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声音的产生 实验教案

合集下载

5.声音的产生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5.声音的产生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5.声音的产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队声音的产生做假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让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重点: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兴趣,并通过学生的制造声音实验,使物体发生实验,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探究实验的过程和方法,要考虑周到。

教师准备:小鼓、音叉、橡皮筋、直尺等;学生准备:可制造声音的物体。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来听一段声音。

谁能说一说,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呢?同学们听的非常认真,生活中也常常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你能说一说吗?通过平时听到的声音,你想提出哪些有关声音的问题呢?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值得去探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奥秘。

二、制造声音,大胆猜想制造声音,初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各小组材料:皮筋、尺子、塑料瓶。

你可以用老师准备的材料,也可以利用身边的其他材料,比如:钢笔、桌子、手、脚或者嘴巴等等。

实验提示:各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声音;物体发出声音时,出现了什么现象?把你的发现及时汇报给小组记录员。

汇报发现总结实验现象,学生提出猜想。

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让不同的物体发出了声音,我们发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振动。

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重点研究: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三、实验验证过渡:猜想是否正确?是否让物体振动,声音就产生;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需要进一步更直观明显的实验验证。

正面验证:(1 )物体按照形态可以分为三类:固体、液体和气体,下面从这三个方面验证使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实验材料固体:音叉、小鼓;液体:水;气体:塑料瓶;(2)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让固体、液体、气体振动起来?(3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汇报。

刚才同学们说的振动现象,有的我们能看见,有的看不见,所以,老师准备了一些能让振动看得见的辅助材料,让我们一起看看都有什么?多媒体展示:黄豆、乒乓球、海绵颗粒。

科学声音的产生教案

科学声音的产生教案

科学声音的产生教案教案:科学声音的产生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及传播2. 科学声学实验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有趣的声音,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播放一段自然环境中的鸟鸣声、车辆行驶声等。

2. 展示与讨论(10分钟)展示一些声音产生的实例,例如电视机播放声音、电话响铃、喇叭声等,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3.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包括声音的产生物质、声音的传播方式等。

通过多媒体或实物进行示范和演示。

4. 实验(30分钟)分组进行声音实验,例如:a. 利用橡皮筋在瓶口上拉扯,发出不同的声音。

b. 用不同材料制作简易乐器,观察不同材料产生的声音差异。

c. 用吹响汽笛、吹风机等来产生声音,探究声音和气流之间的关系。

5. 实验总结与讨论(10分钟)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是通过什么传播的?b. 不同材料产生的声音有何不同?c. 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新发现?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声音的产生及其应用。

四、教学延伸1. 带领学生观察生活中其他有趣的声音产生,例如钟声、风声等,并鼓励他们进行探究与解释。

2. 引导学生设计更多的声音实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动手能力。

2. 针对实验中的问题与难点,进行及时的指导和辅导。

3. 收集学生在实验总结与讨论环节的回答,对他们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及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及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声音的传播条件3. 声音的强度与频率4. 人耳的听觉范围5. 声音的应用与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传播条件、强度与频率。

2. 教学难点: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设计与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扬声器、鼓等)、接收装置(如耳塞、话筒等)、测量工具(如尺子、计时器等)。

2. 教学课件:声音的产生、传播、强度与频率的相关知识。

教案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否清晰地讲解了声音的产生原理、传播条件和强度与频率?2. 学生是否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了声音的产生条件?3. 学生在实际操作实验时,是否能够独立完成并得出正确结论?4. 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判断声音的来源、调整音量等?5.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实验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敲击桌子产生声音,引起学生对声音产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振动产生的声音。

3. 实验演示:展示不同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实验,如扬声器、鼓等。

4.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5. 讨论与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条件,如空气、水等介质的存在。

6. 知识拓展:讲解声音的强度与频率,以及人耳的听觉范围。

7. 应用实例:介绍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电话、音乐等。

8. 总结与复习: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 2篇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 2篇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篇4【教学目标】1、通过感受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通过实验、观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聆听不同动物的发声,认识动物不同的发生方式。

