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促织》教案 人教版第四册

合集下载

《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促织》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3)能够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爱,理解作品所传达的社会责任感。

(2)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现象,提高自身的社会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促织》的主题思想。

(2)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

(3)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蒲松龄及作品《聊斋志异》。

(2)引发学生对《促织》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作品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如夸张、讽刺等。

4. 教师讲解:(1)讲解作品的历史背景。

(2)解析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5. 赏析与拓展:(1)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2)拓展相关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爱。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素养。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 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促织》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指导。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语文人教普通版第四册《促织》教案

语文人教普通版第四册《促织》教案

语文人教普通版第四册:《促织》教案24.促织苏轼教学重点1、学习阅读与鉴赏古代短篇文言小说,把握情节,领会主旨;2、积累文言词汇,总结文言句式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法(根据课文的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实际,本篇的教学重点可放在对作品的情节发展,思想内涵及人物心理刻画的分析品评上。

)学法指导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作者背景1.作者及作品背景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土,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

出身没落的地主家庭。

成年时,家境衰落,生活贫困。

自小羡慕功名,醉心科举。

十九岁初应童子试,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

后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始成贡生。

他一生穷困潦倒,长期以教书自给。

坎坷的遭遇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又使他对广大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

以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

2.关于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

作者蒲松龄。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的名字,"志异"是说记载的全是奇闻异事。

作者以民间流传的故事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以谈狐说鬼的形式,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颇多暴露,对科举制度和礼教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

《聊斋志异》描绘了清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我们具体而深刻地认识封建社会,不失为一部生动形象的教材。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

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由于清初文网严密,作者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法,显得隐晦曲折。

尽管如此,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一、教材分析《促织》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一篇课文,由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所写,属于白话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道德的虚妄性和实质。

本篇文章是一篇典型的写实小说,语言简单明了,情节简单却生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促织》,让学生了解明代白话小说的特点,并分析其运用的叙事手法。

同时,学生能够掌握文本中的重要词汇、语言表达。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讨论,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在知识和思维的培养之外,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封建道德进行科学的批判和反思。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

特别是对小说中反映出封建文化的部分进行深入的剖析。

2.教学难点:对于典型小说的分析和阅读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另外文本中的一些现代人可能不太熟悉的成语、词汇,需要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辅导。

四、教学方法1.阅读法为主的教学方法2.分组合作探究法3.问答法4.交互式教学法五、教学步骤1. 导入(15分钟)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出文章的主题。

2. 阅读课文(20分钟)安排时间,要求学生在时间内阅读完全文。

3. 给学生讨论(20分钟)1.结伴合作阅读课文,小组讨论文中情节的奇妙之处,以便获得更充分的理解。

2.对小说的主题进行讨论。

3.对小说人物角色的讨论。

4. 教师讲解(30分钟)课堂讲解与演示。

1.对每个学生进行逐一发言。

2.解释学生提出的疑问。

3.对小说的关键进行详细的解析。

5. 精读课文(30分钟)指导学生精度阅读故事并进行各部分的批评。

1.对小说中反映出封建文化的部分进行深入的剖析。

2.对文章的一些疑点进行详细梳理。

6. 总结(15分钟)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题,以及要求学生对文中的语言和修辞进行分析。

六、教学评估与反思通过上述教学步骤,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强自己的文学鉴赏力,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批判和反思封建文化的虚妄性和实质。

高中语文教案促织 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促织 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促织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促织的含义,并能熟练运用该词语。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解、小组合作、个人思考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a. 理解促织的含义,掌握促织这一词语的用法。

b. 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学生对促织这一词语的理解深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以问题引入:你们是否了解过促织这个词语?它在哪些场景中出现过?b. 学生回答并展开讨论。

2. 语境理解(15分钟)a. 分发材料,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章段落,寻找其中有关促织的句子。

b.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总结促织的含义,并填写在白板上。

3. 词语解析(20分钟)a. 讲解促织一词的词义和词性,并给出相关例句。

b. 引导学生思考促织这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差异,并与其他近义词做对比。

4. 拓展运用(25分钟)a. 学生个人思考:当你遇到困难时,如何用促织的态度来面对?b. 学生交流和分享思考结果。

5. 归纳总结(1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加深对促织的理解。

b.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

四、课堂作业1. 让学生围绕促织这个词语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用到促织的场景。

