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明清社会启蒙思想的内涵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和思想启蒙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和思想启蒙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较为特殊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交流和思想启蒙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发生了许多变化和进步。
同时,中国的文化也逐渐开始与外国的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
在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植根于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礼制、忠诚、诚信等等高尚的品德。
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形态,从而促进了中国的文化崛起和发展。
同时,中国在这个时期也进行了不少文艺创作和科技成就,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而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也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
这些文化主要来自于日本、韩国和欧洲。
这些文化与中国的文化产生了交流和融合,甚至让中国的文化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首先,日本和韩国的文化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自东汉时期起,日本和韩国的文化就传到了中国。
在唐朝时期,日本和韩国的文化在中国影响力逐渐增强,成为了文化和思想的重要来源。
在宋朝时期,中国和日本、韩国的文化交流更加广泛,素有“东亚文化古典时期”之称。
在明清时期,日本和韩国的文化继续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在文学、艺术和哲学领域的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欧洲的文化对中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朝时期,欧洲的传教士来到中国,开始传播基督教、天文学、医学、地质学等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传教士同时也将欧洲的文化和思想带到了中国,推动了中国的思想启蒙,同时中国也开始对欧洲的文化感兴趣,并进行了研究和学习。
这些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的文化更新和发展,使中国走向了现代化和国际化。
总之,在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交流和思想启蒙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发展。
这些都使中国的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东方的文化瑰宝。
这也为今后的世界文化交流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清社会思想家黄宗羲启蒙观念解析
兰台世界2012·7月下旬一、明清时期社会启蒙思想的产生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承接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文化的特色,同时又开始出现现代文明思潮的萌芽。
在经历过盛唐以后,经济的发展使得这个国家开始形成天朝上国的梦想,同时在明清时期的开放,特别是郑和下西洋等一系列对外传播活动的出现,使得中国不再是整个世界上的偏安一隅,它开始意识到盛唐以外的世界,开始意识到有国家与世界的意识区分。
这一时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时间纵列上的承前启后,以及历史节点上的冲突与爆发。
任何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进步,都必然深深的根植于这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一种客观必然。
在明清时期,有盛唐时期的经济发展为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天朝上国思想的趋势下,当时的明清社会虽然依旧沉睡在封建王朝的美梦里,但是与西方国家建立一种优势的伙伴关系已经成为明清时期政府普遍采取的对外交往政策。
在这种对外交往的环境下,当时的社会经济开始有了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经济开始成为社会主流的经济形态。
经济水平的进步,带来了社会思想的进一步开放,这种开放不仅仅体现指西方文化的进入,还包括对秦国一同天下以后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各种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一种反思、探索与困惑。
道德观念的趋向、阶级矛盾的激化、皇权政治的进一步加强,明朝的贪污腐败,农民起义的不断盛行,满族的清朝统治,这是当时明清时期社会面临最重要的问题[1]。
清军入关,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和李自成的农民起义以后,实际上是当时社会格局的一次重大调整,这中间不仅涉及王朝替换,更是民族力量格局的一次大的调整。
在这一时期,清朝的统治者虽然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有了可以与贞观之治媲美的康乾盛世,但是历史的车轮总是在不断的向前演进,经济的进步决定了封建社会的神龛必然会被掩埋,这其中变动的因素就是当时已经接受了先进文明教育的知识分子。
他们开始对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人民的权力利益有了更多的思考,他们开始对当时的社会提出了理性的批判,针砭时弊成为当时社会启蒙思想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和启蒙思想得以扩展最重要的力量源泉。
明清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明清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明清时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想对中国教
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启蒙教育思想逐渐形成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为后来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想强调“格物致知”,提倡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
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是王阳明,他主张“致良知”,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不断地实践和体验来认识世界,从而达到“致良知”的境界。
这种启蒙教育思想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对后来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这一时期,
程朱理学盛行,强调“格物致知”,提倡“格物致知”、“致知行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这种启蒙教育思想对后来的教育教学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此外,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想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这一时期,儒
