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货殖列传序》

合集下载

货殖列传序

货殖列传序

货殖列传序史记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

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

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繈纑至而辐奏。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

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非空言也。

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货殖列传序》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古文观止

《货殖列传序》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古文观止

《货殖列传序》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作品介绍】
《货殖列传》是论述春秋末年到汉武帝年间的社会经济史的专章。

在序文中,作者驳斥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历史倒退论,肯定了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合理欲望,并试图以此来说明社会问题和社会意识问题。

他认为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必然推动社会生产的分工和社会各经济部门的发展,而人的道德行为又是受他占有财富的多少制约的,从而谴责了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垄断政策,抨击了当时以神意解释社会问题的唯心主义观点。

【原文】
货殖列传序
出处:《史记》
老子曰①:“至治之极②,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③,美其服④,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⑤,挽近世涂民耳目⑥,则几无行矣⑦。

【注释】
①引文见《老子》下篇第八十章,文字略有不同。

②至治:治理得极好的社会,指政治清明之世。

至:极。

治:治世,与“乱世”相对。

③甘其食:以其食为甘美。

即认为自家的饮食甘美。

甘:美。

④美其服:以其服饰为美。

即认为自己穿著的衣服漂亮。

⑤必:如果,假若。

用:以。

务:要求得到、追求。

⑥挽近世:亦作“挽近”。

挽,通“晚”。

离现在最近的时代。

涂:堵塞。

⑦几:差一点儿,几乎。

无行矣:不可行了。

【原文】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①、《书》所述虞夏以来②,耳目欲极声色之好③,口欲穷刍豢之味④,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⑤。

中考文言文《货殖列传序》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货殖列传序》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货殖列传序》全文详细翻译导读:货殖列传序作者:司马迁《老子》一书中说:“最清平的政治达到顶峰,(应该是)邻近国家的居民可以互相望见,鸡犬的声音也能互相听到,百姓们各自品尝着甘甜的食品,穿戴着美丽的服装,习惯于安宁的风俗,从事于快乐的职业,直至老死之时也不相互往来。

”如果一定要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那么,对于近世来说,无疑等于堵塞了人民的耳目,(实际上)则是行不通的。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认为:说到神农氏以前的情况,我不知道。

至于象《诗经》与《书经》上所描述的虞舜以及夏朝以来的情况,则是人们总是要使自己的耳目尽情地得到音乐和女色的享受,使口中尽多地品尝牲畜肉类的美味,身躯尽量安处于舒适而快乐的环境,而精神上还要炫耀自己的权势与才能的荣耀,使这种风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已经很悠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样微妙的言辞逐家逐户地去劝说他们,终究也不能使他们的精神淳化。

所以,(掌权者对于人民),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诱导他们,再其次是教育他们,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来)束缚他们,最愚蠢的办法是与百姓争利。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太行山以西饶有木材、竹子、楮木、野麻、旄牛尾和玉石,太行山以东多出鱼、盐、漆、丝和音乐、女色,江南盛产楠木、梓木、生姜、木犀、金、锡、铅矿石、丹砂、犀牛角、玳瑁、珠玑、兽角、皮革,龙门山、碣石山以北广产马、牛、羊、毛毡、毛皮和兽筋、兽角,铜、铁则往往在千里山峦中布满,如同摆满棋子的棋盘一般。

这还仅仅是物产分布的大概情况。

这些物品都是中原人民所喜爱的,是百姓们衣着饮食与养生送死所必备的东西。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精选5篇)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精选5篇)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精选5篇)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精选篇1一向在想这是怎样的一位史官:文直,事核。

洋溢着油墨的书香让我无法想象那些刻入竹简的坚韧,但那不虚美,不隐恶的文字仍向我展开历史的长卷.那些封沉的记忆在摇曳的光影下若隐若现,跨越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我看见了英雄项羽的懦弱,瞧见了小人刘邦的伟业,了解了将军的小肚鸡肠,倾听了易水的萧萧哀鸣。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记忆中那些闪耀的光芒,在此处早已褪去了圣洁.那里没有十全十美,仅有一位位站在历史浪尖上的伟人。

