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 知识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树郭橐驼传
编稿:姜虹审稿:王娜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2.学习运用对比、映衬这两种比较手法进行说理。
3.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懂得“遵循事物规律,顺应其天性”的道理。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关于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有《河东先生集》。
关于柳宗元的文
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
笔锋犀利,论证精确。
代表作《封建论》。
寓言:继承传统,并加以发展。
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
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
如《黔之驴》。
传记:继承传统,又有所创新。
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种树郭橐驼传》。
山水游记: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
直接刻画山水景色的作品,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代表作有《小石潭记》等。
骚赋:独具特色。
《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
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
柳宗元的诗
幽峭疏淡,用功精细,苏轼认为柳诗在韦应物之上,说他的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也就是杨万里所说“句淡雅而味深长”。
代表作有《江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等。
字词汇总
郭橐.驼(tuó)为.观游(wéi)名我固当.(dàng)窥伺.效慕(sì)
早实以蕃.(fán)木寿且孳.(zī)其莳.若子(shì)好.烦其令(hào)
勖.尔植(xù)缫.而绪(sāo )遂而鸡豚.(tún)辍飧饔
..(sūn yōng)通假字
(1)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而”通“尔”,你们)
(2)既然已.(“已”通“矣”,了)
古今异义
(1)故乡
..人号之“驼”(古义:两个词,所以乡里的人;今义:指出生或长期居住在一起的人,家乡人。
)
(2)不抑耗其实
..而已(古义:它的果实;今义:副词,承接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
(3)若不过
..焉则不及(古义:不是过多;今义:连词,表转折,只是)
(4)吾小人
..辍飧饔以劳吏者(古义:我们小民;今义:指人格卑下的人。
)
(5)既然
..已(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先提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一词多义
虽:他植者虽.窥伺效慕(即使,连词)
虽.曰爱之(虽然,连词)
故:其土欲故.(旧,形容词)
故.不我若也(所以,连词)
实:早实.以蕃(结果实,名词用作动词)
不抑耗其实.而已(果实,名词)
其实.害之(实际上,副词)
若:其置也若.弃(像,动词)
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连词)
故不我若.也(如,连词)
然:隆然.伏行(……的样子,助词)
既然.已(这样,副词)
然.吾居乡(然而,连词)
病:病.偻(患,生……病,名作动)
故病.且怠(困苦,形容词)
者:有类橐驼者.(……的样子,助词)
他植者.则不然(……的人,助词)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的职业,名词)
以:以.致其性焉尔(来,连词)
早实以.蕃(不译,连词)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把,介词)
而卒以.祸(因,因为)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来)
而木性日以.离矣(地)
而:鸣鼓而.聚之(表承接,连词)
字而.幼孩(你们,代词)
旦视而.暮抚(表并列,连词)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转折,连词)
且:无不活,且.硕茂(而且,连词)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尚且、还,连词)
故病且.怠(既……又,表示并列关系,连词)
业:驼业.种树(以……为职业、从事于,动词)
理,非吾业.也(职业,名词)
传:种树郭橐驼传.(一种文体)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为……作传)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不知始何名.(叫)
(2)病.偻(生……病)
(3)名.我固当(命名)
(4)早实.以蕃(结果实)
(5)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活得长久)
(6)其莳也若子.(抚育子女,对待子女)
(7)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手抓,掐)
(8)其筑.欲密(用杵捣)
(9)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飧,吃晚饭;饔,吃早饭) (10)故乡人号.之“驼”(给……起诨名)
(11)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作传,在句子里是为动用法)
(12)而卒以祸.(受到祸害)
2.动词作名词
(1)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
..及买果者(观赏游览的园林)
(2)或移徙
..(移栽的树)
3.名词作状语
(1)旦.视而暮.抚(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2)而木之性日.以离矣(一天天)
4.使动用法
(1)非有能硕茂
..之也(硕,使……高大;茂,使……茂盛)
(2)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早,使……早;蕃,使……多结果) (3)见长人者好烦.其令(使……繁多)
(4)遂而鸡豚.(遂,成,章程,作使动;使……长成;喂大)
(5)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响声;鸣响;聚,使……聚集) (6)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多;安,使……安定) (7)以致.其性焉尔(使……达到)
5.意动用法
驼业.种树(以……为职业)
6.为动用法
(1)其培.之也(为……培土)
(2)忧.之太勤(为……担忧)
