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改)逐句翻译上课讲义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注释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注释齐桓晋文之事原文怎么翻译,翻译过程要注意什么,哪些注释要记住呢?不了解的小伙伴们看过来,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注释”,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注释一、《齐桓晋文之事》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资料讲解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齐桓晋文之事幻灯片1导入新课●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
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
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幻灯片3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 2.思想教育目标:孟子的主张●(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 3.能力培养目标:研读、鉴赏●(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善于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够运用简单的比喻进行论辩。
幻灯片4●重点:●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4.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5.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难点:●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2.孟子的论辩技巧;幻灯片5相关知识补充1、孟子与《孟子》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幻灯片6《孟子》共七章,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
”齐宣王问:“具备怎样的品德才能实行王道呢?”孟子答道:“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齐宣王又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又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孟子回答说:“我听您的近臣胡龁说,有一次您坐在朝堂上,有人牵头牛走过堂下,您问:‘牵牛上哪儿去?’他回答说:‘要杀了它祭钟。
’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要往死地里送。
’那人问:‘那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吧?’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去换牛吧。
’不知有没有这回事?”齐宣王说:“有这回事。
”孟子说:“有这样的善心就足以实行王道了。
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齐宣王说:“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齐国虽然不大,我怎么会舍不得一头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过错却要往死地里送。
所以才说用羊去换牛。
”孟子说:“您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
用小的换大的,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哀怜牲畜没有过错却往死地里送,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道:“这真个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
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着它们死去;听到它们鸣叫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
所以,仁厚的人们总是远离厨房的。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
’这话像是冲着您说的。
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
经您这么一讲,我心里又感到有些触动了。
这种心地为什么就能与王道仁政合拍呢?”孟子说:“有人向大王禀白道:‘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
齐桓晋文之事逐句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逐句翻译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王如果定要我说,那便来讲讲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齐宣王)说:“德行怎么样,才可以称王呢?”(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
’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
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
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原文与翻译-高中语文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就说说行王道吧!”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说:“德行怎样,才可以称王呢?”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说:“安抚老百姓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说:“我从胡龁那听说:大王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
您看见他问道:‘牛到哪里去?”对曰:“将以衅钟。
”(那人)回答说:“将用牛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那人问)道:“这样那么废弃衅钟吗?”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我本来知道您于心不忍。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6.《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实词、句型+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一、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通“已”,停止),则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矣?”曰:“保(保全)民而王,莫之能御(抵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到……去)?’对曰:‘将以衅(血祭)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恐惧颤抖的样子),若(像这样)无罪而就(接近,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那么就)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替换)之。
’不识(知道)有诸(兼词,之乎)?”曰:“有之。
”曰:“是(这)心足以王(wàng)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吝啬)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的确)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土地狭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意动,以……为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状语后置)。
以小易大,彼恶(wū,怎么)知之?王若隐(哀怜)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区别)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应当)乎百姓之(取独)谓我爱也。
(主谓倒装)”曰:“无伤(妨碍)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厨房)也。
”王说(通“悦”,高兴。
