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二单元说课稿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上册《洋务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上册《洋务运动》说课稿

《洋务运动》说课稿《洋务运动》是人教版高级中学历史教材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的第二节。

一、说教材(一)、整体感知: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清政府内部产生了洋务派。

从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

该运动虽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在客观上具有一些进步作用。

(二)、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掌握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理解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正确理解并掌握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能力目标:①通过学生对洋务派与顽固派相同点与不同点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②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原因,使学生掌握由外及内、由表及里,层层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3.思想教育目标①.洋务派和顽固派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根本立场上相同,但在解决内忧外患的政策手段上有所不同。

②.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借以求强求富。

他们既要维护清朝统治,又阻挡不了外国的侵略,最终洋务运动破产。

③.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本国经济的解体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概况。

2.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3.洋务运动的评价。

解决办法:①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所面临的内外形势,引导学生认识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②洋务运动的评价:首先,洋务运动的破坏,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

其次,洋务运动还是有它的进步意义的,表现在: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初中历史说课稿:《中国近代现代史》戊戌变法

初中历史说课稿:《中国近代现代史》戊戌变法

初中历史说课稿:《中国近代现代史》戊戌变法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

“戊戌变法”是新编教材上册)第二章的第七节,内容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地位非常重要。

一方面,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继续: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饱受痛苦和屈辱的同时,希望通过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来寻求救亡图存之路。

但最终,由于维新思想的宣传和变法的措施触及到顽固派利益,变法运动遭到扼杀。

这样的结果,又进一步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反思,为之后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作了铺垫。

另一方面,“戊戌变法”也标志着中国人开始跳出了“中体西用”的迷局,越过学习“器物”的层面,开始学习西方的制度,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又一个重要步骤;同时,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考虑到本课的内容比较多,有变法的背景,兴起,高潮(百日维新),结果,评价等,本课教学准备用两个课时。

第1课时主要解决变法的背景、兴起;第2课时,继续完成变法的高潮、结果以及评价。

为了教学内容、过程的连贯性、延续性,应安排连堂课。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地方,一是康、梁的维新思想。

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

它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它的产生发展也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

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

另外,变法的内容也是重点。

学生通过对内容的学习,可以了解变法的本质,也可以在比较中发现维新思想与变法内容的差异。

从而体会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以及社会改革的不易。

从难点来看,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难点。

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

授课时需要教师精心设问启发诱导,在适当补充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得出正确的认识。

八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说课稿

八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说课稿

八上历史《近代化的探索》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本单元是复习课,教学对象是初中三年级学生,课时预设为2课时,我采用的说课法为“五说法”。

一、说教材1、本单元在教材和中考中的地位:八上中国近代史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另一条是中国各阶层人民的探索史。

本单元是八上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之一,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四件大事,对近代历史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在教材中上承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下启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因如此,也是历年中考的重头戏。

2、本单元的教学目标⑴知识与能力:①了解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②知道“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武昌起义的过程、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③熟记洋务运动的目的、起止时间、代表人物、口号以及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熟记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序幕;熟记孙中山创立同盟会、发动辛亥革命的有关知识;熟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两面旗帜、主要代表人物。

④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学生学会知识结构法(纲要教学法)、图示法、确定主题整合知识等方法浓缩教材;学会用辩证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地看待、分析历史问题,做到论从史出,深刻认识到:在历史问题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相对的进步与局限,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识和理解。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本单元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地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艰辛历程。

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通过本单元的复习,认识到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为下一单元“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做铺垫。

八年级历史中国近代史上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起步教案 岳麓版 教案

八年级历史中国近代史上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起步教案 岳麓版 教案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检索课标基础知识洋务运动1、背景:(1)清内忧外患,迫使一部分地主阶级主动改革。

(2)封建主义的衰落。

(3)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现洋务派。

2、代表人物:(1)中央:奕诉(2)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3、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4、主要内容:(1)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2)后期以“求富”为目标,创办民用工业。

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

(3)筹划海防,建立新式海军。

(4)介绍西方文化,举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5、结果:破产,标志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惨败。