“人”一个多么难得的称呼.向所有的人呈现“君权神授”的可笑。

在他的《史记》里,没有皇帝,没有将军,有的只是刘邦,李广。

或许刚才的话错了,这《史记》本身就是十全十美,完美的无懈可击。

因为它有司马迁的秉笔直书,因为它有司马迁的坚持真理。

他做到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我看到了那位长信灯旁紧紧抱着孤单用心写下文字的身影。

听说人死后会变成天上的星星。

那最亮的一颗会是司马迁的眼睛吗?我抱着《史记》走进两千年后的历史。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精选篇2读者,其用心专也,韵者,其美极而触魂也!——题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翻阅沉甸甸的历史,蓦然看见,那一抹鲜艳,带着成熟稳重,披荆斩棘,正向我走来。

那是历经磨难才重生的凤凰;那是千锤百炼的坚强;那是灵魂冲击才有的不朽篇章;那是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的史书,一部永垂不朽的史记。

初读《史记》,读出一个顶天立地坚强的男子汉,或许一开始他就不该站出来,顶撞君王,是大罪。

他是被深深地激怒了,但他没有停止在愤怒上,而是还在此基础上对他所要加以叙述和研究的到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为止的一部中国通史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思考,并得出了自我的一些结论,这是司马迁之所以不仅仅成功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并且成为一位伟大的历史家的原因所在。

鲁迅有一句名言:“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司马迁不正是在“痛定之后”,以史记这部大作长歌当哭吗?很难想像,如果司马迁在巨大的悲痛之后不继之以理智的思考,而会成文学家兼历史家。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六篇)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六篇)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提到的第一个人物就是太公望,太公望即姜太公。

姜太公姓姜名尚,因其先祖曾经担任四岳之官,传说在尧、舜时掌管四时,主持方岳巡守,辅佐夏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地,也有封于申的。

封于吕的,随封地姓吕,所以,身为姜氏后人的姜太公又姓吕名尚。

传说姜太公出生后,家道并不好,已经衰败,所以,为了混口饭吃,他做过屠户,卖过酒水,大半辈子处于浑浑噩噩,碌碌无为的状态。

史书对此记叙也很简单。

那么,司马迁为何一提到姜太公便称之为太公望呢?原来,这与大家所熟知的“姜太公钓鱼”的故事有关,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也有所记载。

姜太公晚年垂钓于渭水,西伯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外出狩猎前让人算了一卦,卦辞说“你这次出去狩猎,所获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而是成就你霸业的辅臣。

”于是西伯外出狩猎,果然在渭水河南岸遇到姜尚,经过一番交谈,西伯很高兴自己遇到了高人,就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

’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

”因此称姜尚,即吕尚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对于姜太公遇文王,《史记》中还有其他法。

有一个说法是说他博闻多学,曾为商纣王做事,因商纣王无道而离开,然后到各国游说,结果怀才不遇,没人听他的治国之道,最终西归于周西伯,为西伯所用。

还有另一个说法是说姜太公是位隐于海滨的处士,周西伯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时,西伯之臣散宜生、闳夭久闻姜尚之名,就召请他。

姜尚就言说道:“听说西伯贤德,又一贯尊重关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为了营救西伯,寻找美女奇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___字宝,献给纣王,以赎取西伯。

西伯因此得以被释,返回周国。

虽然姜太公遇文王传说各异,但都认为他是文王武王之师。

这几个传说,孰真孰假,不得而知。

但是,后世的人们更喜欢姜太公钓鱼这一说法,并赋予它更多的传奇色彩。

不管怎么说,姜太公遇文王,肯定有一番对话。

对文王西伯来说,有个识才过程,对姜太公来说有个展示胸中韬略机会的过程。

《史记 货殖列传序》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史记  货殖列传序》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货殖列传序司马迁《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

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

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晚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执能之荣使。

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妙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此非空言也。

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选自《史记》,有删改)【注】刍豢;指牲畜的肉。

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

《货殖列传序》赏析

《货殖列传序》赏析

绝:断绝,不流通。

匮:缺乏。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而:用法同“则”。

辟:开辟。

〇引经据典,收农、工、商、虞之作用并举,意在言明货殖之事不可少。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通“源”。