2. 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文章,寻找使用促织的句子,写下来并进行思考。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导入、小组合作和个人思考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在词语解析环节,应提前准备更多的例句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用法。

同时,在拓展运用环节,可以结合学生真实的生活例子,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促织这个词语。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 人教版第四册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 人教版第四册

24.促织苏轼教学重点1、学习阅读与鉴赏古代短篇文言小说,把握情节,领会主旨;2、积累文言词汇,总结文言句式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法(根据课文的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实际,本篇的教学重点可放在对作品的情节发展,思想内涵及人物心理刻画的分析品评上。

)学法指导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作者背景1.作者及作品背景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土,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

出身没落的地主家庭。

成年时,家境衰落,生活贫困。

自小羡慕功名,醉心科举。

十九岁初应童子试,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

后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始成贡生。

他一生穷困潦倒,长期以教书自给。

坎坷的遭遇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又使他对广大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

以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

2.关于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

作者蒲松龄。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的名字,“志异”是说记载的全是奇闻异事。

作者以民间流传的故事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以谈狐说鬼的形式,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颇多暴露,对科举制度和礼教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

《聊斋志异》描绘了清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我们具体而深刻地认识封建社会,不失为一部生动形象的教材。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

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由于清初文网严密,作者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法,显得隐晦曲折。

尽管如此,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二、分析课文(1)提出要求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2024年部编版高中必修四《促织》教案通用

2024年部编版高中必修四《促织》教案通用

2024年部编版高中必修四《促织》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版高中必修四《促织》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一章节“促织的观察与了解”,详细内容涉及昆虫纲的分类、促织的生物学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在我国的文化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昆虫纲的基本分类,了解促织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通过学习促织在我国的文化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昆虫纲的分类及促织的生物学特征。

教学重点:促织的生活习性和在我国的文化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显微镜、投影仪。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促织实物模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昆虫,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以PPT形式介绍昆虫纲的基本分类,引导学生了解促织的生物学特征。

3. 实践观察:分组让学生观察促织,记录其生活习性,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

4. 例题讲解:讲解促织在我国文化中的意义,以例题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

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促织的分类、生物学特征和生活习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拓展:介绍其他有趣的昆虫,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索欲望。

六、板书设计1. 《促织》2. 板书内容:(1)昆虫纲分类: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等。

(2)促织生物学特征:体型、颜色、生殖特点等。

(3)促织生活习性:捕食、繁殖、迁徙等。

(4)促织在我国文化意义:寓意、民间传说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昆虫纲的分类及特点。

(2)描述促织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活习性。

(3)谈谈促织在我国文化中的意义。

2. 答案:(1)昆虫纲分为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等,具有外骨骼、三对足、一对触角等特点。

(2)促织体型较小,颜色多样,具有捕食、繁殖、迁徙等生活习性。

(3)促织在我国文化中寓意吉祥、长寿,有“促织鸣,好运来”的民间传说。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促织》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的方法,掌握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通过模仿创作、小组交流的方式,提升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意识,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

(3)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观念,增强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促织》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促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 深入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讲解PPT或教案。

(2)相关参考资料和阅读材料。

(3)写作练习纸张和作文本。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携带相关书籍和资料。

(3)准备好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和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促织》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阅读,尝试解答课后问题,锻炼阅读理解能力。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高中语文教案促织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促织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促织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清《促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

2. 感悟小说主旨;认识封建社会的吏治黑暗。

3. 品味朴素、自然、准确、传神的语言;积累文言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小说主题的深刻性、题材的现实性、情节的曲折性;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漂亮的书法作品,引起学生对写字的兴趣。

教师讲解写字的重要性和好处。

2. 新课呈现:教师讲解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并进行示范。

学生跟着老师进行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3. 课堂总结: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总结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的要点。

4.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练习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

《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促织》全文;(2)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感悟作品中的哲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促织》全文;(2)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蒲松龄及作品《聊斋志异》,引发学生对《促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促织》,标注生僻字词,查找资料了解其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生僻字词的含义,剖析作品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

