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血浆浓度及半衰期测定(94)

合集下载

机能实验学: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

机能实验学: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

动脉取血约 1ml,离心取 上清
混匀
准确移液 100μl
1500转/分 离心5min
7.5%三氯醋 酸2ml
A
B
1.加0.5%亚 硝酸钠0.5ml
准确移 上清液 1.5ml
2.加0.5%麝香草 酚1ml
525nm测光密 度
C 偶氮反应 橙红色
9/17/2020
8
1912
6. 然后准确吸取100μl加入相应的各B管, 各管以 1500转/分离心5min,分别取离心后的上清液 1.5ml,加0.5%亚硝酸钠溶液0.5 ml,摇匀,再加 0.5%麝香草酚1ml,可见橙红色反应。 以7.5%三氯醋酸2ml、 0.5%亚硝酸钠0.5ml、 0.5%麝香草酚1ml的混合液作空白对照,用722型 分光光度计于525nm波长下进行比色,测定各时间 点的光密度,在标准曲线上查得磺胺钠浓度。
3.取家兔,称重,以25%氨基甲酸乙酯溶液(乌拉坦)1g/kg(4ml/kg) 耳缘静脉注射麻醉,麻醉后将兔背位固定于手术台上,正中切开 颈部皮肤,分离一侧颈总动脉,结扎其远心端,并在近心端夹上 动脉夹,以阻断血流,再将放血导管向心脏方向插入颈总动脉内, 用线打活结固定。
4. 耳缘静脉注入3%磺胺嘧啶钠4ml/kg,记录注完时间(准确到分 钟)。
1912
操作步骤
⑴MODE 2 屏幕显示LR,进入线性回归计算状态; ⑵INV AC消除储存器内的全部数据; ⑶XoDo自变量输入; DATA因变量数据输入; ⑷INV A(截距),INV B(斜率) INV r(相关系数); ⑸INV X得期望值。
9/17/2020
14
1912 2.计算机的操作步骤(以Excel2002为例)
1912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

药理学实验方法的改进-—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摘要】目的:探讨药理学实验方法——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的实验方法改进。

方法: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将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的实验中的家兔采血方法由耳缘静脉切口取血改为耳中央小动脉取血。

结果:改进后的实验方法简单易行,可达到准时、多次、足量采血的实验要求,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实验结果更准确、稳定。

【关键词】改进;实验方法;药物血浆;半衰期1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

1.1实验动物健康的家兔1只,雌雄不拘,体重为2~4千克。

1。

1.2实验器材、药品及试剂7号头皮针、三通管、注射器、试管;10%水杨酸钠溶液、10%三氯化铁溶液、500U/ml肝素钠生理盐水溶液;分光光度计、台式离心机。

1。

2方法1。

2.1实验目的根据绝大多数药物在体内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规律,用给药后各时间点测出的家兔血药浓度数据测定药物血浆半衰期。

1。

2.2实验方法1。

2。

2。

1传统实验方法取试管3支,编号,各管加入10%的三氯醋酸3.5ml 。

取家兔一只,称重,以刀片划破其耳缘静脉,让其自然滴血15~16滴(约1ml ),置于1号试管中,搅拌均匀,静置。

从家兔耳缘静脉注射10%的水杨酸钠溶液200mg/kg ,待药液全部注入后,每隔30分钟,以刀片划破其耳缘静脉,让其自然滴血各15~16 滴,置于2号和3号试管中,搅拌均匀。

将1、2、3 号试管同时离心,速度为3000 转/ 分,离心时间为5 分钟。

将血浆蛋白沉淀分离,制成清凉的去蛋白血滤液。

分别吸取三管中的上清液3 ml ,依次置于另三个编号的试管中,每管加入10%的三氯化铁溶液0。

5ml ,摇匀,若血滤液中含水杨酸,即显紫色。

以1 号管为对照,用分光光度计在520nm的波长下测定给药后各管上清液的光密度值.在半对数座标纸上,以时间为横座标(等方格),血药浓度为纵座标(对数值),将测算的浓度值作点连线,即为药时曲线,在此线上找出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对应的时间即为该药的血浆半衰期。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掌握药物半衰期的测定方法【实验原理】药物消除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根据半衰期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血浆半衰期是一个固定的值,不受药物初始浓度和给药剂量的影响,仅取决于k e值(一级动力学的消除速率常数)的大小。

t1/2=0.693k e磺胺嘧啶(SD)的测定原理:磺胺类药物为氨基苯类化合物,在酸性溶液中可与亚硝酸钠起重氮反应生成重氮盐,此盐在碱性溶液中与麝香草酚溶液起偶联反应形成橙红色偶氮化合物,将该化合物在525nm波长下比色,其光密度与磺胺类药物的浓度成正比(朗伯比尔定律)。

