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药 藏医和中医的对比

合集下载

藏医、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诊疗的比较

藏医、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诊疗的比较

藏医学与中医学的历史渊源
藏医学是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之一,它有着 2000多年的历史,是藏族人民在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疾病进行斗争的基础上,又吸收和借鉴了古代印度医学、 古代中医学和古代斯里兰卡医学等的精华,经过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 的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独特诊疗手段以及浓厚藏族特色的医学体系。中医学也 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汉族人民同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影响之下,通过长期的医 疗实践逐步形成的独特的医疗体系。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藏汉两族在政治 经济、医疗科学和文学艺术方面进行过广泛的交流,尤其是在唐代,吐蕃王朝 与唐朝 的联姻更使得汉藏交流更近了一步,文成公主和金成公主人藏,都带 去 了大批的医学典籍和医官,对汉藏医学的交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藏医学 理论当中关于“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以及部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以及药 物的分类等与中医的内容相同,从中可以窥见两种医学体系相互交流、相互影 响的痕迹。
藏族医学与中医学的异同点
藏族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内容的比较体现在:
●人体解剖 ●生理 ●病理 ●诊断 ●治疗方面
对人体解剖和生理功能的 认识上
有关脏腑的名称与功能
藏医学认为人体有五脏 (心 、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 膀胱和三姆休 ),而中医的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有五脏 (心 、肝、脾、肺、肾 )、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 )和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和女 子胞 ),可见汉藏医学关于五脏的命名有相同之处,而关于六腑的命名,胆 、 胃、大小肠、膀胱的命名,汉藏医学相同而中医六腑当中最大的腑命名为三焦, 腑的名称与功能
对于脏腑功能的认识上,藏医认为心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君王,高高的端坐在宝座上, 与中医《素问· 灵兰秘典论》记载的“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有共同之处,藏医认 为 肺犹如大臣和太子,围绕着君王,也与 中医“肺者,相傅之官,治节 出焉”有相同之处, 藏医认为肝和脾是君王的王后和嫔妃,居于君王之下,但关系密切,这 与中医“肝者,将 军之官,谋略出焉”和“脾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有着较大的差异。藏医认为肾相当于 一个国家的外戚, 非常重要,也与中医“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有 别。六腑的生理 功能的描述中,关于胃、大小肠、胆 和膀胱功能的描述,两种 医学相近,而六腑 当中 的 三焦和三姆休不但名称上不同,功能也存在很大差 异,藏医的三姆休是指人的生殖器 官,在男性指精 囊,女性指卵巢与人的生殖功能有关,而 中医的三 焦是个孤腑,是人 体气和水液运行的通路。

浅谈中藏医脉诊比较

浅谈中藏医脉诊比较
脉 诊 前 的注 意 事 项
诊断属方法论范畴 ,它是 因果关系的延伸 ,需要确立某种秩序和系统模式 。 在缺乏技术条件 的古代 ,人们对病因的研究不可能象现代西医学那样在 内部进 行, 为 了战胜疾病 , 他们只能就环境 、 人体与症状的观察来确立某种关系 , 从而 , “ 由症状变量系统的变化推导输人的状况 , 探求病 因”。观察症状变量系统 , 即 “ 人体黑箱输 出的信息 ,中医是通过 ‘ 望 、闻 、 问、 切’ 四诊来获得 的”。 所 以,
【 中图分类号 】R 2 8 5 .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6 7 2 — 8 6 0 2( 2 0 1 4 )0 8 — 0 2 4 9 — 0 1 恢复正 皮嘲 馒 正常。有娩 肢嘲 巾 刷 , 减轻 关节功台 醅盼 恢复 糯 减可 耐曼 皮肤 军 好转。无觌 与治疗前相比 肢煳 中 胀、 3 . 2 治疗 结果: 本组 1 1 7 例病例均得 到随访,经治疗后 , 显效 7 7 例,占 6 5 . 8 1 %, 有效 3 O例,占 2 5 . 6 4 %, 无效 l 0例,占 8 . 5 5 % 。总有效率为 9 1 . 4 5 %o
4 讨 论
骨折后期伤肢肿胀指的是骨折患者在临床愈合或骨性愈合之后 , 伤肢 的局 部 和远端出现的肿胀久而不消 , 或消而复肿 , 或时肿时消反复发作的现象 , 对患者 的肢体功能的恢复造成严重的不 良影响。 骨折和伤筋 的后期肿胀 , 肢体长期肿胀 不消在I 临床上极为多见 , 肿胀缠绵难 消… 。 2 0 1 1 年1 O 月 以来 , 笔者运用加味补阳 还五汤治疗 四肢骨折后期肿胀 1 1 7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1 7例病例中, 男5 8例 , 女5 9例; 最大年龄 7 6岁, 最小年龄 1 0 岁, 平均年龄 4 3 . 5岁 , 上肢骨折 5 1例( 其 中肱骨 骨折 1 9例, 柯雷 氏骨折 1 7例, 其它1 5例) , 下肢骨折 6 6 例, ( 其中踝部骨折 3 0例, 胫 腓骨骨折 2 2例, 其它 1 4 例) .

