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工作的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运动解剖学(肌学)

运动解剖学(肌学)
心肌能够通过收缩,推动血液在心脏和血管 中流动。
平滑肌的特点与功能
特点
平滑肌广泛分布于人体内脏器 官,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
生殖系统等。
自主控制
平滑肌能够自主地收缩和舒张 ,控制管道器官的口径和物质 流动。
适应性
平滑肌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调整 自身的收缩状态,维持器官的 正常功能。
保护作用
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能够保护 器官免受外界压力和损伤。
持续学习与更新
肌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需要保 持持续学习的态度,关注最新研究进 展。
肌学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提高运动表现
通过了解肌肉的生理特点和运动规律, 可以制定更有效的训练计划,提高运动
表现。
个性化训练指导
根据个体肌肉的特点和需求,可以制 定个性化的训练指导,提高训练效果。
预防运动损伤
了解肌肉的起止点和功能,有助于预 防运动中的肌肉拉伤和其它损伤。
05
运动与肌肉
运动对肌肉的影响
肌肉生长与发育
运动刺激肌肉生长,促进肌肉纤 维增粗,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
肌肉适应性
长期规律的运动可以增强肌肉的适 应能力,使其更好地应对各种运动 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肌肉功能改善
运动能够提高肌肉的收缩速度、力 量和耐力,改善肌肉的工作效率。
肌肉损伤与恢复
肌肉拉伤
运动中由于肌肉过度伸展或突然强烈收缩导致肌 肉纤维撕裂,引起疼痛和肿胀。
同时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
骨骼肌的协作与运动
协作
人体在进行各种运动时,需要多块骨骼肌协同工作,共同完成某一动作。
运动类型
骨骼肌的运动类型包括等张收缩、等长收缩和等动收缩等。等张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张力 不变,而长度缩短或延长;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张力增加,但长度不变;等动收缩是 指肌肉收缩时长度不断变化,而张力始终保持不变。

肌肉工作的概念

肌肉工作的概念

肌肉工作的概念
肌肉工作是指肌肉在进行收缩时所做的力量输出和功率产生的过程。

当肌肉受到神经系统的指令刺激时,肌纤维收缩,产生力量来完成特定的任务。

肌肉工作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肌纤维的收缩:肌肉由许多肌纤维组成,每个肌纤维都能进行收缩。

在收缩过程中,肌纤维中的肌原纤维(细胞)会通过滑动蛋白丝(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来缩短纤维长度,从而产生力量。

2. 肌肉力量输出: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可以用于推动或拉伸物体,从而完成运动任务。

肌肉力量的大小取决于肌肉纤维数量、类型和激活程度等因素。

3. 肌肉功率的产生:肌肉功率是指肌肉在某个时间内所产生的力量和速度的乘积。

肌肉工作时,可以通过增加力量输出或增加运动速度来增加功率。

4. 肌肉协调性:肌肉工作还涉及到多个肌肉的协调性。

不同的肌肉团队合作,以产生有效的力量和运动。

肌肉工作的概念对于理解运动、力量训练和康复等领域非常重要。

通过了解肌肉的工作原理,可以更好地优化运动表现、设计训练计划,并预防或康复肌肉损伤。

速写肌肉知识点总结大全

速写肌肉知识点总结大全

速写肌肉知识点总结大全肌肉是人体中的重要组织之一,通过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人体才能完成各种运动和动作。

因此,了解肌肉的结构、功能和运动原理对于理解人体运动学和运动生理非常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总结肌肉的相关知识点,包括肌肉的结构、肌肉运动的原理、肌肉的分类、肌肉的力量训练等内容,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肌肉的相关知识。

一、肌肉的结构肌肉是由肌肉纤维组成,肌肉纤维又由肌原纤维组成。

肌原纤维由许多肌肉纤维束组成,每个肌肉纤维束又由许多肌肉纤维组成。

肌原纤维包含许多肌肉蛋白,包括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

肌动蛋白通过和肌球蛋白的结合,能够收缩和放松,从而完成肌肉的运动功能。

此外,肌肉还包含肌肉膜、肌腱等结构,这些结构对于肌肉的功能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保护作用。

二、肌肉运动的原理肌肉的运动原理涉及到多种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机制。

其中,最主要的是肌肉的收缩机制。

在肌肉以神经冲动刺激下,肌肉蛋白能够产生横向收缩,从而使得肌肉产生力量,完成运动功能。

此外,肌肉的收缩还与肌肉内的钙离子、ATP、肌酸、乳酸等物质有关,这些物质能够影响肌肉的收缩速度和力量。

此外,肌肉运动还与神经系统的协调和调控有关,神经系统能够调节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从而使得肌肉能够产生合适的力量和速度。

