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简介剖析

合集下载

土家族

土家族
合渣
的家 烟 风族 熏 味最 腊 菜具 肉 特是 色土

甜酒
团 馓
酱香饼
糯 米 粑 粑

土家族服饰
土家族 的服饰 布料多 为自纺 自织的 土布
土家族服饰
土 帕头左家 缠衽族 圈开女 形襟子 的,服 墨滚饰 青镶为 丝 短 帕层衣 或花大 布边袖 ,, 2~3

土家族服饰
爱 裤穿 对 男 用 ,白 、 子 靑在布 九 服 布 膝围 对 饰 包 至脚 、 为 头 踝和 十 对 上 靑一襟 缠、 对 短 “蓝 不 衫 布布 等 , 裹的 的 钉 脚大 扣 上 ”筒 子 七 ;
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也称毕基族、毕基卡族,自称“毕兹卡”, 意思是“本地人”,或者为古代巴人后裔。 中国有土家族835.39万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 查),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贵州、重庆。


土家语属于汉藏语系,没有本民族文字
土家族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狩猎是他们的主要副业
土家族信奉多种神,没有固定的宗教信仰,因大多神明 大都与祖先有关,认为是“祖先”处处关照子孙,是最 好的神,因此对祖先十分崇拜,称之为祖先神。
吊脚楼为土家 族人居住生活 的场所,多依 山就势而建, 呈虎坐形,以 “左青龙,右 白虎,前朱雀, 后玄武”为最 佳屋场,后来 讲究朝向,或 坐西向东,或 坐东向西。
土家妹子
土 家 寨 子
土 家 吊 脚 楼
土家饮食
炸广椒
土 家 粑 粑
刨 汤 肉
喜土 欢家 饮人 酒喜 欢 酸 辣 菜 肴 ,

摆手舞
图妇 土 案女 家 就独 锦 达特 布 到的 ( 数织 西 百锦 兰 种工 卡 。艺 普 品) ,是 仅土 织家 锦族

导游基础知识之土家族概况及民俗禁忌

导游基础知识之土家族概况及民俗禁忌

导游基础知识之土家族概况及民俗禁忌我国的56个民族当中,大家有了解过土家族的概况吗?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导游基础知识之土家族概况及民俗禁忌,欢迎大家浏览。

集中居住在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丛山之中。

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但是绝大多数人使用汉语,仅有少数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

土家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相信鬼神,崇拜土王(整个土家族的祖先)。

多食包谷、稻米,习惯做包谷饭、豆饭、团馓和糍粑等。

土家族恋爱“以山歌为媒”自由择偶,婚礼中有“哭嫁”的习惯。

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

房屋依山而建,成虎坐形。

其中土司或土官居住的木架屋,雕梁画柱,房顶盖瓦,俗称吊脚楼。

服饰与当地汉人的服饰差不多。

但是在高山地区的土家老人穿着或保存的衣饰,则与汉族、侗族和苗族的服饰不同:布料多为自纺自织的土布(史称溪布或峒布)。

男装为对襟短衫,扣子很多,下着长裤;无论年老年轻,爱用青布包头。

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衽开襟,滚镶花边,原着八幅罗裙,后改镶边筒裤;头缠墨青丝帕或布帕。

摆手舞是最著名的`一种古老舞蹈,每年春节期间都要举行“摆手舞”会;土家锦(土家语称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是土家族妇女独特的织锦工艺品,仅织锦团案就多达数百种,它跟“摆手舞”并称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

传统节日主要是赶年、六月六。

赶年就是土家族比汉族提前一天或几天过春节。

相传跟土家族祖先为了抗击外来侵略,提前吃年饭以出发迎战有关系。

禁忌:禁食狗肉;忌用脚踩灶或把脏物放在灶上;客人不能与少妇坐在一起;忌在家里吹口哨或随意敲锣打鼓。

小结:1、分布:湘、鄂、川、黔丛山之中2、宗教:崇拜祖先、相信鬼神3、节庆:赶年(提前1~2天过年)、六月六4、饮食:酸辣,糯米和高粱制的甜酒、咂酒5、民居:吊脚楼6、服饰:7、习俗:“以山歌为媒”,婚礼中有“哭嫁”8、禁忌:禁食狗肉忌踩灶、赃物放置在灶上忌客人与少妇坐在一起忌在家中吹口哨或随意敲锣打鼓9、文化:语言属汉藏语系缅语族,无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的少数民族土家织锦称“西兰卡普”“摆手舞”、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土家族介绍

土家族介绍

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 盘歌等。在调式上﹐徵﹑羽调式较多﹐宫调式较少﹐部分民歌 有调式交替现象﹔曲式结构上以二乐句﹑四乐句﹑五乐句的乐 段结构较多﹔在一些偏僻山寨﹐有一个乐句不断反覆的乐句式 结构。在各种民歌中﹐多段(联曲)体结构比较普遍﹔旋律多为 级进﹐与语言紧密结合﹐富于吟诵性。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也是土家族最隆重的 风俗活动。在舞蹈仪式上,唱起摆手歌,跳起包括狩猎、军事、 农事、宴会等方面的七十多个动作,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 系。薅草锣鼓也很有特色,鸣锣击鼓间以歌唱,从而指挥劳动 提高工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 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不论什么盛大的聚会,都 要跳的。“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一 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 的人数有上万人。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 气息。史诗、山歌最为著名。
土家族的民族服饰
如今的土家族服饰,女装为短衣大 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 筒裤或裙;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 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 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 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 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 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但不如苗族的银饰,一般占不了太显眼 的部分。改土归流后,受汉族影响,有 色必有红,久而久之,不但在服饰上而 且在生活上也形成了无红不成喜,有喜 必有红之俗。 改土归流”后,由于受封建王朝的 压制,以及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土家 族的服饰男女服装均为满襟款式,改掉 了“男女服饰不分”的民族服装,加以 土家族的家织花边,保持着本民族服装 的浓厚特色。
土家族的土家民居

