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启蒙思想中西方文化资源论文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科学家和思想家,他被誉为中国的国学大师及最后一位政治家,也是伟大的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启蒙老师。
他在中国近代的政治、文化和科学上都做出了杰出贡献。
梁启超对科学精神和东西方文化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梁启超强调了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他认为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和基石。
科学精神包括批判思维、实证主义、开放合作、追求真理等方面的品质。
科学精神要求人们对事物进行客观、理性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发现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梁启超认为,只有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下,人们才能逐步摆脱迷信和偏见,不断积累和创新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
梁启超关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他认为东西方文化都具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观,互相借鉴和融合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梁启超在研究东西方文化对比时,既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又积极借鉴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成果,提出“中国需要学科学”的主张。
他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可以相互融合,形成新的哲学体系和道德伦理观,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梁启超在具体实践中也积极践行科学精神和东西方文化融合。
他曾创建《自然科学杂志》等科学刊物,推动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他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整理和传承。
他的著作涉及十分广泛的领域,包括政治、哲学、文学、历史等多个学科,充分体现了他对科学精神和东西方文化的综合运用和理解。
梁启超是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
他对科学精神的强调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的思想和实践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
梁启超的浪漫启蒙精神与西方滋养
梁启超的浪漫启蒙精神与西方滋养
孙宜学
【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3)002
【摘要】作为晚清思想文化界的旗手,梁启超的救亡启蒙思想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其诗、文、小说,虽以经世致用为目的,却能以饱蘸感情之笔,怀抱未来中国的美好理想,在宣传启蒙救国的同时,构筑了一个人人摆脱了被奴隶的地位,获得个人权利和自由,傲视世界的未来中华“乌托邦”世界,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形成明白晓畅、摄人魂魄的文风.这种风格的形成,既与梁启超所处过渡时代的精神需求有关,也与梁启超所接受的西方政治、学术和文学的影响密不可分.
【总页数】6页(P98-103)
【作者】孙宜学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5
【相关文献】
1.西方古典主义绘画中的理性启蒙精神 [J], 张兴龙
2.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简论——兼评西方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J], 黄庭月
3.浪漫主义缘何浪漫?——从李斯特看西方浪漫主义音乐 [J], 杜萌
4.论西方浪漫主义文学——《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史》绪论 [J], 杨江柱
5.梁启超解决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实践策略——以梁启超对“世界主义”思考与应用为案例 [J], 孙明哲;刘恒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梁启超,字如人实,号仲尼游说生。
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之一。
梁启超以他的卓越才智和多才多艺的才能为人称道,他致力于推动中国现代化和弘扬中国文化。
在梁启超的许多著作中,他谈及了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科学精神是一种超越传统和地域局限的价值观念,是一种追求真理、创新和进步的精神姿态。
梁启超深知中国在近代科学发展方面的滞后,他认为要弥补这个差距,就必须汲取西方科学文化的精华,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新。
梁启超认为,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是可以结合的,它们并不是互相冲突的。
相反,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和吸收。
他主张要保持对科学的探索和追求,同时也要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他认为,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人文关怀是科学精神所不能取代的,通过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弥补现代科学在道德伦理和人文关怀方面的不足。
梁启超还指出,在西方科学文化中,存在一种强调实证和客观性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他认为,这个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更好的解决,中国的思维更加注重主观能动性和整体性。
他主张要保持中西文化的平衡,避免过度倚向任何一方。
梁启超提出了“中国心”的概念,他认为中国文化应该以中国心为基础,但也应该结合西方科学文化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他强调,唯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种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文化。
他通过自己的思想实践和学术研究,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梁启超认为,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是可以结合的,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冲突。
科学精神需要保持对真理的追求和创新的精神,而传统文化则提供了思维方式和人文关怀的补充。
通过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形成一种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文化。
梁启超的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梁启超(1891年-1989年)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学者,以其对东西文化之间的交融和科学精神的探索而闻名。
他在思想上是一位开明、务实的启蒙主义者,他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努力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到现代社会中。
