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的工艺研究_刘倩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3 不同酶制剂对游离油得率的影响
水酶法工艺通过酶的使用分解油料细胞壁或脂 蛋白、脂多糖等,使油脂释放[16]。油茶籽仁细胞壁分 为胞间层、初生壁和次生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 纤维素和果胶质。果胶质是胞间层的主要成分。以 游离油Ⅰ和总游离油得率为指标对不同商业酶制剂 的作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见图 5。
关键词 水酶法 油茶籽 清油得率 果胶酶 中图分类号:TS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0174(2011)08 - 0036 - 05
油茶( Camellia oleifera) 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是 我国优势木本油料作物,年产量约 97. 55 万吨,位居 世界第一。脱壳油茶籽中含油 40% ~ 60% ,油茶籽 油中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 数达到 86% ~ 93% ,其脂肪酸组成类似于被称为“植 物皇后”的橄榄油[1 - 2],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动脉 粥样硬化、高 血 脂 等 疾 病 的 人 有 良 好 的 医 疗 保 健 效 果,有“东方橄榄油”之美誉。目前生产油茶籽油多 采用作坊式的热榨法,油脂品质差,经济效益低,资 源浪费大[3],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工艺来改善现状。
2. 2 油茶籽粉碎粒度对游离油得率影响
图 1 表明油料破碎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下一步的 酶解,使 油 脂 从 细 胞 中 释 放 出 来,从 而 提 高 油 得 率。 由图 2a 可以看出,未经任何处理的油茶籽细胞排列 致密。图 2b 显示: 油茶籽细胞中充满直径大小不一 的油体,油 体 间 包 围 了 大 量 胶 状 物 质 及 片 状 物 质。 在水酶法工艺中,需先采用机械方式将油料破碎,再 结合酶的作用使油脂游离出来。油料粉碎是影响酶 作用和提 油 效 果 的 重 要 因 素 之 一。 一 般 情 况 下,破 碎程度越大,提油效果越好。
和加酶量 1. 0% 的条件下,研究酶解 pH 对游离油得 率的影响。结果如图 7 所示,在 pH3. 50 ~ 4. 50 范围 内,总游离油和游离油Ⅰ得率随 pH 的增大而提高,之 后降低,游离油Ⅰ得率比总游离油得率下降更快。在 料液的自然 pH 时,总油游离油得率比 pH4. 5 时降低 9% 左右,而游离油Ⅰ得率为零,说明酶解离心后油脂以
摘 要 试验探索了油茶籽的水酶法提油工艺,研究了原料预处理方式、不同酶系、酶解条件对清油得率 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经过二次粉碎后,果胶酶的作用效果好; 酶解温度对工艺结果影响不明显; 在固液比 1 ∶ 4,酶解 pH4. 5,酶解温度 40 ℃ 、加酶量 1% ,酶解时间 3 h 条件下,清油得率可达到 88. 63% 。
2 结果与分析
2. 1 油茶籽仁成分分析
油茶籽仁 是 一 种 高 含 油 量 软 质 油 料,主 要 成 分 见表 1。
表 1 油茶籽仁的主要成分( 干物质质量)
成分
水分
粗脂肪
粗蛋白
粗纤维
质量分数 / % 3. 78 ± 0. 02 50. 22 ± 0. 44 10. 04 ± 0. 04 4. 60 ± 0. 02
由图 5 可以看出,在无酶条件下,其游离油Ⅰ得 率仅为 20. 90% ,大部分油脂以乳状油存在,需要进 行破乳。与 不 用 任 何 酶 的 体 系 相 比,纤 维 素 类 酶 和 果胶酶的油 茶 籽 粉 碎 后 体 系 的 作 用 效 果 较 好,总 游 离油得率提高 10% 以上,蛋白酶作用效果甚微,油茶 籽油提取率基本没有变化; 在后 5 种酶作用下,油茶 籽油酶法提 油 体 系 中 基 本 未 形 成 乳 状 液,无 需 破 乳 工序。尤 其 是 果 胶 酶 b 作 用 下,游 离 油 得 率 达 到 86% ,这是水酶法提油工艺的一大突破,在后续的工 艺中,能否提 高 游 离 油 得 率 是 该 酶 制 剂 能 否 真 正 应 用于工业化生产的关键。
