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练习汇编
部编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三)

部编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三)一、女娲补天往古⑴之时,四极⑵废,九州⑶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⑷。
火爁làn焱yàn⑸而不灭,水浩溔yǎo⑹而不息。
猛兽食颛zhuān民⑺,鸷zhì鸟⑻攫jué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áo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jì州⑼,积芦灰以止淫水⑽。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hé,冀州平⑾,狡[jiǎo虫死,颛zhuān民生⑿。
注释:⑴往古:很远的古代。
⑵四极:天的四边。
远古时人错误地认为天的四边都有柱子支撑着。
⑶九州:泛指中国的土地。
⑷这两句说:天不能完整地笼罩大地,地不能周全地承受万物。
兼,合拢。
覆,覆盖。
⑸爁焱:大火燃烧的样子。
焱,火花。
⑹浩溔:水势浩大。
⑺颛民:善良的人民。
⑻鸷鸟:凶猛的大鸟。
攫:用爪抓取。
⑼远古人类认为水灾与龙作怪有关,故女娲杀黑龙以拯救冀州。
冀州,古九州之一,这里泛指中原地带。
⑽淫水:泛滥的洪水。
⑾这四句话说:苍天修补起来了,天的四边扶正了,洪水涸竭了,中原平定了。
涸,干枯;平,平定、安定。
⑿生:得以生存。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天不兼覆.,地不周载()(2)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3)断.鳖足以立四极()(4)狡虫死,颛民生.()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以”与“杀黑龙以济翼州”的“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A.策之不以其道B.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3.用短文中的信息填空。
这则神话选自《淮南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远古人类为改变生活环境而进行的无畏斗争。
以女娲为例,她面对险恶环境,英勇奋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显示了人类祖先与天地奋战的雄伟气魄和创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4.传说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悲欢离合,这个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智慧哲思[一](9分)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①。
孔君平②诣③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注]①惠:同“慧”,聪明。
②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为人正直,有名望。
③诣:拜见。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1)甚.聪惠甚:(2)乃.呼儿出乃: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分析“杨氏之子”的回答的精妙之处。
(3分)4.读完文章后,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2分)[二](10分)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
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
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
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
曰:“不得不除之。
”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
于时称其有谋。
(选自《世说新语·假谲》,有删改) [注]①王右军:王羲之。
②减:不足,不满。
③大将军:王敦。
④钱凤:人名,字世仪,为王敦的参军。
⑤屏(bǐng):退避,这里是使动用法。
⑥孰:同“熟”。
⑦从:同“纵”。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1)恒.置帐中眠恒:(2)大将军尝.先出尝:(3)既.闻所论既: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3.文中大将军和钱凤为什么“大惊”?用自己的话回答。
(3分)4.选文刻画了王右军怎样的儿童形象?(2分)[三](13分)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①。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②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③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学生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题一、课外阅读(2020·山东聊城市·七年级期末)自相矛①盾②楚人有鬻③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④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选自《韩非子·难一》)(注释)①矛:古代兵器,用于刺杀。
②盾:古代作战时防身的武器。
③鬻(yù):卖。
④夫(fú):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表议论。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2)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楚人为什么“弗能应也”?(用原文中的话回答)(2020·四川成都市·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这则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以.荻画地(用)B.教以书.字(写)C.使学为.诗(作为)D.及.其稍长(等到)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贫无资。
(2)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5.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2020·吉林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各题。
韩生料秦王曾国藩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
前日,民皆徙避之。
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
”已果然。
或问之曰:“吾宿卫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①,吾登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
”天下之物,见形可以测微,智者决之,拙者疑焉。
山西省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项练八课外文言文阅读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部编版:专项八课外文言文阅读(一)严沧浪①《诗话》谓:“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②,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③,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
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④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选自王国维《人间词话》,有删改) 【注释】①严沧浪:南宋诗论家,所著《沧浪诗话》主张以妙语论诗,产生了较大的历史影响。
②羚羊挂角:出自《埤雅·释兽》。
“羚羊夜眠以角悬树,足不着地,不留痕迹,以防敌患。
”比喻意境超脱,不着形迹。
③凑泊:凝合、聚合、拼凑、附着的意思。
④阮亭:清初杰出诗人王士祯的号,论诗提倡“神韵”。