(3)虽日忧.之(为……担忧)
(4)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为……作传)
重点语句
判断句
“……也”式,表示判断。
理,非吾业也.。
宾语前置
(1)故不我若
..也(“我若”,若我,如我)
(2)不知始何名
.. (“何名”,名何,叫什么)
(3)又何以
..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何以”,以何,用什么)
(4)吾又何能为
...哉(“何能为”,能为何,能够做什么)
省略句
(1)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省略“之”,指代“本传”)
(2)而卒以()祸(省略“之”,指代“好烦其令”,“以之”:因此。
)
(3)然吾居()乡(省略“于”,在)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
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责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这种借传立说,因事出论的写法,别开生面。
文章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吏治与种树相映照,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
文中描写郭橐驼的体貌特征,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记述郭橐驼的答话,庄谐杂出,语精而意丰。
全文以记言为主,带记言中穿插描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理清结构
第一段:通过描述郭橐驼的外貌和语言,表现出其豁达的性格,使得读者愿意了解关于他的更多的信息,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段: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郭橐驼种树技艺的高超,引出下文对其种树真谛的询问。
第三段:用正反对比的手法突出郭橐驼种树的根源——顺木之天而致其性。
“他植者”的做法又引起了下文对官理的看法。
第四段:由种树说到为官之理,强调作为政府官员,应该“繁其生而安其性”。
第五段:由问者的赞许引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把握重点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虽名为“传”,但并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从内容上看,它是一篇借“传”立说的讽喻性寓言。
文章由事及理,以小见大,极富哲理,通过贴切的比喻,鲜明的对比和恰当的类比,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我们阅读时应认真借鉴。
所谓寓言,即寓意于言。
也就是通过讲故事来阐明道理。
《种树郭橐驼传》是通过谈论种树之理,来阐明治国之道的。
即文章以郭橐驼种树为喻进一步阐明为政要顺应民心,要使人民休养生息的政治观点。
这反映了柳宗元期望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使老百姓能各务其业而不受烦扰的改革愿望。
文章为把“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阐述得更深刻、更有说服力,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作者先从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
连用四个“欲”字句,概括了树木的本性,提示了种树的要领,并收到了“天者全而性得”的理想效果;而“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而必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作者次从管理的善与不善作比较。
“勿动勿虑……若弃。
”郭橐驼看似听之任之的做法里,
却包含了“顺木之天”的大道理;而他植者好像无微不至地关心,但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概言之,作者围绕“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之纲,分述“己植”和“他植”。
己植部分说明树木的本性,再说明“自己”如何按照树木的本性去栽培,做到“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
他植部分则分述两种违背树木本性发展的做法,然后归结到“他植”不如“己植”,由此显示橐驼种树之道的正确。
行文简洁,对比鲜明。
郭橐驼所讲的道理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写此文仅仅是为了种树吗?我们说不是,要郭橐驼讲种树之理是为了“移之官理”,是用“养树”和“治民”作类比。
作者通过对话,将“养树”与“养人”作类比,把种树、管理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
“树”与“人”,虽为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养树”与“养人”也各有其特点,但尊重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却是为实践所证明了的共同规律。
因此,两者类比,既使人感到自然、亲切,也使文章增强了哲理性、说服力。
另外,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开头的叙述,语言质朴明朗;后面两大段对话,多用排比对偶,说理深刻,尤其是在排比对偶句中,活画出各种逼真情状,令人理服心折。
例如,写他植者“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几句,把一个“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的种树者的蠢行刻画得栩栩如生。
又如,写俗吏旦暮扰民的“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击木而召之”一段排比对偶句,难道不也把那纷纷扰扰,鸡犬不宁,百姓疲于奔命的情景都活画出来了吗?从语言上看,许多语句如串串珠贝、璀璨夺目,足堪欣赏。
写作特色
本文运用了对比和映衬的写法。
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
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
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
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知识迁移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白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
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