藏药的知识

藏药的知识

首先什么是藏药?在藏药理论指导下所使用形成的药物就叫藏药。

藏医药理论和中医药理论有什么区别?第一,藏医药理论自成理论体系。

第二,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和《晶珠本草》中所使用的二千六、七百种药材,这其中有一千三百多种是在中医药典籍中所没有记载的,这些药材大部分是生长在青藏高原这个特定的生态环境当中的。

它主要讲的是隆、赤巴、培根三种因素的动态平衡.这三大因素根据不同机能又可分为五种小要素:如隆又分为多种隆;赤巴又分为多种赤巴;培根也分为多种培根。

它和中医中的阴阳五行不同。

藏医认为: “隆”、“赤巴”、“培根"这三种因素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进行生命活动不能缺少的能量和基础。

它们之间如果保持平衡和协调状态,则人体就是健康的,一旦它们之间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因素出现偏盛或偏衰,这种平衡协调状态受到破坏,则人体就会发生疾病,出现病态.那么这三种因素是指什么呢?所谓“三因”就是指“隆”、“赤巴”和“培根”这三种因素。

“隆”、“赤巴”和“培根”是藏语的音译,由于它有不同意译的译法,如有的译为“风、胆、痰”的,有的译为“气、火、粘液”的,更有将其译为“风、火、水土”的。

如果按照意译则易造成混乱,为了不失原意,故仍音译为“隆”、“赤巴”、“培根”为合适。

“隆”是推动人体生命机能的动力,与生命活动的各种机能密切相关。

它的性质与汉族中医的“气”很有些相似,但不完全一样.“赤巴”具有火热的性质,也是负责人体内脏腑机能活动的一种因素,具有中医“火"的性质.“培根”具有水和土的性质,与人体内津液、粘液及其他水液的物质和机能保持密切的关系。

“隆"主气血、肢体活动、五官感觉、食物的输送分解和生殖机能等;“赤巴"可生发热能、调解体温气色、管饥渴消化、胆识智慧等;“培根”输送液体、调解肥瘦、主管味觉、睡眠和性格等。

其诊断方法亦采用望闻问切,尤其重视舌苔与早晨首次小便的变化.将疾病分为热症与寒症两大类,并将病人分为“隆”型、“赤巴”型和“培根”型。

01 藏医、中医、西医的区别

01  藏医、中医、西医的区别

藏医、中医、西医的区别2016-05-01环球医药网藏医与中医两大医学体系比较藏医学作为祖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颗明珠,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及资源分布,融合中医学、古印度医学、古阿拉伯医学等精华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族医学。

因此,藏医学与中医学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别。

主要表现为理论基础、诊断方法(脉诊、尿诊)等。

现简述如下:藏医和中医在基本医学理论上的异同藏医与中医脉诊的差别1、诊脉部位的差异(1)中医诊脉的部位:正对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

(2)藏医诊脉的部位:腕后第一横纹一寸处,即从桡骨茎突下第一皮肤横纹一寸处顺取寸脉、甘脉、恰脉,比中医略偏向肘窝内。

2、寸关尺与寸甘恰命名的差异中医的寸、关、尺与藏医的寸、甘、恰从音节上看非常相近,但在意义上截然不同:中医的寸、关、尺指患者的脉,而藏医的寸、甘、恰指医生的手指,寸脉为食指,甘脉中指,恰脉无名指,均以指肚接触脉体分别按诊。

3、所候脏腑之差异藏医的寸甘恰与中医寸关尺所候的脏腑有较大的差异:二者的左寸都候心脏和小肠,右寸候肺和大肠,但甘和关,恰和尺所候的脏腑都有不同程度的区别。

由于脾和胃多在人体的左侧,肝和胆在右侧,故藏医左手甘部候脾与胃,右手甘部候肝与胆。

而中医则反之,左关候肝与胆,右关候脾与胃;藏医的左恰候左肾和三木赛,右恰候右肾和膀胱。

而中医左尺候肾和三焦,右尺候肾和命门。

4、性别与阴阳之差异(1)就性别而言,中医切脉无性别之分,均先诊左手,后诊右手。

藏医则不同,男子先诊左手,后诊右手。

女子先诊右手,后诊左手,并且女子右手的寸部候心与小肠,左手寸部候肺与大肠,与男子恰好相反。

这是因为藏医认为,心脏的尖部有一孔窍,女子的该窍略朝右侧,男子的孔窍略朝左侧,故女性的寸脉与男性反而候之。

(2)藏医切指的指肚有阴阳之分,即指肚的桡侧面为阳脉,专候脏器,尺侧面为阴脉,专候腑器。

中医诊脉也分阴阳,但以一指通诊一个脏与对应的腑。

5、按度之差异藏医和中医都有轻按、中按、重按之按度,但各自的按法却不同。

试析藏医与中医脉诊之差异

试析藏医与中医脉诊之差异


●j !
● j f,II ‘} Pi ‘t } £,L I- l EI| ,
●fL 1

|}


月 ( ) 2。
‘ ’
d 贺 志光 等 , 中医学 》 北 京人 民卫生 出扳社 . 9 0 月( ) 、 《 . 1 9 年9 3 。 [ 文 责任 编辑 本 作者拉 毛 现 在甘肃省 夏 河县藏 医 院工作 。 夏河 ( 77 0 ) 4 1 0 黄 维 忠]
f|} _
-. -
§
试藏与医诊差 析 医中弥之异

8 - 7
里地 区的一 种 土语 , 、 、 分 别指食 指 、 指 、 寸 甘 恰 中 无名指 . 与藏 医 中医生 诊脉 时所 用 的 三指 完 全一 致 。 因此 . 医中 的寸 、 恰 并非是 中 医寸 、 、 的译 音 , 可 能是 两种 藏 甘、 关 尺 很 不 同医疗体 系 在脉诊 命名 中的 巧合 。 当然此 结论 还待进 一 步的考 查和 研 究。
f 【l f I
中 医的寸 、 、 与藏 医的寸 、 、 关 尺 甘 恰从音 节上 看 非常相近 , 在意 义上截 然不 同 : 但
、 】 ,,t- i . { {l ;Ⅲ I‘ j lj●l t _ ●I-l ● r ; {l_ _; j、 、

