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的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梁启超新闻业务思想的现实意义

梁启超新闻业务思想的现实意义

梁启 超是 我国著名 的启蒙思想家 、 政 治家 和报 刊活动家 。 他 在二 十多年的办报 生涯 中形 成了 自身独特 的新 闻思想 。 其报
刊 活 动 的 思 想 和 实 践 为 我 国报 业 的 发 展
智” 而作 。 虽 然他的这些思想 均为实现他
声音 , 持续不断地发展对外传播和 国际传 播, 增 强我 国媒介 的话语权。
3 、 “ 向导 国 民”和 “ 监督 政 府 ”的功 能
的政治理想 和追求 而阐述 , 但是却不能抹
杀 这 一 新 闻思 想 的 指 导 性 。启 迪 国 民 、 改 造 旧 国 民缔 造 新 国 民 是 梁 启 超 办 报 的 目
梁启超 认为 报纸有
“ 监 督政府 ”和
做 出了重要 贡献。 梁启超在新 闻业务方面
的。
梁启超所创办 、 主编的报刊多达十余 种。 如果说 维新时期梁启超的受众思想是

种精英受众观 。那 么维新运 动失败后 , 目光投 向了广大的老百姓 , 内容 上更加丰
1 、 “ 开 民智 ”的 功 能
目前的 国际格局下 , 我们要积极发挥媒体
梁 启 超 的受 众 观 就 有 了平 民化 的特 点 , 将
的“ 顾客 ” 而言 , 媒体行业 称作 “ 受众 ”。 这是符合经 富, 文体 上 自南灵 活, 分类上不断细化 , 编
媒介纵横I N E W S W O R L D
梁启超 新 闻业务 思想 的现 实意义
。刘子 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摘
要】 梁启超的新 闻观点历久 弥新 本文从 目前我 国新 闻学研究 中的几个理论热点 的角度 对其新 闻业 务思想进行梳理和分
新 闻业务 新 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新闻121班:惠才贤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梁启超的报刊活动梁启超一生办报生涯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章达1400万字,其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对报界和近代报业史产生过重要影响。

他的报刊生涯分为五个时期:戊戌运动时期、启蒙运动时期、立宪运动时期、护国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时期。

一、维新变法时期在此期间,梁启超为推行变法,重视办报制造舆论。

他主笔的《万国公报》、《强学报》、《中外纪闻》等,开风气之先,成为宣传维新的重要传媒,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也成为中国政党报之先河,。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1895年8月17日由康有为创于北京,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为双日刊,不署出版时间和地点,自撰文章不署名,每期有一篇论文,主要表达变法维新的强烈要求,宣传富国强兵之道、国家振兴之源、养民教民之法。

1895年强学会成立后,将其转为机关报,并改名为《中外纪闻》,仍为双日刊,署出版时间、地点,报刊接受袁世凯等达官贵人的捐款,经济实力雄厚,内容更加丰富。

《强学报》:康于1896年1月创立《强学报》,是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其政治色彩比北京的两份报纸更加鲜明,大张旗鼓地倡导变法维新,提出“明定国是”、“开议院、立议员”等激进的政治主张。

《时务报》:由汪康年、黄遵宪、梁启超等人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成为办报活动高潮的标志性事件,内容设“论说”、“谕旨恭录”、“奏折录要”、“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初期由汪任总经理,梁担任主笔,在每期卷首发表鼓吹维新变法的政论文章,文字通俗、切中时弊,其中最有名的是《变法通议》,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纲领性文件。

他在报章中呼吁变法维新,痛陈亡国的危险,喊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的驱赶时代前进的号令,吹起了时代的最强音。

开创了新式报刊文体——时务文体。

这种新式报刊论说文体是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度的形式,它生动活泼,夹杂着大量的俚语和外来语,雅俗共赏。

梁启超的办报实践

梁启超的办报实践

梁启超的办报实践一、梁启超的办报活动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报刊活动家,被后人评价为“舆论界之骄子”、“近代中国报界之巨子”。

梁启超开创了中国政治家办报之先例,同时也开创了政治新闻学的先河”。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家办报的第一人,他一生创办、主编或参与编创的报刊达20种以上,在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中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纵观梁启超的一生,自23岁办《万国公报》始,到48岁办《解放与改造》杂志止,在长达25年,近生命一半的办报生涯中,他先后主编了10个报刊。

它们是:《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于1895年8月17日创刊,出至45期后,改名《中外纪闻》,1896年停刊。

《中外纪闻》是第一张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机关报,也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的最早的报刊。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1898年8月8日。

《时务报》是梁启超参与创办主持而有重大影响的报刊。

《清议报》,1898年12月23日—1901年12月21 日。

《清议报》是维新人士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报纸。

《新民丛报》,1902年2月8日—1907年11月20日。

《新民丛报》是1902年2月8日梁启超在横滨办起的综合性半月刊。

《新民丛报》历时五年半,是梁启超一生创办的报刊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

他的文章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启迪、影响了一代乃至几代人,被誉为“言论界的骄子”。

