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梁启超的办报活动与新闻思想
梁启超、 邵飘萍、邹韬奋的新闻思想
![梁启超、 邵飘萍、邹韬奋的新闻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2f493e2524de518964b7d2a.png)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办报活动中:(一)认为报刊具有强烈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
他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认为“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关之谓也”。
(二)对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有比较系统的认识。
梁启超认为报刊的主要功能在于“去塞求通”。
他认为报纸的作用就是要上下相通,内外相通。
(三)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他认为报管的政论文章应该深入人心,这样才能形成风气,才能使报刊成为政治活动的先导。
(四)对报刊在教育读者、开启民智、提供知识、培养人才等方面也有深刻地认识。
梁启超认为读的报纸越多,人越聪明,报馆越多,国家越强大。
(五)他在办报的活动中形成了一种“时务文体”,其特点对以后的新闻写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形式自由,文字浅显易懂,平易畅达,雅俗共赏,可用俗语。
在平易之余,热情奔放,富于煽动”当然梁启超的这些新闻思想,也体现了维新派的新闻思想。
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与愿望,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范畴。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1. 独立的办报方针信仰是独立的:惟有信仰事实与真理,不为党派和个人左右。
它判断是非的标准是社会公益。
组织上是独立的: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经济上是独立的:既不仰仗官方豢养,也不依赖党派津贴。
应该有自己赖以生存发展的独立经济。
邵飘萍确立了独立的办报方针:一是监督政府。
二是唤醒民众,教育民众。
三是“顺时代进步之潮流”,表达报纸“对于解决时局的意见”。
2. 强调记者的品德修养记者应该具有品性。
邵飘萍说:“所谓品性者,乃包含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
“品性”就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全部要求。
记者的独立精神。
记者完全独立、不受社会恶风之熏染、不为虚荣利禄所羁勒。
记者的责任。
记者在道德人格的修养上,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3. 致力于新闻改革邵飘萍提倡唯物主义的新闻反映论,认为新闻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真实、迅速的再现。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09e7e47f7ec4afe04a1df63.png)
新闻121班:惠才贤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梁启超的报刊活动梁启超一生办报生涯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章达1400万字,其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对报界和近代报业史产生过重要影响。
他的报刊生涯分为五个时期:戊戌运动时期、启蒙运动时期、立宪运动时期、护国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时期。
一、维新变法时期在此期间,梁启超为推行变法,重视办报制造舆论。
他主笔的《万国公报》、《强学报》、《中外纪闻》等,开风气之先,成为宣传维新的重要传媒,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也成为中国政党报之先河,。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1895年8月17日由康有为创于北京,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为双日刊,不署出版时间和地点,自撰文章不署名,每期有一篇论文,主要表达变法维新的强烈要求,宣传富国强兵之道、国家振兴之源、养民教民之法。
1895年强学会成立后,将其转为机关报,并改名为《中外纪闻》,仍为双日刊,署出版时间、地点,报刊接受袁世凯等达官贵人的捐款,经济实力雄厚,内容更加丰富。
《强学报》:康于1896年1月创立《强学报》,是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其政治色彩比北京的两份报纸更加鲜明,大张旗鼓地倡导变法维新,提出“明定国是”、“开议院、立议员”等激进的政治主张。
《时务报》:由汪康年、黄遵宪、梁启超等人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成为办报活动高潮的标志性事件,内容设“论说”、“谕旨恭录”、“奏折录要”、“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初期由汪任总经理,梁担任主笔,在每期卷首发表鼓吹维新变法的政论文章,文字通俗、切中时弊,其中最有名的是《变法通议》,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纲领性文件。
他在报章中呼吁变法维新,痛陈亡国的危险,喊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的驱赶时代前进的号令,吹起了时代的最强音。
开创了新式报刊文体——时务文体。
这种新式报刊论说文体是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度的形式,它生动活泼,夹杂着大量的俚语和外来语,雅俗共赏。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e1da4da6f1aff00bed51e15.png)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1、梁启超的身份我们在介绍梁启超的时候,通常都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他: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领导人、维新运动出色的政治宣传家、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首先是一个政治家。
这和以前早期的国人办报者的身份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像王韬,那一批办报者大都是知识分子身份,他们办报只是为了“立言”,已实现他们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抱负,因此,他们所办的报纸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代表个人的意见,而不是代表某个阶级或阶层民众的意见,所以早期的报纸经营惨淡也就可想而知。
而政治家办报,则注重的是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民众的意见,个人的东西少了,公众的东西多了,所以也能够受到来自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支持。
梁启超一生中亲自创办、主编的报纸达到11种,这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十分罕见的。
而所有的这些办报活动都是梁启超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去从事的,或者换一句话来说,就是,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特点是主要从事办报宣传工作。
这个特点,使政治和报纸这两个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这一点与我国以前的国人办报活动是有区别的,这一点也是我们理解梁启超所办报纸的性质的关键。
2、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文体梁启超最早与报刊接触,是从参与编辑康有为创办的《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开始的,当时《万国公报》几乎每期都刊登一篇他的论说文章,在当时的舆论界就已经初显锋芒。
