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金融危机比较及其启示
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及其教训
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及其教训一、引言经济危机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其带来的影响和破坏,往往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才能逐渐消退。
历史上,人类经历了多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包括南海泡沫、1929年经济大萧条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
本文将着重分析这些危机的原因、影响以及教训。
二、南海泡沫南海泡沫的主要发生时间是1720年,它是全球范围内第一次发生的大规模股票投机泡沫。
南海泡沫的起因是英国政府设立的南海公司,该公司获得经营南美洲贸易特权,并且获得了对三家债务公司的股权。
由于南海公司业绩良好,其股票价格不断上涨,随之引发了大量的投机炒作。
最终,在股票价格达到顶峰后,投机者纷纷抛售,导致了股票市场的崩盘和经济恐慌。
从南海泡沫的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政府不应强制推行股票市场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保持大量的审慎,不要轻易推行股票市场,避免投机者在没有明确的监管下扰乱市场。
2. 股市应该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在股市情况下,人们的资金很容易遭受损失。
政府应该建立起安全保障机制,许多国家的国家福利金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
3.不要过度泡沫目标当经济走势良好时,我们获得高利润的机会可能很多,但是我们应该认清金融市场的繁荣和泡沫之间的区别,以免陷入投机者的圈套。
三、1929年经济大萧条1929年经济大萧条是人类社会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经济危机,它将全球经济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大萧条的主要起因是美国股市的狂热投机和卖空操作。
由于各种国际因素的相互作用,这场危机很快扩散到了全球范围,引发了世界经济的连锁反应和生产资料的失业问题。
大萧条对全球经济和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从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 保护生产资料,保障就业者利益经济的稳定发展取决于工业品的生产和销售,而生产的前提则是保证就业机会。
因此,政府应该保护生产资料,保障就业者的利益。
2. 金融市场需要完善的监管政府有责任确保国内的金融市场牢靠且规范运作。
三次金融危机的差异及其若干启示
三次金融危机的差异及其若干启示金融危机是指整个社会的金融体系运转失调而引发的金融大动荡。
它集中表现为全部或大部分短期利率、证券、房地产等金融指标急剧恶化;企业和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投资者基于资产价格急剧下降的预期而大量抛售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兑换成货币。
金融危机有局部性的,如东南亚金融危机、韩国金融危机等,也有全球性的国际金融危机。
20世纪20年代以来,全世界先后发生了数十起包括金融危机在内的经济危机。
比较典型或颇具代表性的金融危机主要有三次:1929-1933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爆发且仍在进行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一、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异同点下面主要对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的异同点进行分析。
(一)金融危机的相同点三次金融危机的相同点可以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概括,参照标准不同归纳概括的相同点也不尽相同。
从宏观层面看,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的总体共同点有:股票暴跌、货币贬值、金融机构倒闭、房地产缩水、失业剧增、经济增速下滑、经济衰退等。
从行为表现层面看,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的总体共同点有:一是强制清理旧债:二是商业信用剧烈缩减;三是银行资金呆滞;四是存款者大量提取存款;五是部分金融机构连锁倒闭;六是有价证券行市低落;七是有价证券发行锐减;八是货币短缺严重,借贷资金缺乏,市场利率急剧提高,金融市场动荡。
从危机征兆看,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的典型特征主要有:一是经济持续多年高增长,二是外部资金大量流入,三是国内信贷快速增长,四是普遍的过度投资,五是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六是贸易持续逆差并不断恶化,七是货币普遍被高估。
1997年与2008年两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共同原因:一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二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内在不稳定性,三是流动性过剩且资本流动水平很高。
即在现代货币信用机制下,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危机的发生,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的历史和教训
金融危机的历史和教训金融危机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真正大敌。
自从人类发明钞票,金融就成为了决定一国经济命脉的重要因素,也因此成为了引发金融危机的元凶之一。
金融危机不仅对单个国家的经济造成打击,还会对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
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世界各国都遭受到了巨大的财务损失,世界经济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因此,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成为了国家和全球范围内的一个重要问题。
历史上多次出现的金融危机和教训,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9年的华尔街大崩盘。
当时,美国经济在20世纪20年代末经历了一轮繁荣,但这种繁荣是建立在股市景气和债务滥发的基础之上的。
当时的股票投资热潮吸引了无数投资者,而各大企业和银行也纷纷借机发行新股,吸引更多的资本。
这一盲目投资和债务滥发过程中导致股票价格虚高,股市难以承受;而股票价格的下跌又导致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的连锁反应。
短时间内,美国经济崩溃,失业率飙升,带来无数人民的血泪和痛苦。
这一事件警醒后世,表明维持肥胖繁荣的代价太重了,而且股市投机与实业投资的风险对人类社会的支持有限。
国际金融危机不仅仅是单个国家的问题,也与整个金融市场紧密相关。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时亚洲许多国家经济突飞猛进,成为了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
然而,在银行和企业无节制地借贷和扩张之际,国内经济却没有相应的实体经济提高,虚假数据把经济算旺了。
当虚假经济破裂,亚洲金融危机随之爆发。
这一起金融危机对亚洲各国经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也对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市场产生了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是,我们需要重视内部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避免盲目追求增长而导致的经济泡沫。
2008年是全球金融危机的转折点。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世界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也不幸卷入其中。
这场危机所涉及到的贷款证券和金融衍生品超出虚拟本质,成为了真正的余波毁灭性事件。