5. 赏析翻译:对比分析原文与翻译,赏析作品的文学价值,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促织》全文;3. 选择一篇《聊斋志异》其他作品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中的奥秘;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深入理解作品;3. 采用对比分析法,赏析原文与翻译的差异,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4. 利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读后感:通过阅读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4. 小组分享: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表达能力等。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设计(通用6篇)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设计(通用6篇)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理清《促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

2 感悟小说主旨;认识封建社会的吏治黑暗。

3 品味朴素、自然、准确、传神的语言;积累文言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小说主题的深刻性、题材的现实性、情节的曲折性;积累文言知识 难点:文言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和2;第二课时,教学目标3。

教学媒体 PPT Word批注 教学设想 本学期文言文篇目偏少,学生文言基础肤浅,《促织》是文言短篇小说,既要当小说去鉴赏,又要当文言来实学。

《画皮》《狼》学生也许不陌生,以《聊斋志异》故事改编拍摄的电影、电视剧屡屡放映。

电影电视《聊斋》故事学生或许比较熟悉,对蒲松龄应有所了解。

但面对文言文字,文言字法词法小说章法主旨表现手法等也许存在困惑。

因此,要求学生学在老师教之前,反复自读熟读课文,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课堂上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促织》文言文知识相对较集中,且具备文言典型例子,需要学生发现并归纳整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由几幅对联、名人名言道出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2 《聊斋志异》题解 二 速读课文,概述故事,理清情节 三 研读课文,探究小说主旨 (一)你认为小说情节中最悲惨的是哪部分? 成名承受着怎样的痛苦? 他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二)成名的儿子才九岁,小小年纪为什么要投井自尽? (三)不就是一只小小的蟋蟀吗,值得为它赴死吗? 它究竟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 文中哪些文字交待这只蟋蟀重要并主宰着成名一家人的命运? 是蟋蟀主宰着成名一家的命运吗? 你感到最寒心的是哪个细节?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成名为什么如此冷酷?是冷酷吗?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什么? (四)成名儿子如果没有活转,你认为对于一个九岁孩子的死谁该负责? 罪魁祸首是谁? (五)成名儿子最后“复活”了,成名也“因祸得福”,这可信吗? 为什么作者又要这样安排? 成子化虫复活,成名作了秀才发家致富了,值得高兴吗? (六)你能简要概括一下作者创作意图和小说主旨吗? (七)你是怎样看待篇末评论的? 板书--情节 主旨 《促织》教学设计 四 小结 1 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理解《促织》的主要内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b. 掌握作品中的重点词汇、句子和修辞手法。

c.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b.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c.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学习心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感受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b. 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c.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进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分析《促织》的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

b. 掌握作品中的重点词汇、句子和修辞手法。

c.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a. 作品中的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b. 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c. 将作品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对《促织》的预习情况。

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生僻词汇和不懂的地方。

b.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

3. 合作学习:a.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b. 各小组选取一个角度,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探究学习:a. 学生针对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

b. 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5. 成果展示:a. 各小组代表分享本组的合作学习成果。

b. 学生展示探究学习的成果,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6. 教师点评:a.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

b. 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人教版)《促织》教学教案

(人教版)《促织》教学教案

(人教版)《促织》教学教案促织一、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尚、售、冀、会等词的意义及少间、食顷、斯须、俄等时间副词的用法2、掌握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情况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3、把握文章内容,赏析其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4、赏析本文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及本文的思想内容5、文中荒诞离奇的“偶然”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同情,对腐朽封建统治的谴责,从而培养学生同情、关心弱者,敢于同现实丑恶作斗争的精神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疏通文意,积累知识,把握文章内容2、赏析文章的情节,描写特色及思想内容3、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三、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板书: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两句话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借“写鬼写妖”的题材内容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促织》就是借助一只小小的蟋蟀来显示那个怪胎社会的古怪事情的。

欲知故事详情,请听《促织》分解。

二、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1715)清初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山东淄川(今淄博)人。

早岁即有文名,羡慕功名,醉心科举。

虽童子试连中第一,此后却屡试皆第。

除三十一岁曾作了一年幕客外,毕生都在家设馆教书。

他是一位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一生著述丰富。

除著有《聊斋志异》《聊斋文集》《聊斋诗集》外,还有诗一千几百首,词一百首,散文四百多篇,“俚曲”十四篇,戏曲三本,长篇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据说也是他作的。

三、《聊斋志异》简介《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用了20年左右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是他的代表作,共16卷,431篇。

