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媒介形态的演变.
新闻专业发展历程简述
新闻专业发展历程简述新闻专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人类社会的早期,随着社会的演变和媒介技术的进步,新闻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发展。
以下是新闻专业发展的一些里程碑事件:1. 早期新闻传播:在古代,新闻通过口头传播为主,例如民间故事、吟诵和宣读。
随着文字的发展,新闻开始以文献形式呈现,并通过手抄和印刷等方式传播。
2. 印刷术和报纸的出现:1450年,古老且革命性的印刷术的发明,开创了新闻传播的新时代。
欧洲成为最早发行定期报纸的地区,这将新闻传播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3. 新闻机构的兴起:18世纪末,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体开始慢慢发展为独立的实体。
这标志着新闻专业开始逐渐形成。
4. 电报和电台的出现:19世纪下半叶,电报和电台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不再受限于地域和时间的局限。
5. 电视和音频新闻的兴起:20世纪初,电视媒体开始崛起,成为重要的新闻传播工具。
通过电视和广播新闻,人们得以通过视听方式接收新闻信息。
6. 互联网和数字化媒体的冲击:20世纪末,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
人们可以通过网页、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等方式获取新闻信息。
7. 多媒体新闻时代:21世纪,多媒体新闻成为主流。
新闻媒体不再局限于传统平台,如报纸和电视,而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传输。
8. 公民新闻和自媒体的崛起: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普通公民也开始成为新闻的创作者和传播者。
自媒体、博客和社交平台等的出现,使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新闻的报道和传播中。
总的来说,新闻专业经历了从口头传播到印刷术的发明,再到电报、电台、电视,最后到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全面发展。
这些里程碑事件不仅提供了新闻传播的创新技术,也对新闻专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闻传播的四个阶段名词解释
新闻传播的四个阶段名词解释引言:新闻传播是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塑造舆论的重要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新闻传播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本文将介绍新闻传播的四个阶段,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名词解释。
一、传媒阶段:传媒阶段是新闻传播的起源阶段,它起源于古代人类通过口头传说和简单的图形来传播信息和思想。
随着文字的出现,人们开始通过书籍、报纸等载体将信息传播给更多的人群。
传媒阶段的典型代表是印刷媒体,它通过大规模的印刷和传播,将新闻和思想传递给了广大的读者。
此阶段以纸质媒体为主要的传播方式,新闻报道的对象主要是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件。
二、广播电视阶段:广播电视阶段是新闻传播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在传媒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
广播和电视的出现使得新闻可以通过广播和电视节目进入人们的家庭。
广播电视阶段的典型代表是广播和电视台,它们通过电波传输,将新闻、娱乐和文化内容传播给广大的观众。
在这个阶段中,新闻的传播速度大大提高,观众可以第一时间获得最新的新闻信息。
三、互联网阶段:互联网阶段是新闻传播的革命性变革,它将传统媒体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为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不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
此阶段的典型代表是新闻网站、社交媒体等,它们通过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向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新闻和信息服务。
互联网阶段的特点是信息的即时性、互动性和多样性,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传播和评论新闻内容。
四、社交媒体阶段:社交媒体阶段是当前新闻传播的主流发展方向,它以社交网络为基础,将信息传播和个人交流融为一体。
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用户可以通过分享、评论和点赞等方式参与新闻的传播过程。
此阶段的典型代表是微博、微信、Facebook等平台,它们建立了庞大的社交网络,将新闻和个人观点相互交织在一起。
新媒体技术下的媒介演进及趋势
新媒体技术下的媒介演进及趋势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媒介的演进和转型,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
下面将从媒介形态、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三个方面来探讨新媒体技术下的媒介演进及趋势。
一、媒介形态的演变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纸质媒体逐渐被数字化媒体所取代,数字化媒体以其便捷、即时、互动的特点深受人们的欢迎。
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形态也在不断地融合和创新,如互联网电视、移动广播等新形态逐渐崭露头角。
在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下,移动媒体成为了新媒体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机以其便携、随时随地的特点,成为主流的信息获取工具,移动媒体的应用逐渐丰富,如手机新闻客户端、移动支付、移动购物等,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和消费。
二、内容生产的变革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方式。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信息生产和传播变得更加开放和民主,个人和普通民众也可以参与到内容创作的过程中。
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的传播者,通过分享、评论和转发等方式,将自己关注的内容传播出去。
与传统媒体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制作和传播内容不同,新媒体技术实现了内容的即时性和互动性。
新媒体平台上的内容可以实时更新,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和分享等交互方式参与到内容中去,也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推荐服务,使用户更容易找到感兴趣的内容。
三、传播方式的变革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使传播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传统媒体主要是通过单向传播的方式向受众推送信息,而新媒体技术使传播过程更加复杂和互动,可以实现双向传播和多方参与。
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网络,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参与到传播中去。
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分享和转发等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其他人,传播速度更快。
互联网也为个人和组织提供了自媒体的平台,可以通过博客、微博、视频网站等发布和传播自己的内容。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传统媒体需要调整传播策略,打造与新媒体互动的传媒平台,以满足人们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传播需求。
新闻传播的历史与演变