整个金融市场陷入疯狂的恐慌和萎靡,引发了多个国家的金融危机。
从历次金融危机反思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
从历次金融危机反思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危机是时刻提醒我们金融市场存在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事件。
历经多次危机事件,我们必须认真反思,提高对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本文将从历次金融危机中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我国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一、1987年黑色星期一1987年10月,美国发生了著名的“黑色星期一”股市崩盘事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市场动荡。
虽然当时我国金融业与国际市场联系有限,但这次危机仍给我国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系统性风险。
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造成了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经济崩溃,严重影响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
我国在这次危机中也受到较大冲击,资本外逃、股市下跌等问题凸显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存在。
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自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金融体系陷入混乱。
我国勉力应对了这次危机,但也增强了我们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认识。
四、我国反思与应对历次金融危机的反思使得我们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逐步建立了相应的风险防控机制。
首先,加强了金融监管,完善了金融市场的准入机制,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
其次,推行金融创新,拓宽了金融市场的发展空间,提高了市场流动性和金融风险的分散化程度。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信息,共同应对全球金融风险。
然而,我们仍需继续努力,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
一方面,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打破利益固化、权力垄断,增强金融市场的自律和风险防控能力。
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监管,避免金融市场出现过度波动,对涉及金融安全的行为给予适当的处罚和追责。
此外,提高金融机构内控和风险管理能力,加强对金融产品的审查和监管,加强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能力,增加金融风险的识别和预警能力,做到防范于未然。
总之,历次金融危机反思告诉我们,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金融危机的教训和启示
金融危机的教训和启示金融危机是指由于经济系统内部结构或外部环境更变而导致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一系列失控事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发生了多次大规模危机,如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1994年墨西哥债务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
虽然这些危机的原因和影响各不相同,但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金融领域需要更加谨慎和保守。
金融危机的教训主要有以下几点:1.金融市场需要监管金融市场的运行需要规则和监管,否则就会失去监管。
金融市场由于涉及涵盖面广、行业透明度低、具有强烈的复杂性和周期性等特点,对监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金融监管的问题主要在于监管的范围、标准和效果等方面,因此需要加强监管,以保障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
2.金融市场需要透明度金融市场的透明度是维护市场公平和公正的基础。
在当前金融市场流动性充裕、资本流动自由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市场全面透明,防范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将是未来金融监管和发展的重点。
这需要政府和市场机构共同努力,并加强金融市场的信息披露,提高市场的透明度。
3.金融市场需要发展多层次的金融体系金融机构是经济运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支持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应发展多层次、多种类别的金融体系,以适应国民经济不同阶段的需求。
同时,应注重加强金融服务的精准化和个性化,满足广大民众的金融需求。
4.金融市场需要防范风险金融市场有很高的投资回报,同时也有相应的投资风险。
当市场内某个机构或行业获得不合理的高收益时,就可能吸引大量资金进入,导致泡沫膨胀,从而引发市场风险。
因此,应加强风险防范,有效控制金融市场风险。
以上是金融危机的教训和启示,当前局面下,金融机构应勇于应对市场挑战,采取合适的风险管理手段,确保风险可控,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同时,政府也应积极引导和规范金融市场,推动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3次金融危机
20世纪末三个金融危机案比较分析及思考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共发生了三次比较大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分别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2—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
从历史进程来看,三次危机都是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的金融危机,其产生、发展都有其自身深刻的背景原因。
本文将从盯住固定硬币的汇率制度角度分析比较三次危机,从中寻找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有所启示。
三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一)危机的背景和成因的比较分析1、危机的本质不同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本质是货币危机。
在危机爆发前,欧共体内部僵化的汇率机制使各国在经济和财政状况上的差异并没有在其货币的汇率上体现出来,成员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货币政策自主权,不能根据国内经济条件随意调整利率和汇率,中央银行的干预能力有限,更主要的是缺乏政策的合作性,核心国德国的货币政策主导了整个欧洲的货币政策,德国实力的增强打破了欧共体内部力量的均衡。
政策上的非协调一致导致一些国家的货币如马克趋于坚挺,另一些国家的货币如英镑则呈弱势。
德国政府由于东西德统一财政出现巨额赤字并担心引发通货膨胀,便提升了贴现率。
过高的德国利息率引起了外汇市场大幅抛售英镑、里拉而抢购马克,这些弱币便受到重大冲击,最后不得不退出欧洲汇率机制,实行贬值。
而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东南亚各国均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国际投资基金冲击下,以泰国为首的东南亚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由于美国与东南亚国家没有根本利益联系,同时也希望能够亚洲快速发展,因此也不会出手援助,故而引起东南亚国家本币大幅度贬值,房市、股市严重动荡,这是典型的货币危机。
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本质是流动性危机。
