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告造假案例

合集下载

会计人员财务造假案例

会计人员财务造假案例

会计人员财务造假案例
以下是一个会计人员财务造假案例: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涉案会计师事务所广东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被没收业务收入1425万元,并处以4275万元罚款,合计5700万元,其中签字注册会计师杨文蔚被给予警告,处罚10万元。

在该案件中,康美药业被指出存在财务造假行为,而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合伙人被追责,需要承担相应的行政处罚和连带责任。

这也提醒了广大会计从业人员,要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切勿触碰法律红线。

财务报告虚假案例分析(3篇)

财务报告虚假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日益繁荣,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与此同时,财务报告虚假现象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投资者的利益。

本文将以某上市公司为例,分析其财务报告虚假的案例,以期为我国资本市场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案例简介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业务。

公司于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注册资本为10亿元。

然而,自2012年起,A公司连续三年被证监部门查出财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元。

具体案例如下:1. 2012年,A公司虚增收入约5亿元,虚增利润约1亿元。

2. 2013年,A公司虚增收入约10亿元,虚增利润约2亿元。

3. 2014年,A公司虚增收入约15亿元,虚增利润约3亿元。

三、案例分析1. 虚假记载的原因(1)业绩压力:A公司上市后,为了满足市场对业绩的预期,公司管理层采取虚增收入、利润等手段,以维持股价稳定。

(2)关联交易:A公司与关联方存在大量的关联交易,通过虚构交易、隐瞒关联方关系等手段,达到虚增收入、利润的目的。

(3)内部控制缺陷:A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为虚假记载提供了可乘之机。

2. 虚假记载的手段(1)虚构收入:A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方式,虚增销售收入。

(2)虚构利润:A公司通过虚增成本、费用等方式,降低实际利润,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3)隐瞒关联交易:A公司隐瞒与关联方的关联交易,将关联方利益转移至公司,从而虚增公司利润。

3. 虚假记载的后果(1)损害投资者利益:A公司虚假报告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产生误解,从而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2)扰乱资本市场秩序:A公司虚假报告行为破坏了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原则,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3)损害公司声誉:A公司虚假报告行为导致公司声誉受损,影响了公司的长远发展。

四、案例启示1. 加强内部控制: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制度,从源头上杜绝虚假报告现象。

财务造假经典案例

财务造假经典案例

财务造假经典案例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虚增利润、掩盖亏损或者其他目的,通过人为操纵财务报表,对外界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损害了整个市场的信任,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也会造成严重影响。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财务造假的经典案例,以警示人们警惕财务造假的风险。

Enron公司。

Enron公司曾是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但却因为财务造假而在2001年破产。

Enron公司通过虚构交易、隐瞒债务等手段,制造了大量虚假的利润,从而掩盖了公司实际的亏损情况。

最终,Enron公司的财务丑闻被揭露,导致了公司的破产,数千名员工失业,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

WorldCom公司。

WorldCom公司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企业破产案之一,也是因为财务造假而声名狼藉。

WorldCom公司通过虚构营收、操纵财务报表等手段,虚增了数十亿美元的利润,欺骗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当公司的财务丑闻被揭露后,WorldCom公司股价暴跌,最终导致了公司的破产。

中兴通讯。

中兴通讯曾因为财务造假问题而陷入危机。

2018年,中兴通讯因为违反美国制裁令而被美国制裁,公司的股价暴跌。

随后,有媒体报道称中兴通讯存在财务造假的问题,公司虚构了数百亿元的营收,虚增了数十亿元的利润。

这一丑闻使得中兴通讯陷入信任危机,公司股价再度暴跌,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发展。

以上这些案例充分说明了财务造假对企业的巨大危害。

财务造假不仅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也会破坏市场秩序,甚至导致企业的破产。

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避免财务造假的发生。

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及时发现并惩处财务造假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总之,财务造假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对企业和社会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企业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财务造假行为的打击,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cpa财务造假案例

cpa财务造假案例

cpa财务造假案例近年来,十分熟悉的公司金融造假事件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其中大多数被公认的财务造假方式之一是以虚构账目和误导性的报告来误导投资者。

CPA竞争激烈,为了在行业中立足,有一些人不择手段来避免意义重大罪行。

下面是一些最突出的cpa财务造假案例的分析。

1.恒大地产在2012年,有一些投资者投资恒大地产,然而在随后的几个月中,恒大集团四次对其销售额进行了调整。

随后,有消息指出恒大地产虚假报告2012年度财务报表。

根据恒大地产公司给出的数据,其2012年销售额为4045亿人民币,但实际的销售额远远低于这个数字,需要下调约30%。

由于隐瞒了真实销售额,恒大地产的财务造假行为被加以证实。

造假的形式:虚报销售额。

恒大地产虚报的销售额意图是为了在市场上维持其地位,使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不会下降。

造假的原因是:恒大地产在市场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维持这一地位,恒大地产没有其他选择而必须虚报销售额。

恒大地产违反了道德观念,并没有准确报告财务业绩,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2.长江实业长江实业是中国一家有着超过90年历史的公司,主要从事地产、物流以及旅游等领域的业务。

但是,在2004年,长江实业却因为存在虚构资产价值而备受质疑。

在2004年末,一些投资者和分析师提出拨备问题。

长江实业的拨备,在不同年份显示出不同水平的不一致,然而它获得了不断增加的A+评级。

2005年初,业内人士指出,长江实业的拨备涉及数额极大的资产重估。

在调查中,长江实业幕后的公司负责人承认其存在虚假报告的事实,这个公司因为虚构资产价值而被曝光。

造假的形式:虚构资产价值。

长江实业虚构的资产价值是为了增加公司的市值,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到公司内部。

造假的原因是:长江实业的财务数据非常糟糕,本身没有好的公共背景,而利用虚构资产可以搭上国际市场的快速增长,吸引来自投资者对近几年财务数据的信任。

3.中兴通讯2018年4月17日,中兴通讯发布了2017年年报,2009年至2017年出现非常严重的财务造假情况,公司2017年ISS带息净现金流为39.54亿元,但是公司最终营业收入却只有1096.37亿元。

会计人员财务造假案例

会计人员财务造假案例

会计人员财务造假案例会计人员在财务造假方面的案例屡见不鲜,这些案例通常涉及虚报收入、夸大资产、隐瞒负债等行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稳定和投资者的利益。

有一些案例影响深远,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法律制裁。

一、郭永怀案郭永怀是中国民营航空首富,被誉为“中国的海登·龙”。

他创立的海南航空在1992年挂牌上市后,迅速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航空公司之一。