〇承上而言,货殖亦为“衣食之原”之一。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xiǎn)。

饶:(财富)多。

鲜:(财富)少。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富:用于使动,使……富。

〇“大”与“小”,“饶”与“鲜”,两两对比,鲜明强烈;“富国”、“富家”,更见货殖之事的重要。

此四字,为通篇文眼之所在。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莫:没有谁,代词。

夺予:夺走或赐与。

之:代词,指代人们,是“夺予”的宾语,前置。

而巧者有余,拙(zhuō)者不足。

拙:笨,不灵巧。

〇“巧者”与“拙者”,“有余”与“不足”,亦对比强烈。

反宕上文,言货殖亦非易事,而在于人。

下引史实说明。

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太公望:即姜尚,因其先祖封于吕,从其封地为姓,也称吕尚,名望。

因辅佐武王伐纣灭商有功,封于齐。

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

营丘:在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

地澙(xì)卤(l?),澙卤:土地含有过多的盐碱成分,不适宜耕种。

澙、卤:都是咸卤地的意思。

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劝:鼓励。

女功:即女工,旧指妇女所作的纺绩、刺绣、缝纫等事。

这里用作动词,指纺织。

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通:指贩运。

人物:人和货物。

繈(qiǎng)至而辐凑。

繈至:象绳子穿着的钱似地接连而来。

繈,本指穿钱的绳子,引申为穿好的钱。

辐凑:指四方人物来归,象辐之集中于毂(g?;车轮中心的圆木)一般。

辐,车辐,车轮中间的直木,一头集中插在车毂上,一头分布插在车辋(wǎng;车轮的外周)上。

凑,集聚。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dai)之间敛(liǎn)袂(mèi)而往朝焉。

冠带衣履:(齐国制造的)帽子、带子、衣服、鞋子。

天下:用作谓语,指遍销全国。

海岱之间:指东海和泰山中间的诸侯国。

岱,泰山的别称。

敛袂:整敛衣袖(表示肃敬)。

《货殖列传》读后感

  《货殖列传》读后感

《货殖列传》读后感读完某一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货殖列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货殖列传》读后感1司马迁的《货殖列传》至今已经有2100多年了,可仍然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货殖,即经商,做买卖,靠贸易以生财求利之意。

在《货殖列传》里,司马迁详细地介绍了汉代及其以前有货殖的种种情况,如商贾怎样致富,各地有什么货物,以及经济状况怎样影响人民的生活,形成什么样的社会风气,等等。

它是关于古代社会经济的重要文献。

本文主要论述了货殖的重要性及其不得不然的道理。

它说明为积累财富而努力发展生产和贸易,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形成好的社会风气和巩固国家统治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指出不断发展生产和贸易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

司马迁很早就能够注意社会的经济生活,并且清楚地认识到发展生产、交换贸易和积累财富等等的重要性,反映了他的卓越的经济思想,这是十分可贵的,很值得重视。

文章一开头就否定了老子所设思的理想社会,老子说:“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司马迁认为:这种理想美好的情形,不能光靠教化,也要靠发展经济。

人是讲利益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你看,大家热热闹闹地、高高兴兴地、忙忙碌碌地云集又离散为了什么?还不是实惠。

你光空头政治行吗?农民种地,人们就有饭吃,工人做工,就会有生产日用品、矿山、铁路、高楼,商人经商,货物就流通市场经济下,价格自动调节,比如,今年大蒜贵了,明年种蒜的就多,猪肉贱了,喂猪的就少了,南方的菜贵了,其他地方的菜就流向南方。

北方的劳动力稀少,劳力就开到北方,并没有人强迫和组织他们这样做,这就是司马迁说的“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
《史记·货殖列传》是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一篇,记载了中国古代货币和商业活动的发展历程。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对中国古代商业活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体会到了古代商人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

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作者详细地描述了古代商业活动的种种形态,包括货币的发展、商人的经商技巧、商业道德以及商业活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了解到古代商人是如何利用货币交换和贸易来获取利润的,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聪明的经营,逐渐积累财富,成为社会上的重要力量。

古代商人们在生意上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我在阅读《史记·货殖列传》时,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古代商人的商业道德。

