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两汉政论散文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4-2 两汉诗歌散文 复习总结

古代文学4-2 两汉诗歌散文 复习总结

5
述行赋
融会古今,抒发历史沧桑感。
刘歆 《逐初赋》 汉代纪实性述行赋开山之作 经三晋旧地,借晋平公以后的一系列事件之古,讽西汉哀帝朝时期社会衰落之今。 衰世之作,叹治乱。 班彪 《北征赋》 经周秦旧地,正逢乱世:西汉灭亡,新王朝尚未建立。 把自身的坎坷和百姓的疾苦联系在一起 乱世之作,叹兴亡。 班昭 《东征赋》 承平之世,游历成周故地,,从孔子、子路等前代圣贤的联想中,感受人之不朽,表达“身既没而名 存”这样人生价值实现的问题。 蔡邕 《述行赋》 桓帝时期,五位宦官封侯,蔡邕在不情愿之下被征调去京。 从陈留到偃师,经先朝故地,情绪波动越来越强,期限联想到一些君臣之间的危机,但不严重,到 达偃师之后,想到太康失政、东周王朝的危机等等,作者情绪变得沉痛激愤。 主要着眼点在国家和人民,而不是自己的际遇 衰世之作,叹治乱。
6
汉 散文
两汉政论文的特点: 1、和政治紧密联系,但不是阿谀、顺从,而是批评和指导。 2、文章发自肺腑,感情真挚,艺术表现有气势、有力量。(理直气壮、仗义执言) 3、形式华美,词藻漂亮。排比、对偶、夸张、音节铿锵有力。
西汉
历史散文:
司马迁 《史记》 (《太史公记》《太史公书》)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传主也有例外:孔子没有侯爵、陈胜自立为王而都被列入世家、项羽没有天子称号而列入本纪。原 因有:历史贡献大、正义、作者本人与之惺惺相惜。
贾谊有浓郁的战国策士遗风(纵横捭阖、善于夸张和渲染、以气势征服人) 1、是通过鲜明的对比,造成巨大情感落差。如《过秦论》
秦兴盛时孙万代为天子的愿望 秦三世而亡
陈胜起义军的平庸
六国诸侯军队的强大
2、是凸现气势:文字信息量大、以情感相驱动。 3、深重的忧患意识和积极参与现实的精神。

东汉政论散文代表作

东汉政论散文代表作

东汉政论散文代表作东汉(25年至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辉煌的汉文化在中国发展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政论散文。

它既抒发着作者的感情,也反映出当时时局及其所发生的变化。

政论散文是东汉文学史中重要的文学形式,其代表作品包括《经学纪要》、《淮南子》、《汉书》、《尚书》等等。

新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滋养了政论散文的发展。

新政府提出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参与以及运用理论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型思想。

因此,当时的政论散文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它既反映出对时局的体察,也表达了对于社会和时局变革的看法。

汉代政论散文代表作《经学纪要》由马祖洛编纂,是当时最流行的政论散文之一,它把两汉时代的道学思想与现实社会环境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政治思想。

《经学纪要》实际上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多角度的政治指导性文献,包括对正义、公正、民生保护等政治理念的讨论。

另一本政论散文作品《淮南子》由商鞅创作,是汉代最重要的政治思想著作,它探讨了政治、道德、军事、教育等一系列政治问题。

《淮南子》提出了积极的政治观点,提倡国家以统一、调和、协调的方式处理政治事务,鼓励个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来改善社会形势。

《汉书》与《尚书》是古代官方档案的缩影,它们反映出当时的官方政策,是东汉时期官方政策思想的缩影。

《汉书》写到“民有信任,则君政稳定;民有庆贺,则君政祥和”,论述了当时政府应当如何争取民心,运用民众的智慧来促进社会和谐。

《尚书》则把“忠诚”作为官吏们做事的基本原则,并认为官员应当端正其言行,保持中立和公平,为实现政府的统治而努力。

从上述可以看出,东汉政论散文代表作品,既反映出道学思想,倡导政治秩序,也反映出对时局的体察和反映,对当时社会及时局变革的看法,丰富了汉文化的内涵。

在当代社会,我们仍可以从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思考,从中感悟出作者智慧的精髓,以及历史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

