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实验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及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声音的传播条件3. 声音的强度与频率4. 人耳的听觉范围5. 声音的应用与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传播条件、强度与频率。
2. 教学难点: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设计与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扬声器、鼓等)、接收装置(如耳塞、话筒等)、测量工具(如尺子、计时器等)。
2. 教学课件:声音的产生、传播、强度与频率的相关知识。
教案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否清晰地讲解了声音的产生原理、传播条件和强度与频率?2. 学生是否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了声音的产生条件?3. 学生在实际操作实验时,是否能够独立完成并得出正确结论?4. 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判断声音的来源、调整音量等?5.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实验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敲击桌子产生声音,引起学生对声音产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振动产生的声音。
3. 实验演示:展示不同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实验,如扬声器、鼓等。
4.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5. 讨论与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条件,如空气、水等介质的存在。
6. 知识拓展:讲解声音的强度与频率,以及人耳的听觉范围。
7. 应用实例:介绍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电话、音乐等。
8. 总结与复习: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
声音的产生 教案1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与比较,发现物体发声时现象的共同之处。
2.知道声音是因为物体振动产生的。
3.能应用知识解释物体发声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探究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难点观察发现,归纳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之处。
四、教学准备小鼓、黄豆、音叉、乒乓球、矿泉水瓶、小纸屑、尺子、实验记录单五、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感知声音1.创设情境师: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双目失明,没有办法用眼睛去观察了解世界,那你知道,他们是怎样了解世界的吗?生:声音。
师:真聪明。
虽然他们眼睛看不见,耳朵却异常灵敏。
在我们的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
今天我们将走进声音的世界,探究声音的奥秘。
2.感知声音师:老师这里带来了一些声音,仔细听,说一说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生闭上眼睛倾听。
(放一个说一个)3.体会声音传递信息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声音,例如上课铃声响起,就在提示我们.....小结:生活中有许多不同的声音,他们都在为我们传递着不同的信息。
(二)活动体验,制造声音1.制造声音师:听了那么多声音,你想自己制造声音吗?老师这里带来了一个塑料袋,你准备怎么让塑料袋发出声音?生分享。
师:(ppt出示要求)每组1个塑料袋。
用自己的方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看看哪组小朋友的方法多。
(注意,不能损坏塑料袋)开始吧。
生实验,教师巡视。
师:谁来分享。
生分小组汇报。
2.引出课题师:为什么那么多方法都能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呢?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的产生。
(板书课题)3.“发声”与“动”初步建立联系师:既然我们要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就要了解,在塑料袋发出声音之前,和发出声音时有什么不同。
师引导:当塑料袋静止放在老师手里时,它发出声音了吗?师:我们刚才通过揉,搓,弹,抖这些动作,都让塑料袋发出了声音。
这些动作都让塑料袋.....(引导:动起来)师:那声音的产生与发声物体动有关系吗?生:有关系。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2、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3、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实验记录的使用。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尺子、皮筋、气球以及各种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音叉、小鼓、锣、水槽、烧杯、小瓶(内悬泡沫小球)与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描述:一、创设教学情境,认识各种各样的声音课件播放音乐:其中有鸟叫声、上课铃声、汽车喇叭声、小提琴声、打雷下雨声等学生身边经常听到的声音。
请大家闭上眼睛,用耳朵认真倾听,你都听到了外界的哪些声音?(学生汇报)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能不能给我们大家来学一学。
(学生汇报,模仿各种声音)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的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声音的奥秘。
(板书:声音)【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声音现象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唤醒学生和本课有关的已有知识储备。
】同学们最想探究有关声音的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整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完成课题板书:7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自行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是本节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同时教师有目的的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产生原理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原因。
2. 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原理。
三、教学难点:1. 声音产生原因的理解。
2. 实验操作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尺子、鼓等)、录音机、声音探测器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出本课课题《声音的产生》。
2. 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让学生观察并实验,发现振动的物体能产生声音,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实验演示: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4.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如空气、水等介质的存在。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声音的产生原因和原理。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声音产生的实践作业,如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记录并分析。
7. 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振动→声音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观察学生对声音产生原因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实验中的表现。
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以便在后续的教学中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实验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如准确进行振动实验,观察和记录结果。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延伸:为了加深学生对声音产生的理解,可以安排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如公园、街道、教室)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情况。
通过实际体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声音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九、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
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
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
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1【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通过观看和试验,初步熟悉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力量目标1.通过观看和试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育学生初步的讨论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熬炼学生初步的观看力量。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科学的喜爱,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留意在活动中培育学生擅长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看和试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看、仔细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布满了各种声音。
有美丽悦耳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四周事物、猎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争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二、进展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觉了什么?”进展全班沟通活动。
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展分析和总结,初步熟悉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诞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奇妙的发声现象吗?(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酷热的夏天,洪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四周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一等奖3篇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 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1.声音的产生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学生活动 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 感觉?(声带在振动) (2)学生活动 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 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 (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2)学生活动 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 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 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 问:吉他发声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动)鼓发声靠的是什么?(鼓面振动)笛 子发声靠的是什么?(空气振动)所以乐队里弦乐、管乐、打击乐器等的发声是不 同的。 用收音机播放一小段音乐.并问,这美妙的乐声也是有发声体在振动吗?从 收音机中小心地取出喇叭,让学生想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喇叭在振 动? 在喇叭的纸盆上放一些轻小物体观察它们在喇叭发声时是否跳动.