由于墨西哥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后,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等富裕的邻国,引进外资但被外资抽取了大量利润,存在着长期的外贸逆差, 墨西哥政府用投机性强、流动性大的短期外国资本弥补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当大量的短期国际资本迅速外逃时, 引发比索大幅贬值, 墨西哥政府拿不出大量的外汇储备来支撑其比索汇率,从而引起股市和借贷市场行情的大幅下跌,进而波及全球经济, 最终酿成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与启示
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与启示近年来,世界各国金融市场的动荡不断,金融危机的风险也日益突显,引起世界人民的高度关注。
随着金融领域的全球化和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金融危机不仅仅是一个特定区域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回顾经济史,我们可以发现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发生,每一次危机都给世界留下深刻的教训。
本文主要从历史角度出发,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与启示。
一、金融机构的监管是重中之重回首历史,每一次金融危机都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放任自流。
1980年代,美国政府实行自由市场主义政策,金融市场甚至没有任何法律约束,没有政府的干预,金融机构可以随意发放贷款,没有任何检查根据。
这给银行业带来严重的后果。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泡沫破灭,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危机。
这次危机的教训是,在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的监管是重中之重。
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应该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同时各个国家的监管也需严格执行。
二、金融创新需谨慎从历史上的金融危机中,我们可以发现金融创新有时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就以近年来的金融危机为例,金融创新如金融衍生产品、杠杆交易等都可能产生超出市场容量的金融风险,严重冲击整个市场。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银行通过金融衍生产品把高风险的住房抵押贷款打包成证券化产品,由此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
因此,国际金融监管,应该对金融创新的评估和审批进行更严格的管理,防止不必要的风险。
三、全球合作是重要的金融危机是国际合作的战场,因此在危机背景下,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金融危机之前,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经济体间合作多以援助和经济资助为主,金融合作相对较少。
2015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带领下,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组成的G20国家,首次在中国杭州举办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一同商讨共同面临的金融挑战。
这是合作的积极体现,也是在新经济时代,国际金融合作的示范。
通过加强合作,各国在金融危机期间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危机的冲击和危害。
金融危机中的教训与启示
金融危机中的教训与启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金融市场的规模和复杂性不断增加。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已经经历过多次由金融市场引发的危机,比如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的次贷危机等等。
这些危机不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也让人们从中得到了许多宝贵的教训与启示。
第一章:监管的缺失导致金融危机在2008年的次贷危机中,银行和投资者们在没有得到充分监管的情况下,采取了过于冒险的投资策略,将大量风险高的贷款包裹成复杂的金融产品,然后再将其推广给其他机构和投资者。
由于这些产品的风险过高,很快就出现了大量违约的情况,导致整个金融市场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这表明,缺乏有效监管机制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章: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经常会面临道德风险,即由于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做出不合理的决策。
在次贷危机中,许多投资者都知道这些复杂的金融产品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但他们依然购买了这些产品,因为这可以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获得高额利润。
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需要在自身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寻求平衡,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从而避免道德风险的产生。
第三章: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金融市场非常复杂,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等。
在金融危机中,许多企业和投资者都没有认真考虑到这些风险,而是在短时间内追求高额回报。
这导致他们财务状况不佳,面临破产的风险。
因此,风险管理需要成为金融从业人员必备的技能之一。
第四章:国际合作的必要性金融市场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也是跨国的。
因此,在金融危机中,各国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危机的挑战。
例如,在2008年的次贷危机中,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措施,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有效地遏制了危机的扩散。
第五章:金融创新和市场规则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复杂性也促使了金融创新的发展。
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出现,这既可以带来更多的机会,也存在着风险。
金融危机历史上的重大金融事件与教训
金融危机历史上的重大金融事件与教训金融危机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和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而引发的一系列经济问题,给全球经济体系带来深远的影响。
在历史上,我们可以从一些重大金融事件中汲取教训,以避免类似的危机再次发生。
本文将概述一些在金融危机中发生的重大金融事件,并从中得出相应的教训。
1. 1929年的美国股市崩盘(The Wall Street Crash of 1929)1929年的美国股市崩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事件之一,也被认为是引发全球大萧条的导火索。
崩盘后,美国投资者惊恐地发现他们的股票市值骤降,许多人因此破产。
这个事件对整个美国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崩溃。
教训:这个事件明确表明短期投机行为和盲目追求利润的风险。
投资者应该更加注重长期稳健的投资策略,关注资本市场的基本面,而非盲目追逐市场炒作。
2.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Black Monday)1987年10月19日,全球股市同时遭遇重大崩盘,这一天也被称为“黑色星期一”。
