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讲导言课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讲导言课件
• 10、[美]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 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 11、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 学”的思想论争》,三联书店2003年版
• 12、汪荣祖:《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 时代》,岳麓书社2000年版
• 13、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版
• 如何理解? • “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除障碍,创
造必要的前提”。
• 后一个任务是什么? • 根本目的。 • 实现现代化。(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
背景下来认识)
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线
• 一代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 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
• 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的新民主 主义革命斗争,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
• 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封建主义和 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贯 穿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 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第四,中国社会主要任务的变化。 • 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谋求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 注意:两大主要任务的关系
本次授课到此结束
•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 政治结构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
• 巩固了封建统治,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 中华文明数千年绵延不绝的政治保障,但在很大 程度上也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 经济结构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 社会结构 :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宗法等级
制度
• 文化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 • 对外关系 :闭关锁国
应断西遗 知柱来址 挨颓恶今 打垣盗存 因铭狂处 衰耻掳处 落辱掠残 ,,,, 国励东凄 富精土零 兵图明更 强治珠著 社换毁几 稷新恨分 安天添寒 。。。。

近代史纲要演讲稿

近代史纲要演讲稿

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近代史纲要》演讲课题《文化大革命》本组成员:李叶俊何佑刚袁润华苏虹宇在平常的学习生活里,当我们谈起文化大革命之时,作为学生的我们更热衷于评论事件的功过,有的人说文化大革命是毛主席的个人错误,独断专权,判断时局失误所导致;有的人会说文化大革命主要是江青、姚洪文所组成的四人帮野心勃勃,想要篡党夺权所致;也有人认为是当时的民众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主义情绪使得当时人们盲目跟随毛主席,打压甚至伤害各级党政领导,高级知识分子。

所以今天我们选择了一个比较小的角度,研究探讨文化大革命应该归罪于谁,旨在引领同学们正确的分析历史事件的功过,全方面去考虑,最大化的还原历史。

实际上,在今天,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文革期间的一切并不都是不可取的,它也有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地方,在此不过多阐述,但是这些进步依然掩盖不了文革的倒退性质,我们主要讨论的就是谁来为这场灾难买单。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一下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国由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政治运动。

其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现在被广泛认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至今最动荡不安的阶段,常常被称为“十年动乱”或“十年浩劫”。

自1966年开始,到1976年毛泽东去世和四人帮的被捕后为结束。

这是一场由领导人错误估计时局而错误发动进而被四人帮加以利用对社会、经济、人民造成了巨大伤害的一场深重灾难。

在经过诸多资料的收集整理之后,我们小组最终得出了三个导致文革的重要原因。

第一点:就是毛泽东的个人错误。

作为一代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带领解放军建立了我们的国家,但是这些丰功伟绩也不免让毛主席产生了一些自大浮躁的情绪,以至于他对当时时局做出了错误的估计和判断,甚至独断专权对一些开国元老如彭德怀等加以批判打压。

但是就毛主席本身的愿望来说,是出于避免资本主义复辟的考虑,但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做了错误的估计。

在他看来,当时的社会主义存在着许多的阴暗面,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寻找一种方式公开的、全面的、自上而下的揭发我们的黑暗面,而文化大革命就是这样一种方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第一专题: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状况如何?一、中国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

二、中国封建社会特点:(一)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二)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三)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四)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三、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

四、清朝中叶以后封建社会危机表现:(一)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僚机构膨胀,官吏贪污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巧取豪夺,削弱了清政府统治能力。

(二)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造成人均土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流民增加。

地租剥削、赋税征收、苛捐杂税、徭役摊派逐年加重,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三)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整个社会万马齐喑。

(四)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兵无所事事,不劳而获;绿营军纪荡然,不堪一击。

(五)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与世隔绝。

2.鸦片战争前世界状况如何?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二、工业革命迅速发展。

三、寻求新殖民地,向外发动新的侵略战争,把目标瞄向中国。

3.西方列强是如何侵略中国的?一、军事侵略:(一)发动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1.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签订不平等条约有: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2.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签订不平等条约有: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3.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

签订不平等条约有:《中法新约》。

4.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签订不平等条约有:《马关条约》。

5.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和主要事件,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2. 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社会变革3.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探索4.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5. 军阀割据与民主革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关键事件。

