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唯物史观:科学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史学概论》 马工程
傅立叶(Charles Fourier,1772—1837)
傅立叶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每个人对
全体和全体对每个人的战争”的制度,资本 主义的文明就是奴隶制的复活。他坚决主张 用改良的手段来改造社会,理想的社会,是 由一个个有组织的合作社组成,它的名称叫 “法朗吉”。1832年,他和几个门徒一起创 办了一个“法朗吉”。
1.维科:唯物史观的先驱
维科(Giambattista Vico)在《新科学》 一书中,力图在神意之外寻找历史规律, 反对宗教神学的历史理论。他还主张把历 史世界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表达了不同 的民族之间具有共同规律的思想。
维科的理论对孟德斯鸠、赫尔德、歌德、 黑格尔、摩尔根、马克思等都有着相当的 影响,他们或多或少沿着其所开创的社会 科学中历史学派的路线而前进。
米涅
(François Auguste Marie Mignet)
3.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
恩格斯:傅立叶是和他的同时代人黑格尔 一样熟练地掌握了辩证法的。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 ※社会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阶段不断
进步的过程 ※历史有规律 ※阶级斗争是历史上每一人类社会的共同
特征 ※尚未摆脱唯心史观
4.德国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历史观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首次提出了“世界历史”的概念, 认为历史就是“绝对精神”的展开。他把 历史看作是一个发展过程——是精神的体 现,即自由的扩大,世界历史即自由意识 的进步,人类历史乃是一部对自由的认识 ﹑理解逐步深化的历史,是不断变化和发 展的、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 一个前进运动的过程。
达尔文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 年的环球航行, 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
素养二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
素养二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 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 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 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 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 全面、客观的认识。
2.在这种意义上,文化转型同文化危 机一样 ,并不 是经常 发生的 社会历 史现象 ,无论 是个体 的文化 习惯的 改变、 价值信 念或信 仰的改 变,还 是特定 群体或 特定社 会某些 文化特 质或文 化理念 的一般 意义上 自觉的 或不自 觉的更 新,都 不能算 作文化 转型.
•
3.只有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 导性文 化观念 、文化 理念、 价值体 系、文 化习惯 的总体 性的、 根本性 的转变 ,才是 我们所 说的文 化转型 。
A.人文精神逐渐流行 B.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C.古典文化走向复兴 D.教会势力趋于衰落
素养二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
素养二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
解析:“直观地、大众化地加以呈现和表达”体现 了适应市民阶层的文艺形式,故选B项;这种文化的表 达并没有体现对人的重视,排除A项;这种文艺沙龙并 不是以传播古典文化为己任的,排除C项;文学沙龙没 有体现抨击教会势力,排除D项。
素养二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
解析:“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必须请示”等 体现了专制权力的加强,导致管理不够灵活,故选D 项;材料没有反映办事效率低下问题,排除A项;强调 “有例可援”说明标准不严格,排除B项;不断地需要 请示说明权力没有分散,排除C项。
答案:D
素养二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史学概论》英文名称:Outli ne of Historiography课程类型:历史学专业基础课总学时:64 讲课学时:60学分:3适用对象:历史学本科学生先修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史学是一门对各种具体的历史研究活动及其内在规律进行探索的科学。
要学习和研究历史,就必须掌握或了解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
而《史学概论》则是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论水平、历史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及加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了解。
《史学概论》是大学历史专业学生学习历史的入门之学、基础之学,是大学历史系的专业基础课、骨干基础课。
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全面认识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以增加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二是促进学生初步了解和具体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加强学生研究历史的基本能力和基本功,为其步入历史研究的殿堂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在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1)在科学系统地阐述史学理论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突出重点部分;(2)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系统传授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3)结合史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人格培养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激发学生努力成才,有所作为。
授课重点不在于详细讲述基础知识,而在于介绍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和分析历史的正确观点和多种途径及方法。
课堂讲解将贯彻“史论结合”与“少而精” 的原则,通过对各种论点和重点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和讨论,深刻理解历史科学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进一步发现和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这门课程,要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全面把握与重点理解相结合、史论结合、课堂学习与讨论相结合、学习教材与读参考资料相结合,老师讲解与自学看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等。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亦称唯物史观,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
一)历史观(唯物史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要求我们改革和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从而促进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这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要求我们改革和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之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应,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二)价值观、人生观4、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5、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6、人的价值及其实现(价值观与人生观):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要求我们(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地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去;(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需要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和社会消极因素的冲击.。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唯物史观,又称历史唯物主义,是源自古典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传统思想的延伸产物,它表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由客观的自然过程决定。