在古代,商人们注重信誉和诚信,他们以诚信为本,讲究信用,这种商业道德观念对古代商业活动起到了重要的约束作用。

商人们通过遵守商业道德规范,确保了商业交易的顺利进行,也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这种商业道德观念对于维护商业秩序、促进商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的。

通过阅读《史记·货殖列传》,我对古代商业活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古代商人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古代商人们在商业上的成功,离不开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也离不开他们对商业道德的重视。

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的宝贵财富,希望我们可以从古代商人身上学到更多的智慧,为我们的商业活动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史记》之《货殖列传序》

《史记》之《货殖列传序》
抵遇告” “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 严重破坏商业的正常发展。

此外,与告缗相配套的抑商措施还
有: 1、汉武帝将煮盐、冶铁、铸钱三大产 业都收归国有,沉重打击了商人阶级。 2、施行均输平准法,由官府直接经营 贩运贸易并控制物价。 因为以上三方面的抑商措施,商贾 致富之路堵塞了,富商大贾无从存在, 《货殖列传》的时代也就终结了。

这说明商品在各地广为流通。战国时期 ,这些铜币的铸造和发行不是统一的。各国 国都和许多地方官府都在铸造发行,也有私 铸。汉文帝之时,国家放弃铜钱的铸造和发 行权,“令民纵得自铸钱”,铜钱的数量相 当多,表明商品的流通量大。国库贮藏的铜 钱多到“贯朽而不可校”,表明国库充盈, 国力强盛。

接下来我们看看市场的状况:
交换日益扩大,农工之间,百工之间,都
需要交换,所以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
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此次社会大分工春秋时代已经有
所发展,战国之初达到了完成的阶段,
商人已经形成一个阶层,登上了历史
舞台。不过,《货殖列传》中从事
“货殖”的人不仅指专事商品交换的
商人,也包括从事手工业生产而兼售 自身产品的企业家,即工商业者。
对这段话的理解,元代学者认为“庶人
受田有定制,惟畜牧之多寡在乎人,故数畜 以对也”。这就是说,在井田制下,庶人所 能支配的私有财产主要是家畜。孟子讴歌井 田制,尤其赞美周文王“善养老”的仁政。 他提出的仁政标准是:对农夫来说,一家八 口,饲养五只母鸡,二头母彘(zhì),老者
因而能不“失肉”。

今天我们看来,由于生产水平所限, 家畜养多了便会有害于耕织,故而能饲
《货殖列传》序
题解
目录
《史记·货殖列传》是我国史 籍中第一篇经济史专作。“货”, 指财富,“殖”,言增长。“货 殖”即指增长财富。因司马迁为 商人列传,专记其言行事迹,故 名“货殖列传”。其实,《货殖 列传》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内 容不仅限于为商人立传。

文言文货殖列传序原文

文言文货殖列传序原文

货殖列传序原文货殖列传序(选自《史记·货殖列传》)【原文】《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①”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②。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③。

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④。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穀、□、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⑤。

此其大较也⑥。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⑦。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⑧。

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⑨?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⑩。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馀,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瀉卤,人民寡。

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此非空言也。

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货殖列传序》古文赏析

《货殖列传序》古文赏析

《货殖列传序》古文赏析【作品介绍】《货殖列传》是论述春秋末年到汉武帝年间的社会经济史的专章。

在序文中,作者驳斥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历史倒退论,肯定了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合理欲望,并试图以此来说明社会问题和社会意识问题。

他认为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必然推动社会生产的分工和社会各经济部门的发展,而人的道德行为又是受他占有财富的多少制约的,从而谴责了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垄断政策,抨击了当时以神意解释社会问题的唯心主义观点。

【原文】货殖列传序出处:《史记》老子曰①:“至治之极②,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③,美其服④,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⑤,挽近世涂民耳目⑥,则几无行矣⑦。