本文将对梁启超对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的探索进行一番解读和总结。
梁启超认为,科学精神是现代社会的核心,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的重要力量。
他主张要以科学精神为基础,进行社会改革和国家建设,使科学的理性思维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梁启超坚信,只有通过学习和吸收西方的科学精神,才能够使中国民众真正地摆脱迷信和封建观念,摆脱愚昧和落后。
梁启超并不是一味地崇尚西方文化,而是力图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认同。
他不认同绝对的西化或绝对的中化,而是主张“新中西合璧”,通过对东西文化的比较与融合,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理念。
他在《世说新语》一书中写道:“中西文化乃同根叠起之一文化,以相求以相促,其合而观之,则仿似千丝万缕之中西文化,慷慨激昂而中兴放达矣。
”充分表达了他认同中西文化并重的观点。
梁启超深谙古今中外之学,他在研究中西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理论。
他曾提出“科学社会主义”、“近代性”的概念,主张以科学的态度来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
他也力主实行民主制度和思想的开放,以及强调“人本主义”的价值观。
这些理论和观点对当代中国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梁启超看来,科学精神是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是可以被各种文化所接受和继承的。
他希望中国能够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方的科学精神和现代化理念,同时也希望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重视和保护。
他提出了“殖民思想”的观点,认为中国应该拒绝西方的殖民侵略,但同时也应该积极吸收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掌握自己的命运。
梁启超还在思想上提出了“民族精神”的概念,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淀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这些是中国人民生活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资源。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梁启超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很多对中国现代化思考的观点和建议。
其中,他对科学精神和东西方文化的关系也有独到的见解。
梁启超认为,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探索真理和追求知识,其所涵盖的知识领域和问题类型也非常广泛,并不局限于自然科学。
科学精神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方法论和实践活动,需要借助于实验、观察、归纳、演绎等手段来推动研究的进展。
在梁启超看来,东西方文化在科学精神方面存在一些明显差异。
东方文化重视传统和稳定,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强调理性和进步,追求科学的精确性和客观性。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文化价值观念上,也包括人们对待学术研究的态度和方法上。
西方文化更加注重实证主义和实验探究,而东方文化则更强调哲学性和思辨精神。
但是,在梁启超看来,科学精神并不是可以简单地分东西两个方向。
相反,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可以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元素。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观察和感悟,也倡导辩证思维和直觉推理,这都是科学研究所需要的思维方式。
因此,梁启超主张将科学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借鉴和吸收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思想和方法,来推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这样一来,在推动科学精神的同时,也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保护。
总的来说,梁启超认为科学精神是当代人类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项力量,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则为科学精神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角度。
通过将科学精神与中西文化相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开拓新的科学领域,推动科学发展,同时也保留和传承各种文化的优秀传统。
论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
论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摘要:梁启超既批判西方物质文明和科技文明, 又肯定西方文明中诸如“自由精神”、“科学的价值、方法”以及尊重“人的个性”的思想等优越部分。
同时, 梁启超对中国人的精神状况进行了批判, 并提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如何继承和发扬的想法。
这些思想对当时以及现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文化观、传统文化、中西结合在中国近代史上, 梁启超是一位集政治家、启蒙思想家、文化学术大师、教育家为一身的重要人物。
他既具有会通古今、学贯中西的渊博学养, 又具有传统知识分子罕有其匹的现代眼光。
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同样体现出这一鲜明的特色。
自年鸦片战争以来, 西力东渐, 列强入侵, 中华民族倍受欺侮, 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在抵制西方侵略方面显得软弱无力,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国家寻找救国真理的艰苦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 也曾经出现过完全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的所谓“醉心欧化”的倾向。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在梁启超所处的时代显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
与“醉心欧化”的倾向完全不同, 梁启超十分重视发扬中国文化固有的优良传统。
早在戊戌维新时期, 梁启超一方面大力宣传西学, 一方面坚决反对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例如,在一片打倒孔家店的喧嚣中,梁启超逆潮流而动,勇敢站出来维护和张扬孔子在人类文化史上应当享有的崇高地位;他在当时知识界也率先指出西方思维中存在着天与人、心与物、精神与物质、灵魂与肉体、理想与现实相对待、相冲突的固有缺陷。
在《西学书目表后序》中, 梁启超发出了“中学将亡之为患”的警告。
他一生的思想甚至并非是一以贯之的,而是充满了冲突和矛盾,或者说,他在思想上总是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中。
从根源上讲,这种矛盾或两难境地源于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源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文化所面临的一个根本性的难题:它一方面不得不深刻改变自己以适应一个面目全非而又迅速变化的世界,另一方面又必须努力捍卫其固有的文化价值。
