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计篇》

合集下载

孙子十三篇及浅说(本篇包含《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的原文、译文和浅说)

孙子十三篇及浅说(本篇包含《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的原文、译文和浅说)

孙子十三篇及浅说(本篇包含《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的原文、译文和浅说)《计篇》第一一、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二、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

它是军队生死搏斗的手段,国家存亡攸关的途径,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的。

所以,要用五事去研究它,用七计去比较它,以求得对战争情势的认识: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就是要使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敢违抗。

天,就是昼夜、阴晴、寒冬、酷暑、春夏秋冬。

地,就是高丘洼地、远途近路、险阻平地、地域宽窄、死地生地。

将,就是将领要智谋高超、赏罚有信、爱护士卒、勇敢坚定、明法审令。

法,就是军事训练、管理教育、武器装备、军法军令。

以上五事,将帅都不能不知道。

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胜利,不了解的就不能胜利。

所以,要用“五事”、“七计”比较敌我优劣,以求得对战争情况的认识。

哪一方君主的政治开明?哪一方将帅的指挥高明?哪一方天时地利有利?哪一方法令能贯彻执行?哪一方的武器装备强利精良?哪一方的兵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执法赏罚严明?我们根据这些,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了。

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

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

作者:孙武(春秋末期)第一篇计篇第二篇作战篇第三篇谋攻篇第四篇形篇第五篇势篇第六篇虚实篇————前六篇主要讲军事理论第七篇军争篇第八篇九变篇第九篇行军篇第十篇地形篇第十一篇九地篇第十二篇火攻篇第十三篇用间篇————后七篇主要讲实践,讲述战争中的具体应用问题。

孙子曰:兵者。

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武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军民生死安危主宰,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是不能不认真考察的。

故经之以五事。

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

二曰天。

三曰地。

四曰将。

五曰法。

【译文】因此,要通过敌我五方面的分析,比较敌我双方的情况,来取得对战争形势的认识。

这五个影响战争胜负的方面是:道、天、地、将、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

可以与之生。

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产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译文】所谓“道”,是指民众与国君有共同意愿,能够同心同德,可以同生共死,不怕危难。

(人和)所谓“天”,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等季节天候。

(天时)所谓“地”,是指道途的远与近,地势险峻与平坦,战地的宽广与狭窄,地形有利或有害。

(地利)所谓“将”,是指将帅的智谋才能、赏罚、有信、爱抚士卒、果断勇敢。

(领导)所谓“法”,是指军队组织的编制、指挥信号的规定、将帅的职责、粮食来源和军需物品的管理情况和制度。

(制度)凡此五者,将莫不闻。

知之者胜。

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日: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舍孰行?兵众孰强?士卒熟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凡上述五个方面,做将帅的不能不知道。

能够深刻理解的就能取胜,否则就不能取胜。

所以,要通过双方几个方面来分析比较,以探索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

就是说,哪一方国君政治贤明?哪一方将帅指挥高明?哪一方得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军队实力较强? 哪一方士兵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贤明?我们根据以上分析对比,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了。

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原文

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原文

孙子兵法·势篇【作者】孙武【朝代】春秋末年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死而更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译文:治理大军团就像治理小部队一样有效,是依靠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指挥大军团作战就像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到位,是依靠明确、高效的信号指挥系统;整个部队与敌对抗而不会失败,是依靠正确运用“奇正”的变化:攻击敌军,如同用石头砸鸡蛋一样容易,关键在于以实击虚。

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

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像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像江海一样永不枯竭。

"像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

宫、商、角、徵、羽不过五音,然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色调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而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

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

孙子兵法计篇原文与解析

孙子兵法计篇原文与解析

孙子兵法计篇原文与解析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

它由十三篇组成,其中计篇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篇,探讨了作战中的计谋和策略。

本文将为你带来孙子兵法计篇的原文解析,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战略思想。

一、孙子兵法计篇原文计篇是孙子兵法中最长的一篇,共有65个段落。

下面是计篇的原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夫唯不畏危者,是以大事成。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而索其情,所以自明也。

孰能明之?以近取譬,以谅取方。

故不明,不能以有道也;不明,不能行法也;不明,不能得地也;不明,不能知时也;不明,不能往知敌人之害也。

守之以不敢,则毋害也。

守之以不虞,则毋忧也守之以能,则毋难也。

守之以事,则毋败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2. 孙子兵法计篇解析孙子兵法计篇以五事为基础,分别是道、天、地、将和法。