2. 教学难点:各时期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以及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4. 观看历史纪录片:辅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增强课堂的生动性。

1.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1)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3)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后的近代化探索。

2. 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社会变革(1)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衰落。

(2)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社会的影响。

(3)引导学生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3.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探索(1)介绍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成果。

(2)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3)引导学生思考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4.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1)讲述戊戌变法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3)介绍辛亥革命的过程、成果和影响。

(4)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深远影响。

5. 军阀割据与民主革命(1)讲解军阀割据的形成和影响。

(2)分析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

(3)引导学生了解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和目标。

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讲解北洋政府的成立与特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与改革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介绍国民革命的起因、过程和主要事件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觉醒和团结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讲述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战略战术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影响介绍新中国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和主要政策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成就和挑战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发展道路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介绍改革开放的背景、主要措施和成就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深刻影响引导学生认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与方向七、教学重点与难点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教学重点:北洋政府的成立与特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影响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教学重点:国民革命的主要事件,抗日战争的影响教学难点: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和民族精神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教学重点:解放战争的过程和胜利意义教学难点: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主要政策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挑战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主要措施和成就教学难点:改革开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长远影响八、教学方法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结合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讲解北洋政府的历史地位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的文化意义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利用历史地图和战争档案,分析国民革命的战略战术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中的民族精神和英雄人物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通过纪录片和史实材料,生动展现解放战争的历程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比较,理解新中国的历史意义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使用历史数据和实例,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探讨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通过新闻报道和人物访谈,生动展示改革开放的成就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观察,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贡献九、教学过程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通过讲述北洋政府的成立背景,引入新文化运动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其影响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结合历史事件,讲解国民革命的起因和过程通过分析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让学生了解民族抗争的历史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通过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的胜利意义讲述新中国的成立过程,让学生感受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背景,讲解主要政策的内容通过案例研究,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成就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结合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讲解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改变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的深远影响十、教学评价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报告,评估对北洋政府和新文化运动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的分析能力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通过写作assignments 或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的认知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中的民族精神和英雄人物的评价能力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通过考试或小组项目,评估学生对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的理解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分析能力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分析报告,评估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挑战的分析十一、教学内容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讲解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变化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挑战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的意义和影响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讲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分析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和挑战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介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讲解中国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及其对未来的影响分析中国在未来世界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中国公民应该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十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及其特点教学难点: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意义和优势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教学重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教学难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教学重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教学难点: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教学重点:中国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及其对未来的影响教学难点:中国在未来世界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十三、教学方法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结合社会调查和统计数据,展示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变化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改革开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通过案例研究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评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不足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利用国际新闻和外交文件,分析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联合国会议,让学生体验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结合经济发展报告和环境保护资料,讲解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探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路径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通过未来预测和情景分析,让学生思考中国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引导学生讨论作为中国公民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十四、教学过程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通过展示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变化,引入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通过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发展历程评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不足,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分析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让学生了解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体验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让学生思考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和挑战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讲解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路径,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通过未来预测和情景分析,让学生思考中国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讨论作为中国公民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十五、教学评价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报告,评估对改革开放后社会变迁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社会变迁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的分析能力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通过写作assignments 或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和不足的分析能力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通过写作assignments 或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案,涵盖了从鸦片战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对外关系、全球治理、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未来展望等十五个章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一、引言中国近现代史是指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今的历史时期。

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变革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从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

本文将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主题,概括性地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进程。