家思想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
这种启蒙教育思想对后来的教育教学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
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想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品质,对后来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想,总结其经验,借鉴其精髓,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为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明清时代启蒙教育
明清时代启蒙教育明清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启蒙教育在这个时期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明清时代的启蒙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大特色,它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明清时代启蒙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儒学教育、经世致用教育和民间教育。
儒学教育是明清时代启蒙教育的核心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和解释。
通过儒学教育,学生们能够学习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和理性思维能力。
经世致用教育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和知识,使他们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有所作为。
此外,民间教育也是明清时代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家庭、社区等途径传授知识和技能,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其次,明清时代启蒙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实用性和全面性。
在明清时代,启蒙教育不仅注重传授理论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用技能。
学生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儒家经典,还要学习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礼仪习俗等各种实用知识和技能。
这种全面性的教育理念,使得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全面发展,有利于他们在社会中取得成功。
再次,明清时代启蒙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
明清时代的启蒙教育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教育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明清时代的启蒙教育也为后世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明清时代启蒙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的内容丰富多样,特点鲜明,影响深远。
通过对明清时代启蒙教育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轨迹,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明清时代启蒙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实用性和全面性。
在明清时代,启蒙教育不仅注重传授理论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用技能。
学生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儒家经典,还要学习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礼仪习俗等各种实用知识和技能。
明清之际启蒙思潮的内容及意义
明清之际启蒙思潮的内容及意义明清之际,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思考和探索新的思想和观念。
启蒙思潮就是在这个时期兴起的一股思想潮流,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蒙思潮的内容主要包括科学、人文主义和社会改革。
首先,科学成为了启蒙思潮的核心内容之一。
欧洲的科学革命对中国的启蒙思潮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一些进步的学者开始研究西方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推广新的科学观念,例如地理学、天文学和医学等。
这些知识的传播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学术研究,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人文主义也是启蒙思潮的重要内容。
人文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倡导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利。
在明清之际,一些学者开始反思传统的封建制度,主张平等和自由的观念。
他们提倡人人平等,反对身份和地位的歧视,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自主。
这些思想对于当时社会的改革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会改革是启蒙思潮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官僚主义的腐败等。
启蒙思潮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改革的方案,旨在解决这些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
其中包括土地改革、教育改革、法律改革等。
这些改革措施的提出,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启蒙思潮的意义在于它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
它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和现代化的进程。
启蒙思潮的兴起,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它为中国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方法,为中国的社会改革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明清之际启蒙思潮的内容主要包括科学、人文主义和社会改革。
这些思想观念的传播和推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启蒙思潮的意义在于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的思想和观念,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它为中国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清启蒙教育思想