后来黄遵宪在上海办起《时务报》,梁启超担任主笔,所有的编撰工作都有他一个人来完成。
每天要写4千多字的评论,还要撰写、修改2万多字的文稿。
但是他当时是一个热情洋溢的青年,20岁出头,因此不知疲倦地夜以继日的工作。
他这样描述了自己当时的工作状态:“六月酷暑,洋蜡皆变流质,独居一小楼上,挥汗执笔,日不遑食,夜不遑息。
”为了宣传维新变法的需要,梁启超这个时候开始改革和发展了王韬的报刊政论文体,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被世人称之为“时务文体”。
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开始独立创办报纸,先后办了《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仍然亲自担任报纸的主笔,继续撰写大量的政论文章。
浅谈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及其贡献
![浅谈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及其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34cf9fd1b9f3f90f76c61bd6.png)
一、梁启超的新闻思想1.“喉舌论”的提出。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表达新闻思想的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提出了著名的“喉舌论”。
原文是这样的: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
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
齐州以内,犹同室也。
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之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
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梁启超进一步认为,中国应该像西方资产阶级国家那样。
大力兴办各类型的报纸:“言政务者可阅官报,言地理者可阅地学报.言兵事者可阅水路军报,言农务者可阅农学报。
言商政者可阅商会报.言医学者可阅医报,言工务者可阅工程报.言格致者可阅各种天算声光化电专门名家之报。
有一学即有一报,其某学得一新义。
即某报多一新闻,体繁者证以图。
事臣责者列为表,朝登一纸,夕布万邦.是故任事者无阂隔蒙昧之忧.言学者得观善濯磨之益。
犹恐文义太不能尽人而解,故有妇女报,有孩孺报,其出报也,或季报,或月报,或半月报,或旬报,或七日报,或五日报,或三E1报,或两日报,或每日报,或半日报”这样“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因此.在当今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喉舌论”.如何发挥新闻媒体的“耳目喉舌”作用.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
2.第四种族。
粱启超主张提高报纸的社会地位.它十分赞赏西方报纸为“第四种族”的观点。
他曾经说:“清议报事业虽小。
而报馆之事业则非小。
英国前大臣波尔克,尝在下议院指报馆、记事之席而叹日:‘此殆于贵族、教会、平民三大种族之外。
而更为一绝大势力之第四种族也。
”由此,梁启超指出,报馆应该代表国民发表公议.也就是说报馆要代表国民来监督政府。
梁启超所说的“第四种族”.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第四权力”.它的原意就是梁启超所讲的新闻界是早期组成国会的三种阶级——宗教、贵族及平民——之外的第四阶级。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正文)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正文)](https://img.taocdn.com/s3/m/0f6b166ff5335a8102d22048.png)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正文)(一梁启超办报实践及在此过程中其新闻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是在他的报刊实践产生、发展和完善的。
他的新闻思想与政治活动、政治思想紧密联系。
(一)从属于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政治活动的报业活动阶段梁启超从1895年起涉足报坛,到戊戌政变之前,他的办报活动始终服务于维新派的政治活动,有京师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还有《时务报》、《湘报》、《知新报》,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批判封建制度。
这一时期,梁启超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己办报实践,提出一套办报主张,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对报业的主张。
在1896年《时务报》上发表了他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了“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他开创的“时务文体”,在当时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
(二)戊戌政变后康梁保皇立宪主张下的报业活动阶段1898年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海外仍继续他的办报活动。
此间梁启超发表大量主张民权、自由、革命、独立的文章,但总倾向是鼓吹君主立宪。
这一时期,梁启超在报刊功能、办报原则、健全舆论和宣传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在海外创刊、主编《清议报》、《新民丛报》以及《政论》杂志、《国风报》。
1901年,他在《清议报》上发表长篇论文《本报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文中阐述报馆的地位是“政本之本”、“教师之师”;办报的四个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1902年,他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中说:“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2]在《新民丛报章程》中说:“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3];报馆需要“若孝子之事父母,若良师之诱蒙童”[4]那样去指导国民,这样才能变成“新民”。
另外,他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政府《少年中国说》等文章,在时务文体的基础上更上层楼,不仅思想新,文言成分少,人称“新民体”,在当时许多报纸都跟着学习,这标志着报刊新文体已发展到更加成熟的阶段。
论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论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9f8cd16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70.png)