二、鸦片战争及其影响1.鸦片战争的背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外国列强的侵略2.鸦片战争的发生及结果–中国的战败–《南京条约》的签订3.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腐败和落后–刺激了中国社会的变革意识三、太平天国运动与戊戌变法1.太平天国运动–张之洞、洪秀全等太平天国的领导–反对清朝统治–取得一定的军事战绩2.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派人士–兴办新政–受到义和团运动的抵制3.太平天国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关系–都是中国近代变革的重要尝试–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对中国变革带来深远影响–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四、辛亥革命及共和国的建立1.辛亥革命的背景–清朝政权的腐败–经济与政治的危机2.辛亥革命的过程–各地起义与武装暴动–孙中山的领导与革命联盟的建立–清朝的倒台3.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后的政治秩序–孙中山的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五、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兴起1.五四运动的背景–国家面临的外部和内部危机–战后中国对国际秩序的不满2.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北京学生运动–反对帝权主义和封建主义–提倡民主和科学3.中国共产党的兴起–五四运动对共产主义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六、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1.抗日战争的背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国内分裂2.抗日战争的过程–中国军队与民众的抵抗–八年抗战的艰辛与牺牲3.解放战争的背景和过程–日本战败后中国内战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七、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开放1.新中国的建设–国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社会主义体制的建立2.改革开放的背景和过程–中国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化的进程3.当代中国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与社会的多元化–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八、总结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要素是关键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增长是我们改善国民生活的根本途径。

近现代,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动荡期,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才开始逐渐融入世界体系,走上了经济增长之路。

发展需要有源源不断的要素支撑,其中人才是关键要素。

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国家的人才梯队素质决定着它的未来走向。

二、从甲午战争到新民主主义时期19世纪末,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的国家形象遭受了极大的打击。

面对外敌侵略,中国的面貌变得苍白无力,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深受伤害。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摸索自强之路,清政府和一些爱国人士展开了改革运动。

然而,由于清政府内部腐败、民间力量弱小等因素影响,中国改革的步伐并不快。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在新的政治体系下,民主与共和的思想逐渐普及。

但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内部政治二元化问题,中国的未来依旧充满挑战。

革命党人孙中山提出了“三大政策”: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人民幸福,这些理念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贯彻。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开始对中国进行疯狂的进攻。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得到了广泛支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新中国的历史开篇。

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人才引进政策等方面也得到了大力推进。

面对眼前的硕果累累,我们不断提出对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注重科技创新,提高人才素质等,这些都成为了我们接下来的努力方向。

五、总结伴随中国不断发展的步伐,讲述中国现代史的同时,我们也要反思过去经历的困难和挑战,对此加以总结和思考。

无论走到了哪一步,我们都要以发展为宗旨,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更加坚实的皇天后土,才能从容应对未来的挑战,实现我们美好的愿景。

(完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完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






教学纲目: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1。1.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2.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认识中国为何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






教学纲目: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8.2.1。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重 难
点 点
在辩论中,在实践中如何把握红色文化的方向
布 作
置 业
收集、演唱红色歌曲




教务处制表
教师授课教案表
授课教师: 第13次
授课日期
1月1日
授课班级
授课题目
1。3.1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1。3。3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启发。
重 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3. 认识晚清时期的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与过程2.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

3. 晚清时期的中国民族意识觉醒: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反清革命思想。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历史事件。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晚清时期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意义。

第二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目标】1. 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及其政治制度。

3. 认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变革。

【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与过程:民族危机、革命思想的传播、武昌起义等。

2. 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探索、颁布《临时约法》等。

3.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变革: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制度的瓦解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华民国成立的政治制度及其实践。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变革。

第三章:国共合作与国民大革命【教学目标】1. 了解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国民大革命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3. 认识国共合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启示。

【教学内容】1. 国共合作的背景与过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等。

2. 国民大革命的主要内容: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

3. 国共合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启示。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国民大革命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国共合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启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串讲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串讲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串讲资料一、晚清时期(1840-1912年)晚清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国家衰弱、社会动荡和民族危机。

在这一时期,中国遭受了一系列的外国侵略,先后爆发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战争,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和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

辛亥革命由武昌起义开始,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一革命对于中国近代史具有重要意义,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时代。

三、北洋政府(1912-1928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北洋政府成为中央政权。

北洋政府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北洋政府的改革成果有限,国家仍然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动荡。

四、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

五四运动的标志性事件是五四运动学生运动和北京学生示威。

这一运动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觉醒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标志着中国革命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阶段。

五、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924-1927年)国共合作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结果。

在这一时期,国共两党共同发起了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然而,由于国共矛盾的加剧和左右派的斗争,合作最终破裂,中国陷入了长时间的内战和动荡。

六、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是中国国民党建立的政权,取代了北洋政府。

在这一时期,国民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现代化建设。

然而,由于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和对共产党的打压,国民政府的执政地位逐渐动摇。