明清启蒙教育思想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启蒙教育思想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和变化,对于孩子们的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和官办学校教育三种形式,这些教育形式都对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家庭教育在明清时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时期,家庭教育被视为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第一步,父母是孩子们最早的老师。
父母会教导孩子们基本的礼仪、道德和生活常识,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人格。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们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孝道、忠诚、诚实等传统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孩子们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私塾教育也是明清时期启蒙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私塾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
在私塾中,孩子们学习经典文化、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也接受一定的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
私塾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最后,官办学校教育在明清时期也逐渐兴起。
在这个时期,官办学校成为了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官办学校中,学生们接受更为系统和全面的教育,学习内容包括经义、史书、文学、政治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官办学校教育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形式,为更多的孩子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想在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和官办学校教育三个方面都有所体现,这些教育形式都对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些教育形式,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格修养,为他们的未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教育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有:一、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被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农业的老百姓都有份.二、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三、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唐甄的思想主张如下:1、贵实是唐甄思想的基础,讲求实事、实行、实治和实功是其先进的思想,更是其毕生的追求。
在唐甄看来,实治实功落实到政治上,就是要凡是为民,而为民的首要标准就是实现富民。
2、唐甄把富民提高到惟-正确的立国之道竭力宣扬,他认为民富才能国强,立国之道,惟在富民,为政首在富民,他从根本上强调统治者要以富民为执政宗旨。
同时,他明确指出:富民不是富在府库,富极少数为政者,而是富在编户,要让占社会绝大多数的人民都富裕起来。
这一认识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正是他思想的进步性所在。
3、明清之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新兴市民阶层逐步壮大,唐甄从中汲取政治营养,并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涵盖哲学、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思想。
明清启蒙教育思潮
明清启蒙教育思潮明清时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启蒙教育思潮的兴起时期。
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启蒙教育思潮在这一时期逐渐兴起并影响深远。
首先,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潮是在社会变革的背景下逐渐兴起的。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潮和观念,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的发展和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启蒙教育思潮的兴起与社会变革密不可分,它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反思和革新,为后来的教育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次,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潮对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了革新。
在这一时期,一些教育家提出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重要性,主张注重启蒙教育,强调启蒙教育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他们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实践和体验的教育方式等,丰富了教育内容和方法,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再次,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潮对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蒙教育思潮的兴起,使得中国教育逐渐摆脱了封建教育的束缚,开始注重个体的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为后来的教育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同时,启蒙教育思潮的兴起也促进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潮对中国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蒙教育思潮的兴起,使得中国教育逐渐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为后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同时,启蒙教育思潮的影响也超越了明清时期,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为中国教育的进步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总之,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潮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蒙教育思潮的兴起,推动了中国教育的革新和发展,为中国教育的进步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同时,启蒙教育思潮的影响也超越了明清时期,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为中国教育的进步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明清启蒙思潮(王夫之)