【教学重点】观察和发现物体发生的共同特征,分析和归纳物体发生与振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将物体发生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实验记录表、教学ppt。

学生材料:塑料袋、钢尺、音钹、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感知声音可以传递信息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刚刚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生活中到处都有声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些是什么声音,传递了什么信息?2.播放音频:闹钟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打雷声。

3、提问:这是什么声音,这个声音表达了什么意思?4、学生汇报所听到的声音,以及这个声音表达的意思。

闹钟声-起床时间到了汽车喇叭声-有汽车来了,注意安全狗叫声-有陌生人来了5、小结:看来,声音可以向我们传递信息,不停的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6、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一)通过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运动有关1.提问:(出示保鲜袋)同学们,刚刚听了那么多声音,现在你能用保鲜袋制造一个声音吗?2.提问:你有什么办法?3、(示范)学生代表说一说:准备用什么方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4.全班活动,要求:看谁的发现最多;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

5、教师控制:开始!—停!6、提问:谁能把你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用一个“动词”概括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的动作方式,是什么?7、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动词”。

8、交流:通过敲、打、拍、吹、摩擦等动作方式都可以使塑料袋发出声音,不同的方式都可以使物体运动产生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小学科学5《声音的产生》(教案)

小学科学5《声音的产生》(教案)

小学科学5《声音的产生》(教案)声音的产生引言: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音相伴。

但是,你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呢?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一、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只有在物体振动时,才会产生声音。

声音的产生主要涉及以下三个要素:声源、振动和介质。

1. 声源:声源是产生声音的物体。

声源可以是人的声带、乐器、电子设备等。

当声源振动时,就会产生声波。

2. 振动:振动是声音产生的关键因素。

当物体振动时,能量会以波动的形式传递出去,形成声波。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它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支持,比如空气、水或者固体。

3. 介质:介质是声音传播的媒介,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但它的传播速度会受到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是指声音从声源传递到我们的耳朵的过程。

声音通常通过振动引起介质中的分子振动,并以波的形式扩散传播。

1. 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传播:空气传播、固体传播和液体传播。

空气传播是最常见的方式,正是因为空气是我们周围最常见的介质,所以我们才能听到大多数声音。

固体传播是指声音通过固体介质传播,比如敲击墙壁时产生的声音。

固体介质因为分子之间的接触紧密,所以声音传播速度很快。

液体传播是指声音通过液体介质传播的方式。

由于液体的分子间距离较大,所以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相对较慢。

2.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而在水中是约为1500米/秒,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更快。

三、声音的特点声音有一些特点,通过听觉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些特点。

1. 音量:音量是声音的响度,也就是说它的大小。

音量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音量也就越大。

当我们说话或唱歌时,肺部和声带的振动会影响声音的音量。

2. 音调:音调是声音的高低,可以用来区分音高。

《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产生原理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原因。

2. 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原理。

三、教学难点:1. 声音产生原因的理解。

2. 实验操作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尺子、鼓等)、录音机、声音探测器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出本课课题《声音的产生》。

2. 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让学生观察并实验,发现振动的物体能产生声音,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实验演示: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4.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如空气、水等介质的存在。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声音的产生原因和原理。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声音产生的实践作业,如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记录并分析。

7. 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振动→声音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观察学生对声音产生原因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实验中的表现。

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以便在后续的教学中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实验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如准确进行振动实验,观察和记录结果。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延伸:为了加深学生对声音产生的理解,可以安排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如公园、街道、教室)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情况。

通过实际体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声音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九、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及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及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声音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3. 声音与生活的联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

2. 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与生活中实例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敲击桌子、吹气球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

2. 讲解: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探讨声音的产生。

4. 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分析声音产生的原因。

5. 联系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产生原理及与生活的联系。

7.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本节课是否达到了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反思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是否涵盖了声音的产生原理、实验探究和声音与生活的联系。