【实验对象】家兔。

体重1.5~2.5kg。

【实验试剂】10%磺胺嘧啶钠,肝素,7.5%三氯醋酸,0.5%麝香草酚,0.5%亚硝酸钠,蒸馏水。

【实验器材】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离心管,试管,注射器,移液管,吸球,烧杯,玻璃棒。

【实验方法】(1)取药前血取家兔1只称重,0.5%肝素生理盐水润湿注射器和抗凝瓶,由耳缘静脉取药前血2ml(空白对照)于抗凝瓶内。

(2)给药由一侧耳缘静脉注射10%磺胺嘧啶钠溶液3ml/kg(药物浓度为200mg/10ml)准确记录给药结束时间。

(3)取药后血分别于给药后5min和35min,取另一侧耳缘静脉血各2ml分别置于抗凝瓶内(每次取血后,洗净注射器并用肝素生理盐水湿润备用)。

准确记录实际采血时间。

(4)测定血液样本SD浓度3次血液样本各准确吸取0.2ml,分别加至编号的含7.5%三氯醋酸2.8ml离心管中,混匀。

3000r/min,离心10min。

准确吸取离心管各管上清液 1.5ml,分别至相应编号的试管中。

各管分别加入0.5%亚硝酸钠溶液0.5ml,充分混匀;再加入0.5%麝香草酚溶液1ml,混匀。

以给药前的空白管作参比,使用分光光度计在525nm波长处测定各管光密度值,按下列公式计算血中SD浓度。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

磺胺嘧啶钠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测定[目的] 1.了解磺胺类药物(sulfonamides)在动物体内随时间变化的代谢规律。

2.掌握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3.了解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及计算的临床意义。

[原理] 血浆半衰期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要的时间。

临床上常用药物多数药物在体内按一级动力学的规律而消除,也就是血中药物消除速率与瞬时药物浓度成正比,根据这一规律可知:药物静脉注射后,如以血浆药物浓度的对数值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其时量关系常呈直线。

该直线的方程式为:t 2.303Ke logCo logCt -= ① 药物血浆浓度半衰期(t 1/2)为:Ke0.693t 21= ② 因此,我们只要求出药物的消除速率常数Ke ,就可以得出药物的血浆半衰期。

由公式(1)可推出t)logC 2.303(logC Ke t 0-= ③,只要我们测出两个时间的血浆药物浓度,又知道这两个浓度变化的时间间隔,就可以求出Ke ,进一步算出血浆半衰期。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测出任意时间的血药浓度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学习下面这个问题。

显色原理:偶氮染料(橙红色)麝香草酚重氮盐磺胺药碱三氯醋酸−−−→−+−−−→−+NaO H NaNO 2 磺胺类药物在酸性溶液中,可使苯环上的氨基(-NH 2)离子化生成铵类化合物(-NH 3+),进而与亚硝酸钠起重氮反应,产生重氮盐(-N=N +-)。

此重氮盐在碱性溶液中与酚类化合物如麝香草酚起偶联反应,生成橙红色的偶氮化合物。

偶氮染料的显色深浅与磺胺的浓度有关。

可用光度计测出其光密度,通过与标准品光密度的比较及运算,即可推算出磺胺的浓度。

计算公式如下:给药前测定管光密度)(给药后测定管光密度标准管光密度标准贯浓度mg%%血浆中磺胺的浓度mg -⨯= [材料]器材:72型分光光度计、离心机、兔手术台、手术器械一套、动脉夹、动脉插管、磅称一台、1ml 注射器三支和5ml 一支、lml 和10ml 吸管各一支、2ml 吸管5支、吸球一个、离心试管、试管架。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

2/25/2016
7
图表标题 200
磺胺药浓度(ug/ml)
y = 582x - 53 150 100 50 0 -50 0 0.1 0.2 吸光度 0.3 0.4 3%磺胺药标准曲线 线性 (3%磺胺药标 准曲线)
根据吸光度,线性方程 y=582x-53, 计算浓度,求对数值. (Excel – 常用函数 – log10 – 计算对数值. ) 将给药时间t 与已求得的磺胺药血浆浓度对数值做直线回归, 根据一级消除动力学公式: lgCt=lgCo+ (-K/2.303)t 回归方程的斜率(-K/2.303), Excel – 常用函数 – slope斜率 – 计算得(-K/2.303)= -19.6, 计算K, t1/2=0.693/K, Vd=D/Co, Cl=K*Vd; 已知 t , lgCt, 计算Co, 从而计算Vd, Cl
2/25/2016
4
三、方法与步骤 1.取试管5只,依次用A1、A2、A3……A5标记,各加入7.5%三氯醋酸2ml 备用。 2.取试管5只,依次用B1,B2,B3……B5标记,各加入草酸钾结晶几粒 (抗凝)。 3.取家兔,称重, 取血方法1: 以乌拉坦(4ml/kg)耳缘静脉注射麻醉,麻醉后将兔背位固定于 手术台上,正中切开颈部皮肤,分离一侧颈总动脉,结扎其远心 端,并在近心端夹上动脉夹,以阻断血流,再将放血导管向心脏 方向插入颈总动脉内,用线打活结固定。 取血方法2:耳缘静脉近心端开始向远心端方向抽血0.5~1ml 4. 耳缘静脉注入3%磺胺嘧啶钠4ml/kg,记录注完时间(准确到分 钟)。 5.给药前、给药后5min、10min、20min、30min,松开动脉夹,放血 约1ml,分别置于B1 、 B2、B3、B4、B5管,迅速摇匀抗凝,记录取 血标本的准确时间。 注意在取血前先要放掉动脉插管内的残血。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掌握药物半衰期的测定方法【实验原理】药物消除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根据半衰期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血浆半衰期是一个固定的值,不受药物初始浓度和给药剂量的影响,仅取决于值(一级动力学的消除速率常数)的大小。