②理依于气 在理气关系的问题上,王夫之认为,“气者,理之依 也”,“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坚持“理依于气” 的观点。在他看来,理并不是虚空之物,它只不过是 气的变化日新过程中的秩序和条理,是事物变化发展 过程中的必然之势,并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 由“理气”关系引申到“道器”关系,王夫之坚持 了“天下惟器”、“道在器中”的观点。王夫之认为, 道与器是统一不可分的,道标志事物的共同本质或普 遍规律,器标志个别、特殊的具体事物。宇宙间一切 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表达事物本质或事物类本质的 哲学抽象,都只是个别的某一方面的本质,这种本质 不能脱离具体的事物而存在。
③“日生日成”的人性论 在人性问题上,王夫之既继承了儒家传统的“天命之 谓性”的说法,又在新的条件下予以发展。在他看来, 人性虽然来之于天,但人与动物不同,“禽兽终其身 以用其初命,人则有日新之命矣”,肯定人性具有 “权变”的特点,即人性的“日生日成”,就是说, 人性是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由此可知,王夫 之的人性学说在传统哲学的基础上,既容纳了“天命 之谓性”的合理成分,又从人的主动选择的角度论述 了人性的动态生成过程,使人性的形成与主体的价值 选择紧密联系起来,突出了个体的能动性。
第三讲 明清启蒙思潮 一、概述
明中叶至清代,思想界掀起了一股反思和批 判的高潮。思想家们在先秦至宋元明学术的基 础上,虽仍沿习着一些旧的范畴和思想框架, 然而却阐发了许多此前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未曾 阐发的新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越出了旧的樊笼, 成为中国现代思想启蒙的先声。
二、明清启蒙思想的表现
首先,提出了个性解放的新道德。 这一时期的学者集中表达了以自然人性论为出发点的新理欲观、 新情理观、新义利观以及关于个性解放的论说,如清初王夫之、 颜元等都肯定“欲”是人类生活的原动力,主张“欲不可禁,亦 不可纵”。 其次,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初步民主的思想。 顾炎武、王夫之等都有相当多的政治批判的话语。最值得称道的 是黄宗羲。他将批判君主专制与设计中国民主政治的方案紧密结 合起来,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 再次,提倡科学求知的态度和方法。 王夫之、颜元、戴震等都不同程度地把“即物穷理”的思想修 养方法转化为科学探求的知性方法。
第十四讲 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
第十四讲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启蒙,是一个西学的概念,指在彻底批判封建专制的基础上,提倡人的平等、自由一、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州,亦号南雷,浙江余姚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或南雷先生。
其父黄尊素为东林名士,黄宗羲深受影响,其一生重气节,轻生死,严操守,辨是非,磨砺风节,疾恶如仇。
倡言治史,坚信“国可灭,史不可灭”,开浙东研史之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
除史学外,对经学、天文、历算、数学、音律、舆地、诗文以及版本目录诸学都无不深究,而且著述宏富,一生共编辑和撰写了约两千万字的著作。
《明夷待访录》的实学思想《明夷待访录》之“明夷”二字,乃取自《周易》卦名,卦辞为“利艰贞”,《彖辞》解释说:“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
”以喻君子贤人处于艰难困苦的环境而志气不衰,坚持正道。
《明夷待访录》全书包括《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建都》、《方镇》、《田制》、《兵制》、《财计》、《胥吏》、《奄宦》等二十一篇,内容相当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教育、文化等各方面。
但其核心思想,则是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尖锐批判。
1、天下为主君为客在黄宗羲以前,历史上已有一些思想家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危害进行了揭露,如两晋之际的阮籍、鲍敬言以及元代的邓牧。
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指出:“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
”邓牧《伯牙琴》一书进一步斥责君主“夺人之所好,聚人之所争”,是天下最大的掠夺者。
黄宗羲则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更激烈的批判。
其进步与深刻之处在于,他找到了新的理论武器。
他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君主专制的弊端,就是为了满足君主一己一姓的私欲,而不惜损害天下百姓的利益,在君民关系上完全颠倒了过来: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明清启蒙教育思想家
明清启蒙教育思想家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启蒙教育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家,他们对中国古代教育体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本文将重点介绍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想家及其思想。
首先,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了“格物致知”、“致良知”等教育理念,强调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群、美五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明代教育家李贽提出了“格物致知”、“致良知”等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出了“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教育方法,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学习。
李贽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清代教育家黄宗羲提出了“天人合一”、“性理合一”等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出了“实学”、“经世致用”等教育方法,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学习。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清代教育家王夫之提出了“格物致知”、“致良知”等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出了“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教育方法,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学习。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想家们对中国古代教育体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末清初启蒙教育思想
明末清初启蒙教育思想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社会风气逐渐开放,思想解放逐渐兴起。