1.下列选项与文中“言有尽而意无穷”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A.言不由衷B.言简意赅C.余韵悠长D.理屈词穷2.揣摩文中画线句的写法及作者的心理,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作者将严沧浪的“兴趣”说、阮亭的“神韵”说与自己的“境界”说进行,强调了“境界”说触及诗词评论的根本。
通过文中“然”“犹不过”“不若”“拈”等词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发表以上言论时,之情溢于言表。
(二)示弟立志说 (节选)王阳明夫立志亦不易矣。
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
源不濬①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②。
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
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
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
一有私欲即便知觉自然容住不得矣。
(有删改)【注释】①濬(jùn):深挖河道使水疏通。
②昏:昏聩,糊涂。
【通读文本识句读】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一有私欲即便知觉自然容住不得矣。
【联读分析明主旨】2.根据你的理解,完成下面对话。
小语:古人往往在家信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与劝勉。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默写、课内课外文言文练习

一、句子默写1.(2021·上海松江七年级期末)默写(1)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
(《江南逢李龟年》)(2)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_________。
(《秋词》(其一))(3)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
(《观沧海》)(4)假期中,面对班中部分缺乏志向、整日沉溺于游戏不好好学习的同学,小明借用《诫子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予以劝告。
2.(2021·上海杨浦区七年级期末)默写(1)终古高云簇此城,__________________。
(《潼关》)(2)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3)__________________,尚思为国戍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4)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
(《观沧海》)(5)《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座右铭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2021·上海宝山区七年级期末)默写(1)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2)___________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其一)》)(3)河流大野犹嫌束,__________________。
(谭嗣同《潼关》)(4)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5)小明同学想选择用作“志存高远”之义的座右铭,可从诸葛亮《诫子书》中寻找句子“____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选作座右铭。
4.(2021·上海虹口区七年级期末)默写(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
(《观沧海》)(2)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专题6 课外文言文 含答案

六、课外文言文专题6.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9分)陶母责子退鲊①陶公②少时,作鱼梁吏③,尝以坩④鲊饷⑤母。
母封鲊付⑥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鲊(zhǎ):经过加工的鱼类食品,如腌鱼、糟鱼之类。
②陶公:对陶侃的敬称。
陶侃,东晋人。
③鱼梁吏: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员。
④坩(gān):盛物的陶器。
⑤饷(xiǎng):赠送。
⑥付:交还。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①尝.以坩鲊饷母曾经②反书.责侃曰名词作动词,写信(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
【解析】重点词:益:好处。
乃:反而。
(3)你认为陶侃的母亲教育儿子有什么可取之处?(2分)陶母对儿子的教育非常严格,要求儿子为官要清正廉洁,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译文】(晋代)陶侃年轻时,担任监管河道及渔业的官员。
(他)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用陶器盛一些腌鱼送给母亲。
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腌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写了一封回信责备陶侃说:“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官府的东西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
”6.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9分)殷仲堪①既为荆州,值水俭②,食常五碗盘③,外无余肴。
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
虽欲率物④,亦缘其性真素⑤。
每语子弟云:“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⑥其本!尔曹⑦其存之!”(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殷仲堪: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公元392年)任荆州刺史。
刺史,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②水俭:因水灾而年成不好。
③五碗盘:古代南方一种成套食器,由一个托盘和放在其中的五只碗组成,形制较小。
④率物:为人表率。
⑤真素:真诚无饰;质朴。
⑥捐:抛弃。
⑦尔曹:你们。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①外无余肴.鱼肉等荤菜②每语.子弟云告诉(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3分)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怎么能登上高枝(指做宫)就丢弃了根本呢!【解析】重点词:之,的。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对于初中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课外文言文不仅能够丰富语言积累,还能提升文化素养。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通过一些练习来加深对课外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
首先,我们来看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这篇文言文的意思是:从前有一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去做客。
主人给他食物,他嫌弃食物淡而无味。
主人听到之后,就给他加了一些盐。
他尝到加了盐的食物后觉得很美味,于是就自己想:“食物之所以美味,是因为有盐的缘故。
少许盐就尚且如此,何况更多的盐呢?”这个愚蠢的人没有智慧,就空口吃盐。
吃完之后嘴巴难受,反而给自己带来了祸患。
对于这篇文言文,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些问题来练习: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更为益盐益:增加食已口爽爽:败坏,损伤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主人听到他的话,就又给他加了一些盐。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食物)之所以美味,是因为有盐的缘故。