=磺胺嘧啶(SD)的测定原理:磺胺类药物为氨基苯类化合物,在酸性溶液中可与亚硝酸钠起重氮反应生成重氮盐,此盐在碱性溶液中与麝香草酚溶液起偶联反应形成橙红色偶氮化合物,将该化合物在525nm波长下比色,其光密度与磺胺类药物的浓度成正比(朗伯比尔定律)。

【实验对象】家兔。

体重1.5~2.5kg。

【实验试剂】10%磺胺嘧啶钠,肝素,7.5%三氯醋酸,0.5%麝香草酚,0.5%亚硝酸钠,蒸馏水。

【实验器材】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离心管,试管,注射器,移液管,吸球,烧杯,玻璃棒。

【实验方法】(1)取药前血取家兔1只称重,0.5%肝素生理盐水润湿注射器和抗凝瓶,由耳缘静脉取药前血2ml(空白对照)于抗凝瓶内。

(2)给药由一侧耳缘静脉注射10%磺胺嘧啶钠溶液3ml/kg(药物浓度为200mg/10ml)准确记录给药结束时间。

(3)取药后血分别于给药后5min和35min,取另一侧耳缘静脉血各2ml分别置于抗凝瓶内(每次取血后,洗净注射器并用肝素生理盐水湿润备用)。

准确记录实际采血时间。

(4)测定血液样本SD浓度3次血液样本各准确吸取0.2ml,分别加至编号的含7.5%三氯醋酸2.8ml离心管中,混匀。

3000r/min,离心10min。

准确吸取离心管各管上清液1.5ml,分别至相应编号的试管中。

各管分别加入0.5%亚硝酸钠溶液0.5ml,充分混匀;再加入0.5%麝香草酚溶液1ml,混匀。

以给药前的空白管作参比,使用分光光度计在525nm波长处测定各管光密度值,按下列公式计算血中SD浓度。

血中SD浓度()=(5)半衰期的计算=代入上述公式:公式中T为给药后两次取血的间隔时间,、分别为给药后两次取血的血浆药物浓度。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室方法测定一种药物在人体内的血浆半衰期。

通过检测药物在不同时间点的血浆中的浓度,计算出药物在人体内的半衰期以及消失速率。

本实验结果表明,该药物在人体内的血浆半衰期为5.2小时,并且得到了合理的测定数据结果。

材料与方法:材料:药物、离心机、显微镜、平衡盘、均分器、测量杯、离心管、紫外吸收分光光度计。

方法:1. 实验开始前,在实验室消毒药物、容器和工具。

2. 将药物按照预先设定的计量取出,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混合均匀,得到一个初始浓度的药物溶液。

3. 将6只小鼠随机排列,每只小鼠的体重大致相同,并进一步进行编号标记。

4. 取出小鼠的尾部,在创口处轻轻揉搓尾部,使其尾部有足够的血流出,并于刚有血流出时记录下时间t0。

5. 然后将甲醛溶液沾满棉球,擦拭尾部创口处以止血。

6. 待小鼠进入恢复期后,将药物溶液通过均分器注入到小鼠的胃部内。

同时,第1组小鼠体内采取1ml药物溶液;第2组小鼠体内采取2ml药物溶液;以此类推。

每组小鼠均取3只。

7. 于灌胃后不同的时间点(包括灌胃后立即、0.5h、1h、2h、4h、6h、8h、12h、24h),分别取出相应的小鼠尾部血液样本,并将其置于离心管中。

8. 离心管内的血液置于离心机中,进行离心处理。

离心处理后样本中的血浆部分将被分离出来。

9. 取出离心管中的血浆样本,使用紫外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

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的研究,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可以通过使用紫外吸收分光光度计进行测量。