《新小说》,1902年11月14日—1906年1月。

梁启超有关小说的理论的名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最早即载《新小说》创刊号。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重要的小说理论著述。

《新小说》的创刊,标志着晚清小说发展进入新阶段。

《政论》,1907年10月7日—1908年8月。

创刊于东京,月刊。

第2期后迁到上海发行。

该报是“政闻社”(清末立宪派的政治团体。

由梁启超等发起,1907年10月正式成立于东京。

)的机关报。

《国风报》,1910年2月20日—1911年7月16日。

旬刊,创刊于上海。

该刊是《新民丛报》后,君主立宪派最主要的舆论阵地。

梁启超的新闻编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梁启超的新闻编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以为 报馆 有两 大天职 : 日 , 于 某 一 对
I●
政府 而为其 监督 者 ;二 日 ,对于 国 民 而为其 向导 者是也 。” 于政 府 的监 对 督, 他说 :此种 监督权 谁操 之 ? : “ 日 舆 论 操之 。舆论 无形 , 而发 挥之 代表之 者 ,莫若报 馆 ,虽谓 报馆 为人 道之总 监 督可也 。… 大抵报 馆之 对政府 , 当 如严 父之 督子 弟 , 无所 假借 。 对 于报 ” 馆 的向导功 能 , 他说 : 报馆 者 , 世 “ 作 界之动 力 , 养普 通之 物者也 。 ” 报 馆 “ 者, 救一 时明 一义者 也 。 “ 十年前 , ”二 闻西学 而骇 者 比比然也 。 言变法 者 及 起 ,则不 骇西学 而骇 变法 矣 ;十年 以
要 。想 要从众 多 的报纸 、 杂志 中脱颖
平易畅达 , 时杂 以俚语 韵语及 外 国语
而 出, 就应 以有 益 于读者 阅读和 了解 信 息为 目标 , 大到文 章 内容 、 版式 , 小 到 字号 、 字体 , 是报 纸杂 志发挥 创 都
法, 纵笔所至无不检束 , 学者竞效之,
号新 文体 , 辈则痛恨 , 老 诋为 野狐 。 然 其文 条理 明晰 ,笔锋 常带情感 , 于 对 读者 , 别有 一种 魔力焉 。” …体现 了他 对新 文体 的看法 和肯定 的评 价 。 “ 新
焉 ,而务 所 以喻亲 于道 , 孝子之 事 此
也 。”
“ 新文体 ” 的积极倡 导者 。 说 , 超 他 “ 启
素不喜 桐城 派古文 , 年为文 , 晚 幼 学
汉魏晋 , 尚矜 炼 , 颇 至是 自解 放 , 为 务
编 辑 之 友

烈 的竞争环境 , 具有 创新 精神 至关重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1、梁启超的身份我们在介绍梁启超的时候,通常都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他: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领导人、维新运动出色的政治宣传家、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首先是一个政治家。

这和以前早期的国人办报者的身份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像王韬,那一批办报者大都是知识分子身份,他们办报只是为了“立言”,已实现他们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抱负,因此,他们所办的报纸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代表个人的意见,而不是代表某个阶级或阶层民众的意见,所以早期的报纸经营惨淡也就可想而知。

而政治家办报,则注重的是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民众的意见,个人的东西少了,公众的东西多了,所以也能够受到来自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支持。

梁启超一生中亲自创办、主编的报纸达到11种,这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十分罕见的。

而所有的这些办报活动都是梁启超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去从事的,或者换一句话来说,就是,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特点是主要从事办报宣传工作。

这个特点,使政治和报纸这两个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这一点与我国以前的国人办报活动是有区别的,这一点也是我们理解梁启超所办报纸的性质的关键。

2、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文体梁启超最早与报刊接触,是从参与编辑康有为创办的《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开始的,当时《万国公报》几乎每期都刊登一篇他的论说文章,在当时的舆论界就已经初显锋芒。

后来黄遵宪在上海办起《时务报》,梁启超担任主笔,所有的编撰工作都有他一个人来完成。

每天要写4千多字的评论,还要撰写、修改2万多字的文稿。

但是他当时是一个热情洋溢的青年,20岁出头,因此不知疲倦地夜以继日的工作。

他这样描述了自己当时的工作状态:“六月酷暑,洋蜡皆变流质,独居一小楼上,挥汗执笔,日不遑食,夜不遑息。

”为了宣传维新变法的需要,梁启超这个时候开始改革和发展了王韬的报刊政论文体,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被世人称之为“时务文体”。

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开始独立创办报纸,先后办了《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仍然亲自担任报纸的主笔,继续撰写大量的政论文章。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正文)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正文)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正文)(一梁启超办报实践及在此过程中其新闻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是在他的报刊实践产生、发展和完善的。

他的新闻思想与政治活动、政治思想紧密联系。

(一)从属于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政治活动的报业活动阶段梁启超从1895年起涉足报坛,到戊戌政变之前,他的办报活动始终服务于维新派的政治活动,有京师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还有《时务报》、《湘报》、《知新报》,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批判封建制度。

这一时期,梁启超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己办报实践,提出一套办报主张,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对报业的主张。