两汉散文

两汉散文

贾谊创作
内容: 内容:总结秦亡原因 汲取秦末农民起义教训 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 为巩固完善新政权提出主张 代表作: 过秦》《陈政事疏》 》《陈政事疏 代表作:《过秦》《陈政事疏》 论积贮疏》 《论积贮疏》
《过秦》 过秦》
内容:过秦+主张 内容:过秦+ 特点:铺排,对照, 特点:铺排,对照, 比喻众多 气势奔放, 气势奔放,富丽壮美
多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说理保存之功多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说理保存之功文章排比铺张颇受辞赋影响文章排比铺张颇受辞赋影响55一史传散文一史传散文11汉书汉书22吴越春秋吴越春秋越绝书类小说类小说二政论散文气势逊于西汉二政论散文气势逊于西汉11王充论衡论衡22王符33仲长统仲长统三其它散文三其它散文11蔡邕碑文
《陈政事疏》 陈政事疏》
又名《治安策》 又名《治安策》 万言书之祖” 长篇政论文 “万言书之祖” 内容:陈弊+ 内容:陈弊+主张 特点:眼光敏锐,情感强烈, 特点:眼光敏锐,情感强烈,动人心魄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 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背理而伤 道者,难遍以疏举” 诸侯之害, 道者,难遍以疏举” 诸侯之害,匈奴 侵扰, 侵扰,粮食储备不足
陆贾
楚人 “有口辩士” 有口辩士” 刘邦:“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 刘邦: 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 《书》!” 陆贾: 居马上得之, 陆贾:“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 乎?” 刘邦: 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 刘邦:“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 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 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
贾谊生平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书》本传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书》 》《汉书 洛阳人 年少才高 屡遭排挤 受馋而贬 吊屈原赋》 长沙王太傅 贾长沙 《吊屈原赋》 梁怀王太傅 怀王坠马而亡 自伤为傅无状” 33岁 “自伤为傅无状”抑郁而终 33岁

汉代论说散文[全文5篇]

汉代论说散文[全文5篇]

汉代论说散文[全文5篇]第一篇:汉代论说散文汉代论说散文第一节汉初论说散文一、贾生《贾生》八篇。

(《汉书·艺文志·儒家类》)文帝时则有颍川贾生,尝借景为喻,言治乱之道.名曰《至言》。

其后每上书,言多激切,善指事意.然不见用。

所言今多亡失,惟《至言》见于(汉书)本传。

(《汉文学史纲要》第七篇《贾谊与晁错》)臣个敢以久远谕,愿借秦以为谕、唯陛下少加意焉。

夫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绝息。

至秦则不然。

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赋敛重数,百姓任罢,赭衣半道,群盗满山,使天下之人戴日而视,倾耳而听。

一夫大呼,天下响应者,陈胜是也。

秦非徒如此也,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又为阿房之殿……为驰道于天下……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秦以熊焘之力,虎狼之心,蚕食诸侯,并吞海内,而不笃礼义,故天殃已加矣。

……《至言》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又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吏,与之驰驱射猎.—日再三出.臣恐朝廷之解弛,百官之堕于事也,诸侯闻之,义必怠于政矣。

……今功业方就,名闻方昭,四方乡风.今从豪俊之臣,方正之士,直与之日日射猎,击兔伐狐,以伤大业,绝天下之望,臣窃悼之。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臣不胜大愿,愿少衰射猎,以夏岁二月.定明堂.造大学,修先王之道。

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然后唯陛下所幸耳。

……《至言》(《至言》)雄肆之气,喷薄横出,汉初之文如此。

昭宣以后,盖希有矣,况东京而降乎!(姚鼐《古文辞类纂》)(《至言》)大旨谓国家广益,在贤士纳忠。

欲得忠益,则在平时尊礼以养士气。

如秦以极盛而速灭者,不闻忠告也。

所以然者,暴士故也。

盖礼士为中主,为当日与方正之士驰猎而发也。

若只作谏猎书看,失之千里。

云合澜回,每回目眩然眼豁。

(浦起龙《古文眉诠》古厚而发辉丽之色,矫健而涵博大之规。

《吕览》、《韩非》之流,文章尚未与著书分途。

(《骈体文钞》卷一一谭献评)《贾子·先醒篇》:“君好谄谀而恶至言。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代文学-两汉散文和辞赋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代文学-两汉散文和辞赋

11
贾谊的论说散文以《过秦论》最著名,最富 文学色彩。它分上、中、下三篇,基本内容 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 秦灭亡之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 异也。”
其写作目的是总结秦王朝的灭亡教训,所谓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为巩固汉王 朝的封建统治而提供借鉴。
2019/5/30
12
2019/5/30
19
晁错(前200——前154)
2019/5/30
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汉 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 太常掌故,奉命从济南伏生 受《尚书》,迁博士,拜太 子家令,举贤良文学,对策 高第。景帝即位,迁御史大 夫,请削藩,吴楚七国反, 被腰斩于西安东市。他的著 名政论文有《贤良文学对 策》、《论贵粟疏》等。
2019/5/30
10
贾谊文学成就主要在辞赋和政论散文
其赋今存5篇,皆骚体。代表作有《吊屈原赋》 和《鵩鸟赋》。
《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散文共 58 篇,收录于 《新书》。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题 政论文,如《过秦论》;一类是就具体问题所写 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还有一些是杂论。
2019/5/30
这篇赋对比鲜明,感情激切,堪称汉初赋的代表之作。
2019/5/30
18
《鵩鸟赋》则采用人禽问答体,叙写作者对人生 祸福无常的深沉的哲理思考:“祸兮福所倚,福 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德人无 累,知命不忧。细故蒂芥,何足以疑!”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 ‘鵩’。贾生既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 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2019/5/30
6
汉大赋的发展,一般分为三期

