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汉赋与中国文学自觉关系的研究
汉赋的特点与文化内涵
汉赋的特点与文化内涵1. 引言汉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形式之一,起源于汉朝,发展繁盛于西汉和东汉时期。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2. 汉赋的定义汉赋是以古乐府诗为基础,结合散曲、俚曲、辞章等各种诗歌形式和音乐元素,以叙事抒情为主题,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和艺术形象来表达作者对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思考与感悟。
3. 汉赋的特点•多样性:汉赋融合了多种文学形式和音乐元素,使其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力。
•叙事性:汉赋强调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描写,通过生动具体的细节来打动读者。
•抒情性:汉赋以真挚感人、深沉激昂的情感表达为特点,使读者产生共鸣。
•描写性:汉赋注重描写自然景物、社会风俗和人物形象,使作品更加具体生动。
•修辞手法的运用:汉赋广泛使用比喻、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达力和艺术感染力。
4. 汉赋的文化内涵•儒家思想的体现:汉赋常常反映出儒家思想中对德行、礼仪以及社会秩序的关注。
同时,它也通过对历史典故和传统文化的引用来传承和弘扬儒家价值观念。
•赋为文人学问:在汉代,写赋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学问和才能。
因此,汉赋也承载了文人士大夫阶层追求卓越、表达情感与审美追求的精神追求。
•社会时代特征的反映:汉赋通过描绘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局势和民生疾苦等,展示出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的特征。
5. 结论汉赋以其多样性、叙事性、抒情性和描写性等特点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珍品,同时也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思想、情感和生活风貌。
它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传承。
汉赋的文学特色与价值评析
汉赋的文学特色与价值评析概述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体裁,起源于西汉时期,经过兴盛发展后逐渐减少并结束于东汉晚期。
汉赋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艺术表达被称为"骈文之首",对于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汉赋的文学特色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所具有的价值。
一、形式特点1.字数长:汉赋不拘一格,以长篇叙述为主,多在500字以上。
2.夸张修辞:致力描绘庞大宏伟的场景或情感。
3.工整规范:善于应用平仄、平声押韵和音律变化等技巧,使作品表现更加优美动听。
二、题材内容1.山水描写:常通过豪放的笔触描绘壮丽景观,展现作者胸襟志向。
2.神话传说:喜欢借助神话人物或故事来抒发思想感情。
3.骚体抒发:展示作者的激情和豪放精神,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三、艺术特点1.典故调用:广泛引用历史、文学典故,增强作品的陈述力和艺术感。
2.比兴手法:常采用拟人、夸张、象征等手法来丰富作品形象,并增强感染力。
3.音乐性表现:注重节奏与音律,使汉赋有一种悦耳动听的效果。
四、价值评析1.文学继承:汉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独树一帜,对后来文人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2.历史意义:通过汉赋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政治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3.审美意境:汉赋通过其丰富多样的描写手法和艺术特色,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和审美愉悦。
4.人文思索:汉赋所展示的思想情感深度体现了作者对生命、宇宙、人生等问题的思考,有助于人们深入思考自身存在的意义。
综上所述,汉赋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艺术表达呈现出各种文学特色,并在文学及历史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对汉赋的内容与形式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代文学精品。
同时,汉赋也为后来文人提供了强大的营养,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汉书·艺文志》看“汉代文学自觉说”
从《汉书·艺文志》看“汉代文学自觉说”作者:邹雪洁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6期摘要:《汉书·艺文志》是我国最早的史志目录学著作,由于其在目录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目前的研究成果也主要集中在目录学方面,对其文学思想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试图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史上热议的“文学自觉说”议题,以《汉志·诗赋略》为例,展开具体论述,最后得出结论,“汉代文学自觉说”是不成立的,且更不足以成为汉代文学风貌的代表。
关键词:诗赋略;文学意识;审美自觉一、“文学自觉说”的缘起国内关于“文学自觉”的讨论缘起于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在一次名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曹丕《典论·论文》中“诗赋不必寓教训”的说法是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表现,也由此产生了“魏晋文学自觉说”的观点。
鲁迅先生的言论一出,关于“文学自觉说”的讨论就丰富起来。
李泽厚在其著作《美的历程》一书中提出关于魏晋时期“人的觉醒”说,认为魏晋时期人们摆脱经学的束缚,在道学思想的影响下开始有了个体的觉醒,而伴随着“人的觉醒”,文学创作也呈现出“为艺术而艺术”的特征,这些都成为了“魏晋文学自觉说”的有力证據。
在很多文学史的编撰过程中,“魏晋文学自觉说”都得到了认可。
诸如王运熙、杨明主编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章培恒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等著作中,“魏晋文学自觉说”都得到了普遍接受。
最具代表性的是袁行霈提出判定“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体制和风格特点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地追求。
