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及其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评价梁启超
我认为梁启超思想的转变是由于他个人经历,和当时中国的经济 状况关系不大。梁启超受西学影响主张君主立宪。戊戌变法失败后流 亡国外,考察了欧美尤其是美国的民主制度,转而拥护民主共和。当 他注意到西方社会的弊端后,认为民主共和弊端横生,还是君主制好, 于是同革命派展开论战,主张实行开明君主专制。 但是无论如何,梁启超不但是在政治、经济、哲学、史学、教育、 新闻等方面都颇有建树的学者,更是一位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的思想家, 他的全部政治活动都是以救亡图存为目的而展开的。
变法影响及其意义

近年亦有历史学家认为,维新运动自开始即不具有成功希望.除了光绪帝 未具备足够的权力和威望推行改革外,维新派人物(特别是作为智囊的康有 为)对政治现实的无知,和他们对西方社会制度的粗糙了解,亦注定运动的失 败.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变法失败后,越来越多的人对清朝统 治者感到失望他们认为,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仿效西方国 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 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 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 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 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 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 这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 立宪政必兴民权
梁启超认识到宪政与民权二者压迫关系密切, 不可分割。民权 是实施宪政的前提和基础, 而宪政的实行则又从制度上进一步地保 证了民权。他坚信民权代替君权, 宪政代替君主专制是历史的必然。 梁启超虽然极力提倡以民权作为在中国实施宪政, 代替君主专制的 基础, 但是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提倡民权的现实困难。 但是,他在认识到中国国民普遍具有奴性之时, 没有坚持在政 治斗争的实践中改造国民性, 退而提出“ 欲兴民权, 宜先兴绅权” 这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在追求自身政治权利实现的过程中, 始终存 在着软弱性和妥协性。
梁启超主要主张
明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 度和文化教育制度.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反对封建专制、兴民权、设议院、提倡新学、变法图存的主张. 他主张赋税的征收必须以便民为原则,实行轻税、平税政策,而反 对与民争利的“固民所急而税”的传统观点.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改革家,同时也是新闻史上重要 人物,对中国早期报刊政论文有巨大贡献.从事报刊活动27年,一生创办 领导报刊17种,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创时务文体.
梁启超在对封建专制加以尖锐批判的基础上得出了实行宪政 的结论。他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遵循君主专制、 君民共主、 民主的 规律, 加之他于对革命的恐惧于排斥, 因此他认为在许多国家行之 有效的君主立宪制度同样也适用于中国。 但是,梁启超在中国力主推行君主立宪制的过程中曾经以中国国 民素质低和市政机关不完备为理由主张实行开明专制为宪政的最终实 现进行过渡。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梁启超所处的时代政治斗争的复 杂性和他探索宪政之路的曲折性。
梁启超及其思想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 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 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 民、自由斋主人等。中国 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 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 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 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领 袖之一 。
生平经历
• • • • • • • • • • • • • • • • • 1873年2月23日出生 两三岁,母亲教识字。 四五岁,祖父教《四子书》、《诗经》。 六岁,和父亲学习中略史和《五经》。 十二岁,秀才。 1887年,在广州学海堂学习。 1889,十七岁中举人。 1890年,在上海接触西学,秋季拜师康有为(长兴学舍-万木草堂)。 1895年5月参加公车上书,步入政坛。 1895到1898发起并领导维新运动,主要以办报为变法维新运动手 1898年戊戌政变,逃亡日本,继续办报。 1912年回国,后组织进步党,对抗国民党。 1915年撰文反对复辟帝制。 1917年结束政治生涯。 1918年游历欧洲,。 1920年回国任教。 1929年病逝。
4. 立国必分立三大权
梁启超用引用西方的分权制衡理论首先阐述了行政权与立法权 相分离的必要性, 他认为如果不把行政权与立法权相分离那么政府 极易侵犯国民的权益, 国民的权益根本无从保障。只有将二者分割 开来然后制定良好的法律, 方能有效限制政府的权力。法律实施的 有效性如果需要得到保障则必须重视高度司法权, 将司法权与行政 权相分离, 保证司法独立。 梁启超还非常重视议会的建设, 因为但凡文明立宪国没有不实 行两院制的, 而且行之有效, 那么中国也自然不能例外。

梁启超宪政思想的内容
梁启超宪政思想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 在传统儒学 为辅, 西学为主的理论基础上得以形成、 发展。梁启超 宪政思想经过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 但综观其 宪政思想大致包括废专治、 立宪政; 开民智、 兴民权; 无宪法不足以为国; 立宪国必分三大权这四个方面。
1. 废专治、立宪政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 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 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 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 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 (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 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又名维新变法,其高潮则为百日维新, 是中国清朝光绪 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 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近代化道路.
梁启超的主要教育思想
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梁启超,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1)倡导教育救国、教育兴国; (2)主张废科举、改革封建教育制度; (3)主张建立近代学校教育制度,高度重视师范教育与女子教育; (4)突破了洋务教育人才观的思想局限,提出了培养具有近代政治意 识和道德品质“新国民”的教育目标。
热万•波拉提 2014221112Baidu Nhomakorabea
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在近代中国不具备实现的条件。正是因为中国 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被西方国家侵略, 掠夺的境遇, 赋予了这个时代 的中国知识分子一个无可逃避的主题: 救亡图存。中国知识分子在 观察先进的西方和落后的中国时有一个最基本的判断: 西方的物质 成就是西方优越的制度和文化所致。因此包括梁启超在内的广大中国 知识分子都迫切地希望引进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以改变中国积贫 积弱的现状, 最终实现国家独立富强, 他们往往把西方先进的制度 作为实现国家富强的一种手段, 而远非目的本身。 但是,包括梁启超在内的知识分子都没有意识到: 在西方文明 的发展进程中宪政作为一种政治制度, 从根本上来说, 是由生产方 式的进步而推动社会进步的结果, 而不是原因; 是社会形式, 而 不是内容。就当时中国国内的现实情况而论, 中国并不具备产生、 实行宪政的几乎一切背景: 近代中国缺少实行宪政的经济基础和社 会文化背景; 近代中国缺失推行法治的历史传统; 近代中国同样不 具备近代公民意识的国民大众。
变法内容思想
1.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叠机构, 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2.经济方面: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 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改革财政,编制国家 预算决算;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 3.军事方面: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 兵制;添设海军. 4.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 堂,兼习中西文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 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派人 出国留学、游历.
3. 无宪法不足以立国
究竟以宪法、 法律为最高准则治理国家, 实施法治, 还是以君 主的个人意志为最高治国标准, 实行人治, 是区分宪政和封建专制 的根本标准。梁启超在其探寻宪政之路的过程中明确认识到了宪法应 该具有至上性、 稳定性、 实践性。 宪法如果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遵循和实施, 宪政就不可能得到 实施、 巩固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