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全国教文件
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

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南一、考试概况1. 考试组织:全国教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由国家教育考试中心组织开展;2. 考试目的:本次考试以推荐等级方式,考查硕士研究生应聘者的知识和能力,为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提供客观、准确可靠的招生依据,保证人才择优选拔工作的质量与效果;3. 参考范围:本次考试内容参考本专业二、三级学科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4. 参考书目:国家教育考试中心统一指定的参考书目。
二、考试形式1. 招考条件:参加本考试的学生必须满足下列条件:(1)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报考条件;(2)报名时填写对号入座表格,并交纳法定费用。
2. 题型(1)单项选择:包括数学、外语、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题都采用单项选择题形式;(2)简答题:笔试题中,部分外语和专业理论知识题为简答题;(3)实验报告:实际操作实验为实验报告,根据提供的实验环境,依据题目要求完成报告;(4)计算题:笔试中部分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数学题采用计算题形式;(5)作文:英语题中部分采用作文形式;3. 考试时间:笔试答题时间一般为三小时。
三、考试分数1. 各项分数:各项考试的总分数均为100分,其中数学题20分,文学题20分,实验报告20分,计算题10分,作文10分,实验报告10分,外语题20分;2. 总分:各项考试分数总和即为考生总分据此评定排位;3. 及格分数:考生总分需达到60分以上为及格;4. 单项及格分数:每一项考试门类均为及格分数30分以上;四、准备考试1. 准备材料:整理好报名时所提交的证件和资料复印件,准备准考证及其他相关准考证明。
2. 参考练习题:根据考试大纲及书目,结合考试的时间条件,考生可自行设计练习题,以增强自身的考试能力。
3. 正确复习:注意避免强化已掌握的知识,针对自身存在的知识漏洞,加强深度复习,特别是要强调考试中某些重要知识点的加强;4. 多练习:可以通过做大量的练习题来增加考试的适应度,在正式的考试中豁然开朗;5. 注意事项:考试前可以多复习,但一定要注意休息,充分缓解紧张的情绪,保证考试当天精神状态良好。
2024教育专硕考试大纲

2024教育专硕考试大纲
2024年教育专业硕士考试大纲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
育研究方法等科目。
具体来说,教育学原理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考生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中外教育史则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包括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等,并能够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
教育心理学则需要考生识记与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实验,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并能够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最后,教育研究方法则需要考生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其研究设计等知识,培养考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
此外,2024年教育专业硕士考试大纲还规定了各科目的考试性质、考试目标、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并附有考试样卷及说明。
对于考生来说,认真学习和掌握大纲要求的内容是备考的关键。
2024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

2024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2024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详解一、前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衡量研究生入学资格的重要标准,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以下简称考研)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本文将围绕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进行详细的解读。
二、大纲概述2024年的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依然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大部分。
其中,公共课包括英语、政治和数学;专业课则根据报考专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大纲中,不仅明确了考试的内容范围,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三、公共课部分1. 英语:英语科目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知识运用能力,包括阅读理解、翻译、写作等部分。
其中,阅读理解部分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文章主旨和细节信息;翻译部分要求考生能够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写作部分要求考生能够写出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语言通顺的文章。
2. 政治:政治科目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四门课程。
考生需要系统掌握这些课程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 数学:数学科目主要考察考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应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数学科目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部分。
四、专业课部分专业课的考试内容和形式因专业而异,但总体上都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如,理工科专业的专业课可能会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知识;文科专业的专业课可能会涉及到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的知识。
五、能力要求在大纲中,除了明确考试的内容外,还对考生的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例如,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复杂的情境下独立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有效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能够自主地学习和提高。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
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
1.考试总体要求:考试要求考生具备教育理论、教育管理、教育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与课程研究、哲学、法律以及教育信息技术方面的
专业基础知识,具备文科教学专业的相关素质,能够运用计算机处理教育
信息。
2.考试内容:
(1)理论科目:教育理论、教育管理、教育史学、教育心理学、教
育教学与课程研究、哲学、法律等;
(2)语言科目:普通话水平考试;
(3)实践科目: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管理技能等;
(4)综合科目:根据各科考试成绩综合评价;
(5)其他科目:根据考生的学科能力、基本素质和能力评估。
二、考试报名:
1.报名时间:每年的7月到9月;
2.报名方式:登录报名网站,或者前往考试机构报名;
3.报考资格:高等教育学历,满足教育部关于教育硕士招生办法规定
的报考条件;
4.缴费要求:考生报名时,按照要求缴纳统一规定的费用。
三、考试形式:
1.内容:考试内容涵盖教育理论、教育管理、教育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与课程研究、哲学、法律、普通话水平考试、教育信息技术、教
育管理技能等。
2024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考试大纲