3. 反思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5.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价。

2. 重点关注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如介质、距离等。

2. 探讨声音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声纳、超声波等。

声音的产生教案

声音的产生教案

声音的产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声音的产生》。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扬声器、钢尺、塑料尺、瓶子、水、沙子等。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塑料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引导学生关注声音。

提问:“你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声音是从哪里来的?”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用手摸喉咙,感受声音的产生。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3. 实验一:振动产生声音。

让学生将塑料尺放在桌子上,轻轻振动塑料尺,听塑料尺发出的声音。

观察塑料尺振动时的情况,引导学生发现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4. 实验二: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让学生用扬声器播放不同乐器的音乐,让学生听声音,并尝试找出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有什么特点?5. 实验三: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让学生用手堵住耳朵,感受振动停止后声音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振动停止后,声音为什么会消失?六、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振动——声音七、作业设计1. 请描述一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请举例说明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振动与声音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振动,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如何改变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1【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通过观看和试验,初步熟悉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力量目标1.通过观看和试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育学生初步的讨论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熬炼学生初步的观看力量。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科学的喜爱,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留意在活动中培育学生擅长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看和试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看、仔细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布满了各种声音。

有美丽悦耳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四周事物、猎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争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二、进展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觉了什么?”进展全班沟通活动。

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展分析和总结,初步熟悉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诞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奇妙的发声现象吗?(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酷热的夏天,洪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四周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一等奖3篇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一等奖3篇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 篇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 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1.声音的产生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学生活动 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 感觉?(声带在振动) (2)学生活动 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 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 (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2)学生活动 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 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 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 问:吉他发声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动)鼓发声靠的是什么?(鼓面振动)笛 子发声靠的是什么?(空气振动)所以乐队里弦乐、管乐、打击乐器等的发声是不 同的。 用收音机播放一小段音乐.并问,这美妙的乐声也是有发声体在振动吗?从 收音机中小心地取出喇叭,让学生想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喇叭在振 动? 在喇叭的纸盆上放一些轻小物体观察它们在喇叭发声时是否跳动.
2.声音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里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在其他物质中能传播吗? 学生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另一位同学在另一边轻 敲桌子,然后两人互换。 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固体也能传声。 问:液体能不能传声呢? 举例:你潜入水中,可以听到岸上传来的声音;你家鱼缸里的鱼,当你猛拍 掌时,鱼会怎样?学生回答 这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再观看一个现象,看录像 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总结上面的现象及结论我们可知: 声音靠物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看图 3-13 人耳的结构。 观看录像,观察并注意说明。 原来,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这种波动叫 做声波。声波由声源向四周传播开来,传入人耳后就激起耳内鼓膜的振动,人们 便听到了声音。 3.声音传播的快慢 有一种现象,要打雷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常常是先看到闪 电,后听到雷声呢?

《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实验观察声音的产生3. 生活中的声音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实验观察声音的产生。

难点: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

2. 讲授法: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本质。

3. 讨论法:分组讨论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各种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让学生明白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实验观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理解声音的产生。

4. 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6.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程度。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能否运用声音产生的原理分析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观察学生的反馈,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八、拓展活动:1. 参观音频设备生产厂家,了解声音产生、处理和传播的相关设备和技术。

2. 举办科学讲座,邀请专业人士讲解声音科学的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3. 组织学生进行声音实验比赛,鼓励学生创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九、教学资源:1. 教材:《声音的产生》相关章节。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及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及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实验探究:声音与振动的关系3. 生活中的声音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实验探究声音与振动的关系。

2. 难点: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与振动的关系。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讲授法: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的好奇心。

2. 讲解: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解释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与振动的关系。

4. 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声音与振动之间的关系。

5. 总结:总结声音的产生原理,强调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6. 拓展: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声音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7. 作业:布置一道有关声音产生原理的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采用小组讨论、实验报告和课后习题等多种形式评估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生活经验,评价其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声音科技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声音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录音棚、剧院等场所,实地感受声音的录制和传播过程。