”二、“汉代文学自觉说”的提出“汉代文学自觉说”的出现是对“魏晋文学自觉说”的挑战,针对上文袁行霈提出的关于“魏晋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准,“汉代文学自觉说”的支持者对其进行了反驳。
浅谈辞赋在中国文学自觉进程中的作用
浅谈辞赋在中国文学自觉进程中的作用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它以雅致的文字表达情感,用比喻和象征来展示作者的内心世界,并在中国文学自觉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文学史上,辞赋一直都是文人雅士的创作首选,它具有较高的艺术意蕴,对于塑造文学自觉进程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就辞赋在中国文学自觉进程中的作用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阐述。
在中国文学自觉进程中,辞赋在文学批评和理论探讨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古代文人在创作辞赋的过程中,常常会对文学的价值观、审美观进行探讨,形成了一些优秀的文学理论,这些理论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激励作用。
辞赋也成为了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文人们常常通过辞赋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对政治局势的忧虑,从而成为文学自觉进程中的一种思想批判和社会反思的工具。
辞赋在中国文学自觉进程中还发挥着对文学内容和题材的影响。
古代文人在创作辞赋时,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生感悟、历史事件等不同题材的表现来展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些题材的选择和表现方式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辞赋中的意境描绘和形象表现也为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方式和创作技巧,这对于文学自觉进程的推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辞赋在中国文学自觉进程中还对文学思想和审美情感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古代文人在创作辞赋的过程中,常常通过对自然的赞美、感恩和对人生的感悟来传达自己的审美情感和文学情怀,从而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学理念。
辞赋也成为了一种媒介,通过文学作品传播着文人的思想和情感,对于社会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辞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中国文学自觉进程具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在文学风格和创作手法、文学批评和理论探讨、文学内容和题材、文学思想和审美情感传播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了中国文学自觉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辞赋的优美语言和深刻内涵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创作灵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浅谈辞赋在中国文学自觉进程中的作用
浅谈辞赋在中国文学自觉进程中的作用【摘要】浅谈辞赋在中国文学自觉进程中的作用辞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承载着悠久的传统,对中国文学的自觉进程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们将探讨辞赋如何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诗歌的演变,提升文人墨客的文学修养,改革汉赋的创新,以及塑造文坛的风气。
从这些方面来看,辞赋在中国文学领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结论部分指出,辞赋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理念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文学的多样化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坚实基础。
可以说辞赋在中国文学自觉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文学传统与创新的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辞赋、中国文学、自觉进程、传统、促进、诗歌发展、文人墨客、修养提升、汉赋、改革、创新、文坛风气、塑造、重要角色、表现形式、审美理念、深远影响。
1. 引言1.1 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它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辞赋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性和表现力的文学形式,它通过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表达,展现了作者对世界的独特感悟和情感体验。
辞赋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自古以来就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和推崇。
通过辞赋,作者能够借助文字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传达自己的观点和理念,展现出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造诣。
辞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中国文学的多样化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文学自觉进程中,辞赋的地位举足轻重,对中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2 辞赋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辞赋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的《诗经》和《楚辞》。
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辞赋,既包含了对人生、爱情、自然等主题的抒发,也体现了浓厚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内涵。