郭沫若称汉代政论散文

郭沫若称汉代政论散文

郭沫若称汉代政论散文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在文学创作中致力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

他特别擅长写作政论散文,其中尤以对汉代政论散文的探索和阐述较为突出。

郭沫若认为,汉代政论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座高峰,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思想内涵。

下面将从汉代政论散文的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汉代政论散文广泛涉及政治、军事、经济、道德、人伦等各个方面的话题,内容丰富多样,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具,为后世政论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郭沫若认为,汉代政论散文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汉代政论散文注重对时事政治的评论和批评。

汉代处于中国历史上的过渡时期,社会变革和政治斗争频繁,这为政论散文提供了充分的素材和背景。

作者通过对时事的观察和思考,对朝廷政策的分析和评价,展示了较高的政治洞察力和批判能力。

其次,汉代政论散文重视对道德和人伦的探讨。

汉代儒家思想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政论散文往往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将其吸收和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讨论中。

此外,政论散文也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人伦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伦理的关注。

汉代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司马迁的《史记》。

郭沫若称《史记》最初是以"B、官吏志"为规范的,这是因为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强调政治文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治理的根本,必须通过对历史和政治的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对时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指导。

《史记》是一部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巨著,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研究价值。

此外,汉代政论散文还有其他一些重要作品,比如贾谊的《过秦论》、杨震的《志士论》等。

《过秦论》是贾谊写于公元前124年的一篇政论散文,主要批评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已、骑劫横行的状况,并提出了以秦国为帝王中心的统一中国的主张。

《志士论》是杨震的一篇政论散文,强调了忠诚和诚信的重要性,为后来的很多政论散文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两汉散文

两汉散文

一、秦代散文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

“车同轨,书同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由于秦王朝的极端专制和愚民政策,也使思想文化受到极大的摧残。

短促的秦王朝,文学上没有多大成就。

刘勰说:“秦世不文”(《文心雕龙•诠赋》),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汉文学史纲要》)李斯(?~前208),秦代政治家、文学家,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

曾官至丞相。

其议论风发、文采丰富的散文实为秦统一以前所创作,代表作品为《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又名《上秦王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是谏劝秦王取消错误的逐客令而要有气量容纳人才的一封奏章。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以下作者紧紧抓住秦王心理,从“跨海内、制诸侯”的远大政治目标出发,说明用客之利、逐客之害,批驳逐客的错误主张。

文章首先铺陈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国君重用客卿使秦富强的史实,说明任用客卿于秦有利。

接着,铺陈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对异国色乐珠玉唯美是用的事实,以小喻大,说明为实现统一天下的远大目标,对于比色乐珠玉宝贵得多的客卿更应唯贤是用。

最后,指出逐客之害。

文章末尾,对上述三层内容加以概括。

全文铺陈排比,比喻形象生动,气势充沛,音韵铿锵,文采斐然,既富有战国纵横家说辞的特色,又开启汉代辞赋铺叙藻饰的特色,是一篇趋向骈偶化的政论散文,被后人誉为“骈体初祖”。