使用同种方法在不同时间点的血浆浓度得到以下数据:时间(t/h) 1 2 4 6 8 12 24浓度(C/μg/mL) 3.6 2.6 1.6 1.1 0.7 0.5 0.1通过对测定数据的统计分析,计算得到该药物在血浆中的半衰期(T1/2)为5.2小时,并且其消失速率(k)为0.133/h。

结论:本实验研究了一种药物在人体内的血浆消失情况,通过对不同时间点的血浆浓度进行测量,计算得到该药物的半衰期为5.2小时。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掌握药物半衰期的测定方法【实验原理】药物消除半衰期就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根据半衰期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血浆半衰期就是一个固定的值,不受药物初始浓度与给药剂量的影响,仅取决于值(一级动力学的消除速率常数)的大小。

=磺胺嘧啶(SD)的测定原理:磺胺类药物为氨基苯类化合物,在酸性溶液中可与亚硝酸钠起重氮反应生成重氮盐,此盐在碱性溶液中与麝香草酚溶液起偶联反应形成橙红色偶氮化合物,将该化合物在525nm波长下比色,其光密度与磺胺类药物的浓度成正比(朗伯比尔定律)。

【实验对象】家兔。

体重1.5~2、5kg。

【实验试剂】10%磺胺嘧啶钠,肝素,7、5%三氯醋酸,0、5%麝香草酚,0、5%亚硝酸钠,蒸馏水。

【实验器材】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离心管,试管,注射器,移液管,吸球,烧杯,玻璃棒。

【实验方法】(1)取药前血取家兔1只称重,0.5%肝素生理盐水润湿注射器与抗凝瓶,由耳缘静脉取药前血2ml(空白对照)于抗凝瓶内。

(2)给药由一侧耳缘静脉注射10%磺胺嘧啶钠溶液3ml/kg(药物浓度为200mg/10ml)准确记录给药结束时间。

(3)取药后血分别于给药后5min与35min,取另一侧耳缘静脉血各2ml分别置于抗凝瓶内(每次取血后,洗净注射器并用肝素生理盐水湿润备用)。

准确记录实际采血时间。

(4)测定血液样本SD浓度3次血液样本各准确吸取0、2ml,分别加至编号的含7、5%三氯醋酸2、8ml离心管中,混匀。

3000r/min,离心10m in。

准确吸取离心管各管上清液1.5ml,分别至相应编号的试管中。

各管分别加入0、5%亚硝酸钠溶液0、5ml,充分混匀;再加入0、5%麝香草酚溶液1ml,混匀。

以给药前的空白管作参比,使用分光光度计在525nm波长处测定各管光密度值,按下列公式计算血中SD浓度。

血中SD浓度()=(5)半衰期的计算=代入上述公式:公式中T为给药后两次取血的间隔时间,、分别为给药后两次取血的血浆药物浓度。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药物血浆半衰期得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得】掌握药物半衰期得测定方法【实验原理】药物消除半衰期就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得时间。

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根据半衰期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得药物,其血浆半衰期就是一个固定得值,不受药物初始浓度与给药剂量得影响,仅取决于值(一级动力学得消除速率常数)得大小。

=磺胺嘧啶(SD)得测定原理:磺胺类药物为氨基苯类化合物,在酸性溶液中可与亚硝酸钠起重氮反应生成重氮盐,此盐在碱性溶液中与麝香草酚溶液起偶联反应形成橙红色偶氮化合物,将该化合物在525nm波长下比色,其光密度与磺胺类药物得浓度成正比(朗伯比尔定律)。

【实验对象】家兔。

体重1、5~2、5kg。

【实验试剂】10%磺胺嘧啶钠,肝素,7、5%三氯醋酸,0、5%麝香草酚,0、5%亚硝酸钠,蒸馏水。

【实验器材】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离心管,试管,注射器,移液管,吸球,烧杯,玻璃棒。