纽约证券交易所道琼斯指数当天下跌了约22%,这个事件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引发了全球股市的崩溃。
黑色星期一震惊了全球金融界,对投资者信心造成了巨大影响。
教训:黑色星期一的教训之一是金融市场的联动性。
全球金融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意味着国际间的金融风险传递迅速,投资者应该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的动态,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3.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Asian Financial Crisis)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导致东南亚地区多个国家的货币和金融市场遭受严重冲击。
危机一开始是由泰国的货币危机引发的,随后迅速扩散到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和韩国等国家。
这一事件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对亚洲地区的经济复苏造成了阻碍。
教训: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之一是外汇兑换和国际投资的风险。
各国应该加强对外汇市场和资本流动的监管,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历史上的经济金融危机及其启示
历史上的经济金融危机及其启示经济金融危机是影响全球经济秩序的重要事件。
经济金融危机往往在短时间内导致经济大幅下滑,失业率大幅增加,政府收入减少,人民生活水平降低,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
本文将对历史上的几次经济金融危机进行梳理,以期从中寻找出相应的启示。
一、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是20世纪30年代早期的一次大规模经济衰退。
贸易和工业生产都停滞不前,企业倒闭,失业率飙升。
这起危机的主要原因是战争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但许多人过度投资股票的炒作,导致股票市场泡沫破裂。
美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如采取货币政策,推出新的经济政策等,但是仍然使经济衰退了10年,并导致了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给我们提供了两个重要的启示。
一是要避免过度投资,避免资本市场过度炒作和资产泡沫。
二是政府应该及早采取措施来缓解危机,并通过适当的货币和经济政策来恢复经济。
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是20世纪90年代末一个引起全球关注的经济事件,波及了亚洲多个国家。
这次危机的根源是亚洲国家依赖于外来投资和贷款,其本身的经济体系也较为脆弱。
此外,污染度高,民主发展滞后也导致危机的加剧。
这次危机应该给予我们以下几个启示。
第一,应该加强国内经济发展,减少对外来投资和贷款的依赖。
其次,应该坚持金融市场的自由和透明度,加强金融监管,以降低危机的风险。
第三,改善环境和加大对民主的支持也是重要的因素。
三、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而美国是这次金融危机的中心。
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大型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投机和贪婪导致风险高涨,最终导致了全球经济的崩溃。
此次危机也引起了全球的财政和经济智囊团的高度关注。
美国和各国政府在这次危机中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应对措施,如国债的大幅增加,中央银行的大规模干预等,才有可能化险为夷,重返通货膨胀。
这个危机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来思考金融体系和政策应对这些危机的方法。
历次金融危机回顾及启示
历次金融危机回顾及启示作者:李倩芸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7年第08期一、历次金融危机事件回顾1.郁金香泡沫。
荷兰郁金香泡沫、南海泡沫和密西西比泡沫并称欧洲早期三大经济泡沫,而其中发生在1637年的郁金香泡沫可称为历史上最早的资产泡沫事件。
有趣的是当时荷兰并不盛产郁金香,一次偶然的机会才得以让荷兰民众认识。
最初因样式的稀有,只作为贵族们佩戴的饰品。
而后不久,却成为全民追捧的对象。
1637年2月,一株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售价高达6700荷兰盾,这笔钱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而当时荷兰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兰盾。
2.南海泡沫。
17世纪下半叶英国是全球贸易中心,世界经济霸主。
因参与了西班牙王位战争,且踏上了殖民帝国道路,导致债台高筑。
1711年南海公司成立,其表面上经营贸易业务,实则是一所协助政府融资的私人机构,分担政府因战争而欠下的债务。
南海公司期间贿赂政府,获取特权,并且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致使其他投机者跟风创办公司“圈钱”。
政府见势不妙,出台《泡沫法案》,就此泡沫破灭,民众倾家荡产,谈股色变。
而《泡沫法案》也在一个世纪后才被消除,对英国经济发展影响甚远。
3.密西西比泡沫。
18世纪的法国常年参战,财政亏空。
约翰·劳获政府特许建立了发行纸币的银行,取名为皇家银行。
该行发行的纸币属于信用货币,即与白银价值脱钩,不保证兑换。
同时约翰·劳运用纸币发行权力和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实力,为刺激经济及减轻政府国债负担,不断滥发货币,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且出现了挤兑风险,最终导致货币贬值和政府信用的丧失。
4.1929年美国大萧条。
这次事件发生的背景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1)一战爆发结束后,美国从债务国转变为债权国,各国元气大伤,唯独美国增强了经济与军事实力;(2)1929年美国有5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占全世界总数(90亿)多一半;(3)1929年工业生产总值比1920年提高53%;(4)总统胡佛新上任,称整个国家光辉灿烂,充满希望。
20世纪90年代末3次金融危机讲解
20世纪末三个金融危机案比较分析及思考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共发生了三次比较大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分别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2—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
从历史进程来看,三次危机都是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的金融危机,其产生、发展都有其自身深刻的背景原因。
本文将从盯住固定硬币的汇率制度角度分析比较三次危机,从中寻找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有所启示。
三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一)危机的背景和成因的比较分析1、危机的本质不同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本质是货币危机。
在危机爆发前,欧共体内部僵化的汇率机制使各国在经济和财政状况上的差异并没有在其货币的汇率上体现出来,成员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货币政策自主权,不能根据国内经济条件随意调整利率和汇率,中央银行的干预能力有限,更主要的是缺乏政策的合作性,核心国德国的货币政策主导了整个欧洲的货币政策,德国实力的增强打破了欧共体内部力量的均衡。
政策上的非协调一致导致一些国家的货币如马克趋于坚挺,另一些国家的货币如英镑则呈弱势。
德国政府由于东西德统一财政出现巨额赤字并担心引发通货膨胀,便提升了贴现率。
过高的德国利息率引起了外汇市场大幅抛售英镑、里拉而抢购马克,这些弱币便受到重大冲击,最后不得不退出欧洲汇率机制,实行贬值。
而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东南亚各国均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国际投资基金冲击下,以泰国为首的东南亚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由于美国与东南亚国家没有根本利益联系,同时也希望能够亚洲快速发展,因此也不会出手援助,故而引起东南亚国家本币大幅度贬值,房市、股市严重动荡,这是典型的货币危机。