这种矛盾也源于近现代中国所面临的两难处境,源于从社会、政治到文化、道德等多方面既要破坏又要建设这一深刻的时代要求。
《梁启超钱穆中西文化融合观之比较》范文
《梁启超钱穆中西文化融合观之比较》篇一梁启超与钱穆中西文化融合观之比较一、引言梁启超与钱穆,两位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巨匠,各自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对中西文化的融合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们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捍卫者,也是西方文化的积极引进者与融合者。
本文旨在通过对两位大师的学术观点进行比较,探讨他们对于中西文化融合的不同看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二、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融合观梁启超,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中西文化融合观主要体现在其开放、包容的态度上。
他主张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原则,即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以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
梁启超认为,中西文化的融合并非简单的叠加或模仿,而是要实现两种文化的内在交流与相互借鉴。
梁启超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时,并没有盲目排斥或迎合,而是站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立场上,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以此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他的这种融合观,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也体现了对西方文化的开放与包容。
三、钱穆的中西文化融合观钱穆,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历史学家、文化学者,他的中西文化融合观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坚守上。
钱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仁爱”、“礼义”,这些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不能因为西方文化的冲击而轻易放弃。
然而,钱穆也并非一味固守传统。
他认为,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时,我们应当以平等、开放的心态进行交流与对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保持传统文化独特性的同时,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以实现中西文化的互补与融合。
四、比较与启示梁启超与钱穆的中西文化融合观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坚守,以及对西方文化的开放与包容。
梁启超强调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而钱穆则更注重在平等对话中实现中西文化的互补与融合。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这两种观点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梁启超中西合璧学术思想的形成历程――试论文化传播视野的解读
梁启超中西合璧学术思想的形成历程――试论文化传播视野的解读论文摘要:近代以来的文化传播赋予了言论界骄子梁启超学术经历“多变”的性格。
这种传播的演进从某种意义上说亦是梁启超中西合璧学术思想的形成历程,从启蒙教育到戊戌维新是梁启超中西合璧学术思想的肇始阶段;以1902年为界标,梁启超中西合璧学术思想开始形成;粱启超中西合璧学术思想的成熟期当在其欧洲游历后。
论文关键词:文化传播;梁启超;中西合璧;学术历程文化传播自鸦片战争以来扭转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固有的发展轨迹,这种文化传播的不同阶段,赋予了梁启超这位近代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学术思想历程丰富多彩而又富于变化的色彩,但仔细审视梁启超的整个学术道路,却不难发现梁启超的学术追求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其中西合璧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
笔者不揣简陋,在文化传播视野下寻求其中西合璧的学术思想的肇始、形成、成熟三个阶段的发展轨迹,以求教于方家。
一、肇始阶段:从启蒙教育到戊戌维新梁启超的启蒙教育基本上是中国传统式的,家庭环境也促使他沿着传统士人读书同学的路数:读书内容离不开四书五经,读书的目的当然也是为求取科举功名。
然而,最早感受西学东渐气息的广东使得梁启超在很小时便对中国传统学术有所体察,事实上,梁启超在应试完秀才考试时,虽有成功的喜悦,但对传统的学问路数已经有了一定的看法:“日治帖括,虽不慊之,然不知天地间于贴括外更有所谓学也”,言词问充满了对枯燥文体和僵硬方法的厌烦。
而在《三十自述》中,梁启超也记载了中举后的心情,他说:“时余以少年科第,且于时流所推重之训诂词章学,颇有所知,辄沾沾自喜。
”但经朋友介绍认识康有为后,尤其是在万木草堂当听到康有为的讲学后,他的学术视域更是为之一变,他形容当时的心态说:“先生乃以大海潮音,做狮子吼,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旧学更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廓清之,自辰入见,及戌始退,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其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与通甫联床,竞夕不能寐。
《梁启超钱穆中西文化融合观之比较》范文
《梁启超钱穆中西文化融合观之比较》篇一梁启超与钱穆:中西文化融合观之比较一、引言作为近代中国学术界的重要人物,梁启超和钱穆都在中国学术文化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两人虽然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但都致力于探索中西文化的融合之路。
本文旨在通过对梁启超和钱穆的中西文化融合观进行深入比较,揭示两者之间的异同,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二、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融合观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重要人物,他的中西文化融合观主要体现在对西方文化的引进与改造上。
他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应当借鉴西方文化的先进之处,以实现文化的现代化。
梁启超认为,中西文化的融合应当以“会通”为原则,即通过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以达到共同进步。
在梁启超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以人为本”,而西方文化的优点则在于其科学精神和民主思想。
因此,他主张将西方科学精神与民主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相结合,以实现文化的现代化。
这种融合观为后来的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三、钱穆的中西文化融合观与梁启超不同,钱穆更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他认为,中西文化的融合应当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
钱穆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体系,这是西方文化所无法替代的。
因此,在融合过程中,应当充分挖掘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