3. 开展校园噪声调查,让学生了解噪声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_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_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1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可以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本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才能、实验才能、和科学抽象才能;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别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准备】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假如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展新课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局部,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

《声音的产生》精品教案

《声音的产生》精品教案

《声音的产生》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声音的产生原因,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学会观察和记录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声音的产生原因,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难点:学会观察和记录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播放一段声音的音频,引出声音的话题。

2.提问学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认识声音的产生
1.做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过程,如敲击鼓面、拨动
琴弦等。

2.讲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原理。

3.观察记录
1.让学生选择一种物体,观察它振动产生声音的过程,并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总结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特点。

4.总结
1.总结声音的产生原因和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特点,强调声音在生活
中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了解声音的产生。

5.作业布置
1.让学生回家观察一种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过程,并写一篇观察报告。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及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及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声音与生活、科技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与振动的关系。

2. 难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利用。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扬声器、尺子、气球、塑料瓶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出本课主题。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探讨声音产生的原因。

3. 讲解声音的产生:教师根据实验结果,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 声音的传播:引导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5. 声音的利用:举例说明声音在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电话、音响等。

五、课后反思:1. 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发展。

3. 学生对声音与生活、科技关系的关注程度,以及对环保意识的培养。

4. 教学方法的改进,如是否需要增加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5.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频率和音调的关系,知道音调是由声波的频率决定的。

2. 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强弱和音量的关系,了解声波的振幅对声音强度的影响。

3. 拓展声音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如超声波、次声波等,以及声音在医学、军事等领域的应用。

七、课堂练习:1. 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声音的产生原因。

2.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说明声音传播的条件。

3.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八、作业布置:1. 请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声音的产生原因。

2.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介绍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精选8篇)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精选8篇)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精选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想与实验相结合,提高科学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联系生活实际的科学素养。

二、重难点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难点:物体产生声音的探究过程三、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分组实验法、谈话问答法四、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播放视频(喜羊羊召开的音乐会)提问:美妙的音乐是如何产生的?引出课题,书写题目新课探究:(1) PPT播放声音:小鸟叫声、汽车鸣笛声、水流声音等,提问:分别是什么声音?还有哪些是你熟悉的声音?(手机铃声、谈话声) 总结:声音无时不在(2) 提供鼓面放有花生米的小鼓、钢尺、气球等试验器具,四人一组,讨论如何使这些物体产生声音,并填好实验记录。

引导大胆猜想: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3) 验证猜想:举例声带振动而发出声音;倒水观察水面波动巩固提高:提问:列举其他物体振动产生的例子小结作业:师生共同总结作业:搜集人们控制声音大小的方法五、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一、声音无时不在二、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篇2【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教学过程】一、引入: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

幼儿园科学领域《声音的产生》教案

幼儿园科学领域《声音的产生》教案

声音的产生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初步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体验传话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主题小书、鼓、击鼓锤、茶杯、黄豆。

活动过程
1、做实验,体验声音的产生来自于振动。

教师:请把手放在喉咙上,大声说话,告诉老师,你感觉到了什么?
2、出示鼓与鼓锤。

①教师:这是什么?
②教师:你能听到什么吗?
3、教师击打鼓。

教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4、出示茶杯与黄豆
教师:这是什么?怎样使茶杯与黄豆发出声音呢?
5将黄豆放人茶杯,晃动茶杯。

教师:你听到了什么?
总结:声音产生于物体的振动。

2.教师进一步操作各种材料,丰富幼儿有关声音的经验。

(1)教师:在平时,你听过哪些声音?
②)教师提供快板、装满水的水杯,让幼儿自由操作,进行探究声音活动。

3.幼儿阅读主题小书,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游戏:传话。

教师:现在我们来玩一种游戏,叫“传话”。

小学科学5声音的产生(教案)