【实验方法】(1)取药前血取家兔1只称重,0、5%肝素生理盐水润湿注射器与抗凝瓶,由耳缘静脉取药前血2ml(空白对照)于抗凝瓶内。

(2)给药由一侧耳缘静脉注射10%磺胺嘧啶钠溶液3ml/kg(药物浓度为200mg/10ml)准确记录给药结束时间。

(3)取药后血分别于给药后5min与35min,取另一侧耳缘静脉血各2ml分别置于抗凝瓶内(每次取血后,洗净注射器并用肝素生理盐水湿润备用)。

准确记录实际采血时间。

(4)测定血液样本SD浓度3次血液样本各准确吸取0、2ml,分别加至编号得含7、5%三氯醋酸2、8ml离心管中,混匀。

3000r/min,离心10min。

准确吸取离心管各管上清液1、5ml,分别至相应编号得试管中。

各管分别加入0、5%亚硝酸钠溶液0、5ml,充分混匀;再加入0、5%麝香草酚溶液1ml,混匀。

以给药前得空白管作参比,使用分光光度计在525nm波长处测定各管光密度值,按下列公式计算血中SD浓度。

血中SD浓度()=(5)半衰期得计算=代入上述公式:公式中T为给药后两次取血得间隔时间,、分别为给药后两次取血得血浆药物浓度。

药物半衰期的测定

药物半衰期的测定

药物半衰期的测定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药物半衰期,但却不知道药物半衰期的意义是什么。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药物半衰期的意义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药物半衰期的意义药物半衰期一般可称作生物半效期或者是生物半衰期,也可以简写为“t1/2”,指的是血液中药物浓度或者是体内药物量减低到二分之一所花费的时间。

在某种特定剂量范围中大部分药物消除速度为一级,所以能够利用K(消除速率常数)来计算t1/2,也就是t1/2=0.693/K。

药物与药物之间的药物半衰期差别很大,比如说洋地黄毒甙的药物半衰期是9d、青霉素的药物半衰期是30min;结构相似药物以及同一种族药物,也会出现差别较大的药物半衰期。

药物半衰期的应用用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时间为了维持药物疗效,通常采用多次给药以保持有效血药浓度。

而药物半衰期是决定给药次数和间隔的重要参数。

从临床经验看,通常习惯于以药物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但也有例外。

如对中毒剂量和治疗剂量间隔很窄的地高辛、洋地黄类药物,则宜选择较小于药物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

如果药物的治疗指数小,半衰期又短,如去甲肾上腺素就必须采用静脉滴注的给药方法,而青霉素G类药物半衰期不大(30-60分钟),毒性也不大,可取较大于半衰期间隔时间或大剂量给药,这样方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用半衰期确定给药剂量依据药物半衰期确定首次剂量和维持剂量。

对于半衰期较长的药物,为了不失时机,及早达到所需要治疗浓度,可先给予负荷量。

当确定维持量是有效剂量后,根据半衰期不难算出首次剂量加倍,每次维持量的间隔时间为该药的半衰期较为合理,如SMZ(t1/2为11小时)、强力霉素(t1/2为12-20小时)等的用药方法即是这样。

而对于半衰期大大超过24小时的药物,首次剂量确定后,其维持量用下列公式求得:维持量=D·T·0.693/t1/2D为首次剂量,T为两次给药间隔时间。

例如洋地黄的半衰期为9天,首次剂量为1.0-1.5smg,规定每天给药一次,则:每天维持量=1.0*0.693*1/9*1=0.077mg或=1.5*0.693*1/9*1=0.12mg近年来临床实践证明,强心昔如地高辛(半衰期为36小时)不用传统的“洋地黄化”量,经4-5个半衰期(约6-8天)血药浓度也能达到稳定的治疗水平,并能减少中毒反应。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引言:药物血浆半衰期是指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它是评估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排泄速度的重要指标,对于合理用药和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药物在动物体内的血浆浓度变化,计算出药物的血浆半衰期。

实验步骤: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准备选择健康的实验动物,如小鼠或大鼠,并确保它们在实验前一天饮食和饮水正常。

实验前,对动物进行适当的禁食和禁水处理,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药物给药将待测药物按照一定剂量溶解在适量的溶剂中,制备成给药液。

使用适当的方法将给药液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如经口给药、静脉注射等。

确保给药剂量准确、一致。

3. 血浆采集在给药后的不同时间点,通过尾静脉或其他适当的方法采集实验动物的血样。

使用适当的抗凝剂处理血样,避免血液凝结。

4. 血浆样本处理将采集到的血样离心,分离出血浆。

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超高速离心或沉淀法,除去血浆中的细胞和固体颗粒。

5. 药物浓度测定使用适当的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或质谱法(MS),测定血浆中药物的浓度。

确保测定方法准确、灵敏。

6. 数据处理与半衰期计算绘制药物浓度与时间的曲线图,根据浓度变化趋势确定血浆半衰期。

使用适当的计算公式,如一阶动力学方程,计算半衰期的数值。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测定,得到了药物在实验动物体内的血浆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

根据曲线图的形态,可以确定药物的血浆半衰期。

半衰期的数值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

较长的半衰期意味着药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较长,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被代谢和排泄。

而较短的半衰期则意味着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较短,代谢和排泄速度较快。

药物的血浆半衰期对于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需要长时间维持治疗效果的药物,应选择半衰期较长的药物,以确保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保持在治疗范围内。

而对于需要快速起效的药物,应选择半衰期较短的药物,以便迅速达到治疗效果。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药物血浆半衰期得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得】掌握药物半衰期得测定方法【实验原理】药物消除半衰期就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得时间。

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根据半衰期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得药物,其血浆半衰期就是一个固定得值,不受药物初始浓度与给药剂量得影响,仅取决于值(一级动力学得消除速率常数)得大小。