在秦汉时期,皇帝诏令民间推崇对诗赋,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辞赋的发展。
浅谈辞赋在中国文学自觉进程中的作用
浅谈辞赋在中国文学自觉进程中的作用作为中国文学中的一种非常古老的文学形式,辞赋一直在文学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从古代到现代,辞赋通过表达对生命、对世界的感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文化的传承,为中国文学的自觉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辞赋在中国文学自觉进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其对诗歌的影响。
辞赋是一种与诗歌有着密切联系的文学形式,它们有相似之处,但辞赋更为丰富而复杂。
辞赋的反思和深化影响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并逐渐成为中国文学自觉进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辞赋和诗歌有着相似的艺术手法和形式结构,例如,两者都有较高的韵律美和美感,也有相当高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辞赋还通过饱满的词藻和细致的描绘,使诗歌更具有画面感和情感。
第三,辞赋在中国文学自觉进程中的作用还在于其美学价值。
辞赋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其韵律与美感具有强烈的表现力。
通过辞赋,人们可以更好的欣赏和感受中国传统的美学价值,也能从中汲取灵感,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辞赋的词句优美、富有感染力,寓意深刻、富有哲理,在中国文学史上堪称瑰宝。
最后,辞赋在中国文学自觉进程中的作用还在于其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辞赋中传承了很多的传统文化和人类智慧,对于中国文化传承和保护起到了深远的积极作用。
辞赋中所蕴含的名人林立、山水精妙、故事生动的传统文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综上,辞赋在中国文学自觉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其影响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意义,辞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它也是我们重温传统文化、从中探索宝贵思想和灵感的重要来源,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从接受美学的视野看“汉赋与文学自觉”(一)
从接受美学的视野看“汉赋与文学自觉”(一)摘要]创作主体的自觉是汉赋具有文学自觉化倾向的主观条件,汉赋接受的实际效应是汉赋具有文学自觉化倾向的客观条件。
汉代文学观念的变化和文体辨析的意识、汉代社会的审美风尚以及先秦文化的滋养则是汉赋具有文学自觉化倾向的原因。
关键词]接受关学;汉赋;文学自觉;审美娱乐性汉代文学由于受政治、经学等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有政治化、经学化的色彩。
但汉代也是中国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汉赋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具有鲜明的文学自觉化的倾向。
龚克昌先生的《论汉赋》《汉赋——文学自觉时代的起点》和张少康先生的《论文学的独立和自觉非魏晋始》等文均论述了这一问题。
本文试图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对此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并对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辨析。
要讨论“文学自觉”,我们必须先明确“文学自觉”这个概念的含义。
一般认为,“文学自觉”是指作家有意识地在创作中追求艺术性和审美性。
实际上,这种理解是不够全面的。
所谓文学自觉,应是整个文学活动的自觉。
而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完整的文学活动指“作者——作品——读者”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第一个阶段是创作过程,作者赋予文学作品发挥某种功能的潜力;第二个过程是接受过程,由读者通过鉴赏来实现这种潜力。
因而作品实际上存在于作品与读者之间往复交流的过程之中。
因此,文学自觉应该包括创作主体的自觉和接受主体的自觉。
一、创作主体的自觉是汉赋具有文学自觉化倾向的主观条件创作主体的自觉是指作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文学活动的意义,能认识和掌握艺术规律,并在文学实践中有意识地遵循这些规律。
创作主体的自觉是汉赋具有文学自觉化倾向的主观条件。
(一)赋作家群的出现在汉代,出现了赋作家群。
汉朝建立后,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各诸侯国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
如《汉书·文三王传赞》载:“梁孝王虽以爱亲故王膏腴之地,然会汉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殖其货材,广其宫室车服。
汉赋的文学特点
汉赋的文学特点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汉赋的定义、发展历程、文学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对汉赋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汉赋的定义汉赋,又称“汉文”、“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早形成的一种文体,也是汉代最流行的文学形式之一。
它是以诗歌为基础,融合了散文、楚辞、历史、传记等多种元素,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城市风貌、历史事件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的一种文学形式。
二、汉赋的发展历程汉赋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创始期、发展期、兴盛期和衰落期。
1. 创始期:汉赋的创始期可以追溯到汉初,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贾谊。
他的作品以《吊屈原赋》为代表,表现了对屈原的敬仰和同情。
此外,他还创作了一些描写自然景色和城市风貌的作品,如《旱云赋》、《鸟赋》等。
2. 发展期:汉赋的发展期是在汉武帝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司马相如,他的作品以《子虚赋》、《上林赋》为代表,描写了帝王游猎的盛况和自然景色。
此外,还有东方朔、枚皋等人的作品,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发展。
3. 兴盛期:汉赋的兴盛期是在东汉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班固和张衡。
