造假案例哈。

一、康美药业。

1. 事情是这样的。

康美药业那可是曾经的医药大白马啊。

结果呢,它玩了个超级大的财务造假把戏。

它就像一个魔术师,不过是坏魔术师,把300亿的货币资金变没了,就跟变魔术一样,“嗖”的一下,钱就没了。

实际上呢,它是通过虚增收入、虚增货币资金等一系列手段来粉饰自己的财报。

比如说它的营业收入,就像吹气球一样,越吹越大,实际没那么多业务,却硬要说自己赚了很多钱。

这可坑苦了投资者,好多人以为它是个超级靠谱的公司,把钱都投进去了,结果最后发现被骗了。

2. 后果很严重。

它的造假行为被揭露后,那股价就像坐过山车一样直线下降。

公司面临着巨额的罚款,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了法律的惩处。

投资者呢,那是欲哭无泪啊,好多人一辈子的积蓄可能都搭进去了。

二、瑞幸咖啡。

1. 造假手段有点“奇葩”瑞幸咖啡啊,想在资本市场上快速走红,就动了歪脑筋。

它虚构了大量的咖啡销售订单,就好像有很多不存在的人每天都在喝瑞幸咖啡一样。

为了让数据好看,它可能把那些在店里免费送给别人品尝的咖啡都算成了正常销售。

这就好比你请朋友吃饭,结果跟别人说你朋友是来店里消费的,还赚了一笔钱,这不是搞笑嘛。

2. 东窗事发后的情况。

一旦被爆出来,瑞幸的股价那是暴跌啊。

它在美国市场可把投资者气得不轻,还面临着一系列的诉讼。

不过呢,瑞幸后来也在努力整改,想重新挽回声誉,但造假这件事给它的形象造成了超级大的污点。

三、康得新。

1. 造假过程像个谎言连环套。

康得新号称自己有很多很多钱,有一百多亿的货币资金呢。

结果啊,这都是假的。

它通过虚构销售业务、虚构采购生产研发费用等手段,把自己的财报打扮得花枝招展的。

就好像一个人没钱却装作是大富翁一样,到处骗人。

它还搞什么关联交易,就像自己和自己玩过家家一样,把钱从左边口袋放到右边口袋,然后说这是正常的业务往来,增加了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实际上都是虚的。

2. 结局很悲惨。

被发现造假后,公司陷入了巨大的危机,股票停牌,面临退市风险。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长虹公司是中国知名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之一,成立于1984年,总部位于重庆市。

该公司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可观的业绩增长,但近期却爆发了财务造假的丑闻。

本文将对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二、案例分析1. 财务造假手段长虹公司采用了多种手段进行财务造假,以掩盖其真实的财务状况。

其中包括:- 销售收入虚增:长虹公司通过虚构销售订单和销售合同,夸大了其销售收入。

实际上,一部分销售订单是虚假的,或者是与关联方进行的内部交易。

- 利润操纵:为了提高利润水平,长虹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如虚构收入、减少费用支出等。

这些手段使得公司的财务报表呈现出较好的财务状况,吸引了投资者的关注。

- 资产估值夸大:长虹公司将其资产价值进行夸大,以提高公司的净资产和总资产规模。

这样一来,公司看起来更加强大,吸引了更多的投资。

2. 造假原因长虹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利益驱动:长虹公司希望通过虚假的财务报表来吸引投资者和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以支持其业务扩张和增长计划。

- 监管不力:长虹公司在财务造假过程中受益于监管部门的缺乏有效监管和审计机构的不严谨。

这使得公司有机可乘,得以持续进行财务造假活动。

- 内部控制薄弱:长虹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使得财务造假行为得以进行。

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导致了公司内部人员的不端行为。

3. 造假影响长虹公司财务造假对公司和投资者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公司声誉受损:财务造假案例曝光后,长虹公司的声誉受到了严重损害。

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度降低,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持怀疑态度。

- 投资者利益受损: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了损失。

他们在公司股票和债券上的投资可能遭受损失,甚至可能面临破产风险。

- 法律风险增加:长虹公司可能会面临来自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法律诉讼和罚款。

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可能面临刑事指控和个人声誉的损害。

三、案例教训与启示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点教训和启示:1. 强化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大对财务报表的审查和核实工作,确保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财务报告造假案例