维普资讯
I { ;
中医的 寸 、 、 关 尺指 患 者 的咏 , 藏 医的寸 、 、 而 甘 恰指 医 生的 手指 . 咏为食 指 , 咏中 寸 甘 指。 恰咏无 名指 . 以指肚接 触 咏体分别 按诊 。 均 到 目前 为 止 , 多 人士 ( 括 藏医 人士 ) 为藏 医中 的寸 、 、 是 中 医寸 、 、 许 包 认 甘 恰 关 尺 的译音 。 近年 来 对西藏 阿里地 区的科学考 查 . 但 发现 藏 医中的寸 、 、 是 三千年 前阿 甘 恰

浅谈藏医艾灸与中医艾灸治疗之异同

浅谈藏医艾灸与中医艾灸治疗之异同
d o i : 1 0 . 1 5 8 8 7 / j . e n k i . 1 3 — 1 3 8 9 / r . 2 0 1 5 . 0 8 . 1 0 3
藏医艾灸与 中医艾灸源于两种不 同的医学 体系 , 无论在理 论上 , 还是在 临床应用上都有着 相对 的独特性 , 但 医理相 同 , 无 论在理论 上 , 还是在 临床应用上 却也有着共同性 。本文试着探 讨藏 医与中医艾灸治疗之异 同, 以求 教于同行 。现就藏 医与 中 医艾灸 的概念 、 艾柱 大小 、 施 灸顺 序 、 施 灸方 法、 穴 位及功 效等
藏 医艾 灸疗法是最常用 的外治法之一 , 在既定穴位或痛点 用艾炷 烧熨 , 利用 ( 火之 热力及 ) 药 物作用 将 隆病 和寒 性疾 病 平息 于发病 部位 , 达到根 除寒症 和部 分热症的一种治疗法 。中
医艾灸 是指以艾 叶为 主 ( 或 辅 以其他 中药 ) 燃 烧后 产 生 的温
位上灸 五一 七株 , 主治风 病 、 虫 病等症 。拟法是 在既定 的穴 位 上 只灸 一株 , 惊痛时 即移去 , 适用 于儿童患 者。在患者 不要 求 的情况 下 , 这 四种灸法均直接在选定穴位处施灸 的。 中医艾 灸方法有多 种 , 有直 接灸 ( 分 化脓 灸 、 非 化脓灸 ) ,
2 艾柱大小之异 同
藏 医艾 灸所 用的艾柱大 小 , 因施灸 的位置不 同而 各异 , 用 于脊椎各穴 , 以食指尖大小为宜 ; 头部和 四肢及前身各穴 , 以小
指尖大小 为宜 ; 失血需要 封 闭脉 道者 , 以扁 圆如羊粪 粒大小 为
宜; 用于肿疮和痞瘤等肿块坚硬疾病 , 以中等诃子尖大小为宜 ; 灸d , J L 的剑 突穴位 , 以豌豆大小 为宜 。中医艾灸所 用的艾柱大 小, 因用途不 同而各异 。如用于直接灸 , 必须用极细之艾绒 , 一 般如麦粒大 , 做成上尖底平 、 不紧不松之圆锥形 , 直 接放 在穴位 上燃烧 ; 用于间接灸法 , 可以用较粗之艾绒 , 做成蚕 豆大或黄豆 大, 上尖下平之艾柱 , 放在姜片 、 蒜片或药饼上 点燃 。用 于温针 灸法则做成 既圆又紧、 如枣核之大小及形状 , 缠绕针柄上燃烧 ; 用于艾卷灸 , 做成既匀又紧 , 如蜡烛之大小及形状的长条 , 点燃

中医与藏医刺血疗法的比较

中医与藏医刺血疗法的比较

中医与藏医刺血疗法的比较欧阳波张莉(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100029)[摘要] 刺络放血疗法是中医和藏医治疗学中具有特色的治疗技术,对汉族与藏族的刺络放血疗法从理论来源、放血部位等比较发现:汉族刺络放血法的理论成形于《黄帝内经》早于藏医的《四部医典》,而且藏医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中医的影响,都是排除体内瘀血以治愈疾病;中医刺络法放血部位以穴位为主,藏医放血部位大部分是表浅的小静脉;放血工具有所不同,放血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界定,刺络放血多是以实证热证为主,慎用于虚证和脱证。

[关键词] 中医;藏医;刺络放血疗法刺络放血疗法是中国的一种古老而简便有效的民间疗法,其历史源远流长,中医已经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而藏族医学的刺络放血疗法也是藏医治疗学中一种丰富多彩的颇具特色的治疗技术。

1理论来源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关于针刺治疗,几乎有半数以上是采取针刺放血的,即刺络放血。

《内经》全书162篇文章中《素问》有20篇《灵枢》有26篇对刺络放血疗法做了多方面的阐述,主要见于《素问》的《脏气法时论》、《刺腰痛》、《刺疟》和《灵枢》的《热病》、《癫狂》、《厥病》、《杂病》等篇章,内容十分丰富。

《灵枢·口问》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

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即无论外感内伤或情志致病,最终均导致机体的经络、脉道不通。

因此,“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

“络病者,调之其孙络血”。

调理原则是“血实宜决之,宛陈则除之”。

《素问·气穴》云“血有余则写其盛经,出其血;……刺留血奈何?”歧伯云: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从史书记载来看,公元641年,松赞干布与唐王朝文成公主联婚,文成公主入藏时,带有“治四百零四种病的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藏族史书《玛尼宝训》也写道:文成公主带去的是“治疗四百零四种病之药物,八观察法及十五诊法,总为六十部。