2.声音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里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在其他物质中能传播吗? 学生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另一位同学在另一边轻 敲桌子,然后两人互换。 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固体也能传声。 问:液体能不能传声呢? 举例:你潜入水中,可以听到岸上传来的声音;你家鱼缸里的鱼,当你猛拍 掌时,鱼会怎样?学生回答 这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再观看一个现象,看录像 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总结上面的现象及结论我们可知: 声音靠物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看图 3-13 人耳的结构。 观看录像,观察并注意说明。 原来,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这种波动叫 做声波。声波由声源向四周传播开来,传入人耳后就激起耳内鼓膜的振动,人们 便听到了声音。 3.声音传播的快慢 有一种现象,要打雷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常常是先看到闪 电,后听到雷声呢?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7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本节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示与之相一致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学生感悟到声音的美好,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实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研究,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
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三个学生实验和一个自学环节。
一是通过学生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出发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得结论;四是让学生自学声速这一部分知识并相互交流。
声音的产生教案及反思
1.2《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科学探究基于大量物体发声时的振动事实,归纳出声音的产生是因物体振动而来。
能对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和描述,探究各种不同物体产生不同的旨音,发现并归纳出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由于振动产生声音。
3.科学态度、STSE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好的科学态度。
进一步培养探究事物的兴趣,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学生知道声音有高低、大小的不同。
【教学难点】能够区分音调与音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锣、吉他、鼓、音叉、口哨、水槽、水、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试一试并观察现象:用手敲桌子、敲锣、用笔敲木板等。
(3)交流汇报:以上操作,你有什么发现?(用手敲桌子,敲一下就有声音,不敲就没声音;敲锣时,停止敲锣后声音还能持续一会儿……)(4)初步假设:声音的产生与拍打、敲击有关。
(二)新课学习1.观察发声的物体(1)实验(一):观察比较吉他的弦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2)实验小结:发声的琴弦会发生振动,不发声的琴弦不动。
(3)实验(二):借助乒乓球来观察音叉发声时的情况。
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4)实验小结: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乒乓球会振动。
音叉不发声时,乒乓球静止不动。
(5)实验(三):借助泡沫粒来观察鼓发声时的情况。
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6)实验小结:敲击鼓发声时,泡沫粒会上下振动。
(7)实验(四):用手放在喉咙处,发出声音时感受喉咙的变化。
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8)实验小结:发出声音时喉咙会有振动。
(9)交流: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点?(10)小结:固体发声时物体都在振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⑴.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⑴.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⑴.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⑴.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⑴.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⑴.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⑴.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⑴.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准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⑴.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⑴. 媒体展示(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⑴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⑴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4篇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4篇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能通过实验验证这一原理。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验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声音产生的原理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实验操作和观察。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交流讨论等方式,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等)、放大镜、记录本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频,让学生分辨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原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实验。
同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振动的物体,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产生。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那么,你们能举例说明一下吗?”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振动,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认识到声音的产生还与物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有关。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篇1【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后题,以备上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下搜集资料,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请同学们阅读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
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2、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吹,使管子里的发生。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记录下,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就会产生与原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方法是。
(3)该实验的结论是:不能传播声音7、声传播的快慢用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体,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有关,还跟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而被反射回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回答:。
声音的产生教案
声音的产生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小工具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学合作交流。
5.尝试用分析、比较的方法研究问题,体验通过实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学生自带梳子、尺子、钢笔帽、橡皮筋等;教师准备音叉、锣、扬声器等。