根本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

6、影响:它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为民族自强作了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戊戌变法1、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更严重(社会基础)(2)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3)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与传播(思想基础)2、经过:(1)揭开变法序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

(2)高潮:百日维新①施政纲领: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②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宣布变法③主要内容:经济上:设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和邮电局,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等。

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机构,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

文化上,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

军事上,裁汰旧军,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3、失败: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4、性质和意义: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它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初二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说课稿

初二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说课稿

初二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说课稿(1)教材的分析我们现在复习的初二历史(上)讲述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建国前的近代史知识。

教材围绕两条鲜明的主线,即: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和中国近代化探索的两条主线,每个单元主题鲜明,在编排上既是以时间为顺序,又在内容上层层递进。

这节课复习的是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列强的侵略带给中国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同时又猛烈的冲击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迫使中国向近代化的方向发展。

这是本单元与第一单元的内在联系。

本单元是“中国近代化探索”这条主线的集中体现,是个重点。

它安排了四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这四课呈现出明显的层层推进的特点,即从最初学习西方的工业技术,到追求政治体制的变革,到思想文化领域的自觉性革命。

综合四课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探索不仅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而且也荡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但最终未能使国家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以此引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到底谁能改变中国的命运呢?(2)学生的情况初三学生掌握了一些复习的方法,大多数能根据导学案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复习。

但是,学生对一些史实还是不熟悉,在分析某些问题时不能深入下去,或是不能有深刻的感悟、体会。

再就是不能建立起知识结构和知识之间的联系。

(3)达成的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历史事件的基础知识。

2、熟记洋务运动的评价、百日维新内容、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意义、新文化运动内容及影响。

能力目标:总结面对危机,中国不同阶级探索近代化的措施和结果。

重、难点是知识目标1、2。

我准备采取让学生自主复习为主,通过师生互动,同学合作完成教师设计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本单元的记忆和理解。

(4)教学的设计1、由旧知导入新知。

首先复习第一单元:中国被侵略和中国人抗争的知识点,然后导入本单元,为了救亡图存,各阶级、各阶层进行的近代化探索。

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说课标说教材稿

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说课标说教材稿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说教材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的历史教师,很高兴能参加这次活动。

我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大方面来进行解读。

说课标部分将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两个方面来进行说明,说教材部分将从教材编写特点、教材编写体例、知识结构、内容整合来进行说明,说建议将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发明来进行说明。

一、说课标(一)、本学段的课程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近代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知道救亡图存和实现近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

掌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过程与方法:掌握对历史现象进行归纳、比较和概括,及运用历史眼光来理解、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二)、课程内容:本单元共4课,每一课的课程内容如下:第6课洋务运动: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概况、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

第7课戊戌变法: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第8课辛亥革命: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辛亥革命的史实并认识其历史意义。

第9课新文化运动: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说教材(一)教材的编写特点: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比如《洋务运动》一课,洋务运动的内容是本课课标要求的重点,教材的编排上突出体现了这一方面,不但有大量的文字(正文和楷体小字)描述,更插入了大量的珍贵图片加以说明。

其他方面如洋务运动的背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所以在初中课程标准中作为一般了解即可。

2、预留空间、启发思考拿《戊戌变法》一课来说,戊戌变法的结果最终以失败告终,那么这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原因何在?教材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而是给师生预留了思考空间。

《洋务运动》说课稿

《洋务运动》说课稿

历史《洋务运动》说课稿一、教材与学情分析(一)教材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一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从文明史角度:它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对中国落后封建文明冲击的结果,也是中国主动学习西方近代文明的重要举动。

从近代化的角度: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不断向纵深发展。

从探索史的角度:它是中国先进人士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迈出的重要的一步,为以后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所以说,本课内容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了解它,就难以完全把握整个中国近代史。

(二)重难点课标要求: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必须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做到论从史出,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1.重点: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和民用工业依据:是洋务运动主要内容,中国开始工业化的主要标志,最能体现洋务运动是近代化的开端。

突破:引导学生自学完成课件上的基础知识表格,并展示和讲述,再辅以老师搜集的图片展示,再次从视觉上强化知识点的记忆。

2.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依据:学生对近代化的概念也不是很明确,还没有建立起评价历史事件的标准和方法。