财务报告造假案例

案例1:资产贱买贵卖,获取投资收益母公司将优质资产以超低价卖给上市公司,如果上市公司再把这些资产按正常价格或高价卖出,则可获得高额价差带来的投资收益。

如:2000年年报显示,陕长岭以每股1元的价格购买母公司持有的圣方科技1000万股,随后以8元/股的价格将这部分股份转让给了美鹰玻璃实业公司,获投资收益7000万元,占2000年利润总额13360万元的52.4%。

又如世纪中天以人民币1950万元受让第一大股东持有的亚太东方通信网络有限公司40%的股权,然后以3000万美元价格转让,获投资收益21750万元,占2000年利润总额的80.1%。

不难发现,这些案例无一不具有两大特点:一、关联交易涉及的投资收益绝对金额较高;二、这些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很大。

这说明了什么呢?首先,企业利润表中高额的投资收益可能来源于关联交易,在公司财务状况不佳时,这种关联交易可以起到粉饰利润指标的作用,从而使广大投资者受到蒙蔽。

其次,如果关联交易产生的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很大,说明公司的盈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方,这就存在了上市公司通过不等价交换来进行报表粉饰的可能性。

因此,对2001年中报a股上市公司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比率进行计算和排名,其前10位公司及其所涉及的关联交易如表2所示。

由表中可以看出,在2001年中报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比率前10位公司中,绝大多数发生了关联交易,且关联交易涉及金额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较大。

尤其是排名前5位的公司中,就有4位关联交易涉及金额与利润总额的比例超过了100倍。

说明这些高额的关联交易很可能是构成公司利润的主要组成部分。

投资者应当进一步根据会计报表附注所揭示的内容,特别关注关联交易发生的时间、目的及其定价策略等。

必要时,可以运用关联交易剔除法,即: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从公司利润表中予以剔除,来分析上市公司自身获取利润能力的强弱,从而判断其利润来源是否稳定、未来的成长性是否可靠,并确定其财务报表的可信赖程度等。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以欣泰电气为例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以欣泰电气为例

2、虚增利润为了维持股价和满足市场预期,欣泰电气通过虚增利润来粉饰 财务报表。具体来说,该公司通过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成本等方式来虚增利 润。
3、隐瞒关联方交易欣泰电气与其关联方之间存在大量的不公允交易,严重 影响了公司的财务状况。这些关联方交易在财务报表中未得到充分披露,甚至被 隐瞒。
三、原因分析
四、造假后果分析
1、对投资者的伤害
财务造假使得投资者难以了解公司的真实情况,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造成损 失。据不完全统计,因欣泰电气财务造假事件,投资者损失惨重,累计市值损失 超过数十亿元。
2、对企业的影响
财务造假事件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声誉和形象。事件曝光后,投资者纷纷撤离, 公司业绩大幅下滑。此外,公司还面临监管机构的罚款、诉讼等处罚措施。据报 道,欣泰电气已经退市并被实行ST处理。
五、防范措施建议
1、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 业素养和独立性;同时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财务风险。
2、提高管理层道德素质
企业应加强对高层管理人员的道德培训和教育,提高其道德素质和诚信意识。 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举报财务造假行为。
一、公司背景欣泰电气,一家专注于电源和输配电设备领域的公司,于2014 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然而,就在其上市后的第二年,即2015年,该公司便 开始了财务造假之路。
二、财务造假过程
1、虚构应收账款欣泰电气通过与相关公司或个人签订虚假合同,虚构应收 账款。在账面上,这些款项看起来似乎是正常的贸易往来,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真 实的业务背景。
四、影响与后果
1、对投资者的影响财务造假事件对投资者的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投资者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可能被虚假的财务报表所误导,从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通过虚构交易、虚报收入、隐瞒负债等手段,对财务报表进行虚假陈述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也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财务造假案例,揭示其背后的动机、手段以及对企业和社会的影响。

案例一:安然公司财务造假案安然公司曾是美国能源行业的巨头,但在2001年,该公司因财务造假丑闻而崩溃。

安然公司通过设立复杂的特殊目的实体(SPEs),将负债隐藏在资产负债表之外,同时虚报收入,使得公司财务状况看起来比实际要好得多。

当真相被揭露后,安然公司股价暴跌,最终宣告破产,其高管和会计师事务所也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案例二:世界通信公司财务造假案世界通信公司是一家提供长途电话服务的公司,2002年,该公司被揭露通过虚增收入和隐瞒费用的方式,夸大了公司的财务表现。