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本质是流动性危机。
由于墨西哥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后,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等富裕的邻国,引进外资但被外资抽取了大量利润,存在着长期的外贸逆差, 墨西哥政府用投机性强、流动性大的短期外国资本弥补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当大量的短期国际资本迅速外逃时, 引发比索大幅贬值, 墨西哥政府拿不出大量的外汇储备来支撑其比索汇率,从而引起股市和借贷市场行情的大幅下跌,进而波及全球经济, 最终酿成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
独家原创-历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影响比较分析
独家原创:历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影响比较分析回顾20世纪以来的各次重大金融危机,本轮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已经远远超过1987年美国储贷危机、80年代初的拉美债务危机、90年代北欧银行危机、90年代日本股市泡沫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很多官员和学者甚至将本轮危机与大萧条相提并论。
格林斯潘甚至认为美国已经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它甚至比大萧条更为严重。
一、世界历史上历次金融危机1、1637年郁金香狂热。
在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东西。
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依旧在地里生长的时候,价格已经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
一棵郁金香可能是二十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
现在大家都承认,这是现代金融史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投机泡沫。
而该事件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在一个市场已经明显失灵的交换体系下,政府到底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角色?2、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倒闭的南海公司给整个伦敦金融业都带来了巨大的阴影。
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
然而人们的资金闲置丶储蓄膨胀,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
为此南海公司觅得赚取暴利的商机,即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因为公众对股价看好,促进当时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反作用于股价的上升。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
投资十分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
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
后来因为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3、1837年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
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定美国经济机制的缺失等等。
金融危机的教训从历史事件中学习金融市场的演化
金融危机的教训从历史事件中学习金融市场的演化金融市场是一个错综复杂、充满变数的系统。
历史上发生的金融危机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帮助我们了解金融市场的演化过程,以避免重蹈覆辙。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历史事件,总结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1. 南海泡沫(1636年)南海泡沫是荷兰黄金时代的一个典型例子。
在17世纪,荷兰的繁荣吸引了大量投资者涌入金融市场,房地产和土地价格飙升。
然而,这个泡沫最终爆破,导致许多投资者破产。
从中,我们学到了以下几点教训:- 掌握市场周期:金融市场有周期性,投资者应该对市场进行准确的预测和判断,避免盲目跟风。
- 合理评估资产价值:投资者应该对资产进行合理的估值,避免过度投资和过度依赖某一类资产。
- 控制杠杆比例:不合理的杠杆比例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投资者应该谨慎使用杠杆,避免风险过度集中。
2. 南海公司破产(1720年)18世纪初,南海公司在英国掀起了一股热潮。
许多人投资于这家公司,但其实质是一个庞氏骗局,最终导致南海公司破产。
这个事件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点教训:- 监管机构的作用:金融市场需要强有力的监管机构,以防止欺诈行为的发生。
监管机构应密切监测市场动态,制定合适的规则和准则。
- 透明度和信息披露:公司应向投资者提供充分、准确的信息,确保投资者对市场具有清晰的认知。
- 投资者的自律:投资者应该具备独立思考,不盲目跟风,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
3. 1929年经济大萧条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一。
此次事件给我们带来了以下几点教训:- 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中央银行应制定恰当的货币政策,平衡经济增长和通胀之间的关系,避免经济过热和经济衰退。
- 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制定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 国际合作机制:金融危机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国际间的合作机制和信息共享对于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至关重要。
历次金融危机成因及对中国金融改革的启示
一、世界几次主要金融危机的成因1.1929-1933年金融危机及其形成机制。
对全球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最先发生在1929年,大量经济学家对其形成机制作了深入研究。
费雪认为,在经济高涨和繁荣的状态下,市场参加者会由于盲目的乐观而产生过度负债。
当负债过多,以至于全社会由于没有足够的流动性偿还到期债务时,就会出现以破产、失业和货币流动速度下降为特征的金融危机。
米什金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
他认为私人信用创造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内在特性使其经历周期性的危机和破产浪潮,这种困境传递到经济的各组成部分,进而产生宏观经济的动荡和危机。
托宾和沃尔森也认为,银行体系在金融危机中起着关键作用,在紧缩过程中银行业出现恐慌,会迫使企业清偿债务,增加企业破产数,进而引发经济危机①。
简言之,费雪、米什金等人核心思想是,金融危机是与经济周期紧密相关的一种金融现象,而危机的产生和积累主要源于市场上的非理性和非均衡行为。
货币学派的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则具有不同的思路。
他们认为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货币政策失误积累产生了大量的金融风险。
其突出表现是:重要金融机构破产,引发银行业恐慌,存款货币按照乘数数倍紧缩,引发银行偿付能力下降并相继破产。
布鲁纳和梅尔茨也认为,即使在经济平稳运行时,央行对货币供给控制不当会导致货币紧缩,危及银行偿债能力和打击存款人信心,进而加速银行破产。
总之,货币主义认为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就是货币政策失误,而主要途径是银行体系负债减少,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2.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及其形成机制。