在2000年代初期,郭永怀被曝出利用假账等方式,通过各种手段吸引投资者并先后四次非法套现24亿元资金。

后来,郭永怀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二、中概股造假案许多中国公司在海外上市,其中不乏一些因财务造假闻名的案例。

2011年,中国最大的导游服务提供商和第二大在线旅游预订公司之一新榜网被曝出经营数据和财务数据造假,隐瞒了巨额亏损,并涉嫌挪用资金。

最终,公司被勒令退市,并支付了数百万美元的罚款。

三、万福生科公司财务造假案万福生科公司是一家以生物医药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但在几年前,该公司因财务造假问题陷入了巨大的波澜。

经媒体曝光后,万福生科公司的财务报表显示公司资产总额和净利润数额被大幅夸大。

该公司涉嫌虚增销售收入数亿元,大幅夸大资产规模,被证监会处以6亿元罚款,并对公司相关责任人采取了限制出境、冻结资产等措施。

以上案例表明,会计人员的财务造假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和投资者的利益。

这些案例透露出了企业内部监管的不足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备。

在这些案例的背后,有一些常见的财务造假手段,如:虚构交易、不当资本化、虚报利润等。

企业应该加强内部管控机制,加大对会计人员的监管力度,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以防止财务造假行为的再次发生。

监管部门也应进一步严格执法,确保市场的公平与透明。

近三年财务造假经典案例

近三年财务造假经典案例

近三年财务造假经典案例那我给你讲讲康美药业吧,这可是近三年很经典的财务造假案例。

康美药业以前在资本市场那也是响当当的,号称中药饮片龙头企业呢。

结果呢,这公司就开始玩起了财务造假的把戏。

就像一个魔术师,不过是个坏魔术师。

他们的财务报表简直就是瞎编乱造的“魔法书”。

他们主要的造假手段之一就是虚增货币资金。

啥叫虚增货币资金呢?简单说就是账上写着有很多钱,但实际上这些钱就像空中楼阁,根本不存在。

他们通过伪造银行单据等手段,把自己的账做得可好看了,就像一个人本来口袋空空,却假装装满了钱在大街上晃悠。

这一虚增啊,可不是小数目,几百亿呢,这就像在投资者面前画了一个超级大饼。

还有康得新,这也是个“造假大神”。

康得新说自己有很多钱,而且业绩超级好。

它是怎么造假的呢?它虚构了海外的销售业务。

就好比一个人在国外根本没卖出去东西,却非要说自己在海外大赚特赚。

这公司还在银行存款上做手脚,搞出了个所谓的“资金池”,这就像一个混乱的魔术盒子,让人根本分不清里面到底有多少真东西,实际上就是虚增利润,让投资者以为这是个潜力无限的好公司,结果呢,最后真相大白,坑了好多股民。

另外,獐子岛也很奇葩。

这个公司啊,说是自己养的扇贝老是出问题。

一会儿说扇贝跑了,一会儿说扇贝死了,然后业绩就跟着忽上忽下。

后来才发现,这里面很可能有财务造假的猫腻。

就好比一个学生,每次考试成绩不好就编个奇怪的理由,今天说作业被狗吃了,明天说笔坏了写不了字。

獐子岛说扇贝跑了或者死了,可能就是为了掩盖他们财务数据的虚假情况,想让投资者相信这是天灾,不是他们经营或者财务造假的问题,可最后还是被发现他们可能是在搞鬼。

国外财务造假经典案例

国外财务造假经典案例

国外财务造假经典案例1. Enron案Enron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公司破产案,也是最著名的财务造假案例之一。

该公司通过虚构收入、隐藏债务和利润来掩盖其真实财务状况。

Enron公司的高管采用复杂的会计手段来欺骗投资者,使公司的股价一度飙升,直到2001年公司破产。

2. WorldCom案WorldCom是美国电信业巨头,也是历史上最大的会计丑闻之一。

该公司通过虚构资产和利润来掩盖其真实财务状况,欺骗投资者和审计机构。

最终,WorldCom被迫申请破产保护,导致数千名员工失业。

3. Tyco案Tyco是一家多元化企业,涉及安全系统、医疗设备等领域。

该公司的前CEO L. Dennis Kozlowski和前CFO Mark Swartz被发现将公司资金用于个人奢侈品购买,并通过虚假账目来掩盖这些开支。

他们最终被判入狱。

4. Satyam案Satyam是印度一家IT服务公司,也是印度最大的财务造假案例之一。

该公司的创始人和主席B. Ramalinga Raju承认,他在公司财务报表中虚构了数十亿美元的现金和银行存款,以吸引投资者。

这一丑闻导致Satyam股价暴跌,公司最终被马鲁蒂集团收购。

5. Parmalat案Parmalat是意大利最大的乳制品公司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乳制品公司之一。

该公司的创始人Calisto T anzi通过虚构资产和盈利来掩盖公司真实财务状况。

Parmalat最终宣布破产,成为意大利历史上最大的经济丑闻之一。

6. HealthSouth案HealthSouth是美国一家医疗保健服务公司,该公司的创始人和CEO Richard Scrushy被指控在公司财务报表中进行了大规模的虚假记录。

他通过夸大收入和减少负债来提高公司的业绩,欺骗投资者和审计机构。

Scrushy最终被判入狱。

7. Olympus案Olympus是日本一家知名的相机制造商,该公司曾经因为财务造假而受到严重的财务危机。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及造假方法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及造假方法