同时,钱穆也认识到西方文化的先进之处,他认为应当借鉴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和民主思想,以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但这种借鉴应当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前提下进行,避免文化冲突和失落。
四、梁启超与钱穆的融合观之比较梁启超和钱穆的中西文化融合观虽有所不同,但都以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为目标。
梁启超强调引进西方文化的先进之处,注重“会通”;而钱穆则更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注重在保持特色基础上的借鉴。
这两种观点的差异在于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关系的认识不同,但都是为了寻求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之路。
五、对后世的影响梁启超和钱穆的中西文化融合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梁启超,字馥伦,号东江。
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名人。
他对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维新运动的旗帜”。
梁启超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理论。
其中,他对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的关系做出了深刻的思考和研究。
他认为,科学精神是人类探索真理的精神,是开拓创新的精神,是追求自由和进步的精神。
这种精神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不受国界、种族、文化的限制。
梁启超在研究科学精神的同时,也积极探索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交流。
他认为,东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也有共通之处。
他主张要借鉴西方科学文化中的精华,同时保留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他认为,只有将东西方的文化精华融合起来,才能形成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新文化。
梁启超还特别强调了科学精神与道德精神的关系。
他认为,科学精神不仅追求真理和知识的探索,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人的行为和道德上。
他主张,科学精神应该使人们更加勇于创新和实践,同时也要注重伦理道德的约束,保持人类的尊严和尊重。
梁启超在教育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他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张培养学生的才能和个性,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道德,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人才。
梁启超的思想与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也对世界的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的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梁启超通过对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独特而有深度的观点和理论。
他主张科学精神要与道德精神相结合,要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他的思想对于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推动文化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他的思想,推动中国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伟大的贡献成为了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
在他的许多著作中,他强调了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许多有关科学精神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观点。
本文将探讨梁启超对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之间关系的见解。
梁启超认为,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之一。
他认为,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追求真理、探索世界和改造社会中产生的一种理性态度和方法论。
科学精神强调实践和实证,强调逻辑和推理,追求客观真理,反对主观偏见和迷信。
科学精神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它超越了地域和文化的限制,通过严谨的研究和实践,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梁启超也指出,科学精神并不是完全独立于文化的存在,它与文化是相互关系的。
科学精神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发展轨迹。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科学精神在不同文化中的发展方式和重点。
梁启超指出,东方文化注重内向与思辨,强调人的反身性和智慧的培养,而西方文化则注重外向和实践,追求直接经验和可见效果。
他认为,科学精神在东方文化中更注重内省和意义的探索,而在西方文化中更注重实践和技术的推动。
这种差异既是文化的特征,也是科学精神的发展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梁启超强调科学精神的东西结合和互补。
他认为,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冲突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相互借鉴的。
梁启超呼吁在科学研究和教育中要不拘一格,汲取各种文化的优长,形成科学精神的综合发展。
他主张将东方文化的人文关怀和思辨能力与西方文化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推动相结合,以推动科学精神的全面发展。
梁启超还关注科学精神的传承和发展问题。
他认为,科学精神需要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培育和营造来传承和发展。
在教育方面,梁启超主张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考能力,注重学科的合理组织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才。
在社会环境方面,他呼吁改善社会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的环境,加强科学研究的机构和组织建设,为科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梁启超中西文化观念的形成中西文化结合作文800字
梁启超中西文化观念的形成中西文化结合作文800字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而且是一位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政治风云人物,堪称晚清以来中国政治及思想舞台上的双栖明星。
其中,1918年底至1920年1月,梁启超在欧洲旅游一年多,除了给他自身带来了旅游活动的真切体验外,更让他对战后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了直接的接触,对其思想震动很大。
诚如,1919年6月,他在英国写信给国内的弟弟梁启勋:“至内部心灵界之变化,则殊不能自测其所届。