中医学和藏医学基础理论特征的比较

中医学和藏医学基础理论特征的比较
6其 他作 用
活血化瘀 中药药理作用 除上述介 绍的外 ,还具有以下三方面作用 :
首先 , 对组织 的异 常增 生具有较好 的抑制作用。 活血化瘀 中药可对异常组织 产生抑制 , 促进其吸 收、转化以及分解 , 这一作用在实验 中得到 了验证 。给肉芽 肿大 鼠的对应部位贴含有羌 活、 川芎成分的 中药药膏 , 持续用药半月后进行检测 , 结果发现大 鼠肉芽肿程度 降低 明显 , 表 明活血化瘀 中药在抑制组织异 常增 生方面 效果显著 。 其次 , 具有抑制肿瘤作用 。活血化瘀 中药可疏通血脉 , 调节气血平衡 ,而且 抑制肿瘤形成 。给大 鼠喂食为期一周 ,每周 3 5 g / k g的鸡血藤 、莪术 、猪苓 、砂 仁等煎剂 , 检查 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发现下降明显 , 而且能减轻环磷 酰胺毒 的毒副作用 ,表 明活血化瘀 中药在治疗肿瘤时发挥 了较好 的辅助 作用 。 最后 , 可抑制炎症 。 血液流通受阻容易引发炎症 , 活血化瘀 中药在改善血液 循环 、 调节血 流速度以及扩张血管等方面作用明显 , 尤其通过 改善血管渗透性能 , 防止炎症介质渗 出, 而且 还可通过对 免疫系统的调节发挥抗炎症效果 。 使用含有 红花 、 细辛 、 乳 香等成分 的活血化瘀 膏帖敷患处 , 进行为期 6 天的治疗 , 结果发 现小 鼠炎症改善显著 ,起到 了良好 的抗炎症效果 。
的性质而是重视这些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状况即是除了研究病人发病时可能存在的外界条件因素外主要则是以正气与致病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各种病理表现为依据通过综合分析来推究原因这种辨别病证探求病因的方法称之为辨证求因并强调正气的重要作用和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家庭心理医 生
2 0 1 5 年 6月第 6 期
F a mi f Y p s y c h oI o gi c al do c t o r

藏药与中药

藏药与中药

走近藏药藏药的起源藏药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藏族人民开始在雪域高原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就逐步学会了一些食物的医药性能。

在医药的朦昧时期,就已经知道“有毒就有药”的道理,而后随着藏族人民世世代代的经验积累,在融合了中医药学,印度医药学和大食医药学等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医药体系,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较为完整、较有影响的民族药之一。

藏药的分布和种类目前有药用记录的藏药达2294种。

常用300多种,其中植物类200余种,占70%;动物类40余种,占12%;矿物类40余种,占14%。

常用藏药中有三分之一用药与中药相同。

藏区本地草药占常用藏药一半以上。

藏药性味和优势藏药按性、味、效分类。

藏药按八性、六味、十七效来分细类。

八性将藏药分为轻、重、润、糙、锐、钝、凉、热八种性质;六味将藏药分为甘、酸、苦、辛、咸、涩六种味道。

他们认为,甘可滋补,酸助消化,苦可降火利胆,辛能除湿去寒流,咸能温胃去虚,涩可调合诸味;十七效将藏药归纳出柔、重、温、润、稳、寒、钝、凉、软、稀、干、干枯、热、轻、锐、糙、动等十七种效能。

如“龙”病中有种病的性质属“轻”,表现为心神不定,神情恍惚,藏医则采用“重”效能的药物去治疗。

余此类推。

藏药的炮制以和治病配伍藏医非常重视藏药的加工与炮制。

通过炮制的藏药,不但能消除或降低毒性,而且可适当改变某些药物的性能,借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主要炮制的方法有三种:火制法、水制法和水火合制法。

藏医治病的剂型主要有散剂、水丸剂和汤剂、膏剂、脂剂五种。

他们把制好的药物按病人症状分别配制成散剂、丸剂、膏剂、脂剂,让病人服用,非常方便藏药一般取自生长在海拔3800多米的雪峰上植物,所以药物没有被污染,药物的有效成份没有受到其它物质的干扰和破坏,所以它的药效比中药、蒙药还要见效快。

另外,藏药治病的最大特点是直入病灶,直接抑制病毒,从机体根本上去治疗。

藏药是在药材有效成份含量最高时采集。

全草类一般应在植物生长最旺盛时采集,所以在入药时发挥的药效也最高,因此在治疗疾病上有极佳效果。

中藏医脉诊比较研究

中藏医脉诊比较研究

中藏医脉诊比较研究诊断属论范畴,它是因果关系的延伸,需要确立某种秩序和系统模式。

在缺乏技术条件的古代,人们对病因的不可能象西医学那样在内部进行,为了战胜疾病,他们只能就环境、人体与症状的观察来确立某种关系,从而,“由症状变量系统的变化推导输入的状况,探求病因”①。

观察症状变量系统,即“人体黑箱输出的信息,中医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获得的”②。

所以,“四诊”是获取疾病信息的唯一有效方法。

时至今日,也是如此。

切诊(主要指脉诊)在中医学上倍受青睐,自晋王叔和以降,它即自成体系。

“凡治病者,必先知脉之虚实,气之所结,然后为之方,”③“上古神圣,首重切脉,”④甚至一些医生“只凭脉而不问症”,病人也“惟以脉诊而试医之能否”,⑤因此脉诊的作用被日益夸大,以致到了占卜算命一类的方术之中。

其所及,早在公元562年,《脉经》既已传入朝鲜、日本等国,阿维森纳的《医典》也曾采用过有关。

⑥这方面,藏医所受的影响就更明显了⑦。

中藏医无疑具有比较的基础,因为它们都是以人的五官感受而直接实现疾病的诊断的,其可比性较强。

这不但是比较医学,也是比较文化学的任务。

笔者这篇文章,乃是一个初步尝试,故自拟了四条标准:1.以《四部医典》第四部第一章为依据,合勘有关中医。

2.以比较异同为主,义疏为辅。

3.《四部医典》虽然成书于公元八世纪,但后来曾多次修改、增补,直到1687年才算完成⑧,因此本文所用中医文献不受八世纪限制。

4.因太素脉无临床实用价值,故不详细比较,以待有识者。

一、脉搏的生成中医说心主血脉,“诸血者,皆属于心,”⑨而“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脉,”⑩因此,脉搏的生成是由心脏跳动所致。