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是汉赋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描写了帝王都城的繁华景象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 衰落期:汉赋的衰落期是在魏晋时期。
这一时期,随着文学形式的多样化,汉赋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
然而,一些文人仍然坚持创作汉赋,如曹植、陆机等。
他们的作品以抒情为主,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
三、汉赋的文学特点汉赋的文学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形式自由:汉赋在形式上非常自由,不受传统诗歌的限制。
它可以根据作者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文学元素,如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对话、分段、叠句等表现形式。
这种形式自由的特点,使得汉赋在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时更加生动、形象。
2. 内容丰富:汉赋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自然景色、城市风貌、历史事件等多个方面。
从《汉书·艺文志》看“汉代文学自觉说”——以《诗赋略》为例分析
从《汉书·艺文志》看“汉代文学自觉说”——以《诗赋略》为例分析邹雪洁辽宁师范大学摘要:《汉书·艺文志》是我国最早的史志目录学著作,由于其在目录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目前的研究成果也主要集中在目录学方面,对其文学思想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试图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史上热议的“文学自觉说”议题,以《汉志·诗赋略》为例,展开具体论述,最后得出结论,“汉代文学自觉说”是不成立的,且更不足以成为汉代文学风貌的代表。
关键词:诗赋略;文学意识;审美自觉一、“文学自觉说”的缘起国内关于“文学自觉”的讨论缘起于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在一次名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曹丕《典论·论文》中“诗赋不必寓教训”的说法是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表现,也由此产生了“魏晋文学自觉说”的观点。
鲁迅先生的言论一出,关于“文学自觉说”的讨论就丰富起来。
李泽厚在其著作《美的历程》一书中提出关于魏晋时期“人的觉醒”说,认为魏晋时期人们摆脱经学的束缚,在道学思想的影响下开始有了个体的觉醒,而伴随着“人的觉醒”,文学创作也呈现出“为艺术而艺术”的特征,这些都成为了“魏晋文学自觉说”的有力证据。
在很多文学史的编撰过程中,“魏晋文学自觉说”都得到了认可。
诸如王运熙、杨明主编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章培恒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等著作中,“魏晋文学自觉说”都得到了普遍接受。
最具代表性的是袁行霈提出判定“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体制和风格特点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地追求。
”二、“汉代文学自觉说”的提出“汉代文学自觉说”的出现是对“魏晋文学自觉说”的挑战,针对上文袁行霈提出的关于“魏晋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准,“汉代文学自觉说”的支持者对其进行了反驳。
汉赋的文学史意义
汉赋的文学史意义
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古老的文学体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体裁。
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古老的文学体裁,而且是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体裁。
汉赋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
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体裁,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古老的文学体裁,而且是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体裁。
汉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古老的文学体裁,而且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体裁。
汉赋的出现使中国古代文学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汉赋的出现也使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体裁,如诗歌、散文、文言文等,这些文学体裁都是从汉赋中发展而来的。
总之,汉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古老的文学体裁,而且是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体裁,它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汉赋与文学的自觉时代
汉赋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对每个朝代的主流文学给予了高度的概括和评价:“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就汉代文学而言,这段话包含着这么几层意思:赋体文学是汉代的主流文学;汉赋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可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以后的赋离开汉代那段特定的历史,很难再取得那样辉煌的成就。
然而,汉赋自初创之日起就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
总体上,汉赋是标志着汉代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汉赋时代”论的提倡者则认为,自觉文学的标志是一种新的自觉创作的文学体式已达到成熟阶段,它能充分体现文学内在的各种要求并且这种文学可以代表一个时代,就应标志着文学的创作已进入自觉时代,与这种文学体式的繁荣程度没有必然联系。
汉赋作为典范的纯文学作品形式,不仅形式成熟,而且能够代表一个时代,反映一个时代,因此个人认为,汉赋已经是自觉的文学,作为一代文学之代表,它曾影响到同期其他文体的创作,也符合上述学者的一般衡量原则,汉赋的出现应该成为文学的自觉时代标志。