的烟台某证券公司老总商量对策,决定将 1000 万股内部职工股过户至个人账户。 隋元柏从老家山东文登收集了 40 个身份证,在原山东证券公司北马路营业部开 立了 40 个自然人账户,将振东公司持有的 1000 万股内部职工股分别过户至这 40 个自然人账户中。
为了奖励部分优秀职工,东方电子在 1996 年前从一级市场上另行购买了 44 万股内部职工股。为处理好这部分股票,由高峰回老家龙口,收集了 4 个身份证, 在山东证券公司北马路营业部开立账户,将 44 万股内部职工股过户至这些人个 人名下,此后分散在 44 个个人账户中的 1044 万股内部职工股,交由公司证券部 掌管。此事在公司内部只有隋元柏、高峰等极少数人知情。
东方电子上市后,每年初都制定了一个年增长速度在 50%以上的发展计划 和利润目标,而按公司的实际生产情况,是不可能完成的,于是在每年年中和年 底,根据实际完成情况与计划目标的差异,由抛售股票收入来弥补。
为此,公司形成了一个在隋元柏指挥下的由证券部、财务部和经营销售部门 分工合作组成的“造假小组”。
证券部负责抛售股票提供资金。公司从 1998 年开始抛售持有的内部职工股, 一直到 2001 年 8 月份,每年抛售的时间大约都集中在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披露 前,每次抛售的数量由公司业绩的需要而定。隋元柏每次告诉高峰需要多少资金, 并限定在一定的时间和指定的价位范围内卖出,高峰再给证券部的两名工作人员 下指令,在证券公司抛售股票,并将所得收入转入公司在银行的账户。
伴随着一系列巨额虚假业绩,东方电子在证券市场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 话”。资料显示,自 1997 年 1 月 21 日上市以来,东方电子股本连年高速扩张, 1996 年度每 10 股送 4 股转增 6 股,1997 年度每 10 股配 1.667 股,1998 年中期每 10 股送 8 股,1999 年中期和年终连续推出每 10 股送 6 股转增 4 股和每 10 股送 2.5 股转增 3.5 股。而在股本大比例扩张的基础上,公司业绩与股本扩张保持了同 步增长,1997 年至 2001 年中期,公司的每股收益分别为 0.51 元、0.56 元、0.53 元、0.52 元、0.26 元,成为证券市场上极为罕见的“东方电子现象”。

国内外财务报告舞弊典型案例

国内外财务报告舞弊典型案例

THANKS。
教训和启示
企业应该坚持真实、准确的财务报告,不要为了获取短期 利益而粉饰财务报表,否则不仅会对自身造成损失,也会 对投资者和债权人造成伤害。
03
国际财务报告舞弊典型案例
案例一:某跨国公司关联交易舞弊案例
背景介绍
某跨国公司通过复杂的关联交易 手段,掩饰真实财务状况,以达 到误导投资者和规避监管的目的
案例二:某企业资产负债表粉饰案例
背景介绍
某企业为了获取银行贷款,对资产负债表进行了粉饰。
舞弊手段
该企业通过虚减负债、虚增资产等方式,使得资产负债表 看起来更加“健康”。
影响和后果
银行在基于该份粉饰后的资产负债表给予该企业贷款后, 最终因为企业无力偿还而遭受损失。同时,该企业的声誉 和信誉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加强外部监管与执法力度
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财务 报告的监督和检查,对发现的舞 弊行为依法进行严厉处罚,形成
有效的威慑。
完善法律法规
政府应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 高财务报告舞弊的违法成本,为打 击舞弊行为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
强化社会监督
媒体、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应 积极关注企业财务报告,对发现的 舞弊行为进行曝光和质疑,推动企 业提高财务报告质量。
国内外财务报告舞弊典型案例
汇报人: 2023-11-20
目 录
• 引言 • 国内财务报告舞弊典型案例 • 国际财务报告舞弊典型案例 • 财务报告舞弊的防范与治理
01
引言
财务报告舞弊的定义与影响
定义
财务报告舞弊是指企业或个人故 意歪曲、隐瞒或伪造财务信息, 以误导报表使用者,达到某种非 法或不当目的的行为。
提升投资者教育与保护

财报造假案例

财报造假案例

财报造假案例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虚增利润、掩盖亏损或者隐瞒真实财务状况,而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故意进行的欺诈行为。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案例来了解一些财报造假的实例。

2001年,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安然公司因为在财务报表中虚增利润、隐瞒亏损,最终导致公司破产。

安然公司的高管通过虚构交易、虚报收入等手段,使得公司的财务状况看起来非常乐观,但实际上公司已经陷入了巨大的债务中。

安然公司的破产案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企业破产案之一,也引发了对于企业财务报表真实性的深刻反思。

另一个著名的财报造假案例是中国的“新希望集团”事件。

2010年,新希望集团因为涉嫌财务造假,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新希望集团在财务报表中虚报利润、隐瞒亏损,虚构业绩等行为,严重违反了《证券法》的相关规定。

这一事件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此外,还有不少企业因为财务造假而受到处罚或者破产。

比如,2015年,中国一家名为“康得新”的上市公司因为涉嫌财务造假,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康得新在财务报表中虚构了大量业绩,虚报资产、收入等信息,最终导致公司的股价暴跌,市值大幅缩水。

财务造假不仅仅是企业的道德败坏,更是对投资者的欺骗。

财务造假不仅会损害企业的声誉和利益,也会对整个市场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因此,各国的监管部门都在加强对企业财务报表真实性的监管,加大对于财务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以维护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总之,财务造假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利益,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更是对整个市场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企业应该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诚实守信地编制财务报表,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行为,以维护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达到虚增或掩盖业绩等目的,通过不正当手段对财务报表进行人为操作,以获得虚假或误导性的财务信息。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还对整个经济体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以下是两个典型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案例一:长生生物疫苗案长生生物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生物制药公司,2024年曝出因疫苗质量问题而引发全国范围的关注。

经调查发现,该公司在疫苗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以及财务造假。

具体表现为:1.虚构销售收入:长生生物通过虚构销售合同、开具虚假发票等手段,虚增销售收入,使公司营收看上去更高。

2.虚增利润:公司通过过度计提收入,减少费用等操作,虚增利润,使公司的盈利水平看上去更好。

3.虚构货款:公司虚构借款,以提高公司的经营负债水平,从而获得更多可操作的空间。

4.资金占用:长生生物通过将公司资金占用于其他非公司经营的项目中,使得财务状况看上去更好。

5.财务报表披露不准确:公司在财务报表中对财务数据进行了不正当的编制和披露,严重误导了投资者。

这些财务造假行为使得长生生物在投资者和监管机构面前具有虚假的财务状况,误导了投资者的决策,最终导致公司及相关人员受到法律制裁。

案例二: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案瑞幸咖啡是中国一家知名的咖啡连锁企业,自2024年上市以来,凭借高速扩张和市场份额的增长,在资本市场上备受瞩目。

然而,2024年,瑞幸咖啡曝出财务造假案,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调查。

具体表现为:1.虚构销售额:瑞幸咖啡通过虚构交易,伪造销售额,让公司在市场上呈现出强劲增长的势头。

2.虚增费用:公司将实际未发生的费用进行计入,以减少利润,使公司财务状况看上去更差。

3.虚构资产和收入:瑞幸咖啡将部分自有资产变相出售给关联方公司,虚构营业利润和非经常性损益收入,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

4.虚构财务数据:公司在财务报表中对财务数据进行了不正当的修改和操纵,对投资者、监管机构等隐瞒了真实情况。

财务报告作假的案例

财务报告作假的案例

财务报告作假的案例
财务报告作假的案例
1、美国喷气机公司(Jetess)案
美国喷气机公司(Jetess)曾在2007年被指控在其2004年财务报表科目上作假,以掩饰实际的财务状况。