论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蜚声中外的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家、政论家和新闻工作者..他从1895年 22岁创办《中外纪闻》;到1920年47岁正式脱离报馆工作; 先后达25年之久;他一生所从事的政治、学术活动皆与“办报”两字紧密相连..作为一名爱国报人;被人誉为“舆论骄子”的梁启超在长期办报的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新闻理论和新闻思想体系..首先;梁启超认为报刊主要有两大功能:1.“去塞求通”..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表达新闻思想的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提出了著名的“喉舌论”..梁启超认为;国家的强弱取决于信息通塞与否;中国社会的症结之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和言论不通畅..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依靠办报“去塞求通”..所以他说国之有报纸;犹人之有耳目喉舌;要维持政治;扶持国体;首先得创办报纸;“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喉舌”..2.“党报”理论与报纸的“政治功能”..梁启超对报纸寄予了太多的希望;他曾在多个场合强调报纸的社会政治作用;把报纸当做救国的手段..对他来说;报刊是唤起舆论;制造舆论;揭露社会现实问题;批评朝廷;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武器..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梁启超在现实的政治争斗中;往往通过“报纸”制造“舆论”;以期达到广大民众尤其是官员和知识分子的支持..梁启超开创了中国政治家“办报”的先河;他的理念也深深影响着在这之后的中国知识分子..自梁启超后;从资产阶级革命到五四时期的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再到社会主义革命家等中国近现代的多个政治人物十分注重“报刊舆论”的影响;以手中的“笔杆”为武器;以“报刊”为阵地;呼吁改革;把“办报”当做参与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另外;1898年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到了日本;解读了更多的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使他的思想体系飞跃而形成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体系..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报馆两大天职说和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原则..梁启超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他认为政府是国民的雇佣;而报馆是国民的代言人;所以报馆可以像“父兄之视子弟”那样来监督政府..这是报馆的一大天职..另外;他还认为;报馆应当发扬“史家之精神;鉴既往;示将来;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也就是发挥向导国民的天职..这比以前认为报纸是替皇帝“宣德达情”的主张;大大前进了一步..梁启超还提出了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一是宗旨定而高——报纸不能以“牟利”、“媚权贵”为宗旨;而要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宗旨;二是思想新而正——报纸要选取别国的新思想来贡献给本国国民;三是材料富而当——要做到知识丰富、全面;而且又要对材料严格选择;是读者“阅一字得一定之益”;四是报事确而速——要准确而且迅速的报道时事;要重视时事报道..这四条原则的论述;说明他对报纸的社会职责和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都有了明确的认识;在当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从1898 年至1921年; 以辛亥革命为界;梁启超东渡日本以及到欧洲游历期间接触到西方和日本的资产阶级方面的学说;他新闻思想也在不断变化;他对报刊的定位由“去塞求通”转变为“监督政府”;认为报刊是“与政府独立平等的自由体”..他还提出了第四种族理论..梁启超主张提高报纸的社会地位;它十分赞赏西方报纸为“第四种族”的观点..梁启超所说的“第四种族”;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第四权力”;它的原意就是梁启超所讲的新闻界是早期组成国会的三种阶级——宗教、贵族及平民——之外的第四阶级..1975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斯图瓦特Dotter Stewart在一次演讲中宣称;根据宪法规定;新闻自由条款包括了对新闻机构的保障;新闻自由条款的作用就是直接保障新闻业;他提出“宪法保障新闻自由的最初目的是要在政府之外建立第四个部门;以监督官方的三个部门..”这就是著名的第四权力理论..这个理论显然是对新闻媒体的社会地位的一个肯定;也是对新闻自由的一个保障..但是由于其生活的社会背景的原因;他的新闻思想有着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首先;他的新闻思想是典型的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有着明显的阶级局限性;其次;他的报刊活动;一直围绕着政治活动和社会理想展开;由此他对报刊业的思考;偏于政治;轻于行业研究;重于政治功利;轻于对新闻学相关概念;诸如新闻价值、新闻定义;新闻业务、新闻史;轻于对新闻采访写作方面的研究..最后;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很少考虑到受众的需求;没有重视受众在报刊信息传播中的积极作用;更没能意识到新闻传播中的群众性原则..梁启超走到了从新闻学启蒙到新闻学创立的边缘;但一步之差的距离他始终没有跨过去..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一带中国新闻学的启蒙者;尚逃不脱只在政治方面体验人生、在政治生涯中追求自我价值的命运..无论如何;作为新闻学的启蒙者之一他是值得人们尊敬的;他的有关新闻学的论文;不论带有多少中国的传统色彩;毕竟是创造性的..正是通过这些文章;现代新闻学的大部分观念被简单地介绍到中国..他那带着感情的笔端所流淌的一系列西方新闻学观点;构成了新闻学启蒙和新闻学创立之间的必要的思想环节..。
梁启超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5dec86127d3240c8447efb5.png)
梁启超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又是一位报刊活动家、新闻理论家。
在他56岁(1873年—1929年)的人生中,就有长达27年(1895年—1922年)的新闻实践。
他亲自创办、协助和支持过的报刊就有29家。
一、新闻的使命。
二、梁启超在《<时报>发刊例》中,提出了“论说”四条、“纪事”五条。
“论说”四条:“公”、“要”、“周”、“适”。
“公”,就是要以社会利益为重,不附于一党之见;“要”,就是要拣“一国一群之大问题”,不能用小事来误导读者;“周”,就是要分清主次;“适”,就是内容要适合中国国情。
纪事五条:“博”、“速”、“确”、“真”、“正”。
“博”,就是广博;“速”,就是讲求时效;“确”即准确;“直”,就是要嫉恶如仇;“正”即正直。
以上内容,基本诠释了新闻的时效、广泛、客观、公正等使命三‘为谁办报刊用上“报刊”二字,是因为在梁启超时代,报纸也如杂志,如1896年8月创刊于上海的旬刊《时务报》,每期20多页——且将“报刊”作“报”用。
梁启超说:“有一人之报,有一党之报,有一国之报,有世界之报。
以一人或一公司之利为目的者,一人之报也;以一党之利益为目的者,一党之报也;以国家之利益为目的者,一国之报也;以全世界人类之利益为目的者,世界之报也。
”又说,“若前之《时务报》、《知新报》者,殆脱一人报之范围,而进入于一党之范围也。
”梁启超倾向为国家办报。
他在《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中指出,报纸应该“脱离一党报之范围,而进入于一国报之范围,且更努力渐进,以达于世界报之范围。
”三、报刊的宗旨梁启超为《时务报》所定的办报宗旨:一是“广译五洲近事”,即报道世界形势;二是“详录各省新政”,即报道全国各地实施的“新法”;三是“博搜交涉要案”,使读者“奋励新学,思洗前耻”;四是“旁载政治学艺要书”,使读者懂得学习的趋势、内容和方法……《清议报》是梁启超流亡日本后1898年12月创办的。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办报活动及新闻思想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办报活动及新闻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15d980dbcd126fff6050b04.png)
1.梁启超的办报活动《时务报》主笔;《知新报》撰述;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创办《新小说》、《政论》、《国风》,参与创办《时报》。
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㈠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时期此阶段梁启超的办报思想主要集中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文中,核心是以报纸为“去塞求通”的工具。