【注释】①引文见《老子》下篇第八十章,文字略有不同。

②至治:治理得极好的社会,指政治清明之世。

至:极。

治:治世,与“乱世”相对。

③甘其食:以其食为甘美。

即认为自家的饮食甘美。

甘:美。

④ 美其服:以其服饰为美。

即认为自己穿著的衣服漂亮。

⑤必:如果,假若。

用:以。

务:要求得到、追求。

⑥挽近世:亦作“挽近” 通挽, “晚”。

离现在最近的时代。

涂:堵塞。

⑦几:差一点儿,几乎。

无行矣:不可行了。

【原文】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①、《书》所述虞夏以来②,耳目欲极声色之好③,口欲穷刍豢之味④,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⑤。

俗之渐民久矣⑥,虽户说以眇论⑦,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⑧,其次利道之⑨,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⑩,最下者与之争。

【注释】①《诗》:即《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计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②《书》:即《尚书》,儒家经典之一。

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③极: 尽头、极点。

此处意为“享尽”。

声:音乐。

色:女色。

④穷:穷尽。

刍豢:泛指各种牲畜的肉。

刍:吃草的牲畜,如牛羊。

豢:吃粮食的牲畜,如猪狗。

⑤夸矜(jl n,今):夸耀。

矜:骄傲、夸耀。

势能:权势和才能。

文言文《货殖列传序》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文言文《货殖列传序》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货殖列传序》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货殖列传》是论述春秋末年到汉武帝年间的社会经济史的专章。

在序文中,作者驳斥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历史倒退论,肯定了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合理欲望,并试图以此来说明社会问题和社会意识问题。

他认为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必然推动社会生产的分工和社会各经济部门的发展,而人的道德行为又是受他占有财富的多少制约的,从而谴责了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垄断政策,抨击了当时以神意解释社会问题的唯心主义观点。

【原文】货殖列传序出处:《史记》老子曰①:“至治之极②,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③,美其服④,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⑤,挽近世涂民耳目⑥,则几无行矣⑦。

【注释】①引文见《老子》下篇第八十章,文字略有不同。

②至治:治理得极好的社会,指政治清明之世。

至:极。

治:治世,与“乱世”相对。

③甘其食:以其食为甘美。

即认为自家的饮食甘美。

甘:美。

④美其服:以其服饰为美。

即认为自己穿著的衣服漂亮。

⑤必:如果,假若。

用:以。

务:要求得到、追求。

⑥挽近世:亦作“挽近”。

挽,通“晚”。

离现在最近的时代。

涂:堵塞。

⑦几:差一点儿,几乎。

无行矣:不可行了。

【原文】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①、《书》所述虞夏以来②,耳目欲极声色之好③,口欲穷刍豢之味④,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⑤。

俗之渐民久矣⑥,虽户说以眇论⑦,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⑧,其次利道之⑨,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⑩,最下者与之争。

【注释】①《诗》:即《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计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②《书》:即《尚书》,儒家经典之一。

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③极:尽头、极点。

此处意为“享尽”。

声:音乐。

色:女色。

④穷:穷尽。

刍豢:泛指各种牲畜的肉。

刍:吃草的牲畜,如牛羊。

豢:吃粮食的牲畜,如猪狗。

⑤夸矜(jīn,今):夸耀。

矜:骄傲、夸耀。

势能:权势和才能。

2023年《货殖列传序》原文赏析

2023年《货殖列传序》原文赏析

2023年《货殖列传序》原文赏析2023年《货殖列传序》原文赏析1【原文】《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①”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②。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③。

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④。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穀、□、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⑤。

此其大较也⑥。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⑦。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⑧。

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⑨?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⑩。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馀,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瀉卤,人民寡。

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此非空言也。

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范文(2篇)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范文(2篇)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范文读了司马迁《史记》名篇《货殖列传》后,深深佩服于子长先生对于发展经济社会的远见卓识。

“货殖”古代指经营商业和工矿业,我认为司马迁所说的货殖含义更广,包括发展经济各项产业的全部(物质文明),文中发展一二三产事例诸多,兹不赘述。

司马迁发展货殖的观点我非常赞同,这和我国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如出一辙,因为没有了物质基础,即便是天花乱坠的思想教育也是空中楼阁。

对于执政者而言,人民不富裕,说话办事少人听,少人信,少力度,少人干,甚至没人追寻。

对于国家而言,国力不强盛,落后很可能挨打,所以说发展经济在什么时候都是要牢记的。

如何发展经济社会,文中首先指出掌权者要管理好国家。

指出: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意思是说:“(掌权者对于人民),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诱导他们,再其次是教育他们,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来)束缚他们,最愚蠢的办法是与百姓争利。