该公司被指控涉嫌以虚假的销售收入统计来隐瞒盈利收入较少,从而向投资公司报告虚假的财务数据。

根据司法调查,美国喷气机公司使用不正当的会计技巧,试图掩盖2004年的经营状况。

该公司涉嫌伪造了营销活动,以支持它宣布的业绩,虚报了四季度的营业收入,以及管理层非法挪用公司资金,涉及金额达数千万美元。

2、德怀特梅尔公司(Deutsche Meler)案
德怀特梅尔公司(Deutsche Meler)曾在2009年被指控在其2008年财务报表上作假,以掩盖实际的财务状况。

该公司被指控将损失电子列入营收中,以报告虚假的收益和盈利。

法院审查时查出,该公司在2008年以虚假的营业收入统计报告,在计入了营收之前,将损失电子记入营收中,从而将损失准确报告差了320万美元。

3、福克斯媒体(Fox Media)案
福克斯媒体(Fox Media)曾在2011年被指控在其2010年财务报表上作假,以掩盖实际的财务状况。

该公司被指控虚报营业额,以报告虚假的收入和利润。

法院审查时查出,福克斯媒体在2010年将其实际收入虚假地记入营收中,从而将实际的收入报告高了约3.3亿美元。

另外,该公司还涉嫌虚报了季度盈利和年度盈利,以报告虚假的财务数据。

洪良国际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洪良国际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洪良国际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洪良国际财务造假案例是中国企业财务造假的一个典型案例。

洪良国际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企业,主要从事化肥生产和销售业务。

该公司涉嫌在其2024年度财务报告中进行了严重的财务调整和虚增利润的操作,导致投资者巨额损失。

首先,洪良国际在2024年度财务报告中虚增了其销售额和利润。

根据财务报告,该公司在2024年实现了销售额和利润的大幅增长,但后来调查发现这些数字是被夸大的。

该公司在销售记录中添加了一些不存在的销售订单和客户,以虚增销售额和利润,给投资者传递虚假的业绩和盈利能力。

其次,洪良国际还进行了利润转移和资产转移来掩盖其真实的财务状况。

调查发现,该公司通过将一部分利润转移至关联公司或虚假公司,或通过虚增其他资产的价值来转移利润。

这些行为旨在掩盖其真实的经营状况,让投资者误以为公司的业务发展良好。

此外,洪良国际还存在财务报表审计失职和内控缺失的问题。

财务报表审计过程应该是揭示财务造假的重要环节,但在该案中,洪良国际的审计师未能发现这些财务造假的迹象。

此外,该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存在缺陷,未能有效检测和防止财务造假的发生。

最后,洪良国际的财务造假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财务报表中的虚增数据误导了投资者的判断,让其错误地认为该公司盈利能力和业务发展良好,从而决定购买其股票或债券。

当真相大白时,洪良国际的股票和债券价格暴跌,投资者遭受了巨额损失。

这起案件揭示了中国企业财务造假的一些普遍问题。

首先,一些公司为了追求短期的利润增长和股价上涨,选择采取虚增销售额和利润的方式来欺骗投资者。

其次,审计师的失职和内控制度的不完善也为财务造假提供了机会。

最后,财务造假给投资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损害了市场的信誉和投资者的利益。

为了避免类似的案件再次发生,中国需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审计制度,并加强对财务造假的打击力度。

同时,投资者也应该提高警惕,审慎选择投资标的,不仅仅依赖于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来做决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近年来,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屡见不鲜。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了不利影响。

本文将以一些典型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为例,探讨造假背后的原因及其对市场的影响,以期加强对财务造假行为的警惕和监管。

案例一:某A公司利润虚增某A公司是一家浙江地区的制造型企业,曾在A股上市。

在其上市前几年,公司的利润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

然而,经过调查发现,某A公司通过虚构销售额、低价收购母公司资产以及编造盈利模式等手段,将利润人为地虚增。

这种财务造假行为对投资者造成了重大损失,同时也损害了市场的正常运行。

案例二:某B公司虚假资产减值某B公司是一家拥有多个子公司的房地产公司,其股票在香港上市。

为了避免对公司财务状况的不利披露,该公司在减值测试中虚构了负债、夸大了利润,进而通过欺诈手段掩盖了资产负债风险。

这种财务造假行为使得投资者无法准确了解公司的真实风险状况,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损失。

案例三:某C公司编造虚假交易某C公司是一家大型互联网企业,其上市后几年内取得了惊人的业绩,引起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然而,经过深入调查,发现该公司编造了大量虚假交易、合同和收入。

这些虚假交易不仅使得公司财务数据失真,也让投资者陷入错误的判断和判断风险。

最终,该公司被证监会处以罚款并被暂停上市,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

财务造假案例背后的原因:一、利益驱使: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往往是为了掩盖真实经营状况,使公司股价得到提升,从而获得高额回报。

而一些高管、股东或内部人员往往会为了个人利益而参与其中。

二、监管不严:缺乏严格的财务监管机制也是导致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之一。

部分上市公司利用监管缺失,通过操纵账目和披露信息来误导投资者,进而获取不当利益。

三、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竞争情况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也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产生了一定影响。

固定资产财务造假案例

固定资产财务造假案例

固定资产财务造假案例案例一:迈瑞医疗固定资产严重虚增案迈瑞医疗是一家中国医疗设备制造商,2012年,该公司被曝出固定资产财务造假。

迈瑞医疗将大量未投产的固定资产计入资产负债表,虚增了公司的资产规模和利润水平。

具体来说,迈瑞医疗通过虚构设备到货、虚构设备投产等手段,将大量未完成安装和投入使用的设备计入固定资产,夸大了公司的产能和资产规模。

这一造假行为导致了迈瑞医疗的财务指标出现严重失衡。

例如,公司在2011年虚增了1.2亿元的固定资产,导致2011年公司负债总额净额由原本的-2.84亿元变为正数1.16亿元。

此外,在2012年的财报中,迈瑞医疗将约1.1亿元的固定资产计入资产负债表,虚增了2012年的利润水平。

2013年初,有媒体曝光了迈瑞医疗财务数据造假的情况,公司股价急剧下跌。

随后,中国证监会对迈瑞医疗展开调查,公司高管被要求卸任,迈瑞医疗也被罚款500万元人民币。

案例二:齐翔蓝天固定资产虚增案齐翔蓝天是一家中国建筑工程公司,2014年,该公司因固定资产财务造假而引发了一场丑闻。

齐翔蓝天采取了多种手段虚增固定资产,以提高公司的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

具体来说,齐翔蓝天使用了给员工发放低配置工作防护用品、虚构特种工作票等手段,将人力成本计入固定资产,虚增了公司的固定资产规模。

此外,齐翔蓝天还通过虚构施工进度、夸大工程完成情况等手段,提前计入工程收入,虚增了公司的利润水平。

2015年,齐翔蓝天因财务数据造假被中国证监会处以罚款300万元人民币。

公司高管也被迫辞职,齐翔蓝天的股票也被暂时停牌。

以上案例说明了在固定资产财务造假中多种手段的运用,这些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投资者信心,也损害了公司的声誉和股东利益。