三、肌肉的分类肌肉根据其形态和功能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根据肌肉形态的不同,肌肉可以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骨骼肌是人体中最多的肌肉组织,主要负责人体的运动功能。

而平滑肌和心肌则主要分布于内脏器官和心脏,起到维持内脏器官功能和心脏跳动的作用。

此外,根据肌肉的运动特点和能量系统的不同,肌肉还可以分为慢肌和快肌。

慢肌主要参与低强度长时间的运动,而快肌则主要参与高强度短时间的运动。

四、肌肉的力量训练肌肉的力量训练是体育运动和健身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力量训练,人们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改善肌肉的形态和功能。

在力量训练中,人们可以采用多种训练方式,包括自重训练、器械训练、弹力绳训练等。

肌肉的运动原理

肌肉的运动原理

肌肉的运动原理
肌肉是人体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收缩和松弛来实现运动。

肌肉的运动原理可以简单地分为三个步骤:兴奋、收缩和放松。

首先是肌肉的兴奋过程。

当大脑接收到运动指令时,它会通过神经纤维向肌肉发出信号。

这个信号传递过程中涉及到神经冲动的传导,也称为兴奋传导。

神经冲动经过神经纤维传递到肌肉纤维的末梢部分,同时释放出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物质。

这些神经递质会刺激肌肉纤维上的受体,导致肌肉纤维内部的细小结构发生改变。

接下来是肌肉的收缩过程。

当神经递质与肌肉纤维上的受体结合后,肌肉纤维内的细胞质释放出储存的钙离子。

钙离子的释放会使肌肉纤维内的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结合,形成肌链桥。

当肌链桥形成后,肌肉纤维会发生短缩,即收缩。

这个过程是肌肉的主要力量输出机制。

最后是肌肉的放松过程。

当神经冲动停止传导时,神经递质的作用也会终止,钙离子的释放停止,肌链桥断裂。

这使得肌肉纤维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肌肉放松。

总结起来,肌肉的运动原理是通过神经递质传导、钙离子释放和肌链桥的形成与断裂来实现的。

这一过程使肌肉能够进行收缩和放松,从而实现人体各种运动和动作。

肌丝滑动原理

肌丝滑动原理

肌丝滑动原理
肌丝滑动原理是指在肌肉收缩和放松的过程中,肌肉中的肌丝相互滑动,从而实现肌肉的收缩和伸长。

这一原理是肌肉功能的基础,也是人体运动的重要机制之一。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肌丝滑动原理的相关知识。

肌丝结构。

肌丝是构成肌肉组织的基本单位,由肌原纤维和肌原纤维中的肌光蛋白和肌肌蛋白组成。

肌原纤维中的肌光蛋白和肌肌蛋白呈条纹状排列,形成肌丝。

肌丝的结构可以分为肌肌蛋白丝和肌光蛋白丝,它们之间通过交叉桥连接在一起。

肌肉收缩。

当神经冲动到达肌肉后,肌肉细胞中的钙离子浓度会增加,钙离子与肌光蛋白丝上的肌钙蛋白结合,使肌光蛋白丝发生构象变化,暴露出肌肌蛋白丝上的结合位点。

肌肌蛋白丝上的肌头蛋白与肌光蛋白丝上的结合位点结合,形成肌丝滑动的桥梁,肌丝开始相互滑动,肌肉开始收缩。

肌肉放松。

当神经冲动停止时,肌肉细胞中的钙离子浓度会减少,肌光蛋白丝上的结合位点被覆盖,肌头蛋白与结合位点解离,肌丝停止滑动,肌肉开始放松。

肌丝滑动原理的意义。

肌丝滑动原理是肌肉收缩和放松的基础,也是人体运动的重要机制。

了解肌丝滑动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肌肉的功能和运动的过程,对于运动训练和康复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肌丝滑动原理的研究也为药物的研发和治疗肌肉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结语。

肌丝滑动原理是肌肉收缩和放松的基本原理,对于人体运动和肌肉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肌丝滑动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肌肉的运动过程,指导运动训练和康复治疗,为药物研发和治疗肌肉疾病提供理论支持。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骨骼肌工作原理

骨骼肌工作原理

骨骼肌工作原理骨骼肌,也称为横纹肌或条纹肌,是人体内最常见的肌肉类型。

它是由肌肉纤维组成的,这些纤维排列成纵横交错的条纹状结构。

骨骼肌主要负责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维持。

那么,骨骼肌是如何工作的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骨骼肌的结构。

骨骼肌由肌束组成,每个肌束又由许多肌纤维构成。

每个肌纤维都是由许多肌原纤维组成的。

肌原纤维是肌肉纤维的最小单位,它们由肌纤维蛋白组成,包括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

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骨骼肌收缩和松弛的基础。

当我们进行运动时,大脑会发送信号到骨骼肌,引起肌肉收缩。

这个信号是通过神经元传递的,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将信号传递给肌肉,肌肉纤维收缩并产生力量。

