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重点文言知识与重点句子翻译PPT课件

合集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件
齐桓公的经济政策使国家实现了 持续的经济繁荣。
军队革新
他进行了军事改革,使齐国的军 队更加强大和现代化。
贸易发展
他积极促进贸易发展,加强了齐 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结论与总结
1 历史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篇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领导才能
齐桓公的领导才能在这段历史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齐桓公和晋文公在政治和军事上相互支持,实现了共同的目标。
社会制度和政治变革
1 土地改革
齐桓公进行了土地改革, 调整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分配。
2 官员选拔
他采用了新的官员选拔制 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政 治人才。
3 政府机构
齐桓公进行了政府机构改 革,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 率。
经济发展与军事改革
经济繁荣
3 政策措施
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齐国在这段历史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文献记载
在古代文献中广泛记载着《齐桓 晋文之事》,为我们了解历史提 供了重要依据。
主要人物登场
齐桓公
作为齐,他和齐桓公之间的关系对整个时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他重要人物
除了齐桓公和晋文公,还有一些其他人物对这段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指导思想和政策
仁政
在这段历史中,仁政是齐桓公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 政政策。
军事策略
为了加强国力,齐桓公采取了一系列军事策略,不 断巩固自己的地位。
齐桓公与晋文公的关系
1
友好合作
齐桓公和晋文公建立了密切的友好关系,共同促进了两国的发展。
2
政治联盟
两人达成了政治联盟,共同对抗外部势力,维护了各自国家的利益。
3
相互支持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 件

齐桓晋文之事详解(课堂PPT)

齐桓晋文之事详解(课堂PPT)
明:视力 明察秋毫
则王许之乎? 许:相信,认可
•曰:“否。”
26
❖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 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 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 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 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 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27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子
之孙子思的门人,著名的思想家、政
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
“仁”的学说, 44岁时开始周游列
国,先后到齐、宋、滕、魏、鲁等国,
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
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乡,讲学
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
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
21
❖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 之于禽兽也
伤:妨碍 乃:表判断,就是
之:助词,无义
❖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形容词作动词,疏远,远离
22
❖(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 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 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 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 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 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 君子远离厨房。”
老:形容词作 老:形容词活用 幼:形容词 幼:形容词
动词,尊敬。 作名词,长辈。 作动词,爱 作名词,孩
抚。
童。
天下可运于掌。” 30
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
❖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 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
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 到。’这确实是做不到。向长辈弯腰作揖, 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 而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不能统一天下,不 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 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向长辈弯腰作 揖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长辈,推己及人也 尊重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推己及 人也爱护别人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 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31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孟子》生活 时 代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 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在野心勃勃地 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 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 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号称强国, 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 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 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重点实词:舍
• 1、舍南舍北皆春水 •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3、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 4、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房屋 建房
放下 停止
重点实词:与
• 1、然则废衅钟与 • 2、我持……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 3、孰与君少长 • 4、蹇叔之子与师 • 5、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同“欤”,吗 给予 和 参与 交好
朗读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 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biǎn)小,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故以羊易之也。”
2、转移话题: 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
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 乎?”使宣王难以拒绝。
朗读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wànɡ)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文本翻译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高考语文总复习《齐桓晋文之事》课件

高考语文总复习《齐桓晋文之事》课件

⑼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动词,揣度,估计
⑽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动词,考虑
⑾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动词,创作
翻译下列句子,总结句式特点
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难道您要发动战争,使您的臣下和士兵受到危害,和诸侯结下
深仇大恨,这样以后才快活吗?
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牛,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重视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叮咛他们,