一,创作动机和构思汉赋创作是有意识的文学创作,为文学自觉时代到来作了实践上准备,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纯文学面貌出现。
赋是口头文学向书面文学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赋家们有意识地认识到自己在进行艺术创作,他们运用华丽的字句、铿锵的声调采用铺陈的方式细腻地描绘繁多的自然景物和物质对象。
汉赋家以极大兴趣和热情描写了社会生活本质,表达了汉人对生活、政治、人生的理想和追求,他们鲜明的创作目的将文学引向了面对现实生活,表现生活本身,表现时代精神的广阔道路。
为文学发展到自觉时代开辟了道路,是对文学本质特征的可贵探索,这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是十分巨大的。
事实也的确是这样的。
著名的赋作家司马相如构思赋作竟至“忽然而睡、焕然而兴、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在近百天的漫长时间里,心无旁骛,最大限度地认真投入;扬雄也是“思虑精苦”方可作文;张衡更是达到了“精思附会”的境地。
为什么称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学创作的自觉时期2
所谓文学的“自觉”,其涵义至少包括两方面:一是文学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而独立发展;二是按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进行创作。汉人的文学观无论是对文学本质和特征的认识,还是在文学理论上的建树,都未达到“自觉”的程度。文学的“自觉”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它是以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为先导的。没有对人的自身价值的认识和肯定,没有尊重人的个性人格的观念的形成,就不可能有文学“自觉时代的来临”。魏晋时代,由对个体生命的重新审视而激发起来的人的觉醒,使得魏晋文学显示出强烈的主体性色彩。这是人的觉醒促使文学“自觉”发展的时代特征。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从人物的自身来说,这一时期的任务由于历史的重大变故,文人自身命运的无从主宰,往往以旷达放诞的态度来蔑视旧有模式,比较有名的竹林七贤。
诗歌继承了诗经的传统。众所周知,诗经是由民间创作的,而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更是在形式内容题材创作技巧方面进行了革新,使得那时的“民间文学”成为我国文学史的一朵奇葩,相对比较民间文学,文人创作受缚于统治阶级的操纵,作品的优秀往往是昙花一现,然而这一时期的文学属于酝酿或革新期,很多文学都出自落拓士人庶民,但对后世的影响较深,如志怪志人小说,乐府诗歌,赋体散文都对后世的小说诗歌散文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汉代的帝国制度的分崩,瓦解使得传统的制度,归则思维模式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从大一统的治国模式变成分割混乱的新局面,文艺界的思想也从独尊儒术变成百家争鸣,尽管没有战国时代那么辉煌,但北地的质朴刚健,南方文学的绮迷清新都在这一时期有所体现。
汉赋与中国文学自觉关系探讨
[ 关键词] 古代文 学; 汉赋 ; 文 学 自觉 [ 作者简介] 李晓红( 1 9 7 3 一) , 女, 硕 士, 山 事 汉语 言 文 学研 究 。
一
、
刖 昌
近 代鸦 片 战争 后 , 中 国知识分 子 为寻 找 民族 自强 的 出路 , 开 始 了对西 方 的科 学技 术 和各种 政治 理论 的探 索 与借 鉴 。西方 理 论学 说直 白、 简洁 的语 言表 达方 式对 知识 分子 形成 了很 深影 响 。一时 间 , 知识分 子对 中 国 古代 文 学 的探讨 风 起云 涌 , 许 多人 认 可 了外 国文学 舶来 品的价值 , 而将 中国儒 家文 化视 为政权 衰颓 和思 想腐 朽之 根 源 , 最终 进行 了深 刻 的文学 革命 , 形 成 了简单 通 俗 的现代 文学 。而 这种调 整使 得 中 国文学 自身特 色与 美感 大 打折 扣 , 几 千年 文 明精 粹 不得 彰显 , 令 人扼 腕 叹息 。本 文对 汉 赋进 行 管 窥 , 寻找 中 国古代 文 学 自觉 意 识形 成 和繁 盛 的遗迹 , 来 揭示 中国古 代文 学深 厚 的造诣 , 借 以提 升 自身 的文学修 养 。
VoI . 2 6 NO. O2
Ma r . 2O 14
口 文 学 研 究
汉 赋与中 国文学 自觉关 系探讨
李 晓红
( 山西 国 际商 务 职 业 学 院 工 商 管 理 系 , 山西 太原 0 3 0 0 3 1 )
[ 摘 要 ] 自鲁 迅 提 出 文 学 自觉 这 一 概 念 以来 , 人 们 关 于 这 一概 念 的探 讨 至今 仍 络 绎 不 绝 。其 最 终 目的 就 是 为 中
主体 个性 解 放 的转变 。赋 成 为与 诗 、 诸 子政 论 、 经、 史 同等 地位 的独立 文 体形 式 , 表 明文 学 已经 从 对 政治 、 宗
汉赋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
汉赋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1. 引言1.1 概述: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文体,起源于汉朝,流传至今。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备受赞誉。
本文旨在探讨汉赋的艺术价值及其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来论述汉赋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首先,我们将介绍汉赋的起源与特点,包括其历史背景、定义和形式特点,以及其在文学上所具有的价值和审美特色。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汉赋作品中表现主题多样性和艺术手法丰富性,并阐释其中蕴含的文化典故和象征意义。
然后,我们将说明汉赋对于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重要性,包括其作为文化载体的影响力以及对身份认同塑造作用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中,我们将总结汉赋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和探讨汉赋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通过深入分析汉赋的起源、特点和作品表现,揭示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和历史记忆的重要性。
同时,本文还将展望汉赋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前景,并探讨其对于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以上就是“1. 引言”部分内容的详细清晰撰写。
2. 汉赋的起源与特点2.1 汉赋的历史背景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起源于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西汉时期是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和士人。