因此,加强对固定资产财务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至关重要。

近五年财务造假案例

近五年财务造假案例

近五年财务造假案例那我给你唠唠近五年的一些财务造假案例哈。

一、康美药业。

1. 事情是这样的。

康美药业那可是曾经的医药大白马啊。

结果呢,它玩了个超级大的财务造假把戏。

它就像一个魔术师,不过是坏魔术师,把300亿的货币资金变没了,就跟变魔术一样,“嗖”的一下,钱就没了。

实际上呢,它是通过虚增收入、虚增货币资金等一系列手段来粉饰自己的财报。

比如说它的营业收入,就像吹气球一样,越吹越大,实际没那么多业务,却硬要说自己赚了很多钱。

这可坑苦了投资者,好多人以为它是个超级靠谱的公司,把钱都投进去了,结果最后发现被骗了。

2. 后果很严重。

它的造假行为被揭露后,那股价就像坐过山车一样直线下降。

公司面临着巨额的罚款,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了法律的惩处。

投资者呢,那是欲哭无泪啊,好多人一辈子的积蓄可能都搭进去了。

二、瑞幸咖啡。

1. 造假手段有点“奇葩”瑞幸咖啡啊,想在资本市场上快速走红,就动了歪脑筋。

它虚构了大量的咖啡销售订单,就好像有很多不存在的人每天都在喝瑞幸咖啡一样。

为了让数据好看,它可能把那些在店里免费送给别人品尝的咖啡都算成了正常销售。

这就好比你请朋友吃饭,结果跟别人说你朋友是来店里消费的,还赚了一笔钱,这不是搞笑嘛。

2. 东窗事发后的情况。

一旦被爆出来,瑞幸的股价那是暴跌啊。

它在美国市场可把投资者气得不轻,还面临着一系列的诉讼。

不过呢,瑞幸后来也在努力整改,想重新挽回声誉,但造假这件事给它的形象造成了超级大的污点。

三、康得新。

1. 造假过程像个谎言连环套。

康得新号称自己有很多很多钱,有一百多亿的货币资金呢。

结果啊,这都是假的。

它通过虚构销售业务、虚构采购生产研发费用等手段,把自己的财报打扮得花枝招展的。

就好像一个人没钱却装作是大富翁一样,到处骗人。

它还搞什么关联交易,就像自己和自己玩过家家一样,把钱从左边口袋放到右边口袋,然后说这是正常的业务往来,增加了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实际上都是虚的。

2. 结局很悲惨。

被发现造假后,公司陷入了巨大的危机,股票停牌,面临退市风险。

会计人员财务造假案例

会计人员财务造假案例

会计人员财务造假案例在商业活动中,会计人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负责记录企业的财务交易并生成相应的财务报告。

一些不道德的会计人员却利用自己的职权进行财务造假,以获取非法利益。

这种行为不仅对企业经营和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还可能引发法律诉讼和刑事指控。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些经典的会计人员财务造假案例。

1. Enron丑闻2001年,美国第七大企业恩隆公司由于会计人员的财务造假而破产。

恩隆公司的高管和会计人员通过虚构公司业绩和利润来误导投资者,企图掩饰企业巨大的负债和亏损。

他们利用特殊目的实体(SPE)来转移债务,虚报利润,欺骗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这一丑闻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也导致了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出台,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2. WorldCom丑闻2002年,美国电信巨头世界通讯公司因为大规模的会计丑闻而宣告破产。

世界通讯公司的会计人员通过虚假账目和财务报告来掩盖公司真实的亏损,使公司的利润看起来更加可观,以吸引投资者继续投资。

一些高管还在公司财务报告中故意夸大资产和收入,并隐瞒了庞大的负债。

这一丑闻被揭露后,导致了公司破产以及高管和会计人员的刑事指控。

3. Toshiba会计丑闻2015年,日本知名企业东芝公司爆发了巨大的财务造假丑闻。

据披露,东芝公司的高层主谋了多年的财务数据造假行为,包括操纵营收和利润数据,掩盖巨额的亏损。

会计人员则配合高层进行数据篡改,以达到企业控制权的目的。

这一丑闻不仅粉碎了东芝公司多年来树立的良好形象,还导致了公司高层的集体辞职和数名会计人员的刑事处罚。

以上这些案例都是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巨大轰动的,它们反映了会计人员财务造假行为对企业和市场的严重危害。

公司管理层应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并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以防止和发现财务造假行为。

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核和监督,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真实性,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财务报告造假案例

财务报告造假案例

案例1:资产贱买贵卖,获取投资收益母公司将优质资产以超低价卖给上市公司,如果上市公司再把这些资产按正常价格或高价卖出,则可获得高额价差带来的投资收益。

如:2000年年报显示,陕长岭以每股1元的价格购买母公司持有的圣方科技1000万股,随后以8元/股的价格将这部分股份转让给了美鹰玻璃实业公司,获投资收益7000万元,占2000年利润总额13360万元的52.4%。

又如世纪中天以人民币1950万元受让第一大股东持有的亚太东方通信网络有限公司40%的股权,然后以3000万美元价格转让,获投资收益21750万元,占2000年利润总额的80.1%。

不难发现,这些案例无一不具有两大特点:一、关联交易涉及的投资收益绝对金额较高;二、这些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很大。

这说明了什么呢?首先,企业利润表中高额的投资收益可能来源于关联交易,在公司财务状况不佳时,这种关联交易可以起到粉饰利润指标的作用,从而使广大投资者受到蒙蔽。

其次,如果关联交易产生的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很大,说明公司的盈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方,这就存在了上市公司通过不等价交换来进行报表粉饰的可能性。

因此,对2001年中报a股上市公司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比率进行计算和排名,其前10位公司及其所涉及的关联交易如表2所示。

由表中可以看出,在2001年中报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比率前10位公司中,绝大多数发生了关联交易,且关联交易涉及金额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较大。