突破:引导学生完成课件上的合作探究,比较洋务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直观体会它所带来的进步。

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老师引导点拨,让学生初步认识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

(三)学情分析1.学习能力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2.学生情况:静宁县是我市的教育强县,阿阳中学又是静宁县实验中学,学生学习能力强,学习习惯较好。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与学情分析,并结合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1)通过将前后知识进行联系和对比学习,培养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思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二单元第4课《洋务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二单元第4课《洋务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二单元第4课《洋务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我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的构思和设计。

一、说课标《洋务运动》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一课,课标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1.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2.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3.通过知识的拓展和深化,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洋务运动的辩证看法。

二、说教材近代中国百余年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两条明显的主线:一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二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洋务运动就是救亡图存探索的开始。

为了挽救日益衰亡的清朝,清朝的地主阶级,掀起了一场旨在“富强”的洋务运动,在“自强”的口号下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在“求富”的口号下创办了民用企业。

建立了新式海陆军,同时兴办新式学校,培养技术人才。

中国由此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一课。

该单元涉及《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的狂潮》、《戊戌变法》、《抗击八国联军侵华》四个课题。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是中国人寻求救亡图存的探索,而《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的狂潮》、《抗击八国联军侵华》则是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及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纵观整个单元内容,明确本课在单元中引领和标杆的地位。

《洋务运动》教材内容包括三部分:洋务运动的兴起、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全面介绍了洋务运动的背景、时间、目的代表人物、内容,客观全面地分析评价了洋务运动。

从地位上讲,这一课在知识呈现上被安排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之后。

从洋务运动开始,经戊戌变法,继而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这一主线的开端,从此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因此,它在整个章节中有着承上启下的关联作用,不了解它,在宏观视野上就难以完全把握整个中国近代史演变的走向和脉络。

高中历史说课稿3篇 (2)

高中历史说课稿3篇 (2)

【精选】高中历史说课稿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说课稿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历史说课稿篇1一、教材地位新编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共有8节,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这个阶段,是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

教材主要涉及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国人民的抗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等方面内容。

头绪多,内容丰富。

《洋务运动》是本章的第二节。

洋务运动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产生,进行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习本节教材,有助于理解以后教材中涉及的中国近代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抵御外来侵略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洋务派、顽固派、洋务运动的时间、主要代表、口号、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等基本内容。

2、德育目标:通过对洋务运动发展过程的了解,认识顺应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过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3、能力目标:通过对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的归纳,培养学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事物异同的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内容和失败原因。

难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

四、教具:学生学习提纲,自制课件。

五、教学方法主要采取“导读—共析—巩固”的互动式教学方式。

教师以设疑、析疑为主;学生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为主。

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多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4课洋务运动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4课洋务运动说课稿新人教版
(5)对课程学习的影响:
学生的知识背景、能力水平和素质状况对课程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针对学生知识层面的差异,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在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史料进行论证,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5.洋务运动影响
-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创造了条件。
-增强了民族意识:洋务运动使中国人民认识到自身的落后,激发了民族自强意识。
-为戊戌变法奠定基础:洋务运动的失败促使一些有识之士寻求更深刻的变革,为戊戌变法创造了条件。
6.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关系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为后来的近代化进程奠定基础。
-洋务运动虽然未能实现国家现代化,但为中国近代化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在面临列强侵略时,寻求自我发展和变革的历程。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洋务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考能力。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洋务运动的理解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成果展示来评价。
(2)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如历史地理信息系统(GIS)、时间线软件等,帮助学生梳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与洋务运动相关的史料,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具体实施如下:
1.在讲解洋务运动基础知识时,结合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对洋务运动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提出改进学习的建议。

中国近代史的说课稿人教版

中国近代史的说课稿人教版

中国近代史的说课稿人教版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中国近代史这一重要课题。

中国近代史,通常指的是从鸦片战争开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直至最终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的英勇事迹。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与重大事件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标志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840年的鸦片战争,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更使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此后,中国历经了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每一次的变革与抗争都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命运。