“夫脉者,血之腑也。

”[11]心脏的跳动,血脉的运行皆有赖宗气推动。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胃之大络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手),脉宗气也。

”注云:“宗气者,胃腑水谷之所生,积于胸中,上出喉咙,以司呼吸,行于十二经隧之中,为脏腑经脉之宗,故曰宗气。

中医藏医伦理文化比较

中医藏医伦理文化比较

中医藏医伦理文化比较研究【摘要】我国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医学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史的光辉篇章。

我国的民族传统医学由中医学、藏医学、蒙医学、维吾尔医学等传统医学组成。

本文主要对中医和藏医伦理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中医和藏医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各自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有鲜明的文化背景,与周边医学文化有广泛联系。

在全面总结、分析、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学伦理文化。

【关键词】中医伦理文化;藏医伦理文化;传统医学;比较研究医学伦理文化是在医学领域范围内形成的,指导医务工作者的行为应该如何规范和规范在医务工作者身上形成的职业伦理。

中医藏医伦理文化的发展历史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星到完整,从萌芽到成熟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中医藏医伦理文化丰富,都有浩瀚的医学典籍,历代医家辈出。

国内学者对中医伦理文化较多,研究藏医伦理文化的学者较少,可借鉴的成果匮乏,比较研究有相当的难度。

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医藏医伦理文化的比较研究,来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学伦理文化,为我国各民族传统医学间的比较研究积累一些经验。

1中医藏医伦理文化比较研究内容中医和藏医伦理文化的比较研究包括三项任务:寻找相似;发现差异;从相似之中发现差异,在差异之中寻找相似。

在具体比较研究中应该结合中医和藏医文化的相似和差异的背景下来讨论相似点,重视两者的差异。

藏医伦理文化反映了藏族社会特有的文化及其形成的医学伦理文化特色。

我们在比较研究中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比较研究要全面,通过全面比较研究来说明问题。

比较中医藏医伦理文化不仅要比较其历史发展进程、文化背景,还要利用文献资料对其医学伦理文化的共性和差异进行比较研究。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指出:“任何比较只是拿所比较的事物或概念的一个方面来比较,而暂时地和有条件地撇开其他方面。

”这样可以保证可比性,而“暂时地或有条件地撇开其他方面”,则不能忽略其他方面,要做到客观、全面、准确地把握比较的事物或概念,使比较得出客观和科学的结论。

藏医与中医治疗痤疮的外治法比较研究

藏医与中医治疗痤疮的外治法比较研究

56Journal of Medicine and Pharmacr of Chinese Minorities October2020,Vol.26No.10藏医与中医治疗痙疮的外治法比较研究刘建伟游惠罗妹闫爵李海峰汪君.(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泸州646000)摘要:瘗疮是一种带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对称性丘疹、粉剌、结节囊肿及增生性或萎缩性瘢痕等为临床表现,病程迁延,为皮肤科常见病之一。

外治法是应用药物、物理方法、手术等,直接作用于体表病变部位治疗疾病的方法。

在藏医学和中医学两种医学理论体系中,外治法都萌始于原始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而两种医学体系中的外治法在治疗痙疮时,各具独特之处,通过比较两种医学体系中的外治法,充分挖握和整理两种医学体系中外治法的特色优势,将两种医学体系中外治法可以借鉴和融合的部分有机整合在一起,以便运用于临床。

关键词:座疮;藏医;中医;外治法;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R29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6810(2020)10-0056-03瘗疮俗称“肺风粉刺”“青春痘”“面疱”“暗疮”等,是一种常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对称性丘疹、粉刺、结节囊肿及增生性或萎缩性瘢痕等为临床表现,多发于青春期,常见于面部、背部和胸部等处,病程迁延,为皮肤科常见病之一叫其发病多与雄激素和皮脂腺分泌增加、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及痊疮丙酸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亦有研究提示与遗传、内分泌及免疫障碍有关;现代医学多给予激素、抗生素等治疗,效果欠佳且副作用明显叫目前临床运用藏医与中医外治法治疗本病颇具特色,施治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临床效果确切,现将两种不同医学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外治法进行比较,以便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治疗痊疮的特色有效方法。

1藏医学与中医学关于痊疮的病因病机认识1.1藏医关于建疮病因病机的认识藏医经典巨著《四部医典》将座疮归属于“粉刺”范畴,认为本病是由于饮食、行为等不当,引起身体“四大种”(龙、赤巴、培根、血)代谢紊乱、平衡失调、功能丧失,使寄存于皮肤中的“赤巴型”寄生虫大量繁殖,同时也使胆汁精微转化成黄水而扩散,从而导致皮肤功能失调发为本病叫12中医关于座疮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对座疮的最早论述见于《黄帝内经》,“劳汗当风.寒薄为皱,郁乃座”,皱和座均为皮疹;《诸病源候论》亦记载“面鮑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亦如谷大,白色者是也”;《圣济总录》指出“皱”指粉刺;明清时期将其与脏腑联系,故称为“肺风酒刺”、“肺风粉刺”。

藏医“三木赛”与中医“命门”之认识比较研究

藏医“三木赛”与中医“命门”之认识比较研究

藏医“三木赛”与中医“命门”之认识比较研究
崔鹿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产业》
【年(卷),期】2015(000)020
【摘要】三木赛与命门分别属于藏医和中医脏腑学说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各自的医学理论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三木赛与命门在生殖功能方面极其相似,它们都对女子月经的来潮、卵子和精子的形成,以及男女受孕都有着很明确的共同之处。