它认为,人类存在和历史发展,也完全受到客观自然物质和社会历史性过程的控制,从而实现主观活动的社会性意义。
I. 唯物史观的概念1. 概述:唯物史观是一种科学的史学方法,源自古典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传统思想的延伸,它表明自然界的发展是客观自然过程决定的,表明人类存在和历史发展受到客观物质。
2. 核心观念:物质是历史发展的唯一根源和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是客观性自然条件;历史发展是通过人类行动实现的。
3. 要素:唯物史观从三个要素进行观照,即本能因素、精神因素和思想因素。
II.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1. 社会发展的分析:唯物史观强调以实践为主,坚持客观的物质和社会的客观历史性过程,强调从实践者的角度出发,以物质活动为客观基础,从物质基础向精神层面研究社会的内在因素。
2. 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唯物史观认为,主观愿望活动也要在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下运作。
例如,科学发展是以物质活动工具为基础的,并且人类文明是物质条件和历史性过程下的产物。
3. 主观活动的社会性意义:唯物史观认为,主观活动也有社会性意义,即个人及集体主观意识的发展是依附于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而这种发展越全面,就越容易解决社会问题。
III. 唯物史观的应用1. 运用于史实:唯物史观在史实研究中,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历史观,把社会发展历史和历史进程同物质基础联系了起来,使历史发展过程明确把握,可以从物质基础中找出历史现象的本质内涵。
2. 运用于社会科学:唯物史观可以涵盖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可以提出物质主体力量的分析,以重新审视和研究社会的变化。
IV. 唯物史观的影响1. 历史分析:唯物史观更新了古代历史分析方法,由以精神文化及宗教因素为核心而转向了以客观物质、社会历史过程为基础的实践唯物主义视角,在历史叙述中拒绝了神的干涉或宰制的统治。
历史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史观一、引言历史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
它是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也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分析。
本文将对历史唯物史观的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在社会科学和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进行探讨。
二、概念与特点历史唯物史观是指唯物论基础上的历史观,强调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它的核心原理是“物质决定意识”,即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论来源于人们生产、劳动和生活的实践。
与历史唯心史观相对立,历史唯物史观强调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历史唯物史观的特点有:1.辩证性: 历史唯物史观强调辩证法的运用,关注社会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规律。
2.实践性: 历史唯物史观认为理论的正确性必须经得起实践和实践结果的检验,反对脱离实践的空洞唯心主义。
3.社会性: 历史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可以通过客观分析得出。
三、基本原理历史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关系的特点所决定的。
2.物质生产力决定社会制度: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3.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更替是历史唯物史观的一大主题。
4.阶级斗争:历史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变革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四、历史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历史唯物史观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和现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1.科学性:历史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通过对社会历史的科学研究和分析,能够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指导性:历史唯物史观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方法和思维方式,对于制定社会政策和决策具有重要启示。
3.解放性:历史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中的阶级矛盾和社会斗争,有助于人们认识社会现实,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变现实。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和要求:一、弄清史学概论的基本释义。
二、史学概论研究的对象、内容和任务。
三、学习史学概论的重要意义。
四、历史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养。
讲授提纲:一、史学概论的定义1、史学在当代社会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1)史学存在的机遇中国有悠久的重视历史传统。
党中央国务院强调要学习历史。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现代社会仍然要学习历史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2)史学遇到的挑战现存的体制还不完全适应史学发展的要求。
史学被社会的误解。
史学研究中存在的“三难”。
史学本身要求跟上社会科技发展。
2、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在中西方中的区别(1)理论是的定义理论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有理论有知识有系统的看法。
理论的出现是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认识水平提高的标志。
(2)史学发展会产生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西方对两个概念不加区别。
中国对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有细微的区别。
3、史学概论的释义(1)是研究历史科学自身的科学(2)主要介绍基本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二、史学概论的基本内容1、基本理论(1)唯物史观(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正确评价历史人物(4)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5)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理论(6)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论(7)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8)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研究历史的指南。
2、基本知识(1)综合性知识哲学知识。
政治、经济学知识。
社会学知识。
考古学知识。
文学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
天文知识。
地理学知识。
计算机知识。
等等。
(2)专业知识史学情报知识。
史料知识。
考据知识等等。
3、基本方法(1)历史比较研究方法(2)历史心理分析方法(3)历史计量研究方法(4)历史系统研究方法(5)历史假说与证明方法(6)史料的搜集与整理方法(7)史学论文的写作方法三、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就是史学本身四、史学概论的任务五、学习史学概论的意义与方法六、史学概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七、历史、历史学与历史科学之间的关系八、史学研究与现实的关系九、历史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养1、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谈的才、学、识2、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所谈的史德3、用现代的话概括起来就是:(1)树立无产阶级史德(2)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3)广博的知识和研究方法(4)较强的观察问题与分析问题能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思考题:1、史学概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对象、任务是什么?2、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什么?3、怎样理解史学工作者需要的基本素养。
