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课程标准(物流管理专业)
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学习课程标准

《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一)课程性质《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是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国际物流、报关与国际货运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
是在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实务、报检实务等先行课基础上开设的,专门研究国际间货物运输与货运代理的基本理论和实务操作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本课程涉及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国际运输、货运保险、现代信息技术、国际商法等诸多方面的理论和实务知识,并有针对性地介绍与货运代理业密切相关的海上货运、航空货运、国际多式联运、国际仓储等业务。
本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任务为主线,以提高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外贸物流和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考证为辅助,要求学生全面学习和掌握国际货运代理的综合知识,掌握从事国际货运代理工作和进出口业务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职业能力。
(二)课程任务本课程旨在培养具有完整的人格素养、精湛的专业技能和优秀职业素质的“基层国际物流与国际货代运营管理人”。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管理的思想观念,掌握其基本原理、工具和方法,培养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岗位的综合业务操作技能与素质,懂得运用相应基本原理、工具、方法和过程进行业务操作实践,使学生掌握“国际物流与国际货代运营管理人”应具备的管理知识与技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本着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
根据外贸物流员和货代员的工作岗位能力要求,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学习项目,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学习项目,通过五个项目的教与学活动,最终目的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国际物流与国际货运代理的学场”。
配合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并具备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的能力,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其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从国际物流与国际货运代理的视角和观点,对未来的工作岗位有一个专业知识的思维铺垫,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释问题、解决业务问题的兴趣与能力。
国际货运代理课程标准

《国际货运代理》课程标准青椒小助手一、课程概要二、课程定位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教育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科技强国、文化自信、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掌握国际货运代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掌握货运代理的经营程序。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国际货运代理所涉及的概念、理论、流程、运作等,掌握货运代理企业的经营特点与策略,掌握货运代理工作流程、文件信息流转,旨在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思政)目标1.培养学生爱党爱社会主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科技强国的工匠精神。
4.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踏实耐心、团队协作、表达沟通的职业素质。
5.培养学生对国际货运代理各个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6.培养学生对国际货运代理各项业务的熟练操作能力。
7.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目标1. 掌握国际货运代理的概念。
2. 掌握常用的国际贸易术语。
3. 了解海上货物运输船舶和海上运输货物。
4. 掌握集装箱运输的相关知识。
5. 掌握班轮运输的相关知识。
6. 了解航空货物运输的相关知识。
7. 熟悉国际航空货物运价体系。
8. 了解国际陆路货物运输及多式联运的相关知识。
(三)能力目标1.具备杂货班轮运输业务流程操作的能力。
2.具备集装箱整箱货货运代理业务流程操作的能力。
3.具备航空货物进出口运输代理业务流程操作的能力。
4.具备计算国际航空运费的能力。
5.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创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6.具备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实施建议(一)课程团队本课程负责人由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的教师担任,并建立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每40人的标准班配备1名任课教师。
专任教师应具有高校教师资格,物流管理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历,五年以上物流相关企业工作经历,具有货运代理相关工作经历或双师资格优先。
2024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标准

•课程概述与目标•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国际贸易实务•国际服务贸易与技术贸易•跨境电子商务与数字贸易•课程总结与展望课程概述与目标课程背景与意义01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日益频繁,掌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对于培养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02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实务知识,提高其在国际经贸领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0102 03知识目标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理论、政策和实务知识。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际贸易问题,具备从事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树立正确的国际贸易观念和价值观。
课程目标与要求国际贸易理论包括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等。
国际贸易实务包括贸易术语、合同订立、运输与保险、货款结算等。
国际贸易风险管理包括汇率风险、政治风险、信用风险等的管理与防范。
国际贸易概述包括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分类、发展历程等。
国际贸易政策包括关税政策、非关税壁垒、贸易自由化等。
国际服务贸易与技术贸易包括国际服务贸易的概念、分类、发展趋势,以及技术贸易的方式、知识产权保护等。
010203040506课程内容与结构国际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强调各国在生产特定产品时具有绝对优势,通过自由贸易可实现互利共赢。