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简介

我们将从以下几点开始了解:
习俗 饮食 服饰 建筑
土家族特色婚嫁——哭嫁
哭嫁歌: 《哭爹娘》
“哎呀我的爹耶” “哎呀我的娘呀” “慈母怀里我长大” “养育之恩儿难忘啊 ” “离别之心如刀割” “父母保重永安康啊”
土家族特色舞蹈之一——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 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歌随舞而生,舞 随歌得名。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 ,踢踏摆手,翩跹进退,成双成对,节 奏鲜明生动。祭祀仪式由梯玛或掌坛师 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 唱摆手歌。 摆手歌长达数万行,堪称土家族民族 史诗。摆手分单摆、双摆、大摆手、小 摆手数种,小摆手又称“社巴”。跳摆 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少者数百,多则上 万,摆手时,以击大锣、鸣大鼓呼应节 奏,气势恢宏壮观,动人心魄。梯玛唱 的歌也叫梯玛神歌,舞蹈以讲述人类起 源、民族迁徒、英雄事迹为内容。
鲊广椒
鲊广椒,也称为鲊辣椒,它是以恩施本 地鲜红辣椒和苞谷面(玉米面)为主要 原料加工而成。具体制作是:将鲜红辣 椒去蒂洗净,沥干水分,用铡刀剁成细 沫,加入食盐拌匀,再加入苞谷面拌匀 (也有的还拌入花椒、桔皮等调料的) 。盛入干净的坛子里,上面盖上菜叶, 然后用竹片将其卡紧,再倒置于盆中, 加入水(称为倒腹水)。优点是重力压 住坛口,密封效果好,吸水有度,为无 氧发酵提供了保障,使成品口味更醇更 香。制作少量的鲊广椒也可用正腹水坛 子,即有沿可放水的,正放,在沿内槽 中放水,盖上盖,但这种坛子制作的鲊 广椒不可存放太久,因为坛子内气压有 可能将坛盖冲开进入空气,也可能吸水 过多变稀走味。拌好的鲊广椒装坛后让 其充分发酵,大约3周后就可取出烹制 。一般是在锅中焙熟后与土家腊肉一起 炒食或作扣碗底料蒸食,成品色泽微红 ,酸辣味十分特别。还有用鲊广椒做蒸 肉、扣肉底料、伴料,这样做出来的蒸 肉不油腻、爽口,易消化吸收。甚至用 它与苞谷面做成苞谷糊喝的,叫鲊广椒 糊。

中国少数民族介绍---土家族

中国少数民族介绍---土家族

中国少数民族介绍———土家族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先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今渝东南、湘西、鄂西一带繁衍生息,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

土家族人口数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现在主要居住在湖南、湖北、贵州三省及重庆市的51个县市(区),目前在25个县区实行区域自治,其中两个自治州(共辖16个县市),5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4个土家族自治县,40个土家族乡,41个土家族联合自治乡。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却没有本民族文字。

土家族人的生活多贴近自然,房屋一般靠山近水,成老虎坐山形状。

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

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

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

他们的住宅由正屋、偏屋、木楼三部分组成。

正屋一般修六扇五间,有“三柱四棋”、“五柱八棋”或“七柱十一棋”。

其中,“七柱十一棋”的大屋为十扇九间。

他们的传统民居主要有茅草屋、土砖瓦屋、木架板壁屋、吊脚楼四种类型。

此外,还有石板屋和岩洞。

其中吊脚楼是一种全木结构的干栏建筑,一般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住山地的土家人,多依山傍水,建造坐北朝南、纯木结构的吊脚楼。

吊脚楼为每扇四柱撑地,横梁对穿,上铺木板呈悬空阁楼 ,绕楼三面有悬空的走廊,廊沿装有木栏扶手。

木栏上雕“回”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吉祥图案。

凭栏可观景,可晾晒衣物。

阁楼屋脊以瓦作太极图形,四角翘檐,玲珑飘逸。

屋脊与檐均用灰浆安砌花格窗,上嵌玻璃,涂刷油漆。

不论房屋大小都有“天楼”。

卧房“天楼”上铺楼板,存放物件和粮食等伙房“天楼”上铺木条,有间隙,供搁置玉米棒和其他需烘干的粮、菜用。

每个民族的服饰都有他们自身的特色,土家族的服饰布料多为自纺自织的土布。

土家族是指哪个民族?

土家族是指哪个民族?