世界通信公司通过将运营费用资本化,将其作为资产记录,从而减少了当期的费用,虚增了利润。

这一行为最终导致了公司破产,并引发了美国证券市场的信任危机。

案例三:中国银广夏财务造假案中国银广夏是一家上市公司,2001年,该公司被揭露存在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

银广夏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报收入和利润,以及隐瞒负债等手段,虚增了公司的财务业绩。

当造假行为被揭露后,银广夏的股价暴跌,投资者损失惨重,公司也受到了监管部门的严厉处罚。

财务造假的动机通常包括:1. 提高股价:通过虚增利润,使投资者对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产生过高的预期,从而推高股价。

2. 满足融资需求: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融资,可能会通过财务造假来美化财务报表,以满足银行和投资者的贷款条件。

3. 满足业绩考核:管理层为了达到业绩考核目标,可能会通过财务造假来实现短期的业绩目标。

财务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1. 虚构交易:通过虚构不存在的交易来虚增收入和利润。

2. 资产评估不实:对公司的资产进行过高的评估,从而虚增资产价值。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近年来,财务造假案例屡见不鲜,这些案例给企业和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本文将以某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为例,对其进行详细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财务造假的手段和影响。

二、案例描述某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在过去几年里,该公司的财务报表向来呈现出稳定的增长态势,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和资金的涌入。

然而,一项调查揭示了该公司存在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

1. 财务造假手段该公司采用了多种手段进行财务造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a. 销售收入虚增:公司通过与合作火伴进行虚假交易,将实际未实现的销售收入计入财务报表,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

b. 资产减值准备不足:为掩盖实际业绩的下滑,公司故意低估资产减值准备,使财务报表呈现出较好的财务状况。

c. 虚假会计政策:公司采用一些不合规的会计政策,如将研发费用资本化、滥用会计准则的选择性应用等,以掩盖实际的财务状况。

2. 影响和后果财务造假对公司和投资者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和后果:a. 公司信誉受损:一旦财务造假被揭露,公司的声誉将受到严重伤害,对公司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b. 投资者利益受损:投资者根据虚假的财务报表做出投资决策,一旦真象大白,投资者将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c. 法律风险增加:财务造假行为涉嫌违法,一旦被相关监管机构发现,公司将面临严重的法律风险和处罚。

三、案例分析1. 造假动机造假行为暗地里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动机,可能包括企业追求高盈利、提高股价、吸引投资者等。

在该案例中,该公司可能出于追求高盈利和吸引投资者的目的,采取了财务造假手段。

2. 造假手段分析a. 销售收入虚增:该公司与合作火伴进行虚假交易,通过虚增销售收入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

这种手段在短期内可以迅速提升公司的财务状况,吸引投资者的关注和资金的涌入。

b. 资产减值准备不足:为掩盖实际业绩下滑,该公司故意低估资产减值准备,使财务报表呈现出较好的财务状况。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财务造假是一种严重违法行为,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伤害投资者利益,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本文将以某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为例,分析其案发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二、案例描述某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主要从事电子产品创造和销售。

该公司在过去几年里向来保持着较高的盈利水平,股价也向来保持上涨趋势。

然而,最近一份财务报表揭示了一系列财务造假行为。

1. 销售收入夸大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定单和收入,夸大了实际销售业绩。

实际上,一部份销售定单是虚假的,而且部份销售收入被转移至其他账户,以掩盖财务造假行为。

2. 资产减值准备不足为了掩盖实际亏损,该公司故意低估了资产减值准备。

他们未按照实际情况计提足够的减值准备,使得公司财务状况看起来更好。

3. 虚假财务指标为了吸引投资者和分析师的关注,该公司故意控制一些财务指标,如利润率、市盈率等,使得公司看起来更具吸引力。

三、案发原因分析财务造假往往有多种原因,包括管理层的压力、股东的要求、市场竞争等。

针对该案例,我们可以分析以下几个原因:1. 管理层的压力管理层可能面临来自股东、投资者和市场的巨大压力,要求公司保持高盈利水平和股价上涨。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他们可能会采取不正当手段,包括财务造假。