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一)社会历史观——寻觅社会的真谛1.社会历史的本质: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从实践出发,才创立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要根据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
如,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决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相对独立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点化:图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2.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1)决定力量: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应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如,手推磨产生于封建社会、蒸汽磨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国企混改、个税改革、营改增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适应的上层建筑能够巩固经济基础,不适应的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要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如,行政体制、监察体制、足球体制等改革,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点化: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看到制度、法律等就认为是上层建筑,关键是要看其具体内容的性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只是阶段、局部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因其存在痼疾,不能从根本上持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浅谈唯物史观
浅谈唯物史观列宁曾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一切历史理论有两个主要缺陷:第一,最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即社会的经济根源,没有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第二,最多是考察了杰出人物、领袖人物或其他个别重要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及其意义。
但自从唯物史观出现后,很好地弥补了这两个缺陷。
说起唯物史观,肯定离不开历史观这个概念。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
它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那什么是唯物史观呢?在我看来,唯物史观依据的是科学,是在科学基础上的概括总结。
虽然受人类科学水平的局限,它只能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但是,用科学认识世界、用科学了解现象本质的方式是正确的,所以,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起来的哲学是科学的。
我赞成“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这一观点。
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首先,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体现在它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唯物主义的立场。
它是一种“唯物”的史观而不是“唯心”的史观。
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它肯定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经济对人类社会的基础作用:“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
”所以,一切社会发展所需的东西都无一例外地建立在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上。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一切经济形式、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变化演进的根源,是全部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下面我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绪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绪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世界观: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2哲学:是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学会的。
3 为什么人们的世界观都不一样:第一,在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由于实践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
第二,人们的经济地位,根本利益的不同,社会的分工不同,导致对社会的发展,人生追求、看法和态度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哲学只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的理论表现。
是从属于一定阶级并为该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4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的。
但科学和文化也起了不可忽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的解决了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A 对象: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从整体上和运动中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
B就知识形态说来: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各门具体知识是人们对世界某一领域的认识和把握。
C 哲学作为世界观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这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
它不是各类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其中最普通、最一般的本质的关系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的结果,是关于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知识。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二者来自实践,这是它们的共性;但具体科学同实践的关系更为直接,哲学则相对地比较间接,这又是它们的不同之处。
哲学和具体科学密切相关。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自身生长的土壤;而具体科学则以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史学概论》马工程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史学概论》马工程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史观,也称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强调历史研究应该以物质经济基础为中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所驱动的。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史观的定义、核心观点以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探讨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历史观的特点和重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史观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史观,即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历史领域的理论指导。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形成鲜明对比,它从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角度,解释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社会历史是由物质经济基础决定的。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演进。