),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cǔn)度(揣测)之。
’——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指孟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心动的样子)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报告)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古代三十斤为一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眼力)足以察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出的绒毛的尖端,喻极细小的东西。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翻译)作者:孟子及弟子朝代:先秦原文(后附翻译):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原文]齐宣王①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②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③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④也。
无以⑤,则王乎⑥?”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⑦民而王,莫之能御⑧也。
”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⑨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11)?”对曰:“将以衅钟(12)。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毂觫(13),若(14)无罪而就死地(15)。
”对曰:“然则(16)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17)有诸(18)?”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19)也,臣固(20)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21)。
齐国虽褊(22)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毂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 曰:“王无异(23)于百姓之(24)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25)?王若隐(26)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27)焉?”王笑曰:“是诚(28)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29百)姓之(30)谓我爱也。
”曰:“无伤(31)也,是乃仁术(32)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33)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34)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35)。
’——夫子(36)之谓也(37)”。
夫(38)我乃(39)行之,反(40)而求之(41),不得吾心(42);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43)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44)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45),而不足以举一羽;明(46)足以察秋毫(47)之末,而不见舆薪(48)。
’则王许(49)之乎?”曰:“否。
”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50)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5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52),为不用恩焉。
《齐恒晋文之事》原文及注释、翻译、重点实词
齐桓晋文之事〔先秦〕《孟子》一、原文及注释齐宣王问曰:“齐桓(huán)、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田氏,名辟疆,齐国国君,前年至前年在位。
齐桓、晋文:指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
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故以此问孟子。
孟子对曰:“仲(zhòng)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wàng)乎?”仲尼:孔子的字。
道:述说,谈论。
儒家学派称道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张“霸道”,所以孟子这样说。
无以:不得已。
以,同“已”,作止讲。
王: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统一天下。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yù)也。
”保:安。
莫之能御:没有人能抵御他。
御:抵御,阻挡。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xìn)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hú)觫(sù),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胡齕:齐王的近臣。
之:往,到…去。
衅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
衅,血祭。
觳觫:恐惧颤抖的样子。
若:如此。
就:接近,走向。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就。
易:交换。
识:知道。
诸:“之乎”的合音。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wàng)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是:代词,这种。
足以王:足够用来王天下。
爱:爱惜,这里含有吝啬之意。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biǎn)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诚有百姓者: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诚:的确,确实。
褊小:土地狭小。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高一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翻译及注释
高一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翻译及注释1.原文篇一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张伟 齐桓晋文之事(改)逐句翻译课件(共29张PPT)
第一部分
❖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 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
❖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 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
❖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 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 “不能”,而是“不为”。
而:表修饰 之:到,往 以:用 舍:释放 觳觫:恐惧战栗,发抖的样子 若:这样 而:表转折
就:走向 然则:句首连词,(既然)这样,那么 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以:用 易:替换换 识:知道
诸:兼词,之乎,“之”代指“牵牛”这 件事,“乎”表示疑问语气,吗
孟子)说:“我从胡龁那听说这样一件事说:‘您在大殿上坐着,有个人牵着牛从殿 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牵)牛到哪里去?” (那人)回答说:“将用它来祭钟。” 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受死
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向长 辈弯腰(作揖);一说,折枝,就是折取树 枝;再一说,折枝,即按摩肢体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是:代词,这 老:形容词做动词,尊敬 老:形容词做名词,老人 以:表递进,进而,从而 及:推及,推广到 幼:形容词做动词,爱护 幼:形容词做名词,孩子
