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土壤学知识点word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1. 土壤:
2. 土壤特性:①具有生产力;②具有生命力;③具有净化力;④具有交换力。
3. 土壤圈:
4. 土壤圈的功能:①支持和调节生命过程;②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的平衡;③影响水的溶质组成及其在陆地、水体和大气的分配;④对岩石起到保护作用。
第二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
1•土壤母质(P6):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
2. 土壤母质是形成土壤物质基础。
3. 长石、石英和云母等是构成土壤的骨骼—土粒。
4. 矿物是土壤矿物质主要来源。
5. 主要的成土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6. 风化过程是形成土壤的基础。
7. 参与化学风化的因素主要是水、二氧化碳和氧气,作用方式包括溶解、水化、水解(最基本且最重要)和氧化。
8. 五大成土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
9. 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而形成的。
10. 风化因子二风化天数X水解离度。
11. 土壤湿度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
12. 土壤剖面(P20):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垂直切面。(1~2米深)
13. 淋溶作用:土壤中的下渗水,从土壤剖面上层淋溶带走土壤中某种成分的作用。
14. 土壤的分层:①枯落物层(0层);②腐殖质层(A层);③淋溶层(E层);
④沉积层(B层);⑤母质层(C层);⑥基岩层(R层)。
15. 土壤的重要形态特征:颜色、湿度、紧实度、结构、质地、PH、新生体、入侵体、孔隙和动物孔穴。
第三章土壤固体物质组成
1. 土粒分类:矿质土粒(占绝对优势)和有机质土粒。
2. 土壤质地: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
3. 土壤质地三大类:砂土、壤土和黏土。
4. 土壤质地改良:①溶土法;②深耕,深翻;③施有机肥。
5. 壤质土兼具砂质土和黏质土的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土壤。
6.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P39):①植物残体;②动物和微生物残体;③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排泄物及分泌物;④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物料。
7. 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在0~5%左右,泥炭土可高达20%或30%以上。
8. 矿质土壤:
9. 决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①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数量;②土壤有机质的损失;③土壤有机碳的平衡。
10. 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元素:碳、氧、氢、氮,其次是磷和硫。
11. 土壤有机质的组成:①碳水化合物;②木质素;③含氮化合物;④树脂、蜡质、脂肪、单宁和成灰物质。
12. 土壤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经腐殖化过程再由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分解的简单有机化合物缩合而成的。
13. 矿化过程是腐殖化过程的前提。
14. 腐殖化系数=单位土壤每年残留碳量/每年进入单位土壤的总量
15. 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16. 矿化率=有机质因矿化作用每年损失的量/土壤有机质总量
17•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①温度;②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③有机残体的特性;④土壤PH及土壤质地。
18. 土壤微生物活动的最适温度为25~35°C。
19. 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改善土壤的肥力特性。
20. 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可降低或延缓重金属污染;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有固定作用;对全球碳平衡有影响。