二、思想觉醒与文化变迁在外来势力的冲击下,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到戊戌变法的维新思想,再到新文化运动的“德先生”与“赛先生”,中国人民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积极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和思想,为国家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三、社会矛盾与革命斗争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斗争的时代。

封建统治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推动了一系列革命斗争的爆发。

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到北伐战争统一中国,再到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走向了新中国的诞生。

四、历史意义与启示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段屈辱与抗争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历史。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坚持独立自主,才能不受外来侵略的欺凌;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使国家强盛;只有紧密团结,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

结语: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过去,更能从中汲取力量,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新人教版

202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新人教版
d.学生应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访问博物馆或历史展览,亲自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文物和资料,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
教师在课后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解答学生的问题,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提高对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和认识。
作业布置与反馈
1.作业布置:
a.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编写一篇关于戊戌变法的简要报告。
d.《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作者:鲁迅):这篇文章分析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教训,对于学生思考戊戌变法的教训具有重要启示。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a.让学生进一步阅读戊戌变法的相关史料,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史实掌握能力。
b.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探讨如何避免类似的历史悲剧重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a.推荐阅读《中国近代史》(作者:梁启超),该书详细介绍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包括戊戌变法在内的各种改革尝试。
b.观看历史纪录片《戊戌变法》,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c.阅读《近代中国的变革》(作者:陈独秀),该书探讨了中国近代化的各种变革,包括戊戌变法在内。
d.访问博物馆或历史展览,亲自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文物和资料。
g.作业与测试:布置相关作业和进行课堂测试,及时了解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掌握情况,为教学反馈提供依据。
h.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戊戌变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课后辅导,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相关知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戊戌变法》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我国在近代化进程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戊戌变法的奥秘。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辛亥革命》说课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辛亥革命》说课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辛亥革命》说课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一、说教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中的第3课。

是在学生学习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就中国近代化艰难历程的又一段新的历史体验。

本课与教材前两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下一课《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办兴中会,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同盟会的建立以及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意义。

重点体现方案:通过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的内容,对比媒体展示的“兴中会成立简表”,自己设计“同盟会成立简表”。

教师强调同盟会成立的意义,并通过讨论探究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革命是成功的。

但革命果实又被袁世凯窃取,革命又是失败的。

因此,学生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难点突破方案: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目标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以完成目标的和未完成的目标,再结合辛亥革命的结局,从而认识到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

三、说教法针对本课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学,采取提问讨论、分析综合、、创设情景、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和观察图片,了解辛亥革命过程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重要事实和取得的重要成果,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认识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

初中历史《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说课

初中历史《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说课

初中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说课一说教材【教材地位】近代化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第二条鲜明的主线。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与探究,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认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虽然历次学习西方的活动都没有取得成功,但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中国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都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二说学生本节课教学对象是初三年学生。

经过三年的学习,不仅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而且形成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并能形成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但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三说学法我们常说:“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通过课前搜集资料法、指导阅读法,学会如何从课本、网络等各种渠道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学会利用相关信息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_辛亥革命(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_辛亥革命(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说课稿)宁夏银川市贺兰县第三中学周学军今天我为大家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8课《辛亥革命》。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大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实质性的一步。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新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如下: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

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运用层次。

本课教材安排了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的内容。

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引导学生建构辛亥革命的历史轮廓。

(识记理解能力)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观虚拟辛亥革命纪念馆,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过程。

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理解辛亥革命的革命纲领;通过列举大事年表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建立的史实。

通过历史图片、文字或表格材料设置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继承和弘扬革命先驱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华”的高度责任意识,树立为民族的振兴而矢志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说课稿新人教版

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说课稿新人教版

《中华民国的创建》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中华民国的创建>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今天的说课。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三课内容。

帝国主义的侵略加重中国民族危机.给中国,人们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它也冲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中国开始向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的方向发展。

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迈出了近代化探索有实质性的一步。

中华民国的创建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两大果实,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心理上: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主要在于他们爱听历史故事,应把握住这一一点,尽量用故事性的语言将问题说明白。

生理上:青少年不免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 -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见解。