3、愚人犯了什么错误?愚人犯了盲目地认为盐越多越好,从而空口吃盐,导致自己遭受痛苦的错误。
这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
接下来,再看一篇《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这篇文言文讲述了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孩子哭着要跟着,妻子哄孩子说回来后杀猪给他吃。
妻子回来后,曾子真的要杀猪,妻子阻止,曾子认为不能欺骗孩子,最终杀了猪。
相关练习如下:1、解释下列加点字。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疑人窃履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
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遂与之绝。
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
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注】①踵:到,走到。
②缪:通“谬”,错误,荒谬。
(1)给下列划线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友人来过________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②逾年而事暴________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3)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答案】(1)D;A(2)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3)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分析】(1)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的朋友来拜访他;过:拜访。
故选:D;②这句话的意思是: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暴:暴露。
故选:A。
(2)①句中重点词语有:“固”,本来;“窃”,偷。
句意为: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知”,了解;“缪”,错误;“罪”,过错。
句意为: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
(3)第一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来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归纳即可。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从“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中可知,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第二问: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结合“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这句话,我们围绕着“当误解别人时,我们要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等方面来评价即可。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________dān dān míng屠大窘奔倚________相向目似________(2)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目似瞑,意暇甚________ ②并驱如故________③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④一狼洞其中________(3)把下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②其一犬坐于前(4)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比较多,请写出3个。
(5)《狼》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1)jiǒng;yǐ;眈眈;瞑(2)神情;原来;看;打洞(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②其中的一匹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
(4)狼狈为奸、引狼入室、狼子野心、鬼哭狼嚎(5)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注意“眈眈、瞑”二字和看有关系,都是目字旁。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最新七至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言文知识点及专项练习及答案汇编

最新七至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言文知识点及专项练习汇编(含答案解析)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言文知识点汇编七上语文古诗词诵读观沧海三国魏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
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
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2、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诗歌为何选取“杨花”“子规”来写?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他总是悲哀凄惨的啼叫着,暗写诗人的悲痛之情。
诗人选取“杨花”、“子规”,渲染了伤感的氛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从修辞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文言文(3)—《论语》课内巩固及课外拓展提升练习(带答案)-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提升(3)(一)阅读下面的《论语》六章,完成练习。
(13 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1.下面四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 分)A. 学而时.习之时.过境迁B. 温故.而知新明知.故问C.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叶公好.龙D. 择其善.者而从之能言善.辩2.尝试根据注释,翻译下面句子的画线部分。
(5 分)(1)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③?【注释】①识:记住。
②厌:满足。
③何有于我:“于我有何”的倒装。
(2)敏①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②。
【注释】①敏:聪明。
②是以谓之“文”也:因此用“文”作为他的谥号。
3.《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以上六章中就有“”“”“”等成语。
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成语,造一个跟学习情境有关的句子:(5 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思而不学则殆.()(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3)饭.疏食()(4)不亦说.乎()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022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汇编(翻译+解答)

七年级上册〔7篇〕〔翻译+解答〕版本行3.《论语》十二章第二单元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根底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那么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8《世说新语》二那么①预习◎《世说新语》中记录了东汉、魏晋时期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两那么。