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发展,指出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仍可通过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新古典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提出,认为各国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在自由贸易条件下,通过商品和要素的流动,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将趋于均等化。
新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解释相似国家之间同一产业内产品的贸易现象,强调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消费者偏好对贸易的影响。
《国际物流》课程标准

《国际物流》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情况二、课程性质、地位、设计思路1. 课程性质、地位《国际物流》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从国际物流的视角来完成报关业务,使物资流通在跨越国界的过程中,做到流通方向更合理、流通时空更恰当、流通成本更经济、流通效率更高、流通创造的效益更大,使学生达到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国际业务能熟练处理与操作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以了解物流领域的最新信息,掌握物流专业英语词汇,能够进行国际物流单证的填写和录入,成为知晓跨国物流运作、物流国际合作的外向型物流管理人才。
《国际物流》的前导课程为物流学基础、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基础、经济学基础、商品学实务、物流仓储与配送实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物流设施与设备等,这些前导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为开展本课程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后续课程主要有物流成本管理、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实训、综合实训等,这些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可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国际物流专业的认识,提升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
2. 课程的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为特点,以物流管理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同时贯彻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依据国际物流实际运作将课程划分为多个项目,每一个项目包括若干任务与案例。
案例包括核心知识点,重点帮助学生完成从散点知识到知识整体性的转化;任务包括学生应掌握的技能要求,突出技能的实境训练。
(2)该课程以形成报关、报检、货运代理等能力为基本目标,围绕岗位工作任务需要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实践中、在工作任务中有针对性地掌握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
三、课程目标(一)总目标通过《国际物流》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货运基础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掌握货运基础的相关实践操作。
《国际物流》-课程教学大纲

《国际物流》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8220123课程名称:国际物流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Logistics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48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2018级物流管理_佛山校区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管理学、物流学导论、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二、课程简介国际物流是一门综合课程,涉及物流管理专业很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知识点,知识面比较广。
不仅仅包括国际物流的基本概念、整体管理流程以及方案的设计。
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出现在国际物流中,比如逆向物流管理、保税物流和国际物流金融、国际物流方案的设计等。
这些特征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如何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成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is a comprehensive course and has a wide range of knowledge, which involves lots of knowledge points of logistics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s and specialized courses,which includes the basic concepts of international logistics,the process of system management and the project design.The meanwhile,the new theory and methods have appear 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development,such as reverse logistics,bonded logistics,international logistics finance and the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project design and so on.These characteristics increase the teaching difficulty.It’s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promote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从企业全球化物流运作的观念出发,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国际物流的整体管理流程,提升国际物流各环节的运作能力及整体国际物流方案的运作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标准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标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一)课程性质《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商务学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及专业群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专业基础能力核心课,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它以商品进出口贸易为研究对象,以我国外贸方针政策为指导,阐明商品进出口业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进出口业务工作的基本环节,掌握外贸合同的各项交易条件,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合同条款的谈判及外贸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工作,同时对违反合同的现象能预先防范并能妥善处理好索赔、理赔工作,掌握国际上一些通行的惯例和普遍实行的原则,以便按国际规范办事,在贸易做法上加速同国际市场接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本课程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涉及到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贸易惯例、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汇兑与结算、国际市场营销等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应用性学科。