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创新与进步为汉赋的兴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2 汉赋的定义与形式特点汉赋是一种以抒发个人感情、描绘自然景物或抒写社会风貌等为主题的韵文体。
它以五言或七言诗为基础,常采用对仗押韵和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音韵上的美感和艺术效果。
汉赋在形式上有着明确规定,分为“引”、“志”、“怀”、“颂”四部分。
其中,“引”是开头部分,旨在引入主题;“志”是主要篇章,通过表述思想情感来展示作者的理念;“怀”则是寄托感情、表达思念之情;“颂”则通过歌颂或赞美来结束作品。
辞赋在中国文学自觉进程中的作用
辞赋在中国文学自觉进程中的作用在中国文学史,最早的先秦文学可分为三个时代。
第一是《诗经》时代,但作品都是乐歌舞诗,无法脱离音乐或舞蹈而独立存在,而且没有显现出纯粹的主体创作意识。
第二是散文时代,但无论是子书还是史书的撰写,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创作。
在这两个时代,诗、歌、舞三位一体,文、史、哲融而不分,文学未能显现出它的自主性,完全处在自在的阶段。
第三是楚辞时代,文学创作开始发生新的变化。
首先是纯作家的出现。
屈原、宋玉等人不是哲学家,也不是史学家,他们专门从事辞的创作,并有强烈的主体意识。
屈原学识渊博,思想深邃,完全可以跻身于战国诸子之列,却没有著书立说,而是通过辞的创作来表现自己为寻找真理“上下求索”的精神,为革新政治“导夫先路”的志向。
宋玉等更进一步,学习屈原的“从容辞令”而超脱于现实政治之外,将辞的创作当成审美娱乐的方式。
其次是纯作品的出现,楚辞脱胎于南方乐歌,在屈原的创作中还留有一些痕迹,如《九歌》用于祭祀乐舞,《离骚》篇尾有“乱”。
但到了宋玉等人,楚辞完全脱离了与乐、舞的关系,纯然以文本的形态出现,“不歌而诵”,汉人称之为赋。
从屈原到宋玉等人的创作,文学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客体上都渐趋独立,而且表现出更多的审美特征,尤其是想象的丰富和语言的华丽。
这不能不说中国文学的自觉是在辞赋创作中开始萌芽的。
汉代文学就是在楚辞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汉人深受楚文化的影响,以致确可以说“汉文化就是楚文化”。
这种文化基因使统治者喜欢唱楚歌,听楚声,高祖曾作《大风歌》,武帝也有《秋风辞》。
在他们的倡导下,辞赋作为娱乐形式一时兴起,至西汉中期武帝、宣帝两朝盛况空前,据班固《两都赋序》说,那时司马相如等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倪宽等公卿大臣也“时时间作”,所以到后期成帝时,仅献给皇帝的赋就“千有余篇”。
东汉赋风未歇,至后期灵帝时,还特设鸿都门学,将辞赋列为专门课程。
正如钟嵘《诗品序》中所说,“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在汉代达到了巅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汉赋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汉赋的起源汉赋起源于秦朝的辞章文学,是由辞章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
辞章是古代官方文书的一种形式,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文书的内容。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辞章渐渐脱离了官方文书的局限,形成了一种以抒发情感为主的文学形式,即汉赋。
二、汉赋的发展1. 前汉时期的汉赋在前汉时期,汉赋主要表现为对政治事件和人物的歌颂和讴歌。
这些赋作品以表达忠诚、赞美君王为主题,语言华丽、辞藻华美,充满了宫廷气息。
代表作品有《长门赋》、《孤雁赋》等。
2. 先秦汉朝交替时期的汉赋在先秦汉朝交替时期,汉赋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这一时期的汉赋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受,赋作品更加注重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语言更加质朴自然。
代表作品有《九章赋》、《白马篇》等。
3. 后汉时期的汉赋后汉时期的汉赋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一定的变化。
赋作品开始注重描写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同时,汉赋的语言也更加通俗易懂,更加贴近人民群众。
代表作品有《蜀道难》、《陈情表》等。
三、汉赋的演变1. 汉赋与后世文学的关系汉赋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诗歌和宋代的词都受到了汉赋的影响,汉赋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在后世文学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2. 汉赋的传承与创新在汉赋的传承与创新中,唐代的文学家王之涣和杜牧都对汉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创作。
他们在汉赋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使赋作品更加富有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3. 当代汉赋的发展在当代,汉赋作为一种古代文学形式,仍然受到一些文学爱好者的关注和研究。
一些作家和诗人在创作中运用汉赋的手法和形式,使其得以传承和延续。
总结:汉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经历了起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从起初的辞章文学到后来的个人情感抒发,再到后汉时期的社会现实描写,汉赋不断变化和发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赋与中国文学自觉关系的分析
汉赋与中国文学自觉关系的分析作者:葛骥文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16期摘要:文学自觉是对以往文学源头的研究,并对未来的文学发展找准方向。
我国的古代文学在不同的时期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并出现了百花争鸣的现象,这对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对文学观念的转变,将文学的表现力与自我觉醒衔接起来,提高艺术表现的魅力,并回归于文学的本真,在生活中创造更多的文学作品。
汉赋就是文学自觉的一种实体表现,不仅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文学盛况,还形成了完成了文学文体。
下面文章对汉赋与文学自觉的关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古代文学;汉赋;文学自觉在古代文学中,汉赋是一中具有独特魅力的表达形式,通过寄情山水的表达方式,将恢弘的气质和郁郁不得志的思想包袱寄托于情景之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文化不断的冲击中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人们逐渐认可简单易懂的表达方式,并进行了现代语言表达形式的更改,文言文和汉赋等形式的文学魅力不得彰显。
