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上3《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苏教版四上3《古诗两首》

苏教版四上3《古诗两首》

诗句解释: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 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 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 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 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 明。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 句“影”指月影,“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 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 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 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 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 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 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 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 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 “诗仙”之称。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 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 《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 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2)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 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4)君:指峨眉山月。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零陵区实验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苏教版

零陵区实验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苏教版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字新词。
2.同桌互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收获,教师重点指导辨析“浒”与 “许”,“秦"与“泰”,“拳”与“卷”,“竟”与“竞”,“纲”与“刚"。
3.全班交流,指名分段读。
4.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
⑴小时候特别爱听《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的故事;
在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时,我引导学生先看图,然后语言启发,这湖面怎么样?(很平静),这平静的湖面就好像——镜子,让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感受湖面像镜子。但是我顺势引导,这里的“未磨”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预习,知道指的是没有磨过的镜子。我顺势启发学生设疑。“为什么不直接说湖面像镜子,而要说湖面像未磨的镜子呢?"于是我展示未磨的镜子,让学生从视觉角度感受镜子的暗淡,然后再出示湖面的画面,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两者的相似性,原来,没有太阳照耀下的湖面也是暗淡的,所以把湖面比作未磨的镜子.
一、导入新课。
1。在我国甘肃省境内的敦煌莫高窟里,有许多画在墙上的画(课件出示)
看,这是有关《九色鹿》的壁画,它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的。动画片《九色鹿》、故事盒里的《九色鹿》都来自这个古老的神话的故事.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童话——《九色鹿》齐读课题
3.激趣:你们见过九色鹿吗?听过关于它的故事吗?
二、听故事。
1.看画面,听故事:试着记住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2.学生听完后交流.板书:调达
三、听故事.
1.指名试述故事,结合出示图示.
2.学生根据图示,同桌间讲述故事大意。
四、读故事。
1.在这个故事的描述中,哪些词句你比较欣赏,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读《九色鹿》的故事。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25.《古诗两首》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25.《古诗两首》

柳宗元
我国唐朝著名的文 学家,字子厚,世称 “柳河东”,与唐代 的韩愈、宋代的欧阳 修、苏洵、苏轼、苏 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 ” 。一生留诗文作品 达600余篇,其文的成 就大于诗。
题解
“江雪”,是指江上的雪。 由此可以看出本诗的创作季节是冬季,给人一种寒冷 凄凉的感觉。 (创作背景:柳宗元21岁中进士,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黑 暗,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立志改革腐败的政 治,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 迫害,被贬到永州,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极度贫穷,柳 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他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 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心里非常难过,非常悲愤。《江雪》 这首诗,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
拓展练习。 元日是一年的第一天,所以这一天常使古人 抒情感怀。请读背下列诗人的诗作,体会诗 人的心境。 1、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唐 李世 民《元日》 2、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 —宋 陆游《木兰花 元日》 3、夜半梅花添一岁,梦中爆竹报残更。 — —宋 杨万里《乙丑改元开禧元日》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 想家、文学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在文学 方面,王安石不仅在理 论上独树一帜,而且在 创作实践上别具一格, 给后人留下1540多首诗 歌、800多篇散文的丰 富文化遗产。
认真观察课文插图,跟同桌说说你看 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江 雪
【唐】柳宗元
题秋江独钓图
[清] 王士祯
千山鸟飞绝,
景:凄冷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人:孤独 顽强
一丈丝纶一寸钩。