在1896年《时务报》上发表了他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了“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他开创的“时务文体”,在当时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

(二)戊戌政变后康梁保皇立宪主张下的报业活动阶段1898年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海外仍继续他的办报活动。

此间梁启超发表大量主张民权、自由、革命、独立的文章,但总倾向是鼓吹君主立宪。

这一时期,梁启超在报刊功能、办报原则、健全舆论和宣传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在海外创刊、主编《清议报》、《新民丛报》以及《政论》杂志、《国风报》。

1901年,他在《清议报》上发表长篇论文《本报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文中阐述报馆的地位是“政本之本”、“教师之师”;办报的四个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1902年,他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中说:“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2]在《新民丛报章程》中说:“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3];报馆需要“若孝子之事父母,若良师之诱蒙童”[4]那样去指导国民,这样才能变成“新民”。

另外,他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政府《少年中国说》等文章,在时务文体的基础上更上层楼,不仅思想新,文言成分少,人称“新民体”,在当时许多报纸都跟着学习,这标志着报刊新文体已发展到更加成熟的阶段。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对新闻业的影响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梁启超一生中从事办报活动27年,亲自创办、主持报刊17家,共撰述约1400万余言,被后人誉为“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的报刊活动开政治家办报之先河,这与早期的国人办报者知识分子的身份有着本质区别.他的报刊宣传不再只是代表个人意见,而是代表了他所在的整个阶级或阶层民众的意见.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特点就是主要从事办报宣传工作。

这个特点,使政治和报纸这两个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戊戌变法时期:《万国公报》:(1895.8.17创)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梁启超任主编之一,这也是梁启超最早与报刊接触.但是万国公报几乎每期都会刊登一篇他的论说文章,在当时的舆论界就初现锋芒.《时务报》:1896年8月9日,黄遵宪在上海创办《时务报》,由梁启超任总撰述.创刊初期梁启超一人担任全部编撰工作,每天除撰写4000多字的评论外,还要撰写修改20000多字的文稿.并发表的数十篇政论,其中以《变法通议》为著,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观点,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从《时务报》创刊到1897年11月去湖南长沙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梁启超主持《时务报》笔政有一年零三个月时间.此时的梁启超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无所畏惧,为这份虽无维新派机关报之名,却有机关报之实的刊物倾注了极多的心血.梁启超为《时务报》所定的办报宗旨:一是“广译五洲近事”,即报道世界形势;二是“详录各省新政”,即报道全国各地实施的“新法”;三是“博搜交涉要案”,使读者“奋励新学,思洗前耻”;四是“旁载政治学艺要书”,使读者懂得学习的趋势、内容和方法.梁启超对《时务报》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梁作为总编辑、总主笔,要承担繁重的编务,当时梁启超年仅23岁,他以巨大的热情主编《时务报》,所有的译文稿他都要润色,所有的稿件他都要校对,因此梁启超在编辑这个刊物的时候,是不辞劳苦,无畏寒暑;第二个贡献,梁启超每期都要发表一篇政论文章,所以,梁启超把这个报纸办成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重要讲台,《时务报》在群众中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梁启超的政论文章来完成的.第三个贡献,梁启超在这个刊物上面发表一篇重要的论述报馆作用,表达其新闻思想的文章,叫做《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这篇文章里面他提出了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报刊思想,就是“耳目喉舌论”.可以说《时务报》因梁启超而风靡全国,梁启超因《时务报》而名动一时,“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除主编《时务报》外,梁启超还参与策划和积极支持澳门《知新报》,他不仅为该报拟定报名,还帮助草拟章程,筹措经费,并兼任该报撰稿人,先后在该报发表了《〈知新报〉叙例》、《说群》、《新学伪经考叙》、《保国会演说》等18篇文章。

梁启超新闻观的现代意义

梁启超新闻观的现代意义


梁启 超 的新 闻价值 观
启 蒙思想 家 、 产 阶级宣传 家 、 育家 、 资 教 史学 家 和文学
家, 同时他也是一位报刊 活动家 。从 1 9 年投身维新变 85
杨保 军先生在 他的《 闻价 值论 》 书 中给 出的新 新 一 闻价值 定义为—— “ 闻价值就 是指客体 的新 闻要素 、 新
军先生将其分为两个层次 ( 这一分法也 为笔者所 认 同) :
未停止一系列的办报活动。他参与创办的最后 一份报纸 是《 解放 与改造》 半月 刊 )后更名 为《 ( , 改造》 月刊 )该 ( ,
刊“ 鼓吹东方文化 , 对马克思主义 。” 日 反 由此可见 , 梁
第一 , 为人 和社会提供真实有效 的信息 资源服务——提
属性和功能对新 闻主体所产 生的实际效应 , 即对 新闻主
法运动开始 , 他便步人办报生涯 。梁启超参 与创办 的第