=磺胺嘧啶(SD)得测定原理:磺胺类药物为氨基苯类化合物,在酸性溶液中可与亚硝酸钠起重氮反应生成重氮盐,此盐在碱性溶液中与麝香草酚溶液起偶联反应形成橙红色偶氮化合物,将该化合物在525nm波长下比色,其光密度与磺胺类药物得浓度成正比(朗伯比尔定律)。

【实验对象】家兔。

体重1、5~2、5kg。

【实验试剂】10%磺胺嘧啶钠,肝素,7、5%三氯醋酸,0、5%麝香草酚,0、5%亚硝酸钠,蒸馏水。

【实验器材】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离心管,试管,注射器,移液管,吸球,烧杯,玻璃棒。

【实验方法】(1)取药前血取家兔1只称重,0、5%肝素生理盐水润湿注射器与抗凝瓶,由耳缘静脉取药前血2ml(空白对照)于抗凝瓶内。

(2)给药由一侧耳缘静脉注射10%磺胺嘧啶钠溶液3ml/kg(药物浓度为200mg/10ml)准确记录给药结束时间。

(3)取药后血分别于给药后5min与35min,取另一侧耳缘静脉血各2ml分别置于抗凝瓶内(每次取血后,洗净注射器并用肝素生理盐水湿润备用)。

准确记录实际采血时间。

(4)测定血液样本SD浓度3次血液样本各准确吸取0、2ml,分别加至编号得含7、5%三氯醋酸2、8ml离心管中,混匀。

3000r/min,离心10min。

准确吸取离心管各管上清液1、5ml,分别至相应编号得试管中。

各管分别加入0、5%亚硝酸钠溶液0、5ml,充分混匀;再加入0、5%麝香草酚溶液1ml,混匀。

以给药前得空白管作参比,使用分光光度计在525nm波长处测定各管光密度值,按下列公式计算血中SD浓度。

血中SD浓度()=(5)半衰期得计算=代入上述公式:公式中T为给药后两次取血得间隔时间,、分别为给药后两次取血得血浆药物浓度。

药物血浆浓度的测定及半衰期的计算

药物血浆浓度的测定及半衰期的计算

药物血浆浓度的测定及半衰期的计算姓名:学号:班级:一、实验目的1.以磺胺嘧啶钠为例学习测定药物血浆浓度、药物血浆半衰期(t1/2) 及表观分布容积(Vd)等药动学参数的基本方法。

2.理解常用药动学参数的临床意义。

二、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家兔1只2.器材:试管24支,移液吸管(10ml 1支,1ml 2支,2ml 7支),移液器1支,吸头若干,试管夹,试管架,离心机,722型分光光度计,手术剪,眼科剪,止血钳,动脉夹,眼科镊,缝线,药棉,纱布,捆扎绳,注射器(10ml 1支,5ml 1支)。

3.药品:5%磺胶略啶钠溶液,7.5%三氯醋酸溶液,0.5%亚硝酸钠溶液,0.5%麝香草酚钠溶液(溶于20%氢氧化钠浓度内),草酸钾结晶,20%乌拉坦容液,肝索注射液,生理盐水。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1.取试管6支,依次用A1、A2、A3……A6标记,各加入7.5%三氯醋酸2ml备用。

2.取试管6支,依次用B1、B2、B3……B6标记,各加人草酸钾结晶几粒。

3.取家兔1只,称重,以20% 乌拉坦溶液1g/kg (5 ml/kg) 耳缘静脉注射麻醉,背位固定于手术台上,正中切开颈部皮肤,分离一侧颈总动脉,结扎其远心端,并在近心端夹上动脉夹,以阻断血流,再将放血导管向心脏方向插人颈总动脉内,用线打活结固定。

4.松开动脉夹,放血约1ml,置于B 管,迅速摇匀抗凝,然后耳缘静脉注人5% 磺胺嘧啶钠150 mg/kg (3 ml/kg ),记录注完时间( 准确到分钟)。

5.给药后5、10、20、30、40 min,用同样方法放血约1ml,分别置于B2、B3、B4、B5、B6管,迅速摇匀,记录取血标本的准确时间,然后B1~ B6管以1500转/min 离心5 min,准确吸取上层血浆50μl加人相应的各A 管,各管以1500转1分离心5 min,分别取离心后的上清液1.5 ml,加0.5% 亚硝酸钠溶液0.5 ml,摇勾,再加0.5% 麝香草酚1ml,可见橙红色反应.以给药前血样为空白对照,用722 型分光光度计于525m 波长处进行比色,测定各取血时间点的光密度,用标准曲线方程计算磺胺嘧啶钠浓度。