”我的理解就是就是顺其自然,按其发展规律办事,按照人民的发展要求,按照法制来治理国家,而不是盘剥和压榨人民。

用现在的提法就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行政和以德执政。

这样的观点在那个时代提出来应该是多么多么的超前呀!其次用事理正反两方面深刻证明了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经济的问题。

用姜太公吕望、管仲的事例说明了发展经济可以富国强民(“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舄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意思是说:“姜太公吕望被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本来是盐碱地,人口稀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女子纺绩,极力提倡工艺技巧,把鱼、盐运到别处去销售。

这样,其他地方的人民归附于他,货物也源源不断地运来了,象钱串一般,络绎不绝,又如车辐一般。

货殖列传序全文翻译

货殖列传序全文翻译

货殖列传序全文翻译货殖列传序【作者】司马迁【朝代】汉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

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置。

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说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富者得执益彰,失执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夷狄益甚。

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此非空言也。

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史记·货殖列传序》
谈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向贤柔
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司马迁对我国的影响绝不仅限于史学,而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军事,他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司马迁写《史记》,绝不是为写史而写史,而是为了传达一种思想、一种主张、一种号召,司马迁用毕生的精力,将自己的思想精华全部融入进去。

窥一斑而知全豹,现仅于《史记·货殖列传序》为例,简谈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决定了古代历代君王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重农抑商”的主张。

“雕文刻镂,害农事者也;锦绣纂组,伤女工者也。

农事害,则饥之本也;女工伤,则寒之源也。

饥寒并至而能不为奸邪者,未之有也;男女饰美以相矜而能无淫泆者,未尝有也。

故上不禁技巧,则国贫民侈,国贫穷者为奸邪,而富足者为淫泆,则驱民而为邪也;民以为邪,因之法随,诛之不赦其罪,则是为民设陷也。

刑罚之起有原,人主不塞其本,而替其末,伤国之道乎?”(刘向·《说苑》),这是魏国改革家李悝的观点,他认为商业和手工业与农业是完全对立的,工商业的发展必然会破坏农业生产,减少农业劳动力,损害农民利益。

因而,李悝实行了以“尽地力之教”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与此同时,实行“平粜之法”来鼓励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市场。

李悝看来,“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

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善为国者,使民无伤,而农益劝”(《汉书·食货志上》),从表面看来,这样一种政策似乎兼顾了农业与商业,但从本质而言,依然是一种
抑商政策,只不过通过国家干预市场来调节利益分配,将商人的利益重新分配到国家和农民,这种政策必然损害工商业者,而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和农民积极性的提高。

重农抑商的政策在商鞅变法中则体现得更加明显,“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成了变法的主要内容。

商鞅对秦孝公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农者寡而游者众,故其国贫危。

其境内之民,皆事商贾,为技艺,避农战,如此亡国则不远矣。

”(《史记·商君列传》),商鞅认为秦国最大的问题是人人喜商,所以农事不举;农事衰败则国家危亡。

商鞅把李悝“尽地力之教”的措施带到秦国,在社会生产中,特别重视农业生产领域。

商鞅根据秦国地广人稀、荒地多的特点,把重点放在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来发展农业生产方面。

他在变法中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商君列传》)。

“本业”就是男耕女织的农桑业。

“末利”是指制造和经营奢侈品的奇技巧、刻镂纹绣的一类手工业和商业。

因此,商鞅在变法中对商业采取打压政策,规定:
一、“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商君书·垦令》),禁止商人经营粮食,限制粮食在市场上流通。

二、“重关市之赋”(《商君书·垦令》),使“农逸而商劳”(《商君书·垦令》),加重商人赋税和徭役。

三、“壹山泽”(《商君书·垦令》),由国家对盐铁等实行专卖。

这些政策的实行就当时而言,起到了巨大作用,然而长时间延续下去的时候,其消极影响就会凸显出来。

在汉代,“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史记·平准书》),对商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地位上都进行
了限制。

汉武帝时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史记·平准书》),同时,设置大农等官职,“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既买之”(《史记·平准书》)。