份报纸是 19 年8 1 他 协助 康 有为 创办 的 《 8 5 月 71 3 万 国公 报 》 后 改名 为 《 ( 中外 纪闻》 。戊戌 政变失 败后 , )
体 的作用和影响。” 在新 闻价值 的运动过程中 , 当今的研
“ 闻价值” 新闻的价值 ” 新 与“ 是不 同的 。 闻的价值 新
是指报道 出来 的新 闻对主体 的效应 , 对主体 的作用 和影
响。新 闻的值不限于新 闻价值 , 还有其他方 面的价值 。
比如 : 新闻的宣传价值 、 闻的教育价值 、 闻的文 化价 新 新 值、 新闻的舆论价值 、 新闻 的审美价值等 等 , 它们 与狭义
由, 服从于公共利益 。他在《 民说 论 自由》 新 中说 :文明 1 5 “ 2
自由者 , 自由于法律之下 。 “ ”团体 自由者 , 个人 自由之积 渤

梁启超思想及其意义

梁启超思想及其意义

梁启超思想及其意义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少年之中国少年、新民子等,广东新会人,维新派的主要领导之一,维新运动出色的政治宣传家,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史上丰碑式人物。

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报刊活动家,而且是一个深刻的新闻思想家。

(一)、梁启超的办报思想1、耳目喉舌论的集成梁启超认为,国家的强弱取决于信息通畅与否,要依靠办报“去塞求通”,所以他说国之有报纸,犹人之有耳目喉舌,他把“报刊”当做社会的“耳目、喉舌”。

他认为要维持政治、扶持国体,首先得创办报纸,“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喉舌”。

他主张我国应该学习西方先进强国,国家要积极保护并推动民间报刊的发展,充分发挥报纸“内外通”、“上下通”、“去塞求通”的特性,使国家富强。

2、党报理论与报纸的政治功能梁启超的党报观念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即报纸作为政治和政党的工具,而不是新闻宣传的工具,他甚至认为党报是党的重要机关。

在现实中,梁启超认为《时务报》《知新报》代表党的利益,党的机关报必须为党发表声音宣传主张,且在宣传内容、口径上与党的领导机关保持一致。

3、新闻舆论监督政府梁启超坚决反对政府对报业的思想控制,主张打破报禁,他认为报纸如果全部被政府垄断,民众就无法了解到事实的真相,从而也就无法有效的监督政府的行为。

4、办好报章的条件梁启超认为办好一张报纸需具备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5、关于舆论的论述梁启超提出并强调“舆论之母”、“舆论之仆”和“造舆论”的重要性,并提出健全的舆论应有“五本”,即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二)、梁启超思想的意义1、想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他所创办的报刊以大量的篇幅介绍了西学和西方的情况,在中国掀起了学习西学的热潮,使众多知识分子从埋头经史、醉心八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他们的知识得到更新,思想得到解放。

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维新派的报刊宣传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这种爱国思想表现为明确的名族主义和国家观念,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

从报馆有益于国事看梁启超的新闻观

从报馆有益于国事看梁启超的新闻观

·新闻名家·新闻知识(2∞7.12)‘I”张怀俊梁启超不仅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活动家、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报人和报刊政论家.被誉为“舆论之娇子”。

他从1895年创办《中外纪闻》开始其报刊牛涯,一生创办和领导的报刊近20种,撰写了大量的政论性及新闻学方面的文章,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办报学说,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但是,综观粱启超一生的办报活动及新闻思想,可以明显的看出他的一切报刊活动及舆论宣传都是围绕着其政治目的服务的。

他的报刊理论和新闻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他所说的“报馆有益于国事”。

一、他对报纸功能的认识《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是梁启超早期一篇比较系统的论述报刊功能的重要文章,原刊于1896年《时务报》第一册。

在该文中梁启超开篇就指出:“觇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

血脉不通则病,学术不通则漏。

道路不通,故秦越之视肥瘠,漠不相关;青语不通,故闽粤之与中原,邈若异域。

惟国亦然,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

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乃鼓其舌。

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

”o’就是、蜕,一个国家的强盛与衰弱。

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是否上下相通,内外相通,通畅则强,闭塞则弱。

通上下即“宣德达情”,就是皇帝的恩德让老百姓知道,老百姓的情况让朝廷了解。

通内外即“知己知彼”,就是既要让国人了解外国的情况,也让外国了解中国。

而要达到上下内外相通,就要依靠报纸这一最有效的工具。

在该文中梁启超接着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搬馆其导端也。

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

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

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o’。

报刊既是耳目,能帮人们了解中外世界;报刊也是喉舌,使上晰的措施能喻之于民,下面的苦患告之于君。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

新闻活动
3. 参与创办《新民丛报》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在此期 间,他参与创办了《新民丛报》。该报成为 当时中国留日学生宣传政治主张的重要平台
PART 2
新闻思想
新闻思想
1. 重视新闻的宣传作用
梁启超非常重视新闻的宣传作用。他认为, 新闻应该以其特有的形式和特点来传达新思 想、新文化。在"公车上书"运动中,他运用 了各种形式来争取舆论支持,如游行示威、 联名上书等。这些活动不仅有效地传达了他 的主张,也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新闻思想
2. 强调新闻的真实性
梁启超强调新闻的真实性。他认为,新闻应该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 他在办报过程中,注重实地采访,收集第一手资料。他要求新闻记者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报 道事实,避免主观臆断和虚假宣传。这种新闻理念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新闻思想
3. 倡导新文化运动
梁启超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他主张推广新文化,反对旧文化。在《新民丛 报》上,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这些文章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总结
总结
1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倡导为推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提深入学习和研究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和活动,为中国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
THANKS 感谢恩师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
-
新闻活动 新闻思想
总结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
他不仅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举人, 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 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