1 所谓“通”,主要是指上下内外的沟通与交流,这种思想一方面表达了要求清政府改变闭关自守、向西方学习、救国于危亡的爱国热忱,另一方面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期望参与国政,谋求民主的朦胧愿望。
2 梁启超还将“去塞求通”概括为报刊的“耳目喉舌”功能。
他将社会比之于人,把报馆的作用比作一个人的耳目喉舌。
㈡维新派海外办报时期这一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主要集中在《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敬告我同业诸君》、《新民说》、《新民丛报章程》、《国风报叙例》等文章中。
1 报刊的两大主要职能:“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
”2 一份完善的报纸,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曰宗旨定而高,二曰思想新而正,三曰材料富而当,四曰报事速而确”。
3 确定了消息与评论两种文体区分的准则。
他认为新闻报道应具有“博、速、确、直、正”五个标准,评论应具有“公、要、周、适”四条标准。
④从传媒的角度,提出并论证了报刊宣传的两种方式——“浸润”和“煽动”。
对于两种方式,梁启超赞同并用。
另外,梁启超的报章文体革命始于《时务报》,成熟于《新民丛报》时期。
“时务文体”此时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后来也有人将此时的报章文体称为“新民体”。
梁启超首创“短评”“时评”等政论文形式,在《清议报》及《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我国新闻史上较早的一批报刊“短评”。
3.对梁启超的评价梁启超是我国仅大事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报刊活动家。
他一生有26年时间从事报刊活动,主办10余种报刊,著述达1400万言。
他的文笔犀利,议论耸动。
他是报刊的政论文形成了一种具有独到风格的文章,是当时言论界的骄子,我国报刊史上一位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人物。
析梁启超之新闻思想梁启超新闻思想
![析梁启超之新闻思想梁启超新闻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3346453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7d.png)
析梁启超之新闻思想梁启超新闻思想析梁启超之新闻思想专业:新闻学学号:201013000627 姓名:姚金沯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奠基人。
在他56年的生命历程中,梁启超系统地阐述了一套资产阶级报刊思想,这包括他的报刊功能观、报刊舆论观、党报理论,以及他对报刊编辑方面的思考和观点。
梁启超在办报活动的前期,认为报刊的功能在于“去塞求通”,而后期则发展为“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在报刊舆论观中,他认为舆论不仅监督政府,还具有反映的功能,在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方面,他一直努力不懈地追求;党报理论,也是梁启超新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启超在报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完善了他的编辑思想,提出报刊“论说”、“纪事”写作要求,并且对报刊版面编辑和报章文体方面作出积极创新。
(一)报刊功能观梁启超报刊功能观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早期他认为报刊具有“去塞求通”功能,把报刊之“通”功能与国家兴亡相联系。
1902年以后,梁启超认识到报刊具有“向导国民”、“监督政府”两大天职。
1、去塞求通,通耳目喉舌之功能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第一期上发表了第一篇论述报馆作用的新闻学术论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他认为国家的强弱,在于内外上下是通是塞;中国的落后受侮,原因在于上下内外不通,有“废疾”;他将报纸的作用概括为“去塞求通”。
2、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之功能1902年10月,梁启超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中说:“某以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这一报刊功能上认识的转变,体现出他在对报刊功能的认识提升到另一高度。
(1)监督政府的功能梁启超认为,政府受公众委托管理国家事务,权力重且大,若没有限制、监督,不免会存在权力滥用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舆论是政府的监督者,报馆操纵着舆论。
(2)向导国民的功能梁启超重视报刊的向导国民的作用。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817c58071fe910ef12df887.png)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对新闻业的影响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梁启超一生中从事办报活动27年,亲自创办、主持报刊17家,共撰述约1400万余言,被后人誉为“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的报刊活动开政治家办报之先河,这与早期的国人办报者知识分子的身份有着本质区别.他的报刊宣传不再只是代表个人意见,而是代表了他所在的整个阶级或阶层民众的意见.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特点就是主要从事办报宣传工作。
这个特点,使政治和报纸这两个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戊戌变法时期:《万国公报》:(1895.8.17创)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梁启超任主编之一,这也是梁启超最早与报刊接触.但是万国公报几乎每期都会刊登一篇他的论说文章,在当时的舆论界就初现锋芒.《时务报》:1896年8月9日,黄遵宪在上海创办《时务报》,由梁启超任总撰述.创刊初期梁启超一人担任全部编撰工作,每天除撰写4000多字的评论外,还要撰写修改20000多字的文稿.并发表的数十篇政论,其中以《变法通议》为著,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观点,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从《时务报》创刊到1897年11月去湖南长沙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梁启超主持《时务报》笔政有一年零三个月时间.此时的梁启超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无所畏惧,为这份虽无维新派机关报之名,却有机关报之实的刊物倾注了极多的心血.梁启超为《时务报》所定的办报宗旨:一是“广译五洲近事”,即报道世界形势;二是“详录各省新政”,即报道全国各地实施的“新法”;三是“博搜交涉要案”,使读者“奋励新学,思洗前耻”;四是“旁载政治学艺要书”,使读者懂得学习的趋势、内容和方法.梁启超对《时务报》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梁作为总编辑、总主笔,要承担繁重的编务,当时梁启超年仅23岁,他以巨大的热情主编《时务报》,所有的译文稿他都要润色,所有的稿件他都要校对,因此梁启超在编辑这个刊物的时候,是不辞劳苦,无畏寒暑;第二个贡献,梁启超每期都要发表一篇政论文章,所以,梁启超把这个报纸办成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重要讲台,《时务报》在群众中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梁启超的政论文章来完成的.第三个贡献,梁启超在这个刊物上面发表一篇重要的论述报馆作用,表达其新闻思想的文章,叫做《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这篇文章里面他提出了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报刊思想,就是“耳目喉舌论”.可以说《时务报》因梁启超而风靡全国,梁启超因《时务报》而名动一时,“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除主编《时务报》外,梁启超还参与策划和积极支持澳门《知新报》,他不仅为该报拟定报名,还帮助草拟章程,筹措经费,并兼任该报撰稿人,先后在该报发表了《〈知新报〉叙例》、《说群》、《新学伪经考叙》、《保国会演说》等18篇文章。
