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其五王昌龄

合集下载

王昌龄的从军行的译文

王昌龄的从军行的译文

王昌龄的从军行的译文从军行(其一)唐•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译文]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沙海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这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从军行(其一)》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

从军行(其二)唐•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译文]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从军行(其二)》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

从军行(其三)唐•王昌龄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译文]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从军行(其三)》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从军行(其四)》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从军行(其五)唐•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译文]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古诗王昌龄全诗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古诗王昌龄全诗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赏析从军行古诗王昌龄全诗
品读唐诗《从军行》王昌龄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大将军出战",诗的开篇直接交代军中统帅的身份和大军出征一事。

"大将军"是武职中军衔颇高的一种职称,以大将军领军出征,足见朝廷此次战役的高度重视。

"白日暗榆关",出征部队陈容庞大,行军时所扬起的尘土使关城上空日色为之变得昏暗。

出征场面的雄壮可想而知。

此句着力写王者之师的风范,堂堂正正,先声夺人,先从气势上给敌人以震慑。

"三面黄金甲","黄金甲"是铠甲的美称,这里指士兵。

此句意为:部队已将敌人三面包围,敌人已经陷入困境。

此句值得玩味,写"三面"而不写"四面"包围敌军,充分展现了王者之师的气度,给敌人留下了退路,是为了让敌人在"三面黄金甲"的赫赫威势前,知难而退,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如果四面包围,敌人势必困兽犹斗,必将给我军带来重大伤亡。

所谓"杀敌一万,自损三千",这是历来战争中的常理。

"单于破胆还","单于"是古代匈奴的首领;"破胆"是夸张的说法,形容敌人十分惊恐。

这句是说敌人见我军声势浩大,已对其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心惊胆战,仓皇夺路而逃。

王昌龄的《从军行》赏析

王昌龄的《从军行》赏析

王昌龄的《从军行》赏析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

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

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

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磨破。

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

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译文]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鉴赏]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拼音版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拼音版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拼音版 《从军行》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从军 行其五王昌龄拼音版,希望对您有帮助。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拼音 从军行七首(其五) 唐【作者】: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cóng jun1 háng qī shǒu (qí wǔ ) táng 【zuò zhě 】:wáng chāng líng dà mò fēng chén rì sè hūn ,hóng qí bàn juàn chū yuán mén 。

qián jun1 yè zhàn táo hé běi ,yǐ bào shēng qín tǔ gǔ hún 。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 长云弥漫; 湖的北面, 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 越过雪山, 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 再往西, 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 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 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 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 交通, 一镇兼顾西方、 北方两个强敌, 主要是防御吐蕃, 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 地区, 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 而“玉门关”外, 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 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 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从军行》王昌龄赏析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一起来看一下吧。

从军行作者: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战事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事的态势有关。

唐朝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从军行王昌龄七7首

从军行王昌龄七7首

从军行王昌龄七7首从军行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看看下面吧!从军行王昌龄七7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⑻,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请回军掩尘骨⑽,莫教兵士哭龙荒⑾。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⒂,已报生擒吐谷浑⒃。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⒄,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⒅,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⒆,山北山南总是烽⒇。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词句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

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⒂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

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⒃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

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

从军行七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七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七首原文|翻译及赏析鉴赏《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载于《全》卷一百四十三。

【其一】组诗第一首,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

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月。

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是游子的叹息。

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

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

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十分巧妙、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

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

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

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

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

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其二】第二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从军行王昌龄其五翻译

从军行王昌龄其五翻译

从军行王昌龄其五翻译从军行(其五)这首诗描写的是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歌颂了他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下面是关于从军行王昌龄其五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翻译:大漠之中,狂风呼啸,尘土飞扬,天色昏暗。