小学科学5声音的产生(教案)

小学科学5声音的产生(教案)小学科学5声音的产生引言:声音是一种由物体震动引起的机械波,它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让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声音。

在小学科学中,教授孩子们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过程,帮助他们理解声音的特性以及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如何用实验方法验证声音的传播方式,并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加深对声音的认识。

一、引发兴趣(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想一些他们曾经听到的声音,例如鸟叫、钟声、喇叭声等。

2. 让学生讨论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鼓励他们提出各种可能的观点。

二、声音的产生(20分钟)1. 向学生解释声音产生的原理:当物体振动时,空气分子也会跟着振动,产生一种机械波,即声波。

2. 通过实验演示声音的产生过程。

实验材料:- 一张橡皮筋- 一个小铃铛- 一根木棍实验步骤:a. 将一端系于固定物体上的橡皮筋,然后用手指拨动橡皮筋。

b. 学生们观察并描述振动橡皮筋产生的声音,并记录自己的观察。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橡皮筋振动时会发出声音?- 解释声音的产生原理:当橡皮筋振动时,它的振动引起了周围空气分子的振动,从而产生了声波,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4. 解释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音调:声音由振动的快慢决定,快速的振动产生高音调,慢速的振动产生低音调。

- 声音的响度:声音由振动的幅度决定,幅度大的振动产生大声音,幅度小的振动产生小声音。

- 声音的持续时间:声音由振动的时间长短决定,振动时间长的声音持续时间长,振动时间短的声音持续时间短。

三、声音的传播(20分钟)1. 呈现声音传播的实际情景,例如教室里一个同学说话,其他同学能够听到声音。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2. 解释声音的传播方式:- 声音通过空气传播。

当一个物体振动时,它周围的空气分子也会振动,并将声音传播到周围。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例如空气、水等,因此在太空等无空气的环境中,声音无法传播。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及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及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产生原理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的传播条件。

2. 难点:声音产生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尺子等)、扬声器、麦克风、实验记录表。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生对声音产生原因的好奇心。

2. 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1)教师展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桌子上,让学生感受到音叉的振动。

实验2:将扬声器放在桌子上,播放音乐,让学生观察扬声器的振动。

实验3:用麦克风捕捉扬声器播放的声音,让学生听到声音的传播。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声音产生的原因。

(3)教师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 声音的传播:(1)教师讲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如空气、水、固体等。

(2)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3)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声音传播的条件。

4. 声音的应用:(1)教师举例说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音乐等。

(2)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发现的声音应用实例。

5. 课堂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适当给予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

4.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5.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

声音的产生实验教案

声音的产生实验教案

声音的产生实验教案实验名称:声音的产生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声音的特性,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验材料:1.铃铛或响铃2.一个细长绳子或钢丝3.各种大小的容器,如玻璃杯、陶瓷碗、塑料瓶等4.沙子或盐巴5.湿布或纸巾6.橡皮筋7.纸、铅笔实验步骤:1.首先,由教师解释声音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让学生用铃铛或响铃作为声源,固定在绳子或钢丝的一端。

3.将绳子或钢丝拉紧,使铃铛悬挂在空中。

4.请学生进行实验,轻轻拨动铃铛,观察声音的发生情况。

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5.将细长绳子或钢丝的另一端固定在实验台上或其他稳定的物体上。

6.让学生再次拨动铃铛,并观察声音的发生情况。

记录下观察到的差异。

7.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解释声音在空气和实验台之间传播的原理。

8.接下来,教师将各种大小的容器准备好,如玻璃杯、陶瓷碗、塑料瓶等,并分发给学生。

9.学生可以用不同的容器进行实验,将铃铛放入容器中,然后拨动铃铛,观察声音的变化。

记录下观察到的差异。

10.学生可以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总结出声音受容器大小及材质的影响因素,并与同学分享交流。

注意事项:1.在进行实验前,教师需指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确保实验的安全性。

2.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并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