新闻传播的历史与演变新闻传播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它经历了许多变革。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的历史与演变,旨在帮助读者了解新闻传播的发展脉络,以及对现代传媒产业的影响。
一、朝代时期的新闻传播在古代,新闻传播主要通过口头交流和书信传递。
在中国,亭子和牌坊上常常张贴着重要的告示,它们起到了新闻传播的作用。
此外,民间故事、戏曲等也成为了一种新闻传播的方式。
在古罗马帝国,运送军情的马车充当了新闻传播的角色。
二、印刷术的发明与新闻传播的变革15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印刷术的发明,这是新闻传播的一个重大突破。
印刷术的出现使得新闻可以通过印刷品的形式迅速传播。
报纸、杂志等印刷品开始成为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
这一时期,新闻报道开始呈现出较高的客观性和准确度。
三、电报、电话与无线电的出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出现使得新闻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电报的发明使得新闻可以通过电信网络传输,大大加快了新闻的传递速度。
而电话则使得新闻可以进行即时的声音传播。
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新闻广播开始兴起,人们可以通过收音机收听最新的新闻。
四、电视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20世纪中叶,电视开始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
电视以其音像并茂的特点,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和直观。
同时,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的格局。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实时的新闻资讯,各种数字媒体也涌现出来,如新闻网站、社交媒体等。
这使得新闻传播更加多样化和民主化。
五、多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新闻传播进入了多媒体时代。
现代媒体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结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新闻阅读体验。
然而,面临着信息泛滥、虚假新闻等问题,如何保持新闻传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成为了一个重大的挑战。
新闻传播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始终在不断变革与演进中。
从朝代时期的口耳相传,到印刷术的发明,再到电报、电话、无线电、电视以及互联网的出现,新闻传播的方式不断更新。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导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在不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动力。
通过对这些历史阶段的全面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
在本文中,我们将系统地探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点、影响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文章。
一、鸦片战争后的新闻事业蓬勃发展阶段1. 在这一阶段,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蓬勃发展,受到了洋务运动的积极推动。
2. 近代报纸的出现:洋务派的倡导者们开始引进西方的印刷技术和新闻观念,鼓励中国近代报纸的兴起。
3. 主要特点: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大量的民族资本家和政治家开始办报刊,积极宣传民族独立和自力更生的思想。
4. 影响: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为中国近代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尊心的觉醒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转型发展阶段1. 新闻事业的成熟阶段:民国时期,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经历了由蓬勃发展到成熟发展的转型阶段,新闻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2. 政治局势的变动: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新闻事业也受到了政治因素的极大影响,新闻观念和新闻监管制度出现了较大变化。
3. 新闻事业的多元发展:在这一阶段,中国的新闻事业开始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传媒,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等,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持。
4. 影响: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进一步扩大了舆论自由的空间,推动了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开放,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事业现代化发展阶段1. 对外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走出了封闭和落后的局面,新闻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 新闻业态的多元化:在这一阶段,新闻事业进一步多元化,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并存,如传统报纸、电视、广播与新兴的互联网媒体、移动媒体等,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现代化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
四十年来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经历了飞速发展的四十年。
这一发展历程充满了辉煌与挑战,堪称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领域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以期为读者呈现一个客观而全面的图景。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 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传播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新闻传播体制经历了根本性的改革。
在政策层面上,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如《新闻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建立和完善了新闻传播行业的法规制度。
2. 传媒机构的多元化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传媒机构开始出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许多新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相继建立,使得我国的新闻传播行业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三、新媒体时代的来临1. 互联网的兴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互联网媒体成为新的传播评台,改变了传统传媒的发展模式。
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成为行业的重要趋势。
传统媒体纷纷开设全球信息站、博博、信信等新媒体评台,通过多渠道传播信息。
四、新闻传播技术的进步1.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移动智能设备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