《说文》:(形声字。
本义:计量物体长短的标准及器具。)
<dù>
①宁信度,无自信也 计算长短的标准或尺度。名词,尺码
(《韩非子》“削足适履”: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②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名词,限度
(贾谊《论积贮疏》:生产东西需要时间,用起来却没有限度,那么财物和人力 都必然用尽。)
(《赤壁之战》)
三、有的状语后置因为省略了介词而较难作出判断,翻译时需先补
出省略的介词。
例如:1.读书轩中
(《项脊轩志》)
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鸿门宴》)
四、“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导的状语后置。
例如: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2.相与枕藉乎舟中
(《赤壁赋》)
作状语的介宾短语前出现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才能构成状语后置句。
您不愿广施恩泽。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及:推及
——尊奉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

齐桓晋文之事重点文言知识与重点句子翻译 ppt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重点文言知识与重点句子翻译  ppt课件

止。则,那么,就。王,动词,行王道(仁政)
以统 一天下。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何如,如何,怎么样。则,才。矣,呢。
曰:“保民而文王言,否莫定之句能中御代也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保,安定,安抚。莫,没有什么人。之,他。御,
抵御。
ppt课件
2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若,像。者,……的人。乎哉,语助词
曰:“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曰:“臣
闻之
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于)胡龁曰:‘王坐于堂上(状语后置句),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之,动词,往。而,连词,顺承(修饰)。(把)
牛(牵)到哪里去?
对曰:“将以(之)衅钟。”王曰:“舍之!吾
不忍其觳觫(húsù),若无罪而就死地。”
•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 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天下(使天下安 定),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
ppt课件
12
•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 而已矣。
• 古代的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 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 何与?
5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
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是,这。诚,到底。哉,呢。而,因果关系。易
之以羊,就是“以羊易之”,状语后置。宜乎百
姓之谓我爱也,就是“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宜,应当,理所当然。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
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
说,通“悦”,高兴。乃,这样。先生您说的这 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朗的作用啊!这种心 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 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 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 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 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 子)说:“(假如)有人禀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 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尖端,却看不到整车的柴 火。’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介绍——视频播放
《孟子》是记录_孟__子__言__行_的著作,一 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 人共同编著的,现存七篇。内容涉及孟 子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 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致意。《孟 子》属于以为_记__言_主的对话体_散__文_,其 编纂沿袭了《论语》的体裁,其主要特 点是多_比__喻__论__证_,气势磅礴,逻__辑__性__强__, 既尖锐机智,又从容舒缓,对后世的散 文产生了深远影响。 《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 《告子》《尽心》每篇各分上下两卷,共十四卷。
忖度:揣测,估量
复:禀告
生的细毛
乃:这样
钧:30斤为一钧
舆薪:整车的柴
戚戚:有所领悟
而:表转折
则:那么
所以....者: ...的原因 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许:赞同,认可
第二部分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 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 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第一部分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 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告诉,名作动
20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
挟着(夹在腋下) 相当于“而”,表修饰
通“肢”肢体。折肢,对长辈弯腰作揖
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
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这类
第一个‘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
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 道路 9.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 11.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确定语气
肥甘:形容词做名词, 肥美的食物
轻暖:形容词做名词,轻暖的衣服
抑:还是
采:通“彩”
声音:指音乐 便嬖:左右的宠臣
27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28王曰:“若是其甚与?”
29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我爱也。”
“百姓之谓我爱宜乎”主谓倒装句
14.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
其 没有妨碍 仁道,行仁政的方式。
吃,动 因此 远:远离,形作动 ;厨房
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件(共6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件(共6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 孟