欧元产生以前,为抑制汇率的不稳定性,欧共体开始探索采用类似固定汇率制度的汇率机制。
但是,欧洲汇率机制并没有起到预先设想的作用,反而成为金融工具严重失控引发货币危机的典型案例。
关于欧洲货币危机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第一,投机者的信念和预期可能导致政府捍卫或放弃固定汇率制度。
第二,投机攻击会产生巨大的压力,但是危机并不仅由此产生,关键还要看政府预测和判断,政府和市场相互作用才真正促成了危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第一,亚洲金融风暴(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始于东南亚国家的货币贬值和金融体系崩溃。
此次危机引发了东南亚地区经济下滑,导致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韩国等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制度。
危机的原因包括外债积累、固定汇率政策、资本市场的不稳定和金融监管问题。
第二,俄罗斯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导致俄罗斯卢布贬值和债务违约。
危机的原因主要是俄罗斯债务问题和严重的经济问题,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失误和金融机构的腐败。
第三,全球金融危机(2024年)全球金融危机是2024年爆发的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此次危机加剧了银行系统流动性问题,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机构倒闭和经济衰退。
危机的主要原因是次贷危机暴露了全球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问题,以及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过度杠杆。
第四,欧洲主权债务危机(2024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主要涉及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
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的高度负债、低增长和缺乏竞争力的经济结构。
此次危机引发了欧元区的稳定问题,威胁到了整个欧洲经济。
这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如下:首先,这四次危机都起源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但危机的影响是全球性的。
它们都是由于经济和金融问题的加剧导致的,但其具体原因和特点各有不同。
其次,这四次危机都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危机爆发后,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市场出现动荡,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企业和家庭面临债务问题。
再次,这四次危机都揭示了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亚洲金融风暴和俄罗斯金融危机暴露了金融体系脆弱性和监管不力的问题。
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则揭示了金融机构过度杠杆和风险管理不善的问题。
最后,这四次危机都促使各国和国际机构采取了行动来应对危机。
国家采取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措施来稳定金融市场和促进经济复苏。
国际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也提供了贷款和援助来帮助受危机影响的国家。
金融危机教训与改革的启示
金融危机教训与改革的启示在人类历史上,金融危机是一个常见而又痛苦的现象。
每一次危机都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损失。
然而,危机也可以成为我们思考和改进金融体系的机会。
本文将探讨过去几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教训,并阐述对金融体系改革的启示和建议。
一、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市崩盘1987年的股市崩盘震惊了全球,也让人们意识到了金融市场中的脆弱性。
这次危机表明了金融市场对市场风险的预测能力的不足,监管机构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也不够。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1.建立有效的风险监管机制是防范金融危机的关键。
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并建立更加有效的风险评估和监测机制。
2.加强市场风险的预警系统,提前识别和应对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避免危机的蔓延。
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
这次危机暴露了金融机构的脆弱性和监管机制的不完善。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1.金融机构应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立更加健全的风险控制和内部管理机制。
2.加强金融监管,提高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加强对金融创新和金融产品的监管,防范金融市场的过度波动和风险积聚。
三、2020年新冠疫情引发的金融震荡新冠疫情的爆发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导致了金融市场的震荡,股市暴跌,经济活动陷入停滞。
这次危机给我们带来了以下启示:1.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协调各国的金融政策,共同应对全球性风险和威胁。
2.提高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加强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性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积聚。
3.加强数字金融监管,防范网络金融风险和数据泄露风险,确保金融系统的安全和稳定。
结语金融危机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然而,我们可以从每一次危机中吸取教训,改进金融体系,提高防范危机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更加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体系,为人类的繁荣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两次金融危机比较及给我们的启示
两次金融危机比较 及给我们的启示
中共松江区委党校 徐文震
一、两次危机的比较
二、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分析
1、两次危机前的中国经济轨迹探寻 2、两次危机过程中的中国经济形势及应对措施比较 3、与前次危机应对中所不同的因素分析
三、几点启示
1、坚持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不动摇 2、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开放不动摇 3、强化风险意识,坚定必胜信念 4、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两次危机的比较1金融危机的概念2两次危机的比较二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分析1两次危机前的中国经济轨迹探寻2两次危机过程中的中国经济形势及应对措施比较3与前次危机应对中所不同的因素分析三几点启示1坚持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不动摇2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开放不动摇3强化风险意识坚定必胜信念4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咬定青山不放松
金融危机历史上的重要案例与教训