这种收缩是由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具体来说,当神经冲动到达肌肉纤维时,它会引发一系列的生化反应。

首先,钙离子会从肌浆网中释放出来,进入肌纤维。

钙离子的增加会激活肌球蛋白,使其与肌动蛋白结合。

当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结合时,肌肉纤维会缩短,产生力量。

这种肌肉纤维的收缩是由许多肌原纤维同时收缩引起的。

当运动停止时,神经冲动停止发送,钙离子会重新吸收回肌浆网中。

这样,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之间的结合也会解除,肌肉纤维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这个过程被称为肌肉的松弛。

骨骼肌的工作原理可以用“滑动蛋白理论”来解释。

根据这个理论,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之间的结合会导致肌动蛋白滑过肌球蛋白,从而引起肌肉纤维的收缩。

这种滑动蛋白的过程需要能量,这是由肌肉细胞内的线粒体提供的。

除了滑动蛋白理论,还有一种理论被用来解释骨骼肌的工作原理,即“肌浆网-钙释放理论”。

根据这个理论,肌浆网中的钙离子释放出来后,会与肌球蛋白结合,从而引起肌肉纤维的收缩。

这个理论强调了钙离子在肌肉收缩中的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骨骼肌工作的原理可以归结为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神经冲动到达肌肉纤维时,钙离子会释放出来,激活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结合,引起肌肉纤维的收缩。

体育动作解剖学分析

体育动作解剖学分析
两臂侧举至90度,且保持在水平位。
(3)分析结果:
环节 肩带 上臂 前臂


关节 运动 与外力 原动 工作 关系肌 条件胸锁 肩关节 肘关节 桡腕关节
掌指关节 指关节
上回旋 外展 伸、旋内 微屈

相反 M肌=M外
斜方肌上 下部、前 锯肌下部
相反 M肌=M外 三角、冈 上、肱三、 肘
相反 M肌=M外 旋前圆、 旋前方
克制工作
克制工作
直腿仰卧起坐动作向下还原阶段的动作分析
环节 头颅 胸廓 骨盆
关节 运动 与外力关 原动 工作条 工作

肌 件 性质
颈椎关节 伸 慢反
腰骶关节 伸
慢反
髋关节

慢反
胸锁乳突 肌、颈前

腹直肌、 腹内外斜

髂腰肌、 股直肌、 缝匠肌等
下固定 下固定 下固定
退让工作 退让工作 退让工作
(5)小结与建议:
(4)分析结果:
直腿仰卧起坐动作坐起阶段的动作分析
环节 头颅 胸廓 骨盆
关节 运动 与外力关 原动


颈椎关节 腰骶关节 髋关节

相反 M肌﹥ M外
胸锁乳突 肌、颈前


相反 M肌﹥ M外
腹直肌、 腹内外斜


相反 M肌﹥ M外
髂腰肌、 股直肌、
缝匠肌等
工作 条件
下固定
下固定
下固定
工作性 质
克制工作
动力性工作分为向心工作(克制工作)和离心 工作(退让工作)两种。
肌肉收缩力矩大于阻力矩,运 动环节朝肌肉拉力方向运动, 肌肉的动点向定点靠拢;肌肉 变短、变粗,触摸时较硬。 如:三角肌和冈上肌使肩关节 外展;负重前臂弯举过程中, 肱二头肌和肱肌所做的工作。

简述肌丝滑行学说

简述肌丝滑行学说

简述肌丝滑行学说肌丝滑行学说是一种关于肌肉收缩机制的理论,它解释了肌肉如何产生力量和运动的过程。

本文将简述肌丝滑行学说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研究成果。

肌丝滑行学说是由英国生物物理学家 A.F.赫尔西在1954年提出的。

该学说认为肌肉收缩是通过肌丝在肌肉细胞中相互滑动来实现的。

肌丝是肌肉细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构成。

肌球蛋白形成肌丝的骨架,而肌动蛋白则能与肌球蛋白相互作用,产生肌肉的收缩力。

根据肌丝滑行学说,当肌肉收缩时,肌动蛋白会与肌球蛋白结合并发生构象变化,这使得肌动蛋白能够与肌球蛋白上的结合位点相结合。

这个过程中,肌丝会相互滑动,使肌肉细胞缩短。

当肌肉松弛时,肌丝会回到原来的位置,肌肉细胞恢复到伸展状态。

肌丝滑行学说的提出为解释肌肉收缩的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肌肉收缩是由肌动蛋白的收缩和伸长所驱动的。

在肌肉收缩过程中,肌动蛋白通过与肌球蛋白的结合,产生力量并推动肌丝滑动。

这一过程是由肌丝上的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调控的。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们通过使用高分辨率显微技术和生物化学方法,对肌丝滑行学说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他们发现,肌丝滑行过程中,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高度有序的。