“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异”就是专记奇闻怪事之意。

本书主要运用唐传奇小说的文言体,通过谈狐说鬼的表现方式,托笔幻想,寄意现实批评当时的社会政治。

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

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故事情节委婉曲折,布局巧妙,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善于叙事。

语文教案促织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促织教学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促织》。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促织”、“络绎不绝”等。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作者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促织》。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难点:(1)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三、教学准备:1. 课文《促织》的文本。

2. 相关的生词和短语的解释。

3. 课文背景的介绍资料。

1. 导入:(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促织》。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课文讲解:(1)讲解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2)讲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2)每组分享讨论结果。

4.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与课文相关的短文或表演。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准确性。

2. 学生对课文生词和短语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课文背景和作者意图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5. 学生创作与课文相关的短文或表演的质量。

六、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推荐与《促织》风格相近的文学作品,如其他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址或博物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代文化,从而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七、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促织》。

2. 请学生结合课文背景,写一篇关于《促织》的小论文,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促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能够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促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培养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作者对底层百姓命运的关爱,培养人文关怀。

(2)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对人性的压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促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促织》,理解作品背后的社会现实。

(2)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培养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相关背景。

(2)引发学生对《促织》故事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促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促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2)讲解《促织》中的文学手法和技巧。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进行文学鉴赏练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促织》教案

《促织》教案

《促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结构。

理解课文《促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分析并评价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底层百姓的同情。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促织》的主要内容、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课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文学手法。

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分析。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性格特点。

评价作品中的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文学作品,了解古代小说的发展背景。

激发学生对《促织》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僻词语和难以理解的地方。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结构。

分析课文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和人物形象。

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4.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

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和拓展学习。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整理并熟记生僻词语和句子结构。

2. 写一篇短文,分析并评价课文《促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 阅读相关文学作品,了解古代小说的发展背景,与《促织》进行比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交流、合作和分享的能力。

《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代汉语》教材第四册第十二章《促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促织》原文的翻译和赏析,着重分析文章的文学特点、语言特色以及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促织》原文的基本意思,能准确翻译全文。

2. 分析《促织》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色,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促织》原文的深入理解和翻译,以及对文章文学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

教学重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以及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原文及翻译、赏析资料。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只促织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促织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1)让学生观察图片,思考促织的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促织的了解。

2. 课堂讲解(1)原文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原文,学生跟读。

(2)原文翻译:引导学生对照教材,逐句翻译原文。

(3)文学手法和语言特色分析: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分析文章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促织的认识。

(2)邀请学生模仿文章的写作手法,创作一篇关于促织的短文。

4. 例题讲解(1)分析文章中的一段精彩语句,讲解其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类似的句子。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一段原文。

(2)分析文章中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色。

(2)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更多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促织》2. 内容:原文、翻译、文学手法、语言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促织》一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答案:略2. 作业题目:请运用《促织》的写作手法,创作一篇关于动物的短文。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促织》教学设计第一教时一、以趣导入宣宗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

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

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

惧,自缢死。

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

(吕毖《明朝小史》)二、自读课文1.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

2.根据注释,疏通文字,并且在课本上“圈”“点”“画”,找出成为自己阅读“拦路虎”的字词。

然后同桌间展开讨论,根据字词所在的位置判断它的词性,根据字词的前后搭配判断它的词义。

重点研习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省略句等。

三、梳理情节1.贯穿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读完后编写一个情节提纲,选用合适的动词,训练自己的概括能力。

四、对话文本课文中有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句子,实际却能透露作者的创作意图。

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些关键句子加以探讨,那么就能引领学生更好地与蒲松龄对话,从而体悟蒲松龄的创作意图。

如“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官吏的压迫把亲情都异化了,成名爱促织比爱儿子更多。

这几个看似漫不经心的句子,对于荒唐可笑的统治者是多么辛辣的讽刺!五、布置作业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聊斋志异》,了解蒲松龄。

2.讲述曲折情节,并将《促织》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评析:本课时教学设计中,不难发现教者开阔的阅读视野,对文言文学法的重视。