中国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在中国文学自觉中人们必须重新审视汉赋的文学魅力。
一、汉赋实现了文学地位的变迁1、文学不再附庸于其他目的汉代以前的文学主要以满足政治、宗教和道德教化的需要为目的。
如《论语》主要内容有礼义廉耻、忠诚孝义和君臣德行,主要为道德教化和政治管理服务,先秦文学是文学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观念尚未完全觉醒,体系还不完全,处于一种迷惘和懵懂的摸索期。
“赋”是在西汉时期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文体,所谓“赋”原本是将登高时的见闻,赋以其形状,铺陈描述事物形态特征的文学形式,它的出现究其社会原因,是由于西汉初期到汉武帝、汉宣帝时期,对思想的束缚较少,从而为自我意识的觉醒提供了沃土。
“赋”的产生和繁荣体现了文学从重实用到并重审美;从重政教到重人的思想和情感;从公共责任意识到主体个性解放的转变。
2、促进文学形成了独特的价值汉赋区别与其他的文学表现手法不同,具有夸张的写作手法,并用华丽的辞藻和大胆的描述形成了特有的文学文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汉赋与中国文学自觉关系的研究“赋”这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最早是在战国时期产生的,并逐步受到文人的喜爱与青睐,因而在中国文学发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汉赋的内容包括了对宫殿城市的渲染、对帝王游猎的描写、对旅游经历的叙述、对不遇之情的抒发以及对禽兽草木的杂谈。
其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是不可比拟的,它以赋这种特殊的文体表达了汉代人民对生活的体会,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期待。
而文学自觉发源于汉赋,汉赋的发展形成了文学界百花争鸣的局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多彩。
因此,研究汉赋与中国文学自觉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汉赋的形成和发展根据相关研究和分析可知,汉赋既有古诗的特点又有散文的特点,但更多的是偏向散文的形式,在我国文学发展上,它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气息的文体。
1.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从汉高祖初年到汉武帝初年,这一时期的汉赋受《楚辞》的影响较大,内容以抒发作者对政治的看法为主,也有抒发作者身世感慨的,写作形式开始出现一些变化。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贾谊的《吊屈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以及枚乘的《七发》。
《吊屈原赋》抒发了对屈原的悼念之情以及对屈原冤死的愤慨之情,并借此以自喻。
这篇文章虽然继承了骚体,但文中表达的是作者的真实感受,又与《楚辞》的文学形式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而贾谊的《鹏鸟赋》中出现了主体与客体的对话形式,写作方式上采用了铺叙陈述的形式,开始展现出了散文的气息。
虽然其与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都比较接近骚体,但其中的一些转变是显而易见的,并预示着一种新的赋体即将产生。
而枚乘的《七发》则用七大段文字描写了统治阶级奢华的生活,抒发了对统治阶级的批判之情。
虽然其内容没有明确地以赋的形式展现出来,但是已经基本形成了汉大赋的体制。
因此,《七发》在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一部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2.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指西汉武帝初年到东汉中期,这一阶段是汉赋的重要发展时期。
由于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政局安稳,这一时期的汉赋主要是以渲染宫殿城市和描写帝王游猎为主,以此来表达作者对国家繁荣昌盛的赞美之情,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达感到欣慰和骄傲之情,这在《天子游猎赋》中就有深刻的体现。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主要有司马相如的《上林》《天子游猎赋》,扬雄的《甘泉》《解嘲》、班固的《两都赋》等。
司马相如在汉赋中取得的成就是最大的,他是汉大赋的奠基者。
他的《天子游猎赋》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帝王贵族的游猎盛况,书写了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以此来表达对天子的赞扬之情。
文中体现了散韵结合的表现手法,采用华丽的辞藻展现了汉天子的豪华生活,赞扬了帝王在享乐后懂得反躬自省的优良品质,充分体现了汉赋劝百讽一的传统,与《诗经》中的《颂》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经》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而其中的《诗》、《雅》、《颂》的内容与汉赋是不可分离的。
汉赋中的抒情赋起源于《诗》、讲明礼仪赋起源于《雅》,而赞扬之赋则起源于《颂》。
汉赋中的四言句式也基本来源于《诗经》,如扬雄的《逐贫赋》中就有引自《诗经》的内容,“翰毛戾天”“泛彼柏法,如比喻、排比等,与《诗经》修辞手法有共通之处,因此,这一时期的汉赋可以说是以《诗经》为先导发展起来的。
3.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东汉中期至东汉末年,由于国势衰败、经济衰落、政治黑暗,此阶段的汉赋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有比较大的转变。
这一阶段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张衡的《二京赋》和《归田赋》、赵壹的《刺世嫉邪赋》、蔡邕的《述行赋》以及祢衡的《鹦鹉赋》等。
其中《二京赋》通过对奢华宫殿和民俗风情的描写,表达了对统治阶级贪图享乐、不顾社稷的谴责之情。
而《归田赋》则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淡泊明志的高尚情操。
这一时期的汉赋写作手法在之前汉赋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开始从大赋转变为小赋,使汉赋在历史上出现了转折。
而祢衡的《鹦鹉赋》通过咏物的方式体现了深刻的寓意,表达了作者处于乱世遭受迫害的感慨之情。
《鹦鹉赋》与旧的赋颂传统不同,它为南北朝时期的咏物赋奠定了基础。
从上述内容来看,在我国文学史上,耳熟能详的赋家词人有曹植、张衡、班固、司马相如、东方朔等,他们的代表作有《洛神赋》《归田赋》《两都赋》《长门赋》《非有先生论》等,给后世文人的诗词创作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由此可见,中国文学与汉赋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在很大程度上有着一定自觉关系,是社会、经济、环境等发生巨大变化的重要体现。