三、目标分析1、说学习目标根据本课教材和内容的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民国成立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知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内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分析归纳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体会民主革命的艰难性和曲折性;认识到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说重、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3、说学法、教法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设疑解惑--引导互动”的教学模式,通过情境再现、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初中八年级历史中国近代史上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起步名师教案 岳麓版

初中八年级历史中国近代史上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起步名师教案 岳麓版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检索课标基础知识洋务运动1、背景:(1)清内忧外患,迫使一部分地主阶级主动改革。

(2)封建主义的衰落。

(3)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现洋务派。

2、代表人物:(1)中央:奕诉(2)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3、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4、主要内容:(1)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2)后期以“求富”为目标,创办民用工业。

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

(3)筹划海防,建立新式海军。

(4)介绍西方文化,举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5、结果:破产,标志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惨败。

根本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

6、影响:它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为民族自强作了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戊戌变法1、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更严重(社会基础)(2)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3)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与传播(思想基础)2、经过:(1)揭开变法序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

(2)高潮:百日维新①施政纲领: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②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宣布变法③主要内容:经济上:设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和邮电局,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等。

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机构,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

文化上,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

军事上,裁汰旧军,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3、失败: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4、性质和意义: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它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第二单元复习近代化的起步

第二单元复习近代化的起步

二 说学生
•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 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 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 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 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 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 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
三 说教学方法
1.列表比较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列表比较 四次探索运动:通过本单元四个历史事件 的分析比较,使学生准确条理地理解中国 近代化的探索是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 浅入深的。 2.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相结合 3讲解法:针对教材重点部分和疑问部分教师 着重讲解并补充相关材料,使学生能够理 解并掌握,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 • • •
(2012年佛山) 1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轮船招商局(图略) 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于上海。轮船由最初的3艘增 至1877年的30多艘,在各个口岸设有分局27处。从 1873年(同治十二年)到1877年(光绪三年),总盈 利1221000两白银。 • 材料二 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这一词 语词语本身出自儒家经典著作,在19世纪60年代,用 来指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的文明。 •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材料三 到甲午战争之前,企业总数已达60多个。这些 企业,多有拒洋动机,少数还能办出成绩,在不知不觉 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
2 过程与方法
•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 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 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 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艰辛历程。 • (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 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 (3)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的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探讨辛亥革命的历 史意义。 (4)了解新文化运动在
近 代 化 的 探 索
教材编写意图
地主阶级洋务派
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
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 的封建统治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 立宪
辛亥革命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民主共 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7课内战烽火
近代化的起步
3课左宗棠收 复新疆
侵略与 反抗
1、2、4、5 课列强侵华
代 史 学 习 主 题
19、20、21、22
内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构
历史意 义
戊戌变 法 洋务运 动 近 代 化 的 探 索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 动
承担起自 己的责任
自觉守法 ,维护社 会秩序
立体式整合教材
近 代 化 的 探 索
四、立体式整合教材
作用
空前思想大解放运 推翻了清朝统治, 使民主共和观念 动,为马克思主义 传播准备了条件 深入民心
教 师 主 导
结合建议运用学案导学来落实教学
发学案 先自学 情境导 入,认 定目标 联系生 活,拓 展提升
盘点收 获,方 法归纳
学 生 自 主
自主学 习,合 作交流
组际展 示,质 疑解难
近 代 化 的 探 索
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背 景 辛 亥 革 命 经 过 组织基础: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军事基础:各地武装起义
武昌起义 各地响应,清政府瓦解
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袁世凯窃权
1912年3月袁在北京
就任临时大总统
性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辛 亥 评 革 价 命 功绩: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 局限性(失败之处) 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没有使中国走上民主富强的道路 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
中国人民 的抗争、 探索史
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
(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一、近代史目标
能够初步阅读、理解和 归纳一些基本的历史材 料,从不同角度思考和 解释历史问题。
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 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 现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 发展的基本线索。
认识中国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根本原因,抗击 外来侵略、捍卫国 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是中华民族的优良 传统;树立民族自 尊心和自信心,增 强爱国主义情感, 知道没有中国共产 党就没有新中国。
兴起
内容
口号 目的
作用
评价洋务运动
洋务派 主观目的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 摆脱内外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清政府败于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 军覆灭,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封建制度的腐朽才导致中国落后,洋务派 不但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反而力图维护 第一,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 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第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 养了技术力量。 第三,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 辟了道路。
(横向整合)
学习西方 的政治制 度
学习西方 的思想文 化
近 代 化 的 探 索
民主科学 四提倡四 反对
为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的 传播创造条
(纵向整合)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由器物而制度而文化心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而出新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图 图
新文化 运动
近 代 化 的 探 索
新文化运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追求民主和科学)
洋务运动
时间:19世纪60到90年代 人物:中央---奕訢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创办民用工业 筹划海防 ---南海、北洋、福建 创办新式学堂 ---京师同文馆(第一所正规学校) 自强---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求富--- 创办民用工业 强兵富国,摆脱内外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客观上为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 代化开辟了道路。
新文化运动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追 求民主和科学
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寻求 新的出路的过程。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挽救中国的命运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教材分析 教材编写体例(一) 中国地主阶级、资产阶
级不断进行经济、政治和 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 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 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 近代社会转型。
近 代 化 的 探 索
五、教学建议
体现学 生主体 地位
落实能 力目标
落实情 感态度 价值观
教 学 建 议
鸦片战争(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中华民族 中 国 近 代 史 的屈辱史
中法战争(1883—1885)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 日本侵华战争(局部侵华1931—1936;全面侵 华1937—1945)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中 国 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 近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代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化 的 激进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 探 无产阶级(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 索
单 元
教材分析 教材编写体例(二)