(孟子)说:“用胳膊夹着泰山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 这确实是做不到。向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 做,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不是用胳膊夹着泰山跳过渤 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这是向长辈弯腰(作揖)这一类的 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 到别人家的孩子。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运行(统一)。
齐桓晋文之事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象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
"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
"(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
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
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 (孟子)说:"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
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资料讲解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齐桓晋文之事幻灯片1导入新课●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
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
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幻灯片3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 2.思想教育目标:孟子的主张●(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 3.能力培养目标:研读、鉴赏●(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善于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够运用简单的比喻进行论辩。
幻灯片4●重点:●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4.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5.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难点:●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2.孟子的论辩技巧;幻灯片5相关知识补充1、孟子与《孟子》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幻灯片6《孟子》共七章,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文章开篇,齐宣王向孟子询问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事情。
孟子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为由,拒绝直接回答齐宣王的问题,而是转而探讨“保民而王”的可能性。
他认为,只要齐宣王能够施行仁政,就能够称王于天下,而不必通过武力征服。
齐宣王对孟子的观点表示认同,并表示自己有“保民”的意愿。
孟子通过讲述“以羊易牛”的故事,进一步阐述了齐宣王的“不忍之心”,并指出这种不忍之心可以成为推行王道的基础。
他认为,齐宣王可以通过推广这种不忍之心,来实现“保民而王”的目标。
然而,齐宣王对于如何推行王道仍然存在疑虑。
孟子于是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推理,向齐宣王阐述了推行王道的具体方法和意义。
他指出,推行王道并不难,关键在于齐宣王是否有推行王道的决心和行动。
他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为例,说明齐宣王只要有推行王道的决心,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齐宣王对孟子的观点表示认可,并表示自己愿意推行王道。
孟子于是进一步阐述了推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包括“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等。
他认为,只有让人民有足够的财产和良好的教育,才能够实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
文章的孟子对齐宣王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他指出,齐宣王已经有了推行王道的基础和决心,只要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保民而王”的目标,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齐桓晋文之事》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推行王道的方法。
文章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通过生动的比喻、严密的推理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展现了孟子的智慧和口才,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孟子思想和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窗口。
齐桓晋文之事(改)逐句翻译上课讲义31页PPT
5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齐桓晋⽂之事原⽂及翻译及注释 ⼀些⽂⾔⽂都记载了古时的古时,有着⼈⽣智慧的寓意,下⾯是由店铺⼩编为⼤家整理的“齐桓晋⽂之事原⽂及翻译及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齐桓晋⽂之事原⽂及翻译及注释 原⽂ 齐宣王问⽈:“齐桓、晋⽂之事可得闻乎?” 孟⼦对⽈:“仲尼之徒⽆道桓⽂之事者,是以后世⽆传焉,⾂未之闻也。
⽆以,则王乎?”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保民⽽王,莫之能御也。
” ⽈:“若寡⼈者,可以保民乎哉?” ⽈:“可。
” ⽈:“何由知吾可也?” ⽈:“⾂闻之胡龁⽈:‘王坐于堂上,有牵⽜⽽过堂下者。
王见之,⽈:“⽜何之?”对⽈:“将以衅钟。
”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罪⽽就死地。
”对⽈:“然则废衅钟与?“⽈:‘何可废也?以⽺易之。
’不识有诸?” ⽈:“有之。
” ⽈:“是⼼⾜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固知王之不忍也。
” 王⽈:“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吾何爱⼀⽜?即不忍其觳觫,若⽆罪⽽就死地,故以⽺易之也。
” ⽈:“王⽆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易⼤,彼恶知之?王若隐其⽆罪⽽就死地,则⽜⽺何择焉?” 王笑⽈:“是诚何⼼哉?我⾮爱其财⽽易之以⽺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 ⽈:“⽆伤也,是乃仁术也,见⽜未见⽺也。
君⼦之于禽兽也:见其⽣,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其⾁。
是以君⼦远庖厨也。
” 王说,⽈:“ 云:‘他⼈有⼼,予忖度之。
’──夫⼦之谓也。
夫我乃⾏之,反⽽求之,不得吾⼼;夫⼦⾔之,于我⼼有戚戚焉。
此⼼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有复于王者⽈:‘吾⼒⾜以举百钧,⽽不⾜以举⼀⽻;明⾜以察秋毫之末,⽽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 ⽈:“否。
” “今恩⾜以及禽兽,⽽功不⾄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之不举,为不⽤⼒焉;舆薪之不见,为不⽤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不能也。
”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挟太⼭以超北海,语⼈⽈:‘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齐桓晋文之事翻译
齐桓晋⽂之事翻译齐宣王问⽈:“齐桓、晋⽂之事可得闻乎?”孟⼦对⽈:“仲尼之徒⽆道桓⽂之事者,是以后世⽆传焉,⾂未之闻也。
”译⽂:齐宣王问(孟⼦)说:“齐桓公、晋⽂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回答说:“孔⼦的弟⼦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原⽂齐宣王问⽈:“齐桓、晋⽂之事可得闻乎?”孟⼦对⽈:“仲尼之徒⽆道桓⽂之事者,是以后世⽆传焉,⾂未之闻也。