2. 股东的要求股东通常希翼获得更高的回报率,他们会对公司的业绩有较高的期望。

为了满足股东的要求,公司管理层可能会采取财务造假手段,使得公司的财务状况看起来更好。

3. 市场竞争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公司可能面临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

为了在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公司管理层可能会采取财务造假手段,以吸引投资者和分析师的关注。

四、案件影响分析财务造假对公司和投资者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1. 公司影响财务造假会导致公司财务状况的失真,给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同时,一旦财务造假被揭露,公司声誉将受到严重伤害,投资者信任度降低,可能导致股价暴跌,甚至引起投资者集体诉讼。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一、案例概述本文将对某公司财务造假案例进行分析,该公司为一家上市公司,涉及财务报表的虚增和虚减,以及其他一系列财务造假手段。

通过对该案例的详细分析,可以深入了解财务造假的原因、手段和后果,为投资者和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启示和警示。

二、案例背景该公司是一家制造业公司,主要经营电子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在过去几年里,该公司的业绩一直保持增长态势,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和投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投资者开始怀疑该公司的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可信。

最终,该公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揭开了一系列财务造假的真相。

三、财务造假手段1. 虚增收入: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和交易来虚增收入,从而使财务报表中的销售额得到夸大。

他们与一些不存在的客户签订合同,虚构销售额,通过内部关系将资金流转回公司账户,形成虚假的销售收入。

2. 虚减成本:为了进一步掩盖虚增收入的痕迹,该公司还采取了虚减成本的手段。

他们通过虚构采购合同、减少生产成本等手段,将实际发生的成本减少,从而使利润得到夸大。

3. 虚增资产:为了提高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的总资产规模,该公司通过虚构资产交易和资本支出来虚增资产。

他们与关联企业签订虚假的资产购买合同,将不存在或价值低廉的资产计入公司账户,从而使公司的总资产规模得到夸大。

4. 虚减负债:为了掩盖公司的真实债务规模,该公司采取了虚减负债的手段。

他们通过虚构偿债行为、减少应付账款等手段,将实际存在的债务减少,从而使公司的负债规模得到缩小。

四、财务造假原因1. 利益驱动:公司管理层为了追求高业绩、高薪酬和高股价,采取了财务造假手段。

他们希望通过虚增收入和利润来吸引投资者,从而推高股价,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2. 没有有效的监管机制:在该公司的财务造假案例中,监管机构的监管不力也是造假的原因之一。

监管机构对公司的财务报表审核不严格,没有发现和阻止财务造假行为的发生。

3. 内部控制不完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薄弱,缺乏有效的审计和风险管理机制,给了管理层造假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务报表造假形式及案例会计造假分为三步:第一步会计凭证造假,第二步会计账簿造假,第三步是财务报表造假。

财务报表造假的手段主要有:利用资产类账户隐瞒亏损虚增利润、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利用特殊时点的时间差调节利润、虚报亏损、根据行业平均比率指标直接在财务报表中进行调整等手段。

以下以财务报表会计科目为依据,结合相关造假步骤和手法进行分析。

3.1货币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现金造假形式包括贪污现金和挪用现金等;银行存款造假形式包括制造余额差错为以后贪污做准备、擅自提现、混用“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公款私存、出借支票、转账套现、涂改银行对账单、支票套物、出借账户等;其他货币资金造假形式包括账户设置不合理、未将需要退回的专户存款及时结清等。

案例:白条抵库,现金收支业务入账不及时(1)某企业2008年12月31日库存现金余额3,186.30元。

2009年1月20日现金日记账余额2,496.30元。

2009年1月21日查账人员对该企业库存现金进行盘点,结果如下:①现金实有数1,882.02元。

②在保险柜中发现下列收据已收、付款,但尚未入账。

职工李某10月10日预借差旅费600元,已经领导批准。

职工刘某借据一张,金额420元,未经批准。

有已收款但未记账凭证5张,金额2400元。

③银行核定的库存现金限额为2400元。

④1月1日至20日,现金收入7050元,现金支出7740元。

(2)1月20日现金日记账的余额2302.02=2496.30+405.72-6001月20日现金实有数2302.02=1882.02+420(未经批准,属于白条,不能用于冲抵现金)由此可见,在1月20日,除了白条抵库和应入账而未入账的现金收支外,现金账实是相符的。