尤其是排名前5位的公司中,就有4位关联交易涉及金额与利润总额的比例超过了100倍。

说明这些高额的关联交易很可能是构成公司利润的主要组成部分。

投资者应当进一步根据会计报表附注所揭示的内容,特别关注关联交易发生的时间、目的及其定价策略等。

必要时,可以运用关联交易剔除法,即: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从公司利润表中予以剔除,来分析上市公司自身获取利润能力的强弱,从而判断其利润来源是否稳定、未来的成长性是否可靠,并确定其财务报表的可信赖程度等。

会计造假案例

会计造假案例

1. “百年老店”东芝再陷财务造假 2015年07月从2015年初至今,日企高层因为各种原因,频频出来道歉,先是东洋橡胶,再到丰田汽车,如今东芝的老大们也齐刷刷的低头鞠躬;有140年历史的东芝, 2008年以后被指持续地做假账,让企业凭空多出了1518亿日元的利润;东芝的问题最集中地表露出了日本企业目前的困境;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证券监管机构在接到来自东芝内部的举报后,从今年2月开始暗中调查该公司会计违规问题;日本证券监管机构认定,东芝未能实时计入亏损,涉嫌违反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受到强大外界压力的东芝公司不得不聘请由专业律师和会计师组成的第三方团队,对该公司进行独立审计;日本NHK援引未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的话说,外聘的第三方机构发现,东芝财务造假是“系统性的”,在质询了公司内部大约200名管理层人员之后,审计机构指出,东芝在很多业务上都涉嫌财务造假,如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半导体业务以及个人电脑业务;审计机构得出的结论是,东芝应该下调过去5年的营业利润1500亿日元约12亿美元,而此前日本共同社的一篇报道认为,东芝公司虚报的集团营业利润总额很可能超过1700亿日元,是该公司此前公布的3倍548亿日元;2.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财务造假案之一:世通公司WorldCom财务造假案世界通信公司成立于1983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成为美国的第二大长途电信营运商仅次于1877年成立的美国电报公司AT&T,如果不是司法部在2001年否决了世界通信与斯普瑞特Srint公司的合并方案,他很可能成为美国电信业的龙头老大;世界通信的成功应归功于其创始人本纳德·埃伯斯Bernard J. Ebbers在收购兼并方面的禀赋以及首席财务官司考特D·苏利文Scott D. Sullivan;从1983年成立至2001年,世界通信共完成了65项重大收购兼并;2002年7月21申请破产保护前,世界通信是一个业务范围覆盖65个国家,拥有85000名员工、1000多亿美元资产、350多亿美元营业收入,为2000多万个人客户和数万家公司客户提供语音话务、数据传输和因特网服务的超大型跨国公司;首先发现世界通信财务舞弊的是内部审计部的副总经理辛西亚·库伯Cynthia Cooper,2002年末被评为时代杂志一年一度的新闻人物此外,还有安然公司的雪伦·沃特金斯Sherron Watkins和联邦调查局的柯琳·罗莉Coleen Rowley根据SEC以及美国总检查长办公室向法院递交的起诉书,世界通信会计造假的动机是为了迎合华尔街财务分析师的盈利预测;世通的财务舞弊手法大致有以下五种类型;世通的财务舞弊手法大致有以下五种类型:1、滥用准备金,冲销线路成本滥用准备金科目,利用以前年度计提的各种准备如递延税款、坏账准备、预提费用冲销线路成本,以夸大对外报告的利润,是世通的第一类财务舞弊手法;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和司法部已经查实的这类造假金额就高达亿美元;2、冲回线路成本,夸大资本支出世通的高管人员以“预付容量”为借口,要求分支机构将原已确认为经营费用的线路成本冲回,转至固定资产等资本支出账户,以此降低经营费用,调高经营利润;SEC和司法部已查实的这类造假金额高达亿美元;3、武断分摊收购成本,蓄意低估商誉通可谓劣迹斑斑;除了在线路成本方面弄虚作假外,世通还利用收购兼并进行会计操纵;在收购兼并过程中利用所谓的未完工研发支出In- process R&D进行报表粉饰,是美国上市公司惯用的伎俩;其做法是:尽可能将收购价格分摊至未完工研发支出,并作为一次性损失在收购当期予以确认,以达到在未来期间减少商誉摊销或避免减值损失的目的;4、随意计提固定资产减值,虚增未来期间经营业绩世通一方面通过确认31亿美元的未完工研发支出压低商誉,另一面通过计提34亿美元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虚增未来期间的利润;5、借会计准则变化之机,大肆进行巨额冲销世通最终将收购MCI所形成的商誉确认为301亿美元,并分40年摊销;世通在这5年中的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占其资产总额的比例一直在50%左右徘徊;高额的商誉成为制约世通经营业绩的沉重包袱;为此,世通以会计准则变化为“契机”,利用巨额冲销来消化并购所形成的代价高昂的商誉;如何计提无形资产特别是商誉的减值准备,是财务会计面临的一大难题;2002年上半年,世通聘请安永Ernst&Young根据142号准则的要求对商誉进行评估,拟在第二季度确认一次性商誉减值损失150~200亿美元,估值差异幅度高达50亿美元;会计造假丑闻曝光后,世通聘请美国评估公司American Appraisal对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进行全面评估,得出的结论是:账面价值超过500亿美元的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已一文不值,拟在查清所有会计造假问题后,全额计提减值准备;两个着名的评估机构,在同一个会计年度内对世通商誉所做的价值评估,形成如此之大的反差,确实令人瞠目;3. 新大地财务造假案新大地是一家主营业务为良种油茶苗的培育与推广及油茶精深加工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其通过体外资金循环的方式成为了创业板历史上财务造假第一股并载入中国财务造假案的史册;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从事食用油加工业业务的企业除了西王食品和金健米业的毛利率维持在22%和15%左右之外,其余的企业毛利率均在6%上下波动;然而我们故事的主角新大地,茶油09年至11年的毛利率分别为%、%和%,有机肥10年和11年的毛利率分别为%和%,三年平均综合毛利率维持在40%左右;这高的离奇的毛利率背后是体外资金循环虚增的收入和成本核算的异常;有机肥在10年进入市场的时候毛利率是%,而在11年其毛利率提高至%;而在10年至11年期间,有机肥的销售量完成了%的增长,这已经不能用经济学常识去解释的了;试想一下,商家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把价格压低打进市场,但是新大地的有机肥在完成惊人的销售量增长同时,还保持着高额的毛利率和毛利增速;说这个违背经济学常识,是因为适用于撇脂定价法的商品一般都是受专利保护、需求价格弹性小的产品,而有机肥显然不满足以上条件;对于销量增长如此快的企业,其销售费用占收入的比重却不足3%,不禁让人对其销售增长产生怀疑:新大地将银行贷款、私下的股权转让协议收到的资金和以采购原材料和在建工程的名义耗费的资金转移至其关联方和控制的账户,把自有资金转移至体外;然后再通过销售的名义,把体外的资金汇入本公司,虚增利润;这种财务造假手法高超的地方在于,现金流量表的总量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审计师在对银行实施函证程序的时候,并不能发现异常情况;但是对于现金流量表的内部结构而言,则是完全打乱;新大地以在建工程的名义把自有资金转移出体外和把银行贷款的钱转移至体外,再通过销售的名义把资金汇回本公司,在这个过程中,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减少,但是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增加,最后的结果是营业收入增加而现金流总体没有发生变化;。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通过虚构交易、虚报收入、隐瞒负债等手段,对财务报表进行虚假陈述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也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财务造假案例,揭示其背后的动机、手段以及对企业和社会的影响。