近 代 化 的 探 索
11、12、13课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第15课宁为战死鬼,
国共合作,国共对峙
不做亡国奴
16课血肉筑长城 10课五四运动和 中共的成立 6、7、8、9课
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兴起
中华民族的 抗日战争 人民解放战争 的胜利 经济、科技与 近 思想文化
败因:
没有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背景: 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 开始时间: 1915年
新 文 化 运 动
前期
标志: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 年》,成为主要阵地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旗帜: 民主和科学
基本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意义(性质、作用)
后期
十月革命后,转向宣传马克思主义,为 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四次探索的比较:
运动名称 时间 原因 政治派别
主张、内容
洋务运动
十九世纪60 -90年代
戊戌变法 1898年
辛亥革命 1911年
新文化运动 1915年
清政府内 外交困
甲午战败,民 认清只有推翻清 反对尊孔复古 族危机加重 政府才能救中国 的逆流
地主阶级洋务 资产阶级维 资产阶级革 派 新派 命派
师以长技 变法维新
洋务运动 实际结局
洋务运动 破产原因 洋务运动 积极作用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壮大 背景 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宣传和传播 组织基础:保国会的成立,呼吁救国,宣传变法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戊戌变法
(1898年) 内容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历史意义 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进步的知 识分子
推翻清朝统治, 前期:民主、科学 建立民主共和国 后期:马克思主义
领导人 性质
李鸿章、曾 国藩等
地主阶级领导 的自救运动
促进了民族资本 主义的产生和发 展。
康有为、梁 启超等
孙中山
陈独秀、李大钊 等
进步知识分子领导 的思想解放运动
资产阶级领导 资产阶级领导 的民主革命 的变法运动
有利于中 国资本主 义的发展
“研、煮、论”活 动
第二单元
诸城市辛兴初中 王君
说课标
近 代 化 的 探 索
一、课程目标
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 概念,丰富的历史想 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目 的 目标
总 目 标
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 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 展的、历史发展是有 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 观,学习客观地认识 和评价历史人物、历 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六、评价建议
过程与方 法
知识、历史技 能和情感态 度价值观
教 学 评
近 代 化 的 探 索
七、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图片展 示 影像资 料
导学稿 材料
积极性
教材相 关链 接
教 学
社区 活动
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情感态度 价值观
第二单元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1)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 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 课程标准 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有新中国,坚定为中华民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对本单元的要求 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1)评价洋务运动在中 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 知道武昌起义。 作用。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 (2)认识戊戌变法对中 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