针对这种状况,司马迁认为,“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史记·平准书》),这种与民争利的政策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针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种种现象,司马迁提出了自己的经济主张,反对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要求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重视工商业的发展,重视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这种思想在《史记·货殖列传序》中得到了部分的体现,现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

首先,司马迁论证了发展工商业的必要性,强调人口和商品的流通。

针对老子提出“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司马迁明确表明了自己的反对立场,认为“则几无行矣”(《史记·货殖列传序》),他明白那种人与人之间不需要交往、人人都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只是一种海市蜃楼,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司马迁对人性理解得很透彻,他明确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需求,正视人的欲望,“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

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

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史记·货殖列传序》),而这些需要的满足仅靠个人是无法实现的,而要人口的流动和商品的交换。

除了个体的差异,司马迁还分析了地域上的隔阂和差异,“夫山西饶材、竹、穀、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瑇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史记·货殖列
传序》),而这些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史记·货殖列传序》),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而这些的实现都要各种职业的相互配合,“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史记·货殖列传序》),这一方面论证了商品流通的合理性,也强调了商人地位的重要性,这与我们当今的社会可谓不谋而合。

在此基础上,司马迁创造性的解读了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进一步强调商业在国家生活中地位的重要性。

他强调,只有经济上的富强才能达到政治上的亲和力。

他举例说:“故太公望封於营丘,地泻卤,人民寡。

於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史记·货殖列传序》),除此以外,“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於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强至於威宣也”(《史记·货殖列传序》),这更是盛赞齐国通过经济的发展来增强国力,从而取得政治上的认可,增强人民对政府的认同感。

所以,司马迁并不强调孔孟所主张的礼制,而是强调一个国家经济对政治的重大作用。

然而,如果司马迁对政治与经济关系的理解仅限于此的话就显得太不足了,因为古代也强调农业对国家和统治的安定的重要,司马迁的更伟大之处在于他强调工商业的重要作用,它应用《周书》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并认为,“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史记·货殖列传序》),他把士、农、工、商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直接挑战传统农本商末的经济思想,并对我国历代统治者所采用的重农抑商政策提出了明确的质疑和反对,这是一种既需要思想又需要魄力的举动。

在那样一种环境中,他不仅是挑战整个社会舆论,更是直接挑战当朝治者,只有有思想,他才能提出这些观点;
只有有魄力,他也才敢于提出。

所以说,真正的历史学家绝不会仅仅拘泥于历史,更是要超越历史,这样的思想也才会历久弥新。

除了政治与经济,司马迁还阐述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他引用《管子·牧民》中的话说:“仓廪实而佑礼节,衣食足而佑荣辱”,认为,“礼生於有而废於无。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史记·货殖列传序》),他称颂美德,但它所主张的并不是像如家的空中楼阁,而是有着深厚的经济基础,只有在基本的的物质需求满足之后才能奢谈精神生活,才能修身立命,培养高尚情操,这就当今社会而言,依然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同时,司马迁提出了自己对管理国家、管理经济的看法,主张实行宽松的的经济政策,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史记·货殖列传序》),司马迁认为,管理社会,最善者是顺其自然,其次是要实行引导,再次是要对人进行教化,再其次是要用刑法约束人,最下者乃与民争利。

这种思想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首先,他提出了一种朴素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

他认为管理经济的最好方法是顺其自然,“善者因之”,创造一种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尽量减少行政干预。

因此,司马迁对武帝实行的盐铁专卖、平准均税等打击商人的政策提出批评,认为“最下者与之争”,坚决反对与民争利。

《史记》中很多思想都具有开创性和超越时代的意义,司马迁能够看清社会的角角落落,从宏观上把握社会的各个方面。

一种思想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的独创性、预见性,以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司马迁的种种观点和理论就正是因为其对历史的永久的指导意义而永久流传。

这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仔细
去品读。

这篇文章《货殖列传序》简谈一下个人意见,有很多纰漏和不足有待指正。

参考资料:《史记》司马迁著
《司马迁经济思想通论》朱枝富著
《管子》管子著
《老子》老子著
《商君书》商鞅著
《汉书》班固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