这五者是成功作战的关键。

下面,我们来解析每个要素的含义及其作用。

道:指的是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一致和谐。

只有民众与统治者具有共同的理念和目标,才能克服困难,为国家的生死存亡而奋斗。

天:指的是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

军事行动需要根据天气条件制定相应的战略,如利用阴阳、寒暑等因素,以达到战争的最终目的。

《孙子兵法》的全局内容概览

《孙子兵法》的全局内容概览

《孙子兵法》的全局内容概览《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

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视为孙子卓越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从宏观上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尤其强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

其中,“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他用以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

“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属“庙算”的具体内容。

《作战篇》第二、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作”是“制造”“兴起”之意。

“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

本篇继《计篇》之后,在“慎战论”思想的指导下,着重分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依赖于经济,但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谋攻篇》第三、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前三说的是战略运筹。

《军形篇》第四、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兵势篇》第五、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篇》第六、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此三是作战指挥。

《军争篇》第七、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第八、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第九、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此三是战场机变。

《地形篇》第十、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此五是军事地理。

《火攻篇》第十二、讲的是以火助攻。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第一章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孙子认为兵是国家的大事,关乎生死存亡,因此必须仔细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注释:为了研究兵法,必须考虑五个要素:道、天、地、将、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

注释:道指的是君主与民同心同德,众人齐心协力。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注释:天指的是自然界的变化,包括阴阳、寒暑、时间等。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注释:地指的是战场的地形地势,包括远近、险易、广狭等。

将者,智、信、勇、严、毅也。

注释:将指的是统帅军队的将领,需要具备智慧、信誉、勇气、严格和毅力等品质。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注释:法指的是灵活运用各种策略、遵循军事规章、善于运用兵器等。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注释:掌握了这五个要素,就能取得胜利。

不了解这些,就会失败。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注释:因此,要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分析各种情况。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注释:要问:谁才有高明的策略?将领谁才有能力?天地谁能得到利益?法令谁能执行得好?兵力谁才更为强大?士兵谁更为训练有素?赏罚谁更明确?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就能知道胜负。

将听吾计者胜,不听吾计者败,不用我计者,又败于吾计。

故将听吾计者,虽千人之敌,必有朝食者矣。

将不听吾计者,虽以当战胜,败之必矣。

注释:如果将领听从我的计策,就能取得胜利。

不听我的计策就会失败。

就算不听我的计策,如果敌军也不采纳我的计策,必然会战败。

校计而索情,将无困于赂廷之奇,草野之盟,布施之力,而劳于旷野之中。

注释:通过计算和情报搜集,将不会陷入赂廷之间、束缚于盟约,也不会受制于施舍之力,从而在战场上疲于奔波。

故五兵之全,五变之胜,是生存之道,死亡之地,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原译文对照

孙子兵法原译文对照
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分析,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因此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四时节候的变化。地利,就是指高陵洼地、远途近路、险要平坦、广阔狭窄、死地生地等地形条件。将领,就是指智谋、诚信、仁慈、勇敢、严明。法制,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的掌管。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七种情况)是:哪一方君主政治开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士兵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们依据这些,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将领如果同意并执行我的战争计划,就会获胜,就留下来用;如果不同意和不执行我的战争计划,就会失败,就应该让他离去。
战略筹划确定并通过之后,就要考虑“势”的问题了,以便充分利用外部的条件。所谓的“势”,就是根据有利条件而灵活去应变。
用兵打仗,实际上是一种诡异、欺诈的行动。因此要做到:有能力,要装作没有能力;要行动,装作不会采取行动;在逼近对方的时候,要使对方感到很远,当离对方很远的时候,要使对方感已经临近了。对方贪利,就用小利引诱他;对方混乱,就乘机攻取他;对方力量充实,就注意防备他;对方兵强卒锐,就暂时避开他;对方士气旺盛,就设法衰竭它;对方辞卑沉静,就设法使他骄横丧智;对方休整良好,就设法使之疲劳;对方内部团结,就设法制造矛盾离间他。要在对方不备之时和不备之处发动进攻,要在对方意想之外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制胜的奥秘,无法事先来讲明。

孙子兵法13篇原文

孙子兵法13篇原文

孙子兵法13篇原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共分为十三篇。

下面将对这十三篇的原文进行简要介绍。

第一篇:计篇。

这篇主要讲述了作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军队的编组、兵员的选拔、军事情报的获取等。