四年级(上)第3课《古诗两首》(峨眉山月歌)主备:沈霞

四年级(上)第3课《古诗两首》(峨眉山月歌)主备:沈霞
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诗歌
(1)指名读
(2)划分节奏齐读
出示: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押什么韵呢?
第三板块:理解诗意。
过渡:在秋天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大地,这样的景象多么令人难忘啊!大诗人李白在这首诗的第一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夜月色图,让我们共同去体会一下吧!
(3)时间:3分钟
预设:诗歌中的月亮都寄托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第六版块:布置作业。(2分钟)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
1.上堂课,我们跟随刘禹锡的脚步,欣赏了月下千里洞庭的湖光山色,刘禹锡笔下的洞庭山水在月光下独具空灵、恬静、朦胧之美。
2.揭示课题
这堂课,我们欣赏李白的一首诗——《峨眉山月歌》
3.学习生字“眉”
介绍:《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所写。为谋求政治出路,实现政治理想,胸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当他乘船夜行,仰望峨眉山上皎洁的明月,俯视月映清江的迷人美景时,感怀万千,写下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
指名朗读。
李白初次离开家乡,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设计
主备人:能仁小学沈霞执教日期:2014年月日
教学
内容
3.古诗两首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学习
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生字“眉、溪、峡、君”,理解“发、向、下、君”的意思。
3.能连贯地说说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
重难点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25、古诗两首《元日》(1)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25、古诗两首《元日》(1)
(顽强不屈、坚韧不拔、毫无畏惧、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
精神— 顽强不屈 心情— 孤独悲愤 环境— 寒冷凄凉
品评《元日》和《江雪》
相同点: 1、都描写冬季 2、作者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不同点
1、表达了不同的情感
《元日》表现了人们喜 气洋洋欢度春节的幸福 景象,也寄托了作者执 政变法,对未来充满希 望的喜悦心情。
读读古诗,思考:
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过年的吗?从诗 中哪些地方知道?把它画起来。
燃爆竹 饮屠苏
换新桃
《元日》诗主要内容
•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 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 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 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 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 浓厚的生活气息。
《元日》诗主要思想情感
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 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 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 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 生机。其中含也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 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在王安石担任宰相之后,积极 推行新法,《元日》就写于这一年 的春节。在他的心目中,新的国家 政策好像春风浩荡,阳光普照,一 定会给国家带来了欣欣向荣、人民 安居乐业的新气象,此时此刻,王 安石的心情怎样?
《江雪》流露出诗人凄 清、孤独、寂寞的情怀, 在遭受打击之后,寄情 山水,不愿与当权者同 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 借景抒情
• 这首诗中,渔翁与大自然抗争的形 象正是诗人柳宗元自己的精神写照: 越是艰难困苦才越能激发“我”顽 强不屈的精神,不是吗?
思考:你读过的古诗中,还有谁
也有这样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的?
古诗两首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

第一课《老师,您好!》课文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架起金桥。

啊,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每当看到时代在飞速地前进,我心中就涌起感情的波涛:老师,您好!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

啊,教师的事业多么美好!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

每当看到鲜花在幸福地开放,我就情不自禁地衷心祝愿:老师,您好!第2课《但愿人长久》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苏轼。

有一年,他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

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

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

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

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

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第3课《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

第一课《老师,您好!》课文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架起金桥。

啊,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每当看到时代在飞速地前进,我心中就涌起感情的波涛:老师,您好!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

啊,教师的事业多么美好!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

每当看到鲜花在幸福地开放,我就情不自禁地衷心祝愿:老师,您好!第2课《但愿人长久》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苏轼。

有一年,他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

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

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

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

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

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第3课《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苏教版四上25《古诗两首》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苏教版四上25《古诗两首》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条条旳道路上都不见人走动留下旳脚印 。
孤零零旳小船上,有个身披蓑衣,头戴斗 笠旳老渔翁,
正独自一人冒着满天飞雪在寒冷旳江面上 钓鱼 。
环境
寒冷凄凉 1.“绝”、“灭”,凄凉旳程度——全部旳山,全部旳路 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没有声音,除了 渔翁,再也没有别旳生命! 2.假如没有“绝”和“灭”这两个字,会是一幅怎样旳景 象?热闹、繁华,生机勃勃,“绝”、“灭”两个字,使 这一切刹那间无影无踪,变得如此荒凉。 3.“寒”,是造成凄凉旳根本原因——这么寒冷旳天气, 鸟儿无处觅食,只好躲在巢中避寒;这么寒冷旳天气,人 们无法劳作,只好呆在家中取暖。
25、古诗两首
苏教版四上语文
自主学习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节奏。 2、指名朗诵,相机正音 3、再读古诗,读出停止和节奏。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在字典中旳解释有下列六种, 你以为在这里是哪种解释?
(1)开始旳,第一。 (2)为首。 (3)主要、根本。 (4)元素。 (5)构成一种整体旳。 (6)货币单位。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注解
1.千山:周围旳群山。 2.绝:断绝 。 3.万径:数量诸多旳道路。 4.踪:脚印。 5.灭:消灭,消失(没有了)。 6.孤舟:孤单单旳一条小船。 7.蓑笠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旳老翁。 8.寒江:寒冷江面上。
译文
众多旳山岭,看不到一只飞鸟,
暗,柳宗元和几种血气方刚旳年轻人,立志改革腐败旳政 治,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遭到皇帝和权臣旳反对 迫害,被贬到永州,当初旳永州非常偏远,极度贫穷,柳 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他想到自己报国旳高尚理想不 能实现而又无人了解,心里非常难过,非常悲愤。《江雪》 这首诗,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旳。)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1、老师,您好!《老师,您好!》这是一首现代抒情诗,通过描绘教师在社会发展及人类进步中作出的巨大贡献,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感激、热爱的思想感情。

2、但愿人长久本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表达了苏轼思念亲人、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并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诚挚的祝愿。