一队将士半卷着红旗出了军营,向敌军挺进。

这时前方部队传来捷报:他们已在洮河的夜战中生擒敌军,大获全胜。

字词解释:1.大漠:指广阔无边的沙漠2.辕门:军营正门3.洮河:黄河支流。

原于青海省、东北流经甘肃省临洮县,入黄河。

4.吐谷浑:古代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名。

此处借以指进犯少数民族的首领。

【鉴赏】少伯(王昌龄字少伯)为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所作七绝边塞诗,气格高古,雄浑劲健,昂扬着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诗中既有对大漠边塞风光和残酷环境的描写,也有对边疆战士舍生忘死保卫家国的歌颂,更有对战士们思念家乡亲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入发掘,其《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诗人更被人们授予“诗家夫子”、“七绝圣手”的美誉。

《从军行》为七首七言绝句组诗,此为其中第五首。

“从军行”,乃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大漠风尘日色昏”,起句直言大漠风沙弥漫,连天蔽日,光线昏暗。

“红旗半卷出辕门”,“辕门”,“辕”本为车前驾牲口的两根直木,因古代行军安营时用车环卫,出入口将两车的车辕相向竖起,以此为门,故谓之“辕门”。

此句用半卷的红旗从辕门出发,代指军队出征。

“洮河”,即洮水,发源于甘肃省临潭县西北的北倾山,属于黄河上游支流。

“吐谷浑(音土欲魂)”,原指晋时鲜卑族慕容氏后裔,此诗中泛指敌人。

诗中的三四句并不接着写正在出发的军队,而是笔锋一转,写在此之前夜战洮河的军队,已经将敌方打败,捷报于此时传来。

本来是一幕充满着紧张气氛的行军增援的图景,此时前方捷报突至,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化为胜利的喜悦之情,节奏亦大落大起,明净爽利。

王昌龄《从军行》古诗原文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古诗原文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古诗原文赏析王昌龄《从军行》古诗原文赏析【前言】《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第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第二首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译文】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黄昏时我独自坐在那里,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

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鉴赏】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边塞诗人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赏析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

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

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学,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

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

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词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

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

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

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

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

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象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

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

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1.心理描写细腻2.场景与意义完美结合3.诗歌简练、明快,艺术成就高三、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品1.《从军行》2.《凉州词》四、总结正文一、引言王昌龄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边塞诗人,作品众多。

他的边塞诗可以与高适、岑参、王之涣并称唐朝边塞诗人四杰。

本文将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

二、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1.心理描写细腻王昌龄善于用心理描写来表达微妙多变的感情,这为宋词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奠定了基础。

在他的边塞诗中,典型地反映了士兵们细腻的内心世界。

2.场景与意义完美结合王昌龄的诗歌将场景、意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由于他去过边塞,所以他真的看到了沙漠、雄关、古城、雪山、篝火、羌笛等等。

因此,在他的边塞诗中,形成了一组壮丽的自然风光。

3.诗歌简练、明快,艺术成就高王昌龄诗歌简练、明快,在语言上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的边塞诗非常注重语言的精炼,真的是言均意足,寓意无穷。

或简洁,或明快,或含蓄,让读者回味无穷。

三、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品1.《从军行》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第五首,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全诗如下:《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凉州词》《凉州词》是王昌龄边塞诗中的另一首代表作品。

诗中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展现了戍楼将士的壮志豪情。

四、总结总之,中国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在当时文人掀起的从军热潮中,毅然参军。

在开元十三年漫游西北边,对边塞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从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最终成为中国边塞诗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场景,概括度高,表现力丰富。

它既反映了盛唐的主旋律,又详细描写了边塞风光和边疆战场场景,同时捕捉到了士兵们细腻的内心世界。

从军行·其五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从军行·其五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从军行·其五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从军行七首·其五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翻译是在准确(信)、通顺(达)、优美(雅)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从军行·其五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从军行七首·其五唐代: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译文: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大漠风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夜在洮河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中途捷报传来,敌酋已被生擒。

注释: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yuán)门。

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

前军夜战洮(táo)河北,已报生擒吐谷(yù)浑。

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

赏析:这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中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