七、抗日战争(1937-1945年)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

这场战争持续了8年,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牺牲,但也锻炼出了一支强大的抗日力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前221年——1840年)1)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2)政治: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社会结构: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

4)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总的评价: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了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2.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2)结果:《南京条约》(1842年8月,耆英);《虎门条约》(1843年10月);《望厦条约》(1844年7月,中美)、《黄埔条约》(1844年10月,中法)3)影响: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军舰可以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我领海主权;领事裁判权,破坏了我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我关税主权。

由此,我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因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为什么是半殖民地?鸦片战争后,一方面,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司法主权,并一步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

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化了。

另一方面,由于以下的三个原因使得中国没有变成一个完全的殖民地国家:一是国家大。

二是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

三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

国家大,反抗剧烈,使得帝国主义列强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单独政府中国;列强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使得它们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与国际环境。

2. 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其过程。

3.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5. 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近代史的意义。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展示鸦片战争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2. 引导学生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讨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2. 小组研究的成果展示。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 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1.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与背景。

2.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与主要事迹。

3.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4.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2. 引导学生讨论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讨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2. 小组研究的成果展示。

第三章: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教学目标:1. 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 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洋务运动的背景与动机。

2. 洋务运动的过程与主要成就。

3.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4.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5.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 采用多媒体演示,展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2. 引导学生讨论洋务运动的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讨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关于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班级:11级水保学号:2011012057姓名:闫洋洋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目录义和团斗争义和团运动的起落义和团运动开始、经过、衰亡义和团失败的原因义和团运动的意义农民运动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的意义义和团农民群众斗争义和团运动的起落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

义和团(开始称义和拳)本来是长期流行在山东、直隶(今河北)一带的民间秘密会社,大多数人认为与白莲教等传统民间秘密团体有关,也有部分人认为义和团源于一种勤王的民团组织。

最初,以“反清复明”为口号,遭到镇压。

随着中国近代史形势的发展,以帝国主义侵略为先导的西方势力的冲突代替华夷之辩满汉之争成为主要历史矛盾,义和团开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口号改为“扶清灭洋”。

清朝末年,中国境内基督教教会与民众常引起争讼、暴力甚或演变为外交事件。

义和拳活动的山东和河北,正是教案频仍的地区,义和拳活动与教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被迫在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显示了之前的洋务运动失败,再次引起欧洲列强的野心。

1896年,有意瓜分中国的欧洲强国,对清政府提出无理要求,并要求准许修建铁路和采矿。

1897年11月,山东发生“曹州教案”,两名德国传教士能方济(Franz Niez)及理加略(Richard Heule)被冲入教堂的村民打死(起因不明)。

德国立即作出了反应,乘机出兵占据了胶州湾和胶澳(今青岛)。

德皇更对其舰队训言,谓:“如中国阻挠我事,以老拳挥之”。

接下来的一个月,俄军进驻了辽阳南方的旅顺,英国和法国之后分别派兵占领威海和广州湾(现在广东湛江)。

外国的进占,更激发起山东各地的排外情绪。

1899年,捐官出身的汉裔旗人毓贤出任山东巡抚,提出“民可用,团应抚,匪必剿”,对义和拳采用抚的办法,将其招安纳入民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课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课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课件一、课程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和基本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爱国情怀。

本课程将通过讲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

二、课程大纲1.课程概述2.近代中国的开端: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3.太平天国运动与清朝统治的危机4.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5.甲午战争与中国民族危机6.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7.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8.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9.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0.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革命11.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2.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1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4.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1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展望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阐述,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历史事件。

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认识。

4.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作业与考试:布置适量的作业和组织考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果,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四、课程评价本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和认识。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小组合作成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和成果,包括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4.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整体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册教案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册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特别是民族危机的加剧。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鸦片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中国禁烟运动。

2. 鸦片战争的过程:英军的入侵与清政府的战败。

3. 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民族危机的加剧。

4.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民众生活的困苦。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鸦片战争的过程:详细阐述英军的入侵与清政府的战败。

3. 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民族危机的加剧。

4. 探讨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介绍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民众生活的困苦。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考核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基本知识的掌握。