论梁启超办报主张及其对中国近代报业影响

论梁启超办报主张及其对中国近代报业影响

论梁启超的办报主张及其对中国近代报业的影响摘要梁启超在1893年的“公车上书”中成为重要的组织者和宣传鼓动者。

其时,梁启超对报章文体、报人素质都有自己的主张,对报业的流弊也深恶痛绝。

他曾在报上历数报业之流弊。

梁启超不遗余力地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

主张建立报律,依法管理。

他主笔的报刊均以宣传报刊自由主义为主。

他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最后一抹晚霞,在政界消失了,但是他在学术界竖立了一座丰碑:共留下1400多万字的新闻、文学著作。

虽然其学术研究的底色仍然是改良主义,但是他诸多的创见确对学术研究有杰出的贡献,给来者以启示,给后人以滋养。

关键词:梁启超报律报刊自由主义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引言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者,同时,他又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富传奇色彩、最有影响力的报人,对近代中国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中,梁启超是以办报著称于世的。

他一生政治活动最大的特点是利用报刊进行宣传活动。

他的一支健笔,曾搅动过中国的政潮,人称“舆论界的骄子”,同时也是我国新闻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对冲破几千年来封建统治阶级严厉的结社、新闻出版禁令,有开山之功;同时,他对报章文体报人素质问题发表了见解,提出制定报律的建议;他的编辑出版思想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报刊从业人员,在中国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尤其强调报刊编辑应该品德高尚,要有奉献精神。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办报思想,在我国新闻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我国的新闻生活。

一梁启超新闻思想的概述1893年“公车上书”后,梁启超和康有为一道,参加并组织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在当时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成为维新变法运动中的领袖人物。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又流亡日本,组织保皇会(1899年3月),鼓吹“保皇”。

后又组织宪政会(1906年冬)、政闻社(1907年10月)等政治团体,鼓吹“君主立宪”。

梁启超的报刊思想及时代意义

梁启超的报刊思想及时代意义

梁启超的报刊‎思想及时代意‎义梁启超是维新‎运动出色的政‎治宣传家,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史上的丰‎碑,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报刊活‎动家,而且是一个深‎刻的新闻思想‎家。

戈公振语:“我国报馆的崛‎起,一切思想的发‎达,皆由先生启其‎端。

从他1895‎年第一次办报‎到1929年‎逝世的35年‎间,中国历史上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几乎都与他和‎他所办的报刊‎有直接、间接的关系,他开创了百年‎言论史上极为‎重要的“梁启超时代”。

一、梁启超的报刊‎思想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与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理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他从一开始办‎报就注意到报‎刊所具有的强‎烈政治性和党‎派性,重视报刊的宣‎传和鼓动作用‎,利用报刊来引‎导舆论。

其次,开民智、造新民是梁启‎超一生新闻思‎想不变的内容‎,贯穿梁启超新‎闻思想的始终‎。

他的新闻思想‎主要体现在报‎刊功能观、报刊舆论观、党报理论、报刊编辑观等‎四个方面。

报刊功能观梁启超报刊功‎能观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早期他认为报‎刊具有“去塞求通”功能,把报刊之“通”功能与国家兴‎亡相联系。

1902年以‎后,梁启超认识到‎报刊具有“向导国民”、“监督政府”两大天职。

报刊舆论观梁启超把报馆‎作为舆论机关‎,把报馆等同于‎舆论中心,报刊之监督功‎能来源于其舆‎论效应。

梁启超对于报‎刊舆论方面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国风报叙例》、《读十月三日上‎谕感言》等文章中,对健全舆论、对报纸怎样才‎能造成健全的‎舆论等等作出‎详细的论述。

党报理论梁启超承认报‎纸的资产阶级‎党性。

他认为党报宣‎传是政治斗争‎重要舆论工具‎。

在他看来“有一人之报,有一党之报,有一国之报,有世界之报。

以一党之利益‎为目的者,一党之报也。

”梁启超非常重‎视党报宣传的‎作用。

他认为党报是‎党的重要机关‎;宣传党的政策‎,争取群众支持‎,是政党(主要是指在野‎党)对政府进行监‎督的工具。

报刊编辑观梁启超在二十‎多年的办报活‎动里,积累了丰富的‎报刊编辑经验‎,他的编辑思想‎理论,在中国近代编‎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简论梁启超的办报活动与新闻思想

简论梁启超的办报活动与新闻思想

简论梁启超的办报活动与新闻思想19实际90年代中期,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变法维新运动席卷全国。

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其中,尤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挥了主力作用。