2. 大数据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大数据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帮助传媒机构更好地了解受众需求,精准推送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五、新闻传播行业的挑战与机遇1. 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面临着来自新媒体的激烈竞争,广告收入下降、发行量减少等问题成为传统媒体的困扰。
2. 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快速、多元化、互动性强等优势,发展迅猛,成为新的市场主导力量。
六、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前景展望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
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引言新闻是指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传播的关于社会事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信息。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揭示其中的规律。
一、新闻事业的产生新闻事业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社会。
在古代,人们通过口头传播的方式获取信息。
随着文字的出现,人们通过文字记录和传播信息。
古代的新闻通常以政府的命令、官方公告和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
由于交通和通信不发达,新闻的传播相对有限。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大众教育的兴起,新闻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印刷术的出现让新闻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同时也降低了新闻的成本。
通过报纸、杂志和书籍等印刷媒体,新闻在社会中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人们对新闻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二、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事业的发展在工业革命以后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交通和通信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蒸汽机车的出现使得新闻可以更快地传播到全国各地,电报和电话的发明更进一步加速了新闻传播的速度。
20世纪的发展使新闻传媒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让新闻更加及时和多样化。
广播和电视让新闻可以通过声音和图像来传播,增加了信息传递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互联网的普及使新闻变得更加便捷和开放,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和新闻网站获取和传播新闻。
三、新闻事业发展的规律新闻事业的发展虽然历经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但其中存在着一些规律和趋势。
首先,新闻事业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和科技进步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闻事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新闻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也催生了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新的新闻媒体。
其次,新闻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密切相关。
经济发达的地区通常拥有更多的新闻机构和更先进的新闻技术,同时也有更多的新闻内容产生。
相比之下,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新闻事业相对薄弱,新闻内容的质量和数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新闻传播的历史与演变
新闻传播的历史与演变新闻传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形式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改变。
本文将从古代至今,探讨新闻传播的历史与演变。
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主要是口头传播和文字传播。
在古代社会,人们通过口口相传、鸽子传书等方式来传播消息。
随着文字的出现,人们开始利用纸张和墨水,将重要消息记录下来,进行文字传播。
古代的新闻传播主要是局限于一些重要事件的传达,传播速度较慢,覆盖范围也较小。
随着文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闻传播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
印刷术的发明使新闻传播更加容易,纸张报纸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报纸成为了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人们可以通过报纸及时了解到国内外的重要新闻。
同时,无线电和电视的出现,使新闻传播更加快速和直观。
人们可以通过电视台收看新闻节目,了解到最新的消息。
新闻传播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地区或国家。
到了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方式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网络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途径,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随时随地获取到新闻资讯。
社交媒体的兴起更是让新闻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新闻资讯,实现信息的即时传播。
同时,移动直播、短视频等新兴形式也逐渐成为了新闻传播的重要方式,让新闻更加生动有趣。
总的来说,新闻传播的历史与演变是一个不断创新和进步的过程。
从古代的口头传播到现代的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但新闻的目的始终如一,即传播真实、客观、及时的消息。
新闻传播的未来充满挑战和机遇,相信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推动下,新闻传播将会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四、读者的需要促使报纸多样化
◎报纸的类型 以办报方针分:政治性报纸、商业性 报纸、政治性的企业报(政企合一型) 以报纸内容分:综合性报纸、专业性 报纸(西方分为严肃的高级报纸、大 众化的通俗报纸)
报纸的类型
以阶级属性分:无产阶级报纸、资产 阶级报纸 以发行范围分: 全球性报纸、全国性 报纸、地方性报纸 以出版时间分:日报、晚报、周报
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经过百余年的篷勃发展,世界新闻教 育事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美国目前约有300个综合性大学设立新 闻院系,每年约有近1万人报考,2000 人毕业;1994年171家新闻研究生院系 共有1万多名研究生 1994年莫斯科大学新闻系有本科生、 研究生、函授生、留学生3000余人
第二节 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新闻体制指的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 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 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 不同的新闻体制是由不同的政治、经 济体制所决定
主要的新闻体制
按所有制形式划分,世界上的新闻事业主要分为私 人所有制、政府所有制、政党所有制、公共所有制 和半官方所有制
传播工具的的特点
◎广播的不足 一瞬即过,受众难以进行仔细地研究 和推敲,难以一边收听一边思考,受 众的注意力只能被迫跟随广播 受众必须按电台安排的节目顺序收听, 不能自由选择
传播工具的的特点 电视的特点 除具备广播所具有的一切优点电视 之外,还有独特的长处: 强烈的现场感 亲切感 简洁明了
主要新闻体制