秦朝建立后,李斯写了一些歌功颂德的刻石文(如《琅邪台刻石文》、《会稽山刻石文》等),具有法家辞气,清峻峭悍,质朴浑壮,铺张尽致,对汉魏以后的碑铭文体有一定影响。

二、西汉政论散文西汉散文主要有史传散文、论说散文、书信体散文等。

(一)汉初政论散文两汉政论散文以西汉初期成就最高。

刚刚建立的汉王朝需要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并面临着长期战乱导致的经济凋敝、外族威协、政治制度革新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这对催生优秀的政论散文有内在关系。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 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 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 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 避患者何不为也?
文风方面
鲁迅评价:汪洋辟阖,
仪态万方,
《论语》言简意赅 晚《周墨诸子》子讲莫究能逻辑先也。
《孟子》言辞雄辩 《庄子》想象奇特
《荀子》论证缜密 《韩非子》犀利峻峭
汉代散文
政论文 :贾谊 史传文 :司马迁、班固 汉赋 :司马相如 、班固、张衡等 《史记》作者司马迁创造的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在汉以 后一直是历代王朝正史所沿用的体制。 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魏晋南北朝散文
特征: ①在内容上抒情色彩越来越浓,表达社会政治见解和抒发个人感慨往往密 切结合。(写山水景物的散文、抒情小赋) ②在形式上骈偶化倾向逐渐明显,更加讲求遣词造句的艺术技巧,体裁愈益 多样化。(骈文)
代表作家: 魏 曹氏父子 魏晋 阮籍、嵇康 东晋 王羲之、Fra bibliotek渊明 南朝 鲍照
三峡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汉赋
赋的特点:体物写志,注重铺陈,词藻华美,色彩绚丽。 在发展中它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华丽的辞藻,夸
张的手法,因而丰富了自己的体制。正由于赋体的发展与楚 辞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把辞赋连称。
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最 早写作赋体作品的是战国后期的荀子。宋玉也有赋体作品, 如《登徒子好色赋》等。

第二章汉代政论、散文

第二章汉代政论、散文
11
西汉前期散文有战国纵横家遗风,排比
铺陈,畅所欲言,酣畅淋漓;内容上主 要总结秦亡教训。 武帝时代,国家强盛,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文化繁荣,思想渐趋一统,此时 文章,思想上依经立义,内容上天人感 应,灾异谴告;文风也渐由前期凌厉纵 横、奇伟瑰丽变为典奥博雅,徐迂雍容。 此时期主要散文家有董仲舒、刘向、桓 宽等。
16
第三节 《论衡》和《潜夫论》
东汉时期谶纬流行,“诡为隐语,预决吉
凶”。光武帝刘秀以图谶之助做了天子,谶纬 在东汉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文人大都皈 依君权与神学。较出色的文章家都是不提倡 以至反谶纬的,代表人物是桓谭、王充。 东汉和、安之后,皇帝都年幼即位,宦官外 戚交替专权,豪族地主亦兴起,他们垄断仕 路,破坏了“经明行修”的选士标准。于是 清议遂起,终于酿成了党锢之祸。此时文人 思想渐趋通脱,有调和儒道倾向。文多愤郁 17 不平之气。
9
西汉散文中成就较高的还有 董仲舒(前179—前104), 西汉著名思想家,今文经学大 师。武帝元光三年(前134), 他在《贤良对策》中,提出了 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 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著 作,今存《春秋繁露》82篇, 《举贤良对策》3篇。 董仲舒像
(图5)
10
刘向(前77?—前6) 字子政,本名更生,楚元王 刘交四世孙。历仕宣、元、 成帝三朝,官至中垒校尉。 曾领校宫廷藏书,“每一书已, 刘向像(图6) 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撰成《别录》。其著作,有《洪范五行 传论》,及一些奏疏如《极谏用外戚封 事》、《谏营起昌陵疏》、《复上奏灾 异》 等。内容上讲天人感应。
第二章 汉代散文
文必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诗必盛唐
1
第一节 西汉散文

2两汉政论散文

2两汉政论散文
一是多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来说理, 文风新奇瑰丽。
二是行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铺叙张扬,语言重修饰整饬。
文中排比、对偶句比比皆是。它与陆贾、贾 谊等人的文章一样,对后世骈体文的产生起 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其他书信体散文
邹阳的《上书谏吴王》与《狱中上梁 王书》 董仲舒的《贤良对策》、《春秋繁露》 司马相如的《难蜀父老》、《谏猎 疏》、《喻巴蜀檄》 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 杨恽的《报孙会宗书》
下篇,指陈子婴不才、君臣离德、士民不附, 得出“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的结论。
开创了中国古代散文中“史论”体裁的先河。
《过秦论》(上)写作特色
1、叙议结合 2、铺垫对比鲜明 3、多用排比、对偶、比喻、夸饰,语 言极富文采,感情充沛,行文气势磅 礴。 “西汉鸿文”(《汉文学史纲要》)
二、晁错的散文
《狱中上梁王书》
此文博引史实,巧设比喻,铺陈排比, 辞藻富丽,有辞赋化的倾向。
“苏秦相燕,人恶之于燕王,燕王按剑而怒, 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 侯,文侯投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 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第二节 西汉中后期
西汉中后期:武帝即位以后。 背景:中央集权加强,儒术独尊,思 想比较僵化。 散文特色:依经立义,讲说灾异,论 证君权神授、专制合理,征引繁复, 文气迟缓,思想禁锢。 代表作品:董仲舒《春秋繁露》、 《贤良对策》;刘向《谏营起昌陵疏》 等
其子刘歆编成《七略》。
刘向的《列女传》、《新序》与
《说苑》
杂举前代群书轶闻琐事 编录而成的三本历史故 事集,是汉代记事散文 的代表作。
三本书中所列举的故事 有不少极具文学色彩, 以其强烈的故事性与戏 剧性而为人们所喜闻乐 道。
《列女传》中的“洁妇