《国际贸易实务》在专业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它以国际货物买卖的进出口为主线,以国际贸易合同的订立与履行为主要的授课内容,将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际操作紧密的结合起来。
此外,它又为广大学生构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为学生对于后续等专业课程如《外贸英语函电》《外贸单证单证》《外贸跟单实务》《进出口业务操作》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任务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知识,掌握交易磋商、合同条款拟定方法和技巧,具备与外商谈判和签约的能力;了解外贸业务的整个流程,具备进出口合同履行的基本能力,从而在进出口业务活动中,既能正确贯彻我国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和经营意图,确保最佳经济效益,又能按国际规范办事,成为外贸战线实用型人才。
(三)课程设计思路(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依据外贸业务的工作过程,重新序化课程内容。
本课程以交易磋商为起点,以一票完整的外贸业务为主线,以贸易合同为中心,系统介绍了国际贸易业务的主要内容和一般业务程序,并将国际贸易实务的基础知识融合到各个项目模块的学习中。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标准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标准课程编码: 0501047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适用专业:国际商务专业授课单位:管理学院学分: 3分学时: 56学时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邓志新,2020年2月20日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性质:《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主要研究国际商品交换过程的学科,也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国际经贸类专业都把本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外经贸从业人员进修提高所必需的课程,是外贸业务、外贸跟单员、外销员、国际货运代理员、国际商务单证员等全国职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
课程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单据和流程、国际贸易合同的内容以及相关的国际贸易法律惯例等,同时可以培养学生与外贸相关的职业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和职业资格考试奠定基础。
课程内容、职业技能和相关职业岗位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与其他课程关系:《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商务专业、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专业基础课程,只有通过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学习后,才能开展对后续专业课程《国际商务单证》、《国际货运代理》、《报关实务》、《外贸函电》等课程的学习。
1.2课程设计理念《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设计是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和基于国际贸易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设计方法。
具体内容如下:1.2.1“校企合作”,以职业岗位分析制定教学目标与行业和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根据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和能力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准确分解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共同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
1.2.2“项目驱动”,以工作过程构建教学内容以国际贸易业务的“工作过程”构建学习领域,将学习领域具体化为教学情境,使与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反映。
《物流管理》课程标准

《物流管理》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物流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物流管理,实现企业物流活动的顺畅运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旨在培养具备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课程目标包括:1. 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析物流管理问题;2. 具备物流管理实践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物流作业流程、物流信息系统等操作;3. 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有效地与团队成员、客户、供应商等进行沟通和协作;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根据企业需求和市场变化,提出新的物流管理思路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1. 物流基础理论:介绍物流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原则,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2. 物流作业流程:讲解物流作业的基本流程,包括采购、库存、运输、包装、配送等环节;3. 物流信息系统:介绍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包括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维护等;4. 供应链管理:介绍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风险管理等;5. 案例分析与实践: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物流管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1. 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2. 做好课堂笔记,及时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3. 独立完成作业和案例分析,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4. 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践能力,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1. 案例教学: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了解物流管理的实际应用;2.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物流作业流程的模拟操作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4.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包括视频、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国际物流教学大纲

《国际物流》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地位本课程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国际物流基础是研究国与国之间物流活动的学科,研究内容是国际物流活动的主要环节、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的关系、详细研究了国际实务相关的知识等。