物质经济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它决定着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
2.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演进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的。
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为社会提供了物质财富和技术手段,推动了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的变革。
3.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
而这种适应关系不断变化,促使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的演进。
4.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的动力。
唯物史观强调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变革。
三、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在以下几个方面起着指导作用:1. 解读历史变革的规律。
唯物史观为研究历史变革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它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剖析,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历史变革的动力和本质。
2. 分析社会矛盾和冲突。
唯物史观关注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阶级斗争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历史决定论_王清明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2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历史决定论王清明【内容提要】 以往历史决定论的多种形态,本质上都是唯心主义的,都带有机械论倾向。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理论上大致经历了由初创到充实、完善再到成熟这样三个阶段。
每一阶段研究的侧重点,由确立唯物主义的基石到对资本主义社会有机体的系统剖析再到对社会有机体内各因素的“交互作用”与经济因素的“最终作用”及其辩证关系的全面阐发。
【关键词】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机械决定论 历史决定论在国内学术界,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指称为历史决定论,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但这并不是一个不存在任何问题的结论。
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未将自己的社会历史观称作历史决定论。
相反,历史决定论(historicism)这一概念的最初提出者波普尔,倒是在他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一书中把马克思主义指认为是迄今为止最纯粹、影响最广泛,因而也最危险的“历史决定论形式”。
这就向我们提出了如下的问题:究竟什么是历史决定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科学涵义究竟是什么,能否将它等同于历史决定论?一、历史决定论的多种形态在我们展开对历史决定论的讨论之前,有必要先对“决定论”与“非决定论”这一对范畴加以清理。
一般来说,决定论是承认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的哲学学说。
古希腊的留基伯是决定论的先驱,他提出:“没有一种事物的产生是无缘无故的,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是有一定根据的,都是必然的。
”(《简明社会科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384页)。
决定论者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认为任何现象都有其产生的原因,任何原因又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这些都是确定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与决定论的这种看法相对立,非决定论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宣称“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同上书第604页)。
从上述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相互对立的基本主张中,我们不难看出,决定论大多是唯物主义的主张,而非决定论则主要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看法。
第二讲-唯物史观
第二讲唯物史观1.联系当代中国的实际谈谈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认识马克思唯物史观是是马克思恩格斯以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为实践,以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和法国阶级斗争历史学派为理论前提,进行科学研究中形成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全面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唯物史观的根本任务是发现历史中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研究人类的生产实践出发,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解开历史之谜的钥匙。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伟大发现之一。
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也为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的基础上,加深对建设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所形成的系统理论。
(二)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不同于唯心史观把社会发展看做是观念的产物,马克思既唯物又辩证地考察社会,认为社会发展的的规律是客观的,他从目的和结果的关系、偶然和必然的关系上说明社会历史进程受一般规律支配。
社会的发展不是单个意志的产物,而是在总的经济运动支配下各种力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服从于社会内部的客观规律。
在大跃进运动时期,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硬要完成那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导致瞎指挥盛行,浮夸风泛滥,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大失调,并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正是蔑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苦果。
(三)物质动因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旧唯物主义坚持的精神动力室最终原因的观点,是在历史观里背叛了自己。
指出黑格尔的错误是:不是在历史本身中去寻找,而是把哲学的意识形态作为动力引入历史观,只是考察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揭示这些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正是在物质动因是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史学概论》 马工程37页PPT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史学概论》 马工程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4,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唯物史观--科学的人本主义历史观
唯物史观--科学的人本主义历史观
陈延庆
【期刊名称】《求实》
【年(卷),期】2003(000)008
【摘要】长期以来,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对唯物史现一直存在着两种主要错误理解,一种是对唯物史观中人本主义思想讳莫如深,另一种是把唯物史观中的人本主义
思想看作与以往的人道主义思想无异的抽象人性理论.本文认为,唯物史观不但不是
见物不见人的经济史现或经济决定论,相反,它是一种充分肯定人在社会历史中的重
大作用的人本主义历史观,是一种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有机结合的科学人本主义历
史观.