整体把握课文,既注意突出小说类性,也注意语用能力培养。

对文本篇性审美,更是细腻、敏感。

编写情节提纲和讲述《促织》内容的作业设计,还体现了存在式学习的价值取向,弥足珍贵。

整体上看,设计简洁、清爽,不乏新意。

不过,仍有优化余地:1.以《促织》原型故事导入,趣从何来?凸显故事的荒诞?比较其与《促织》的异同,感受蒲松龄的艺术创造力?暗示学生明清时代的政治腐败一脉相承?不论出于哪种考虑,都显得有些突兀,有先入为主的先天缺陷——不是基于学生的困惑或认知状况施教。

部编版高中必修四《促织》教案通用

部编版高中必修四《促织》教案通用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
(1)简述促织的形态结构特征。
(2)描述促织的生活习性。
(3)阐述促织的生长发育过程。
2.答案:
(1)促织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腹部有气门。
(2)促织生活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喜食植物叶片,夜间活动。
(3)促织的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分析促织疾病的原因,介绍防治方法。
3.实践操作
(1)分组观察促织标本,记录观察结果。
(2)学生代表分享观察心得,教师点评、总结。
4.例题讲解
结合教材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随堂练习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
1.促织的形态结构
2.促织的生活习性
3.促织的生长发育
4.促织的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讲解时要清晰、准确,语速适中,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听懂。
2.在强调重点和难点时,可适当提高语调,引起学生注意。
3.情感投入,以激发学生对促织的兴趣。
二、时间分配
1.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有充足的时间进行。
2.讲解新课内容时,适当控制时间,避免拖堂。
3.实践操作和随堂练习环节,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讨论。
三、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操作
实践操作是加深学生对促织认识的重要环节。在观察促织标本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促织的细节,如触角、足部的构造等。学生分组观察后,通过分享观察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化学生对促织形态结构的记忆。
四、例题讲解
例题讲解应注重思路的引导和方法的传授。教师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题,通过逐步解析,让学生理解解题的关键步骤。同时,应鼓励学生参与解题过程,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促织苏轼
教学重点
1、学习阅读与鉴赏古代短篇文言小说,把握情节,领会主旨;
2、积累文言词汇,总结文言句式规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根据课文的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实际,本篇的教学重点可放在对作品的情节发展,思想内涵及人物心理刻画的分析品评上。


学法指导
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作者背景
1.作者及作品背景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土,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

出身没落的地主家庭。

成年时,家境衰落,生活贫困。

自小羡慕功名,醉心科举。

十九岁初应童子试,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

后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始成贡生。

他一生穷困潦倒,长期以教书自给。

坎坷的遭遇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又使他对广大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

以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

2.关于作品
《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

作者蒲松龄。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的名字,“志异”是说记载的全是奇闻异事。

作者以民间流传的故事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以谈狐说鬼的形式,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颇多暴露,对科举制度和礼教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

《聊斋志异》描绘了清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我们具体而深刻地认识封建社会,不失为一部生动形象的教材。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

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由于清初文网严密,作者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法,显得隐晦曲折。

尽管如此,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二、分析课文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
a.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
征促织——捕促织——求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进促织——议促织
b.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
c.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
(2)通读课文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

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

(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根据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

①宣德间:宣德年间。

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1435)。

②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

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

③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

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④展玩不可晓:翻来覆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

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⑤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

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

⑥思试之斗以砚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

“以”,连词“而”。

“舰”,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

⑦又试之鸡:(接着)又(拿它)跟鸡试斗一次。

“试之鸡”即“试之以鸡”、“以鸡试之”。

3.分段:
(1)提问:①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促织)②以“促织”为线索,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明确: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

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

根据学生的讨论,有几种分法,一种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来分的;另一种是按段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的,建议把这两种分法,编写一个简单而又清楚的结构提纲,在课外完成。

三、归纳与延伸
《促织》是一篇寓意颇深的小说,其寓意绝不亚于一篇寓言。

清代南邨在题跋中说:“余观其寓意,十固八九。

”此言虽未免过分,但该书的寓意的确是既深刻又丰富的。

为了更好地挖掘《促织》的思想意义,拟四题以引导学生研讨。

1、《促织》是喜剧还是悲剧?
《促织》的结局是喜剧性的。

成名因为献上了一只天下无双的蟋蟀,因而“不数岁,田百亩,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所谓“天将以酬长厚者”,好人终有好报,是皆大欢喜的。