并对女性卵巢,男性睾丸起着调节的重要作用。

但通过其部位、形态、功能以及脉诊方面比较,发现二者亦有不同之处。

【总页数】3页(P99-101)
【作者】崔鹿
【作者单位】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医药研究所,北京 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
【相关文献】
1.论中医对命门的认识 [J], 张荣榜
2.中医和藏医对体质分类的比较研究 [J], 罗辉;仲格嘉;王琦
3.中医对人体脏腑的认识(之七)漫谈六腑、奇恒之腑与命门(一) [J], 肖娴
4.中医对人体脏腑的认识(之八)漫谈六腑、奇恒之腑与命门(二) [J], 肖娴
5.藏医与中医治疗痤疮的外治法比较研究 [J], 刘建伟;游惠;罗婧;闫爵;李海峰;汪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用药与藏医用药的比较

中医用药与藏医用药的比较

中医用药与藏医用药的比较
王晓慧
【期刊名称】《实用医技杂志》
【年(卷),期】2004(011)021
【摘要】在不同的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中医与藏医在用药上存在着差异.本文从同类药物的不同取材、入药及治疗疾病的不同,比较两种医学体系用药的优势,并从剂型种类、方剂组成、使用剂量、服用方法进行了分析对比.希望通过比较,将中医药与藏医学中有价值的部分有机结合,为探索临床某些特殊疾病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总页数】1页(P2258-2258)
【作者】王晓慧
【作者单位】太原市小店区妇幼保健院,山西,太原,03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7
【相关文献】
1.中医用药与藏医用药的比较 [J], 王晓慧
2.基于古籍文献和复杂网络分析的COVID-19中医、藏医病因病机及用药对比研究 [J], 完么才让;贡保东知;曾商禹;加羊加措;阿达;拉毛加;娘去先
3.藏医同类性用药与中医的以脏治脏 [J], 黄世佐;金晓东
4.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藏医药治疗胃痛用药规律分析 [J], 李海娇;李琪;吕秀梅;张艺;范刚
5.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藏医治疗“黄水病”用药规律分析 [J], 徐僮;杜欢;李琪;李海娇;范刚;张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藏医和中医关于治疗痛风的比较研究

藏医和中医关于治疗痛风的比较研究

藏医和中医关于治疗痛风的比较研究发布时间:2021-01-07T12:00:40.823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0期作者:娜姆[导读] 评估痛风患者应用藏医治疗和中医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我院就诊的90例痛风患者娜姆香格里拉市建塘镇社区服务中心 674400【摘要】目的:评估痛风患者应用藏医治疗和中医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我院就诊的90例痛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30例/组)。

接受常规西药治疗的小组为对照组,接受中医治疗的小组为观察组1组,接受藏医治疗的小组为观察组2组,对比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1组和2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组和2组)的症状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组和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

结论:痛风患者应用藏医治疗和中医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痛风;藏医;中医;治疗效果痛风是现代医学病名,现代医学认为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障碍导致高尿酸血症的一类疾病,高浓度尿酸会结晶沉积在关节、软组织、软骨和肾脏中,引起这些组织器官的异物炎性反应,最终导致痛风症状出现[1-3]。

以关节炎、痛风石、高尿酸血症、肾功能不全为主要临床表现,并常常伴有腹型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Ⅱ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等其他临床表现。

根据其病因不同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1.资料和方法1.1 基线资料纳入我院就诊的90例痛风患者,研究时间在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30例/组)。

接受常规西药治疗的小组为对照组,接受中医治疗的小组为观察组1组,接受藏医治疗的小组为观察组2组。

90例患者中,男41例、女39例;年龄32岁~69岁,平均(46.56±3.76)岁。

三组资料相比,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每次0.3g,每天2次,连续治疗2个月。

藏药与中药的区别

藏药与中药的区别

藏药与中药的区别中药和藏药都是中华民族医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理论上讲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中医是二元论,药理是四元五味,而藏医与中医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藏药也较有独特性。

藏药与中药的区别除了表现在产生地域的不同上,还表现在理论体系以及药材采集、炮制等方面。

1、藏药的无污染特性和治标治本功效藏医的理论主要讲究药物的生长、性、味、效与五源(水、土、火、风、空),另外,讲性、味、效是临床用药的理论基础。

藏药的药味有六种:甘、酸、咸、苦、辛、涩等,其中以苦味为药物效果最佳。

如蒂达藏药的独特,一般是全草入药(整个草药入药),而且是阴干,所以它的高效的药物成份没有被破坏。

另外由于藏药一般生长在海拔3800多米的雪峰上,所以药物没有被污染,药物的有效成份没有受到其它物质的干扰和破坏,所以它的药效比中药还要见效快。

另外,藏药治病的最大特点是直入病灶,直接抑制病毒,从机体根本上去治疗。

2、藏药原材料的采集藏药的采集与中药也不同。

中药是跟着季节去采集,而藏药是在药材有效成份含量最高时采集。

全草类一般应在植物生长最旺盛时采集,所以在入药时发挥的药效也最高,因此在治疗疾病上有极佳效果,而且基本是一年只采集一次,珍贵稀有。

3、藏药的炮制藏药的炮制术语中药存在差异。

藏药炮制技术吸收了古罗马、古阿拉伯、古印度、中医汉方等世界医药学炮制技术之长,并且与高原医药炮制技术有效融为一体,非常善于将多种矿物质与重金属经过上百道去毒化工艺炮制,去毒存性,又与动物、植物药材科学配伍,成为多种复方配伍成药。

如金诃仁青常觉就是其中的翘楚。

它是由一百六十余味名贵动物、植物、矿物直接入药,加上水银炮制洗炼前后陆续添加的一百四十味珍稀藏药材,其机理成分极为复杂,各药成分机理环环相扣,治调补养相结合,临床治疗由五脏六腑病变发展成的各种肿瘤,整体治疗效果良好。