浅析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
![浅析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c122dcbba1aa8114531d98b.png)
浅析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摘要:在中国近代传播思想史上,梁启超是一个异常响亮的名字,堪称“报界巨子”,为近代中国报业界第一人,执舆论界之牛耳。
本文将以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为研究课题,从其思想演变、思想内涵、时代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对其新闻传播思想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与评价。
关键词:梁启超;新闻;传播思想梁启超集政治家、学者、作家于一身,以激情澎湃、大开风气的文章,为转折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股不可抵挡的洪流。
据统计,他留下共1400余万字著作,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史学、哲学、法学、社会经济学、新闻学等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
在新闻传播学方面,毫无疑问,梁启超是当时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与领军人物。
作为去塞求通、开风气的时代主角,梁启超为中国办报思想的推进、新闻传播思想的定调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梁启超新闻传播思想的演变笔者认为,人的思想必与其人生阅历、见闻息息相关,而且,思想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年龄、外界环境等改变而发生变化。
梁启超的思想亦是如此,他的新闻传播思想围绕着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为中心,以政治立场为风向,发生了一系列转变。
梁启超是第一个以政治家身份办报的人,是一位为国家复兴而奔走呼号、为民族振兴而鞠躬尽瘁的知识分子。
根据梁启超思想上的转变,可将其传播思想分为大致三个阶段:(一)萌芽期: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在幼年时期,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其父给他灌输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舍生忘死、顽强不屈的坚韧品格。
在师从康有为后,梁启超通过在万木草堂的学习,成为了康有为的左膀右臂,并称“康梁”,为改良主义摇旗呐喊,同时为一生的政治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万木草堂在当时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济国利民的人才,立大志,明辨是非黑白,这为梁启超今后的传播思想指明了方向。
(二)成熟期:戊戌变法失败至辛亥革命时期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革命的风暴已不可逆转。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登上历史舞台,近代中国出现第二次办报高潮。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5007bd18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39.png)
新闻活动
3. 参与创办《新民丛报》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在此期 间,他参与创办了《新民丛报》。该报成为 当时中国留日学生宣传政治主张的重要平台
PART 2
新闻思想
新闻思想
1. 重视新闻的宣传作用
梁启超非常重视新闻的宣传作用。他认为, 新闻应该以其特有的形式和特点来传达新思 想、新文化。在"公车上书"运动中,他运用 了各种形式来争取舆论支持,如游行示威、 联名上书等。这些活动不仅有效地传达了他 的主张,也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新闻思想
2. 强调新闻的真实性
梁启超强调新闻的真实性。他认为,新闻应该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 他在办报过程中,注重实地采访,收集第一手资料。他要求新闻记者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报 道事实,避免主观臆断和虚假宣传。这种新闻理念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新闻思想
3. 倡导新文化运动
梁启超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他主张推广新文化,反对旧文化。在《新民丛 报》上,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这些文章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总结
总结
1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倡导为推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提深入学习和研究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和活动,为中国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
THANKS 感谢恩师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
-
新闻活动 新闻思想
总结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
他不仅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举人, 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 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
试论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
![试论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b495f10227916888486d79c.png)
能是代 表 国民公议 的机关 , 而不仅仅是 以 往的 “ 宣德达情 ”的工 具 , 的新 闻传 播 他 思想也 跃入 了资产 阶级思想体 系 。 某 以 “ 为报馆有两 大天职 , 日对 于政 府而为其 一 监督 者 ,二 日对 于 国民而 为其 向导 者是 也 。 9 2年 1 梁启超 于 《 ”10 0月 敬告 我 同
一
政 论是 主要 的 ; 在 新 闻报 道 中 , 是 多 即便 也
就总的变法宣传来说 ,梁启超充分利 用了近代报刊这样一种传播 的形式 ,通过
见政治意见的发表 , 常常寓评论于报道中。 梁启 超在戊 戌变法 失败 后被 迫流亡 日本 。 间他 仍将报刊作为利器 引领舆 论 期
引 领 潮 流 ,利 用 报 刊 活 动 来 开 展 救 国 运
NSOD媒介纵横 E R WW LI
, ^、 阜 _ 试 论 梁启 超 的新 闻传 播 木目
。桂 琪 玉
【 摘
要 】梁启超是近代 中国声名远播 的学者和政治 家, 同时也 是一位著名 的新 闻工作 者。 的政 治生涯和他的新 闻活动特 别是 他
报 刊活动紧密相 连。 他一生 的政治活动 中最 突出的特点是利用报刊进行舆论 宣传 , 宣传革命 主张的主要 途径便是报刊 , 办报 办刊 其 在 过程 中形成 了 自己独特 的新闻传播 思想 : 对报 刊功 能, 新闻 自由, 舆论 监督 , 刊业务 , 者意识 , 报 读 报刊 自律 以及报刊 言论 独立性都 有
启 超 认 为 报 刊 有 强 烈 的政 治 性 和党 派 性 , 是进 行 政 治 斗 争 的重 要 力 量 武 器 。 提 出 他
梁启超的办报历程及其新闻思想体系研究
![梁启超的办报历程及其新闻思想体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ccfb1e4524de518964b7d19.png)