3.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

实验结果及讨论:学生在进行实验时会发现以下现象:1.悬挂在空中的铃铛会发出响亮的声音;2.将绳子或钢丝牢固固定后再拨动铃铛,声音会变得微弱。

实验结果分析:声音产生的原理是物体的振动使周围介质(如空气)产生振动,从而产生声波。

当铃铛悬挂在空中时,其振动能较好地传递给空气,形成声波。

而当铃铛用绳子或钢丝固定在实验台上后,绳子或钢丝会吸收部分振动能量,使振动不能完全传递给空气,因此声音变得微弱。

容器的大小及材质对声音的影响:学生可以发现在不同大小和材质的容器中,铃铛发出的声音会有所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产生实验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实验记录表、队鼓、盐、、泡沫小球、水、烧杯(两只,其中一只装水)饮料瓶(两个,其中一个装入一些泡沫碎粒)
2、学生准备:保鲜袋、尺子、橡皮筋、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唱首歌,好不好
(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鼓励学生跟着做动作)。

2、接下来做一个抢答题,看谁说得多,说得快:从走进教室到现在你都听到了那些声音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1)、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轰隆隆的雷声提醒我们下雨了,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
吵闹声使人烦躁,音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2)关于声音,你最想知道什么
(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声音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问:这些问题中,你们觉得应该最先解决哪一个问题呢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板书课题: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意图:引导学生自行提出问题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在所提出的问题中引导学生进行筛选,选出最先要解决的为题,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
2、明确目标
1)能制造声音并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学会“做”中学。

3、预期效果
相信大家在自己观察和小组的讨论中能完成今天的目标。

二、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利用材料制造声音,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请你们想一想,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学生交流……..)。

怎样判断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对不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实验。

其实无论什么问题,只要通过实验去听,去看,去摸,去思考,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全班分组做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提出要求:下面老师给你5分钟的时间制造声音,这儿老师有三点建议:
(1)看谁的发现最多;
(2)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
(3)注意观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时候,本身有什么变化
2)教师引导:观察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做好观察记录。

使用哪些方法实验,结果怎样观察交流尺子或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有什么不同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

[意图: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由扶到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

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发声物体的共同点,即发生了振动。

]
3、展示交流
1)小组展示使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说明发声的原因。

(小组互相帮助)
师生小结:你们都是细心的孩子。

发现尺子发声时在抖动,皮筋发声时会颤动……这些“颤动”“抖动”…在科学上,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振动(物体小的来回运动的重复)。

尺子发声时会振动,皮筋发声时会振动……什么情况尺子和皮筋不会发出声音弯曲挤压尺子发声了吗弯曲拉长皮筋发声了吗
看来,要让物体产生声音,物体必须振动,这就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其实就是-----物体的振动。

也就是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和学生一起小结)
2)验证猜想,归纳结论:物体发出声音,一定是振动了吗我们怎么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呢演示鼓面上的豆子振动。

说明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演示按压鼓面反证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意图: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设计反证法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

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简单。

]
3)刚才我们验证固体振动产生声音,那液体和气体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1)拿杯子倒水,这是什么在振动
(2)拿出空饮料瓶,对着瓶口吹。

这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我看不见有什么在振动啊
(在水中和饮料瓶中加入黄豆大的泡沫塑料小球来验证)
[这里演示的两个实验,一个证明了液体的振动,一个证明了气体的振动。

]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看题直接写出答案)
1)判断:
A、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B、用手敲击桌面,可以听到声音,但看不见桌面在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是不振动的。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消失后声音不会消失。

2)看图说出什么地方在振动
吹长号、摇铃铛、敲架子鼓、弹钢琴、弹吉他、唱歌。

3)学生做喉咙发声实验。

知道我们平时说话的声音是什么振动产生的吗声带在哪里,有哪位知道请同学们把手放在喉咙上感觉一下。

(生跟着师做、说:“你好”、“我们爱科学”)手有什么感觉(生尝试后写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