肌动蛋白通过与肌球蛋白的结合,将ATP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并产生力量。

这一过程是高度协调的,需要多种蛋白质和离子通道的参与。

肌丝滑行学说还为肌肉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些肌肉疾病,如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和肌肉营养不良症,与肌肉收缩机制的异常有关。

通过研究肌丝滑行学说,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疾病的发生机制,并寻找相应的治疗方法。

肌丝滑行学说是一种解释肌肉收缩机制的理论,它认为肌肉收缩是由肌丝在肌肉细胞中相互滑动而实现的。

通过不断的研究,科学家们对肌丝滑行学说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并将其应用于肌肉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中。

肌丝滑行学说的发现对于揭示肌肉收缩的机制和促进健康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健美理论1

健美理论1

后展双肱二头肌
背向裁判员直立,弯屈双 臂与腕部(动作与前展双 肱二头肌相同)。然后一 脚以脚尖着地提起脚跟向 后支撑,用力收缩全部手 臂以及肩部肌肉、上下背 肌、大腿、小腿肌肉。
后展背阔肌
背向裁判员直立,将双手 置于腰部,肘部张开,一 脚以一脚尖着地,提起脚 跟向后支撑,将背阔肌尽 力伸展,用力收缩小腿肌 。
1989年我国正式加入亚洲健美协会。
我国健美运动发展概况
1992年9月,中国健美协会正式成立。12月中国举行了首届“健美 先生”“健美小姐大赛”。 1993年中国健美协会颁布《等级裁判员晋升条例》、《健美运动员 等级制度》 。
2005年11月,第59届世界健美锦标赛我国选手钱吉成获60公斤级冠 军。
健美训练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练习时间
初练者以隔天进行锻炼为宜。训练有素者一般每周安排4~6次,每 次应有主次之分。 一天当中,早、午、晚都可进行练习。早餐前可到室外空气新鲜处 练习,运动量不宜太大。下午锻炼较为合适,可加大运动量,晚上 可在饭后一个半小时后进行,运动量也不宜太大。 每次锻炼时间可控制在1小时左右,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可适当延 长时间,但不宜超过2小时。
改善体形体态
健美运动的各种动作能给予身体某些部位的生长发育以 巨大的影响,促使骨骼的生长和肌肉的发展。科学的训 练还可减少肌肉中的脂肪含量。达到消脂减肥的目的。
这些变化都能够有效地改善人的体形体态。
调节心理活动,陶冶情操
通过健美锻炼健美体形、调节情绪,保持旺盛的精 力和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和工作,有效地调节人们的心 理活动,使大脑得到积极的休息。 健美锻炼给人们带来的变化,如形体美、姿态美, 常会使人活泼开朗、精力充沛,对工作学习充满信心, 陶冶人的美好情操。

02 肌肉的工作

02 肌肉的工作

1.快肌纤维
①直径较粗、呈苍 白色。
②线粒体容积密度 小,肌质网发达。
③接受脊髓前角大 运动神经元支配。
④神经元所支配的 肌纤维数量多。
2.慢肌纤维
①直径较细,呈红色
②线粒体容积密度大 ,毛细血管网发达
③支配慢肌纤维脊髓 前角小运动神经元
④一个运动神经元所 支配的肌纤维数量 少。
《人体生理学》
(二)代谢特征
(一)训练能否引起两类肌纤维互变 ---------两种观点
早期研究者认为,肌纤维的百分比 组成是由遗传决定而不能随训练互 变; 但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肌纤维类型 可随专项训练而产生适应性变化。
《人体生理学》
(二)运动时两类肌纤维的募集 许多运动中,快肌纤维和慢肌纤 维两者都可动用 在强度低的耐力性运动中,优先 动用慢肌 在大强度运动中,优先动用快肌
《人体生理学》
(四)训练对肌纤维代谢能力的影响
实验证明,耐力训练可使慢肌纤维 中线粒体数目增多,体积增大,有 氧氧化酶的活性提高,从而提高慢 肌纤维的有氧氧化能力。 研究认为, 耐力训练可使快肌纤维 中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提高。
《人体生理学》
[复习思考题]
1.试比较肌肉工作三种形式的特点?指出它们 在体育实践中的意义。
《人体生理学》
《人体生理学》
曲线:
若将不同的肌肉初长度与张力的变 化绘制成座标图,就可以得到一条 曲线,称肌肉收缩的长度-张力关 系曲线 该曲线类似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其 顶点显示,适宜初长度时肌肉收缩 产生的张力最大
《人体生理学》
肌肉初长度与主动张力的关系
《人体生理学》
肌肉收缩的长度-张力关系机制
《人体生理学》
第二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肌肉工作原理