土家族是指哪个民族?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湖南、湖北、贵州等地。

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土家族的起源、文化特点和传统习俗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土家族的起源1.土家族是彝族的分支在古代,土家族与彝族是同源的。

据考古学研究发现,土家族起源于古代的巴蜀地区,与彝族同属于古代的滇池文化和双塔文化,后来逐渐迁移至现今的四川、重庆等地。

2.与汉族的融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土家族与汉族之间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融合。

土家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与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土家族的文化也带有一定的汉族文化特色。

二、土家族的文化特点1.语言文字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土家语属于汉藏语系,与汉语、藏语等有一定的关联。

土家族历史悠久,土家语以其独特的音韵特点和词汇表达在当地广泛使用。

2.服饰土家族的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男性常穿着黑色长袍、白色裤子和黑色腰带,女性则喜欢穿着色彩斑斓的长衫和裙子。

土家族的服饰以其独特的样式和刺绣工艺而闻名。

3.音乐舞蹈土家族的音乐舞蹈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有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包括歌舞、器乐等。

土家族的舞蹈以其独特的节奏和动作为特点,展现了土家族人民豪放、热情的性格。

4.民俗习惯土家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如婚俗、葬礼等。

土家族人民重视家庭和社群,崇尚和睦、团结的家风,注重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道的传承。

三、土家族的传统习俗1.火把节火把节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人们手持火把,燃起篝火,围绕火堆跳舞、歌唱,感受节日的喜庆和热闹。

2.木偶戏土家族的木偶戏是土家人民喜爱的传统表演形式。

通过木偶的操纵,讲述土家族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传递着土家族的文化和智慧。

3.丧葬习俗土家族的丧葬习俗以其独特而庄重的仪式而闻名。

人们会为逝者举办盛大的葬礼,包括燃放鞭炮、布置白布等,以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和怀念之情。

土家族文化简介

土家族文化简介

土家文化简介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土家族传统文化不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它不仅在单纯的文化艺术领域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巨大成就,还在政治、军事、教育、生产技术、医药卫生、哲学思想、古代法律、历史典籍、古代建筑、书画雕塑、名胜古迹和出土文物等多种领域,也有丰厚的文化现象。

这些文化现象有深富的文化内涵,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土家族的历史发展进程。

一、土家族概况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02.81万人,仅次于壮、满、回、苗、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在湖南省264万、湖北省218万,重庆市150万,贵州省143万,还有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土家族。

二、土家族文化简介1.语言土家族语言属藏语系藏缅语族,比较接近于彝语支的一支独立语言,土家族仅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沿酉水(源自湖北鹤峰,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约20万人仍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汉语。

土家语在语音方面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声母中无唇齿音f和舌尖后音zh、ch、sh、r,韵母中无U、ang、eng;二是有专声母ng、r(舌尖前音)和韵母io;三是声母g、k、h 和韵母i分别合拼成gi、ki、hi;四是有四个声调,但一声和四声差别不大,很难区分。

土家语的音位系统,共有二十个声母,二十四个韵母,四个基本调类。

2.文学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

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

长篇叙事诗《锦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中华各民族简介——土家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土家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土家族中华各民族简介——土家族土家族概况历史: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人口:土家族现有人口约802.9万人。

分布: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经济:主要从事农业。

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

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

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风俗图腾:土家人的先民巴人以白虎为图腾。

在巴人活动过的广大地区,历代不断有众多的虎饰文物如錞于、铜剑、铜戈、铜钺出土。

土家地区建有白虎庙,长阳等地修有白虎寺。

礼仪:很注重礼仪,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

土家族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

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

习俗: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

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禁忌:土家族新娘回门时,忌为娘家扫地,恐将娘家财气扫光。

回门日,新郎吃岳丈家头一餐时,忌将岳家特意多盛的一大碗饭吃光,忌将酒杯中事先投入的两粒黄豆(金豆)吃掉,酒后应留在杯中,以免将岳家吃穷喝光。

回门时,忌新婚夫妇在岳(娘)家同房。

鄂西土家族忌在待客的油茶场中打3、4以外数目的鸡蛋。

俗信,1个(鸡蛋)为独吞,2个为骂人,5个销五谷,6个是赏禄,7、8、9个则应了“七死八亡九埋”的不吉语,故习于打3个或4个荷包蛋待宾客。

婚俗: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

今天,婚姻自由了。

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

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

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

土家族风俗介绍

土家族风俗介绍

土家族介绍10会计董浩然20100901008土家族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文化。

早在二千多年前,在湘西、鄂西就出现了他们的身影。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土家族以起勤劳和智慧,铸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湖南西北部、湖北西南部、重庆西南部、贵州东北部等地为其主要聚居区。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土家族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郡县制时期(秦至隋)——羁縻州县制时期(唐宋时期)——土司制度时期(元明至清初)——改土归流时期(清代中晚)。

在我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土家族没有确定的族称,不过由于其历史渊源、居住地、白虎图腾等,被人们称呼为“廪君种”、“巴郡南郡蛮”、“白虎夷”等,从中也可见古代汉人对土家族的偏见。

到了明末清楚,大量汉人迁入土家族地区,为了区别于汉族,才出现了土家族这个族称。

在1956年10月,土家族被国务院正式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土家族野得以正式成为56个少数民族的一员。

土家族文化1.白虎崇拜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可见白虎在其心目中的地位。

故老相传,土家五姓部落首领巴务——廪君带领族人乘船到达盐阳,杀死邪恶的盐水女神,让族人在此安居乐业。

廪君去世后,灵魂化为白虎升天。

此后土家族奉白虎为祖神,家家都需常年供奉。

除了虔诚的宗教式敬祭,白虎的影子出现在土家族生活的每一个地方。

土家族先民在战争中所持武器均有白虎花纹。

现今土家族也用白虎来驱邪、避灾。

2.民歌薅秧、锄草、薅草,放牛、相爱、出嫁、死人、石工、扛工、土工、船工等,在土家族都有相应的民歌或者号子。

土家人有自己的语言。

“他们自称“毕兹卡”,用“舍巴”指摆手舞。

他们语言丰富:父亲称为爹(读“的”),母亲称为“奶子”,岳父、岳母称作老丈(读“灶”)、老丈母等。

3.“毛古斯”舞“毛古斯”,是老公公的意思。

它是用来纪念先辈辛勤创业的舞蹈。

风格,古朴、别致。

每逢过年节都要跳这种舞蹈。

跳“毛古斯”舞,一般需要十五六人,为首的叫“拔步长”,其他为小辈儿孙,用来组成一个家庭。

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的语言文字与民间艺术

土家族的语言
•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 与汉语有较大的差异
土家族的 文字
• 创制于清朝时期
• 采用汉字部首和音韵
土家族的民间艺术
• 歌舞、刺绣、编织等技艺
• 反映了土家族的生活习俗和精神文化

