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与绿色金融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持有实力企业走出去获取资源等。

另一方面保持币值稳定。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是其成为国际货币的重要前提条件。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加速升值,1995年创下80日元兑1美元的历史最高记录,1998年10月7日至9日的两日内,日元兑美元汇率曾暴涨15%以上,1999年初达到1美元兑102日元后便开始大幅度下跌。日元兑美元汇率的大幅波动,反映了日元汇率及其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美元依赖”,严重影响了各国对其的信心,从而阻碍其日元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一方面依赖其经济状况另一方面取决其汇率机制,目前我国实行一篮子货币政策,但其中最多的还是美元,金融危机中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但是对欧元是贬值的,使人民币的汇率没有合理反映其状况,因此进一步合理化计价标准将有助于汇率的稳定。

(二)推进人民币结算与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目前我国已开始五城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试点工作,其意义一方面是防范汇率波动风险更重要的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步骤。而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是一

个长期谨慎的过程,是人民币国际化必要条件,但是所面临的风险是目前中国经济以及金融市场所不能抵御的,因此资本项下的可自由兑换应在经济情况良好金融市场稳定健全的情况逐步开放,以保证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三)加强国际间特别是区域化合作

区域化货币合作以区域经济为依托,减少来自外界的冲击与破坏,将大大提高国际化成功概率。人民币应走合作化道路一方面推进大中华币的形成,“一国四币”是我国特殊国情所致,随着地区间的经贸合作更为紧密,整合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货币成为可能,大中华经济圈货币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也是区域化的关键一步。另一方面,加强与各国的货币合作,近期与香港地区以及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白俄罗斯、阿根廷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总金额高达6500亿元人民币,初步显示中国开始与各国间的合作,继续推进与各国合作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策略。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一、低碳经济呼唤绿色金融

低碳经济(L ow C arbon Econom y)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不同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一高三低”(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自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低碳经济、低炭产业、低炭技术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被人们认为是继两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生物技术革命之后,第五次改变世界经济的革命浪潮。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年鉴指出,一个新兴的绿色低碳经济已处于萌芽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城市均表现出减少废气排放量和开放碳市场的愿望,投资者也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投资数千亿美元。这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效益,更重要的是生态效益。国际气候集团在其发布的研究报告《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中展望了低炭产业及其产品发展的市场前景并分析了低碳经济道路带来的收益,认为低碳经济具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能够显著地增加产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可靠性、改善产品质量、改善工作环境并鼓舞员工士气,在新增就业方面具有出色的潜力,其增长速度也大于其他经济形态。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

低碳经济

与绿色金融发展

文/刘青刘传江(接上页)

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气候变暖也会对中国带来一个巨大的机会,它将强有力地促进中国从黑色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新能源、网络游戏、生物制药被认为是21世纪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业,伴随着低碳经济概念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必将为中国的新能源企业带来蛙跳良机。目前,技术、观念和创意成为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是全球新增能源消费大国,这同时也意味着中国是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技术、设备的大市场,是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大市场。这也是中国带给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2007年9月8日,胡锦涛主席在A PEC(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向与会各国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议和思路。2007年12月,联合国巴厘岛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十三次大会期间,中国政府郑重承诺在5年内实现节能20%的目标。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节能减排(碳减排),它不仅仅是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问题,也不仅涉及产品设计、加工和包装等生产流域,同时涉及建筑、交通和广大居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消费环节和消费行为。2007年12月,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珠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部试验区的主题是“两型”,核心任务是“两新”,即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两新”又集中体现在“两低”上,即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武汉城市圈和长珠潭城市群在实施这一目标中,要把“两低”的要求,体现在“两型”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上。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路之下形成的通过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全面更新的发展模式。2008年1月28日,全球性保护组织——

—世界自然基金会(W W F)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市和河北保定市入选首批试点城市。并将在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品制造与应用等领域,寻求低碳发展的解决方案,以总结出可行模式,向全国推广。目前,国内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也已将低碳产业、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作为发展的方向,纷纷建设低碳示范区和碳零排放区,以期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获得主动。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发达和先行地区的城市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发展的前列,能否顺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能否实现产业生态化和建成宜人居住的城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低碳经济时代来临时的应对调整能力。

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背后支撑力和推动力是现代金融发展。金融之于经济运行,正如血液之于人体血液循环。被誉为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润滑剂”和“发动机”的金融业,在市场调控方面不仅具有四两拨千斤的独特威力,而且兼具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功效。基于市场机制运作的金融业,可以在追求盈利、提高效益的同时,积极履行其作为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在调整经济结构、推动自主创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从短期来看,传统金融业向绿色金融业转型可能会遇到提高客户门槛和增加新机制成本等挑战,其利益会受到暂时冲击,但从长远来讲,“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的推出,不仅有利于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维护人类社会的长期利益及长远发展,减轻传统金融业的负面效应,也为金融业防范风险、稳健经营加筑了一道环保防火墙,并可催生更多绿色商机。传统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换及其引致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传统金融向绿色金融转型和发展。

二、绿色金融的兴起和实践

“绿色金融”(G reen Finance)是金融理论和金融实践领域的一个新概念,又称“环境金融(Environm ent al Fi-nance)”或“可持续性融资(Sust ainable Financing)”,一般认为该概念最早出现于1997年。《美国传统词典》(2000年第4版)为它给出的定义是:环境金融(绿色金融)是环境经济的一部分,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绿色金融理念的提出和实践的兴起是现代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社会责任投资(Social R esponsible Invest ing,也称为“可持续责任性投资”,Sus-t ainable&R esponsible Invest m ent,简称SR I)的重要体现,它也是对传统金融的延伸和扩展,它是21世纪金融创新、金融业发展和金融业竞争的制高点。

作为世纪之交金融领域的重要创新的绿色金融,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全球化背景下传统金融意识和现代环保意识的融合。所谓绿色金融,就是要通过绿色金融业务,将资源和环境保护变量纳入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因素加以考量。即在投融资行为中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注重环保产业的发展,通过其对社会资源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其实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业自身营运的绿色特性;二是金融业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血液”和“发动机”,即绿色投融资渠道对于经济其他产业和行业的绿色特色的带动和推动。具体地讲,它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从金融和环境的关系入手,重新审视金融,将生态观念引入金融,改变过去高消耗、低产出、重数量、轻质量的金融增长模式,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改善环境的金融增长模式。其二,以绿色金融观念关注产业发展,依靠金融手段和金融创新影响企业的投资取向,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进而影响企业经济取向和市场行为,促进传统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