2.活动要求:两人一组,互相拨动各种发声的物体,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教学过程】一、引入1.请一位学生蒙上眼睛,另一位学生敲击桌子,请他猜一猜发生了什么?2.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板书)二、探究过程1.感受物体的振动。
(1)学生用尺子或钢笔帽等轻敲桌面,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板书:声音的产生与振动有关)(2)你还想不想看到其他物体也能发出声音?请同学们用自己带来的小物品互相敲一敲、拨一拨,看看它们发声时都在干什么。
(3)学生交流汇报。
(板书:敲击、拨动等)(4)你能让自己的声音消失吗?请同学们试试看。
(5)学生交流方法。
(板书:停止振动)2.讨论声音的传播。
(1)提问:声音是怎么传播的?你能举个例子吗?(2)学生交流。
(板书:空气、水等)(3)教师小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所以只要我们张开口,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不同的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是不同的。
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来验证一下。
(4)教师演示实验:①土电话;②用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在其中一个纸杯底部用针扎一个小孔,然后把两个纸杯扣在一起,在另一端大声说话;③把耳朵贴在桌面上用手敲击桌面,耳朵离开桌面用手捂住耳朵;④把一只手放在喉咙处,再用手捏住鼻子,试一试能否听到自己的声音。
并请学生试着解释实验现象的原因。
(板书: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拓展与应用1.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中的“生活·物理·社会”内容,交流讨论:声纳是什么?有哪些应用?超声波有哪些应用?哪些地方用到了超声波?举例说明。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篇一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令我们心旷神怡,可恶的噪声却可能干扰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我们心情烦躁。
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关声音的知识呢?好,那么就请允许我做一名导游,伴随同学们来探究声音知识的宝库吧!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媒体播放机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向学生展示乐曲的波形图,使学生感到惊奇;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常见的声音,请学生思考这些声音都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活跃思维。
接下来,再通过声波枪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声音居然会和现代战争中的高科技联系在一起。
目前,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声波枪,它可不是普通的枪,因为它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而且它专门用来袭击人类,被袭击者往往会感到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
如果说机枪大炮来得更光明磊落的话,声波枪则显得有些暗箭伤人。
为什么呢?因为声波枪所发射的声波不在我们人耳的听力范围之中,它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来去无踪。
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则消息后心里会不会感到紧张?我们暂且不去考虑美国人要拿声波枪去对付谁,但是,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我们能够束手无策吗?大家有没有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作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我们还没有能力去主动进攻,那么,我们今天就象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
这时,便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
教师接着提示:《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声波枪如此厉害,要想有效地防御它,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声波?声波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身边来的?板书: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实验探究讲解新课(35分钟)1、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7分钟)这个活动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精选8篇)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精选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想与实验相结合,提高科学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联系生活实际的科学素养。
二、重难点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难点:物体产生声音的探究过程三、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分组实验法、谈话问答法四、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播放视频(喜羊羊召开的音乐会)提问:美妙的音乐是如何产生的?引出课题,书写题目新课探究:(1) PPT播放声音:小鸟叫声、汽车鸣笛声、水流声音等,提问:分别是什么声音?还有哪些是你熟悉的声音?(手机铃声、谈话声) 总结:声音无时不在(2) 提供鼓面放有花生米的小鼓、钢尺、气球等试验器具,四人一组,讨论如何使这些物体产生声音,并填好实验记录。
引导大胆猜想: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3) 验证猜想:举例声带振动而发出声音;倒水观察水面波动巩固提高:提问:列举其他物体振动产生的例子小结作业:师生共同总结作业:搜集人们控制声音大小的方法五、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一、声音无时不在二、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篇2【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教学过程】一、引入: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及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产生原理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的传播条件。
2. 难点:声音产生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尺子等)、扬声器、麦克风、实验记录表。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生对声音产生原因的好奇心。
2. 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1)教师展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桌子上,让学生感受到音叉的振动。
实验2:将扬声器放在桌子上,播放音乐,让学生观察扬声器的振动。
实验3:用麦克风捕捉扬声器播放的声音,让学生听到声音的传播。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声音产生的原因。
(3)教师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 声音的传播:(1)教师讲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如空气、水、固体等。
(2)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3)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声音传播的条件。
4. 声音的应用:(1)教师举例说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音乐等。
(2)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发现的声音应用实例。
5. 课堂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适当给予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
4.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5.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
声音的产生实验教案
声音的产生实验教案实验名称:声音的产生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声音的特性,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验材料:1.铃铛或响铃2.一个细长绳子或钢丝3.各种大小的容器,如玻璃杯、陶瓷碗、塑料瓶等4.沙子或盐巴5.湿布或纸巾6.橡皮筋7.纸、铅笔实验步骤:1.首先,由教师解释声音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让学生用铃铛或响铃作为声源,固定在绳子或钢丝的一端。
3.将绳子或钢丝拉紧,使铃铛悬挂在空中。
4.请学生进行实验,轻轻拨动铃铛,观察声音的发生情况。
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5.将细长绳子或钢丝的另一端固定在实验台上或其他稳定的物体上。
6.让学生再次拨动铃铛,并观察声音的发生情况。
记录下观察到的差异。
7.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解释声音在空气和实验台之间传播的原理。
8.接下来,教师将各种大小的容器准备好,如玻璃杯、陶瓷碗、塑料瓶等,并分发给学生。