⌛️
02
土家族的地域分布与生态环境
土家族的地理分布与主要聚居地
土家族的地理分布
土家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挑战
• 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 文化传承与现代化的冲突
土家族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土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未来的发展趋势
土家族未来的前景展望
•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 实现全面小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
•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
CREATE TOGETHER
04
土家族的宗教信仰与民族精神
土家族的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
土家族的宗教信仰
• 原始宗教、道教、佛教等多元信仰
• 信仰影响土家族的生活习俗和精神文化
土家族的神话传说
• 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等神话
• 反映了土家族的原始观念和文化特点
土家族的民族精神与价值观
土家族的民族精神
土家族的价值观念
• 勤劳、勇敢、团结、互助
土家族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特点
土家族的经济发展
• 农业、林业为主要经济来源
•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
土家族的产业特点
• 形成了特色农业产业链
• 依托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
土家族的贫困问题与脱贫攻坚
土家族的贫困问题
土家族的脱贫攻坚
• 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

土家族传统文化

土家族传统文化

土家族传统文化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土家族传统文化是土家族人民的精神财富,体现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为您介绍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几个方面。

一、语言文字土家族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系统,土家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土家族人民的母语。

土家文字是土家族人民创造的一种文字形式,使用简洁而且富有特色。

这种文字在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文化传承。

二、风俗习惯土家族人民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土家族人民的婚俗。

土家族的婚礼被认为是人生大事,婚礼程序繁复而隆重。

在婚礼上,新郎会乘着花轿,由举着红伞的花童引领,到新娘家中迎娶新娘。

而在新娘家,也会有精心准备的接亲仪式,有舞狮表演和舞龙等活动,喜庆热闹。

三、舞蹈音乐土家族的舞蹈音乐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以“阳春白雪舞”最为著名。

这种舞蹈源于土家族的劳动生活,舞姿热情奔放,动作敏捷大方。

同时,土家族的音乐也充满了特色,如土家族的竹笛、芦笙和锣鼓等乐器,都是土家族人民在各种仪式和庆典活动中常用的乐器。

四、建筑艺术土家族的建筑艺术以土家楼为代表,土家楼是土家族人民居住的特色建筑。

土家楼外形独特,结构稳固,通常是木结构和花岗岩砌筑,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土家楼的建造需要许多人合作完成,可以反映出土家族人民的团结和合作精神。

五、节日庆典土家族人民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庆典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家族的“苗年”和“芦笙节”。

苗年是土家族人民过农历新年,是他们的重要传统节日。

在苗年期间,土家族人民会进行祭祀仪式,表演舞蹈音乐,与亲朋好友一起欢庆。

芦笙节是土家族人民对芦笙这一传统乐器的特殊纪念活动,人们会组织芦笙比赛和演奏表演,以表达对土家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总结土家族传统文化是土家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表达了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对土家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舞蹈音乐、建筑艺术以及节日庆典等方面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土家族的传统文化。

介绍土家族的文案__范文模板以及概述

介绍土家族的文案__范文模板以及概述

介绍土家族的文案范文模板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土家族是中国公认的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等地区。

土家族以其独特的语言、风俗和文化而闻名,对于了解中国多元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土家族的背景和历史、传统习俗与节日以及民间艺术和文学作品。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介绍:首先,我们将探讨土家族的背景和历史,包括其起源和分布、文化特点以及历史演变;然后,我们会详细介绍土家族传统习俗与节日,包括婚俗与婚礼习惯、家庭与家谱传承以及重要节日与民俗活动;最后,我们将深入探讨土家族的民间艺术和文学作品,包括古建筑与木雕艺术、歌曲、舞蹈与传统戏剧以及传说、神话与民间故事;最后一部分为结论部分。

1.3 目的本篇文章旨在向读者全面介绍土家族的文化,使读者对土家族有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了解土家族的起源和分布,掌握土家族的文化特点以及其历史演变过程。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土家族传统习俗与节日,让读者了解土家族婚俗、家庭传承和重要节日的庆祝活动。

最后,我们将分享土家族宝贵的民间艺术和文学作品,展示其独特的古建筑、木雕艺术以及充满魅力的歌舞剧和传说故事。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可以增进对中国民族多样性和丰富文化遗产的理解,同时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友谊。

2. 土家族的背景和历史2.1 土家族的起源和分布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湖南、湖北、重庆等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土家族起源于古代的巴蜀地区,后经过迁徙和演变,形成了今天的土家族群体。

2.2 土家族的文化特点土家族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特点。

土家人崇尚自然与山水,注重亲情和人际关系。

他们保留了许多传统习俗和信仰体系,并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将其代代相传。

土家族还以勤劳、坚韧不拔的精神为特点,在艰苦环境中努力奋斗,并创造出许多精美的手工艺品和民间艺术作品。

2.3 土家族的历史演变土家族作为一个独立民系存在已有数千年历史,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