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

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

在这种情势下,唐军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

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

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

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

读者会悬想: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唐诗鉴赏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唐诗鉴赏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唐诗鉴赏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诗鉴赏这首诗描写的是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歌颂了他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这首诗气魄宏大,热情洋溢,一扫边塞诗凄婉悲凉的一贯风格。

诗的一、二句“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采用倒装的句式,描绘了戍边部队奉命开拔及行军途中的情景。

“红旗”代指戍边部队;“半卷”既表现军旗的舞姿,又传达出了戍边壮士奔赴前线时斗志昂扬的高涨士气。

浩浩荡荡的部队如湍急的铁流挺进在无边的瀚海之中,使得征途上空烟尘滚滚,遮天蔽日,阳光也仿佛骤然变得昏暗。

“日色昏”三字,借光线之弱渲染出了千军万马急速突进时气宇轩昂的气概和景象。

从这人急马疾的后续部队脚下所溅起的“风尘”之中,我们是可以想象到前线敌人之强大和战斗之激烈、待援。

而将士的步伐愈快,就愈显示出他们那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三、四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是写急行军途中,忽然传来前方部队报捷的喜讯。

“夜战”二字含蕴无穷,它告诉我们:生擒敌酋的胜利来之不易。

沙漠中的夜战,既要克服瞬息万变的恶劣气候给将士带来的困难,又要不顾白天行军的鞍马劳顿,没有深广的谋略和敢于拼搏的精神,就难以克敌制胜。

从诗歌结尾的捷报中,我们可以听出后续部队将士乍闻喜讯、喜出望外的纵情欢呼声,敌酋垂头丧气的抽泣声,先头部队在浴血奋战时惊心动魄的呐喊声..同时也更能体会出先头部队将士们大智大勇、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诗的第一句写部队急行军时的情景,但诗人只写了漫漫政途上的滚滚风尘,并没有直接写人。

诗的第二句也没有直接写戍边将士如何开拔出征,而是写“红旗半卷出辕门”,以红旗来喻指军队。

这两句都写部队行动的情景,似乎都没提到人,但画面上人的活动不但自见,且是画面的主体。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

王昌龄《从军行》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1、原文《从军行七首》王昌龄(唐)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⑻,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请回军掩尘骨⑽,莫教兵士哭龙荒⑾。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tao)河北⒂,已报生擒吐谷(yu)浑⒃。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⒄,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⒅,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⒆,山北山南总是烽⒇。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2、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

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⒂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

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⒃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

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

从军行七首原文

从军行七首原文

从军行七首原文1、《从军行七首其一》唐代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从军行七首其二》唐代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3、《从军行七首其三》唐代王昌龄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4、《从军行七首其四》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从军行七首其五》唐代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6、《从军行七首其六》唐代王昌龄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7、《从军行七首其七》唐代王昌龄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从军行七首》王昌龄的诗

《从军行七首》王昌龄的诗

从军行七首⑴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⑻,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请回军掩尘骨⑽,莫教兵士哭龙荒⑾。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⒂,已报生擒吐谷浑⒃。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⒄,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⒅,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⒆,山北山南总是烽⒇。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词句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

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李益《从军北征》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李益《从军北征》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李益《从军北征》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北征
李益
_________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①吐谷(yù)浑,亦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

②碛(qì):沙漠。

这里指边关。

_________
1.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第一首诗的三、四两句。

(5分)
【参考答案】: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1分)没有正面写将士们如何夜战,而是通过“生擒吐谷浑”的赫赫战果,让读者去想象战斗的激烈和将士们杀敌的英勇,以及捷报传来时欢呼雀跃的情景,使诗歌更深沉、含蓄。

(手法解释、效果各2分)(从虚实结合、联想想象的角度赏析亦可)
2.两首诗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同:两首诗都通过描写边塞地区恶劣的环境来表现战争的艰苦(2分)
异:王诗通过“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等景物的描写渲染紧张的作战气氛,烘托将士们英勇善战、杀敌报国的豪情。