【总页数】2页(P25-26)
【作者】陈延庆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山东,聊城,2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38
【相关文献】
1.马克思哲学新视域中的"以人为本"--兼论唯物史观与抽象人本主义历史观的理论分歧 [J], 李春生
2.大历史观:科学整合的结晶——《现代科学的大历史观——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评介 [J], 敦玉林
3.评《现代科学的大历史观——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 [J], 郁松;天成
4.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谨以《现代科学的大历史观》纪念唯物史观创立150周年 [J], 黄明理
5.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历史观发展的最高阶段和科学形态──与丛大川同志商榷 [J], 王金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唯物 史观正确
地揭示了
人类历史
发展的规 律 性 —— 社会形态 演进规律。
❖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 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 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 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 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 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但 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 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 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 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 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
❖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法兰克
时代》、《德国农民战争》、《历史学笔记》。 ❖ 马、恩之后唯物史观的发展:
❖ (德)梅林;(法)拉法格; ❖ (俄)考茨基、普列汉诺夫、列宁、斯大林; ❖ (中国)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等。
2、唯物史观对历史观的变革
❖(1)唯 物史观首 先发现了 历史发展 的终极原 因与动 力 —— 物 质资料生 产实践活 动。
❖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在于它重新唤起了对历史研究的理论前 提的兴趣以及对整个历史学理论的兴趣。”
纽约布法罗州立大学教授伊格尔斯 (Georg G·Iggers)
❖ 《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当代史学研究和理论》 指出:“马克思主义明显地影响了非马克思主义 史学家,把他们的视线引到历史中的经济因素, 引导他们研究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但是马克思 对现代史学最重要的贡献也许是强调了社会作为 一个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的整体而运动的思想以及 力图找到历史现象在其中发生的结构内涵,把这 些同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联系起来,形成可以对 造成变革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的概念模式。”
第二讲 唯物史观: 科学的历史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产生和发展
❖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
❖ 19世纪四十年代是唯物史观初步形成时期:
❖ 1844年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恩格斯《政 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初步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理 论;1846年马、恩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 观形成的标志。
解。
三、唯物史观是关于“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理 论
❖ 1、“人”是历史 的主人:
❖ “人们自己创造自 己的历史” 。
❖ (1)历史是由人们 创造的;
❖ (2)人们在各自活 动领域创造自己的 历史;
❖ (3)人民群众是历 史创造的主体。
❖ “历史活动是群众 的事业。随着历 史活动的深入, 必将是群众队伍 的扩大”。
❖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唯物史观对历史观的变革
(3)首次恢复 人民群众是历 史创造者的主 体地位。
❖ (4)唯物史 观提出了推动 阶级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
3、唯物史观对历史学研究的指导意义
❖ (1)马克思主义史学队伍的扩大: ❖ 苏联、东欧、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 英、法、日、美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 ❖ 国际历史学组织、国际历史学大会; ❖ (2)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国际影响: ❖ (英)巴勒克拉夫:“今天仍保持着生命力和内在
❖ 马克思:“整个 历史也无非是人 类本性的不断改 变而已”。
2、马克思“现实的人”含义:
❖ 首先,是指“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 的”人,也就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
是人们自己的生活实践过 程本身,证明唯物史观颠
无规律可言,并由此断言 倒了因果关系。
“历史决定论”必然“崩
溃”。
3、唯物史观的简单化、教条化的原因:
❖ (1)马克思经典著作的论战性、分散性; ❖ (2)经典作品的出版不完整; ❖ (3)马克思之后人们理解的偏差; ❖ (4)斯大林主义的简化与教条; ❖ (5)左倾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片面理
潜力的唯一的历史哲学,当然是马克思主义。” ❖ (英)以赛亚·柏林:“在一切比较重要的社会历史
理论当中,马克思主义胆量最大,而且最有智慧。”
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 “首先,它既反映又促进了历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从描述孤立的— —主要是政治的——事件转向对社会和经济的复杂而长期的过程的 研究。
❖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 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 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 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 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 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 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 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 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 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 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唯物史观完善:
❖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贫困》(1847)、《共产党宣 言》(1848)、《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资本 论》(1867)。
2、唯物史观的发展
❖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著作:
❖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48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法兰西内战》;
❖ 把唯物史观揭示的历史发 展规律与宗教神学的天命 论、宿命论和法西斯主义
❖ 把唯物史观所说的“经济 基础”和“社会存在”这
的种族决定论混为一谈, 样一些概念曲解为处于人
全都称作“历史决定论”, 们实际生活过程之外的某
一起加以鄙弃。
些外在的经济条件,而不
❖ 波普尔创造了一个“五段 论”来“证明”历史根本
❖ 其次,马克思主义使历史学家认识到需要研究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 把工业关系当作整体的而不是孤立的现象,并且在这个背景下研究 技术和经济的历史。
❖ 第三,马克思促进了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研究,尤其是他们在社 会和政治动荡时期的作用。
❖ 第四,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结构观念以及他对阶级斗争的研究不仅对 历史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特别引起了对研究西方早期资产阶 级社会中阶级形成过程的注意,也引起了对研究其他社会注意。
二、唯物史观的教条化及其诘难
❖ 1、唯物史观教条化的主要表现 ❖ (1)经济决定论 ❖ (2)阶级决定论、唯成分论 ❖ (3)机械规律论 ❖ (4)“见物不见人”
2、对唯物史观的诘难
❖ (1)波普尔:《历史决 ❖ (2)马克斯·韦伯:质疑
定论的贫困》对历史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论的诘难
筑”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