桓 晋 文 之 事
复习要求
1、掌握重点字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古今异义、一义多词、文化常识。 2、理解本篇孟子的政治思想。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 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 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塞作战,是李陵自己炫耀勇力,而不是因为汉武帝下命令而他不能推辞。李陵家被族灭,还可以嫁 祸给李绪;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李陵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双方连续作战九日,这也要
1把奴3罪就.责没把推有文给其中李他画绪可横吗信?之线如人的果了句说吗子李?翻陵假译是如成受李现到陵代匈有奴两汉单面语于讨。的好(的控8心制分思,)不,得那不么奉单命于追又击怎汉么军能、信四任处李转陵战而,委难 以重道兵匈
李文陵言之文阅降读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 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 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 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 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 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 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 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李陵投降匈奴,他的罪行相当明显而无法掩饰。如果说他(孤节军选奋自战没王有夫后之援《,可读是通率鉴领论五》千步卷兵三出)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 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 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 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第一部分(1—20)
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21—33)
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 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34—35)
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疏通文意,研读文本
研读第一部分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言。文学价 值很高。
背景介绍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 “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 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 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 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 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 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 实行“王道”的主张。
赏析孟子智慧
以 "羊”易 "牛” 不忍之心
“保民而王”的基础
揣测,估量
宾前,谓夫子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
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禀报
30斤为一钧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译文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对我有这种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 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 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1.2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共34张PPT)

1.2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共34张PPT)
于民;推恩于民,天下王之。
事件:举重、老吾老、邹国敌楚 积极意义:在孟子的步步紧逼下,宣王陷于
两难之境,不得不答应“推恩”,施行王道。
学习任务二 04 第四阶段 反本措施
孟子论述策略 先后有序,环环相扣
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
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
“制民之产”
A ——不能 “挟太山以超北海”,“是诚
绝 不能”;
招 : 逻
“王之不王 ”“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
辑 B——不能 “为长者折枝”“是不为也”;
三 “王之不王,不为也”;
段 论
故“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B否定A
结论:“推恩于民”很容易,能做到。
孟子的证明题—— 命题:“推恩”和“不推恩”的两种结果
使百姓有恒产,
足以饱身养家
物质
“谨庠序之教”
对他们施以 礼义道德的教育
精神
• 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
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
卷作结。
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有理有据。 对比论证: 明君制民之产VS今也制民之产。
孟子的证明题— 命题:齐宣王有“不忍之心”


“远庖厨”“不见其杀禽兽”——这是“仁术”;


“以羊易牛未见杀羊”——这是“仁术”的表现。
辑 三
所以,“以羊易牛”是乃“仁术”。

有“仁术”则有“不忍之心”,

所以,齐宣王是有“不忍之心”。
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齐桓晋文之事重点文言知识与重点句子翻译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重点文言知识与重点句子翻译课件
古义指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 指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
古义指不用说,今义表示条件 关系的关联词。
一词多义
“之”可以表示代词,如“齐桓晋文 之事”,也可以表示助词,如“寡人 之于国也”。
“若”可以表示好像,如“若不胜衣 ”,也可以表示你,如“若为佣耕” 。
“国”可以表示国家,如“寡人之国 ”,也可以表示国都,如“迁于乔木 ”。
齐桓晋文之事重点 文言知识与重点句 子翻译课件
目录
• 重点文言知识 • 重点句子翻译 • 重点篇章理解 • 重点问题探究
01
重点文言知识
通假字
01
02
03
04
“没”通“殁”:表示 死亡。
“说”通“悦”:表示 高兴、满意。
“莫”通“暮”:表示 夜晚。
“辩”通“辨”:表示 辨别、区分。
词类活用
01
推动经济发展
称霸过程中,两国都加强了国内改革 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
提升国家地位
齐桓公和晋文公的称霸,提高了各自 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们的治国理念、军事策略、外交手 腕等对后世的国家治理和发展产生了 深远影响。
THANK YOU
感谢观看
提高军事力量
加强军队建设,提高士兵素质和装备水平, 增强军事实力。
重振国内政治,发展经济
晋文公回国后,整顿朝纲,推行改革,促进 经济发展。
运用外交策略,取得支持
与其他诸侯国建立友好关系,争取国际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逐步扩大影响。
齐桓晋文称霸的意义
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
齐桓公和晋文公的称霸,有助于稳定 地区局势,减少战争和冲突。
02
总结词:赏析语言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言。语言犀利 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写作背景
战国中期,是诸侯之间争斗不息、兼并不断的时代,“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给人民带 来了严重的灾难。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 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 横,以攻伐为贤。”(《史记·孟子荀卿传》)而齐国在东方诸国中 实力强大,齐宣王的父亲齐威王曾经两次大败魏军(一为公元前353 年,于桂陵;一为公元前341年,于马陵),并以善于纳谏著称,有 “战胜于朝廷”之美誉(《邹忌讽齐王纳谏》)。
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乘机发兵干 涉。
齐宣王向孟子请教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因势利导, 游说齐宣王弃霸道而行王道,但是齐宣王没有听从,反 而军纪败坏,掠夺民财,导致燕人叛乱,不久齐军就在 赵、魏、韩、楚、秦等国的压力下被迫撤军,而燕人则 共立公子职,是为燕昭王,齐宣王感叹:“吾甚惭于孟 子。”
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 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 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 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 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简介
齐宣王,妫(guī)姓、田氏,名辟疆,战国时代 齐国国君。
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尊称为“亚圣”。
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性向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仁、义、礼、智)
②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王道、仁政(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
名人名言
孟子名言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恩德
推及
功效 不到达
偏偏,却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
因为
主谓之间,不译
表被动
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
所以 王道,统一天下
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变现 以何,凭什么 区别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功德却不能推及到老百姓身上,究竟是为什么 呢?既然这样,那么,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 是不用视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 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这样做,而不是不能这样做。” (齐宣王)说:“不肯做与做不到的表现有什么区别?”
形作动, 形作名,老人 表递进,进而 形作动,爱护
转动
尊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
通“型”名作动,作榜样 正妻 推及,到
治理