(2分)李诗通过“雪后风寒”“横笛遍吹”的景物描写渲染环境的荒凉苦寒,同时也引出了征人们思家念亲的悲情。

(2分)。

王昌龄从军行其五注音

王昌龄从军行其五注音

cóng jun1 háng qī shǒu (qí wǔ )
从军行七首(其五)
wáng chāng líng
王昌龄
dà mò fēng chén rì sè hūn ,hóng qí bàn juàn chū yuán mén 。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qián jun1 yè zhàn táo hé běi ,yǐ bào shēng qín tǔ gǔ hún 。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王昌龄从军行其五赏析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

这对
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

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字,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

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

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像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 从军行其五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战士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 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

下面是关于《从军行》其五王昌龄的内容, 欢迎阅读! 从军行 其五 作者: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0-756),汉族。

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 圣手”。

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0 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 年)。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 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 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 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 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翻译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 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战士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 事,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鉴赏】 少伯(王昌龄字少伯)为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所作的七绝边塞诗,气格高 古,雄浑劲健,昂扬着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诗中既有对大漠边塞风光及残酷环 境的描写, 也有对边疆战士舍生忘死保卫家国的歌颂, 更有对战士们思念家乡亲 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入发掘,其《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诗人更是 被人们授予“诗家夫子”、“七绝圣手”的美誉。


1/6


《从军行》 为七首七言绝句组诗, 此为其中第五首。

“从军行”, 乃乐府 《相 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大漠风尘日色昏”,起句直言大漠风沙弥漫,连天蔽 日,光线昏暗。

“红旗半卷出辕门”,“辕门”,“辕”本为车前驾牲口的两根 直木,因古代行军安营时用车环卫,出入口将两车的车辕相向竖起,以此为门, 故谓之“辕门”。

此句用半卷的红旗从辕门出发,代指 x 队出征。

“洮河”,即 洮水,发源于甘肃省临潭县西北的北倾山,属于黄河上游支流。

“吐谷浑(音土 欲魂)”,原指晋时鲜卑族慕容氏后裔,此诗中泛指敌人。

三四句并不接着写正 在出发的 x 队,而是笔锋一转,写在此之前夜战洮河的 x 队,已经将敌方打败, 捷报于此时传来。

本来是一幕充满着紧张气氛的行军增援的图景, 此时前方捷报 突至,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化为胜利的喜悦之情,节奏亦大落大起,明净爽利。

对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向来有不同意见。

一种观点是言战功事,有献凯之 意,如明代唐汝询《唐诗 解》谓:“江宁《从军》诸首,大都戍卒旅情,独此有献凯意。

亦乐府所不 可少。

”周珽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亦谓: “战捷凯歌之词。

末即歼厥巨魁之意。

谓大寇既擒,余不足论矣。

横溢之气,壮烈之志,合并而出。

”其解诗重点皆在 “已报生擒吐谷浑”。

第二种观点恰恰相反,认为这首诗表面上是献凯,实际上 是讥刺主将昏庸。

清人潘德舆云: “曩只爱其雄伟, 不知其用意深至, 殊不易测。

盖讥主将于日昏之时,始出辕门,而前军已夜战而擒大敌也,较中唐人‘死是征 人死,功是将军功’二语,浑成多矣。

粗中人阅之,直以为雄快之凯歌而已者, 未尝于‘日昏’、 ‘夜战’、 ‘半卷’、 ‘生擒’等字, 痛下两眼看也。

” ( 《养 一斋诗话》)注意到了全诗遣词用语的另一层可能性,亦可备一说。

一诗两解甚至多解的情况,虽然带给诗歌 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是也增加了其文学 魅力,给了读者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启发。

如杜少陵《赠花卿》诗云:“锦 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诗面上 是极力称赞花卿府中乐曲的动听高妙,而明杨慎《升庵诗话》解之曰:“花卿在 晋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

”清沈潜德亦 曰:“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 上。

”是个中意味,自有领会,《从军行》即此类也。

作诗者未必有此深意,然 解诗者却不可不多做推敲,能合于情理者,可择善而从之。


2/6


3/6


4/6


5/6


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