对于提高学生的组织计划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从国际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出发,让学生了解国际物流运行的主要业务活动和主要环节、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的相关关系,掌握国际贸易中的常用术语、贸易方式和对外合同的签定和履行等国际物流的基础知识,理解并实际运作国际物流的实际业务:国际物流运输业务、国际物流运输代理业务、货物出入报关和检疫等制度与程序、国际货运保险和运作管理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不仅仅掌握理论操作,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具体的操作,能够学有所用;2、在教学中要贯彻科学性原则,要让理论更具有现实性,更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科学分析;3、在教学中,重点在于动手,通过案例分析,要学生知道如何做;4、要增强课程教学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努力使之成为对学生有吸引力的课程;5、教学中要力求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深入浅出,突出国际物流活动中的实际业务流程和内容。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在完成本学科学习之前,必须要学习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物流基础等相关课程。
这些构成教学和内容理解的基础知识,也为这些学科提供应用的实践机会。
五、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国际物流概述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国际物流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准确的掌握项目的概念、特点和分类,了解国际物流系统、国际物流运作的主要业务活动与主要环节。
理解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的关系以及发展趋势。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国际物流的含义;2、国际物流系统的组成;3、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国际物流的含义及特点一、国际物流的含义二、国际物流的特征三、国际物流的分类四、国际物流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国际物流系统一、国际物流系统的组成二、国际物流系统网络三、国际物流运输路线第三节国际物流运作的主要业务活动与主要环节一、国际物流运作的主要业务活动二、国际物流运作的主要环节第四节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小结:理解国际物流的概念很重要,是国际物流管理的基础。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标准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标准一、课程编号1020401302二、课程名称国际贸易地理三、课程类型理论课四、授课系(部)国际经贸学院物流系五、大纲说明1.学时、学分数、课程性质、考试方式、成绩评定国际贸易地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是介于国际贸易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是一门地域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本课程主要研究物流运输方式的构成及运输节点的分布、主要大宗贸易物资的产销格局、国家和地区的经贸概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地理》的基本理论、世界经贸地理格局、世界主要经济贸易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爱国主义热忱和国际主义精神,使学生在掌握国际国内经贸大背景的前提下提高物流专业基本从业技能,达到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3.主要先修与后续课程后续课程:物流学概论、国际货物运输代理、物流运输管理六、教学内容第一章运输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运输、集装箱的概念,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过程;理解交通运输的性质及作用;掌握各运输方式的主要特点,集装箱的特点,集装箱运输的主要港口与航线。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集装箱运输的相关问题、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不合理运输方式难点:集装箱运输。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第一节运输的性质及作用一、运输的概念二、运输的特点三、运输的地位和作用四、影响运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二节运输方式一、运输方式的产生及演变二、运输方式的种类及特点三、运输方式的选择四、运输业的发展趋势第三节集装箱运输一、集装箱概述二、集装箱运输的特点三、集装箱运输的关系方与交接方式四、集装箱运输的产生和发展五、世界集装箱运输主要航线及港口六、世界及中国主要集装箱运输公司第二章铁路运输【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铁路运输的基本要素、世界及中国铁路运输的发展历史、我国目前铁路运输发展的情况;理解大陆桥运输的产生及发展;掌握世界主要的铁路干线及大陆桥运输干线、世界铁路运输发展的概况。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标准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物流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物流规划、采购、生产、仓储、运输、配送、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
因此,为了培养具备优秀物流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各个高校和相关机构都制定了相应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标准。
首先,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标准应该包含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学生需要了解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同时,还需要学习物流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课程标准应该包括物流管理的相关技术和工具的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管理中涉及到的技术和工具越来越多,如物流信息系统、仓储设备、运输工具等。
学生需要通过课程学习掌握这些技术和工具的使用方法,以便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
另外,课程标准还应该包括物流管理中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
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物流管理中的问题和挑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实践教学也非常重要,学生需要通过实地考察、实习实训等方式,了解物流管理的实际操作和管理技巧。
此外,课程标准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
因此,课程标准应该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总的来说,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标准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能够培养学生具备优秀的物流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