数月以来,晤种种性质差别之人,闻种种派别错综之论,睹种种利害冲突之事,炫以范象通神之图画雕刻,摩以回肠荡气之诗歌音乐,环以恢诡葱郁之社会状态,饫以雄伟娇变之天然风景,以吾之天性富于情感,而志不懈于向上,弟试思之,其感受刺激,宜何知者!吾自觉吾之意境,日在酝酿发酵中,吾之灵府必将起一绝大之革命。
”一梁启超的欧游经历与见闻1917年底,以梁启超为首的北洋政府研究系内阁,随着段祺瑞的辞职而垮台。
梁启超最终结束宦海生涯,重返学坛。
1918年底,梁启超与研究系名流7人以个人身份,开始长达一年之久的欧洲游历。
此次欧洲游历,梁启超不仅学习考察了西方文明,而且遍游了西方各国的主要风景名胜,详细记述、评说、描绘和介绍了旅游行程、景点、旅游业等。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欧洲游览活动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目睹战后欧洲的惨淡凄凉境况梁启超到处目睹欧洲各国经历世界大战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
欧洲人口死伤达3千万,法国失去壮丁近半数,到处满目疮痍。
粮食及各种物品严重匮乏,物价飞涨,晚上连电灯照明都难以保证,进入冬季连取暖用煤都没有。
梁启超描述当时抵达巴黎后的境况:“所居虽一等旅馆,每日恒不饱,糖为稀世之珍,吾侪日进苦茗耳,煤极缺,室中苦寒。
”不禁感慨到:“战后尚尔,战时可想,乃知吾侪在东方,盖日日暴殄天物也”。
《梁启超钱穆中西文化融合观之比较》范文
《梁启超钱穆中西文化融合观之比较》篇一梁启超与钱穆:中西文化融合观之比较一、引言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一直影响着国内外。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成为了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
其中,梁启超与钱穆两位学者的中西文化融合观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旨在比较并探讨这两位学者的观点,以期为当代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参考。
二、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融合观梁启超,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中西文化融合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梁启超认为,中国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但同时也需要借鉴西方文化的先进之处。
他强调了“中体西用”的思想,即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技术、科学知识等,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其次,梁启超认为,中西文化的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他主张在保持中国文化独特性的同时,积极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以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最后,梁启超强调了教育在文化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教育是传播和推广文化的重要途径,应通过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以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钱穆的中西文化融合观钱穆,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他的中西文化融合观也有其独特之处:钱穆强调文化的连续性和传承性。
他认为,中国文化的价值在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承。
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时,他主张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同时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
钱穆认为,中西文化的融合应注重相互理解和尊重。
他主张在保持各自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和对话,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这种融合观更注重文化间的和谐共处和互相学习。
四、比较分析梁启超与钱穆的中西文化融合观虽有所差异,但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西方文化的借鉴。
梁启超更侧重于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技术、科学知识等,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钱穆则更注重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同时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浅论中国近代史人物梁启超的论文
浅论中国近代史人物梁启超的论文梁启超之于中国,犹如伏尔泰之于法国。
处于社会大动荡、国家生死存亡之际的梁启超是那个大变革时期东方文化圈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论中国近代史人物梁启超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论中国近代史人物梁启超的论文篇一《浅析梁启超的自由思想》【摘要】梁启超之于中国,犹如伏尔泰之于法国。
处于社会大动荡、国家生死存亡之际的梁启超是那个大变革时期东方文化圈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他致力于西方先进思想的中国化,力求通过对国人的思想改造,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
“虽时代嬗变不得不然,然名实之间却不可含糊而过。
”文章旨在从自由界限、个人自由与团体自由的关系、自由的类型三个方面,对梁任公的自由思想进行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梁启超;自由一、自由界限“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自卢梭慷慨激昂地宣告自由时代的来临开始,自由、民主、人权作为西方思想的三面旗帜也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
梁启超秉承了卢梭与密尔的自由主义思想,也将自由视为一种与生俱来的权利,是人人都拥有的天赋人权。
“自由之义,适用于今日之中国乎·曰:自由者,天下之公理,人生之要具,无往而不适用者也。
”梁启超赋予了自由以一种普世性的价值,认为“(自由)不仅是个人生命存在不可或缺的要素,而且完全适用于考察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西方近世之历史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看作是一个追求自由的历史进程。
”在《论自由》一文中,他详细地列举了近代西方世界的争自由之世界大事,得出“由此观之,数百年来世界之大事,何一非以“自由”二字为之原动力者耶”、“ 欧美诸国民所以立国之本原也”的观点。
然而梁启超并不是宣扬一种绝对的个人自由,相反,他所提倡的是一种相对的、有界限的个人自由,是一种与团体自由相统一、并在团体自由中得以实现的个人自由。
人虽然生来是自由的,但如果不加限制地行使这种自由,将会破坏和失去这种自由。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1. 引言1.1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梁启超(1873-1929),清末民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誉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广泛涉猎哲学、历史、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对中国近代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梁启超看来,科学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力量。