案例一:安然公司财务造假案安然公司曾是美国能源行业的巨头,但在2001年,该公司因财务造假丑闻而崩溃。

安然公司通过设立复杂的特殊目的实体(SPEs),将负债隐藏在资产负债表之外,同时虚报收入,使得公司财务状况看起来比实际要好得多。

当真相被揭露后,安然公司股价暴跌,最终宣告破产,其高管和会计师事务所也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案例二:世界通信公司财务造假案世界通信公司是一家提供长途电话服务的公司,2002年,该公司被揭露通过虚增收入和隐瞒费用的方式,夸大了公司的财务表现。

世界通信公司通过将运营费用资本化,将其作为资产记录,从而减少了当期的费用,虚增了利润。

这一行为最终导致了公司破产,并引发了美国证券市场的信任危机。

案例三:中国银广夏财务造假案中国银广夏是一家上市公司,2001年,该公司被揭露存在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

银广夏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报收入和利润,以及隐瞒负债等手段,虚增了公司的财务业绩。

当造假行为被揭露后,银广夏的股价暴跌,投资者损失惨重,公司也受到了监管部门的严厉处罚。

财务造假的动机通常包括:1. 提高股价:通过虚增利润,使投资者对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产生过高的预期,从而推高股价。

2. 满足融资需求: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融资,可能会通过财务造假来美化财务报表,以满足银行和投资者的贷款条件。

3. 满足业绩考核:管理层为了达到业绩考核目标,可能会通过财务造假来实现短期的业绩目标。

财务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1. 虚构交易:通过虚构不存在的交易来虚增收入和利润。

2. 资产评估不实:对公司的资产进行过高的评估,从而虚增资产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1:资产贱买贵卖,获取投资收益母公司将优质资产以超低价卖给上市公司,如果上市公司再把这些资产按正常价格或高价卖出,则可获得高额价差带来的投资收益。

如:2000年年报显示,陕长岭以每股1元的价格购买母公司持有的圣方科技1000万股,随后以8元/股的价格将这部分股份转让给了美鹰玻璃实业公司,获投资收益7000万元,占2000年利润总额13360万元的52.4%。

又如世纪中天以人民币1950万元受让第一大股东持有的亚太东方通信网络有限公司40%的股权,然后以3000万美元价格转让,获投资收益21750万元,占2000年利润总额的80.1%。

不难发现,这些案例无一不具有两大特点:一、关联交易涉及的投资收益绝对金额较高;二、这些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很大。

这说明了什么呢?首先,企业利润表中高额的投资收益可能来源于关联交易,在公司财务状况不佳时,这种关联交易可以起到粉饰利润指标的作用,从而使广大投资者受到蒙蔽。

其次,如果关联交易产生的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很大,说明公司的盈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方,这就存在了上市公司通过不等价交换来进行报表粉饰的可能性。

因此,对2001年中报a股上市公司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比率进行计算和排名,其前10位公司及其所涉及的关联交易如表2所示。

由表中可以看出,在2001年中报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比率前10位公司中,绝大多数发生了关联交易,且关联交易涉及金额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较大。

尤其是排名前5位的公司中,就有4位关联交易涉及金额与利润总额的比例超过了100倍。

说明这些高额的关联交易很可能是构成公司利润的主要组成部分。

投资者应当进一步根据会计报表附注所揭示的内容,特别关注关联交易发生的时间、目的及其定价策略等。

必要时,可以运用关联交易剔除法,即: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从公司利润表中予以剔除,来分析上市公司自身获取利润能力的强弱,从而判断其利润来源是否稳定、未来的成长性是否可靠,并确定其财务报表的可信赖程度等。

案例1:资产贱买贵卖,获取投资收益母公司将优质资产以超低价卖给上市公司,如果上市公司再把这些资产按正常价格或高价卖出,则可获得高额价差带来的投资收益。

如:2000年年报显示,陕长岭以每股1元的价格购买母公司持有的圣方科技1000万股,随后以8元/股的价格将这部分股份转让给了美鹰玻璃实业公司,获投资收益7000万元,占2000年利润总额13360万元的52.4%。

又如世纪中天以人民币1950万元受让第一大股东持有的亚太东方通信网络有限公司40%的股权,然后以3000万美元价格转让,获投资收益21750万元,占2000年利润总额的80.1%。

不难发现,这些案例无一不具有两大特点:一、关联交易涉及的投资收益绝对金额较高;二、这些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很大。

这说明了什么呢?首先,企业利润表中高额的投资收益可能来源于关联交易,在公司财务状况不佳时,这种关联交易可以起到粉饰利润指标的作用,从而使广大投资者受到蒙蔽。

其次,如果关联交易产生的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很大,说明公司的盈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方,这就存在了上市公司通过不等价交换来进行报表粉饰的可能性。

因此,对2001年中报a股上市公司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比率进行计算和排名,其前10位公司及其所涉及的关联交易如表2所示。

由表中可以看出,在2001年中报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比率前10位公司中,绝大多数发生了关联交易,且关联交易涉及金额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较大。

尤其是排名前5位的公司中,就有4位关联交易涉及金额与利润总额的比例超过了100倍。

说明这些高额的关联交易很可能是构成公司利润的主要组成部分。

投资者应当进一步根据会计报表附注所揭示的内容,特别关注关联交易发生的时间、目的及其定价策略等。

必要时,可以运用关联交易剔除法,即: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从公司利润表中予以剔除,来分析上市公司自身获取利润能力的强弱,从而判断其利润来源是否稳定、未来的成长性是否可靠,并确定其财务报表的可信赖程度等。