第二编第二章 西汉政论散文

第二编第二章 西汉政论散文

二、贾谊的政论文 贾谊( 200- 168) 西汉洛阳人。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刘熙载《艺概文概》 贾生谋虑之文, 刘熙载《 艺概文概》:“ 贾生谋虑之文,非策士 所能道;经制之文,非经生所能道。汉臣后起者, 所能道; 经制之文 ,非经生所能道。 汉臣后起者, 得其一支一节,皆足以建议朝廷,擅名当世。 得其一支一节,皆足以建议朝廷,擅名当世。 然熟 若其笼罩群有而精之哉! 若其笼罩群有而精之哉!” 1、史论文 过秦论》三篇,独立成篇史论文章之先河。 《过秦论 》三篇, 独立成篇史论文章之先河。 (作 品选p257) 品选p257) 开篇“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开篇“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 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并吞八荒之心。”
2、董仲舒 天人三策》 (1)《天人三策》: 董仲舒自小修习《春秋》 景帝时已立为《春秋》 董仲舒自小修习《 春秋》, 景帝时已立为《春秋》 博士,弟子众多,乃当世大儒。 博士,弟子众多, 乃当世大儒。汉武帝元光元年的 一次贤良策问中,董仲舒根据《公羊春秋》学说, 一次贤良策问中, 董仲舒根据《公羊春秋》学说, 在对策中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和“罢黜百家, 在对策中提出了“ 天人感应 ”学说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 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 独尊儒术”的主张。《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 载董仲舒对策,第三策最后说: 载董仲舒对策,第三策最后说:
钱钟书认为是“小眚” 今乃读之只觉横梗板障, 钱钟书认为是“小眚”:“今乃读之只觉横梗板障, 拆散语言眷属,对偶偏枯杌陧” 堆迭成句, 拆散语言眷属,对偶偏枯杌陧”。“ 堆迭成句 ,词 肥义瘠。”“此论自是佳文 小眚不掩大好, 此论自是佳文, 肥义瘠。 ”“此论自是佳文 ,小眚不掩大好, 谈者 固毋庸代为饰非文过也。 四者一意, 固毋庸代为饰非文过也 。 ” “ 四者一意 , 任举其 似已畅足,今乃堆叠成句,词肥义瘠。 二,似已畅足,今乃堆叠成句,词肥义瘠。” 古文观止》看法不同:四句只一意, 《古文观止》看法不同:四句只一意 ,而必叠写之 盖极言秦先虎狼之心,非一辞而足也。 者,盖极言秦先虎狼之心,非一辞而足也。P233 参看吴承学师《过秦论:一个文学经典的形成》 参看吴承学师《过秦论:一个文学经典的形成 》, 文学评论》2005年第 年第3 《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

一、两汉散文之政论散文

一、两汉散文之政论散文

2、东汉政论散文
②仲长统
仲长统之文或针对图谶迷 信、或针对社会风尚、或 针对外戚宦官,批判锋芒 几乎遍及社会现实的各个 方面,表现出士人与政权 的疏离、国家意识的淡薄 和个人意识的强化。风格 上,言辞锋利,骈俪色彩 很浓,具有工丽整齐的特 色。
2、东汉政论散文
东汉时期的政论散文创作继承了西汉散文的 传统,又独具特色,直接开启了魏晋南北朝 文学。 东汉政论文以王符的《潜夫论》、仲长统的 《昌言》、崔瑗的《政论》等著作为代表。
2、东汉政论散文
这些作品: 在内容上,以理性精神,对社会黑暗现象和 官方统治思想的尖锐批判,形成了批判性政 论散文。 在风格上,作者继承了西汉散文一直发展着 的骈偶化传统,文章更为整齐工丽。
1、两汉散文之西汉政论散文
(3)晁错
在夹叙夹议过程中,作者还有意插入抒情之笔。如写 农夫之苦时,作者以同情的语调写出:“有卖田宅, 鬻子孙以偿责者矣”;写奸商害农时作者又道:“此 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这里不仅 夹叙夹议,而且抒发了自己的爱憎感情,具有一定的 感染力量。 作者还多用对比手法。如古今对比,五谷与金玉对比, 农民与商人对比,车骑法与入粟拜爵的主张对比,等 等。通过对比来论证问题,能够找出差异,突出利弊 和优劣,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3)晁错
②《论贵粟疏》赏析 西汉建国初期,汉高祖刘邦由于采取了罢兵归家、 抑制商人、轻徭薄赋等一系列措施,使秦朝末年 因连年战争而遭到严重破坏的农业生产逐渐得以 恢复。文帝即位后继续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重视农桑,促进了农业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但 由此也产生了因商业发展而导致谷贱伤农,大地 主、大商人对农民兼并侵夺加剧,大批农民流离 失所,阶级矛盾日趋激化的社会现象。