他认为,科学的本质在于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独立思考的精神。
这种科学精神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界和社会世界,还可以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梁启超强调,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科学精神,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才能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在东西文化交流中,梁启超主张取长补短,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同时保留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
他认为,中西文化的融合可以为中国社会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促进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梁启超还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并不矛盾,二者可以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梁启超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对科学精神和东西文化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在当今世界,我们依然可以从梁启超的思想中汲取力量,不断探索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的结合之路,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正文2.1 梁启超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梁启超对科学精神的理解非常深刻,他认为科学精神是一种对事物的独立、客观、批判的态度,是追求真理、不断创新的精神。
梁启超指出,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真务实、实事求是,不受任何传统、权威的束缚,勇于思考、质疑,勇于追求未知领域的探索。
他提倡科学家应当保持谦逊和批判的态度,不被已有的知识框架所限制,要坚持自由思考,勇于接受挑战,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梁启超还强调科学精神与道德修养的关系,他认为科学家应当不仅要追求科学真理,还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要守信用、诚实守规、互助友爱,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科学精神的积极作用。
《梁启超钱穆中西文化融合观之比较》范文
《梁启超钱穆中西文化融合观之比较》篇一梁启超与钱穆中西文化融合观之比较一、引言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与钱穆都是极为重要的学者,他们在对待中西文化的问题上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二人的思想体系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将围绕二人对于中西文化的理解和融合方式展开讨论,并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
二、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融合观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他强调以西学为基点,进行中国文化的改良与革新。
他提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表明他主张在保留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
梁启超认为,通过吸收西方的科学、民主、自由等理念,可以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他也注重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防止因盲目西化而丧失本民族的特色。
三、钱穆的中西文化融合观钱穆作为现代中国历史学家和文化学者,他的中西文化融合观更为复杂。
钱穆强调“融贯中西”,他主张以中国的传统文明为根基,积极借鉴西方文化的精华。
他认为,中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只有将两者相互融合,才能实现真正的文化创新。
钱穆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史为鉴的融合方法,认为应当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学习,以更加包容和理性的态度面对西方文化。
四、梁启超与钱穆的融合观比较1. 理论基础:梁启超和钱穆都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
但在对待西学的态度上,梁启超更为积极进取,强调西学之“用”;而钱穆则更为谨慎地审视西学之长处,追求中西文化相互补益。
2. 方法论差异:梁启超侧重于以西方理念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钱穆则更注重通过历史反思和比较研究来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人对待历史和现实的不同的方法和态度。
3. 价值观取向:尽管二人都主张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但梁启超更强调民主、科学等现代价值观念的引入;钱穆则更注重保持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如道德伦理、人文精神等。
五、结论通过对梁启超与钱穆的中西文化融合观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人在对待中西文化的问题上有着各自的侧重点和独特的见解。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梁启超是中国近代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是科学发展的坚定支持者,也是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在他的著作中,科学精神和东西文化的关系得到了深入地探讨,他认为科学精神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中西文化融合的力量。
本文将从梁启超的角度,探讨科学精神和东西文化的关系。
首先,梁启超认为科学精神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他认为,科学精神是一种智慧和方法论,可以让人们摆脱愚昧和迷信的束缚,寻找真理和知识。
通过科学精神的指导,人类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加速。
梁启超认为,科学精神不仅仅属于某个具体的国家或民族,而是全人类追求真理和知识的共同精神。
他强调,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次,梁启超认为东西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是推动中西文化融合的重要途径。
在梁启超看来,中西文化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是属于人类智慧和文明的一部分。
他认为,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互补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而这种互补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可以通过东西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来实现。