水酶法作 为 一 种 新 型 的 油 脂 加 工 技 术,在 得 到 高品质毛油的同时,能同步得到非脂类物质,具有安 全、环保、高效的显著优势,已有大豆、花生、油菜籽、 玉米胚芽等作物水酶法提油的研究报道[4 - 6]。油茶 籽除了富含优质植物油以外,还是皂素的良好来源, 周建平等[7]报道了采用酶法从油茶籽中提取油脂的 工艺,但没有明确的清油得率数据,且液相作为工艺 水排放,造 成 水 处 理 负 担。 本 试 验 研 究 水 酶 法 从 油 茶籽提油的 工 艺,以 期 为 后 续 高 的 游 离 油 得 率 及 多 产物利用奠定技术基础。
油茶籽仁 去 皮 及 切 片 后 经 离 子 溅 射 喷 金 后,置 于扫描电镜下观察。 1. 2. 3 水酶法提油基本工艺路线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材料及主要仪器
油茶籽: 市售; 碱性蛋白酶、纤维素酶 a、果胶酶
基金项目: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2009BABD1B0305) 收稿日期: 2010 - 10 - 04 作者简介: 刘倩茹,女,1985 年出生,硕士,食品科学 通讯作者: 王瑛瑶,女,1978 年出生,副研究员,博士,粮油食品加
注: 1 无酶,2 蛋白酶,3 果胶酶 a,4 纤维素酶 a,5 纤维素酶 b, 6 果胶酶 b,7 果胶酶 c,8 纤维素酶 c,9 复合植物水解酶
图 5 不同的酶制剂对油茶籽游离油得率的影响
图 6 固液比对游离油得率的影响
2. 4. 2 酶解 pH 对游离油得率的影响 在固液比 1 ∶ 4,在酶解温度 35 ℃ 、酶解时间 3 h
成分
茶皂素
淀粉
总糖
灰分
质量分数 / % 5. 43 ± 0. 04 7. 22 ± 1. 8 10. 25 ± 0. 44 2. 45 ± 0. 05
由表 1 可见油茶籽仁中粗脂肪高达 50. 22% , 此外含有约 5. 43% 左右的茶皂素和 10. 35% 的可 溶性 糖。与 茶 叶 籽 中 的 茶 皂 素 质 量 分 数 10% ~ 14% 相比,油茶籽中皂素含量相对较低。有关油茶 籽中 茶 皂 素 质 量 分 数 报 道 不 一,范 围 在 3% ~ 12. 2% [11 - 12]之间。原 因 之 一 是 油 茶 籽 的 品 种、产 地等差异,其二是对于茶皂素 的 测 定 和 提 取 而 言, 目前还缺乏统一可靠的方法和适用性强的茶皂素 标准品。
38
中国粮油学报
2011 年第 8 期
物料游离油得率提高 21. 4% 。因此,后续试验中对
物料进行 2 次粉碎。
表 2 不同粉碎次数下的粒径和油得率
1 次粉碎 2 次粉碎
平均粒径 / μm 468. 7 40. 92
中位径 / μm 134. 9 35. 63
游离油得率 /% 63. 32 84. 71
1. 2. 1 主要成分的测定 水分测定: GB / T 5497—1985 105 ℃ 恒重法; 粗
脂肪测定: GB / T 14772—2008 索氏抽提法; 粗蛋白 测定: GB / T 15589. 2—2008 全自动定氮仪测定; 粗 纤维测定: GB / T 5009. 10—2003; 淀粉的测定: 酸水 解法[8]; 总糖的测定: 滴定法[8]( 不包括淀粉) ; 皂素 的测定: 香草醛 - 高氯酸比色法[9]。 1. 2. 2 油茶籽的微观结构观察
本文选用果胶酶 b 作为油茶籽酶法提油工艺所 用的酶,对其酶解参数进一步进行研究。 2. 4 酶解条件对游离油得率的影响 2. 4. 1 固液比对游离油得率的影响
在 pH4. 5、35 ℃ 、3 h 和加酶量 1. 0% 的条件下, 研究不同固液比对游离油得率的影响,结果见图 6。 从图 6 可以看出: 游离油Ⅰ得率和总游离油得率得 变化趋势 相 同,并 且 得 率 相 近。 说 明 在 不 同 的 固 液 比条件下,提 油 过 程 中 不 发 生 明 显 的 乳 化 现 象。 随 着固液比的增大,游离油得率快速增加,在 1 ∶ 4 时达 到最大; 固液比继续增大,游离油得率则随之缓慢减 小。这是由 于 随 着 酶 浓 度 和 底 物 浓 度 的 增 大,反 应 速度加快,但 增 加 到 一 定 程 度 时,反 应 体 系 浓 度 过 高,流动性变差反而不利于底物和酶的接触,导致反 应速度下降,油得率降低。