4、藏药的文化背景藏药不仅是藏医学领域的奇葩,它跟几千年的藏传佛教有着深刻的联系,既是医学界的成就,也是佛教文化的传承,内涵丰富。

中医发展的两条道路:藏医于民、藏医于机构

中医发展的两条道路:藏医于民、藏医于机构

中医发展的两条道路:藏医于民、藏医于机构近期中医各种利好频出,国家大力提倡、支持。

阿猫阿狗们都觉得中医机会巨大一拥而入。

更甚者,本该割除淘汰的中医从业者,幻想自己的春天来了,妄图借势做大。

本小文主要阐述中医发展的两个道路,二者不冲突、可并行,但预后大不同。

这两条道路就是:藏医于民和藏医于机构。

看到这个分类大家自然想到了,藏富于民和藏富于国,大概意思差不多,但“医”是一种素质、技能,与富,财富有一定区别。

财富分享总量不变,“医”(作为素质技术)越分享越多。

有个段子,我有一个苹果,给你了我没了。

我有一个知识,给你了,我还有,两个人都有。

所以,“藏医于民”比“藏富于民”容易太多。

藏医于机构很多人对“国家支持中医”的理解是“商机来了”。

很容易往中医医院、中医诊所、养生机构、产业园区、民间医生合法化方面靠。

做大做强好赚钱。

我称之为这个方向叫做“藏医于机构”“藏医于机构”根本上讲就是“旧瓶装新酒”,还是现代医学(西医)的发展路径。

这个方向当然可以一定程度促进中医发展,但这个方向是彻底的违背中医基本精神的做法。

是用现代医学的产业路径来经营中医,最终将中医驯化成现代医学体系的一部分,中医精神殆尽。

藏医于民藏医于民,指的是提高全面中医素养、中医技能。

这条路是商人不愿走的路,是中医专职人员自砸饭碗的路。

但这是根本解决医疗资源紧张、医改难题的根本出路。

参看文章:《医学模式不改变,任何医改都是扯淡!》藏医于民是医患合一道路,患者本身具备一定的中医素质、方法,小病止于自医。

中医先天具有“藏医于民”属性,结合发达的互联网搜索技术、信息整合技术、经验分享等等。

完全可以实现“藏医于民”,藏医于机构,带来的是医患关系的越来越分离,越来越对立。

实际上医生、机构的专业性,有一部分属于“行业资质”,类似于经营许可,这些跟医学无关。

属于“可以给其他人看病”的资质。

医学方面,病人实际上比医生跟了解自己,主要是被医学话语体系所垄断。

病人和医疗机构是互驯的关系,医疗机构塑造病人的思维逻辑,病人也塑造机构的业态模式。

中医与藏医之脉诊比较

中医与藏医之脉诊比较

中医与藏医之脉诊比较
李玉娟;杨梅;罗艳秋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00)0S1
【摘要】从诊察方法、临床应用方面对中医、藏医脉诊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二者在诊察方法及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同时也存在着差异。

提出同中找共同规律,异中求发展,保持各自特色,寻求各自发展的观点。

【总页数】4页(P)
【作者】李玉娟;杨梅;罗艳秋
【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云南昆明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9
【相关文献】
1.试析藏医与中医脉诊之差异 [J], 拉毛吉
2.浅谈中医与苗医脉诊比较 [J], 刘娇莹;崔瑾
3.壮医脉诊与中医脉诊的比较 [J], 唐亚平;侯恩存;戴芳
4.蒙医与中医脉诊技术比较研究 [J], 宝龙
5.中藏医脉诊比较研究 [J], 唐晋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医药藏医和中医的对比
藏族古代先民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同自然界做斗争的同时,也就开始了早期的医疗活动,即原始的医药经验,这就是藏医药学的起源,也是现代藏医药学体系的基础。

我国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大江南北,虽然各民族历史、地理条件不一,风俗习惯、文化形态迥异,但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医药,且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对本民族的生存繁衍起到积极的作用,都是我国医药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医学居我国四大民族医药学(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之首,它在总结本民族医药经验的同时,吸收了中医药学、天竺医药学(今印度、巴基斯坦)和大食(今伊朗、伊拉克、埃及、巴基斯坦等国)医药学理论,逐步形成了具有完备理论和浓厚民族特色的藏医药学体系。

因此,藏医学与中医学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别。

主要表现为理论基础、诊断方法(脉诊、尿诊)等。

藏医养生理念药师佛
藏医学的基础理论来源于佛教哲学,故此藏医学中的养生方法是与佛教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联系的养生方法。

所以藏医学的养生理念既有使躯体趋于暂时健康的世俗养生还有使
身心彻底的摆脱痛苦的终极养生。

藏医学中又认为养生调理的目标不能粘附在承受结果的躯
体上,而是要放在影响躯体趋于健康的原因上。

故而藏医学养生所要解决问题就转为促使我们的身体产生一系列的行
为的主观意识上。

这个主观意识就是贪欲、嗔恨、愚昧、傲慢等“剧毒”所玷污的心识。

这种玷污的心识是一个错综复杂,庞大费解的聚合体。

此种有藏医终极养生所要解决的“六愚根”、“二十随愚”、“五蕴”、“三苦”等等。

针对如此种种影响我们健康体魄的“无形因素”,藏医学借佛教哲学的指导,制定了循序渐进,逐个解决的办法。

这就是佛教中产生光明智慧,斩断无明愚根的“施舍”、“戒律”、“忍辱”、“精进”、“静定”、“智慧”六般若。

用这些方法调节四窜无羁的心识,去除心体污垢,清净源泉。

这就是“静心养性”。

藏医学养生就是治心健体,养性得度,驾驭纷乱心境,辄止躯体受荷。

藏医最主要经典《四部医典》
藏医学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吐蕃时期已形成体系。

不仅出现了藏民族自己的医学家,而且有了藏医药学理论著作《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是老宇妥·云丹贡布在八世纪末整理编篡而成,历经后世藏医药学家的修改、增补、注释而愈趋详细完整,成为学习藏医学的必修课本。