2. 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其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特别是民族意识的觉醒。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内容1. 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鸦片战争后的社会矛盾加剧。

2.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天京事变等。

3.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民族意识的觉醒,民众反抗精神的激发。

4.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内部分裂,外部势力干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原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共3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共3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共3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共3篇)#3楼回目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X年修订版)修订说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根据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教育部工程办公室的通知,《中国近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于201X年1月启动对本教材201X年版的修订工作。

期间,3月6日,课题组同志在广州听取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课题组对有关意见、建议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并逐条加以研究,随后写出了教材的修订稿。

4月16日,课题组在京召开全组会议,对修订稿进行审议;会后,对修订稿作进一步修改后,于4月22日上报送审。

在5月至7月修订稿送审期间,课题组根据工程咨询委员的意见、北京会议上京津地区有关专家的意见、工程办有关人员的意见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人员的意见,对修订稿反复进行修改。

7月28日,课题组接到通知:修订稿己经审查通过。

8月中旬,《中国近代史纲要(201X年修订版)》正式出版。

为了避免课程与课程的重复,教育部社科司和专家们认定,纲要教材要从“史”的角度梳理出问题,与概论课相区别。

下面我说一下修订的主要内容。

本次教材修订的主要内容,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其中第一个方面是修订的重点。

一、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实际,着重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十八大精神是什么?1201X年11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主题是“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

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学得更加深入、领会得更加透彻、贯彻得更加自觉。

”“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一点?这是因为,党和国家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演讲稿(共3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演讲稿(共3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演讲稿(共3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演讲稿(共3篇)#3楼回目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马克思主义学院(201X年8月)一、指导思想和教学目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是201X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必修课之一。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本质要求,也是进行“纲要”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之一。

在教学中开展并加强实践性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拓宽教学渠道、改善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

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为此,有必要制订实践课教学大纲,以规范“纲要”课的实践教学。

根据国家对“纲要”课教学的基本要求,该课的实践教学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紧密配合课堂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随着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从而帮助学生不断增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主动性,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学习、锻炼成长的责任感,以利于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基本要求1. “纲要”课教师是“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指导者和具体组织者。

要依据国家对“纲要”课教学目的的规定,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实践教学。

2.“纲要”课的专兼职教师都应对学生参加实践教学进行指导。

应计算此项教学指导活动的工作量并纳入对教师的业绩考核。

3. 学习“纲要”课的学生,必须参加该课的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参加该课实践教学活动的情况应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讲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讲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讲稿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堂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专题教学课。

近现代史是中学历史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涵盖了中国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的发展历程。

通过学习近现代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国家的发展,更好地认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本次课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近代中国的变局,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中国的社会现代化,以及中国的国际地位。

首先,我们来谈谈近代中国的变局。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陷入了一个与西方列强的不平等交易和侵略中。

一系列的战争和条约导致了清朝的衰弱和皇帝的无能,同时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抵抗意识。

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的政治变革,它终结了中国封建社会和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接下来,我们将讲述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

新中国的成立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彻底解放,中国人民还需要继续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作斗争。

五四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失败导致了中国的国家危机感,同时也激发了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

中共的成立和土地革命,以及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抗击,都显示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的斗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然后,我们来谈谈中国的社会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经过一系列的变革和改革。

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跃进”政策在经济和社会上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然而,这些政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向现代化的道路迈进,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最后,我们来谈谈中国的国际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和尊严。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和平发展和国际合作,发展与周边国家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提高,成为世界的重要参与者和影响者。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脉络,更好地认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并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让学生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意义。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 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4. 晚清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理解。

四、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和晚清社会变革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第二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让学生掌握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中华民国的建立过程及其政治制度。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理解。

四、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第三章: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社会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北洋政府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状况。

2. 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特点。

3. 北洋政府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兴起讲稿_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兴起讲稿_6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兴起《南京条约》的签订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国长期独立发展的历史从此结束,被迫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潮流之中。