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
安定
推及,到
安定、安抚
施加
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重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 别人的孩子。(照这样去做)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 《诗经》说:“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及到兄弟,进而治理好家和国。”这是说 拿这样的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妻子 儿女都安抚不了。
一、知人论世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孔子之 孙孔伋(子思)的再传弟子。思想家、教 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 “孔孟”。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
《孟 子》
◆教学目标
1. 了解孟子及作品《孟子》。
2. 学生疏通文意,能有效积累“王、保”等重点文言实词,“之、以” 等重点文言虚词;能正确识别文中的倒装句等特殊句式;能准确翻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重要句子。
3. 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感受其“王道”的社会理想。
举例论述齐宣王有保民而王的基础,即不忍之心。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 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
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设 喻
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而王”的社会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 蓝图,这幅社
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 会蓝图是怎样
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 的?
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 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类比推理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引用论证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
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 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 问题(一):

1.2《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积累课件(共15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

1.2《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积累课件(共15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

鲍鹏山在《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中 说,庄子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 连篇,奇怪迭出。惊魂甫定,发现:竟是朝暾tūn夕月, 落崖惊风。
我们读他,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朝暾夕月:早晨的太阳和晚上的月亮。 落崖惊风:景观壮美,撼人心魄。
造化把神秀聚焦在这个 “槁项黄馘xù”(枯 瘦的项颈,发黃的面容, 形容非常饥瘦)的哲人 身上。
庄子的思想 一、批判现实社会。他对现实有深入的观察,所以批判起来 一针见血,常给予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嘲讽,极端蔑视礼法权 贵。批判儒家、墨家参与政治,对其“仁义”也加以嘲讽。 二、向往自由。他不满现实,但又无力改变,非常苦闷,以 至消极厌世。为摆脱烦恼,他一方面主张顺应自然,另一方面 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幻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与现实发 生冲突和矛盾,忘掉现实世界,甚至忘掉自己的存在,达到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三、提出辨证法——相对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变化的,甚至认为是非也是相对的,于是由辩证法陷入了相对 主义。
舞蹈化,雄壮乃有中力《经(首古》之代会宋国祭祀求雨)
音乐化,刚柔并济(祈谷养生)
2.现在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我把“庖丁解牛”的“解”字换成庖丁 “宰”牛、庖丁“杀”牛、庖丁“屠”牛行不行?
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
暗示牛在无痛苦情形之下被“解”,说明庖丁解牛的技艺达到了至高境地。
(二)再读课文,探究“解牛之道”
庖丁解牛
《庄子》
我曾说庄子是表情古怪的,这是因为我无法想像他的形象。 孔子似乎是一贯严正而间或幽默的;孟子是气势汹汹咄咄逼人的;
韩非子是怀才不遇冷峻孤单的;但庄子呢?他的表情太丰富了,一 会儿是尖锐无比的人生解剖师;一会儿又是沉湎往事的 诗人;一会儿是濮水上的泛舟者、闲钓者;一会儿又是 土屋前闲坐无聊的穷汉;有时他去远游,有时他又安坐 家中洋洋洒洒地记录着他的思想——我们确实无法界定他的