土家族

土家族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 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 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 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 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有“哭嫁 习惯”习惯。女子在出嫁前7~20 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 “姐哭妹”、“骂媒人”等。开始 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直 到哭的口干舌噪,两眼红肿。他们 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 的标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 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 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 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 族还喜食油茶汤。 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苞谷饭最为常 见。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 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 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 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 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 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 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 饭、苞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 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 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典型食品: 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 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 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 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 桥上天廷。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 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 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 几天几夜。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 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 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 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 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 称。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 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烧棺、辞灵、扫堂等具 体操作程序。死者亲属披麻戴孝,跟随道士行丧礼, 还请人唱孝歌,以哀悼亡人。新中国成立后,土老 司、道士停止活动,以开追悼会唱丧歌代替道场。

土家族

土家族
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 2~3层花边,镶边筒裤或裙;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 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 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 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 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但不如苗族的银饰,一般占不了 太显眼的部分。改土归流后,受汉族影响,有色必有红, 久而久之,不但在服饰上而且在生活上也形成了无红不成 喜,有喜必有红之俗。 “改土归流”后,由于受封建王朝的压制,以及中原文 化的强大影响,土家族的服饰男女服装均为满襟款式,改 掉了“男女服饰不分”的民族服装,加以土家族的家织花 边,保持着本民族服装的浓厚特色。
文 化 礼 仪
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 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 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 人。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 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 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制作人: 12级旅管2班 3—17全体成员
土家族的简介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
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方圆10万余平方公里区域,分布于湘、 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做为 族称开始出现。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 1956年10月,国家民委通过民族识别,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1957年成立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湖 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后又相继成立了酉阳、秀山、石 柱、长阳、五峰、印江、沿河等民族自治县。通用语言为土家语 和汉语。 土家族也称毕基族、毕基卡族。 分布 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即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 治州和张家界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五峰土家族自治 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贵州省铜仁市;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 治县、秀山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黔江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 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解放后,党和国家制定和落实民族政策,1957 年1月3日中央统战部代表中共中央发出文件,正式确定土家族为单 一民族。

土家族(整理的资料)

土家族(整理的资料)

关于土家族名族建筑与服饰的简介:1)名族简介: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孟兹黑”,一个古老而新兴的民族。

“古老”是因为“土家人”是古代“賨人”的后裔,“新兴”是因为“土家人“经过千百年以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获得正式的称谓。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武陵山、大娄山余脉的溪洞间,湘、鄂、渝、黔四省接壤地。

土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土家族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民族分布:土家族居住的湘、鄂、渝、黔比邻地区,以武陵东脉和清江流域为中心,西抵贵州梵净山和乌江,东接彝陵和江汉,北接巫山长江,南控兰澧芷沅,方圆约10万平方公里。

名族特色:德江县是贵州省文化厅命名的“傩戏之乡”。

“傩堂戏”是土家族的一种祭祖活动,又受到中原文化及巴、楚文化的影响,有着比较明显的巴人“俱事鬼神”和楚人笃信巫术的文化痕迹。

它融巫术、原始宗教和戏剧为一体,成为一种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戏剧,据说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经过不断充实、扩展和完善,形成了以傩仪、傩戏、傩舞、傩技为主要形式的傩文化,至今仍然活跃在黔东北土家族舞蹈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起源于远古,盛行于明清。

土家人祭祀仪式毕,击大鼓,鸣大锣,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气势雄浑壮阔,动人心魄。

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按其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按其举行的时间分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

摆手舞又分大摆手和小摆手。

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以祭“八部大神”为主,表演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抵御外患和农事活动等;小摆手活动规模较小,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和各地土王为主,表演部分农事活动。

进行摆手舞活动时候由梯玛用土家语演唱摆手舞古歌。

禁忌:1.主人待客忌用狗肉,土家人认为狗肉不宜上正席,否则是对客人的不礼貌。

土家族

土家族

哭嫁歌
在闹沧湖地方出现了一个蛮狠的男人,身高力大,是个 “吃雷公局火闪的角色”。一天,这个狠男人看到一个 女子在溪边坎坎上独自摘野果,吃得很开心。他不管女 子肯不肯,硬把这个女子抢到屋里,强迫成了夫妻。而 且,从这以后,沿袭成了男婚女嫁的风俗习惯。由于妇 女不高兴,想起就伤心,所以,姑娘嫁出门之前,“都 要数七数八、摇肝动肺地哭几天几夜。” ► 哭嫁习俗的形成,可以说是有它的远因与近因。上述这 个传说故事即与它的远因有关(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 出现的族外掠夺婚的折光反映)。至于它的近因,则是 盛行于湘西一带的封建包办婚姻的某些陋习(诸如“骨 种亲”——姑表婚,“扁担亲”——姨表婚,“坐床 亲”——哥死嫂必嫁弟)所致。
土家族
土家族基本概况
► 土家族也称毕基族、毕基卡族。世居湘、鄂、
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根据2010年第六次 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土家族人口数量约为 8,353,912人,在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排名 第七位,仅次于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 族、苗族、彝族。 ► 1956年10月,国家民委通过民族识别,确定 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民族服饰
1.
2. 3. 4.
男子服饰:男子头包青丝 帕或青布,白布帕2至3米, 包成人字路,没有完全盖 住头发。较古老的上衣叫 “琵琶襟”,安铜扣,衣 边上贴梅条和绣“银钩”, 后来逐渐穿满襟衣(多指 中年以上者)和对胸衣。 青年人多穿对胸衣,正中 安五至七对布扣。 裤子是青、蓝布加白布裤 腰。 鞋子是高粱面白底鞋,鞋 底厚。
► 在远古时“是女的坐天下”,“人只晓得阿娘”,后来,
► 哭嫁是土家人婚礼的序曲,他们认为“不哭不热闹,不
哭不好看”。亲朋好友前来送别,哭是一种友好,哭是 一种礼貌。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 三天或前一天开始哭的 。会哭的姑娘一个月内不哭重复, 要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 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 ► 新娘家要邀请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 叫“十姊妹会”。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 无论她们家住远近,无论风雨阴晴,新娘家均要打轿派 人去接。 ► 哭嫁也是对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男尊女卑、重男轻女 的谴责。