对于梁启超,人们常了解的大多是他的变法维新思想,殊不知,梁启超也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笔名有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40余个。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也是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政论家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自小熟读经史,17岁中举人,18岁晋京会试,落榜而归,遂于1890年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学习今文经学,并大量阅读西方书籍和传教士在中国所办报刊。

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于1985年和康有为一起晋京会试,其间参与了“公车上书”,之后主编《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开始在舆论界初露锋芒。

后《中外纪闻》被迫停刊,他的衣服、用具、书籍均被没收,“流浪于萧寺中数月”而“办报之心益切”。

不久,受黄遵宪之邀南下上海主持《时务报》笔政。

1897年10月,又接受湖南时务学堂的邀请,赴湖南长沙就认时务学堂总教习,并参与《湘报》的筹办事宜。

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积极参与各项新政活动。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海外,先后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报》,后又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先后主编过《庸言》、《大中华》、《改造》等杂志。

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并任北京图书馆馆长。

1929年病逝北京。

回顾梁启超的一生,其办报生涯自1895年在北京主编《万国公报》起至1922年脱离报界,前后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字1400万言,其办报实践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亦有深远影响。

梁启超的办报思想及当代价值

梁启超的办报思想及当代价值

教育文化论坛 2022年第2期 ·编辑与出版·收稿日期:2021-09-11作者简介:周 帅,男,四川乐山人,贵州出版集团贵州新闻图片社编辑。

研究方向:新闻出版。

梁启超的办报思想及当代价值周 帅(贵州出版集团贵州新闻图片社,贵州贵阳 550001)摘 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业巨子,其一生在报刊研究和发行上倾注了大量心血。

作为新闻人,他竭尽所能,将其接受的新思想广泛传播以达政治宣传之目的。

他所创办的刊物皆以政治为中心,以“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为原则,对新闻从业者提出了“五本”“八德”的要求。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梁启超的一系列办报活动彰显了救国爱国思想;其不断开创的新理论、新思想,为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启迪了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创新,至今仍有较高价值。

关键词:梁启超;办报思想;当代价值;“五本”;“八德”中图分类号:G2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2-0083-04DOI:10 15958/j cnki jywhlt 2022 02 013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生于1873年,卒于1929年,是“维新派”的代表性人物和“戊戌变法”的有力推动者。

他学贯中西,不断求变,在我国报业享有极高声誉。

19世纪末期,梁启超与其师康有为共同发动与领导了“维新运动”。

“维新运动”失败后,梁启超开始追求“文化救国”,其一生创办了《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多份报纸。

一、梁启超办报活动概况不论是参与“公车上书”“戊戌变法”,还是著书立说、创办报刊,梁启超在发表自己立场时从来都不只是一介书生,他的宣传总是以政治立场作为支点,在政治主张的影响下启蒙大众。

他曾说:“我一生的政治活动,其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要贯彻我爱国救国的思想与主张。

”[1]由此可见,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家”,也正因如此,其报刊发行思想皆随其政治思想而变。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办报活动及新闻思想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办报活动及新闻思想

1.梁启超的办报活动《时务报》主笔;《知新报》撰述;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创办《新小说》、《政论》、《国风》,参与创办《时报》。

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㈠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时期此阶段梁启超的办报思想主要集中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文中,核心是以报纸为“去塞求通”的工具。

1 所谓“通”,主要是指上下内外的沟通与交流,这种思想一方面表达了要求清政府改变闭关自守、向西方学习、救国于危亡的爱国热忱,另一方面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期望参与国政,谋求民主的朦胧愿望。

2 梁启超还将“去塞求通”概括为报刊的“耳目喉舌”功能。

他将社会比之于人,把报馆的作用比作一个人的耳目喉舌。

㈡维新派海外办报时期这一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主要集中在《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敬告我同业诸君》、《新民说》、《新民丛报章程》、《国风报叙例》等文章中。

1 报刊的两大主要职能:“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

”2 一份完善的报纸,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曰宗旨定而高,二曰思想新而正,三曰材料富而当,四曰报事速而确”。

3 确定了消息与评论两种文体区分的准则。

他认为新闻报道应具有“博、速、确、直、正”五个标准,评论应具有“公、要、周、适”四条标准。

④从传媒的角度,提出并论证了报刊宣传的两种方式——“浸润”和“煽动”。

对于两种方式,梁启超赞同并用。

另外,梁启超的报章文体革命始于《时务报》,成熟于《新民丛报》时期。

“时务文体”此时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后来也有人将此时的报章文体称为“新民体”。

梁启超首创“短评”“时评”等政论文形式,在《清议报》及《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我国新闻史上较早的一批报刊“短评”。

3.对梁启超的评价梁启超是我国仅大事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报刊活动家。

他一生有26年时间从事报刊活动,主办10余种报刊,著述达1400万言。

他的文笔犀利,议论耸动。

他是报刊的政论文形成了一种具有独到风格的文章,是当时言论界的骄子,我国报刊史上一位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人物。