他提倡中西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主张从科学的角度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以推动中西文化间的互补和融合,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和文化交流。
最后,梁启超认为,科学精神的发扬和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需要推行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精神。
他认为,人文主义是强调人性的尊严和价值,主张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而自由主义则是强调个人自由、平等和民主,认为个人自由和社会进步是相辅相成的。
在梁启超看来,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是推动科学精神和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支持。
只有在这种支持下,科学精神才能真正发扬,东西文化才能真正融合。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倡科学思维和西方文化的传播。
他在《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一文中,深刻论述了科学精神对于东西文化的影响和重要性。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2000字简要概括和思考。
梁启超在《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一文中,首先提出了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他认为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动力和灵魂。
科学精神的本质是开放、求真、务实、创新和合作。
它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旨在寻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追求真理和智慧。
梁启超指出,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批判性思维和实证主义,这是西方文明的重要特征。
科学精神强调的是实证和证据,而不是凭空臆测和信仰。
它鼓励人们用理性和实验方法来认识世界,不断挑战旧观念,开拓新领域。
正是科学精神的传播和推动,使得西方社会在近现代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梁启超也指出,科学精神并非西方独有,东方文化同样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智慧。
他认为,东方文化的内在精神也包含着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以及对人类内心灵魂的关怀和探索。
他主张东方文化要积极吸收西方科学精神的成果,同时也要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实现东西方的良性互补和共同发展。
在谈到科学精神对东方社会的启示时,梁启超认为,东方社会要以自我批判的态度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抛弃盲从和顽固不化的思维方式,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方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精华。
也要促进自身的自由和民主,鼓励人们勇于创新和思考,解放思想,打破禁锢,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梁启超的《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一文,深刻剖析了科学精神对于东西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他强调科学精神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力量,是推动东方社会现代化的关键。
他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当代中国的思想启示力依然重要。
我们也要意识到,科学精神的推广和普及不仅仅是技术和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但也伴随着一些道德伦理和社会问题。
论梁启超启蒙思想中的西方文化资源
曾有 论 者 指 出 :在 二 十 世 纪 中 国 ,几 乎 所 有 的外 来 先 进 “ 思想 理论 , 都构 成 了 中 国现 代 启 蒙 主 义 思想 与 实 践 的 资 源 。”
小 学 校 之 生 徙 , 至 各 国 之 政 治 家 , 不 口习 而 心 营 之 , 上 莫 其 影 响 所 及 于 国与 国 之 关 系 , 帝 国政 策 出焉 。 学 与 学 之关 而 于 系, 而综 合 哲 学 出焉 。 他 日二 十 世 纪 之 世 界 , 为此 政 策 此 哲 将
旨 , 了详 细 的 阐述 。卢 梭 的 民 约论 宣扬 自由 、 作 民主 、 等 、 平 博
仅在 10 9 2年 , 梁介绍 和论述西方学 说 的文章就有《 政治
爱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念 , 中心 内容 为“ 其 天赋人权 ”人们 ,
生下来就 有平等 自由之权 , 梁认 为 , 此等权利 , 即使父兄亦无
文 海 苑 艺
LI E RA RY T
GAL E L RY
历 史
回 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论梁启超 启 蒙思想 中的西方文 资源 匕
蒋 志 刚
( 南女子 学院 党委组 织部 , 湖 湖南 长沙 4 0 0 ) 10 4
摘 要 : 为晚清启 蒙运动 的领军人物 , 作 梁启超在 西学上主张“ 拿来主 义” 将 西方文化 中的精 髓源源不断 ,
权 予 以剥 夺 , 说 : 他 “ 儿 子 亦 人 也 , 而有 自 由权 , 此 权 , 彼 生 而 当躬 自左 右 之 , 非 为 人 妇 者 所 能 强夺 业 。 “ 以 为 民 约之 为物 , 以剥 削 个 人 ”盖 非 之 自 由权 为 目的 , 以 增 长 竖立 个 人 之 自由权 为 目的 者 。…… 实 了 约 之 为 物 , 独 有 益 于 人 人 之 自由权 而 已 , 为 平 等 主 义 之 不 且
论梁启超启蒙思想中的西方文化资源
论梁启超启蒙思想中的西方文化资源作者:蒋志刚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12期摘要:作为晚清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梁启超在西学上主张“拿来主义”,将西方文化中的精髓源源不断地介绍给国人。
西学对梁氏影响最大的主要表现为进化论与民约论,而这也成为其启蒙精神的具体表征。
关键词:梁启超;西方文化;进化论;民约论中图分类号:K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069-01曾有论者指出:“在二十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外来先进思想理论,都构成了中国现代启蒙主义思想与实践的资源。
”作为中国近代启蒙主义领军人物的梁启超,无疑,是这些外来先进思想的最初受惠者和传播者,而这些新型的价值意识和思想准则,则为其文学启蒙思想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营养补给。
梁曾经说过:“启超平素主张,谓须将世界学说无限制的输入中国。
”在《饮冰室合集》中,梁介绍评说的欧美、日本、印度等国世界级的文化名人达五十多位。
从古希腊的经典学说到英国的经济学,从法国的民主理论到德国的哲学流派。
梁都作了生动的描绘与评议,内容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法学、伦理、文学、逻辑、地理、教育、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
作为启蒙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梁曾不遗余力地宣传欧洲启蒙精神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取向。
尤其是1901年至1903年,他以翻译为手段,以《清议报》、《新民丛报》为主要阵地,广泛地宣传介绍以培根、笛卡尔、霍布斯、斯宾塞、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康德、达尔文、边沁等人的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和学说。