血药浓度和半衰期

血药浓度和半衰期

血药浓度和半衰期血药浓度和半衰期一、血药浓度药物吸收后,借助血液的转运,分布到作用部位,达到有效浓度,便能产生药效。

然而,体内的药量(浓度)总是经历着增长和消除的动态变化,同时,呈现出药效的显现和消失的发展过程。

药效的强弱取决于体内药物浓度,特别是作用部位的药物浓度,后者又取决于血浆中的药物浓度。

但是,作用部位组织中的药物浓度难于实测,且大多数药物的血浆浓度与其效应强度基本一致,因此,血浆药物浓度(简称血药浓度)可以作为衡量作用部位药物浓度的替代指标,即药效强度的指标。

同时,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又能反映药物在体内过程的变化规律。

在用药后的不同时间采取血样,测定血浆中药物浓度,并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药物浓度为纵坐标,可以绘出一条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简称药时曲线。

通过药时曲线,可以定量地分析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与药物效应的关系。

非静脉给药的药时曲线,可以划分为潜伏期、持续期和残留期。

了解药时曲线,可以帮助确定重复给药的间隔时间和食用动物屠宰前的休药期。

二、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指制剂中药物进入体循环的相对吸收速率和程度。

它是由静脉给药和同一药物在血管外给药吸收药量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

同一药物、同一剂量但不同剂型,生物利用度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同一剂型由于制造条件不同,也可导致生物利用度的差异。

这就是同一药物、同一剂量不同剂型,甚至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制剂,药效存在差异的原因。

生物利用度=被试剂型吸收的药量/静脉给药吸收的药量×100%三、消除半衰期和血药浓度消除规律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消除半衰期(t霸斑β ),简称半衰期。

半衰期反映药物消除的速度。

大多数药物每一单位时间的消除,呈恒定的比值。

例如,氯霉素1小时血药浓度降低29.3%,若原有血药浓度为100毫克/升,则1小时后降低到70.7毫克/升,再经1小时,降低至49.98毫克/升,即恒比消除。

凡符合恒比消除的药物,其血药浓度每下降原浓度的50%,所需时间也是一定的恒值。

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血浆药物的浓度是衡量药物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会影响药物的有效药物剂量和疗效。

今天,我们来讨论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血浆药物浓度的下降一般可以用半衰期(half-life)来描述,半衰期用以反映一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从初始浓度下降到一半的时间。

也就是说,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就是药物的半衰期。

由于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分布特性,每种药物的半衰期也不尽相同。

另外,药物的半衰期还受到患者的基本特征和药代动力学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同一种药物在不同患者可能会有不同的半衰期。

从药物自身的特性上看,绝大多数的小分子药物的半衰期都在几个小时到几十小时之间。

例如,常用的抗菌药物磷酰脲的半衰期通常介于14-15小时之间,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卡那霉素的半衰期为19.2小时。

另一方面,有些缓控释药物的半衰期要比上述药物长。

包括一些常用于抑制性治疗的抗癌药物,如抗EGFR(靶向抗EGFR)的半衰期通常在数十小时甚至几天,比如常用的抗癌药物吉非替尼的半衰期为38小时。

此外,有些药物的半衰期可以达到几周或几月,例如,一些长效抗炎药物,如吗啡的半衰期为3到7天,常用的抗癌药物匹妥英的半衰期可达到2周。

除了药物本身特性外,在不同患者之间,药物的半衰期也有所不同。

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其他基本特征,以及肝肾功能等药代动力学特征,都会对某种药物的半衰期产生影响。

因此,当患者服用某种药物时,必须根据其具体情况来计算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这对患者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确定药物的剂量,使治疗更有效,改善患者的疗效。

总之,血浆药物浓度的下降一般用半衰期来描述,它反映了从初始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而药物的半衰期受药物本身的特性以及患者的基本特征和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影响,因此每个患者对某种药物的半衰期可能不同。

这对患者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确定药物的剂量,使治疗更有效,改善患者的疗效。

药物半衰期的测定

药物半衰期的测定

药物半衰期的测定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药物半衰期,但却不知道药物半衰期的意义是什么。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药物半衰期的意义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药物半衰期的意义药物半衰期一般可称作生物半效期或者是生物半衰期,也可以简写为“t1/2”,指的是血液中药物浓度或者是体内药物量减低到二分之一所花费的时间。

在某种特定剂量范围中大部分药物消除速度为一级,所以能够利用K(消除速率常数)来计算t1/2,也就是t1/2=0.693/K。

药物与药物之间的药物半衰期差别很大,比如说洋地黄毒甙的药物半衰期是9d、青霉素的药物半衰期是30min;结构相似药物以及同一种族药物,也会出现差别较大的药物半衰期。

药物半衰期的应用用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时间为了维持药物疗效,通常采用多次给药以保持有效血药浓度。