分析梁启超新闻思想的发展

分析梁启超新闻思想的发展

分析梁启超新闻思想的发展梁启超一生创办和支持过的办刊有17家之多,撰写的文字达1400多万字,其一生报业生涯有27年,在中国新闻史上罕见至极。

有人将梁启超的新闻思想规划为前期思想和后期思想。

我个人认为,其办报社、人报社编辑等主要是为了发表其对社会的一些独特的见解。

也就是说,利用新闻报刊这些媒体,发表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无论他的新闻思想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总可以从他思想可以窥探出来,而其思想的活动变化主要体现在他的一些列的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中。

因而我的观点是,从梁启超的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来分析他的新闻思想的发展。

一、新闻服务于政治变法宣传,主要针对于封建大地主阶级。

梁启超出生在半耕半读的家庭环境,从18岁(1890年)时,才接触《瀛环志略》(主要有全球和各国、各地区的地图的一本书),此时他才知道世界有五大洲各国。

20岁时主张维新变法,此时的他在家里已经研究了一年多的新发了。

而在他23岁(1895年)的时候,他才算真正的接触新闻界。

是年他在“公车上书”中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而为了宣传新法,创建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附《京报》发行。

梁启超为该刊物主要撰稿人。

七月有协助康有为创办“译书局”即“强学会”后改为“官书局”。

24岁时任《时务报》主笔。

我个人认为,到此时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主要是为了“维新变法”的服务的,宣传变法。

他在文章里写到“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关之谓也”。

他把报纸比作为人的五官,没有报纸也就没有外界的消息,那么就像一个残疾人一般。

因而,在他认为报纸是宣传政治变法的重要手段。

二、新闻可以开民智,主要针对于广大民众、文学界人士、封建士大夫。

25岁时(1897年)应湖南巡抚陈宝箴的聘请,前往长沙担任湖南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

他在课堂上宣传“开民智、伸民权”。

并协助经元善、陈敬如等在上海创办女学堂,还与黄遵宪一起,提倡“诗界革命”。

梁启超新闻思想总结

梁启超新闻思想总结

梁启超新闻思想总结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先驱者之一。

他在新闻事业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来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梁启超是一位积极主张新闻自由的思想家。

他认为,新闻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人们了解现实世界的真相,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判断。

他主张新闻应该公正客观、真实可信,不受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干扰。

他坚信新闻的自由可以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推动国家的进步。

他在政治上一直呼吁实行宪政,认为宪政是新闻自由的基础,只有在宪政的框架下,新闻才能真正服务于公众利益。

他以言辞犀利的方式,通过自己的写作和演讲,鼓舞了许多年轻人加入新闻事业,积极推动新闻自由的发展。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强调了新闻的责任和使命。

他认为,新闻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应该为人民服务,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他呼吁新闻媒体应该积极参与社会改革,关注社会问题,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社会进步。

他自己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用文字和行动影响了许多人,成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楷模和典范。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强调了新闻专业精神的培养。

他认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职业操守,始终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他主张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提倡他们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他也提倡新闻从业者要勇于批判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他本人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和学者,他的著作涵盖了政治、哲学、法学、经济、文学等多个领域,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强调了新闻自由、责任和专业精神的重要性,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思想和实践为后来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启示,他的精神也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

对于当今的新闻从业者来说,我们应该更加认识到新闻的价值和使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公众提供更加准确、客观、公正的新闻信息,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的现实意义
100108106 张誉婷
1、梁启超生平: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

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领导人、维新运动出色的政治宣传家、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启蒙思想家,同时也是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

他自小熟读经史,18岁晋京会试,落榜而归,拜康有为为师,学习今文经学,并大量阅读西方书籍和传教士在中国所办的报刊。

在他56岁的生命历程中竟有27年的报人生涯,亲自创办、主编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达到17种。

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上以政治家身份从事报刊活动的第一人,善于利用报刊进行舆论宣传是他一生政治活动的突出特点和优势。

他的如椽大笔在中国政海曾几度搅起过巨波狂澜。

其办报实践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对我国报业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和现实意义。

2、梁启超主要办报经历
1895年8月17日,《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由康有为出资,梁启超主编。

由此,梁启超在其报业生涯中迈出了第一步。

1895年11月中旬,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北京建立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政治团体——强学会,《万国公报》称为该会的机关报,12月16日改名为《中外记闻》,内容主要以评论洋务为主,梁启超开始在舆论界初露锋芒。

1896年1月20日,《中外记闻》遭到清政府查禁被迫停刊,这是,黄遵宪等人在上海筹办《时务报》,邀梁启超南下办报,梁启超毅然来到上海主持《时务报》笔政。

梁启超在自创刊号起在报上连载了43期,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

其撰写的文章不仅风靡一时,而且对辛亥革命时期乃至五四运动以后的文风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报纸文体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梁启超。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开始独立创办报纸,先后在日本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报》,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仍然亲自担任报纸的主笔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

这个时期的文章比前一阶段更加成熟,被当时的人称作“新民文体”,梁启超本人也因此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