2011 年 8 月 第 26 卷第 8 期
中国粮油学报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eals and Oils Association
Vol. 26,No. 8 Aug. 2011
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的工艺研究
刘倩茹1,2 赵光远1 王瑛瑶2 栾 霞2
( 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1 ,郑州 450002) (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2 ,北京 100037)
a: 诺维信公司; 纤维素酶 b、果胶酶 b: 德国 AB 公司; 果胶酶 c、复合植物水解酶: 夏盛公司; 纤维素酶 c: 杰 能科公司。
S - 3000N 电子扫描显微镜: 日本日立公司; 脂肪 抽提仪、全自动定氮仪、粗纤维测定仪: 丹麦 FOSS 公 司; 低速离心机: 江苏天由有限公司; 7200 型分光光 度计: 上海天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S3500 激光粒度 分析仪: 美国麦奇克有限公司。 1. 2 试验方法
ຫໍສະໝຸດ Baidu
研究报道[14],对于含水量较低的油料,干法破碎 可以在一定 程 度 上 避 免 形 成 稳 定 的 乳 状 液,利 于 油 脂提取。一般 油 料 种 子 中 的 细 胞 直 径 约 为 几 十 微 米[15],油茶籽的子叶细胞形态不规 则,平 均 大 小 为 66. 0 μm × 59. 4 μm,最小细胞 34. 2 μm × 39. 5 μm, 而最大细胞为 94. 7 μm × 94. 7 μm[11]。本文用干法 对油茶籽仁 进 行 粉 碎 处 理,粉 碎 次 数 对 油 得 率 的 影 响结果见表 2,不同粉碎次数下油料粒径分布曲线见 图 3 和图 4。由图 3 和图 4 可以看出: 粉碎 1 次,油 料粒径分布范围宽,平均粒径 468. 7μm,颗粒度远大 于粉碎 2 次的物料粒度; 粉碎 2 次油料粒径分布较均 匀,80% 的颗粒粒径在 61. 28 μm 以下,大部分细胞 结构破坏,理论上满足了工艺的要求。结合表 2 结 果可知,不同粉碎次数( 物料粒径不同) 对游离油得 率具有相显著影响,粉碎 2 次的物料比仅粉碎 1 次的

游离油
Ι
得率
=
游离油 I 质量 原料中含油量
×
100%
第 26 卷第 8 期
刘倩茹等 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的工艺研究
37
总游离油得率 = 总游离油质量 × 100% 原料中含油量
1. 2. 4 酶制剂与酶解工艺参数的研究 取 150 g 粉碎后的油茶籽,依照 1. 2. 3 工艺,加
入原料 4 倍质量的水,搅拌均匀后,加入 1% 的酶,在 酶的最适温度和 pH 下,低速搅拌,酶解3 h 后,80 ℃ 灭酶,4 000 r / min 离心 15 min,取出游离油,计算游 离油得率,筛 选 出 最 佳 的 酶 制 剂。 在 确 定 的 酶 制 剂 下,研究固液比、酶解 pH、加酶量、酶解温度和时间 对游离油Ⅰ 得 率 和 总 游 离 油 得 率 的 影 响,分 析 不 同 酶解条件对油茶籽水酶法提油的影响。试验重复 1 次。
第 26 卷第 8 期
刘倩茹等 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的工艺研究
39
乳状油的形式存在。可见果胶酶 b 在此反应体系中的 最适 pH 为 4. 5,但是体系 pH 接近 6. 0 时酶活下降严 重,细胞壁的破坏效果减弱,使清油得率降低。此外, 可能与蛋白质和茶皂素的表面活性有关。
状液,清油得率反而降低。
图 7 酶解 pH 对油得率的影响
2. 4. 3 酶解温度对游离油得率的影响 在固液比 1 ∶ 4、酶解 pH4. 5,加酶量 1. 0% 的条件
下酶解 3 h,研究酶解温度对游离油得率的影响,结 果见图 8。在所选范围内,温度对总游离油和游离油 Ⅰ 得 率 的 影 响 很 小,且 对 乳 化 现 象 影 响 较 小。 说 明 果胶酶对反应温度的限制小,在 30 ~ 50 ℃ 之间酶解 效果无明显改变。这有利于工业酶技术的应用不需 要在生产过程中严格的控制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