半官方所有制——是指既带有某些官方性质, 又由民间私人或社会公共组织经营和管理的 传媒业 这种传媒业通常由私人或社会公共组织创办 和经营,以后政府通过参股或提供资助等形 式取得对媒体的部分控制权,如选派高层管 理人员、审核传播方针和经费预算等等。此 类所有制形式的传媒业名义上是独立运作, 但在重大问题上往往代表国家和政府发言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业务形态的整合与发展
前沿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业务形态的整合与发展
陈 旭
(作者单位:云南玉溪红塔区电视台)
摘 要: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完善、数字化应用日益普及以及多媒体设备不断被开发和利用的背景下,我国的传媒事业正朝着 媒介融合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传统新闻业务形态中存在的弊端也日益突显,严重制约着我国传媒事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 不断整合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业务形态,已成为我国传媒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此,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阐 述媒介融合与新闻业务形态的相关定义,并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媒介融合背景下整合和发展新闻业务形态的有关策略。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业务;整合
30
件的及时性和真实性也有了很大程度的 提高,以至于很多重大新闻事件的第一 手视频和资料都是来源于普通民众。因 此,我们可以准确地使用民众提供的新 闻资料,从而减少新闻采集人员的工作 量,促进新闻工作效率提高。但是,值 得注意的是,由于很多民众在传播新闻 事件的过程中,常常只是盲目传播信息, 根本不去辨析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客观 性。所以,我们在使用这些资料时,必 须对其进行详细而准确的判断,防止虚 假信息进一步传播。其次,随着新浪博 客、微信公众平台以及手机 QQ 等社交软 件不断被开发和利用,我们所面对的新 闻传播平台也在不断增多和完善,新闻 事件传播的速度也在不断提高。有关资 料显示,截至 2016 年,QQ 空间一个月 的用户活跃数量就达到了 3 亿人次,如 果我们能够有效利用这一信息传播平台, 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新闻事件传播 的主体。而这一新闻传播主体的转变, 均是媒介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的结果 [2]。为 此,我们必须不断探寻媒介融合对新闻 传播主体的影响,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 工作流程。 2.2 不断完善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 信息传播载体 新闻单位要想获得良好的竞争环境 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就必须要根据民众 浏览方式和浏览渠道的转变,开发出能 够满足民众消费需求的新闻传播载体。 例如,随着无线网络和 4G 网络的普及, 传统以文字信息为主的新闻事件传播平 台已不能满足民众在视觉上和感觉上的 享受,取而代之的是以图片信息和视频 信息为主的新闻事件传播平台,这就要 求新闻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必须开发出能 够满足图片和视频传播的新闻传播载体
中国新闻传播史:发展历程与媒介变迁
• 报纸:为定期发行的传播媒介 • 杂志:为不定期发行的传播媒介 • 电视:为实时传播的媒介 • 互联网:为随时随地传播的媒介
05
中国新闻传播媒介的变迁
古代新闻传播媒介的演变
• 口头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适用于日常生活,如民间故事、史 诗等
• 人际传播:通过对话、聚会等形式进行 • 群体传播:通过仪式、节日等活动进行 • 文字传播:随着文字的出现,书面传播逐渐兴起 • 甲骨文、金文等:为最早的文字形式 • 竹简、木牍等:为最早的书写材料 • 新闻传播媒介: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竹简、木牍等
03
中国近代新闻传播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后的新闻传播变革
新闻传播事业的变革:随着鸦片战争 的发生,中国新闻事业开始受到西方
的影响
新闻传播媒介的演变: 从传统的报纸、杂志到
近代的报刊
新闻传播形式的变化: 从传统的报刊到近代的
报刊
• 外报的出现:如《字林西报》等 • 报刊事业的兴起:如《申报》等
• 报纸:如《申报》、《新闻报》 等 • 杂志:如《时务报》、《新青年》 等
• 报纸:为定期发行的传播媒介 • 杂志:为不定期发行发展
民国时期新闻事业的繁荣
新闻事业的繁 荣:随着政治、 经济、文化的 发展,新闻事
业逐渐繁荣
01
• 报纸:如《申报》、《新闻 报》等 • 杂志:如《时务报》、《新 青年》等
新闻传播媒介: 主要包括报纸、
杂志等
新闻传播形式 的变化:从口 头传播、文字 传播到报纸、
杂志等
03
• 报纸:为定期发行的传播媒 介 • 杂志:为不定期发行的传播 媒介
02
中国古代报刊的发展与演变
宋代报刊的诞生与传播
• 报刊的诞生:随着印刷术的发明,报刊应运而生 • 《开元杂报》:为最早的报纸 • 《新闻总录》:为最早的新闻汇编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一、本文概述《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从诞生到逐渐成熟过程中所经历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
通过对这三个阶段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在社会变革、政治动荡和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发展轨迹,以及它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信息传播和公共舆论形成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首先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背景进行概述,揭示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条件。
接着,文章将重点分析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的新闻事业,主要探讨报纸、期刊等新闻媒介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第二阶段是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将关注新闻业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中的角色,以及新闻法制建设的初步尝试;第三阶段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将分析战争时期新闻事业如何成为舆论战的重要武器,以及新闻业在推动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
通过对这三个历史阶段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揭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规律,为今天的新闻事业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从业者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第一阶段:晚清时期的新闻事业(1840-1911年)晚清时期,中国的新闻事业开始崭露头角,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主要以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为主,同时也有一些中国人自办的报刊。
这一时期的新闻事业,受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以及民族危机的加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元的发展态势。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租界,并在租界内创办了大量的报刊。