3、古诗两首1.《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的美景,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诗的前两句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后两句是: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中描写了白、银、青三种颜色,将洞庭湖的秀丽娴静刻画得恰到好处。

这首诗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把洞庭湖水面比作未磨的铜镜;后两句把洞庭湖比作了白银盘,把君山比作了青螺。

2.《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写的。

诗人在(秋天的晚上)乘船远行,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最后到达(渝州)。

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前两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后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4、秋天《秋天》课文主要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5、我给江主席献花本文生动地记叙了“我”随着欢迎队伍在启德机场等待江主席的到来,并给江主席献花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国家领袖的爱戴,以及在回归祖国的大喜日子里香港同胞的无比激动和欣喜之情。

6、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

本文通过对天安门周边建筑和节日里的天安门广场景象及人们活动的描写,展现了天安门广场的壮观、辉煌。

7、徐悲鸿励志学画《徐悲鸿励志学画》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

《望洞庭》教案

《望洞庭》教案

《望洞庭》教案《望洞庭》教案(精选16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望洞庭》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洞庭》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背诵古诗。

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

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2、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héhuó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

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

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⑴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注意: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

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小学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3古诗两首

小学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3古诗两首
教学过程
备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板书设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作业布置:
1、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教学反思: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峨眉山月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文必背内容(苏教版)

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文必背内容(苏教版)

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文必背内容(苏教版)清晨,东方露出了淡淡的曙光,天安门城楼在晨曦中显现出它的雄姿。

庄严的升旗仪式就在这时开始,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

每当节日到来,天安门广场更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无数盆鲜花组成一个个大花坛,把广场装点得犹如五彩缤纷的大花园。

入夜,华灯齐放,礼花飞舞,天安门广场一片辉煌。

来自祖国各地的人们翩翩起舞,纵情歌唱。

鲜花与彩灯辉映,礼花伴歌声齐飞,天安门广场沸腾起来了。

7、《泉城》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

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了。

珍珠泉在泉城路北。

泉池约一亩见方,清澈见底。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

在阳光的映照下,那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了水面上来。

五龙潭在旧城的西门外,由五处泉水汇注而成,所以人们称它“五龙潭”。

在五龙潭的周围还有月牙泉、悬清泉、古温泉等,组成了五龙潭泉群。

黑虎泉的源头在悬崖下的洞穴中。

泉口是用石头雕成的三个老虎头,泉水便从“老虎”的口里不断地喷吐出来。

水声喧腾,昼夜不息。

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位于西门外的趵突泉公园内。

一个开阔的方形泉池,差不多占了大半个公园。

池里的水很清,游鱼水藻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咕嘟咕嘟”地从泉底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

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所以人们称济南为“泉城”。

8、《九寨沟》三、四、五自然段: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

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

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

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

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1.诗词背诵:请同学们课后熟练背诵《题西林壁》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家长签字确认,以巩固课堂所学。
-提醒学生注意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诗词鉴赏:请同学们从课本或其他资料中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分析其艺术特色,并撰写一篇100字左右的鉴赏心得。
-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鉴赏,如:诗人情感、表现手法、意象等。
3.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智慧,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热爱生活。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5.通过学习古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学情分析
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他们在学习《24古诗两首》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逐渐浓厚,但古诗中的部分词汇、句式和意境对他们来说仍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所学: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古诗内容、艺术特色和创作方法。
-教师可以这样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你们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吗?”
2.情感升华:强调古诗中蕴含的美好情感,引导学生珍惜生活、关爱自然。
-教师可以这样总结:“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们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的真挚情感。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发现美、欣赏美,用诗词歌赋来赞美我们的美好生活。”
4.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古诗的韵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检测,巩固学生对古诗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23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23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本组教材编排了四组课文《老师,您好!》《但愿人长久》《古诗两首》《秋天》。

《老师,您好!》赞美了老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感激、热爱的思想感情;《但愿人长久》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古诗两首》描写了秋夜的景色;《秋天》是一首诗歌,描写了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这一课文体裁丰富,有诗歌,有历史故事,也有古诗。

教师应根据不同体裁特点进行教学,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其阅读兴趣,为他阅读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点拨指导,注意渗透学生。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4.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法:启发式情境式讲授法观察法朗读法比较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老师,您好! 2课时2.但愿人长久 2课时3.古诗两首 2课时4.秋天 2课时作文 2课时练习1 3课时第二单元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本组编排了四篇课文《我给江主席献花》《天安门广场》《徐悲鸿励志学画》《虎门销烟》。