肌肉工作原理

肌肉工作原理肌肉是人体重要的组织之一,它们不仅仅让我们进行各种运动活动,还起着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器官的重要作用。

肌肉工作的原理涉及到肌肉收缩和放松的过程,以及肌肉的结构和神经控制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介绍肌肉工作的原理。

首先,了解肌肉的结构对于理解其工作原理至关重要。

肌肉由肌纤维组成,每个肌纤维又由许多肌原纤维构成。

在肌原纤维中,有许多细长的蛋白丝,即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

当肌肉收缩时,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变化,导致肌纤维的长度缩短。

肌肉的收缩是由神经系统控制的。

当我们想要进行运动时,大脑会发出指令,通过神经元向肌肉发送信号。

这些信号通过神经传递到肌肉,刺激肌肉收缩。

每个肌肉都与神经元相连接,这种连接称为神经肌肉接头。

神经肌肉接头是肌肉收缩的关键部位,它将神经信号转化为肌肉收缩的力量。

肌肉收缩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无氧收缩和有氧收缩。

无氧收缩是指在短时间内产生大力量的收缩,例如进行重力训练时所使用的力量训练。

这种类型的肌肉收缩主要依赖于肌肉中储存的高能磷酸盐,如肌酸磷酸盐。

当这些高能磷酸盐分解时,释放出能量,促使肌肉收缩。

然而,由于这种能量储存有限,无氧收缩只能持续短时间。

与之相对,有氧收缩是指在较长时间内产生持久而稳定的力量的收缩。

这种类型的肌肉收缩主要依赖于氧气供应和能氧代谢。

当我们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或游泳时,我们的身体会将氧气输送到肌肉中,将葡萄糖和脂肪氧化分解为能量。

这种能氧代谢能够持续长时间,使肌肉能够持续工作。

除了收缩和放松,肌肉还具有伸展和塑造的作用。

通过正确的训练,我们可以增加肌肉纤维的数量和强度,使肌肉更加健壮和有力。

此外,适当的伸展可以保持肌肉的柔韧性和灵活性,预防肌肉损伤和疼痛。

最后,了解肌肉的工作原理对于进行适当的肌肉训练和康复很重要。

通过了解肌肉收缩、放松、连接和伸展等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和执行训练计划,提高肌肉的力量、稳定性和耐力。

此外,对于康复患者来说,了解肌肉工作原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恢复受损肌肉的功能,并预防再次受伤。

肌肉发力原理

肌肉发力原理

肌肉发力原理
肌肉发力原理是指人体肌肉通过收缩来产生力量和运动。

肌肉由许多肌纤维组成,每个肌纤维都由一系列肌原纤维组成。

肌原纤维中有许多肌节,每个肌节由许多肌节原纤维组成。

在肌节原纤维的结构中,有一种叫肌球蛋白的蛋白质,它与肌原纤维中的另一种叫肌酸的物质相结合,形成了肌肉的基本结构。

当肌肉受到刺激时,由神经系统发出的电脉冲会传递到肌肉纤维中,并激活肌球蛋白与肌酸之间的化学反应。

这个反应会导致肌球蛋白与肌酸之间的结合变化,使肌原纤维变短并产生收缩力。

研究表明,肌肉的收缩力主要来自肌球蛋白与肌酸的结合能力。

当肌肉收缩时,肌酸分子会与肌球蛋白结合并释放出一部分高能磷酸,这种高能磷酸能将肌球蛋白与肌酸结合状态维持一定的时间,从而产生连续的肌肉收缩力。

此外,肌肉的发力还与肌肉的长度有关。

根据肌肉力-速度曲
线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当肌肉处于一定的长度区间时,其发力能力最大。