这些报刊以传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为主要目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以《申报》《字林西报》等为代表的报刊,以其丰富的新闻内容、独特的报道视角和先进的印刷技术,吸引了大量的读者,成为了当时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媒介变迁看新闻学的历史演变
从媒介变迁看新闻学的历史演变新闻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传播与传媒的学科,随着媒介的不断变迁,新闻学也在不断演变与发展。
本文从媒介变迁的角度,探讨新闻学的历史演变,并分析其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印刷媒介时代印刷术的发明开创了新闻传播的先河。
在这个时代,新闻的传播主要依靠印刷媒介,如报纸、杂志和书籍等。
新闻学的研究主要关注新闻的写作、编辑和排版等方面。
印刷媒介的特点是信息传播的时间相对较长,表达方式相对固定。
这种媒介的限制也导致了新闻的传播效果相对集中,不够立体和丰富。
二、广播媒介时代广播的出现开创了新闻传播的新篇章。
广播媒介的问世使新闻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使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到每个人的耳边。
新闻学的研究逐渐关注广播稿件的撰写和广播节目的制作等方面。
广播的优势在于其传播的广泛性和即时性,但由于其单向性,新闻传播的交互性较弱。
三、电视媒介时代电视的问世标志着新闻传播的新飞跃。
电视作为一种视听媒介,使新闻传播更加直观和形象化,使新闻的传播变得更加立体和生动。
新闻学的研究逐渐关注电视新闻的拍摄、编辑和播出等方面。
电视媒介的特点在于其图像的视觉冲击力,使得受众对新闻事件的了解更加全面和直观。
四、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新闻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互联网媒介的出现使新闻传播更加快速、便捷和广泛。
新闻学的研究逐渐关注网络新闻的写作、传播和监管等方面。
互联网媒介的特点在于其互动性和多样性,使得新闻传播的形式更加多样和个性化。
五、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崛起标志着新闻传播的再次革命。
新媒体是以互联网为基础,以移动终端为载体的媒介形态。
它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新闻传播更加全面、立体和丰富。
新闻学的研究逐渐关注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新媒体的特点在于其多媒体、时效性强,且交互性更强。
通过媒介变迁,新闻学的研究重点逐渐从传统的新闻写作技巧转向以媒介为中心,研究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
新闻学越来越多地关注媒介文化、媒介理论等方面。
媒介发展演变的规律
媒介发展演变的规律
媒介发展演变的第一阶段是以纸质印刷为主的报纸杂志;第二阶段是广播电视;第二阶段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传播阶段。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又出现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使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渠道更加多元化。
传播媒介发展有下面几条规律:
一是按照发展模式,呈献出螺旋式发展的规律。
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渠道、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手机、网络等新媒体,与广播、电视、报纸形成了媒体圈,为大众提供了信息的渠道。
二是整合传播渠道,形成传播矩阵,呈献出扩散式的规律。
传统媒体如报纸、报刊、杂志和传统的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与通信、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为传统媒体赋予了新的载体。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媒体的形态,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格局,也为网络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三是由单向式的传播变成多维、立体、几何式的传播的规律。
相对于传统媒体如纸媒、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即时性、交互性、广域性和个性化等特点。
新媒体可以让大众参与其中,与大众互动,满足大众的需求,打破传统媒体的束缚。
新时代下新闻传播的发展
新时代下新闻传播的发展新时代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新的历史方位。
在这个历史发展阶段,新闻传播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向前推进,形成了新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新闻传播的快速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互联网上的信息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也从传统的媒体形态向多样化、多元化的媒介形态转变。
各式各样的社交媒体、短视频、直播平台等,为人们的内容消费提供了更加便捷、丰富、多样的选择,增加了新闻传播的渠道和途径。
同时,新兴技术的应用让新闻传播的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的单向传播、双向交互到用户生成内容的三向互动,让新闻传播具有更多元化的表达和传达方式。
另一方面,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也推动了新闻传播的不断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新型的跨国传播方式不断涌现,信息和媒介导向的国际关系也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种重要现象。
同时,文化多元化的因素也对新闻传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新形势下,对于新闻报道的文化选择、传播形式、价值取向等方面都会有更多不同的考量和需求,这也推动着新闻传播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走向更加个性化、差异化和包容性的传播方式。
同时,人们从传统的新闻观念中逐渐走向了更加开放、多元化的态度和认知,以更加平等的姿态来接受和理解来自不同群体的意见和观点,这也将催生新一代新闻传播的服务形态。
在未来,新闻传播应该更加注重价值导向,强调社会责任,一方面,承担起传递正能量、促进文化融合等方面的使命,另一方面,更好地促进公共话语的形成和传播,维护人民的知情权和话语权,实现新闻传播的公正、公开、公平。
总的来说,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是体现时代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生动载体,同时,新闻传播的发展也将助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进。
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新闻传播也将继续推动着从传统的新闻观念和传播方式向科技领域、多元化传播模式等方面的转变,以更加丰富、精准、多样化的方式展现新时代的发展成果和取得的历史性变革。
新闻传媒的演变及其特点
新闻传媒的演变及其特点新闻传媒的演变及其特点新闻传媒是指传达和传播新闻信息的媒介。
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新闻传媒也不断发展演变,从最早的嘴对嘴传递,到如今的多媒体传播,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独特的特点。
在演变的历史中,最早的新闻传媒形式是嘴对嘴的口耳相传。
人们通过口头传递的方式,将重要的信息和新闻故事传播给其他人。
这种传递方式的特点是信息传播速度慢,可靠性较低,而且只能传递给有限的人群。
然而,随着写字的发明,文字成为传递新闻的新媒介。
人们开始使用纸质媒介,如报纸、杂志和书籍,以传播新闻和信息。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信息传播速度相对较快,但仍然受限于纸质媒介的传播范围和数量。
随着印刷术的发展,报纸成为最主要的新闻传媒工具之一。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报纸业经历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报纸的特点是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并能覆盖更广泛的读者群体。
报纸业通过广告收入和订阅费用获得经济利益,从而得以持续运营。