预习课文时,注意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明机敏和良好的家庭教养。
◎借助注释,把握课文大意。
画出你不懂的语句,与同学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原文呈现】咏雪〔71字14注〕谢太傅②寒雪日内集③,与儿女④讲论文义⑤。
俄而⑥雪骤⑦,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⑧?〞兄子胡儿⑨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⑩。
〞兄女曰:“未假设⑪柳絮因风⑫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⑬,左将军王凝之⑭妻也。
【课下注释】①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403—444〕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课文所选两那么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jiǎ〕〔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
死后追赠为太傅。
③〔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④〔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⑤〔文义〕文章的义理。
⑥〔俄而〕不久,一会儿。
⑦〔骤〕急。
⑧〔何所似〕像什么。
⑨〔胡儿〕即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
⑩〔差〔chā〕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⑪〔未假设〕不如,不及。
⑫〔因风〕乘风。
因,趁、乘。
⑬〔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yùn〕, 谢无奕之女,聪明有才辩。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习惯说(清)刘蓉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
②浸淫:渐渐扩展。
③踬:跌绊。
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一日/吾日三省吾身B. 贵乎慎始/不义而富且贵C. 顾而笑曰/顾野有麦场D. 至使久而即乎其故/温故而知新(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3)《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用原文回答,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1)C(2)俯而读 /仰而思 /思而弗得/ 辄起绕室以旋。
(3)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
(或:要重视学习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
)【解析】【分析】(1)A项,前一句句意为:一天。
日:天。
后一句句意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日:每天。
B项,前一句句意为:所以,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贵:可贵。
后一句句意为: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贵:富贵。
C项,前一句句意为:回过头笑着对我说。
顾:回头看。
后一句句意为:后头看到田野里有个打麦场。
顾:回头看。
D项,前一句句意为: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
故:原来的,旧的。
后一句句意为:已经攻克,鲁庄公问其中的缘故。
故:原因,缘故。
故选C。
(2)“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的意思是:(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带翻译)(一)陆元方卖宅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少保:字元方,唐朝人,曾任少保(太子的老师),故又名陆少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B、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C、是.欺之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不.尔/尊君在不.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不学无术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
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闻.准入相/闻.之于宋君B、咏将去./去.后乃至C、准莫谕其意./意.与日去D、归取其传.读之/传.不习乎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3、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优秀品质(三)列子学射【身】修养自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中.矣/一狼洞其中.B、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兄子.胡儿C、弗知.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退而习之./久之.,目似瞑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3、关尹子让列子“守而勿失”的是什么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A、妻常之.田/夫君子之.行B、家以.农亩为业/静以.修身C、时.天暴雨/年与时.驰D、乃省./吾日三省.吾身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目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目1. 《孟子.养心》- 孟子认为“心性之美,天乎哉!”是为了强调人的本性是美好的,与天地共通。
请问,你如何理解孟子这句话?请简要阐述你的观点。
2. 《庄子.胠箧》- 本文以胠箧的故事告诉人们要学会珍惜和知足常乐。
请问,你觉得胠箧这个比喻对应了哪些生活中的情境?请简要举例说明。
3. 《荀子.劝学》- 荀子在本文中,通过列举多种研究过程中的困难,来强调研究的重要性。
请你说说,你觉得在研究过程中最常见的困难是什么?并提出一些建议来克服这些困难。
4. 《韩非子.原道》- 韩非子提出了“原道之见,知无不知也”这一论点。
请问,你理解的“原道”是什么?并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原道之见”。
5. 《史记.伯夷列传》- 本文讲述了伯夷因不愿向暴君投降而选择了饿死的故事。
请问,你觉得伯夷的言行体现了哪些传统的美德?请简要举例说明。
6. 《论语.述而》- 孔子在本篇中强调了“无思疑”。
请问,你理解的“无思疑”是什么意思?并举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这一观点。
7. 《孟子.名言》- 孟子列举了诸多名言警句,展示了他对人类行为和道德的关注。
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名言,并简要阐述你对这个名言的理解和观点。
8. 《尚书.禹贡》- 本篇讲述了禹治水的故事。
请问,你认为禹治水所体现的智慧和勤奋品质对于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请简要阐述你的观点。
9. 《庄子.德充符》- 庄子通过德充符这个形象的比喻,向人们阐述了德性的重要性。
请问,你觉得德性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有何影响?请简要谈谈你的观点。
10. 《论语.先进》- 本文中孔子提到了“力不同则不同”。
请问,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并通过一种生活场景来说明“力不同则不同”的道理。
期末课外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期末考试课外文言文阅读押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雪夜访戴刘义庆王子猷①居山阴②,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③。