梁启超的办报历程及其新闻思想体系研究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薛超前言梁启超作为清末明初著名资本主义启蒙学者、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维新派代表人物和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他一生所从事的政治、学术活动皆与“办报”两字紧密相连的。
梁启超自1895年至1922年共27年的办报生涯中,亲自参与创办或作为主编的报纸杂志多达11余种,著文达到1400万字,每天平均执笔约为3000字左右,这么“高产”的报人在我国整个近代新闻报业史的发展中是及为少有的。
作为一名爱国报人,被人誉为“舆论骄子”的梁启超在长期办报的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新闻理论和新闻思想体系,其所提出的“耳目喉舌论”、“党报理论”、“报刊使命”、“舆论观”等重要的新闻理论和新闻思想在我国的报刊史中占有着重要地位,甚至对今天的新闻事业的发展仍然起着重要影响。
下面我们就回顾一下他的办报历程以及在办报历程中所提出的一些著名的新闻理论和新闻思想:关键词:“耳目喉舌”论、报纸的“政治功能”、“时务”文体、新闻自由思想(一)“耳目喉舌”论与报刊的使命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这篇文章中,梁启超认为,国家的强弱取决于信息通塞与否,中国社会的症结之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和言论不通畅。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依靠办报“去塞求通”,他曾这样评价过报刊的作用,“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其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曰:惟通知故”。
所以他说国之有报纸,犹人之有耳目喉舌。
他把“报刊”当做社会的“耳目、喉舌”,如果无“耳目和喉舌”,就像聋子瞎子哑子,是曰“废疾”。
梁启超认为要维持政治,扶持国体,首先得创办报纸,“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喉舌”。
他主张我国应该学习西方先进强国,国家要积极保护并推动民间报刊的发展,充分发挥报纸“内外通”、“上下通”“去塞求通”的特性,使国家富强。
除了把“报刊”作为社会“耳目、喉舌”的作用外,梁启超还曾为报纸提出过四种重要的办报原则。
一,是宗旨定而高。
学年论文__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学年论文__梁启超的新闻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25074dd360cba1aa811da2c.png)
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学生:施妍学号:2010221109120006专业:新闻学指导老师:杨翠芳【摘要】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声名远播的学者和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
他的新闻传播思想主要是通过报刊传播,在办报过程中梁启超形成了他自己的报刊理论和新闻思想。
他提出了‚去塞求通‛的办报思想,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向导国民。
且有办报的四原则,并提出强调舆论之母、舆论之仆与造舆论的重要。
最后还提出了党报的观念。
【关键词】去塞求通监督政府向导国民办报四原则舆论党报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报人,梁启超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和影响,其新闻思想‚是半个世纪国人探索新闻传播规律的最高成就,因其标志着资产阶级报刊思想萌芽期的结束‛。
一、梁启超及其办报活动梁启超(公元1873~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人称‚梁任公‛。
广东新会县茶坑存人。
生于1873年2月23日,殁于1929年1月19日,终年57岁。
他从小熟读经、史,"八岁(1880)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梁启超《三十自述》,1902年)。
12岁考中秀才。
15岁进广州学海堂就学。
17岁考中举人。
次年入京会试,但未考中。
南归途中,经过上海,‚够得《瀛环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见《三十自述》),并见到上海制造局译出的若干中西书。
梁启超接触西学自此始。
回到广州后,由同学陈通甫的介绍,得见康有为,并拜康氏为师。
对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当时的梁启超异常倾倒,他在《三十自述》中回忆说:‚先生乃以大海潮音,做狮子吼,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旧书更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廓清之。
自辰入见,及戌始退。
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其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与通甫联床竟夕不能寐。
明日再谒,请为学方针。
先生乃教以陆王心学,而并及史学西学之梗概。
自是决然舍去旧学,自退出学海堂而间日请业南海之门。
论梁启超办报主张及其对中国近代报业影响
![论梁启超办报主张及其对中国近代报业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63be012650e52ea55189882.png)
论梁启超的办报主张及其对中国近代报业的影响摘要梁启超在1893年的“公车上书”中成为重要的组织者和宣传鼓动者。
其时,梁启超对报章文体、报人素质都有自己的主张,对报业的流弊也深恶痛绝。
他曾在报上历数报业之流弊。
梁启超不遗余力地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
主张建立报律,依法管理。
他主笔的报刊均以宣传报刊自由主义为主。
他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最后一抹晚霞,在政界消失了,但是他在学术界竖立了一座丰碑:共留下1400多万字的新闻、文学著作。
虽然其学术研究的底色仍然是改良主义,但是他诸多的创见确对学术研究有杰出的贡献,给来者以启示,给后人以滋养。
关键词:梁启超报律报刊自由主义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引言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者,同时,他又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富传奇色彩、最有影响力的报人,对近代中国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中,梁启超是以办报著称于世的。
他一生政治活动最大的特点是利用报刊进行宣传活动。
他的一支健笔,曾搅动过中国的政潮,人称“舆论界的骄子”,同时也是我国新闻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对冲破几千年来封建统治阶级严厉的结社、新闻出版禁令,有开山之功;同时,他对报章文体报人素质问题发表了见解,提出制定报律的建议;他的编辑出版思想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报刊从业人员,在中国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尤其强调报刊编辑应该品德高尚,要有奉献精神。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办报思想,在我国新闻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我国的新闻生活。
一梁启超新闻思想的概述1893年“公车上书”后,梁启超和康有为一道,参加并组织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在当时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成为维新变法运动中的领袖人物。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又流亡日本,组织保皇会(1899年3月),鼓吹“保皇”。
后又组织宪政会(1906年冬)、政闻社(1907年10月)等政治团体,鼓吹“君主立宪”。
启超的办报实践经历
![启超的办报实践经历](https://img.taocdn.com/s3/m/b9b9333043323968011c9254.png)