金融危机历史上的重要案例与教训在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发生过多次严重的金融危机,这些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积累了宝贵的教训。
本文将以几个重要的案例为例,探讨金融危机的原因和教训,希望能够对未来的金融风险防范有所启示。
案例一: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是现代金融史上最为严重的危机之一。
当时美国股票市场遭遇严重崩盘,全球经济陷入了衰退。
造成经济大萧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过度负债和过度投机。
当时股市疯狂上涨,许多人通过杠杆操作购买股票,银行也大量发放贷款用于股票投资。
当股市崩盘时,大量的股票质押致使贷款无法偿还,银行陷入困境,整个金融体系受到严重冲击。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教训是,金融杠杆是一把双刃剑,能够放大收益的同时也容易放大风险。
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加强监管,避免过度投机和过度负债。
此外,要注重经济的稳定发展,避免资本市场过热,防范金融泡沫的形成。
案例二:2008年的次贷危机2008年的次贷危机发生在美国,但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广泛影响。
这次危机的起因是金融机构大规模发放高风险的次贷贷款,借款人无力偿还导致债务违约。
次贷危机暴露了金融机构过度依赖创新金融工具和过度放松风险管理的问题。
此外,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结性,次贷危机迅速蔓延至全球,引发了一系列金融市场的混乱。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教训是,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是建立在风险管理良好的基础上的。
金融机构需要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警惕高风险资产的积聚。
此外,国际金融机构需要增强合作,加强监管与沟通,遏制金融危机的蔓延。
案例三: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主要发生在东南亚地区,涉及泰国、印尼、韩国等国家。
导火索是泰国的铢升值引发的货币危机。
由于这些国家的金融体系缺乏充分的透明度和监管,外汇储备不足,无法有效抵御国际资本的撤离,整个金融体系遭受了沉重打击。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教训是,维护金融稳定需要建立健全的金融体系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12期山东社会科学No.12总第208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8·经济与管理研究·收稿日期:2012-07-03作者简介:周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周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逆周期金融监管机制研究”(71173180)的阶段性成果。
历次金融危机比较研究及其启示周琼周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64)[摘要]对于金融危机,政府究竟该不该干预救助?采取的调控对策、路径、程度如何?以及政府应该事前采取哪些措施以避免危机的发生?通过对历次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发现,高杠杆率、分配不公、过分强调分配公平都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爆发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各国面对金融危机,在应对手段的选择上大都采取即期救市、短期货币刺激、中期增加供给以及长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进行。
在金融监管方式上,最突出的改变就是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结合。
[关键词]金融危机;调控政策;危机处置;危机传导[中图分类号]F833.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2]12-0146-04翻开20世纪的人类发展史,金融危机如影相随。
全球历经了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七十年代石油危机、八十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九十年代拉美债务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刚刚过去的美国次贷危机和正在发酵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金融之于经济好比血液之于生命。
因此,任何形式的金融危机爆发,如果处理不当都很可能危及实体经济,并导致实体经济的衰退。
但是,对于金融危机,政府究竟该不该干预救助?采取的调控对策、路径、程度如何?以及政府应该事前采取哪些措施以避免危机的发生?种种疑问,我们试图在宏观调控理论的追根溯源和历史上各类金融危机的实践考察中去寻求答案。
一、宏观调控理论的梳理纵观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理论界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反对干预—主张干预—减少干预—适度干预,呈现出反复论争,在不同历史阶段某一理论会暂居上风,但总体呈现逐步融合的态势。
(一)基于古典经济学的政府宏观调控理论古典经济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核心观点是:政府是市场的“守夜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看不见的手”,成为这一理论派系对政府角色定位的最好诠释。
亚当·斯密认为,政府不应该直接介入和干预经济运行,超出该范围的政府干预都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恶化。
相应地,由于自由主义占主导,再加上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相对较少,因此金融监管在这一时期基本上处于真空状态。
(二)基于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宏观调控理论1929-1933年期间爆发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彻底粉碎了自由主义的神话。
而强调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开始兴盛。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阐述了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凯恩斯认为,政府应当成为市场的“干预者”,政府可以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经济。
在金融微观层面,政府的金融监管思想也发生了根本转变:从主张自由竞争和政府不干预,转向限制金融业过度竞争,保障金融业稳健经营。
当时美国的罗斯福政府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采取了严格的监管,包括整顿银行业和证券业,打击投机。
(三)基于新古典主义的政府宏观调控理论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陷入“滞胀”局面,在否定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声浪中,以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制度学派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派先后兴起,特别是美国里根总统上台后,综合供给学派理论、传统保守主义的预算平衡论和现代货币主义理论得到发挥的舞台。
新古典主义各学派通过对古典经济学的重新表述、补充、修正和改造,重新树立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在理论界的威信。
在这一背景下,20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国家金融监管进入放松管制的10年。
(四)基于新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宏观调控理论641新古典主义在社会政策领域的典型表现———“华盛顿共识”被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亚洲、拉美等国家和地区发生的金融危机证明了其局限性。