⽆以,则王乎?”⽈:“德何如,则可以王矣?”⽈:“保民⽽王,莫之能御也。
”⽈:“若寡⼈者,可以保民乎哉?”⽈:“可。
”⽈:“何由知吾可也?”⽈:“⾂闻之胡龁⽈:‘王坐于堂上,有牵⽜⽽过堂下者。
王见之,⽈:“⽜何之?”对⽈:“将以衅钟。
”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罪⽽就死地。
”对⽈:“然则废衅钟与?“⽈:‘何可废也?以⽺易之。
’不识有诸?”⽈:“有之。
”⽈:“是⼼⾜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吾何爱⼀⽜?即不忍其觳觫,若⽆罪⽽就死地,故以⽺易之也。
”⽈:“王⽆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易⼤,彼恶知之?王若隐其⽆罪⽽就死地,则⽜⽺何择焉?”王笑⽈:“是诚何⼼哉?我⾮爱其财⽽易之以⽺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伤也,是乃仁术也,见⽜未见⽺也。
君⼦之于禽兽也:见其⽣,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其⾁。
是以君⼦远庖厨也。
”王说,⽈:“诗云:‘他⼈有⼼,予忖度之。
’──夫⼦之谓也。
夫我乃⾏之,反⽽求之,不得吾⼼;夫⼦⾔之,于我⼼有戚戚焉。
此⼼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有复于王者⽈:‘吾⼒⾜以举百钧,⽽不⾜以举⼀⽻;明⾜以察秋毫之末,⽽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否。
”“今恩⾜以及禽兽,⽽功不⾄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之不举,为不⽤⼒焉;舆薪之不见,为不⽤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不能也。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挟太⼭以超北海,语⼈⽈:‘我不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便嬖
cǔn duó
忖度
x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放辟 hūn
畜妻子
吾惛
庠序
tì 孝悌
颁白
sù
赴愬
biǎn
褊小 chǐ
邪侈
wǎng
罔民
zhì
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 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之:助词,的 闻:使……听到 之:的 徒:徒弟 无道:没有谈论 是以:“是”,这。“以”是介词,因、由于
然:是 诚:的确 褊:狭小 即:就是 故:所以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不忍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 ,
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 这
样无罪却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换它。”
择:区别 诚:真的 宜:应当,理所当然 无伤:没有妨害 仁术:仁道,即行仁政的方法、途径 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不接近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 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真的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吝啬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 (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 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 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
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投而诸:渤表海修之饰尾。 之诸::到“,之往于”,....它到..... 以"投:之用于来渤海之尾” 舍:放
穆觳公觫访:诸恐蹇惧叔发-抖-《的秦样晋子肴之战》 诸:若“:之如于此”,,这“样之”代指与晋国的战事,
而“:于表”转向折
就:走向 然则:句首连词,既然这样,那么 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以:用 易:换 识:知道
诸:兼词,之乎,“之”代指“牵牛”这 件事,
孟子穆)公说向:蹇“叔我请从教胡与龁晋那国听的说战这事样一件事说:‘您“坐乎在”大表殿示上疑,问有语个气人牵牛从殿下走
❖过您代。看见词这个指人某,人问道某:事“牛(牵)到哪里去?” (那人)回诸答人说不:知“,准瞒备不用得它你来祭钟。”
❖大众王,您说多:“放诸了子它百!家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 的地方”
“是以”宾语前置,“以是”因此。 无传:没有流传 之:代词,这件事 无以:不得已,“以”,通“已”,止。 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 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
战国时期鲁国邹(现在山东省邹县 东南)人。
《孟子》共七章,分别为 《梁惠王》、《公孙丑》、 《滕文公》、《离娄》、 《万 章》、《告子》、《尽心》
各章都分为上下篇 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有关孟 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的一部语录体 著作。
hú sù 觳觫 fàng pì xiáng
bān
hé
胡龁
pián bì
何如:如何 则:才 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保:安抚 而:表顺承
之:代词,他代指保民而王者 御:阻挡,抵挡 若:像 乎哉:加强疑问语气,“吗” 何由:从何处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才能行王道以统一天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何处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 兼“词诸曰王对”:见曰的“之:用臣,“闻曰将法之:以胡“衅龁 牛钟曰 何。:之”‘?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之乎 “诸王”曰,:位于“句舍末之,!“吾之不”忍是其代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词,对“曰乎:”是“语然气则助废词衅。钟与?”
之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诸”,位于句中
❖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 治主张;
❖ “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 进行统治。
❖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 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 取得胜利。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 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 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无:通“毋”不要 异:形容词做动词,对....感到奇怪。 以:认为... 小、大:形作名,小的东西,大的东西 恶:何,怎么 若:如果 隐:怜悯;痛惜
(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
你说:“怎么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
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以:认为 爱:吝啬 固:本来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忍:忍心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梁惠王》
解题
齐桓:齐桓公(公子小白)春秋五霸之首。 晋文:晋文公(姬重耳),第二位春秋霸主。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史记》
郑庄公—四方是维、“春秋小霸” 晋悼公—复霸中原 吴王阖闾—纵横江淮 越王勾践—东南称雄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 名轲,字子舆。思想家、教育家战国 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尊称 为"亚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