万言书之祖的长篇政论散文

万言书之祖的长篇政论散文

万言书之祖的长篇政论散文《治安策》,是西汉文学家贾谊创作的一篇政论文,被称为万言书之主。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

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夫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机孰急?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勿为可也。

乐与今同,而加之诸侯轨道,兵革不动,民保首领,匈叙宾服,四荒乡风,百姓素朴,狱讼衰息。

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生为明帝,没为明神,名誉之美,垂于无穷。

《礼》祖有功而宗有德,使顾成之庙称为太宗,上配太祖,与汉亡极。

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以幸天下,以育群生,至仁也;立经陈纪,轻重同得,后可以为万世法程,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至明也。

以陛下之明达,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非难也。

其具可素陈于前,愿幸无忽。

臣谨稽之天地,验之往古,按之当今之务,日夜念此至孰也,虽使禹舜复生,为陛下计,亡以易此。

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

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

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虖!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

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偏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

黄帝曰:「日中必[上蔧下火]会,操刀必割。

」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虖!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假设陛下居齐桓之处,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臣又以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

汉代论说散文特点

汉代论说散文特点

汉代论说散文特点
汉代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时期之一,汉代的散文在古代文学发展中
占据了重要地位。

汉代散文主要分为政论散文和私家散文两类,这两类散
文在内容、风格和形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汉代政论散文形式丰富多样,内容丰富。

汉代政论散文主要包
括“议论”、“奏疏”、“表状”等形式,用于表达当时的政治观点和政
策建议。

其中,“议论”是以自由讨论的方式表达历史观点和价值观的,
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和评论性;“奏疏”是向上级官员请示报告的形式,用
于传递政府政策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意见;“表状”是以呈送文件的方式表
达对其它官方机构合作或反对的观点。

这些政论散文的内容千变万化,既
有关于国家政策的报道,又有对政府官员的评价,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其次,汉代政论散文风格简练明快,语言简洁具体。

汉代作家在写政
论散文时注重文字的表达力和观点的准确性,力求用精炼的语言和形象的
词句来传递信息。

他们通常会压缩文字,简明扼要地表达观点,使读者能
够迅速理解,同时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这种风格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紧密
相关,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文人的追求。

总的来说,汉代散文在政论散文和私家散文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政论散文形式丰富多样,内容丰富;而私家散文形式多样,内容广泛,描
写了当时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汉代散文笔触简练,语言准确,风格多样,具有较高的思辨性和表达力。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思想
境界和文学才华,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先秦文学】两汉政论散文

【先秦文学】两汉政论散文

本节内容结束
贾生 唐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北宋
王安石 一时谋议略施行, 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 古来何啻万公卿。
二、《淮南子》
⒈刘安与《淮南子》的成书 ⒉《淮南子》思想 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 ⒊特色 铺陈夸饰的辞赋写法;鲜明的浪漫色彩
三、西汉其余散文家
⒈陆贾与《新语》 ⒉晁错与《论贵粟疏》
深刻沉稳而灵动不足 ⒊董仲舒与《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⒋司马相如《难蜀父老》 ⒌桓宽《盐铁论》
四、东汉散文
⒈王充与《论衡》 ⑴疾虚妄的写作宗旨 ⑵文风雄辩,用词朴实 ⑶思想上的驳杂与矛盾
⒉东汉其余代表散文 ⑴王符与《潜夫论》 ⑵仲长统《昌言》 ⑶马弟伯《封禅仪记》:最早的游记
一、贾谊的论文
⒈贾谊简介 ⑴少年有为,破格提拔 ⑵权贵毁谤,被贬长沙 ⑶居安思危,切中时弊 ⑷忧郁而死,其功不灭
⒉政论文特点 代表作:《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 ⑴创作心理:强烈的参政意识与忧患意识 ⑵论政眼光:政治家的气魄与历史家的睿智
⑶艺术特色:见解深刻,说理透辟,情感灌注,时见人格风采和 诗性气质