外国资本首先是英国资本逐步流入中国,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和生存方式开始改变,一方面中国传统社会形态中的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在外力的刺激下全面激活,中国在屈辱中被迫步入“现代化”轨道;另一方面,在外国资本潮水般地涌入中国之后,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尤其是农业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农民和手工业者被迫流离失所,流民大量涌现,促使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兴起。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看起来很奇怪的是,鸦片没有起催眠作用,反而起了惊醒作用”1。

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发动和组织群众。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

当义旗举起,获得了各地各族人民的热烈支持和广泛响应,仅仅两年时间,太平军从广西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一直打到江苏,席卷6省,建天京于金陵,雄踞半壁江山,洪秀全被尊为“天王”。

此后即开始北伐西征,制订并颁发一系列内政外交方面的政策文献,与清王朝斗争达十余年之久,惊心动魄,可歌可泣。

是19世纪中期,农民群众对中国出路探索的有益尝试和可贵探索。

这场农民运动首先爆发于广西的主要原因何在?第一,沉重的封建剥削和压迫。

太平天国革命前夕的中国,古老的封建社会虽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而正在开始瓦解,但对当时整个中国社会起支配作用的依然是封建的经济关系和封建的政治制度。

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决定性的特点和基础乃是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地主主要通过直接从农民那里榨取的产品地租对农民进行剥削。

广西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个多民族地区,历来被称为地瘠民贫的广西,封建剥削却十分苛重。

广西多半是山地,“山间佃众田稀,供不及求,谋耕急切,则租纳必重”。

“因是鬻及儿女者,往往有之。

斯山居之农所常见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第545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年8月)一、指导思想和教学目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是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必修课之一。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本质要求,也是进行“纲要”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之一。

在教学中开展并加强实践性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拓宽教学渠道、改善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

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为此,有必要制订实践课教学大纲,以规范“纲要”课的实践教学。

根据国家对“纲要”课教学的基本要求,该课的实践教学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紧密配合课堂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随着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从而帮助学生不断增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主动性,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学习、锻炼成长的责任感,以利于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基本要求1. “纲要”课教师是“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指导者和具体组织者。

要依据国家对“纲要”课教学目的的规定,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实践教学。

2.“纲要”课的专兼职教师都应对学生参加实践教学进行指导。

应计算此项教学指导活动的工作量并纳入对教师的业绩考核。

3. 学习“纲要”课的学生,必须参加该课的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参加该课实践教学活动的情况应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

4.考核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成绩,应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以结果考核为主。

过程考核主要以学生参与程度、实际表现为依据,结果考核主要以学生的读书心得或论文写作、国情(历史和现实)调研报告、参观访问心得体会等结果材料为依据。

三、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学时分配及进行方式“纲要”课的实践教学可以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也可以相对集中进行。

在此,主要考虑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的安排。

由于“纲要”课的教学,是根据教材上、中、下三编,分三个阶段进行的。

因此,该课的实践教学也可据此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的实践教学(一)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中国的国史、国情(历史实际)。

特别是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认识中国人民进行反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及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基本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教学重点、难点调查、了解与阐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与其相联系的重要历史人物和社会群体;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代表人物探索中国出路的思想和实践历程。

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深刻道理。

(三)学时:2课时。

(四)实践教学内容本阶段的实践教学可分为五个模块进行。

每个学生任选并完成其中一个模块中的任何一项即可。

模块一:指导学生研读一手历史文献和经典名篇,并写出读书心得报告。

阅读篇目见教材中该编综述和各章后所列示的内容。

模块二:指导学生实地考查“青岩教案”遗址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写出观后感。

以认识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模块三:指导学生阅读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反抗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相关文献内容,或利用节、假日参观本地或外地有关博物馆、纪念馆,并撰写心得体会。

具体题目由任课教师拟订。

模块四: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评析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先进人物探索中国出路的主要思想和奋斗事迹的论文。

具体题目由各任课教师拟订。

模块五:指导学生观看正确反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的文献片(如《幼童》、《孙中山》等),并写出观后感。

第二阶段: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的实践教学(一)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中国的国史和国情(历史实际)。

特别是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时代条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和发展的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状况;新民主主义革命逐步取得胜利的原因、基本经验及其意义。