2024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考试大纲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考试大纲分为专业课大纲和公共课大纲。
专业课大纲由各招生院校自行编写,用于指导考生备考和考试。
考生可以查阅各招生院校官网或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了解专业课考试科目的具体要求和考试内容。
公共课大纲则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编写,包括政治、英语一、英语
二、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历史学基础、教育学综合和计算
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等科目。
公共课大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
版,考生可以在书店、网上购买或从相关网站下载。
此外,考生还需要注意考试时间、考试形式和考试要求等具体信息,以做好备考工作。
同时,建议考生提前了解各招生院校的录取政策和要求,以便有针对性地备考和申请。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考科目考试大纲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考科目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全国硕士研究生统考科目考试大纲是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各学科、专业特点,对考生进行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考察其掌握知识能力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
本大纲旨在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所需要的入学资格。
二、考试科目与内容1.考试科目:政治理论、外国语、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专业课等。
2.考试内容:政治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部分,着重考察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针政策的掌握和理解。
外国语:包括英语、日语、俄语等,主要考察考生阅读理解、翻译和写作能力。
数学:考察考生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等基本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专业课:根据各招生单位的专业要求,考察考生对相关专业知识及运用能力。
3.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4.试卷结构:各科目分值分布和题型结构根据考试性质和要求而定,一般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三、考试大纲使用说明1.本考试大纲适用于准备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考科目的考生。
2.考生应认真阅读本考试大纲,了解考试科目、内容和要求,做好充分准备。
3.考生应按照自己的学科专业要求,选择相应的考试科目。
4.考生应注重平时积累,全面掌握相关知识,注重实际运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5.考试大纲不指定参考书目,考生可自行选择相关教材或参考书。
四、注意事项1.本考试大纲为参考性文件,考试内容和要求可能会根据教育部相关政策及考试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2.考生应遵守考试纪律,不得作弊,违反考试纪律的考生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3.如有疑问,考生可向招生单位咨询,或拨打相关咨询电话。
4.本考试大纲解释权归教育部考试中心所有。
总之,《全国硕士研究生统考科目考试大纲》是考生备考的重要参考,考生应认真阅读、理解并按照大纲要求进行备考,以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教育综合考试大纲》是针对教育专业学位硕士业务课考试科目制定的统一考试大纲。
该大纲规定了考试性质、考试目标、考试形式、试卷结构以及考查内容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并附有该科目样卷。
教育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教育学原理考查目标包括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中外教育史的考查目标则是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历史事实,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教育心理学的考查目标则是识记与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实验,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按照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和考核要求,合理安排复习计划,全面掌握核心知识,注重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的要求,熟
悉考试题型和难度分布,以便在考试中能够应对自如,取得好成绩。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教育综合》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教育综合》是为招收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二、考试要求要求考生系统地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三、考试内容1. 教育学原理:教育的本质与功能,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课程与教学,教师与学生等。
2. 中国教育史:中国古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中国现代教育等。
3. 外国教育史:外国古代教育,外国近代教育,外国现代教育等。
4. 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发展心理,教育心理等。
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 试卷分数:满分为150分。
3. 答题时间:180分钟。
4. 试卷结构:名词解释题(约30%),简答题(约40%),论述题(约30%)。
五、参考书目建议考生阅读以下书籍以备考:1. 叶澜主编,《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张斌贤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4.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六、注意事项本考试大纲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制定,仅供报考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使用。
其他专业的考生请参阅相应的考试大纲。
七、大纲更新本考试大纲如有变动,将在每年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告中公布。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考纲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考纲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的考试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考试科目:通常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数学(可能分为数学一、数学二等)以及专业课。
专业课根据所报考的专业方向有所不同。
2.考试内容:主要考察考生的综合知识和基础能力。
具体涵盖的知识点会因专业和学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例如,文科综合可能包括政治、英语、数学、逻辑学等内容,而理科综合则可能涵盖政治、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内容。
3.考试性质:该考试大纲旨在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考察考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以判断其是否具备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所需的入学资格。
4.考试要求:考试大纲规定了各学科的考试范围、考试要求、考试形式以及试卷结构。
这包括具体考察到什么程度,题型分布,以及各部分内容的分值比例等。
此外,考试大纲还分为公共课考试大纲和专业课考试大纲。
公共课考试大纲,如考研政治、考研英语、考研数学等,每年由教育部统一公布。
而专业课考试大纲则因学校和专业而异,可能由教育部统一公布,也可能由高校或学院自行公布。
5.题型与分值分布:考试大纲会明确每种考试科目的题型,例如选择题(单项或多项)、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分析题、综合题等。
对于每种题型,大纲会指出其大致的分值分布,帮助考生了解哪些部分是重点,需要投入更多复习时间。
6.考试难度与时间安排:考试大纲虽然不直接给出具体的考试难度,但会通过知识点的层次(如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来暗示难度。
同时,大纲中会明确每门科目的考试时间,这对于考生在考试中合理分配时间非常重要。
7.知识点与考试要求:考试大纲会详细列出每个科目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并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组织起来。
对于每个知识点,大纲会明确其考试要求,例如是需要识记、理解还是能够应用。
8.参考书目与复习资料:虽然考试大纲本身不会列出具体的参考书目,但通常会在官方发布的相关文件中提供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考生可以根据这些推荐资料,结合大纲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333教育综合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考试大纲