关键词:谋略、计策、决策。

第二篇:作战篇。

这篇探讨了如何应对敌方的各种战术行动,包括包围、避敌锐气、对敌弱点的攻击等。

关键词:战术、行动、指挥。

第三篇:谋攻篇。

这篇讲述了如何运筹帷幄、出奇制胜。

主要内容包括了攻城策略、埋伏、奇袭等。

关键词:进攻、谋略、计谋。

第四篇:军形篇。

这篇主要介绍了军队的布阵,包括横队、纵队、斜队等不同的阵形,以及兵种的搭配。

关键词:布阵、队形、兵种。

第五篇:兵势篇。

这篇讲述了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找出优势和劣势,并制定相应的作战策略。

关键词:实力对比、优势劣势、战略。

第六篇:虚实篇。

这篇强调了战争中的虚实之分,利用虚假的手段引诱敌人,创造应战的时机。

关键词:虚实、欺敌、反击。

第七篇:军争篇。

这篇阐述了战争中的攻守之道,重点讲述了如何在防守时保持坚守,以及攻击时的迅速攻破敌方。

关键词:攻守、坚守、攻破。

第八篇:九变篇。

这篇强调了在战争中的灵活变通,适时调整计划和策略,并采取变化多端的方式来控制战局。

关键词:灵活、变通、控制战局。

第九篇:行军篇。

这篇讲述了军队在行军中的原则和方法,包括保持纪律、合理安排休息和补给等。

关键词:行军、纪律、休息。

第十篇:地形篇。

这篇强调了地形对战争的影响,讲述了如何根据地形条件来制定作战计划,并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关键词:地形、作战计划、地理优势。

第十一篇:九地篇。

这篇详细介绍了九种地理环境对战争的影响,包括平原、山地、水域等不同地方的作战特点和策略。

关键词:地理环境、作战特点、战略。

第十二篇:火攻篇。

这篇讲述了火攻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如何在战争中运用火攻来破坏敌军阵容和士气。

关键词:火攻、原理、应用。

第十三篇:用间篇。

这篇论述了间谍和情报工作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包括招募间谍、收集情报、破坏敌方间谍等方面的内容。

《孙子兵法》始计篇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始计篇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始计篇原文及翻译作者:孙武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

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

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

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

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

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

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孙子兵法--计篇(原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计篇(原文及译文)

始计篇作者:孙武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

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

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

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

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

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

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孙子兵法》全文

《孙子兵法》全文

一、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二、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

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孙子兵法之始计第一

孙子兵法之始计第一

【始计篇】一、原文: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二、译文: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

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

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

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

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

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

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

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

军文言文翻译

军文言文翻译

原文:《孙子兵法·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难。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制、主用、法制也。

今译: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生死存亡,不可不仔细观察。

因此,我们要从五个方面来分析,通过计算来寻求其中的规律: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让民众与国君心意相通,这样他们就能在危难时刻与你共生死,无所畏惧。

所谓天,是指阴阳变化、寒暑交替、时节更迭。

所谓地,是指距离远近、地形险易、地域广狭、生死存亡。

所谓将,是指智谋、诚信、仁爱、勇敢、严明。

所谓法,是指军队编制、官职设置、物资调度、法律制度。

孙子又曰: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则知胜负矣。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今译:因此,通过五个方面的分析,计算其中的规律,就能知道胜负。

所以说:了解敌人也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

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胜败各半。

既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每战都会有危险。

孙子进一步阐述道:故战争之事,必先知九变之利,然后可出师。

九变者,变于敌,变于地,变于天,变于将,变于法,变于兵,变于财,变于势,变于人心也。

故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胜于无形,故其战胜不忒。

今译:因此,在战争之事上,必须首先了解九种变化的利弊,然后才能出兵。

这九种变化包括:应对敌人的变化、适应地形的变化、利用天时的变化、运用将领的变化、遵循法律的变化、调度军队的变化、管理财物的变化、把握战势的变化、顺应人心的变化。

所以,擅长作战的人,没有显赫的功绩,他们的胜利往往是无形的,因此他们的胜利不会出错。

孙子之《计篇》,论述了战争的本质、取胜之道以及战争中的种种变化,为后世军事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孙子兵法 计篇

孙子兵法  计篇

《孙子兵法——计篇》原文加解读[原文]孙子曰:兵②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③,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④: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⑤。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⑥。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⑦。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⑧。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⑨。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⑩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大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⑾,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⑿,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⒀也。

兵者,诡道也⒁。

故能而示之不能⒂,用而示之不用⒃,近而示之远⒄,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⒅,实而备之,强而避之⒆,怒而挠之⒇,卑而骄之(21),佚而劳之(22),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23),不可先传也(24)。