100108152 林铭辉梁启超的办报实践经历以及其新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报刊活动家,被后人评价为“舆论界之骄子”、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梁启超和他的主要报刊《中外纪闻》是第一张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机关报,也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的最早的报刊。
康有为创办了这张报纸,梁启超是主要的编辑人员。
该刊为双日刊,木版印刷,每册有编号但无出版年月。
每月出15期,每期9-10页,约45000字。
内容方面设有上谕、外电、报译等栏目,除刊载清廷奏章外,主是转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关社会改革的时事政闻、介绍西方政治制度和学说以扩大国人的视听,并常有梁启超等人撰写的按语,短评,另外梁启超还每期写一篇数百字的短文作为该报的论说,反映出维新派学习西方变法图强的政治意向。
在中国新闻史上就把《中外纪闻》称为中国近代政党报纸的萌芽。
在封建反动势力的压力下,清廷于1896年1月20日下令查封了强学会,《中外纪闻》被查禁,梁启超也被迫避居寺庙达数月。
《时务报》是梁启超参与创办主持而有重大影响的报刊。
1896年8月9日,维新派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梁启超主持《时务报》笔政有一年零三个月时间。
此时的梁启超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无所畏惧,为这份虽无维新派机关报之名,却有机关报之实的刊物倾注了极多的心血。
梁启超为《时务报》所定的办报宗旨:一是“广译五洲近事”,即报道世界形势;二是“详录各省新政”,即报道全国各地实施的“新法”;三是“博搜交涉要案”,使读者“奋励新学,思洗前耻”;四是“旁载政治学艺要书”,使读者懂得学习的趋势、内容和方法。
《清议报》是维新人士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报纸。
它于1898年12月23日在横滨创刊,梁启超、麦孟华为主编,梁启超为第一撰稿人。
每期30多页,约3万余字,发行40000份左右。
梁启超的办报思想及当代价值
![梁启超的办报思想及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bf70fd92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fd.png)
教育文化论坛 2022年第2期 ·编辑与出版·收稿日期:2021-09-11作者简介:周 帅,男,四川乐山人,贵州出版集团贵州新闻图片社编辑。
研究方向:新闻出版。
梁启超的办报思想及当代价值周 帅(贵州出版集团贵州新闻图片社,贵州贵阳 550001)摘 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业巨子,其一生在报刊研究和发行上倾注了大量心血。
作为新闻人,他竭尽所能,将其接受的新思想广泛传播以达政治宣传之目的。
他所创办的刊物皆以政治为中心,以“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为原则,对新闻从业者提出了“五本”“八德”的要求。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梁启超的一系列办报活动彰显了救国爱国思想;其不断开创的新理论、新思想,为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启迪了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创新,至今仍有较高价值。
关键词:梁启超;办报思想;当代价值;“五本”;“八德”中图分类号:G2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2-0083-04DOI:10 15958/j cnki jywhlt 2022 02 013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生于1873年,卒于1929年,是“维新派”的代表性人物和“戊戌变法”的有力推动者。
他学贯中西,不断求变,在我国报业享有极高声誉。
19世纪末期,梁启超与其师康有为共同发动与领导了“维新运动”。
“维新运动”失败后,梁启超开始追求“文化救国”,其一生创办了《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多份报纸。
一、梁启超办报活动概况不论是参与“公车上书”“戊戌变法”,还是著书立说、创办报刊,梁启超在发表自己立场时从来都不只是一介书生,他的宣传总是以政治立场作为支点,在政治主张的影响下启蒙大众。
他曾说:“我一生的政治活动,其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要贯彻我爱国救国的思想与主张。
”[1]由此可见,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家”,也正因如此,其报刊发行思想皆随其政治思想而变。
分析梁启超新闻思想的发展
![分析梁启超新闻思想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25373d026fff705cc170a77.png)
分析梁启超新闻思想的发展梁启超一生创办和支持过的办刊有17家之多,撰写的文字达1400多万字,其一生报业生涯有27年,在中国新闻史上罕见至极。
有人将梁启超的新闻思想规划为前期思想和后期思想。
我个人认为,其办报社、人报社编辑等主要是为了发表其对社会的一些独特的见解。
也就是说,利用新闻报刊这些媒体,发表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无论他的新闻思想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总可以从他思想可以窥探出来,而其思想的活动变化主要体现在他的一些列的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中。
因而我的观点是,从梁启超的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来分析他的新闻思想的发展。
一、新闻服务于政治变法宣传,主要针对于封建大地主阶级。
梁启超出生在半耕半读的家庭环境,从18岁(1890年)时,才接触《瀛环志略》(主要有全球和各国、各地区的地图的一本书),此时他才知道世界有五大洲各国。
20岁时主张维新变法,此时的他在家里已经研究了一年多的新发了。
而在他23岁(1895年)的时候,他才算真正的接触新闻界。
是年他在“公车上书”中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而为了宣传新法,创建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附《京报》发行。
梁启超为该刊物主要撰稿人。
七月有协助康有为创办“译书局”即“强学会”后改为“官书局”。
24岁时任《时务报》主笔。
我个人认为,到此时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主要是为了“维新变法”的服务的,宣传变法。
他在文章里写到“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关之谓也”。
他把报纸比作为人的五官,没有报纸也就没有外界的消息,那么就像一个残疾人一般。
因而,在他认为报纸是宣传政治变法的重要手段。
二、新闻可以开民智,主要针对于广大民众、文学界人士、封建士大夫。
25岁时(1897年)应湖南巡抚陈宝箴的聘请,前往长沙担任湖南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
他在课堂上宣传“开民智、伸民权”。
并协助经元善、陈敬如等在上海创办女学堂,还与黄遵宪一起,提倡“诗界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梁启超的办报活动与新闻思想
19实际90年代中期,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变法维新运动席卷全国。
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其中,尤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挥了主力作用。
对于梁启超,人们常了解的大多是他的变法维新思想,殊不知,梁启超也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笔名有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40余个。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也是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政论家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自小熟读经史,17岁中举人,18岁晋京会试,落榜而归,遂于1890年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学习今文经学,并大量阅读西方书籍和传教士在中国所办报刊。