案例3:对外担保背“孽债”我国上市公司为大股东提供担保的现象非常普遍。

对担保方而言,其实质是以自身的无形资产——企业信誉为代价,而形成或有负债的过程。

一旦被担保人无法偿还或故意不偿还到期债务,该或有负债就会转化为公司的实际负债。

因此,对大股东的巨额担保,不仅可能导致上市公司现金大量流失,而且可能损坏企业的资信商誉,动摇其在商业社会中赖以生存的基石。

如ST棱光,2000年中期对外担保总额已经达到人民币4.7亿元,美元159.8万元,远远超过了1.5亿元的净资产数,其中为大股东恒通集团担保的金额为4.2亿元,占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总额的88%。

巨额担保转化成的实际负债使ST棱光商业信用扫地,企业资不抵债,经营无以为继,濒于破产。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了对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根据会计谨慎性原则,尤其应对或有损失进行确认或披露。

但一些上市公司往往对巨额担保事项隐瞒不报或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以减少负债、虚增利润,蒙蔽广大投资者的眼光。

在我国目前的会计体系中,被担保方的信息披露机制仍然很不健全,因此投资者了解被担保方具体情况的信息渠道非常有限。

除了关注会计报表附注、审计报告及媒体披露的相关信息以外,投资者要对担保金额巨大的上市公司予以特别的警惕。

2001年中期我国上市公司担保金额前20名如表5所示。

由表中的数据来看,2001年中期,中关村、深石化A、世贸股份、兴业房产、ST白云山、中科健A等公司不仅存在巨额的担保事项,而且担保金额远远超过了公司的净资产。

说明这些担保事项一旦出现问题,公司将面临很大的偿债风险,甚至可能出现资不抵债的窘迫局面。

投资者应对这些巨额担保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等信息予以特别的关注和警惕。

免费考研网案例2:大股东“吸血”,其他应收款下留隐患我国上市公司与关联企业之间资金拆借现象非常普遍,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大量资金、将上市公司作为“提款机”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不仅直接严重影响上市公司正常生产经营,进而损害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而且由于上市公司与关联公司发生的资金占用的金额、收费标准均未事先公告,投资者无法对其合理性做出恰当的判断。

而“其他应收款”科目往往留下了这样的痕迹和罪证。

其他应收款是指企业发生的非购销活动产生的应收债权,原本并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计科目,而今却被注册会计师戏称为“会计报表垃圾桶”和“利润调节器”。

正常情况下,其他应收款的期末余额不应过大。

然而,在许多上市公司的报表中,“其他应收款”的份量却越来越重,其期末余额常常与“应收账款”的余额不相上下,甚至超过这些科目的余额,对此投资者必须予以格外的关注。

由此看来,大股东的巨额资金占用,已成为上市公司面临的“黑洞”问题。

从风险预警的角度,应关注其他应收款大幅增加的公司,2001年中期其他应收款增幅前30名如表3所示。

由于其他应收款占流动资产的比率越高,说明流动资金用在非正常经营活动的比例越高,则流动资金与关联方的紧密程度越高,因此进一步采用“其他应收款/流动资产”来分析上市公司与大股东间的资金占用情况,如表4所示。

首先对其他应收款增长额居两市首位的海南航空公司进行分析:2001年中期其他应收款高达2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96亿元,其中关联方欠款就有12.67亿元。

究其来源,公司在2000年底其他应收款已增至23亿元,主要为应收关联公司款项和租赁飞机的押金和保证金。

其中,大股东海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欠款高达9.76亿元,几乎占其他应收款的一半份额。

高额欠款给公司带来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2001年中期海南航空的财务费用为1.95亿元,比去年同期的1.02亿元增长了90.81%,增幅高居两市的上市公司榜首。

说明大额的其他应收款是以公司增加有息负债为代价的,这不但恶化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资本结构,同时也带来巨额的财务费用,形成业绩的重大利空。

其他如表3中的三九医药、表4中的美尔雅等公司的大股东巨额资金占用,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投资者尤其应特别关注在表3、表4中同时出现的公司,如PT南洋、凤凰股份、深石化A等,对以上上市公司投资者应将风险意识放在首位。

在目前的披露体系下,债务承担方的实际偿债能力往往缺乏直接的披露。

投资者只能通过对其他应收款来源和构成的分析,并结合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如大股东占用本公司股权是否受到质押、是否讼诉缠身、其他应收款是否已存在若干年等)来进行判断。

免费考研网抓住造假黑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陷阱分析来源:作者:时间:2010/08/19案例1:利用存货,调整销售成本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存的各种有形资产,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对应于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成本项目,因此该科目的变化对企业损益、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和所得税数额都能产生一定影响。

上市公司若案例1:利用存货,调整销售成本“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存的各种有形资产,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对应于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成本项目,因此该科目的变化对企业损益、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和所得税数额都能产生一定影响。

上市公司若采用不适当的方法计价或任意分摊存货成本,就可能降低销售成本,增加营业利润:首先,存货计价的方法不同,对企业财务状况、盈亏情况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期末存货计价过高或期初存货计价过低,当期收益都可能因此而增加;反之亦然。

所以,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可以产生一定的利润调整空间。

如南洋实业的97年报显示,由于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由原来的加权平均法改为先进先出法,公司的销售毛利率由1996年的17.6%上升到1997年的18.9%。

由于销售毛利率的变化,使得公司1997年的主业利润增加了2474万元。

其次,有的企业采用定额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时,将产品定额成本差异在期末在产品和库存产品之间分摊,本期销售产品却不分摊,以降低本期销售成本。

更有甚者,故意虚列存货或隐瞒存货的短缺或毁损,从而达到虚增本期利润的目的。

案例2:调整预提费用,冲减当期成本预提费用项目反映企业所有已经预提计入成本费用而尚未支付的各项费用。

预提费用也是一项带有主观性的会计科目,不可避免存在人为的判断和估计,有时也会成为上市公司利润调节的工具。

比较典型的如天鸿宝业公司,2000年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其各种盈利指标出现了成倍的增长,如表1所示:但今年刚上市就发出业绩大幅下降的预警,其中的“机关”何在?据公司2000年报,非经常性损益竟然高达0.45亿元,占净利润0.73亿元的62.8%。

高额的非经常性损益主要源于公司采用5414.26万元预提费用调整冲减当期成本等原因所致。

如果扣除所调整的预提费用,则仅比去年增长21.5%,主营业务利润率为16.18%,比1999年的29.58%甚至出现了下降;每股收益则仅有0.396元,比1999年0.514元也出现了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