第四章土壤化学性质及其环境意义
1. 土壤中酸的来源(P58):①水的解离;②碳酸解离;③有机酸的解离;④土壤中铝的活化及交换性人产和H+解离;⑤酸性沉降;⑥其他来源。
2. 土壤酸度类型:①潜在酸;②非交换性酸;③交换性酸;④活性酸。
3. 土壤潜在酸是活性酸的主要来源,二者处于动态平衡中。
4. 土壤总酸度=活性酸度+潜在酸度
5. 碱性土壤的碱性物质主要是钙、镁、钠的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以及胶体表面吸附的交换性钠。
6. 石灰性土壤的pH 主要受土壤空气中二氧化碳分压控制。
7. 南酸北碱,沿海偏酸,内陆偏碱。
8. 盐基饱和度(BS =(交换性盐基总量/阳离子交换量)X 100%。
9. 土壤学中把土壤的缓冲性定义为土壤抗衡酸、碱物质导致pH变化的能力。
10. 土壤中的酸碱缓冲体系:①碳酸盐体系;②硅酸盐体系;③交换性阳离子体系;
④铝体系;⑤有机酸体系。
11. 影响土壤酸碱缓冲性的因素:①土壤质地;②土壤黏粒矿物组成;③土壤有机质含量。
12. 土壤溶液中的大多数金属元素(包括重金属)在酸性条件下以游离态或水化离子态存在,毒性较大,而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易生成难容性氢氧化物沉淀,毒性显著降低。
13. 氧化还原电位(P67)
14. 氧化还原电位对元素迁移的影响:①氧化还原反应引起元素化合价的变化;②介质的氧化还原电位对变价元素的共生有重要影响;③变价共生矿物或岩石的分离。
15. 土壤氧化还原体系的反应特征:①土壤中氧化还原体系有无机体系和有机体系两类;②土壤是不均匀的多项体系;③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应常常有生物的参与;
④土壤中氧化还原(Eh)平衡会经常变动。
16. 干旱时主要发生氧化反应,反之发生还原反应。
17. 同一氧化反应在碱性溶液中比在酸性溶液中容易进行。
18. 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最大的主要因素有土壤的通气状况、生物代谢程度、
还原性物质的数量等,pH只是影响土壤Eh的因素之一(Eh随pH的升高而下降)。
19. 氧化还原体系总浓度越大,缓冲作用越强。氧化还原缓冲性越强的土壤,氧化性或还原性越稳定,越容易保持原有的氧化还原平衡状态。
20. 酸土改良:CaO Ca(OH2、CaCO 水多则还原Eh小
碱土改良:CaSQ・ 2H2O 水少则氧化Eh大。
21. 真菌适应酸土。
22. 土壤胶体通常带负电荷。
23. 土壤有机胶体主要是腐殖质,还有少量的木质素、蛋白质和纤维素等。
24. 比表面积:单位质量土壤颗粒所具有的表面积,单位是m2/g。
25. 颗粒越小,比表面积越大。
26. 土壤中可产生可变电荷的物质有腐殖质、水铝英石、层状铝硅酸盐和其他非晶质的铝硅酸等。游离的氧化铁在中性和碱性的条件下也可产生可变的负电荷。
27. 土壤中的游离氧化铁是土壤产生正电荷的主要物质。
28. 净电荷:土壤正负电荷的代数和。
29. 阳离子交换量就是pH=7时土壤净负电荷的数量。
30. 土壤正电荷一般为可变电荷,常用AEC表示。
31. 影响土壤电荷数量的因素:①土壤质地(颗粒数量多少);②胶体类型(2 : 1 型多);③胶体组分间相互作用;④pH对电荷数量的影响。
32. 引起土壤凝聚的原因(P80):①电解质的作用;②正负电荷的中和作用;③ 含水量的变化。
33•引起分散的原因:①有的由于有机胶体包围在无机胶体四周,从而促进其分散在溶液中;②由于一价阳离子带换二价阳离子,使不可逆的凝胶变为可逆的凝胶,遇水即分散;③由于淋溶作用加强,移去了电解质,使胶体逐渐发生分散作用。34•阳离子交换(P81)可减少土壤中重金属浓度。
35. 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特点:①快速可逆反应,容易达到动态平衡;②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③符合质量作用定律的原则;④补偿阳离子和陪伴阴离子都对阳离子交换反应有影响。
36. 同价阳离子水和半径越小,离子吸附性越强。
37. 不同价的阳离子与土壤胶体表面亲和力的大小不同,一般随离子价数的增加而增强。
38. 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大小的因素(P83):①土壤质地;②胶体类型;③土壤pH。
39. —般认为,盐基饱和度》80%且钠饱和度低的土壤是肥沃土壤,在50%~80% 的是肥力中等的土壤,低于50%的是肥力低的土壤。
40. 产生阳离子专性吸附的土壤胶体物质主要是铁、铝、锰等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
41. 影响阳离子专性吸附的主要因素:① pH;②土壤胶体类型;③有机配位体的存在。
42. 阳离子专性吸附的环境意义:①对多种数量重金属离子的富集作用;②控制土壤中重金属离子浓度;③净化污染作用。
43. 产生静电吸附的阴离子有氯离子、硝酸根和次氯酸根离子等。
44. 产生阴离子专性吸附的物质有磷酸根、硅酸根、有机酸根和氟离子。
45. 阴离子专性吸附主要发生在铁氧化物和铝氧化物表面。
46. 土壤吸附农药的机制:①离子交换;②配位体交换;③氢键结合;④质子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