在这个时期,启蒙教育思想开始逐渐兴起,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蒙教育思想主张以实用为宗旨,提倡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这一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首先,明末清初启蒙教育思想强调实用性。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逐渐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分工日益细化。
因此,启蒙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应当以培养实用技能和知识为主要目的,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这种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其次,明末清初启蒙教育思想注重民族精神和文化。
在这一时期,中国逐渐意识到自身文化的价值,开始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启蒙教育思想主张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强调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这种注重民族精神和文化的教育思想,为中国教育的民族化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再次,明末清初启蒙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逐渐摆脱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个体意识开始觉醒,个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得到重视。
启蒙教育思想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强调个体的自由发展和个性的尊重。
这种强调个体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教育思想,为中国教育的民主化和个性化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总的来说,明末清初启蒙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想强调实用性、民族精神和文化、个体独立性和自主性,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启蒙教育思想仍然对中国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提供着重要的启示。
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启蒙运动
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启蒙运动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发生较大变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许多社会变革,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思想启蒙运动。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运动进行探讨。
一、社会变革1. 经济变革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出现了较大的变革。
在明朝晚期,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主义政策,限制海外贸易,造成了国内经济闭塞。
然而,随着清朝的建立,清政府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鼓励了与外国的贸易往来。
这一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为中国的社会变革奠定了经济基础。
2. 农业变革在明清时期,中国农业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明朝晚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相对缓慢,社会经济发展举步维艰。
而在清朝初期,清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农业改革措施,如修筑灌溉系统、推广新农具等,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这一系列的农业变革,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也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社会等级变动在明清时期,社会等级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动。
明朝时期,社会等级主要是通过对士农工商四民的划分来确定的。
而到了清朝,由于满族人的入主,建立了满洲贵族,社会等级有了更为明确的划分。
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使得社会上的贵族阶级和底层民众之间的阶级差距进一步加大,这一现象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思想启蒙运动1. 文化变革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在明朝时期,文人墨客们通过文化的发展来寻求自我价值的体现。
这一时期的文化变革,使得中国文人开始注重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为后来的思想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到了清朝时期,思想启蒙运动进一步发展。
在康熙和乾隆时期,各种新的思想观念开始涌现,如经世致用、实用主义、学质本位等等。
这一系列的思想启蒙运动,催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人才,对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教育变革明清时期,中国的教育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明朝时期,国民教育开始得到推广,通过兴办书院等方式,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
明清时期的宗教改革与思想启蒙
明清时期的宗教改革与思想启蒙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宗教改革与思想启蒙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宗教改革和思想启蒙运动,这些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清时期的宗教改革主要是指对佛教和道教的改革与整顿。
明朝初年,明光宗提出了"羁縻佛教"的政策,对佛教进行了一系列管理和整顿。
此后,明朝历代政府都对佛教进行了限制和整顿,尤其是在明代末年,明神宗提出了限制佛教、道教的政策,使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而清代初年,康熙帝则采取了更加严格的政策,称之为"萧条佛教"。
佛教和道教受到了政府的限制和整顿,但在明清时期,它们依然是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信仰。
而在宗教改革的背后,其实是封建社会思想体系的衰落。
明清时期,传统的封建社会思想体系遭受了来自西方的冲击和挑战,启蒙思想逐渐兴起。
启蒙思想主要是指西方启蒙运动的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这对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宗教改革与思想启蒙的背景下,许多思想家和学者纷纷积极投身于宗教改革和思想启蒙的运动。