这是因为在这个长度区间,肌肉纤维的重叠程度最佳,肌球蛋白与肌酸的结合效率最高。

总之,肌肉发力原理是通过神经系统的信号传递,激活肌球蛋白与肌酸之间的化学反应,使肌原纤维产生收缩,并通过肌酸的结合能力以及肌肉的长度来产生力量和运动。

肌动学

肌动学

静力性工作
肌肉工作时,肌肉长度不变,运动环 节不发生位置的移动,维持一定身体 姿势,称为静力性工作。
动力性工作
★向心工作 ★ 离心工作 支持工作
静力性工作
固定工作 加固工作
(1)向心工作:肌肉在工作时,长度缩短,肌力 大于阻力,环节运动方向与肌肉拉力方向相同。 (原动肌在运动方向同侧)
例(下图):前臂负重弯举举起阶段
基本内容
质点动力学、质点系动力学、刚体动力学达 朗贝尔原理等。 动力学普遍定理: 包括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以及 由这三个定理推导出来的其他定理
生物力学 (biomechanics )
生物力学是应用力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体中的力学 问题定量研究的生物物理学分支。 其研究范围从生物整体到系统、器官(包括血液、体 液、脏器、骨骼等),从鸟飞、鱼游、鞭毛和纤毛运 动到植物体液的输运等。 生物力学的基础是能量守恒、动量定律、质量守恒 三定律并加上描写物性的本构方程。生物力学研究 的重点是与生理学、医学有关的力学问题。依研究 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生物流体力学、生物固体力学和 运动生物力学等。
影响肌力大小的因素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2>肌肉的长度
肌肉收缩前的长度叫初长度。当肌肉发挥最大力量时的 初长度称为最佳初长度 ,肌肉拉到静息状态的1.2倍时,产 生的肌力最大。 只有当肌肉收缩时肌肉处于适宜的预先拉长状态才能发 挥最大力量。如踢足球前,先将腿后摆,就是为了取得髂腰 肌、股四头肌最佳初长度。

生物固体力学

生物固体力学是利用材料力学、弹塑性 理论、断裂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生 物组织和器官中与之相关的力学问题。在近 似分析中,人与动物骨头的压缩、拉伸、断 裂的强度理论及其状态参数都可应用材料力 学的标准公式。但是,无论在形态还是力学 性质上,骨头都是各向异性的。

发展肌肉力量的原理、方法

发展肌肉力量的原理、方法
②若视膝关节运动保持在屈位,环节运动方向 与重力矩方向一致,符合“慢反”二字,结论: 原动肌是位于环节运动方向对侧的伸肌群。
三、体育动作解剖学分析的内容和步骤
(一)确定体育动作的开始姿势
分析一个动作,首先要了解,熟悉动作的完 整过程,遵守体育动作的特点与规律,符合体 育运动的实际情况,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动作开 始时人体要进入运动状态时的特征。
人体的轴和面 (1)
(三)电刺激力量练习法:
是一种被动肌肉力量练习法,具体方法是 将电极置于要练习的肌肉群表面,通过电刺 激使肌肉产生被动收缩。
特点:能有效地增加肌肉力量, 肌肉损伤的可能性较小, 特别适用于肌肉损伤后的康复练习。
人体的轴和面(2)
三、力量练习的动作:
1.上举杠铃
用途:发展肩胛骨上回旋、上提, 肩关节屈、外展,肘关节伸和腰背伸 等各肌群近固定时的力量。
“反”表示原动肌位于环节运动方向的对侧。
(三)环节运动方向与外力矩作用方向保持平衡 说明运动环节处于静止状态,即无运动。从力学
观点看,静止是合力矩为零,合外力矩为零的结果。
“前控腿”①若视膝关节运动保持在伸位,外力 是小腿重力矩,方向向下,符合“反同”二字, 结论:原动肌是位于环节运动方向同侧的伸肌群。
即把体育动作开始时的姿势特征用语言简明 扼要的描述出来,要抓住体育动作开始时的特 征,为下一步分析作好准备。
(二)划分阶段 当开始姿势确定下来,动作分析就可以开始。 动作过程中含有完成动作的各个“阶段”。单 一阶段,构成单一动作,重复阶段构成重复动 作;不同动作阶段的组合,则完成整套动作。
如“前臂弯举”、“摆臂”等动作
4.前臂负重弯举
有效发展肘关节屈和腕关节屈等肌群 的力量。
肌肉:肱肌、肱二头肌、旋前圆肌、 肱桡肌和前臂屈肌群的力量。

肌肉伸缩的微观原理

肌肉伸缩的微观原理

肌肉伸缩的微观原理肌肉伸缩的微观原理是指肌肉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变化和相互作用。

肌肉是由肌纤维组成的,而肌纤维由肌原纤维和其上的肌小球组成。

肌小球由肌原纤维束、肌球蛋白和其他蛋白质组成,其中肌球蛋白是肌肉收缩的主要细胞产物。

肌肉伸缩的微观原理可以通过以下三个过程来详细解释:1.肌肉收缩的起始:肌肉的收缩是由神经冲动引发的。

神经冲动从大脑或脊髓传导到神经末梢,释放出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乙酰胆碱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然后通过神经肌肉连接点传导到肌肉纤维的触点附近。

2.横纹肌丝滑动理论:当神经冲动到达肌小球时,三种类型的肌球蛋白(肌球蛋白I、肌球蛋白C、肌球蛋白T)与肌小球上的肌原纤维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肌球蛋白。

新形成的肌球蛋白与肌球蛋白T结合,并发生构象的改变,导致肌球蛋白I和肌球蛋白C发生位置上的移动。

这种肌球蛋白的位置变动促使肌原纤维上的肌小球发生收缩。

3.肌肉收缩的终止:肌肉收缩的终止主要是由神经刺激的停止所引发的。

当神经冲动停止后,乙酰胆碱的释放停止,电信号的传导终止,肌纤维上的肌小球释放的肌球蛋白解离,由于肌球蛋白I和肌球蛋白C的位置变动,肌球蛋白T受到影响,回到最初的位置。