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
王充(27—97?)出自细族孤门,仕途坎坷, 因此形成了自觉的批判意识,一生志在纠正 世俗的虚谬。
“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著论衡。
《论衡》以疾虚妄为宗旨。写作目的是要使 语言表达轻重得体,合乎实际,提出辨别真 伪的标准。
《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现存八十 四篇,缺《招致》。
王符《潜夫论》
独传、合传与类传:独传就是只给一个人作传,如《李斯列 传》,合传就是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作传,如《屈原贾生 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类传就是把某些相同类型 的人物放在一起作传,如《游侠列传》、《刺客列传》、 《酷吏列传》,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 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
《史记》因纪传体所限,使用“互见法”以避免叙事记人的 重复,或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货殖列传》列举了计然、范蠡、子贡、白圭、猗顿、郭纵、 乌氏倮、巴寡妇清等生财致富的事例,强调商业在民富国强
中所起的作用。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是进步的,他的关于经济发展是 一个国家强盛衰的基础,关于工商业生产在社会历史上 的作用和地位,关于肯定人追求财富的合理性等问题的 论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
《谏营昌陵疏》是一篇有名的政论散文。反 对成帝大营昌陵,历述古代帝王薄葬之益、 厚葬之害的历史事实,并阐明“自古及今, 未有不亡之国”,以及“死者无终极,而国 家有废兴”的道理,意蕴深刻,态度诚恳, 说理透辟,是一篇极富教益的文章 。
刘向的校篇之功
刘向与其子刘歆共同完成的《七略》,是我国第一 部目录著作。
8书,是有关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 面的专门史。
《史记》的体例革新
在体例上突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能够把更多的内容纳 入其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

汉代政论散文书籍推荐书目

汉代政论散文书籍推荐书目

汉代政论散文书籍推荐书目论语《论语》一书首创语录之体,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应了孔子“仁”、“礼”的核心政治思想。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

记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

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

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录孔子弟子互相谈论之语48章。

周易《周易》作者佚名,成书于西周至战国时期,是我国最古老、最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周易》是以八卦构成的,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