他们通过批判与反思传统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在宗教改革方面,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了"心学"的观点,主张人性本善,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与自我完善,对人类社会的改革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清代思想家王夫之则进一步发展了心学,提出了"实用主义"的观点,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他们的思想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在思想启蒙方面,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和顾炎武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代表人物。
王夫之主张"为国家而学",强调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改革。
他的思想对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顾炎武则强调实证主义,主张通过实证研究来推动知识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他的思想对中国科学研究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
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明清之际,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民族矛盾的加深和经济领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应运而生。
黄宗羲(1610 一1695 ) ,字太冲,号南雷,又叫梨洲,浙江余姚人。
其师刘宗周,其父黄尊素都是王守仁的弟子。
宗羲年青时曾为“复社”领袖,以反阉党名闻全国。
明朝灭亡,又组织“世忠营”抗清,失败后致力于学术研究,著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及《明夷待访录》等。
黄宗羲的宇宙观继承了宋明理学中《王文成公全书》卷6 《文录三· 答友人问》《王文成公全书》卷l 《传习录上》 3 《王文成公全书》卷3 《传习录下》斗《王文成公全书》卷l 《传习录上》 5 《王心斋先生遗集· 语录》的气本体论,认为“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己。
”' “无气则无理”, “理”不过是“气”的条理和秩序,“气”日新不己,“理”亦随之变化。
在认识论上,他又回到阳明心学,说“人心之理即天地万物之理”, “穷理者尽其心也”,即通过人心穷究天理。
黄宗羲思想的亮点,在其社会政治思想上。
他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说“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渗然。
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
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
”2 他揭露封建法制是“一家之法”。
倡导限制君权,实现“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局面。
还提出“工商皆本”,改革币制,整顿市场,发展工商业等进步思想。
顾炎武(1613 一1682 ) ,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
他和黄宗羲一样参加过“复社”,有过抗清的经历,失败后致力于学术研究,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明清之际的启蒙教育思潮
明清之际的启蒙教育思潮明清之际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潮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明清之际的启蒙教育思潮。
一、背景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如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农民起义和满族入侵等,这些变化使得人们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和制度是否还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同时,西方文化和科技也开始进入中国,使得人们开始接触到不同于传统文化的新知识和新思想。
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启蒙教育思潮的兴起。
二、启蒙教育思潮1. 强调实用主义明清之际,学者们开始强调实用主义,认为知识应该具有实践价值。
他们主张通过学习各种技术和科学知识来改善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例如王鸣岐提出“以工代学”,魏源提倡“实用主义”。
2. 推崇经世致用启蒙思潮中还有一种重要的思想是“经世致用”,即强调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
这种思想体现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
例如,黄宗羲主张以《三礼》、《周易》等为基础,结合经验知识进行教学。
3. 倡导自由思想启蒙教育思潮中还有一种重要的思想是倡导自由思想。
在这个时期,很多学者开始反对儒家传统观念的束缚,主张人们应该自由地思考和表达意见。
例如王夫之提出“天下为公”的理念,魏源则认为“言论自由”是人权的基本要求。
4. 引进西方文化明清之际,西方文化和科技开始进入中国,这使得一些学者开始向西方学习,并试图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例如严复翻译了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著作,并将其介绍给中国读者。
三、影响明清之际的启蒙教育思潮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启蒙教育思潮打破了传统文化和制度的束缚,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现代化。
其次,启蒙教育思潮强调实用主义和经世致用,为中国现代教育注入了务实的精神。
最后,启蒙教育思潮倡导自由思想和引进西方文化,为中国现代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空间。
总之,明清之际的启蒙教育思潮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明清时期启蒙教育
明清时期启蒙教育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启蒙教育也是非常有特色和影响力的。
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对于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和教育思想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主要是以家庭教育为主。
在这个时期,家庭教育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知识和文化的途径。
父母或长辈会教导孩子们基本的道德规范、家庭礼仪、识字识数等基本知识。
这种家庭教育的方式,使得孩子们在最早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到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基本的文化素养。
其次,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也包括私塾教育。