但这个喜剧性的结局丝毫不能掩盖故事深刻的悲剧性,它的悲剧性是显而易见的。

成名因没有促织交差,不仅“薄产累尽”,而且屡遭杖责,“惟思自尽”。

而后成名得到了神卜的指点,居然捕到了一只“状极俊健”的促织。

然而,好奇顽皮的小儿一不小心,弄死了促织……面对如此巨变,夫妻二人“面如死灰”,“如被冰雪”,寻找儿子;最后却“得其尸于井”,酿成了一出人虫两空的惨剧。

夫妻二人“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这段文字渗透了强烈的情感,催人泪下,充满了强烈的悲剧色彩。

因此,如果以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的角度来审视这个结局,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结局,其实是作者“赏赐”给善良的读者的一个“谎言”,是掩盖悲剧、安慰心灵的“麻醉品”。

如果去掉了这段结局,成名的遭遇会更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

他的遭遇是封建官僚体制下民不堪命的最生动的代表,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的黑暗。

这才是“谎言”背后的“真实”。

2、《促织》具有魔幻色彩的故事是否超越了现实生活?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魔幻小说。

它谈狐论鬼,超越现实,《促织》也不例外:其一,成名在走投无路之时,求神问卜,女巫竟然“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问卜得图,按图苦搜,终获佳品。

其二,成名子因误毙促织而投井,竟然化魂为虫,历经险厄,拯救全家,因祸得福。

这些超越现实的情节是否脱离了现实,成为虚幻无稽的空想而用
来博人一笑?这些看似虚幻的想像,其实都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

神产生于人对自然的恐惧,源于人对现实的无法超脱。

当人们在现实中无法解决自身困难的时候,便很自然地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

成名正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求神问卜的。

试想,如果不是神的意志,成名如何能从现实的苦难中得到解脱?因此,这个看似荒诞的情节,并没有减弱作品的思想意义,相反,它更深刻地反衬了现实的黑暗——百姓苦海无边;除非神灵的济世,否则不能脱离苦海。

3、成名之子变成蟋蟀这样一个情节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他是万物之灵,人的生存意义是超越于任何一种动物的。

可是在这个故事里,人不愿成为人,而甘愿变成一只虫子。

这有什么深刻的意义呢?在人与蟋蟀的关系中,人是弱者,是蟋蟀把人折磨得走投无路,是蟋蟀紧紧地掐住人的脖子,人与蟋蟀是一场不对等的较量。

人为了获得生存的权利,宁愿自我否定,而幻化成一只蟋蟀。

这种否定,是极其震撼人心的,它以寓言的形式影射了人的生存环境是多么可怕。

4、《促织》的故事批判什么?
《聊斋志异》中说:“集腋为裘,妄继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借狐鬼以讽喻社会,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辛酸,其深广的忧愤从《促织》中可见一斑,因为他的批判不是单一的,而是全面深刻的。

其一,他批判了造成民不堪命的社会根源,即黑暗的封建官僚体制。

“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最高的统治者骄奢淫逸,而下层官吏趁机搜刮民财,欺压百姓,连不务正业的“游侠儿”也来推波助澜。

由上而下的众多的贪官污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系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人民自然是不堪其苦。

其二,他批判了封建取士的虚伪。

主人公成名的命名即有深意。

书生在封建社会本应“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可成名“操童子业,久不售”,不仅默默无闻,而且穷愁潦倒,惨遭责打,忧闷欲死。

因进贡一只奇异的促织而一举成名,世代富贵。

作者对科举取士欺骗性的揭露和讽刺是非常深刻尖锐的。

蒲松龄十九岁就在科举考试中考上了秀才,但其后是屡试不中,一直考到五十一岁,才放弃应举。

这里面有多少愁苦和忧愤,怕只有贫苦出身、寒窗几十年的读书人才能体会得到。

其三,小说的批判性既深且广。

作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成名因为“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善良、质朴是不为称道的一种品质,而自私、奸诈、凶恶成了人们竞相学习的“生存品质”,吹捧、倾轧,成了人们生存的最基本的行为方式。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作为弱者的人民,有什么生存的权利?那些具备最美好品德的质朴的人们怎么能够守护自己人性的一方净土?在这样一个黑白颠倒、弱肉强食的社会环境里,人作为人,有什么价值可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