9.学生可以用不同的容器进行实验,将铃铛放入容器中,然后拨动铃铛,观察声音的变化。
记录下观察到的差异。
10.学生可以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总结出声音受容器大小及材质的影响因素,并与同学分享交流。
注意事项:1.在进行实验前,教师需指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确保实验的安全性。
2.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并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
3.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
实验结果及讨论:学生在进行实验时会发现以下现象:1.悬挂在空中的铃铛会发出响亮的声音;2.将绳子或钢丝牢固固定后再拨动铃铛,声音会变得微弱。
实验结果分析:声音产生的原理是物体的振动使周围介质(如空气)产生振动,从而产生声波。
当铃铛悬挂在空中时,其振动能较好地传递给空气,形成声波。
而当铃铛用绳子或钢丝固定在实验台上后,绳子或钢丝会吸收部分振动能量,使振动不能完全传递给空气,因此声音变得微弱。
容器的大小及材质对声音的影响:学生可以发现在不同大小和材质的容器中,铃铛发出的声音会有所不同。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及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声音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3. 声音与生活的联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
2. 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与生活中实例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敲击桌子、吹气球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
2. 讲解: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探讨声音的产生。
4. 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分析声音产生的原因。
5. 联系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产生原理及与生活的联系。
7.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本节课是否达到了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反思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是否涵盖了声音的产生原理、实验探究和声音与生活的联系。
3. 反思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5.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价。
2. 重点关注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如介质、距离等。
2. 探讨声音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声纳、超声波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产生实验教案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声音的产生实验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实验记录表、队鼓、盐、、泡沫小球、水、烧杯(两只,其中一只装水)饮料瓶(两个,其中一个装入一些泡沫碎粒)
2、学生准备:保鲜袋、尺子、橡皮筋、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唱首歌,好不好?
(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鼓励学生跟着做动作)。
2、接下来做一个抢答题,看谁说得多,说得快:从走进教室到现在你都听到了那些声音?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1)、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轰隆隆的雷声提醒我们下雨了,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吵闹声使人烦躁,音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2)关于声音,你最想知道什么?
(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声音?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问:这些问题中,你们觉得应该最先解决哪一个问题呢?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板书课题: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意图:引导学生自行提出问题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在所提出的问题中引导学生进行筛选,选出最先要解决的为题,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
2、明确目标
1)能制造声音并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学会“做”中学。
3、预期效果
相信大家在自己观察和小组的讨论中能完成今天的目标。
二、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利用材料制造声音,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请你们想一想,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学生交流……..)。
怎样判断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对不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实验。
其实无论什么问题,只要通过实验去听,去看,去摸,去思考,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全班分组做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提出要求:下面老师给你5分钟的时间制造声音,这儿老师有三点建议:
(1)看谁的发现最多;
(2)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
(3)注意观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时候,本身有什么变化?
2)教师引导:观察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做好观察记录。
使用哪些方法实验,结果怎样?观察交流尺子或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有什么不同?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
[意图: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由扶到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
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发声物体的共同点,即发生了振动。
]
3、展示交流
1)小组展示使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说明发声的原因。
(小组互相帮助)
师生小结:你们都是细心的孩子。
发现尺子发声时在抖动,皮筋发声时会颤动……这些“颤动”“抖动”…在科学上,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振动(物体小的来回运动的重复)。
尺子发声时会振动,皮筋发声时会振动……什么情况尺子和皮筋不会发出声音?弯曲挤压尺子发声了吗?弯曲拉长皮筋发声了吗
看来,要让物体产生声音,物体必须振动,这就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其实就是-----物体的振动。
也就是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和学生一起小结)
2)验证猜想,归纳结论:物体发出声音,一定是振动了吗?我们怎么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呢?演示鼓面上的豆子振动。
说明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
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演示按压鼓面反证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意图: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设计反证法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
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简单。
]
3)刚才我们验证固体振动产生声音,那液体和气体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1)拿杯子倒水,这是什么在振动?
(2)拿出空饮料瓶,对着瓶口吹。
这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我看不见有什么在振动啊?
(在水中和饮料瓶中加入黄豆大的泡沫塑料小球来验证)
[这里演示的两个实验,一个证明了液体的振动,一个证明了气体的振动。
]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看题直接写出答案)
1)判断:
A、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B、用手敲击桌面,可以听到声音,但看不见桌面在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是不振动的。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消失后声音不会消失。
2)看图说出什么地方在振动?
吹长号、摇铃铛、敲架子鼓、弹钢琴、弹吉他、唱歌。
3)学生做喉咙发声实验。
知道我们平时说话的声音是什么振动产生的吗?声带在哪里,有哪位知道?请同学们把手放在喉咙上感觉一下。
(生跟着师做、说:“你好”、“我们爱科学”)手有什么感觉?(生尝试后写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