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授课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读后感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以历史发展为顺序,从中华文化最初的记忆——神话传说开始,历经了不同的朝代和时期,以余秋雨教授讲解,其学生讨论、发表观点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不同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为其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让我们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读完《北大授课》后,我颇有感想。首先是老子的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老子崇尚“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用即是大用”这些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争无争”,争取做到没有任何刻意的争取,顺应自然的发展,不去做过多的干涉。老子的思想主张追求原始的美,不去刻意改变世间的自然之美——这是一种无与世争的态度,但这放到社会中,要求大多数人追求“无为”,显然不切实际,也是非常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但我们也可以学习老子的学说积极的地方。过度地追求或是强调某件事物的时候,就会偏离本意,甚至会往相反的方向发展。这就叫做“物极必反”。譬如说,许多女生为了追求“美”,每天在自己的脸上涂抹,涂抹成虚假而又雷同的形象,这就是走向了不美。因此,在追求某种事物的时候,我们要把握“度”,更加注重它的本质,同时也要应该留一些空间给它原始、自然的一面。不过度张扬、也不要“无为”,不走两个极端,这才是真正能做好一件事应有的态度。反对极端主义和单边主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思想成果“中庸之道”的核心。事实证明,
“中庸”在大多数时候能够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值得我们认真得领悟和学习。
《北大授课》向我们剖析了历代文化繁荣发展的各种因素。综合各种因素,我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包容”。包容,包含了宽容与接受,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其理解为:促进共同繁荣。包容,不仅体现在领导者的包容,放宽文化交流的限制,也在于社会中的个体乐于文化的交流。这一点,历史上许多时期也印证了这一观点。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的景象。那时,社会各界的文人才子创立自己的学说,阐释着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并建立相关的行为准则,这一时期是中华文化最繁盛的时期之一,产生了不少优秀的思想结晶,仍对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此难得的时期,与当时的君主主张的宽松的思想政策和各学说互相之间是独立、平等的存在是离不开的。除此之外,中华文化还经历另一个繁盛的时期:唐王朝。唐代,积极地吸纳西域的文化,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信仰,也可以随时改变。各种宗教文化交杂在一起,但又不存在文化歧视和排斥。唐代的中国文化,因不提纯而伟大。以上的两个例子证明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需要一种特殊的集体心理——包容。
反观当下,令人可惜的是,中国人缺少这种品质。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不少“学者”和“博士”认为,为了保护中华文化,要坚决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并主张不过洋节。这种抵制外来文化的行为,不仅不利于文化之间的交流,固守前人留下的东西
会让中华文化从封闭走向腐朽。清朝的例子不是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了吗?文化是要发展的,中华文化正是从古至今不断发展才会有今天的成果。况且,文化交流不仅有利于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之处,也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因此,在当今时代发展趋势下,我们需要怀有包容的心态,积极地促进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
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通过《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也受到了不少的启发。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洗礼,很好地保存到今日。传承文化这一重任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这不仅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我们应当承当的使命。最后,我向余秋雨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