所以,对汉赋与中国文学之间的自觉关系有一定了解,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学产业进一步发展。
二、汉赋与中国文学自觉的关系1.文学观念的自觉文学观念发展到自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先秦时期,由于文学界没有严格界定文学与学术,使得文学观念处于一种比较模糊的状态。
直到两汉时期,文学观念才开始有所转变,并显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诗赋开始独立开来。
这是两汉文学观念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变化,这在刘向父子对图书的分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刘向父子将《七略》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以及《房计略》,从此分类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诗赋已经被独立开来。
将诗赋作品与学术著作独立来看,还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
而后,班固在此基础上还将辞赋做了区分,分为屈原赋、荀卿赋、卢陆贾赋以及杂赋,说明辞赋和乐府已经被区分开来。
其次,文学与学术开始出现分离。
在两汉时期,主要是以“文”与“文章”、“学”与“文学”两组概念来对文学和学术进行区分的。
这在《史记•儒林列传》和《汉书》相关篇目中就有所体现,如“文章尔雅,训辞深厚”中的“文章”指的就是文学作品; “延文学儒者以百数” 中的“文学”则是指文学作品中内在的文献知识。
这两组概念是有史料依据可查的,在史料中对其作了严格的区分。
第一组概念既包含了诗赋一类的纯文学,又囊括了史传、诏等杂文学。
而第二组概念主要是指儒家学术和其他学术。
2.汉赋作家的自觉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是由于汉代为其创造了各方面的成熟条件,如帝王贵族对辞赋的喜爱程度等,这些条件为作家群体的持续生成奠定了基础。
在汉代,最流行的文体是赋,由此便决定了汉代的作家群是以汉赋作家群为主的。
第一,统治阶级对辞赋的喜爱,使得作家群体应运而生。
在汉武帝和汉宣帝时期,有许多文学家都热衷于解读楚辞,汉武帝和汉宣帝也比较重视能够解读楚辞的人才,对其进行提拔并重用。
比如,汉武帝重用朱买臣就是因为其“说春秋、言辞赋”,从而使汉武帝“甚说之”,这在《汉书•朱买臣传》里就有所记载。
而受帝王的影响,有的汉赋又与楚辞存在一定的关联度,只要两者具有一定的渊源,就能深受帝王的喜爱。
在汉宣帝时期,太子因用辞赋解闷而使其病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而在后宫中形成了诵读辞赋的风气。
而在东汉时期,天子更是大力提倡用辞赋的形式来写作,并鼓励文人们将辞赋敬献上去,以供帝王欣赏。
比如,在光武帝时,就有杜笃因其辞赋被光武帝所认可就获得了免刑,后又因其著有《论都赋》,深受光武帝的喜爱,从而出身为仕。
第二,帝王宗室参与到辞赋创作中,催生了作家群体。
在汉朝,帝王宗室不仅热衷于对辞赋的欣赏,还会亲自参与辞赋的创作。
而帝王参与创作的辞赋作品在历史上就有所记载,比如汉武帝就著有《李夫人赋》和《秋风辞》,赵幽王、宗正刘向等宗室也有相关的作品。
第三,辞赋作家群体主要包括藩国辞赋作家群体和皇帝言语侍从赋家群。
藩国辞赋作家群体是在汉初形成的,由于当时实行的是诸侯分封的制度,各诸侯招贤纳士,为辞赋作家提供了“游士”的身份,这些作家凭借此身份可以为各诸侯国出谋划策,并在此期间创作出了许多名篇辞赋。
比如,吴王濞游士辞人群体中就包含了邹阳、枚乘等辞赋作家,他们在吴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之路。
而后,这些辞赋作家又辗转到了梁孝王的门下,这在《汉书•贾邹枚路传》中就有记载。
这些辞赋作家所创作的辞赋作品都收录在《汉志》中,其中,有枚乘赋9 篇,庄忌赋24 篇等。
此外,还有梁孝王梁苑辞人群体和淮南王并可辞赋群体,每个辞赋作家群体中的作家都有相关的作品收录在相应的史料中。
皇帝言语侍从赋家群中又以武、宣言语侍从赋家群体最为突出。
随着各诸侯势力被削弱,不少辞赋作家开始前往长安寻找出路,从而使长安的辞赋作家群体急剧扩大,这在班固的《两都赋》中就有所印证。
随后,汉武帝时期和汉宣帝时期的朝堂上开始出现了辞赋作家的身影,这个作家群体创作出了大量的著名辞赋作品,并流传于世。
其次,便是鸿都门学,出现在汉灵帝时期。
汉灵帝无治理国家的才能,却在文学上有相当的造诣,其擅长乐器,并著有《皇羲篇》,鸿都门学便是光灵帝设置的。
其中,《读通鉴论对光灵帝》对设置鸿都门学做了记录: “灵帝好文学之士,能为文赋者,待制鸿都门下。
”鸿都门学使得汉赋的文风开始出现了转变,摆脱了经学的桎梏,并为后来的建安文学奠定了“脱俗”的文风基础。
由此可见,鸿都门学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展现了汉赋史上的新气象。
3.汉赋艺术的自觉随着汉赋的发展,作家们开始在表现手法上呈现出多样化,并且这些表现手法都开始变得成熟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多假设之辞。
假设之辞是指文中体现出来的虚构性和作者“无中生有” 的写作手法。
虚构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可以不受时间、地点、人物的限制,只要根据创作需要和逻辑需要进行构思即可。
这在《艺概•赋概》中的“如假言值何时、处何地、遇何人之类”一句里就有所体现。
汉赋在描写现实的基础上进行虚构,能提升作品的气势,虚构性在汉赋中的运用表现出了汉赋的基本美学品格。
此方面的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和《子虚赋》。
第二,自铸新词。
在《文心雕龙札记》中,黄侃曾这样评价司马相如、扬雄的作品: “汉赋玮字俪辞,后人莫及”,“此盖扬、马之流,精通小学,故能挫字分之单词,缀为俪语,或本形色假借之法,自铸新词。
”汉赋作家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在作品中注入了新的事物和观点,从而创作出了新的文字,以表达其真切的感受。
第三,夸张手法的运用。
夸张的描写手法在汉赋中随处可见,比如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中在描写民俗风情时就运用了大量的夸张手法,《文心雕龙•夸饰》中就有记载,夸张手法起到了“发蕴而飞滞,披瞽而骇聋”的艺术效果,其中的夸饰即为夸张手法。
在汉赋中,夸张手法不仅在表现客观事物时有所运用,在对抽象事物进行抽象描述时同样有所体现。
第四,追求华丽的辞藻,这是从屈原的作品中开始得到体现的,它对后续的辞赋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辞藻运用具有深远的影响,例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的内容:“皆好辞而以辞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是非常典型的代表,使整个句子更加华丽。
4.汉赋理论的自觉汉赋的文学理论具有明确的文学观念,与先秦的文学理论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汉赋的文学理论是绚丽多彩的,在文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