《四部医典》四部医典》的第一部:《总则本》共6章,有彩色挂图4幅,它概括介绍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一般知识。

第二部:《论述本》共用章,有彩色挂图35幅。

它详细介绍人体生理解剖,疾病发生的原因及规律,卫生保健知识,药物性能,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

第三部:《秘诀本》共92章,有彩色挂图16幅,专门论述各种类病的诊断和治疗。

第四部:《治疗本》共28章,有彩色挂图24幅,介绍脉诊和尿诊,各种方剂的配方,功效和用途,以及外治疗法等。

《四部医典〉内容很广,归纳起来可分为:一、基础理论;二、生理和解剖;三、诊断疾病的方法;四、治病的原则;五、预防和治病;六、药物。

藏医的基础理论藏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三大因素:“龙”“赤巴”“培根”;七大物质基础: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三种排泄物:大、小便及汗。

三大因素又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

在一定条件下,上述三者保持着相互协调,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能的活动。

“龙”译成汉语是“气”,它的功用是生呼吸、肢体的活动、血液循环、五官的感觉、大小便的排泄、帮助分解食物并输送饮食精微等。

因龙所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又分为下述的五种龙:1.维持生命的龙(索增龙);2.上行的龙(紧久龙);3.普遍存在的龙(恰不欺);4.主消化的龙(麦娘姆龙);5主排泄的龙(吐塞龙)。

“赤巴”译成汉语是“火”,它的功用主要是产生热能并维持体温,增强胃的功能,使人知饥渴、能消化、长气色、壮“胆量”、生“智慧”。

按赤巴所在部位和功能的不同,又分
为主消化的赤巴(赤巴觉久)、主变色的赤巴(赤巴同已)、润泽皮肤的赤巴(赤巴多塞)等五种。

“培根”译成汉语是“水”和“土”,它的功用主要是磨碎食物,增加胃液,使食物易于消化吸收;司味觉,供人以营养和输送体液、保持水份;长肌肉、润皮肤、调节人的胖瘦;使睡眠正常、性情温和等。

由于培根所在的部位和功用的不同,又分为保持水分的培根(培根登及)、磨碎食物的培根(培根疟及)、品味的培根(培根娘及)、使人知“满足”的培根(培根寸及)和润滑关节的培根(培根局尔及)五种。

龙、赤巴、培根虽各有其功能,但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协调统一地进行活动。

例如,人的消化功能,先由培根疟及磨碎食物,继则由赤巴觉久将被磨碎的食物加以腐熟分解,麦娘姆龙负责“过滤”,分别清浊,使糟粕移入大肠,精微则被人体吸收。

七大物质基础中以饮食精微为最重要,因为其他六种物质均由它转变而成。

血能滋润身体并维持生命。

肉似围墙,能保护身体。

脂肪能柔润身体,悦气色。

骨为支架,骨髓能生精,而精的功用是生殖。

至于大、小便及汗三种排泄物均系排除体内废物。

汗则尚有温润皮肤的作用。

在正常人体内,三大因素、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之间保持相对平衡。

一旦内外环境变化,平衡破坏,将会引起疾病。

特别是龙、赤巴、培根中某一种因素的功能亢进、低下
或互不协调,不仅可引起龙病、赤巴病、培根病,而且还是造成其他疾病发生的原因。

龙、赤巴、培根既用来解释人的正常生理活动、某些疾病发生的原因,还用来区分人的类型。

藏医将人分为龙、赤巴、培根三种类型。

龙型的人其特点是:消瘦,面色灰黄,怕冷,爱说话和唱歌,爱吵架,性格活泼等。

赤巴型人的特点:易饥渴,多汗,面色发黄,个性强。

培根型人其特点是:身体肥胖,脸色发白,怕冷,嗜睡,性情温和。

体型一方面可反映人的某些生理特点,另一方面又与疾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疾病发生的原因分内因和外因。

内因方面关系较大的是人的类型和年龄。

龙型的人和老年人易患龙病。

赤巴型的人和青年人易患赤巴病。

培根型的人和小孩易患培根病。

外因则主要为季节气候,地区环境及饮食起居等的变化。

培根病多发生于春季,龙病多发生于夏季,赤巴病多发生于秋季。

寒冷易发龙病,干燥炎热易发赤巴病,潮湿易发培根病。

在饮食起居方面,过饥、过度劳累、思虑过多等等,均可引起体内龙、赤巴、培根的紊乱和功能失调,在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下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疾病侵入人体的途径:一般由表入里,经皮肤→肉→血→骨→五脏六腑。

龙、赤巴、培根三类疾病在人体中并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如治疗不当,受体内因素或外界环境影响,可
以互相转化。

单一的病可引起另一种病的发生,这叫做转化或变症。

如龙病用苦寒药物治疗,龙病不愈,反而引起赤巴病或培根病的发生。

同样,赤巴病和培根病亦可转变为其他疾病。

龙、赤巴、培根三类病的变种共分十二种。

此外,龙、赤巴、培根三大因素既可单独致病,亦可二者或三者混合致病。

尽管疾病多种多样,但是均可归纳为寒热两大类。

龙病、培根病、慢性病属于寒性病;而赤巴病、血病、急性病均属于热性病。

藏医和中医在基本医学理论上的异同
项目中医学藏医学理论五行木火土金水土水火气空五味酸苦甘辛咸湿苦咸辛甘内容脏腑肝胆心小肠脾胃肺大肠肾膀胱培根培根赤巴龙龙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官目舌口鼻耳
体源汁液热源动力空间发育过程生长化收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