(3)倒退至2008年12月31日现金应有数2992.02=2302.02+7740-7050与2008年库存现金3186.30元,因此,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现金的数额是虚假的,正确的数额应该是2992.02元。

经查是现金收支不及时入账所致,例如职工陈某10月10日预借差旅费600元,合规但出纳未及时入账,调账如下:借:其他应收款-陈某600贷:库存现金6003.2应收及预付账款:应收账款造假形式包括账账不符、虚列账户、未及时冲减应收账款等;应收票据造假形式包括核算内容不正确、长期挂账、账户设置不合理等;预付账款造假形式包括预付款项后为按时收到货物、利用预付账款为往来搭桥、不合理预付款、长期挂账等;坏账损失的造假形式包括坏账不处理制造潜亏、调整计提比例或应收款项错提准备金等;其他应收款造假形式包括利用本账户从事违法活动、长期占压等。

案例:利用“预付账款”截留收入、少缴税款(1)某公司2008年3月份有一笔预付账款,摘要中注明是一笔预付款收回业务,但未注明销货单位,查账人员审阅其凭证,凭证内容为:借:银行存款80000贷:预付账款80000记账凭证后附原始凭证为一张银行收账通知和一项专有技术转让书。

经查被查企业将本应反映在“其他业务收入”的无形资产转让反映在“预收账款”账户的贷方,一方面截留当期收入8万元,达到少交营业税、所得税的目的,另一方面,导致资产负债表上虚列无形资产8万元。

(2)调账①如果该问题3月份当期发现,应做如下调账:借:预付账款80000贷:银行存款80000借:银行存款80000贷:其他业务收入80000假定该专有技术账面价值为6万元:借:其他业务支出60000贷:无形资产60000②如果8月份被发现,应当在编制上述调账分录的同时按5%的税率补交营业税,并按7%、3%补交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借:营业税金及附加4400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4000—应交城建税280—应交教育费附加120③如果上述问题在次年被发现,应编制调账分录如下(假定该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盈余公积10%,应付给投资者利润40%)借:预付账款80000贷:无形资产60000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3900—应交城建税280—应交营业税4000—应交教育费附加120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1700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5850贷:盈余公积1170应付股利4680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3900—应交城建税280—应交营业税4000—应交教育费附加120应付股利4680贷:银行存款129803.3存货造假形式包括违规分摊、随意改变存货计提方法、盘盈盘亏不做处理、不报损毁、账外物资“小金库”、监守自盗、以物易物、材料虚假出库计入成本、不按规定暂估入库、分期收款不按实际比率结转成本等。

案例:“材料采购”科目,成本构成不明确(1)某工业企业2010年4月13日购进某材料500吨,每吨450元,总进价225000元,另支付运杂费2340元,支付加工、整理及挑选费4050元。

该企业账务处理如下:借:材料采购225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8250贷:银行存款263250借:管理费用6390贷:银行存款6390借:原材料225000贷:材料采购225000上述问题表现在,购进该批材料支付的运杂费和加工、整理及挑选费用应计入原材料成本中,不应列作管理费用(2)调账如果该批材料未被领用,可做账务调整如下:借:材料采购5461.5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928.5贷:本年利润6390借:原材料5461.5贷:材料采购5461.5如果材料已被领用,但尚未制成产成品:借:生产成本6390贷:原材料63903.4固定资产造假分为资产构成造假、计价管理造假、增减造假、折旧造假等。

案例:赠送设备计入“制造费用”某企业收到一科研机构赠送的精密的分析设备,运回企业,发生了8280元运输费,2800元包装费,1720元安装费,建设分析费共支出38000元,总共发生费用50800元,全部计入企业的制造费用。

其会计分录如下:借:制造费用50800贷:原材料2800银行存款48000做调整分录如下:借:固定资产50800贷:制造费用508003.5投资方面造假形式包括违规对外投资、隐瞒收益用于福利、投资计价不真实、隐藏联营收益、成本法和权益法混用等。