333教育综合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考试大纲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考试大纲是培养教育硕士专业人才的重要依据,涵盖了教育硕士专业的核心内容及其对应的考试要求。
以下将简要介绍333教育综合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考试大纲。
1. 专业基础理论:涵盖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相关理论。
以教育学为主线,强调教育教学理论、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制度、教育史和教育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知识。
考试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和扎实学科知识。
2. 教育心理学:重点涵盖了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等方面的知识。
考试要求考生掌握有关学习、记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育科学方法:包括教育科研方法、统计方法、测量与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考试要求考生能够独立开展教育研究和教学评价的能力,掌握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4. 教育管理学:主要内容为教育管理理论、教育行政法规、教育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
考试要求考生了解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分析和解决教育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并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
5. 教育技术学:包括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考试要求考生熟练掌握使用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了解教育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6. 教育法律法规:主要涵盖了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组成、内容和适用等方面的知识。
考试要求考生能够准确把握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精神,熟悉劳动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等涉及教育领域的法律和法规。
以上是333教育综合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目的是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学科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具备完备的对教育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未来教育管理与教学工作的能力。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大纲及指南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大纲及
指南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大纲及指南
一、考试背景
1.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合)考试的意义
2.考生群体的特点及需求
3.教育硕士考试与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的区别
二、考试内容
1.考试科目及考试形式
2.考试内容概述
3.考试重点及难点
三、考试要求
1.考试时间和地点安排
2.考试规章制度
3.违纪及处理办法
四、备考指导
1.备考时间安排及进度管理
2.复习及备考技巧
3.应试心态及集中注意力的方法
4.笔试与面试的综合备考
五、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考试辅导材料
1.考研辅导书籍及音像资料
2.模拟试题及解析
3.历年考试题及解析
六、考试成绩及录取
1.成绩公布及查询
2.录取程序及要求
3.各地招生政策及政策解读
七、结语
1.教育硕士的职业前景及发展趋势
2.专业选择及个人定位
3.考研的意义及价值。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全国教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科目:教育综合)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约60分中国教育史约30分外国教育史约30分教育心理学约3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三、考查范围教育学原理一、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333教育综合考研备考书目及大纲信息