辛亥革命之后,梁启超回国,主编过《庸言》、《大中华》、《改造》等杂志。

1929年病逝于北京。

回顾梁启超的一生亲自创办、主编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达到17种,其办报生涯自1985年主编《万国公报》起至1922年脱离报界,前后共27年,其办报实践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3、梁启超的新文体
主笔《时务报》期间,梁启超撰写大量政论文章,形成风格,自成一派。

从《时务报》政论为代表的报章问题被誉为“时务文体”。

新文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针对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时务”)有感而发。

原来文坛中存在的诗词曲赋,不能够促使民族觉醒,反而有巨大的麻醉作用,因此,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人士主张用救国醒民的“时务”文章,来冲出义理考据词章的限制,来达到宣传变法图强的政治主张的目的。

从这一点出发,他们写出的文章生气勃勃,激动人心。

(2)语言浅显易懂、文体灵活自由。

梁启超认为报纸上的文章是为“开民智”而作,所以应该浅显易懂。

他大量使用口语来论证问题,用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

同时,他还主张打破写作上的清规戒律,无拘无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因此他的文章恣意奔放、酣畅
淋漓。

(3)梁启超的文章感情充沛,富于煽动性。

这是他文章最能打动读者之所在。

他的文章也因此而具有了某种魔力,使读者不知不觉地就会被他说服。

新文体的特点的现实意义有:
梁启超当时采用与一般文坛不同的文风是吸引读者眼球的好方法。

很是值得现今的报业借鉴,打破陈规,使用清新生动,有现实意义的文章。

文章能够激动人心,其原始传播意义才能够得到体现。

语言简单灵活,正是现如今报刊业的语言风格。

充满文章的感情才一般都是发自内心的文章,这样的文章能够拉近读者与笔者之间的距离,使作者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4、梁启超新闻思想
(1)喉舌论
“喉舌论”的提出: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梁启超提出了著名的“喉舌论”: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

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

齐州以内,犹同室也。

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之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传播学著名的美国学者麦克卢汉的理论“媒介即人的延伸”与此类似。

麦克卢汉曾经把我们当今这个开放的世界比作“地球村”,他说在当今这个媒体发达的时代,全世界的人之间的交流活动的频繁和容易性,就像是原来的一个村子里的村民那样。

媒体就像是人体的延伸,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等等,都可以借助于媒体得到延伸。

在当今社会,大众媒介的缺乏,会是一个人像残疾人一样,在某方面会有缺陷。

他们的相同点是:在开放的环境中,媒体有“去塞求通”的功能。

不同点是:麦克卢汉强调的是内外之间的相通,而梁启超强调的是上下之间的相通。

也就是认为,报纸可以作为国君和臣民的耳目和喉舌。

而且梁启超进一步认为,中国应该像西方资产阶级国家那样,大力兴办各类型的报纸:“喉舌论”的发展:“喉舌论”发展到后来,逐渐就局限到耳目喉舌的主体是政党,强调报纸是政党的喉舌。

过多地强调了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宣传功能,而忽略了民众的声音。

这时,“喉舌论”已经转变成一个专制色彩非常浓厚的说教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最突出的就是对民主的抹杀。

因此,在当今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喉舌论”,如何发挥新闻媒介的“耳目喉舌”作用,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

(2)第四种族
梁启超主张提高报纸的社会地位,十分赞赏西方报纸为“第四种族”的观点:
原意是指新闻界是早期组成国会的三种阶级——宗教、贵族及平民——之外的第四阶级。

由此,梁启超指出,报馆应该代表国民发表公议,也就是说报馆要代表国民来监督政府。

1975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P·斯图瓦特(Dotter Stewart)在一次演讲中首次从法学角度提出“第四权力理论”。

这个理论显然是对新闻媒介的社会地位的一个肯定,也是对新闻自由的一个保障。

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滥用权力的行为,他们自诩为无冕之王,为所欲为。

这些都是夸大媒介作用的一些表现。

(3)新闻的“两功能”、“四原则”
梁启超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梁启超提出了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
一是宗旨定而高——报纸不能以“牟利”、“媚权贵”为宗旨,而要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宗旨;
二是思想新而正——报纸要选取别国的新思想来贡献给本国国民;
三是材料富而当——要做到知识丰富、全面,而且又要对材料严格选择,使读者“阅一字得一定之益”;
四是报事确而速——要准确而且迅速的报道时事,要重视时事报道。

这四条原则的论述,说明他对报纸的社会职责和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都有了明确的认识,在当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4)在舆论方面,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

认为报馆是最能反映舆论的机关,健全舆论必须有五个条件,即“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5)在宣传方面,为了提高宣传效果,梁启超总结出两种宣传方法,即浸润法和煽动法。

(6)在言论自由方面,热情礼赞“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认为具有这三大自由的报刊具有无穷的力量。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在当时具有相当的积极性:其新闻思想在辛亥革命时已经进到了资本主义新闻思想体系,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们所借鉴。

然而他的局限性则是:片面夸大舆论的作用和报纸的力量;把群众视为愚氓,主张在“向导国民”中使用“骇”的方法,更不足取。

任何事物发展历程都是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一步步积累下来。

而其中所有代表性的东西都是值得现在新闻传播业批判学习并且借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