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推动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各个高校和相关机构能够不断完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标准,为培养更多优秀物流管理人才做出贡献。
国际物流课程标准【最新】

《国际物流》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定位《国际物流》课程是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拓展领域课程。
本课程属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语言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模块,它是在学生掌握英语听、说、读、写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物流业务各场景下物流专业英语的运用,通过学习本门课程,以了解物流领域的最新信息,掌握物流专业英语词汇,能够进行国际物流单证的填写和录入。
成为知晓跨国物流运作、物流国际合作的外向型物流管理人才。
本课程坚持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以把“学”和“用”结合起来的原则,以培养锻炼职业技能为重点。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发展学生专业思维和专业应用能力。
(二)先修后续课程本课程的先导课程包括《英语精读》、《英语口译》、《商务英语听力》、《商务英课程代码20123课程性质必修课/√选修课总学时36学时,24理论学时12实践学时学分2开设学期第四学期适用专业商务英语实施场所多媒体教室授课方式讲解法 讨论法,练习法 课程类型A 类(纯理论课)/ √B 类(理论+实践课)/C 类(纯实践课) 专业核心课程 √ 其它课程是否为精品课程院内一般课程合作开发企业瀚海集团公司执笔人刘洪文审核人 孙德常制订时间2012.7语函电》等,让学生在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与丰富的商务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专业英语口语和书面交际能力及岗位适应能力;同时应具备物流各环节所应具备的操作技能,具有有关采购、仓储、贸易、运输等方面单据的操作技能;能够将所学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在专业英语交际实践中加以运用,基本具备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及专业英语文献翻译能力。
后续课程为《国际贸易》,对国际贸易的理解对学生物流英语的学习与水平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顺应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需要,整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打破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按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设置课程的模式,本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和“课程项目化”的原则,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积极创造实践教学环境,体验接近真实工作场景的物流业务英语交流活动,实现任务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课程标准编制单位:国贸教研室编制时间: 2013年9月1日执笔者:江卫华教研室主任:审核人:系(部)主任: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 A 课程名称国际贸易授课学期 2考查\课程性质专业课总学时48 学分 3 考核方式非试卷适用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二、课程性质及定位(一)课程性质对于物流管理专业来说,本门课程是该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其先修课程是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物流管理基础等课程。
后续课程是国际货运代理、海关通关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课程。
(二)课程定位依据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确立本课程的课程定位:即依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明确主要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素养,从而确立学习领域,确立通过哪些项目和任务来完成这些学习领域。
物流管理专业学习国际贸易课程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包括:基础岗位-业务助理、跟单助理、单证员等,发展岗位-业务主管、高级跟单员、高级单证员主管等,拓展岗位-业务经理、报关员、客服经理。
本课程需要训练完成以上岗位所需的各项能力,重点培养学生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能力,即国际贸易认知能力、国际贸易分析能力、国际贸易战略能力、国际贸易策略能力、国际贸易管理能力。
为学生学习专业奠定国际贸易基础或拓展学习增加国际贸易“元素”,进而促进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三、课程设计思路(一)总体设计原则根据国际贸易工作岗位提炼课程能力目标;根据工作过程确定学习领域;通过若干项目、任务训练达成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依据根据学院的办学定位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设置本门课程的必要性;物流管理专业确定本门课程为专业必修课。
(三)课程模块的编排国际贸易课程的主要学习模块及学时分配序号项目(模块)名称学时1 国际贸易岗位和素养 42 国际贸易基本知识 63 国际贸易核心技能344 国际贸易创新模式 4合计48(四)教学组织的思路本课程采取项目化模式组织教学,根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学习领域来设计完成学习领域需要进行的项目和任务。
通过项目、任务来训练职业岗位能力。
体现“学生主体、能力本位、职业导向、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
(五)理论与实训比例本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8学时,实践课时为0学时。
2(六)课时安排说明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没有安排实训环节,以学生对国际贸易核心技能为主、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为辅,注重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国际贸易现实状况的分析与理解。
四、课程教学目标(一)能力目标⒈认知国际贸易的主要岗位、素质、能力、职业资格证书与职责。
⒉能够根据行业、企业特点分析国际贸易基本素养、自觉修炼国际贸易职业道德。
⒊能够认国际贸易销核心概念和国际贸易观念,具有将其贯彻到工作岗位的能力。
⒋能够用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分析实际中的国际贸易政策与现象的能力。
⒌能够正确选择国际贸易方式进行国际贸易活动的能力⒍能够正确使用国际贸易各项条款的能力。
⒎把握国际贸易业务的基本流程与方法的能力。
8. 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国际贸易实务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⒐能够针对电子商务下国际贸易的相关单据,合乎规范地制作并熟练使用的能力。
(二)知识目标1.了解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情况;国际贸易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的常用术语。
2.了解国际分工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了解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了解世界市场的含义、形成与发展;了解世界市场的构成与特征、世界市场价格的含义。
3.了解对外贸易政策制定的基础;了解贸易政策的类型;了解重商主义的含义及相关政策;了解自由贸易政策的产生及该理论的代表人物及观点;了解保护贸易政策的产生及该理论的代表人物及观点。