(三)学时:4课时。

(四)实践教学内容:本阶段的实践教学可分为五个模块进行。

每个学生任选并完成其中一个模块中的任何一项即可。

模块一:指导学生研读经典名篇和一手历史文献,并写出读书心得报告。

阅读篇目见教材中该编综述和各章后所列阅读文献。

模块二:指导学生阅读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反抗“三座大山”压迫的相关资料,并利用节、假日考察、参观相关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详见备注3),并撰写观后感或调查报告。

具体题目由各任课教师拟订。

模块三:指导学生搜集、查阅相关资料,撰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先烈和前辈、爱国民主人士以及人民群众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斗争中的英雄事迹。

具体题目由任课教师拟订。

模块四: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红军烈士墓、红军纪念碑并写观后感。

模块五:指导学生观看正确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情况的文献纪录片(如《李大钊》、《毛泽东》、《中国工农红军》、《抗战》、《解放战争》等)并写观后感。

第三阶段: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49—2008)的实践教学(一)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史和国情,进一步认识“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促使学生更加坚定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和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及其取得的历史成就和历史经验;在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独立自主的艰辛探索,逐步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进程;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及其启示;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发展。

(三)教学时数:2课时。

(四)实践教学内容:本阶段的实践教学可分为四个模块进行。

每个学生任选并完成其中一个模块中的任何一项即可。

模块一:指导学生研读一手历史文献和经典名篇,并写出读书心得报告。

阅读篇目主要见教材中该编综述和各章后所列阅读文献。

模块二: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撰写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各个时期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英雄人物及其事迹;先进集体及其事迹。

具体题目由任课教师拟订。

模块三:结合对《纲要》教材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学习,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如到花溪区近郊或具有典型意义的企业、社区等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新中国历史的发展,特别是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巨大历史进步。

调查活动主要是利用节假日或其他课余时间进行。

调查活动主题任课教师拟订。

模块四:指导学生观看正确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文献片(如《国庆纪事》、《周恩来外交风云》、《邓小平》、《走进西藏》、《横空出世》、《复兴之路》等),并写观后感。

四、实践教学成绩考核与评定该课的实践教学活动要与该课程考核结合起来:1.学生实践教学的成绩主要由任课教师核定。

2.实践教学活动考核成绩计入该课程总成绩中。

3.实践教学分数占总成绩的20%。

备注:1.“纲要”课实践教学课时为2+4+2=8课时,占本课程总学时的1/4。

2.考虑到“纲要”课下编与“概论”课内容有若干交叉,第三阶段的实地考察(如到花溪近郊等)可协调到“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中。

“纲要”课实践教学可选择第三阶段的一、二、四模块。

3. 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岩教案遗址,遵义会议纪念馆,熄峰集中营、开阳县张学良幽禁处旧址、玄天洞杨虎成将军囚禁处、贵州抗日英雄纪念碑,贵州省工委旧址,习水县红军四渡赤水纪念馆,,修文县阳明洞,遵义县苟坝会议会址,湄潭县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瓮安县冷少农烈士故居,独山县深河桥抗战遗址,德江县枫香溪会议会址,沿河县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镇远县“和平村”旧址,毕节市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晴隆县“二十四道拐”抗战遗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伟大的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就曾说过:“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出生以前的历史毫无所知的话,这个人就等于永远没有长大。

”还有一位现代历史学家(我记不清名字了)说过:不学中国历史不知道中国以前的伟大,不学西方历史不知道中国现在的贫弱。

何清涟开出的药方是,在《历史的吊诡: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再思考》结尾时需要提出,补充一点的是:必须从现在起开始培养人们的公民责任意识。

这责任意识的核心点就是:每个人都必须真正地将中国当作是自己的国家,个人的任何行为都与民族的前途有关。

不要纵容自己往社会上倾倒垃圾,却指望有“救世主”来打扫清场。

只有从我做起,不期望有救世主出现,中国才有希望。

“国际歌”唱的是“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而我们却在热情讴歌“大救星”。

什么是文化差别?这就是文化差别。

人类历史从来就是一个不断出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人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尊严,发挥创造力。

至于每一时代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则需要仰赖那一时期思想家的认识水平与社会责任感,以及政治家的操作能力与兼容性。

思想家的认识水平与社会责任感决定了这个时代的思想高度,政治家的操作能力与兼容性则决定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