土家族概况

土家族概况

四、土司时期


这一时期上起宋、元交替时期,下至清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 土司制度在土家族地区存在了较长时间,对土家族社会形态的发展变更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是制约作用)。虽然晚至元代才开始在鄂西土 家族地区建立土司制度,但早在此之前,一些土家族强宗大姓就已较稳 定地割据一方并世袭官职,实际上已成为统治一方的土皇帝,成为土司 统治的开端。 土司统治制度在唐代就已萌芽,历经宋、元,不断发展,到了明代 已臻完备。土司制度的建立实质上是王朝羁縻政策的一种发展,是对边 远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一种政治策略。在这种制度下,少数民族首领自 治的权利得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相对来说也更加封闭,从而使社会形 态中许多原始性奴隶性的事象得以遗留,社会的发展程度趋向缓慢,更 拉大了与中原地区的差距。所以土司制度虽有明显的封建割据性,但其 封建化的进程却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其社会形态的性质仍是半奴隶半 封建的。这一时期土家族地区的主要经济形态是封建领主经济,同时地 主经济也开始逐渐兴起。
土家族魅力

1、服饰(溪布 洞布 露水裙 图兰卡普) 2、建筑(吊脚楼----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3、婚俗(哭嫁 陪十姊妹 陪十兄弟) 4、节日(赶年 土家情人节---女儿会 牛王节) 5、摆手舞 肉连响 傩戏 撒尔嗬 6、饮食( 包谷饭 和 渣
土家饮食文化
土家饮食文化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土家饮食文化可以说是别具一格,光彩夺目。 因为土家人世代生活在万山丛林中,其饮食喜好自然表现为“喜辛辣、好豪饮” 的特点。如果要进行归纳的话,大体为以下四点: 一是喜酸辣。据旧志载:“丛岩幽谷中,水冷泉冽,岚瘴郁蒸,非辛辣不足 于温胃健脾。”所以土家人的菜肴中自然少不了辣椒。就如俗谚所说,筷子碗 一端,少不得咸辣酸。因而辣椒便是土家人一年四季的一道家常菜。蒸、炒、 煮、卤、拌,均要放辣椒。二是好饮酒。土家地区是产美酒的地方。汉代著名 的辞赋家司马相如有歌咏:“蜀南有醪兮,香溢四宇,促吾幽思兮,落笔成 赋。”而对土家人而言,“酒席场上无父子”,喝酒喝的是豪情,是胆量。三 是喜饮茶。土家地区自古为茶乡,产好茶,唐· 陆羽《茶经》这样记载:“茶者 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州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即唐时巴山县,于天宝八年 (749)归入土家地区。土家地区的“宜红功夫茶”蜚声中外。而在土家人眼里 “好吃不过粗茶饭,好看不过淡打扮”。喝粗茶成为土家人的养生秘诀之一。 四是重山肴。土家多山区,以产苞谷、洋芋、红薯、稻米为主,间作黄豆、绿 豆及其他杂粮。所以土家人的主食向以苞谷、洋芋、水稻、红薯为主。

介绍土家族的演讲稿

介绍土家族的演讲稿

介绍土家族的演讲稿
土家族是中国传统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
带的武陵山区。

土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拥有毕基语和目兹语
两种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其传统宗教为傩道教。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密基卡”或“贝锦卡”,意为“土生土长
的人”。

历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称为“蛮”或“夷”。

宋代以后,土家族
就单独被称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蛮等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对举,以对武陵地区的土家、汉、苗三
族进行区分。

是古代巴人的后裔。

认为从《十道志》等书的记载和唐代刘长卿、刘
禹锡等人反映湖南风习的诗词来看,“巴人”的确广泛进入湘东北、湘西
和沅、湘流域;今湘西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比兹卡”),历史上巴
人聚居与活动区域内的有些地名,读音与“比兹”近似;巴人的姓名、族
名等,也有些和“比兹”的读音近似;巴人和土家族都有关于虎的故事与
神话;巴人崇拜白虎神与土家族相同;巴人与土家人的姓氏一部分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吊脚楼
土家族爱群居, 爱住吊脚木楼。 建房都是一村村 ,一寨寨的,很 少单家独户。所 建房屋多为木结 构,小青瓦,花 格窗,司檐悬空 ,木栏扶手,走 马转角,古香古 色。
土家族服饰的情感传达