夫未战而庙算(25)胜者,得算多(26)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释]①计:计算、计划、计谋、计策等。

这里指战争前的计策。

②兵:兵器、兵士、军队、战争等。

这里指战争。

③经之以五事:五事指道、天、地、将、法,这五个方面都属于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

经,量度,这里是分析研究的意思。

④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比较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从中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

校,通"较",比较;所谓"计",指"主孰有道"等"七计"。

⑤不畏危:不害怕危险。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此句为:"民弗诡也。

"⑥阴阳、寒暑、时制:阴阳,指昼夜、晴雨等天时气象的变化。

寒暑,指寒冷、炎热等气温的不同。

时制,指四季时令的更替等。

⑦远近、险易、广狭、死生:路程的远近、地形的险阻或平坦、作战地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是否利于攻守进退。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始计篇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始计篇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_孙子兵法_计_篇_将听吾计_句之再解读

_孙子兵法_计_篇_将听吾计_句之再解读

《孙子兵法·计》篇“将听吾计”句之再解读于敬民,王荣华“将听吾计”一语出自《孙子兵法》之《计篇》。

原文为:“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自三国曹操始至宋代,“孙子十家注”中有七家对此语进行诠释,主要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说,“(你吴王阖闾)如果听从我(孙武)的军事谋划,指挥战争必定胜利,(我孙武)就留下来;如果不听从我(孙武)的谋划,指挥战争必定失败,(我孙武)就离任而去。

”这里把“将”字理解成“如果”二字,“听从”的主体是吴王。

在这一解释里,有的认为“将”即指吴王阖闾。

持这种解释的注家有唐代的陈嗥、宋代梅尧臣、王皙、张预等。

第二种解释是,“裨将听从我(孙武)的意见,任用他必定能胜利,就留用他;裨将不听从我(孙武)的意见,任用他必定失败,就除去他。

”这里把“将”字理解成“裨将”。

持这种解释的注家有梁孟氏。

上述两种解释,以持第一种解释的人居多(以上皆见《诸子集成·孙子十家注·计篇》,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版)。

两种解释的共同之处是,都把“吾”字理解成“孙武”本人。

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把“将”字理解成“(吴王阖闾)如果”或“吴王阖闾”,后者把“将”字理解成“裨将”;前者讲的是吴王阖闾和孙武的关系,后者讲的是“将”和孙武的关系;前者孙武的地位为客居求聘者,后者孙武的地位是统帅或主将。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解释尽管绝然相悖,但就句子字面意思而言,都可以讲得通。

然而就《孙子兵法》整体行文考之,以上两种解释都是不妥的。

(一) 就第一种解释,笔者认为:首先应弄清《孙子兵法》是一部何种类别的典籍,弄清《计篇》的主旨以及它在整个《孙子兵法》中的地位。

我们知道,《孙子兵法》是一部逻辑思维缜密、理论概括性特强的军事理论著作。

其内容主要是对战争最普遍规律、最基本原则的理性归纳和揭示。

它基本上既没有具体的战例解剖,也没有涉及具体的人与事及具体指向,是一部纯理性的军事典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计篇》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概括地了解《孙子兵法》。

2.深切领会《计篇》的深邃军事思想
二、《孙子兵法》简介
《孙子兵法》,春秋末年孙武作。

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

中国古代的最早的经典性兵书,也就是现存于就是的世界第一部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吴孙子兵法》为八十二篇,图九卷。

今存本十三篇。

《孙子》内容博大精深,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揭示了战争的一些基本规律。

在军事哲理方面,具有朴素的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十分强调政治、经济在战争中的作用;在战略战术方面,它重视战略谋划。

主张安国全军的“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强调战术的灵活性,要“制人而不制于人”等。

在军队建设方面,非常重视与强调将帅的地位与作用,主张文武兼施,刑赏并重,以法制原则治理军队等。

《孙子》以其深邃的理论底蕴,雄视古今军事领域。

三国时,草草为其作注。

其后,梁有孟氏,唐有李荃、杜牧、陈皞、贾林,宋有梅圣宇、王皙、何延锡、张预陆续做主,合称《孙子十家注》。

南宋时,又将杜佑在《通典》中分类引叙的孙子的言论所作的注纳于其中,称为《十一家注孙子》。

北宋神宗时,“校《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靖问对》等书,镂版行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三),统称《武经七书》,以之考选武举与军事训练。