案例:名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实为串换物资(1)某企业将500000元向某食品公司进行短期投资,双方签订合同规定:被投资单位每季度向企业提供鸡蛋、肉类等副食品。

对外投资时记账凭证的内容:①2008年3月5日记账会计分录为: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投资500000贷:银行存款500000②2-4季度登记簿上记录的具体情况是:2-4季度分别收到食品公司副食品20000元,冲减“其他投资”60000元。

该公司已弄虚作假的手法,名为对外投资,实为串换物资,为职工发放实物。

其结果是将属于国家的财产转换为企业集体消费,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2)调账一是对被投资单位收取的副食品60000元,该企业应向职工如数收回款项,计入企业账借:其他应付款—食品公司60000贷:银行存款60000收回投资的会计分录为:借:银行存款500000贷:交易性金融资产5000003.6流动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其他应付款和一年内到期长期借款等。

短期借款造假形式虚计费用调节利润、将短期借款隐瞒于长期借款、连续展期等;应付账款造假形式包括长期挂账、虚列应付账款、利用应收账款隐匿收入、利用应收账款贪污现金折扣、故意推迟付款私分罚款、隐瞒退货等;预收账款造假形式包括利用预收账款虚增销售收入、不预提应预提费用;应付职工薪酬造假形式包括利用工资费用调节产品成本、冒领贪污、支付利息等。

案例:占用短期借款,增加企业财务费用2009年6-12月平均贷款为71元,货款合计为20万元,其他应收款为33万元。

查账人员分析,该公司其他应收款占用比重过大,可能有非法使用或占用短期借款的行为。

该公司6月1日借入“短期借款”凭证分录为:借:银行存款330000贷:短期借款—生产借款330000后附“入账通知”和“借款契约”两张凭证,期限为5个月。

经追踪该存款去向,发现6月25日减少银行存款33万元,凭证分录为:借:其他应收款—李某330000贷:银行存款330000经核实,汇出款项时该公司为职工垫付的购买1800辆自行车和20台彩电的款项。

为职工垫付的自行车和彩电款,实际上是占用短期借款,不按借款用途使用借款,同时增加企业的财务费用。

(2)调账公司收回的垫款应归还借款,对已入账的借款的利息费用应由职工承担,按借款占用的时间计算,应负担利息1.2万元,调整如下:借:其他应收款12000贷:财务费用12000归还借款时:借:短期借款—生产性借款330000财务费用12000贷:银行存款3420003.7长期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长期借款造假形式包括长期挂账、混淆资本化利息等;应付债券造假形式包括未经批准擅自发行、变相提高债券利息、折(溢)价不摊销、混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等;长期应付款造假形式包括虚列账户、付款期满后继续付款、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混淆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资产改良不计入“长期待摊费用”等。

案例:少摊销债券溢价,造成利润总额虚减(1)某企业2008年1月1日发行4年期、年利率为13%的债券共20万元,发行时的市场利率为12%,每年6月30日及12月31日付息。

该企业对发行债券时所发生的溢价与折价采用直线摊销法。

该企业2008年12月31日计提与发放上述债券利息的会计分录为:借:财务费用12611.87应付债券—债券溢价388.13贷:应付债券—应付利息13000借:应付债券—应计利息13000贷:银行存款13000(2)因为该债券发行价格为206210元,溢价6210元。

该债券的期限为4年,每年支付两次利息。

采用直线摊销溢价时,应每次摊销776.25(6210/8)。

而企业2008年12月31日却按388.13元摊销,故少摊388.12元。

即多冲减财务费用,造成该期利润总额虚减。

调账:借:应付债券—债券溢价388.12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388.123.8实收资本造假形式包括已抵押物作为投入资本、无形资产所占比例过高、随意抽走资本等;资本公积造假形式包括将资本溢价作为当期收益或计入实收资本,将法定财产重估增值、接受捐赠的资产等计入“营业外收入”等;盈余公积造假形式包括将本应计入当期损益的项目计入盈余公积、提取的顺序和基数不正确、列支的渠道不正确等。

案例:混淆注册资本与资本公积关系,漏记资本公积查账人员审查某公司注册资本时,发现其在工商资本公积所致。

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人民币,每股面值为1元,但“实收资本”账面价值余额为4000万元,查账人员怀疑其为漏记资本公积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