时戴在剜④,即便夜乘小舟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注]①王子猷:王羲之的第五子。
②山阴:浙江绍兴市。
③戴安道:戴逵,字安道,东晋时的隐士。
④削(shan):剑县,今浙江峡县。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经宿方至方:正.B.夜大雪,眠觉觉:醒.C.造门不前造:到D.四望皎然皎然:洁白的样子♦•(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戴在炎IJ,即便夜乘小舟就之。
②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读先贤故事,悟诚信之道鸡黍之交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A _____ o少游太学①,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
二人并告归乡里。
式谓元• •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_______ ,见孺子②B _____ o "乃共克③期日。
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④以候.之。
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⑤C _______ ? ”及旦」1旦卿信士八还丕乘速⑥。
”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
”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有删改)(注释)①太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②孺子:小孩子,指张劭的子女。
③克:约定。
④馔:食物,多指美食。
⑤审:确定。
⑥乖违:违背,此指违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与汝南张劭为友②二人并告归乡里.③乃共克期日.④当为尔酝酒.(2)用3个“/”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
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4)称谓代表礼节,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在文中横线上,我们应该填()A.尊亲B.家亲(5)结合语境,把“邪、也、焉”三个字分别还原到文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好资料
一、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遂罢兵而去。
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①原:原国。
②卫:卫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原三日即下矣/友人惭,下车引之
B.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D.可无归乎/ 一屠晚归
2•请用三条“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3分)
二、悬牛首卖马肉
灵公①好妇人而丈夫②饰者,国人尽服③之。
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
”裂衣断带相望④而不止。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⑤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
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
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灵公:春秋时齐国国君。
②丈夫:成年男子。
③服:穿。
④相望:彼此看得见,指到处。
⑤内:指王宫内。
1、下列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不逾月/不逾矩
C、公曰:“善!” /择其善者而从之D晏子对曰/ 丁氏对曰
2、用三条“/”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3、灵公有什么爱好?从文末的一个“善”字,可以看出灵公有什么优点?
学习-----好资料
二、楚有祠者
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②卮③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
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②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③卮:古代酒具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数人饮之/又数刀毙之B 、引酒且饮之/下车引之
C、乃左手持卮/弛担持刀
D、终亡其酒/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2•请用三条“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3、结合选文,分析“终亡其酒”的原因。
四、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日:“岁②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日:“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日:“不然。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顾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注释:①发,启封。
②岁:年成,收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书未发/诫子书 B 、岁亦无恙耶/元方时年七岁
C、使者不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顾有舍本而冋末者耶/太丘舍去
2.请用3条“/ ”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3分)
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书未发”赵威后即询问齐使看,她是一个热情、不懂礼仪的人。
B.从“使者不说”并发问赵威后看,他是一个虽鲁莽但能据理力争的人
C.从赵威后与使者对话中,可看出她是一个有民贵君轻思想的人。
D.文章紧扣题目中“问”字,把一个咄咄逼人的赵威后形象跃然纸上。
五、农夫耕田
学习-----好资料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
行者①见而哂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②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未及移时③,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
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田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④谬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行者服而去。
【注释】①行者:过路人②所以:用什么方法。
③未及移时:还没过多少时间。
④术:方法
1、下列选项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行者见而哂之(看见)
B、行者解衣下田(解开)
C、且仆于田(倒)
D、行者服而去(穿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
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3、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农夫耕田的时候,“数息而后一锄”,说明农夫是个懒惰的人。
B.行者解衣下田,最后累倒在田里,表现出他劳动非常卖力。
C.“乃子之术谬矣”中的“术”具体指耕作的方法技术等。
D.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方法正确,再难的事也变得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