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唐 王昌龄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统编人教语文五年级下册

我专注制作了每一课,敬请各位同仁斧正、自由编辑使用!

-1-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9.古诗三首

从军行唐王昌龄

教学目标

1.边塞诗歌的特点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屡立战功,频频荣升。

2.理解“从军”板书:从军

-2-

3.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板书:行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说说你对唐朝的边塞有多少了解?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教师范读

4.通过王昌龄的《从军行》,看到唐朝的边塞哪些景物?

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5.看图读前两句,你有何感受?带上感情读一读。

(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

6.过渡语: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7.齐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8.第三句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

-3-

(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四、体会意境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重新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想到的、见到的、听到的,留在心中。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弃家入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五、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

从军行七首

作者:王昌龄

原文:

1.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独坐一作:独上)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3.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4-

6.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7.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板书:从军行

青海

孤城——怀念家乡

黄沙

不还——壮志报国

教学反思: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一首优秀的边塞诗,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从军行课后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从军行课后反思篇1在设计本课教学目标的时候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古诗教学我究竟要让学生掌握什么?20分钟的课如何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学有所得。我觉得古诗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三点:1、能够熟读古诗并背诵。2、了解古诗的内容。3、明白诗人表达的思想感

情。这也就是本课我的教学目标,也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5-

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可是说我挺下工夫的,不过,在进行完教学以后,也感觉到了很多地方存在的不足,在学生读诗汇报的时候学生对诗中个别字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比如说“独”字的意思,从中体会出什么?“百尺楼”夸张的写法等。学生都没有说准确,这里如果我再进行一下补充讲解,对于那些后进的学生也许会更好的掌握一些。另外就是我说话的语速有些过快,这也是在评课的时候老师们都提到的事情,我也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要用适中的语速同学生交流,这样后进的学生吸收的会更好一些。

以上是我对我这节课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是要多学习,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落到实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健康地发展。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