图案是土家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传情达意的作用。土家族传 统文化心态与其他民族一样,崇尚吉祥、喜庆、圆满、幸福和稳定, 这一理念反映在服饰图案上,则表现为追求饱满、丰厚、完整、乐观 向上、生生不息的情感意愿,通过图案造型,向人们展示民俗文化理 念的深层底蕴和生命情感。如喜欢在作为嫁妆的鞋垫、肚兜上刺绣鸳 鸯戏水、喜鹊登梅、凤穿牡丹、富贵白头、并蒂莲、连理枝、蝶恋花 及双鱼等民俗图案,以隐喻的形式,将相亲相爱、永结同心、白头到 老的纯真爱情注入到形象化的视觉语言之中,反映了朴素纯洁的民俗 婚姻观。同时,对纹样造型赋予生命的律动,表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 的勃勃生机。而方胜、如意纹、盘长等造型符号和纹样,则反映广大 劳动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真诚期盼,表达朴素纯真的审 美情趣。
土家族特色文化——织锦
织锦
土家族的族徽
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 ”土家族的族徽,是以该 民族的图腾神和家族保护 神“白虎”为原型设计。 白虎呈一对出现,上下对 称,庄重大方。族徽以“ 白虎图腾”崇拜而设计, 既反映了土家族人白虎神 崇拜的精神信仰,也体现 了勤劳、朴实、英勇、顽 强的精神风貌。
土家特色饮食土家腊肉Fra bibliotek土家人家家都兴喂年猪,主要是图过年时有肉吃,过年吃不完的,土家 人便把它制作成腊肉,不仅便于保存,而且肉色更加好看,把腊肉放在 锅里烹煮,香飘十里,勾人食欲,是土家人平时招待客人摆在席上的主 菜。
香肠
土家腊香肠原料来源于土家山寨家中“吃野菜”的猪,高挂于农舍 瓦屋中长时间用柴火薰制而成的。口味均与多种腊制品不一样,这 类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是逢年过年送人之最佳选择。

鲊广椒
鲊广椒,也称为鲊辣椒,它是以恩施本 地鲜红辣椒和苞谷面(玉米面)为主要 原料加工而成。具体制作是:将鲜红辣 椒去蒂洗净,沥干水分,用铡刀剁成细 沫,加入食盐拌匀,再加入苞谷面拌匀 (也有的还拌入花椒、桔皮等调料的) 。盛入干净的坛子里,上面盖上菜叶, 然后用竹片将其卡紧,再倒置于盆中, 加入水(称为倒腹水)。优点是重力压 住坛口,密封效果好,吸水有度,为无 氧发酵提供了保障,使成品口味更醇更 香。制作少量的鲊广椒也可用正腹水坛 子,即有沿可放水的,正放,在沿内槽 中放水,盖上盖,但这种坛子制作的鲊 广椒不可存放太久,因为坛子内气压有 可能将坛盖冲开进入空气,也可能吸水 过多变稀走味。拌好的鲊广椒装坛后让 其充分发酵,大约3周后就可取出烹制 。一般是在锅中焙熟后与土家腊肉一起 炒食或作扣碗底料蒸食,成品色泽微红 ,酸辣味十分特别。还有用鲊广椒做蒸 肉、扣肉底料、伴料,这样做出来的蒸 肉不油腻、爽口,易消化吸收。甚至用 它与苞谷面做成苞谷糊喝的,叫鲊广椒 糊。
我们将从以下几点开始了解:
习俗
饮食
服饰
建筑
土家族特色婚嫁——哭嫁

哭嫁歌: 《哭爹娘》 “哎呀我的爹耶” “哎呀我的娘呀” “慈母怀里我长大” “养育之恩儿难忘啊 ”
“离别之心如刀割” “父母保重永安康啊”
土家族特色舞蹈之一——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 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歌随舞而生,舞 随歌得名。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 ,踢踏摆手,翩跹进退,成双成对,节 奏鲜明生动。祭祀仪式由梯玛或掌坛师 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 唱摆手歌。 摆手歌长达数万行,堪称土家族民族 史诗。摆手分单摆、双摆、大摆手、小 摆手数种,小摆手又称“社巴”。跳摆 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少者数百,多则上 万,摆手时,以击大锣、鸣大鼓呼应节 奏,气势恢宏壮观,动人心魄。梯玛唱 的歌也叫梯玛神歌,舞蹈以讲述人类起 源、民族迁徒、英雄事迹为内容。
土家族“男女一式 ”的百褶裙,保留 了远古时代“裳” 的遗风。在我国古 史记载中,有“ 裳 ,障也,所以自障 蔽也”之说。这是 最古老的裙子样式 ,类似围裙的形状 ,为一帘式样
女式服饰的基本特色是 :上衣矮领右衽,领上 镶嵌三条花边(俗称“ 三股筋”),襟边及袖 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 下穿“八幅罗裙”,裙 褶多而直,后改为裤脚 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 筒裤;姑娘素装是外套 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 穿白衣,外套黑褂,色 似鸦鹊,称之为“鸦鹊 衣”;头包一丈多长的 青丝帕,缠成人字形, 饰以银梳、瓜子针、茉 莉针、芭蕉扇等银质饰 品;喜欢戴耳环、耳坠 、手镯、戒指等金、银 、玉制的首饰。
包谷饭