齐桓晋文之事全文及重点总结31页PPT

齐桓晋文之事全文及重点总结31页PPT
齐桓晋文之事全文及重点总结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则殆。——孔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 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 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为( wé i,是)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 焉。故王(wá ng)之不王(wà ng),不为也, 非不能也。” 独何与,独,副词,究竟。与,通“欤”。之, 提宾标志。为不用明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 。不 为也,非不能也。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无伤,没有妨害。乃,是。见牛未见羊也,(原 因在于您)看到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而没看到羊。君子,有道德 的人。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是以, 以是,因此,所以。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王说(yuè ),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 cǔnduó)之。’─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句)。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 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 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 以羊易之也。” 然,对。诚,的确,确实。何,怎么。即,就是 。 故,所以。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 恶(wū)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 何择焉?” 无,通“毋”,不要。异,意动,感到奇怪。于 ,表示动作的对象,介词,对。之,主谓间。小 ,大,都是形容词的名词用法。恶,疑问代词, 怎么。之,代词,文中指“您的用意”。若,如 果。隐,怜悯,痛惜。则,那么。何择焉,有什
何如,如何文,言怎否么定样句。中则代,词才作。宾矣语,,呢宾。语前置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保,安定,安抚。莫,没有什么人。之,他。御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 若,像。者,……的人。乎哉,语助词 曰:“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曰:“臣 闻之 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于)胡龁曰:‘王坐于堂上(状语后置句),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之,动词,往。而,连词,顺承(修饰)。(把 )牛(牵)到哪里去? 对曰:“将以(之)衅钟。”王曰:“舍之!吾 不忍其觳觫(hú sù ),若无罪而就死地。” 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 。若,如此。就 ,接近,走向。而,连词,转折。
形,名词作动词,表现。以何异,宾语前置 “不肯干与不能干在具体表现上什么区别?” 曰:“挟(xié )太山以超北海,语(yù )人曰: “(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 : ‘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 枝,通“肢”,肢体。 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 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 天下,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 也。
对曰 “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 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与,通“欤(yú)”, 语气词,表疑问 。何可,哪能。以,用。易, 换。识,知道。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 知王之不忍也。”
是,这样的。以,认为。王矣。爱,吝啬( lìnsè),舍不得。固,本来。之,主谓间。 忍,忍心。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得,能,可。闻,使动,使……听到 。乎,吗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对,回答。徒:门徒(类)。 无道,没有称道
。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句)无 以,则王(wà ng)乎?” 。
以是,因此。 无以,不得已。以,通“已 ”,止。则,那么,就。王,动词,行王道(仁 政)以统 一天下。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说,通“悦”,高兴。乃,这样。先生您说的这 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朗的作用啊!这种心 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 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
复,禀告。明,名词,视力。则,那么。许,赞 同。……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 (我的)视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 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是,这。诚,到底。哉,呢。而,因果关系。易 之以羊,就是“以羊易之”,状语后置。宜乎百 姓之谓我爱也,就是“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宜,应当,理所当然。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 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 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 老,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动词——教参),敬重。第二个“老
通”,名词,长辈。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第二个“幼”,孩 子。敬重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重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 孩子,推己及人也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 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