私塾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一种形式,它是由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在家中招收学生,教授基础的文化知识和礼仪规范。
在私塾里,学生们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三纲五常》、《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以及诗词歌赋、书法等基本文化技能。
私塾教育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了当时知识分子教育的重要途径。
另外,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也包括了官办学校的教育。
在这个时期,朝廷设立了一些官办学校,招收有一定家庭背景和能力的学生,进行更为系统和深入的教育。
这些学校的教育内容包括儒家经典、历史、地理、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们的文化素养和才能。
官办学校的教育,为当时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修养和才华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个时期的启蒙教育以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和官办学校教育为主要形式,为当时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同时,这个时期的启蒙教育也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和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丰富和多元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十三章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思想
学即其政,政即其学的主张
• 唐甄认为“儒之为贵者,能定乱、除暴、 安百姓”,因此“古之圣人、言即其行、 行即其言,学即其政,政即其学”。儒学 如果脱离政,就不成其为学,不以治国安 百姓为目的,修身就成了一句空话。
财为民用的养民富民思想
• 他认为,民众是社会政治生活的决定力量, 国家的军事、政治、法律、财政都于民众 联系,因此统治者必须养民富民。养民的 关键在于富民,因为民富才国富,民众衣 食组足才可行教化。养民的根本原则均贫 富。
理在气中唯物主义宇宙观
•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本体论的认识 主要有理气、道器、有无、动静之变,理 学主张理在气先,而王夫之坚持了唯物主 义的观点,认为理于依气,认为理在气中, 无其气则无其理。
天下惟器的器道论
• 他认为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天 下惟器而已。治器、尽器审器是知道、得 道、行道的关键。他认为礼也是器以载道, 离开具体的君臣、父子、夫妇就不存在相 应的道德规范,道器合一。
对封建君主及其一家之法的批判
• • • •
1黄宗羲明确反对封建“家天下”制度; 2黄宗羲猛烈抨击专制君主对人民的剥夺和残害; 3黄宗羲集中地批判君主的独断与专横; 4黄宗羲指责封建法律为“一家之法”、“非法 之法”。提出未来的社会应是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社会。
具有民主因素的“法治”理论
• 1立法必须体现“天下”人的利益,为“天下” 人兴利除害; • 2立法必须体现“以天下为主”,保障“万民” 的平等权利; • 3君主、宰相、大臣共同掌握立法、司法权力, 学校议政”; • 4实行“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法治”
“童心即真心”的个性观
•
他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 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 初也。”认为童心是人性的本然状态,人不应该失去童心真心。 而应固守童心。 • 但是礼教灌输蒙蔽了人们的童心,他说“童子者,人之初也; 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 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 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 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 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 同时也提出了读书的方法:“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 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 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明清时期启蒙教育思潮
明清时期启蒙教育思潮首先,明清时期启蒙教育思潮的兴起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崛起。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开始对传统封建教育进行反思,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和要求。
启蒙教育思潮的兴起,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孕育而生的。
其次,明清时期启蒙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儒学的变革密切相关。
在明清时期,儒学逐渐成为中国教育的主流思想,但同时也受到了一些人士的质疑和批判。
他们认为传统的儒学教育过于注重经书的死记硬背,缺乏实际应用和创新精神。
因此,他们开始提出启蒙教育的理念,主张注重实践、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倡“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再次,明清时期启蒙教育思潮的兴起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
在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为启蒙教育思潮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因此,启蒙教育思潮得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迅速发展壮大。
最后,明清时期启蒙教育思潮的兴起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蒙教育思潮的兴起,使得中国教育逐渐走向了多元化和现代化的道路。
人们开始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倡注重实践、注重思维能力的教育理念,这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同时,启蒙教育思潮的兴起也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明清时期启蒙教育思潮的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兴起与社会变革、儒学的变革、科技进步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启蒙教育思潮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教育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中国教育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旦提到“启蒙思想”这四个字,大部分人会首先想到所提的可 古代那些圣明的帝王一般都心存天下,因此他们才会立法,这就是他 能是欧洲国家的思想启蒙运动,但是在中国明清时期,在那个中国封 们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但是后来的君主则是以法私来治理天