教师在教这四篇课文时,都应注意让学生感受,体会并激发一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天安门广场》让学生知道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徐悲鸿励志学画》让学生体会徐悲鸿为祖国人民争气争光,发愤努力,刻苦学画的精神,教育他们要以徐悲鸿为榜样,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虎门销烟》让学生认识虎门销烟的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辱的精神。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懂得天安门广场凝聚着中国人民的血泪和智慧,她是新中国的象征,从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案(1)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案(1)

强调掌握
强调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 掌握,鼓励他们背诵和运 用所学知识。
THANK YOU
感谢聆听
理解《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 羌江水流”的景象和情感表达。
掌握两首诗中的生字词,如“洞庭”、“峨眉”、 “秋月”、“江水”等,了解其读音和含义。
过程与方法
02
01
03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 情感。
通过想象诗中的景象,如“湖光秋月”、“半轮秋月 ”、“平羌江水”,深入理解诗的意境。
2. 掌握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望洞庭》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望洞庭》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望洞庭》
教学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教学视频
用于介绍古诗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古诗的赏析等内 容。
通过视频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了解古诗 的内涵和意境。
05
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
总结词
回顾学生之前学过的古诗知识和经验。
详细描述
在开始新课之前,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之前是否学过其他古诗,对古诗的韵律和节 奏有何了解,以及是否了解诗人刘禹锡和李白的基本情况。通过这些提问,教师 可以了解学生对古诗的已有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教学策略
总结词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详细描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古诗的背景、意境和表现手法。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示范 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让他们通过交流和思 考,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意义。

小学语文_古诗两首其一《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古诗两首其一《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_古诗两首_语文_小学_【教材分析】《峨眉山月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两首》之一。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所写。

为谋求政治出路,实现政治理想,胸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当他乘船夜行,仰望峨眉山上皎洁的明月,俯视月映清江的迷人美景时,感怀万千,写下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

诗中一方面流露出诗人出蜀的急切心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诗人的依依乡情。

所以,这首诗,看似咏月,实则抒发怀乡之情。

【学情分析】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想,只要课上,老师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和适当的引导、结合文本、联系生活,本堂课应该会是一堂精彩的课。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意,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法、学法】教法:运用各种手段,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能在读中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法:课标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我们可以运用“自读—质疑—交流——小组合作探究——多种展示”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习。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5—8分钟)1、创景导课,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诗人都有一个月亮情缘,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有关月亮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齐背古诗)。

2、揭题师:我们熟悉的《静夜思》是李白写的有关月亮的诗?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有关月亮的诗歌《峨眉山月歌》。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3《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3《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3《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3《古诗两首》精品教案第一课时望洞庭教材分析古代教育学家XXX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XXX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所以研究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研究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

“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讲授流程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的故国江山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触感染颇深。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明白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晓得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略)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XXX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XXX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

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一练 1、《望洞庭》和《峨眉 山月歌》都是描写 _________(A、夏天的景 色的;B、春天景色的; C、秋天景色的)。 2、《望洞庭》通过丰富 的_________和形象的 _________将月夜的洞庭 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 《峨眉山月歌》描写了 作者行船时思念 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唐 刘禹锡
相:互相 和:和谐 镜:铜镜
未:没有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 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和月亮交相辉映,显 得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 面就像没有被磨拭的铜镜一样。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远远望去,那在月亮光映照下的洞庭湖 就像一个白银做成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 君山则像放在银盘里的一北部,岳阳市附近, 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 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 多名胜。
洞庭秋月
洞庭夕照
波光粼粼
银光闪闪
水平如镜
迷迷蒙蒙 宁静和谐
水天一色
朦朦胧胧 心旷神怡
洞dònɡ、潭tán、螺luó、磨mó
望 洞 庭
诗句翻译: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峨眉山月歌
李白,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又号 “谪仙人”,中国唐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被贺知章称为 “诗仙”,其诗大多 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 心的情感为主。诗风 雄奇豪放。他与杜甫 并称为“大李杜”, 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
下:去(从上游向下游驶去)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渝州:今重庆市
诗句解释: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 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 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 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市境 内,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地势 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 美誉。气候多样,植被丰富,共有 3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 的树种。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 队向游人讨食,为峨眉一大特色。它 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影:月影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平羌:青衣江 流:流动 夜发:夜间出发 清溪:地方名 向:驶向 思:思念 君:友人
练一练 多音字注音我最棒。 和_____平 磨_____刀 和_____诗 磨_____坊
发_____卡 发_____现
练一练 1、《峨眉山月歌》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____。 2、请写出后两句的意思: 3、诗中共提到五处地名,请用“______”画出来。
知识拓展我能行 1、洞庭湖位于我国的_______省,是我国的第____大淡水 湖。峨眉山在_______省,为我国______教四大名山之一。 2、本课作者刘禹锡的古诗还有________、_______等;本 课作者李白的古诗还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3、关于秋天美景的古诗句还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