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
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
”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
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
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
三年五月拜左拾遗。
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士曹掾。
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
上又欲加河东王锷平章事,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位。
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
”乃止。
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
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
唯谏承璀事切,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
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
上曰:“卿言是也。
”由是多见多听纳。
注:谠言:正直的言论。
1.下列加红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箴.时之病箴:劝戒
B.非次.拔擢次:依顺序排列,等次
C.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善:友好,交好
D.章武皇帝纳谏思理.理:道理
2.下列加红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幼聪慧绝人
..绝人:超过一般人
B.吾谓斯文.遂绝斯文:文人或儒者C.而往往流闻禁中.禁中:宫中
D.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
..面论稹无罪上前:走上前去
3.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红词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况能文,而.性浮薄②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
③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④欲以.生平所贮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4.翻译“后进文章无可意者”一句。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白居易想用有生以来学得的知识报答皇上越级提拔的恩泽。
B.对元稹的被贬,白居易曾多次上疏,恳切地劝谏皇上,他的奏疏虽然送入宫中,但却无人向皇上报告。
C.皇上起先对白居易劝谏承璀一事很不高兴,认为这是白居易对他的无礼之举,但后来又改变了对白居易的看法。
D.李绛认为,白居易不论大事小事都敢冒死劝谏,这正是他报答皇上破格提拔的表现,而决不是轻率进谏。
参考答案
1.D(理:治,天下大治)
2.D(上前:皇上面前)
3.B(①转折意;②因而,于是;③认为;④拿,用)
4.后辈的文章,总没有合他心意的。
5.B(“但却无人向皇上报告”错,应为“但皇上却不予答复”)
参考译文
白居易从小就聪明过人,胸怀博大。
他在十五六岁时带着一册自己的文章,向著作郎吴地人顾况自荐。
顾况善文,不过性情浮躁,看不起别人,后辈的文章没有合他心意的。
看过白居易的文章之后,顾况不由得把白居易请上门并友好地会见他说:“我以为文人已经绝迹了,没想到遇见了您。
”白居易文辞富丽华美,尤其擅长于写诗文。
他写的上百篇诗歌,都
含有讽谏之意,针砭时俗的弊病,补救政事的缺陷,因而读书人、品德高尚的人都很赞赏他,(这些诗文)也常常流传到宫中。
章武皇帝纳谏思治,渴望听到正直的言论,元和二年十一月,征召白居易到翰林做学士。
三年五月又授予他左拾遗的官职。
白居易自认为遇到了爱好文学的君主,破格提升自己,(因此)要用平生所学得的知识,上报君主的恩遇。
白居易与河南的元稹交好,元稹由监察御史被贬为江陵府士曹掾。
翰林学士李绛、崔群在皇上面前说元稹无罪,白居易也多次上疏恳切劝谏,奏疏呈上后没有回音。
皇上又要封河东人王锷为宰相,白居易劝谏说:“宰相是皇上的辅佐大臣,不是贤良的人不能担当此职。
王锷强令他人供给物品、搜括百姓钱财,并以此来求得恩泽,不能让天下人认为您是得了王锷的进奉而给他宰相的职位,(这样做)对圣朝是很没有好处的。
”(皇上)这才取消了(让王锷当宰相的想法)。
皇上下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中上奏章(阻止此事)的人有十分之七八,白居易也当面向皇上谈论(自己的看法),言词十分激切。
不久,他又请求停止河北用兵,(奏章)长达数千字,其中有很多话是别人不大愿意说出口的,(这些意见,皇上)有很多都听取采纳了。
只有劝谏不要任命承璀一事,因为言辞过于激切,皇上很不高兴,并对李绛说:“白居易这个小子,是我一手提拔而有了名位的,但对我却这般放肆,我实在有些忍不住了。
”李绛回答说:“白居易之所以冒着死罪,事无大小都要直言进谏,大概是因为要报答您大力提拔(的恩泽)罢了,决不是轻易进谏啊。
陛下要想广开劝谏的言路,就不宜阻止白居易进谏。
”皇上说:“你说得对。
”从此,(白居易的劝谏)很多都被皇上听取采纳。
拓展阅读
奇文以明道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析读(有删改)
■【高清课程:高清ID:396074
插入位置: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析读三、课文分析——(一)奇人
四、课文分析——(二)奇事
五、课文分析——(三)常理
六、课文分析——(四)明道】
《种树郭橐驼传》是柳宗元的一篇奇文。
奇在两点:
一、郭橐驼本人是一位奇人。
二、他种树有诀窍,是一件奇事。
(一)奇人
文章的题目标明,这是一篇传记。
柳宗元仿照史书的体例,介绍郭橐驼的基本情况,点出了郭橐驼这个奇人的两个与众不同之处:
第一,外形古怪。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橐驼,就是骆驼的意思。
郭橐驼,没有名字,且有病,患了佝偻病,后背朝天,像趴伏在地上行走一样。
有类橐驼者:有,无实际意思。
类:像,像骆驼一样的一个人。
故乡人号之“驼”:号,称呼他,起外号叫。
可见,郭橐驼在外形上、在生理上非常古怪,简直像一个怪物。
第二,性情古怪。
驼闻之曰:“甚善。
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郭橐驼对自己的外号浑然不在意,而且说:“很好,用橐驼给我做名字本来很恰当。
”名,这里是动词,做名字。
于是自己干脆舍弃本名,自己称乎自己为“橐驼”。
郭橐驼的话,简洁而生动,一个和蔼可亲的驼背人形象就跃然纸上。
(二)奇事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驼业种树:业,以什么为职业。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就是这样一个身体残疾、相貌古怪的人却是一个教授、博士生导师级的专家,这不奇怪吗,这不是一个奇闻吗!