武经七书中,《孙子》又列其首。

《孙子》在唐朝时传到日本,18世纪传到了欧洲,相继出现了法、英、德、俄等译本。

今天,这部古代兵法在许多领域中仍闪耀着其独有的光辉。

三、孙武其人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生卒年月未见史载,约与孔丘同时期。

她就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陈完因内乱逃奔齐国,并改姓陈为田,孙武的祖父田书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

后来因齐国政局动荡不安移居吴国,经伍子胥引荐,晋见吴王阖庐,得到吴王重用。

孙武在吴国经国治军,战功卓著。

对于吴国的崛起,起过重要的作用。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指出,吴“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著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四、解题
本篇为《孙子》首篇。

论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各项主客观基本条件,强调了战前谋划的重要性。

《说文解字》:“计,会也,算也。

”这里就是指军事行动之前的运筹谋划,对战争制胜条件的分析。

五、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一语点明研究战争的重要性。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种种客观条件,通过对作战双方基本客观条件的分析比较,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势。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
以五个方面的要素为纲,来考察比较作战双方所具备的基本条件
索其情
通过对双方所具条件的比较分析,来探求战争胜负的趋势。

第三部分(第3、4、5自然段)
指出将帅在正确方略指导下,为使客观致胜条件转化为战争有利态势,应实行权诈的谋略思想、灵活机变的作战原则与战术。

第3自然段将帅采纳正确的军事方略,就是取胜的首要条件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
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
将:一说,读jiāng,含假设语气,“听计”的主体为吴王;一说,读jiàng,,将领,“听计”的主体为将领。

第4自然段正确的方略确定后,下一步就要以具体的军事行动来促使其实现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第5自然段提出了要根据敌情采取灵活机变的作战原则与具体的战术。

兵者,诡道也首次提出用兵打战,应实行权诈的谋略思想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楚泓水之战) 宋襄公蠢猪似的仁义道德
义兵不用奇谋诈计(《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破赵之战) 成安君不听广武君策,大败,被斩
能而示之不能……远而示之近示敌以假
亲而离之佚而劳之依不同敌情采用不同对策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乘虚击敌
兵家之胜,不可先传灵活用兵
上面就是“诡道”的具体战法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
指出对战争胜负预测建立在战前谋划对双方条件的分析比较与把握中。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本篇从人事与自然、主观与客观两大范畴提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并首次提出了“兵者,诡道也”的权诈的谋略思想及其相应的作战原则与战法。

六、参考译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说:战争,就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与宗庙社稷的存亡,就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所以,要以五个方面的因素为纲,对敌我双方的条件进行比较,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一就是“道”,二就是“天”,三就是“地”, 四就是“将”,五就是“法”。

所谓“道”,就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这样民众就可与君主同生死而不惧危难。

所谓“天”,就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

所谓“地”,就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的险厄或平易,战场的开阔狭窄,就是死地还就是生地地理条件。

所谓“将”,就就是瞧将令就是否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与严明等五种品格。

所谓“法”,就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了解打胜仗;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就不能取胜。

所以还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哪一方的君主开明?哪一方的将帅更为贤能?哪一方更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军事法令执行的更好?那一方的兵力更为强盛?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更为有素?哪一方的赏罚
公正严明?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就可预知谁胜谁负了。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将帅如能听从我的谋划,用她指挥作战,必然取胜,就把她留下;如不听从我的谋划,用她指挥作战,必然失败,就把她辞去。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有利的作战方略被采纳,就要(以军事行动)造成一种客观态势,形成外在的实际力量来促使其实现。

所谓造成态势,就就是要借助有利条件而灵活变通地采取相应的行动。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 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战争就是以运用诈谋奇计以克敌制胜为原则的。

因而,“能”要显示成“不能”,“用兵”要让敌人瞧成“不用兵”,“近”要让敌人瞧作“远”,“远”要让敌人瞧作“近”。

敌若贪利,就以利去诱惑它;敌若混乱,就乘机去袭取它;敌若力量充实,就要防备它;敌若兵强卒锐,就暂时避开它;敌若气势汹汹,乘怒而来,就设法使之士气衰落;敌若小心谨慎,就设法使之骄惰;敌若休整良好,就设法使之劳顿;敌若亲与团结,就设法离间它。

要进攻敌没有防备之处,要出击在敌意料不到之时。

这就是军事指挥家的奥秘所在,就是不可事先规定好的。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未开战而在庙算就认为会胜利的,就是由于所得算筹具备胜利条件较多的缘故;“庙算”不胜的,则就是由于所得算筹较少的缘故。

所得算筹多的就胜利,少的就不能胜利,何况得不到算筹呢。

我们根据这种情况来进行考察,谁胜谁负就显而易见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