4.了解关税的概念、特点、作用和种类及其征收的依据与方法;了解非关税壁垒的形式及其作用;了解出口鼓励与出口限制措施的类型与方法;了解我国对外贸管理的具体措施,理解其含义与特点。
5.了解国际贸易分类方式及类别;掌握服务贸易的含义与特点;了解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了解技术贸易的含义、内容及方式;掌握我国技术贸易的发展情况。
36.了解国际贸易运输和保险的概念、宗旨及原则;了解贸易运输和保险的主要条款7.了解世贸组织的概念、宗旨及目标;了解世贸组织的职能及争端解决机制;了解国际贸易争端的概念与类型;了解国际救济的概念与措施。
8.了解一些国际贸易创新与电子商务的相关概念;理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掌握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三)职业素质目标通过课程学习,促进学生的品性素质和精神素质的提高。
⒈提升学生诚实正直、专业信心等方面的基本品性素质。
⒉提升学生言谈举止、心态、让人喜欢、赢得尊重等交往素质。
⒊提升学生职业定位、个人规划、挫折承受力等专业必备素质。
⒋提升学生专业自信心、持之以恒、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素质。
⒌提升学生洞察力、应变思维、创造性意识、影响他人等的能力素质。
(四)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学完本门课程可以参加国资委举办的外贸跟单员考证,成绩合格由考证单位颁发国资委核准的外贸跟单员资格证书。
同时,本课程为本专业学生考取报关员、报检员等外贸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提供专业基础。
五、课程内容及要求(一)教学内容选取依据根据国际贸易面向的主要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素养,确立国际贸易的学习领域-学习内容;国际贸易的主要学习领域可以归纳为四个模块:国际贸易岗位和素养;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国际贸易核心技能和国际贸易创新模式。
每个模块设计若干项目、任务来训练。
(二)教学内容组织安排4本课程采取项目化模式组织教学,根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学习领域来设计完成学习领域需要进行的项目和任务。
本课程的项目主要有一个贯穿项目(大作业)即国际贸易方案设计和十三个子项目,每个项目都有若干任务。
通过项目、任务来训练职业岗位能力。
一个贯穿项目统领-这是本课程的主线,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本课程的贯穿项目为某产品某年度国际贸易方案设计。
十三个支撑-子项目是贯穿项目的细分和具体化,子项目完成的好,完成贯穿项目项目就有了好的基础。
若干工作任务训练-每个项目都有若干工作任务匹配,通过工作任务来完成具体的项目。
这样把传统的基于学科体系的章、节模式改造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项目、任务。
(一)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编号教学项目教学子任务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学时1.1认知国际贸易岗位、素质、能力、职业资格证书与职责认知国际贸易岗位、国际贸易销职业资格证书认知国际贸易的主要岗位、素质、能力、职业资格证书与职责了解国际贸易岗位、能力、素养、职业资格证书的含义和内容21.2认知国际贸易职业素养和道德认知国际贸易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培育路径能够根据行业、企业特点分析国际贸易基本素养、自觉修炼国际贸易职业道德了解国际贸易职业素养;熟悉国际贸易职业道德;掌握国际贸易素养培育路径22.1认知国际贸易理论认知国际贸易概念、分类及相关理论能够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国际贸易的含义和类型;掌握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的含义和应用22.2直面国际贸易政策、措施、工具及约束认知国际贸易政策、措施、工具及约束的种类及包含内容能够运用际贸易政策、措施、工具及约束知识分析现实问题了解国际贸易政策、措施、工具及约束的含义及种类;掌握国际贸易政策、措施、工具及约束的内容结构453.1解析国际贸易术语认知国际贸易术语;认知国际贸易惯例能够根据6种国际贸易术语进行报价了解国际贸易术语的含义和演变;熟悉6种国际贸易术语;掌握6种国际贸易术语的异同点63.2洞察国际贸易磋商及谈判认知国际贸易磋商和谈判的核心概念;认知国际贸易磋商和谈判的程序;能够认知国际贸易磋商和谈判核心概念和营销观念,具有设计国际贸易磋商和谈判程序的能力了解国际商品市场调研、合同的概念;熟悉国际贸易谈判与磋商的程序;掌握国际贸易谈判的技巧43.3透视进出口贸易主要条款认知标的条款含义;认知商品的品名、品质、数量、包装和价格条款作用、要求和方法能够运用商品的品名、品质、数量、包装和价格条款进行进出口贸易操作了解商品的品名、品质、数量、包装和价格条款的含义、特点;熟悉它们的内容;掌握它们的操作流程63.4分析国际贸易结算认知消国际贸易支付方式;认知国际贸易支付工具能够根据国际贸易支付方式和工具知识设计它们的操作流程了解票据、汇票、本票和支票的含义;熟悉票据、汇票、本票和支票的特点;掌握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选择。
63.5把握国际贸易运输与保险认知国际贸易运输方式;认知国际贸易保险原则及条款具备识别国际贸易运输方式和类别能力;能设计器流程了解海洋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和集装箱运输的含义;掌握国际货物运输的原则及条款;熟悉国际货物运输的操作流程43.6识穿国际贸易事故处理认知商检、索赔、不可抗力和仲裁的概念及适用范围具有识别商检、索赔、不可抗力和仲裁的适用范围能力了解商检的含义、机构;熟悉仲裁的特点;掌握商检、索赔、不可抗力和仲裁的合同条款及适用范围43.7选择国际贸易方式认知传统和新型国际贸易方式的概念及适用范围具有选择国际贸易方式的能力了解经销、代理、招标、投标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租赁贸易和期货贸易的含义;熟悉他们的各自特征46掌握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4.1认知国际贸易创新认知国际贸易创新包含的内容及其原因能够认知国际贸易创新内容、具有分析国际贸易创新原因分析的能力了解理念创新、格局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的内容;掌握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24.2探索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认知电子商务概念、特点及其应用;认知基于EDL技术的国际贸易能够对电子商务进行分析,具有运用EDI技术进行国际贸易的能力了解电子商务的含义及特点;熟悉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掌握EDI技术2六、课程实施与教学保障条件(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⒈教材或讲义编写建议以培养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指导思想,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内容设计体现工学结合的导向要求,方便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
一般要求教育部高职高专三年内规划教材或适合本校实际的高职高专自编教材。
⒉推荐教材《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江卫华、任艳等主编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3. 教学参考资料辅助教材选用坚持适用选优原则。
尽可能选用国家统一出版的“高职教材”,优先选用特色鲜明的获奖教材,特别是国家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
(1)国际贸易概论杜学森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
(2)国际贸易(第二版)张锡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3)国际贸易概论洪志鹤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二)教学资源的要求和利用1. 教师要求7(1)校内专职教师要求具有3年以上从事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掌握国际贸易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的方法,能够设计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实训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