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大庆精神及会战传统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什么是大庆精神?

答: 大庆精神就是党中央多次肯定的" 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 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2. 大庆油田名称由来?

答: 1959年9月26日,建国十年大庆前夕, 位于原肇州

县大同镇附近的三号探井喷出了有工业价值的油流. 为了纪念这个大喜大庆的日子, 当时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同志建议定名为大庆油田。

3. 大庆第一口获工业油流的探井?

答: 1959年4月11日,松辽盆地第三口基准井--松基三井开钻,由32118钻井队承担钻井任务, 井队长是少校包世忠, 当年9月26日在1357-1382.5米中间的高台子油层喷出了工业油流, 这是在松辽盆地获得具有工业价值油流的第一口井。

4. 大庆第一个稳产十年的时间?

答: 1976年大庆年原油产量上升到5000万吨。1985年胜利实现了年产5000万吨稳产10年的目标, 当年产量是5528.9万吨。

5. 大庆油田“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答:高举大庆红旗、原油持续稳产、整体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矿区

6. "两论"起家?

答: 会战初期,大规模的油田勘探和建设, 面临的不仅是吃、住、物资器材供应等物质上的困难, 还有由此而来的思想认识上的分岐和顾虑。在这种局面下, 要把几万人组织起来, 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去夺取胜利, 必须有一个正确的、统一的指导思想。因此, 会战领导机关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关于学习毛泽东同志所著‘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 号召从领导干部到全体职工都来学习"两论",用"两论" 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会战的全部工作。"两论"的指导思想, 贯穿在会战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大庆油田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 对于高速度、高水平实现会战目标,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7."两分法"前进?

答: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伟大号召。遵照毛主席关于"加强相互学习,克服固步自封、骄傲自满"和反对形而上学的指示, 大学两分法,揭矛盾、找差距、学先进、戒骄戒躁、继续革命,又取得了新胜利。

8.什么是三老四严?

答: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

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 严明的纪律。

9.什么是四个一样?

答:对待革命工作,要做到:黑夜和白天干工作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干工作一个样, 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干工作一个样, 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干工作一个样。

10.五面红旗?

答:1960年7月28日石油工业部机关党委做出的关于开展学习王、马、段、薛、朱运动的决定中说:王进喜、马德仁、段兴枝、薛国帮、朱洪昌和他们领导的队(工段)是我国石油工业战线上的突击手,是具有光荣战斗历史的英雄和老标杆队,他们南征北战,英勇顽强, 不断为石油史上写下豪迈壮丽的诗篇。他们是石油队伍中的钢人、铁军, 是全战区的五面红旗,是我们全体职工学习的榜样。

11. "铁人"名字的由来?

答:在艰苦紧张的石油会战期间, 王进喜整日整夜地奋战在井场,饿了啃几口冻干粮,困了就躺在成排的钻杆上,枕着钻头睡一会儿,从安装钻机到钻完第一口井,他一连7 天7夜没离开井场。井场附近的老乡们,被他这种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深深感动,赞颂他为"铁人",从此王铁人的名字不胫而走,传遍了整个大庆油田。

12. "铁人"的豪言壮语?

答: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甘愿为党为人

民当一辈子"老黄牛"。

把我国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

当了干部,还是个钻工。

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 天南海北来会战, 誓夺头号

大油田。干!干!干!

石油工人一声吼, 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 天大困难也不怕。

井没有压力喷不出油来, 人要没有压力就干不出好的

工作来。

石油工人觉悟高, 迎着困难往前跑。多快好省建油田,

甩掉石油落后帽子。

干着社会主义,想着共产主义。

13. 五个精神?

答:指"人拉肩扛"精神,"干打垒"精神,"缝补厂" 精神,

"五把铁锹闹革命"精神,"回收队"精神。

14.人拉肩扛?

答:会战初期, 生产上的运输条件很困难,需要大型卡车和工程车辆几千台, 起重吊车几十台。可是现场只有大型卡车几百台,吊车十来辆。怎么办呢?硬是靠几万人的革命干劲, 采用人拉、肩扛加滚杠的办法, 把几万吨设备器材, 从火车上卸下来, 连五六十吨重的大钻机, 也是用这种办法, 拖到几公里外的井场上安装起来。

15.干打垒?

答:会战一开始就面临着严重的生活问题。当时最大的困难是在高寒地区几万人如何过冬。这个问题靠常规办法很难得到解决。石油工业部领导提出要发扬当年解放区的"南泥湾精神", 在1960年入冬之前,发动职工,不论领导干部、教授、工程师、工人,还是职工家属, 男女老少齐上阵, 抽出时间自已动手,用黄土夯实做墙壁建造房屋, 叫做"干打垒",这种艰苦朴素精神即"干打垒"精神。

16.缝补厂精神?

答:1960年11月25日,油田创建第一个缝补厂, 厂房为

2栋"干打垒",由一名管理员、五名转业战士和二十名职工家属组成。缝补厂拆洗、缝补回收的破旧工作服, 以解决石油工人的穿衣问题。这种勤俭节约的精神, 被称为缝补厂精神。

17.五把铁锹闹革命?

答:1962年为解决粮食不足问题,钻井指挥部机关45岁的家属薛桂芳率领四名家属带着五把铁锹到荒原开荒种地。薛桂芳等五名家属被称为" 五个垦荒尖兵",这种艰苦创业精神被称为"五把铁锹闹革命"精神。

18. 身体搅拌泥浆?

答: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打第二口井过程中,突然发现有井喷的迹象, 当时必须加大泥浆的比重来压井, 而井上没有重晶石粉, 他立即决定用水泥加土拌和泥浆压井。水泥和土倒进泥浆池后,由于没有搅拌设备,单靠泥浆泵循环一时搅拌不起来, 水泥和土大部分沉底。见此情况, 王进喜把双拐一甩(铁人打第一口井时,被钻杆砸伤了大腿, 伤没好,从医院偷跑回来指挥), 纵身跳进泥浆池, 用胳膊、身体、腿脚搅拌水泥和土。他和工人们奋战了3个多小时,终于避免了井喷事故。而王进喜的身上却被碱性很强的水泥烧起了水泡, 伤腿被泥浆烧得又红又肿, 工人们把他拉上来后,他竟疼得倒在钻杆上。

19. 端水打井?

答: 1960年4月14日,1205钻井队参加会战打的第一口

油井开钻,王进喜亲自操作。在钻进第一个单根时,突然发生了井漏, 储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