然而,随着电视和无线电的发明,报纸逐渐面临着衰落的局面。
电视和无线电的出现带来了新的传媒形式。
电视台和广播台通过电波传送新闻和娱乐信息,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和速度。
电视和无线电的特点是信息的直观传达和广泛受众。
电视台和广播台通过广告和订阅费用获得收入,从而维持运营。
然而,这种传媒形式仍然受限于时间和地域,受众通常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收听或收看。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新闻传媒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互联网的特点是实时性和互动性。
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新闻和信息。
随着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新闻传媒进一步演变为多媒体形式。
除了文字报道,人们还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和音频来获取新闻。
此外,社交媒体的出现使人们能够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和分享,增强了信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然而,互联网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信息真实性的问题和信息过载的困扰。
新闻传媒的演变体现了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和落后状态下,新闻事业一度被限制和受到压制。
然而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新闻事业也逐渐开始兴起。
本文将探讨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之路。
1. 中国传媒业的起步20世纪初,中国的新闻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和通讯社。
报纸的发行非常有限,少数知识分子才能获得阅读报纸的机会。
杂志则广泛阅读,即使低收入家庭也能够买得起。
通讯社则起到了连接中国国内各地和海外的桥梁作用。
然而在那个时代,新闻媒体被政治和压制控制,新闻事件的报道十分有限。
直到20世纪40年代,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新闻媒体得到了一定的开放,传媒业的发展也开始蓬勃起来。
2. 报纸的开放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报纸成为当时主要的宣传媒体。
1949年,中国《人民日报》正式创刊,这标志着报纸的真正兴起。
《人民日报》的创刊号发行量仅为3000份,而现在《人民日报》已经成为全国最为权威,覆盖最广泛的报纸之一。
在50年代中期,全国新闻机构开始对所报道的内容进行控制。
这导致大部分报纸的报道都变得单调而缺乏深度。
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新闻事业得到了解禁和开放,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新媒体的发展机会也随之增长。
3. 新闻机构的扩张与转型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闻事业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媒体组织也开始逐渐扩张和转型。
新的新闻机构如电视台、广播和互联网媒体相继出现,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今,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而互联网媒体也成为新闻业最主要的一个分支之一。
与此同时,近些年中国的新闻事业也开始走向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中国的新媒体在国际上的感知和影响也逐渐扩大。
4. 中国新闻事业的未来发展未来,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政府也在主动推进媒体产业的创新发展,加快了传媒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论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节目的形态创新与变革
下转第40页收稿日期:2021-1-23作者简介:张晔(1982—),女,安徽安庆人,新闻记者,本科,主要从事新闻采编研究。
媒介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现代媒体的必然发展路径。
广播新闻节目也应该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发展,搭建全媒体传播平台,整合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强化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实现内容、技术、平台的融合和优化,打造出形态多元,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的节目,适应不同人群的收听需求,全面提升广播新闻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媒介融合的特点“媒介融合”的定义,目前业内还没有统一的界定。
对于不同的语境和研究领域,媒介融合可以有不同的概念阐释。
结合多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媒介融合就是一个亿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多种媒体不断渗透、互补,最终实现协同发展,实现媒体资源的重合合理利用。
综合来看,媒介融合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产业便捷的模糊化。
以广播媒体为例,以前单纯依靠电波实现声音信息传播的形态被彻底打破,广播媒体实现了传播渠道的立体化,“台网并举,两位一端”已经成为标配,网络直播、短视频传播成为日常,新媒体成为传统传播渠道的有力补充。
第二,终端设备功能的多元化。
以往广播传播依靠无线电信号来传播,声音稍纵即逝,难以保存。
而数字技术的引入彻底打破了广播声音线性传播的劣势,使得声音信号不断实现了在多种终端设备上的同步传播,如有利用电脑和手机等电子设备收听,更实现了声音信号的储存和回放,人们可以通过多种设备回听和点播节目。
第三,信息传播的网络化,网络化使得信息传播彻底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可以实现跨地域和跨文本传播[1]。
二、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节目的形态创新与变革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节目的形态要创新和变革,诸多广播人也在积极探索,现如今很多深受欢迎的新闻节目都是结合媒介融合的特点自主创新的产物:比如说广播新闻直播、广播谈话节目、广播新闻脱口秀节目等诸多节目类型;比如说碎片化新闻节目、新闻大轮盘等诸多节目形式,等等,这些都是广播人顺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和受众信息消费习惯,不断尝试的成果。
新闻传播的演进和新闻事业的产生
Gessellschaft
Gessellschaft(society) 之中译法:社会、社 团社会、法理社会。 特点: 1、存在广泛的劳动分工和高度专门化的角 色分工; 2、家庭影响力有所丧失; 3、许多个人关系是非个人化的和短暂的; 4、社会行为由法律而非习俗来规范。
Gemeischaft
二、早期新闻传播活动 三、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传播媒介的演进
(一)新闻媒介及其类型
在传播过程中充当传受双方之间的物质中 介被称为媒介(或传播媒介、传媒)。 根据媒介的历史演进时序,可分为原始媒 介、口语媒介、书写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 介、新媒介六大类。
(二)媒介与生产工具的同一和分离
(三)英尼斯的媒介理论
(三)新闻事业产生、发展一般规律
(1)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新闻事业体制呈现多样化 新闻从业人员逐步实现专业化 大学新闻教育趋于普及,作为国民教育的媒 介素养教育方兴未艾
(2)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新闻事业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相 当成熟阶段的产物。 二、政治制度决定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 三、新闻专业的发展水平越来越多地受到科 学技术(尤其是IT技术)应用水平的制约。 问题:中国的新闻事业是内生的还是外生 的?