凯恩斯的干预主义开始重新抬头。
在吸收了理性预期学派的一些合理理论和政策主张的基础上,新凯恩斯主义发展了更贴合实际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主张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国家干预的温和性;二是国家干预的适度性;三是国家干预的原则性。
随后,金融改革重新进入严格监管时代。
不过此时的监管更在于对信息披露的规范,而非对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行政限制。
强调市场自主调节的新古典主义和强调政府调控的新凯恩斯主义经过长期论争在以下方面达成共识:信奉自由市场制度及其两个基石—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竞争的原则,坚持有效率的自由市场的基础是法制;信奉和承认自由市场机制是一种具有内在均衡和效率的机制;政府确实具有积极但有限的经济功能,经济政策具有一定效果,某种程度的政府干预是必要的。
二、历次金融危机的成因、传导机制、政府对策及效果(一)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20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经济高度繁荣,资本市场也异常活跃。
但正是因为股票市场的过度投机,加上金融监管的放任自流,导致了股票市场的暴跌。
而股市资金的高杠杆率将其他金融部门也拉下了马,银行出现信用危机。
与此同时,受制于金本位制,为平衡汇价,政府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此举更加遏制了有效需求,危机开始向实体经济蔓延。
面对刚开始的股市崩盘,胡佛政府错误地估计了经济形势,主张“静观其变”,甚至采取了背道而行的财政政策以应对经济危机,导致经济紧缩程度加剧,经济大萧条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面对濒临崩溃的经济,罗斯福总统采取了一系列推动经济增长的宽松财政和货币政策。
经过几年的“新政”,美国稳定了金融秩序,消费、投资和出口不断增长,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
罗斯福新政不仅避免了经济危机带来的全面社会危机,而且通过系统的制度建设,修正了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种种弊端,维护了政治稳定,为其后半个世纪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二)七十年代石油危机1973年10月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通过实行减产和禁运,并联合其他第三世界产油国提高石油价格。
这次石油减产和禁运严重打击了西方消费国,由此引发了二战后最为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所有工业国的生产力增长速度都明显放慢。
此次危机表面上看是对石油消耗的过度依赖造成的,但实际上是美元与黄金的双挂钩体系导致支付能力过剩所引发的通胀危机。
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让美国有了无限逆差的可能,并且美国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地位来主导世界经济,并通过无限的支付能力来转移自己的通胀压力。
但是,世界经济总量是一个常量,美元的无限增加只可能导致美元成灾,各国都要为美国经济买单。
当通胀超过一个临界点时,世界范围内的大萧条将不可避免。
对于石油危机,西方政府采取的直接措施就是能源的开源节流。
同时,由于石油危机让经济陷入滞胀,美国政府采取了供给学派的调控理论,提出了经济复兴计划。
美国在实施相关的石油消费政策后,极大地推动了石油节约和替代技术的发展,减少了经济对石油的依赖。
金融监管方面采取一系列变革活动后,原来的限制性金融体制开始走向新的竞争性体制。
美国逐渐走出了滞胀。
(三)日本“失去的十年”20世纪八十年代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日本陷入经济萧条。
在1991-2001年的10年间,日本GNP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3%,财政状况不断恶化,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虽然危机源于股票和房地产价格的暴跌,但经济的过度开放以及不合时宜的外汇改革导致大量热钱的流入,成为泡沫滋生的温床,而国内经济结构性失衡和国内经济部门竞争力低下进一步造成经济动力的丧失。
当经济出现去杠杆化,经济必然会经历重新恢复增长动力的阵痛。
日本经济危机的根源原因就在于经济泡沫过大和产业空心化。
经济危机发生后,日本政府立即启动了改革措施,采取了扩大出口、拉动内需,复苏经济的方法,相应的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对外贸易、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金融改革等方面。
但是,由于日本经济处在投资陷阱和灵活偏好陷阱中,即利率的下调无法刺激投资的增加,而实际货币的增加也因为人们持币待购的心理无法使利率下降,此后历任日本政府的刺激政策都收效甚微。
目前日本经济依然低迷,日本经济要真正走出衰退还需要从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统筹改革。
(四)拉美债务危机20世纪八十年代,拉美许多国家陷入债务泥潭,主因是对外债的过度依赖,其次是债务结构不合理,主要集中在短期外债上,再加上资源过度向外贸部门集中,因此偿债期限过于集中和自身经济结构失调导致对外支付手段枯竭,引发债务危机。
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社会分配不公、基尼系数过大等问题开始凸现,社会落后引发政治危机,而政治上的不稳定又触发了债务危机。
为了应对债务危机,拉美经济改革经历了“稳定性”调整的应急性改革和“结构性”调整的结构性改革两个阶段。
20世纪九十年代拉美多国经济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以市场化和自由化为导向的改革使拉美经济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实现了从封闭的进口替代模式向外向发展模式过渡的转变。
在恶性通货膨胀得到控制的同时,财政失衡的现象有所减缓。
不过九十年代拉美经济并没有恢复到债务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9年巴西金融危机的“桑巴效应”加剧了拉美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危机的滞后效应和扩散使得拉美恢复性增长放缓。
由于拉美经济改革的局限性使得诸如收入分配等结构性问题继续存在,拉美经济依然脆弱,受到外部冲击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五)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是典型的货币危机。
由于前期的粗放式发展导致投资过热,经济出现泡沫化,同时外资的快速涌入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因此当经济增长开始741减速、投资信心动摇时,固定汇率制度就给游资的冲击提供了加速器。
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国际金融炒家对弱国固定汇率的狙击。
而这些国家外债过多及债务结构的短期化使得国家短期资本处于较大风险敞口。
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东南亚国家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东南亚国家经济基本上属于出口导向型,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大都建立在出口迅速增长的基础上,虽然各国均提出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的战略目标,但始终进展缓慢。
面对货币危机造成的混乱,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短期的应急汇率措施和长期的宏观经济稳定计划。
尽管各国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但干预政策也存在一些失误之处。
如泰国政府对汇率制度一再坚持的失误;印尼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紧缩性政策,使原本低迷的经济陷入难以自拔的深渊。
但从长期效果来看,东南亚国家都能因时制宜,根据金融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了自主调控经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