建社会末期的大动荡时期,一场空前绝后的令封建王朝明令的法律 下,其中所谓的法者,就是君主自己制定的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
“一夫一妻”制。早在 1851 年,太平军占领永安之后,洪秀全就设置 了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不可能摆脱封建思想意识的束缚。所以,他
“后宫”正式选添妃嫔。以后又在“武昌选四十人,到江宁选百八人,陆 们并没有也绝不可能实现男女在婚姻上的自由平等。要真正地实
续增添,大约不满二百人”[13]。其他诸王同样也有选纳妻妾的特权“,各 现男女在婚姻上完全平等,“只有在资本主义与由它所造成的财
实际上并不能达到提高妇女地位的目的,相反地,它剥夺了男女行使 而对太平军中,并未作过这样的规定。正如恩格斯所说过的“多妻制
婚姻自主的权利。严禁寡妇再婚是太平天国婚姻不自由的又一重要 是富人和显贵人物的特权”,而“人民大众都是过着一夫一妻制的生
标志。洪秀权就一再提倡“妇女以贞节为贵者也”。当他重病在身时, 活”[17]。太平天国的婚姻就是一个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例证。
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的。
势是圣人所不能违背的。王夫之主要认为法律是由私而转变为公,这
一、天下之法,立法为公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且这也预言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必然会
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多数倡导应当立天下之法,而反对当时 出现灭亡,他宣告了正统法律思想与封建法制的没落和衰败。
社会上的一家之法,强烈要求社会立法为公,并切实地保护人们的根
生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由黄宗羲撰写的《明夷待访录》一文,就 和亡天下的区别是“: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
被当时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印刷了数万多本,秘密地散发着,这对于晚 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在民与君的关系上,接受“为民而立之
清当时思想的变化,起到了很有利的作用。
君”的观点,把君同卿、大夫等放到“庶人为官”的地位,他们理应为民
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为主,君
本利益,在他们所描述的“法治”观当中是带有特殊的民主主义色彩 为客”是君和天下人关系的正常状态。君所经营的一切都是为天下而
的。这对反对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斗争以及促进民主主义思想的诞 非为一人。后来的专制君主颠倒了这种主客关系[2]。顾炎武认为亡国
对其妻赖氏说“:尔为朕妻,尔不可嫁”[12]。长期以来,许多同志认为太
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在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虽然由于帝国主
平天国实行了“一夫一妻”制。其根据是韦昌辉石达开诰谕中的“一夫 义的入侵,这时中国的经济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转化,但封建
一妇,理所宜然”[1]。可是,许多史料证明太平天国并没有严格地执行 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这种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
……………………………………………………………………………………………………………………………………………………… 记》云“:太平天国和满清政府相反,婚姻一旦缔结之后就永远不能解 “一夫一妇,理所宜然”的前句“男有男行,女有女行,男习士农工商,
除”[11]。诚然,禁止离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丈夫随意抛弃妻子,但 女习针指中馈”[1]来看。这里的“一夫一妻”显然是对一般群众而言的,
产关系消灭,把那在今日对选择配偶尚有巨大影响的一切经济旨
趣除以后,才能达到的。”[18]
参考文献
[1]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太平天国文书汇编[M]. [2]王维舟.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上册)[M]. [3]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第四册[M]. [4]天朝田亩制度[M]/ / 太平天国印书》(上册)[M]. [5]罗尔纲.太平天国资料汇编序言[M]. [6]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六册[M].[7]太平天国史料专辑[M]. [8]董蔡时.从“合挥”看太平天国的婚姻制度[N].人民日报,1982- 12- 20. [9]平定粤寇纪略[M]/ / 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一册. [10]简又文.太平天国典制通考中册[M]. [11]吟唎.太平天国亲历记上册[M].[12]太平天日[M]/ / 太平天国印书上册. [13]贼情汇纂[M]/ / 太平天国第三册.[14]金陵杂记丛刊[M]/ / 太平天国第四册. [15]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一册[M]. [16]吟唎.太平天国亲历记上册[M].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18]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 ★作者姚国平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仪征中学副校长。
思想走到末路的思想运动应运而诞生,并形成了属于中国自己的著 下之法”,他是说:三代以上需要有法,三代以下却无法[1]。王夫之同样
名启蒙思想,而且还涌现了一大批值得人们尊敬的思想学家。仔细想 的观点,他认为设定法律的主要目的为了公意,但是能够体现公意的
想,明清时期所发动的启蒙思想对当时的中国是有所启示的,并且有 法律是“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一人私天下”,这样的道理、这样的气
伪王姬妾称副王娘,每王约三四十人”[13]。诸王往往利用女馆等妇女集 中的场所来选择嫔妃。《金陵杂记》对此载道“:在女馆中搜求童女,初 名选美女,继称选王娘。”[1《4] 贼情汇纂》也说“:每选女色,则传令全城 妇女听讲,此时蜂目闪烁,于百花丛内择美丽处女为一籍,以供伪宾 妃选”[13]。1855 年以后,凡有职者都可享受纳妾的权利,不过娶纳多少 要按职务高低而论。如《平定粤寇纪略》云“:咸丰五年后,分配之令 下,伪职高者娶妇至十人,卑亦不减三四人”[15]315。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还有不少,特别是《燐血丛钞》中尤为详尽,这里不再列举。史实说明, 太平天国的大小官员并不受“一夫一妻”所制约。然而,太平天国的下 层人民,却一人只许娶一个妻子[16]。再来看一下《韦石诰谕》。我们从
黄宗羲是一位刚迈入新的时代门槛令人崇敬的启蒙思想家,他 服务,其定制立法当然也应符合民的要求。
经常对封建时期的法律进行批判,并且他主张政府制定能够反映当
二、批判当时君主专制,并积极限制君权
下市民各阶层利益的“天下之法”,而且能够实行法治。黄宗羲认为,
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在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一直存在
档 案 解 读 DANG'ANJIEDU
试论我国明清社会启蒙思想的内涵
□ 毕节学院人文学院 石春艳
摘 要 本文主要通过对明清时期启蒙思想的基本内容进行论述,来研究和学习这一时期的思想。与现在社会的发展趋势做对 比,从而发现其对现代我们在治理国家中的启示,并且从中吸取可用的经验,加深我们对明清启蒙思想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