媒介造就文明:英尼斯认为,媒介对社会形态、社会心理都产 生深重的影响。他断言:“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 文明的产生。”( “喇叭和广播的使用促成了希特勒的上 台。”) 文明分期:他按照传播媒介的形态和性质对世界文明作分期: 1)埃及文明;2)希腊-罗马文明;3)中世纪时期文明;4) 中国纸笔时期文明;5)印刷术初期文明;6)启蒙时期文明; 7)机器印刷时期的文明;8)电影时期的文明; 9 )广播时 期的文明。 传播偏向论:伊尼斯认为,传播和传播媒介都有偏向,大体上 分为:口头传播的偏向与书面传播的偏向、时间的偏向与空间 的偏向。他发现,媒介可以分为两大类,两者有一个基本的区 别:有利于空间上延伸的媒介和有利于时间上延续的媒介(石 刻文字和泥板文字耐久,所以它们承载的文字具有永恒的性质。 但是,它们不易运输,不易生产,不易使用。相反,莎草纸和 纸张轻巧,容易运输,方便使用,能远距离传播信息,然而它 们传播的信息局限于当下,比较短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媒介形态的演变作者:谭英王悠悠缑博赵士文李庆风摘要本文引用文化生态平衡的概念,选取山西省高平市南朱庄村和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三间房村两个研究对象,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和参与式农村评估的方法,考量电视文化传播对农村地区文化生态的干预状况及影响,并将对农电视文化传播的导向、节目的定位和议程设置等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农村文化生态电视文化传播干预议程设置本文引入文化生态,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电视文化传播对乡村文化生态的干预现象进行实证研究,考量电视文化传播与农村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干预状况,从维护农村社会文化生态的平衡、克服农村文化生态危机、发挥农村文化生态的作用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对农电视节目的定位及议程设置,为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一、研究对象概况与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概况2006年,根据研究需要选取了两个样本村:山西省高平市南朱庄村和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三间房村。
南朱庄村共有1741口人,449户,其中多为4口家庭。
全村总面积2067亩,其中耕地面积1800亩,人均只有一亩多土地,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要经济收入,正在城镇化进程中。
由于地少人多,该村大部分家庭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家庭总收入:5000-10000的占68.18%,10000-20000的占27.27%,20000以上的占4.55%。
三间房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北,距离武川县城20公里。
村里很多人的祖辈都是清朝末年从山西逃荒过来的。
全村一共300多口人,50多户人家。
全村耕地面积3000多亩,是一个人均十余亩地,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传统农业村庄。
该村绝大部分家庭年毛收入在5000—20000元之间,其中又以5000-10000元为多数。
2 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取定性与对比研究方法,即通过对被调查地区的受众调查、个案访谈及PRA参与式农村评估,分析该地区受众收视习惯、文化传统习惯、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生态状况。
根据知情人介绍的农户贫富状况选择不同类型户数,按比例随机抽样,样本量一般控制在15-20户,并从低收入型农户中抽出5-10户、中等收入型农户10-15、相对官格刑农户5-10户,将:种类型的农户组织到一起进行小组主题座谈和交流,对信息传播环境、信息传播渠道、日常信息行为习惯、一日活动情况、村民受电视影响引发的观念改变等进行评估,然后根据参与式评估工具打分排序法得出结果。
二、电视文化传播对两村庄农村文化生态的干预本文从涉及农村文化生态的四个方面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即经济发展水平、风俗习惯与民族传统、科技教育程度、人的主体需要与观念等。
1 电视文化传播对两村庄农村文化生态的积极影响(1)新闻资讯类节目帮助村民了解国内外信息、提供感性的政治认识调查中了解到,两村大多数村民均认为电视满足了他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需求,利用新闻资讯类节目了解外界的变化已经成为村民最常用和最依赖的方式。
(2)新闻及信息类节目对两村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调查显示,近半数以上的村民认为,电视并不是村民了解市场信息主要渠道。
这并不意味着信息类节目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影响。
事实上,对村里的家庭经济收入人群细分之后会发现:在富裕人群、中等人群、贫困人群这三个群体中,富裕人群对电视上的市场信息、新产品信息、新技术信息关注程度最高,中等人群、贫困人群的关注度递减。
村民把握市场行情途径,除了从电视中得到,就是从村里其他人那里得到,或是从生意人那里得到。
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信息类节目对于农产品的价格报道时常滞后于农产品交易;二是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农产品价格差异很大,信息类节目相对较少,不能满足及时报道和持续跟踪的需求;三是两个村庄的村民对市场信息的需求不同。
在三间房村。
村民认为。
只要在卖马铃薯的时候知道今年的价格怎么样就行了,其他信息相对而言,没什么大的用处:而南朱庄村则不同,村民多以打工、经营小本买卖为主。
必须随时关注市场信息。
(3)科教类节目在帮助村民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方面有成效能否帮助村民增加科学文化知识,是衡量科教类节目是否起作用的重要指标。
从问卷上看出,两村村民普遍认为电视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其中认为很有帮助的接近25%,较有帮助的超过50%。
调查发现,村民对CCTV-10-科教频道《百家讲坛》等节目普遍欢迎,甚至鼓励子女多看这类节目,以增加科学文化知识;而另一方面,村民对CCTV-7讲授技术类的节目的满意度较低。
认为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讲授的内容不符合当地实际;二是有些讲授的内容难懂,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困难很大。
南朱庄村有22.73%的人认为,科教类节目能满足增加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三间房村则有24.0%的人持相同观点。
(4)综艺影视类、法律类节目对村民接受新观念的影响较大法律、综艺类节目、电视剧、电影是影响村民观念的主要节目类型。
调查中发现,女性对这四类节目的欢迎程度明显高于男性。