包谷饭由包谷碾成包谷面制作而成,包谷 最原始的吃法就是把嫩包谷掰下来,连同 壳叶一起瓮在火中烧,壳叶烧毁,包谷也 就熟了,从柴火灰里刨出来,吃起来津津 有味。金秋十月,包谷成熟了,籽粒硬了 ,就掰下来背回家撕开,连上壳叶一串串 吊在屋檐下自然风干。爷爷说,还有最好 的吃法是,把包谷坨烤熟后扭下来,吃时 掺上几颗核桃米,嚼着品着别有一番风味 。再后来,不知谁发明了石磨,用两块大 青石凿成圆形,上面那块中间打成漏斗形 ,可装两升包谷,上下两块石头相接触的 一面凿上齿,做个丁字形磨担子,把上面 装上干包谷米后,逆向转动,包谷被磨成 面后从磨缝中洒下来,用筛子一筛,去掉 皮壳,把细面做成耙耙,打成糊糊,或者 用木甑子蒸熟了吃。
大山的儿女
土家族
小组成员:丁楠,孙琴令,张皓程,符江鹏
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 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主要分布于湘鄂 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 802.81万人,仅次于壮、满、回、苗、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 在湖南省264万、湖北省218万,重庆市150万,贵州省143万,还有散居在全国各地的 土家族。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湖南、湖北、贵州三省及重庆市的51个县市(区),目前 在25个县区实行区域自治,其中两个自治州(共辖16个县市),5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4个土家族自治县,40个土家族乡,41个土家族联合自治乡。他们是湖南省湘西土家 族苗族自治州及所辖的8县市: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花垣县、古丈县、吉首市、 凤凰县、泸溪县;张家界市的桑植县、慈利县、永定区、武陵源区;常德市的石门县 、桃源县;怀化市的沅陵县、芷江县、溆浦县、麻阳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 州所辖的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巴东、宣恩、咸丰、鹤峰、来凤县;宜昌市的长阳 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杂居区有兴山县、宜昌县、秭归县、枝城市等县市 。重庆市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 水苗族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江区,杂居区有巫山、巫溪、云阳、奉节、万县、涪陵 等县市;贵州省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杂居区有德江、江口 、石阡、思南县、铜仁市及松桃苗族自治县。


秦汉之后,土家族先民服饰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后汉书》中所记述的 “武陵蛮”、“五溪蛮”“好五色衣”,表明了土家先民喜“斑斓” 服饰的 审美倾向。到了南宋,在唐代即已蓬勃兴起的织锦业此时已进入全盛时期, 同时,用五彩华美的织锦制作服饰亦自然成为了土家人的最爱,南宋《溪蛮 丛笑》对此有描述:“绩五色线为方,文采斑斓可见。俗用为被或衣裙,或 作巾,故又称峒布。”。《大明一统志》、同治年间《龙山县志》亦多有记 载。土家人崇尚繁丽多姿的服饰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改土归流”之前。 改土归流前,土家服饰沿袭旧习:“男女垂发,短衣跣足”“男女服饰均皆 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刺花边。”(清乾隆《永顺府志》)。到了乾 隆二十年间,土家民族形象第一次以草图形式在《皇清职贡图》里清晰呈现 :此时永顺、保靖等地区的部分土家男人已开始着裤,上衣为圆领短袍,衣 长至大腿,包头巾,系腰带,裹绑腿;女人则“高髻螺鬟”,内穿立领短袍 ,外套对襟背心,下着过膝百褶裙,以布缠腿。
土家族建筑特色——吊脚楼
吊脚楼简介
吊脚楼这一古老民居,为“干栏”建筑的一种主要形式 ,是鄂、渝、湘、黔地区土家族普遍使用的一种建筑模式 。传统吊脚楼属纯木结构建筑,采用穿斗式,不用一钉一 铆,梁、柱、枋、板、椽、檩、榫均以木加工而成,一般 依山就势,以吊脚之高低来适应地形之变化并将楼房与平 房结为一体,故有人称之为“半干栏式建筑”。但随着社 会变迁的加剧,尤其是近年来土家族社会的巨大变迁,吊 脚楼在用材上也开始使用现代建筑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就是传统土家族吊脚楼的现代转型与调适。
霉豆腐
土家山寨的土家族人,一到冬春季节,最喜欢 作霉豆腐食用。其做法是,将白豆腐切成2厘 米见方的小坨,放入锅内用冷水煮至水开,翻 均匀后起锅滤干、再将豆腐坨置于放入草把的 木桶内,一层草把一层豆腐,最上层用棉被或 衣物遮盖保温,待豆腐长出寸长的白霉后取出 拌入食盐、辣椒粉、五香、花椒粉,最后用冷 开水浸泡一段时间后即可食用。如果需长时间 存放,则用白酒或植物油浸泡,这样可以存放 两三年。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土家饮食文化可以说是别具一格,光彩夺目。 因为土家人世代生活在万山丛林中,其饮食喜好自然表现为“喜辛辣、好豪饮 ”的特点。如果要进行归纳的话,大体为以下四点: 一是喜酸辣。据旧志载:“丛岩幽谷中,水冷泉冽,岚瘴郁蒸,非辛辣不 足于温胃健脾。”所以土家人的菜肴中自然少不了辣椒。就如俗谚所说,筷子 碗一端,少不得咸辣酸。因而辣椒便是土家人一年四季的一道家常菜。蒸、炒 、煮、卤、拌,均要放辣椒。二是好饮酒。土家地区是产美酒的地方。汉代著 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有歌咏:“蜀南有醪兮,香溢四宇,促吾幽思兮,落笔成 赋。”而对土家人而言,“酒席场上无父子”,喝酒喝的是豪情,是胆量。三 是喜饮茶。土家地区自古为茶乡,产好茶,唐· 陆羽《茶经》这样记载:“茶 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州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即唐时巴山县,于天宝 八年(749)归入土家地区。土家地区的“宜红功夫茶”蜚声中外。而在土家 人眼里,“好吃不过粗茶饭,好看不过淡打扮”。喝粗茶成为土家人的养生秘 诀之一。四是重山肴。土家多山区,以产苞谷、洋芋、红薯、稻米为主,间作 黄豆、绿豆及其他杂粮。所以土家人的主食向以苞谷、洋芋、水稻、红薯为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