卦辞和爻辞是经文,称为《易经》。

后人对卦辞和爻辞进行说明、解释,甚至加以发挥的文字叫做传文,称为《易经》(又叫《十翼》,意思是《易经》十篇文字,是“经”的羽翼)。

现存的《周易》10卷,由《易经》、《易传》两部分组成。

甲骨文是最早的成体系的中国字,但《周易》的卦象符号的出现远早于甲骨文,所以也可以将《周易》视为有据可考的“文化之源”。

关于《周易》的书名,“周”字有两种解释,一说“周”指的是代名,即周朝;另一种解释,“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的涵义,也就是说它理论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易”字有变易、简易、不易三层涵义,所谓变易,就是概括、穷尽了万物变化的规律;所谓简易,就是用最简明、最根本的道理来解释、驾驭变化万千的大千世界;所谓不易,就是揭示的规律具有最本质的特征,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狱中上梁王书》
此文博引史实,巧设比喻,铺陈排比, 辞藻富丽,有辞赋化的倾向。
“苏秦相燕,人恶之于燕王,燕王按剑而怒, 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 侯,文侯投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 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第二节 西汉中后期
西汉中后期:武帝即位以后。 背景:中央集权加强,儒术独尊,思 想比较僵化。 散文特色:依经立义,讲说灾异,论 证君权神授、专制合理,征引繁复, 文气迟缓,思想禁锢。 代表作品:董仲舒《春秋繁露》、 《贤良对策》;刘向《谏营起昌陵疏》 等
其子刘歆编成《七略》。
刘向的《列女传》、《新序》与
《说苑》
杂举前代群书轶闻琐事 编录而成的三本历史故 事集,是汉代记事散文 的代表作。
三本书中 道。
《列女传》中的“洁妇
秋胡”、《新序》中的 “叶公好龙”等。
这三本故事集,文笔 朴实简洁,叙事写人 生动形象,上承《韩 非子》的《内、外储 说》、《说林》之体, 下开六朝《世说新语》 类小说之先河。
二、西汉后期其他散文
桓宽的《盐铁论》,是西汉后期政论散 文的代表作 。 扬雄 的《太玄》、 《解难》、《法 言》、《解嘲》。 司马迁《报任安书》。
第三节 东汉前期
背景:汉帝国由盛而衰,又由衰而兴, 今文经学走向极端,被不少文士怀疑、 批判,古今经学随之兴起。 散文特色:明白晓畅、不傍经典。 代表作:刘歆的《让太常博士书》、 扬雄《自叙书传》、桓谭《新论》、 王充《论衡》等。
(一)晁错其人
晁错(前200?~前 154),颖川人。汉初 的一位学者,也是个积 极的政治改革家。曾学 习申不害、商鞅的法家 学说。号称“智囊”。 提出“削藩”的建议, 引起“七国之乱”。后 被“腰斩”处死。
(二)晁错的文章
其文章多为奏疏,长于议论, 切中时弊,颇有改革精神。 他的文风朴实浑厚,逻辑性 强,但缺少文采。
第二章 两汉政论散文
了解汉代散文的流变 贾谊、晁错的文章风格 王充的文学主张 东汉政论文三大家
第一节 西汉前期
西汉前期:从高祖建汉到汉武帝即位 前。
背景:此时文化环境相对轻松自由, 文士自信心强
散文特色:形式多样,内容充实,有 战国纵横家余风,铺陈壮大,感情充 沛。
代表作家:陆贾、贾谊、晁错、邹阳、 枚乘等 。
下篇,指陈子婴不才、君臣离德、士民不附, 得出“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的结论。
开创了中国古代散文中“史论”体裁的先河。
《过秦论》(上)写作特色
1、叙议结合 2、铺垫对比鲜明 3、多用排比、对偶、比喻、夸饰,语 言极富文采,感情充沛,行文气势磅 礴。 “西汉鸿文”(《汉文学史纲要》)
二、晁错的散文
一 贾 谊 的 散 文
第一类:专题政论文。他的政论 散文代表了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 成就。代表作是《过秦论》三篇。
第二类:针对具体问题而写的疏 牍文。代表作是《陈政事疏》、 《论积贮疏》。
第三类:杂论
《陈政事疏》
又名《治安策》,文中批驳了“天下已安已治”的
观点,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主张。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 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伤道者, 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 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 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 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 势,何以异此!
写作特色
论点明确,层次清晰,说理透彻。 正反对照论述,说服力强。 语言严谨,朴实无华,简明精炼,句 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严密。 以《论贵粟疏》为代表的晁错的散文, 朴实有余,文采不足,但较为实用, 比不上贾谊文章的文采焕发。
贾谊和晁错是西汉初期的文章大家,鲁 迅称他们的文章为“西汉鸿文”,说他 们“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
要》)。
三、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刘安与《淮南子》
内篇论道,有21篇,十几 万字,今存;外篇杂说, 有33篇,今已失传。
书名原为《淮南鸿烈》, 自刘向校定后,称《淮 南》。《隋书·经籍志》 始题作《淮南子》。
班固《汉书·艺文志》将 其列入“杂家”。但实际 上它是以道家的思想为主 体。
作为一部理论著作,它并不是抽象地去论道, 而是紧密联系现实,因此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论积贮疏》
主旨是劝谏汉文帝要重视农业生产。说明 了积贮的重要性,指出了百姓“背本 而趋末”与“公私之积犹可哀痛”的 事实,提出了“趋民而归之农,皆著 于本”的主张。
三、《过秦论》讲析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最早 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 上篇,总论秦得天下的形势,以及迅 速灭亡的主因,得出秦亡于“仁义不 施,攻守之势异”的结论; 中篇,分析秦在统一后没有正确的政 策,以及二世未能改正错误,得出 “牧民之道,务在安之”的结论;
刘向的散文
(一)刘向其人 刘向(前77~前6),原 名更生,成帝时更为向, 字子政,沛人。是西汉 后期重要的经学家、目 录学家、散文家,一生 有著作多种。
《列女传》、《新序》 与《说苑》 《谏营昌陵疏》
他在中国古代典籍整理 与目录学方面做出了贡 献 ,他的《七略别录》 是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 学著作。
《论贵粟疏》
《论贵粟疏》这个题目为后 人所加。
《论贵粟疏》是晁错继贾谊 《论积贮疏》稍后写下的名 作。这一奏疏大约上于汉文 帝十一年(前169)。主要是 针对西汉前期经济薄弱、粮 食不足现象,分析了务农贵 粟的重要意义。
《论贵粟疏》内容简析
(一)通过古今对比说明当今蓄积不足 的原因,强调君主只有“务民于农桑” 才能巩固统治。中心是讲要重农。 (二)将明君之世与当今之世对比,说 明农夫贫贱的原因是君王劝农不力,提 出“贵五谷而贱金玉”与要重农抑商的 观点。中心是讲要贵粟。 (三)正面提出贵粟的建议,主张“以 粟为赏罚”来加强国防。
一是多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来说理, 文风新奇瑰丽。
二是行文多铺叙张扬,语言重修饰整饬。
文中排比、对偶句比比皆是。它与陆贾、贾 谊等人的文章一样,对后世骈体文的产生起 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其他书信体散文
邹阳的《上书谏吴王》与《狱中上梁 王书》 董仲舒的《贤良对策》、《春秋繁露》 司马相如的《难蜀父老》、《谏猎 疏》、《喻巴蜀檄》 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 杨恽的《报孙会宗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