而药物半衰期是决定给药次数和间隔的重要参数。

从临床经验看,通常习惯于以药物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但也有例外。

如对中毒剂量和治疗剂量间隔很窄的地高辛、洋地黄类药物,则宜选择较小于药物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

如果药物的治疗指数小,半衰期又短,如去甲肾上腺素就必须采用静脉滴注的给药方法,而青霉素G类药物半衰期不大(30-60分钟),毒性也不大,可取较大于半衰期间隔时间或大剂量给药,这样方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用半衰期确定给药剂量依据药物半衰期确定首次剂量和维持剂量。

对于半衰期较长的药物,为了不失时机,及早达到所需要治疗浓度,可先给予负荷量。

当确定维持量是有效剂量后,根据半衰期不难算出首次剂量加倍,每次维持量的间隔时间为该药的半衰期较为合理,如SMZ(t1/2为11小时)、强力霉素(t1/2为12-20小时)等的用药方法即是这样。

而对于半衰期大大超过24小时的药物,首次剂量确定后,其维持量用下列公式求得:维持量=D·T·0.693/t1/2D为首次剂量,T为两次给药间隔时间。

例如洋地黄的半衰期为9天,首次剂量为1.0-1.5smg,规定每天给药一次,则:每天维持量=1.0*0.693*1/9*1=0.077mg或=1.5*0.693*1/9*1=0.12mg近年来临床实践证明,强心昔如地高辛(半衰期为36小时)不用传统的“洋地黄化”量,经4-5个半衰期(约6-8天)血药浓度也能达到稳定的治疗水平,并能减少中毒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能实验:药物血浆浓度及半衰期测定
(此作业得分94分仅供参考)
一、实验目的
以磺胺嘧啶钠为例学习测定药物半衰期(t1/2)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半衰期:药物半衰期为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大多数药物在体内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可得在 t 时的药物浓度Ct 不初始药物浓度C0 的关系,当Ct =1/2C0时,t对应t1/2。

t1/2 = 0.693/ke。

反应的原理:磺胺类药物为对氨基苯酰胺类化合物,在酸性溶液中,可与亚硝酸钠起重氮反应,产生重氮盐。

在碱性溶液中,重氮盐可与酚类化合物(麝香草酚)起偶氮反应,形成橙红色的偶氮化合物。

采用分光光度测量法,在525nm波长进行比色测定。

三、实验材料
器材:72-1型分光光度计、离心机、计算器、兔固定箱、烧杯(50ml)、试管(10ml)、试管架、注射器、吸管、纱布、玻棒
药品与试剂:20%磺胺嘧啶钠、肝素-生理盐水、7.5%三氯醋酸溶液、0.5%麝香草酚、20%氢氧化钠、0.5%亚硝酸钠、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
1.兔子称重,用20%乌拉坦进行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剂量为5ml/kg,并固定。

2.颈动脉插管:切口在甲状软骨-胸骨上缘
3.给药及取血
给药方法:耳缘静脉注射
药物:3%磺胺嘧啶钠
剂量:4ml/kg
给药后颈动脉取血时间: 5min、10min、20min、40min
4.血样处理及显色反应
动脉取血约1ml,离心取上清液,准确移液100ul至7.5%三氯醋酸2ml,混匀并1500转/分离心5分钟,准确移上清液1.5ml,加0.5%亚硝酸钠0.5ml,摇匀,加0.5%麝香草酚1ml,可见橙红色偶氮反应。

5.比色
将待测样品放入722型分光光度计中进行比色
6.计算半衰期
计算药物半衰期
五、实验数据
时间吸光度磺胺药浓度对数浓度
5 0.131 49.9667 1.698680668
10 0.087 24.2839 1.385318436
20 0.092 27.2024 1.434607222
40 0.062 9.6914 0.986386519
斜率k=-0.023934389 K=0.0551209 半衰期t1/2=12.5723637
六、实验讨论
1、由于操作失误,本次实验数据参考其他组的结果。

2、成功麻醉兔子并分离出一侧颈动脉后,远心端结扎,远心端留活结,由于血管开口过大,动脉失去血管形态,非常不好插管,插管成功后,近心端线在移动过程中划伤血管,只得在受伤处进行结扎之后继续向下分离血管进行第二次插管;但是第二次插管时,没有及时结扎血管与插管,插管深度不够,导致压力很大的动脉血将插管冲出并再一次划伤血管。

由于只能结扎一侧颈动脉,动物中转室里也没有其他兔子所以只能宣布实验失败,用其他组数据做完药物半衰期的计算。

3、用回归直线方程求出截距即可绘制函数图像。

由于半对数坐标图上斜率与Ke 的关系是303.2Ke k -=,所以可以计算出Ke ,最后根据半衰期的定义和公式的化简可以得出e 2/1K 693.0t =为12.57min ,接近正常的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