肌肉伸缩的微观原理还涉及到肌肉纤维的细胞结构和分子机制。

肌原纤维是肌肉收缩的基本单位,由肌纤维束和肌小球组成。

肌纤维束由包裹着肌纤维的肌筋膜和肌小球组成,肌小球中有许多并列排列的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的内部由肌丝构成。

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和肌球蛋白构成。

肌球蛋白包括1、2和3号肌球蛋白,它们通过连接肌丝蛋白肌球蛋白的跨桥上的头部结构以及肌球蛋白额外的伸展结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肌原纤维上的肌球蛋白。

这些肌球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肌球蛋白的结构变化,从而使肌原纤维发生收缩或伸展。

肌肉伸缩的微观原理还涉及肌肉细胞中的能量供应和调控。

肌肉的收缩需要大量的能量,主要通过肌细胞内的线粒体膜上的ATP酶来提供。

肌细胞内有多个线粒体,线粒体可以将化学能量转化为ATP分子。

简述肌丝滑行学说

简述肌丝滑行学说

简述肌丝滑行学说肌丝滑行学说是一种关于动物肌肉运动方式的科学理论。

它解释了动物在运动中肌肉的工作原理,揭示了肌丝在肌肉收缩和伸展过程中的滑行现象。

本文将以人类的视角,以流畅的叙述方式来介绍肌丝滑行学说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肌丝滑行学说是由生物学家斯拉夫·斯梅尔茨基在20世纪提出的。

根据肌丝滑行学说,肌肉收缩和伸展过程中的力量是由肌丝之间的滑行所产生的。

肌丝是肌肉中的基本单位,由肌纤维组成,每个肌丝又由许多肌原纤维构成。

肌原纤维中含有许多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它们是肌肉收缩的关键物质。

当肌肉收缩时,肌丝中的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相互作用,产生了一种滑行的现象。

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之间的结合会导致肌丝的收缩,从而使整个肌肉收缩。

这种滑行过程是由肌原纤维内部的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之间的互动所驱动的。

在肌肉伸展的过程中,肌丝之间的滑行过程反向进行,肌肉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肌丝滑行学说对于解释肌肉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肌丝滑行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肌肉如何产生力量和运动。

此外,肌丝滑行学说还有助于研究肌肉的疾病和损伤,并为开发肌肉疾病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肌丝滑行学说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在运动训练中,我们可以根据肌丝滑行学说来设计合理的训练方案,以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在医学领域,肌丝滑行学说也被用于研究肌肉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然而,肌丝滑行学说仍然存在一些未解之谜和争议。

例如,有人认为肌丝滑行学说并不能完全解释肌肉的力量产生机制,还需要结合其他理论来解释。

此外,肌丝滑行学说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证据来支持和验证。

肌丝滑行学说是一种关于肌肉运动的重要理论。

它解释了肌肉收缩和伸展过程中肌丝之间的滑行现象,为理解肌肉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肌丝滑行学说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可以用于运动训练和医学研究。

然而,肌丝滑行学说仍然存在一些未解之谜,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和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有时还可利用增大阻力臂的方法,来增大动 作难度,提高训练效果。如用仰卧起坐练习训 练腹肌力量,可选用手抱头的方法来提高训练 效果(图)。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图3-3-16 提铃时杠铃贴近身体上升缩短阻力臂,省力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图3-3-23 直腿仰卧起坐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图3-3-15 单足站立时髋关节受力图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杠杆原理在人体运动中的应用
• 1.省力:根据杠杆平衡原理,要想达到省力 的目的,有两个途径:即增大力臂和缩短阻力 臂。
• 2.获得较大速度:在体育运动中,许多动作 不是要求省力,而是要获得更大速度。通常采 用增大阻力臂的方法,来达到获得速度的目的。
图3-3-12 第一类杠杆(平衡杠杆)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人体骨杠杆的分类
• 2.省力杠杆:阻力点位于力点和支点之 间的杠杆称省力杠杆。例如,站立提踵 时,以跖趾关节为支点,力点在跟结节 的小腿三头肌止点,阻力点在重心垂线 上,位于支点和力点之间(图4——)。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三讲 肌肉工作的基本理论
• 3肌肉工作的力学原理 • 3.1人体运动的杠杆原理 • 3.2肌肉收缩过程中力的变化 • 4肌肉的协作关系和工作分类 • 4. 1肌肉在运动中的不同作用 • 4. 2肌肉收缩的形式 • 4. 3肌肉工作性质的分类 • 4. 4单关节肌和多关节肌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2肌肉收缩过程中力的变化
• 肌拉力的分解与合成 • 肌拉力的分解:为了进一步了解了肌拉
力对骨杠杆的作用,有必要对肌拉力进 行分解研究,肌拉力线可能在一个基本 平面内,也可能不在一个基本平面内。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肌拉力线在一个基本平面内的分 解:

7.阻力矩--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叫阻力矩。阻力矩用“MR ”表示,用R
代表阻力,dR 代表阻力臂。则阻力矩的公式如下:
• MR =R·dR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人体骨杠杆的分类
• 1.平衡杠杆:支点位于力点和阻力点之间的杠杆称平 衡杠杆。例如,头与寰椎的连结,支点在寰枕关节, 阻力点为头的重心点位于支点前面,力点在枕外隆凸 斜方肌上部的起点。斜方肌上部纤维的收缩力可以平 衡头的重力,使头处于平衡位(图4——)。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肌拉力的合成:
• 单头肌的拉力方向与肌腱方向一致。多头肌的各头拉 力向虽然不完全一致,但都集中在合并腱上,也就是 说已经自然合成了,如股四头的四个腱首先集中在骼 骨上,形成一条肌腱。
• 对不同拉力方向的肌肉之间,可采用平行四边形法进 行合成,以求出它们的合力作用线,从合力作用线到 关节中心的垂直距离,叫做合力力臂。合力与合力力 臂的乘积,叫做合力矩。但拉力方向不同,就可采用 平行四边形法进行合成。以确定两肌的合力作用线(图 2-10)。aC为胸大肌的拉力线,ab为背阔肌的拉力线, ad为胸大肌和背阔肌和背阔肌的合力作用线。
人体骨杠杆的分类
• 3.速度杠杆:力点在支点和阻力点之间 的杠杆称速度杠杆。例如,负重弯举动 作,以肘关节为支点,重物、前臂和手 的合重心为阻力点,肱二头肌的止点桡 骨粗隆是力点,位于支点和阻力点之间 (图)。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图3-3-13 第二类杠杆(省力杠杆) 图3-3-14 第三类杠杆(速度杠杆)
4.4.1单关节肌 • 4.4.2多关节肌 • 4.4.3多关节肌的特点 • 4.4.4多关节肌和单关节肌的协作关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肌肉工作的力学原理
• 3.1人体运动的杠杆原理 • 3.2肌肉收缩过程中力的变化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1人体运动的杠杆原理
• 人体运动中的骨杠杆 • 在力学中,把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支点
肌拉力不在一个基本平面内的分 解:
• 当肌拉力线不在一个基本平面内时,可分解成 三个互相垂直的分力,这三个分力,分别位于 三个基本平面内。例如,三角肌前部肌纤维的 拉力线,就不在一个基本平面内,它可以分解 成三个互相垂直的分力:一个向的分力;一个 向内的分力;一个向前的分力。向上的分力有 外展作用;向前的分力有屈是臂的作用;向内 的分力有使上臂旋内和内收(标准姿势时)的作 用,此外,向上和向内的分力还有加固肩关节 的作用。
• 当肌拉力线在某一基本平面时,可以分 解成两个互相垂直的分力,其中一个分 力沿着骨杠杆指向关节中心,叫做法向 分力,法向分力有加固关节的作用,所 以又叫加固分力。另一个分力叫做切向 分力,该分力使骨杠杆绕关节轴转动, 所以又叫转动分力(图2-9)。转动分力是 关节运动的动力。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转动的棒叫做杠杆。在人体运动中,骨 在肌肉拉力的作用下,能绕关节轴转动 并克服阻力作功。因此,我们可将骨视 为骨杠杆。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骨杠杆作功的常用名词概念如 下:

1.支点--杠杆转动时的支撑点,称为支点。骨杠杆的支点位于关节的中心,
支点一般用“0”表示(图2-3)。

2.力点--动力作用点叫力点。骨杆杆的力点就是原动肌的动点附着点,力点
通常用“F”表示。(图2-3)
• 3.阻力点一—阻力作用点叫阻力点。骨杠杆上所受的阻力,包括环节自身的重力 和环节负荷的阻力(重力及其他对抗力)等。这些阻力的合力作用点就是阻力点, 阻力点通常用“R”表示(图2-3)。

4.力臂--从支点到肌拉力线的垂直距离,叫力臂。骨杠杆的力臂,是从关节
中心到肌拉力线的垂直距离(图2-3中的OA),力臂通常用“d”表示。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阻力臂。骨杠杆的阻力臂,
是从关节中心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图2-3中的OR)。阻力臂通常用“dR”表
示。

6.力矩--力与力臂的乘积叫力矩。力矩越大,对杠杆转动的作用就越大,转
动速度就快。力矩用“M”表示,F代表力,d代表力臂。则力矩公式如下:

M=F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