其核心,正是理性至上、自由平等、民主政治、主权国家等思想原则和发展进化、功利主义、乐观主义等启蒙精神,而他自己所阐述的社会理想、宪政理论、民权理论、新民学说、进化史观乃至文学革命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等思想,以及开民智、新民权、倡自由的种种努力,也都是与西方启蒙精神相一致的。
仅在1902年,梁介绍和论述西方学说的文章就有《政治经济学摭言》、《格致学沿革者略》、《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论古希腊时代》、《亚里斯多德之政治学说》、《进化论革命者颉德志学说》、《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志学说》、《天演论初祖达尔文之学说及其传略》、《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等多篇,范围极其广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梁启超启蒙思想中的西方文化资源摘要:作为晚清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梁启超在西学上主张“拿来主义”,将西方文化中的精髓源源不断地介绍给国人。
西学对梁氏影响最大的主要表现为进化论与民约论,而这也成为其启蒙精神的具体表征。
关键词:梁启超;西方文化;进化论;民约论
中图分类号:k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069-01
曾有论者指出:“在二十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外来先进思想理论,都构成了中国现代启蒙主义思想与实践的资源。
”作为中国近代启蒙主义领军人物的梁启超,无疑,是这些外来先进思想的最初受惠者和传播者,而这些新型的价值意识和思想准则,则为其文学启蒙思想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营养补给。
梁曾经说过:“启超平素主张,谓须将世界学说无限制的输入中国。
”在《饮冰室合集》中,梁介绍评说的欧美、日本、印度等国世界级的文化名人达五十多位。
从古希腊的经典学说到英国的经济学,从法国的民主理论到德国的哲学流派。
梁都作了生动的描绘与评议,内容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法学、伦理、文学、逻辑、地理、教育、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
作为启蒙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梁曾不遗余力地宣传欧洲启蒙精神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取向。
尤其是1901年至1903年,他以翻译为手段,以《清议报》、《新民丛报》为主要阵地,广泛地宣传介绍
以培根、笛卡尔、霍布斯、斯宾塞、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康德、达尔文、边沁等人的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和学说。
其核心,正是理性至上、自由平等、民主政治、主权国家等思想原则和发展进化、功利主义、乐观主义等启蒙精神,而他自己所阐述的社会理想、宪政理论、民权理论、新民学说、进化史观乃至文学革命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等思想,以及开民智、新民权、倡自由的种种努力,也都是与西方启蒙精神相一致的。
仅在1902年,梁介绍和论述西方学说的文章就有《政治经济学摭言》、《格致学沿革者略》、《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论古希腊时代》、《亚里斯多德之政治学说》、《进化论革命者颉德志学说》、《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志学说》、《天演论初祖达尔文之学说及其传略》、《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等多篇,范围极其广泛。
具体说来,西学对梁氏影响最大的表现为两论:一是科学上的进化论,二是政治思想上的民约论。
一、进化论的影响。
自严复译介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及达尔文学说的信奉者赫胥黎的《天演论》之后,进化论对晚清社会主生了深远的影响,梁对此作出了评价:
近四十年来,无论政治界,学术界,宗教界,思想界,人事界,皆生一绝大变迁,视前比数千年,若别有天地者然。
竞争也,进化也,务为尤强,勿为劣弱也。
凡此诸论,下自
小学校之生徙,上至各国之政治家,莫不口习而心营之,其影响所及于国与国之关系,而帝国政策出焉。
于学与学之关
系,而综合哲学出焉。
他日二十世纪之世界,将为此政策此哲学所磅礴充塞,而人类之进步将不可思议,此之风潮,此之消息,何自起耶?曰起于一千八百五十九年(即咸丰九年)。
何以故?以达尔文“种源论”,origin of species出版于是年故。
至于对梁的文学启蒙观,进化论产生的显著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梁树立发展的历史观,批判今不如昔的复古主义,反对厚古薄今的观点。
他在《饮冰室诗话》中指出:中国结习,薄今爱古,无论学问、文章、事业、皆以古人为不可几及。
余生平最恶闻此言。
窃谓自今以往,其进步之远轶事,固不待蓍龟。
即并世人物,亦何邃让于古所云哉。
其次,梁用进化论的观点,分析论述中国文学的发展,肯定了白话文学的兴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他在《小说丛话》中说道,“文学之进步,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
各国文学史之开展,靡不循此轨道。
中国先秦之文,殆皆用俗语……
其间各国方言错出者不少,可为左证。
故先秦文界之光明,数千年称最焉。
……自宋以后,实为祖国文学之大进化。
可以故?俗语文学之大发达故。
”
二、民约论的影响。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民约论》,是欧洲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基础。
梁于1901年发表了《卢梭学案》,对卢梭生平及政治学说,特别是《民约论》的主旨,作了详细的阐述。
卢梭的民约论宣扬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民主主
义理念,其中心内容为“天赋人权”,人们生下来就有平等自由之权,梁认为,此等权利,即使父兄亦无权予以剥夺,他说:“彼儿子亦人也,生而有自由权,而此权,当躬自左右之,非为人妇者所能强夺业。
”“盖以为民约之为物,非以剥削个人之自由权为目的,实以增长竖立个人之自由权为目的者。
……了约之为物,不独有益于人人之自由权而已,且为平等主义之根本也。
”
在《新民说》、《自由说》等一系列文章中,梁宣传和赞美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精神。
在提倡民主自由的同时,梁还以此为思相武器,对中国数千年的专制制度尤其是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展开了猛烈的批判。
他认为中国的政治落后,就是因为封建专制制度剥夺了人们的民主自由权利,摧残了人们的自由平等观念,他愤怒地将封建统治者称为“民贼”,并指出:“数千年民贼既以国家为彼一姓之私产,于是凡百经营,皆为保护一己之私产而设,此实中国数千年来政术之总根源也。
”故而,梁号召人们去打破封建专制制度,他说:
我辈实不可复生息于专制政体之下,我辈实不忍复生于专制政体之下。
专制政体者,我辈之公敌也,大仇也。
有专制则无我辈,有我辈则无专制。
我不愿与之共立,我宁愿与之皆亡!
显然,在民约论的影响下,梁已具备了启蒙思想家的风范和气度,而表现在文学上,梁所发表的大量政论文无一不是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精神的张扬和阐释。
例如梁著名的《自由书》就是从侧面来阐发资产阶级的这一观念的。
总之,梁以海纳百川似的气魄,将西方的新思想、新观念源源不断的输入,而这些外来的精神食粮也无疑成为其启蒙思想构建的宏富资源。
参考文献: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梁启超.饮冰室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4]张清化.文化实践和精神自否—20世纪中国文学启蒙主义的两个问题[j].文艺争鸣,2001(4).
[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朱维铮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