《今日说法》是南朱庄村大部分村民午间休息必看的节目,主要原因是“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我”;晚间的综艺节目、电视剧、电影更是凭借娱乐性、故事性吸引了大部分女性观众。
这些节目提供的内容涉及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表现形式是故事、娱乐,这种表现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甚至改变老百姓的观念。
被调查人提到,《今日说法》里面很多故事情节成为大家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新的观念通过节目传达给受众,又在受众的讨论中被筛选和甄别。
保留下来的会形成一个广受大家认同的共识,而村民观念的改变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
同理,电视剧、电影传播的理念也遵循这个轨迹。
2 电视文化传播对两村庄农村文化生态的消极影响(1)市场信息类节目传播市场信息的效果欠佳调查中发现,村民对电视中传播的市场信息不太满意。
三间房村只有20.0%的人对此满意,与此同时,有68.0%的人认为电视中的市场信息完全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我国的电视在传播对农市场信息时,常面临着尴尬的境地。
这是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差异大,涉及多种农产品品种、价格等的信息。
而CCTV-7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有农业电视节目的频道,面对需求差异如此之大的受众,再考虑到受众观看此类节目的时间与农活冲突等因素。
确实很难满足部分人的需求。
对于一年的收入主要靠土地产出的农民来说,市场信息是否能及时送达决定了他们最终收入的多寡。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善电视传播市场信息的效果,可能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因素。
(2)科学技术类电视节目在传播专业技术知识方面乏力调查显示,电视在传播农业新技术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时有“长袖善舞”能力,然而对农民急需的种植、养殖等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却不尽人意。
调查发现,三间房村只有12.0%的人认为能学到有用的农业科学技术,而64.0%的人认为不能学到有用的农业技术。
究其原因主要是电视作为“一遍过”的快速消费媒介。
在传播复杂高深的科技知识的时候常常“讲不透”。
再加上有时内容与当地实际情况不符、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等因素,其传播效果较差。
在三间房村。
由于距离中国农业大学和内蒙农业科学院的旱地农业实验站不远,其人际传播作用远远好过电视传播科技的作用,专家可以非常准确地了解当地需要种植什么品种、怎样种植最合理。
并可以手把手的教村民,村民的反馈意见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到达专家手里,然后专家据此进行调整,村民及时接受新技术的指导,信息传播达到最好的效果。
(3)部分综艺影视类节目有弱化传统文化的倾向调查中了解到。
综艺节目、电视剧、电影是村民最经常收看的节目,部分热播的影视节目中有意传递出家庭婚姻的自由观信息,使得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未婚同居”的观念。
调查中了解到,“未婚同居”在以前被看作是“伤风败俗”的事情,是绝对不被允许的。
而现在受到影视节目的影响,最保守的村民也开始理解这一现象。
除了电视。
没有任何媒介能持续提供如此形象直观的信息,这导致村民原先坚守的所有价值观受到新的考验。
人的主体需要和观念也这样一步步地被电视影响着改变着。
三、结论与建议通过电视文化传播对村民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传统风俗习惯方面影响的分析,发现:电视在传播政策、法规等方面给村民提供了很好的感性认识,但并没有深入地引导村民对自身政治环境的关注;电视可以帮助村民了解宏观的市场供求信息,却无法给村民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信息:电视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时力度很大,尤其在处理突发性公共事务时效果明显,但无法持续提供专业的农业技术支持;电视在提供时尚、新鲜元素时具有优势,但也影响到了传统的风俗习惯,给村民带来了价值观上的困扰。
通过入户调查和访问,观察村民对电视的接触程度和电视对村民的影响,结合我国电视节目的特点。
针对电视文化传播对农村文化生态的消极干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应挖掘市县级电视台从业人员的潜力,及时提供对位的涉农市场信息调查中发现,对于以种植、养殖为主要收入的三间房村,农产品市场价格是他们最关心的经济信息。
但是。
受频道数目和节目时间的限制,我国的经济信息类节目常常不能顾及到普通老百姓的需求,这必然会给广大农民的生计带来许多不便。
为此建议开发市县级电视台的潜力,利用其贴近群众、便于及时准确传递信息的特点,为农民提供相对比较详细的农产品信息、务工信息、实用信息等。
2 应继续加大科教类节目制作的投人,充分发挥其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调查表明,CCTC-10的科教类节目在村民中的影响很大,赞誉度也最高。
虽然家长们常常抱怨电视让孩子忘记了学习,但是他们却鼓励子女经常收看中央十套的节目。
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利用电视媒介特有的优势,不断发挥科教类节目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
传播学中的“说服理论”认为:由于传播讯息内容的特质,传播者的特质,以及被传播者的特质之间的差异,会影响传播的效果。
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应根据村民看重科教类节目传播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孩子良好的教育作用这一特点,继续加大科教类节目制作的投人,提高农民科学素养,推动新农村的快速发展。
3 电视传播科学技术要把握“通俗度” 对于农村广大受众层来讲,电视媒介从业人员应将农业科技节目的“通俗度”放在中级(初中一兼顾小学文化层)层面。
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将抽象的深奥难懂的科学内容化为浅显的通俗的易懂的广大农民容易接受的信息。
农民作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四类重点人群之一,国家电视媒介机构肩负着举足轻重的重任。
4 加大制作优秀的影视节目的力度,发挥电视文化传播“干预”农村文化生态的作用由于综艺类节目、电视剧、电影对农民观念的巨大影响作用,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制作优秀的影视节目的力度,利用电视先进的传播手段及时引导农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如弘扬尊老爱幼、正确的婚姻观、恋爱观、子女教育子观等。
使农村文化生态朝着正向的积极的方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