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于1985年和康有为一起晋京会试,其间参与了“公车上书”,之后主编《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开始在舆论界初露锋芒。
后《中外纪闻》被迫停刊,他的衣服、用具、书籍均被没收,“流浪于萧寺中数月”而“办报之心益切”。
不久,受黄遵宪之邀南下上海主持《时务报》笔政。
1897年10月,又接受湖南时务学堂的邀请,赴湖南长沙就认时务学堂总教习,并参与《湘报》的筹办事宜。
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积极参与各项新政活动。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海外,先后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报》,后又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先后主编过《庸言》、《大中华》、《改造》等杂志。
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并任北京图书馆馆长。
1929年病逝北京。
回顾梁启超的一生,其办报生涯自1895年在北京主编《万国公报》起至1922年脱离报界,前后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字1400万言,其办报实践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亦有深远影响。
梁启超先为《时务报》撰述,继而办《清议报》,又办《新民丛报》,以及《国风报》、《庸言报》、《大中华》等等。
若论其“量”:“任公生前无眼中无书手中无笔之日,著述累积达一千数百万言,平均每月以三万字记,亘四十年不辍。
”(张其昀《梁任公别录》)论其“质”:“则以《清议报》胜《时务报》远矣,今之《新民丛报》又胜《清议报》百倍矣。
惊心动魄,一字千斤,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黄遵宪语)所谓“一纸风行,海内视听,为之一耸。
”(严复语)所以说,他是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新闻理论集大成者,他从事报业的时间之长,所写政论、事评影响之大,探讨新闻理论的著作之多,是空前的;而他的新闻思想就体现在他的这些文字中。
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对报纸的作用认识是深刻的,他的新闻实践是成功的,在他的带动下,出现了中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一改外报独占中国报坛的局面,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主要力量。
促进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不仅由于他在当时的报业发生过实际上的重要影响,而且首先在于他从理论上对报刊的功能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自觉。
这在整个新闻史上都是极为重要的一次突破。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在维新派新闻思想中最具典型,是维新派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新闻思想与政治思想密切相关,三个时期的发展变化也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
第一时期为戊戌变法时期。
其新闻思想主要表现在他写于1896年的《变法通议·论学会》和《论报馆有益于国事》等文章中,在这些文章中,他详细而深透地论证过新闻的作用
和意义。
他说:“道莫善于群,莫不善于独。
独故塞,塞故愚,愚故弱,群故通,通故智,智故强。
”这里的“道”,显然就是指思想、观念、道理等;“群”则是通过传播——报纸而使更多的人接受,从而达到思想上的一致;其中“通”与“塞”也都是指传播的是否畅通而言;而“通”与不通(“塞”),则直接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智”、“强”与“愚”、“弱”。
可见,他已经把新闻的价值看得何等的重要。
在《时务报》创刊号上发表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他一开始就论证了“通”与“塞”对于国之强弱的重要作用:“觇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
血脉不通则病,学术不通则陋。
道路不通,故秦越之视肥瘠,漠不相关。
言语不通,故闽越之与中原,邈若异域。
惟国亦然,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
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乃鼓其舌,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
”大力鼓吹多办报纸,主张报刊应“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术要书”,以启民智,以开风气,以助变法。
梁启超认为:“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异端也”;“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而他的把报刊比作耳目喉舌,指出报刊的功能是“去塞求通”的办报主张,也深深表达了维新派要求借鉴学习西方、从政治经济各个方面迅速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爱国热情。
第二个时期为1899年到1911年。
变法运动失败后,康、梁等流亡海外,接触了更多的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新闻理论,梁启超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办报经验的基础上,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
一为报纸之功能。
1902年梁启超在《敬告同业诸君》一文中说:“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即提出报纸具有“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的“两大天职”。
二是提出办好报纸的四大基本原则。
梁启超在为《清议报》而写的《祝辞》一文中提出了办好报纸的四条标准:(1)“宗旨定而高”;(2)“思想新而正”;(3)“材料富而当”;(4)“报事确而速”。
三是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
梁启超在《国风报叙例》和《读十月三日上谕感言》等文章中,系统阐释了何为舆论、舆论的形成、舆论的力量、舆论的种类、舆论与报纸的关系以及报刊如何健全舆论等相关问题。
他说,舆论乃一天地间之最大“社会制裁之力”,而报馆则为体现舆论之最有力之机关。
而报刊若欲健全舆论需具备“五本”:“一曰常识”、“二曰真诚”、“三曰直道”、“四曰公心”、“五曰节制”。
也即分别强调了持论者要知道“自然界、社会界之重要现象、原理、原则”和“国内国外之历史、现实陆续发生的问题”;报刊要“以国家利益为鹄,不以私人利害为鹄”,不“怀挟私计,而欲构煽舆论,利用之以供少数人之刍狗”;“柔而不茹,刚而不吐、不侮鳏寡、不畏强御之精神”;不要“怀挟党派思想,而于党以外之言论举动,一切深文排挤之”,也不要“自命为袒护国民,而于政府之所设施”一概反对;“导之以真理”,不能“拨之以感情”,更不能“迎合姚浅之性,故作偏执之论”。
四是他根据自己的办报经验,提出办报宣传有两种方法,即浸润之法和煽动之法。
浸润之法是指“旦旦而聒之,月月而浸润之”,使读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接受论者的观点;煽动之法是指要“故作惊人之语,造极端之词”,使读者猛醒。
同时,在具体新闻业务方面,如论说的写作上,提出“公、要、周、适”四点原则;在新闻的采集和写作上要做到“博、速、确、直、正”。
至于第三个时期,则是后期参与与资产阶级革命派论战过程中的一些新闻思想,主要是政治思想。
在此不做阐释。
通过对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的认识,了解到梁启超不失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先驱以及他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