郭橐驼非常受欢迎。
郭橐驼的技艺满足了长安人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需求,自己成了热门人物。
为什么郭橐驼种的树如此受人欢迎呢?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或:即或,即使。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
”树一旦移植,成活率不是很高,如果要高的成活率,必须有高超的技术。
且硕茂,早实以蕃。
实:果实。
蕃:繁茂。
结果早,结的果子多。
这样的技术是不是人人都会呢?不是,郭橐驼有独家秘方,别人谁也学不会。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窥伺效慕:暗中观察、效仿羡慕。
(三)常理
当别人问郭橐驼种树有什么秘方时,他并不藏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第一,理论层面。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寿:活的时间长。
孳:滋长、繁殖。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天,树木生长的规律。
性,树木的本性。
顺应树木的生长规律,使树木的本性得到发展,这就是郭橐驼种树的理论依据。
面对好奇的询问,橐驼化神奇为平易,用谦和的语气娓娓道来。
这是极其平凡的道理,但是别的种树人却做不到。
可见橐驼并不藏私,而是“他植者”的修养水平和掌握规律的深度不够。
第二,实践经验。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分两个小层面来说:
一方面:种树要使树的本性得到最大的发展。
包括什么呢?
首先:根要舒展。
本,根。
其次:培土要平整。
利于水分的渗入与吸收。
再次:移植时候,根上要带着原来的土,有利于成活。
最后:移植后,要把埋在树根周围的土夯实。
另一方面:在使树的本性得到最大发展的同时,人不要过多干预。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虑:忧虑。
莳:种植。
全:保全。
郭橐驼的种植方式是不是完全消极的所谓“无为而治”呢?
不是,因为我们对“无为而治”这四个字存在偏见,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妄为,不过多干预,顺应事物发展的事情还是要去做,郭橐驼就是如此。
第三,插入议论。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其实,它的果实。
恩:用心依托,表示恩惠的意思。
这里是用心的意思。
日以离:以,相当而,表修饰。
故不我若:应为“故不若我”,否定句之中,第一人称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提前。
郭橐驼说的这一番话语,多角度阐述了他种树的秘诀。
既平凡朴素、毫不矫情,又是非常深远的哲理,类似老子的“道”。
(四)明道
通过1-3自然段的叙写,柳宗元已经把郭橐驼其人其事交代清楚了,下文是否还是在写种树呢?当然不是了。
柳宗元文学思想的核心就是文以明道,他要通过郭橐驼种树来阐发治国、为官的道理,所以,通过上文的叙写,他便水到渠成得引入自己要表达的“道”了。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柳宗元设计出“问者曰”这样一问一答的形式,自然地引出郭橐驼的话,也就是引出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
我就是一个种树的,你们那些做官的大道理我不懂。
其实,从这里可以看出,柳宗元暗暗嘲讽那些统治者,你们啊,一个个饱读圣贤之书,号称是朝廷的精英,百姓的父母,还不如一个种树的呢?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长,治理。
人,民、老百姓。
若甚怜焉:怜,爱。
而卒以祸:而,却。
卒,最终。
祸,带来灾祸。
当官的好像很爱自己的子民百姓,但就像前文所说的种树的他植者一样,做事的动机和取得的实际效果南辕北辙。
这一句是总体指出,下面是对“好烦其令”具体的描写。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旦暮吏来而呼曰:旦,早晨,暮,晚上。
促尔耕:春天到了,该播种土地了。
勖尔植:勖,勉励。
植:种植桑麻。
督尔获:秋天到了,督促你们收割。
早缫而绪:早点把你们的蚕茧抽成蚕丝。
早织而缕:早点纺你们的线。
字而幼孩:字,原本是名词,但两个名词组合,变动词。
养育。
遂而鸡豚:不但管孩子,养猪养鸡也管,好好养鸡下蛋,好好养猪吃肉。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我们这些小民百姓不吃饭,去开会,还得款待他们啊!这哪里是为百姓谋福利?完全是给百姓增加负担,所以——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怎么能使我们繁衍生息而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呢?
最后一句,郭橐驼说——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类,类似。
柳宗元通过郭橐驼的一番话,就把不会种树的人对待树的做法巧妙移植到治国、为官的道理上了。
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文章的风格,即使到了“文以明道”的阐述“道”的部分,作者仍然不是枯燥的说理,而是通过形象的方式传达了自己的观点,易于被读者接受。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学过《庖丁解牛》的同学都知道,其实这和文惠君看庖丁解牛的过程得到养生的道理一样。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
两者非常相似。
从全文来看,我们也可以明显感受到本文是受庄子庖丁解牛的影响而创作的。
■
参考译文
郭橐驼,不知最初叫什么名字。
他患有伛偻病,耸着背脊,弯着腰,脸朝下走路,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叫“驼”。
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给我取这个名字当然很恰当。
”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
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种植花木以供玩赏以及种植果树出卖水果的富豪人家,都争着接他到家中雇用他。
大家看到橐驼种的树,即或移植,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又早又多。
别的种树人即使暗中观察模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的诀窍,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本事能使树木活得久、生长快,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来让它的本性尽量发展罢了。
大凡种植树木的方法是:它的根要舒展,给它培土要均匀,它带的土要是旧的,给它筑土要紧密。
已经这样做了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