333教育综合考研备考书目及大纲信息内容来源:凯程考研徐影老师。
应广大研友要求,凯程老师就教育综合333的复习应该使用哪些书目来给出一些建议。
首先大家要明白教育综合(333)是针对报考教育硕士(包括学科教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教育管理等专业)的考生而设立的一门专业课(满分150分)。
其命题方式为:全国统一大纲,各高校自主命题。
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
关于复习这门科目该使用哪些参考书目,我来分类给大家列举一下。
1)首先,有一本名为《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人教版,2009,全国教育硕士指导委员会编写)的这本书(后面将这本书简称为“大纲指南”)。
这本书可以称之为的权威中的权威,因为所有高校都是以这本书为依据来进行自主命题的。
(除个别院校,如首师大,河南大学,河北师大等)。
但是这本书比较精简,很多内容都只给出了要点,可能会有部分内容让大家有许多疑惑。
但在此依然要求报考教育硕士的同学,人手一本。
2)大纲指南指定了六本教材,分别为: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这六本书,不建议大家购买了。
因为内容太多,即使买了你也不看,即使看了,你也看不完。
当然,你如果觉得有大量时间去看这些书,也可以购买。
还有一些院校是在按照全国统一大纲的同时,又额外指定了其他的参考书目;比如:南京师范大学额外指定了冯建军的《现代教育学基础》;陕西师范大学额外指定了司晓宏、张立昌主编的《教育学教程》;西南大学额外指定了朱德全和易连云主编的《教育学概论》等等)。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综合科目)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综合科目)
以下是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科目的考试大纲及指南:
1. 考试大纲
教育综合科目的考试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教育学基础知识;
- 教育学研究方法;
- 教育管理与政策;
- 教育法律法规;
- 教育心理学;
- 教育评价与测量;
- 教育技术与信息化;
- 教育改革与发展。
2. 考试指南
考试指南主要是为考生提供备考的指导和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备考要点:指导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要点,包括重点知识、难点知识、考试形式等等。
- 参考书目:推荐考生参考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领域的经典教材和研究成果。
- 考试形式:介绍考试的形式,包括选择题、论述题、案例分析等。
同时,提供一些例题和参考答案供考生练习和参考。
- 注意事项:给考生一些考试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策略,例如合理分配时间、仔细阅读题目、清晰表达观点等。
此外,考试指南还可能提供一些参考资源,如历年真题和模拟试题等供考生练习和复习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学校和地区的教育硕士考试的考试大纲和考试指南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以所报考学校所发布的考试相关文件为准。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教育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教育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综合考试大纲(2024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Ⅰ 考试性质教育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 考查目标教育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教育学原理约 60分中外教育史约 50分教育心理学约 40分(注:中外教育史包含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 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论述题 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材料分析题 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Ⅳ 考查内容教育学原理[考查目标]1. 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 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 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 关于“教育”的陈述类型教育定义;教育隐喻;教育口号。
2.教育定义的类型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规定性定义。
3. 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育的本质与教育概念的内涵;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 教育的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 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23年教育综合311考试大纲

23年教育综合311考试大纲2023年教育综合311考试大纲包括以下部分:一、考试性质教育综合311考试是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的考试,实行全国统一命题。
考试对象为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选拔人员。
二、考查目标教育综合311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对于教育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基本方法的运用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的有关内容。
具体包括:1.教育学原理: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制度等。
2.教育心理学: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理论;学习动机与迁移;认知领域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等。
3.中外教育史:中国现代和当代教育、思想与实践;外国现代教育、思想与实践;外国古代和近代教育、思想与实践等。
4.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的概述;教育研究的设计和实施;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研究的资料整理与分析等。
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约40分;教育心理学约40分;中外教育史约40分;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
4.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五、参考书目本考试范围参考了以下教材和著作:-《教育学原理》(马工程版);-《中外教育史》(北师大版);-《现代教育心理学》(北师大版);-《教育学》(第二版)。
-相关参考书籍或辅导材料,但不拘泥于这些教材的内容和框架,鼓励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学科的知识体系。
总体而言,2023年教育综合311考试大纲在考查目标、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等方面均保持稳定,注重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同时要求考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书目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书目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是一本由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重要参考书目,用于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入学考试。
该书目包含了教育学基础、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等方面的内容,是考生备考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的重要资料。
具体来说,教育学基础部分主要介绍了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内容;中国教育史部分则重点介绍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重要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以及中国教育的特点和问题;外国教育史部分则涉及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教育制度和思想流派等内容。
此外,该书目还提供了丰富的练习题和模拟试题,帮助考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试能力。
因此,《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是准备参加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的考生必备的参考书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科目:教育综合)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约60分中国教育史约30分外国教育史约30分教育心理学约3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 20分,共80分三、考查范围教育学原理一、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着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概述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涵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五、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坚持全面发展;培养独立个性。
2、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六、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概述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七、课程(一)课程概述课程及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概念;课程理论的发展;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二)课程设计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
(三)课程改革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八、教学(上)(一)教学概述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
(二)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的性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传授/接受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问题/探究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3、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三)教学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发展性、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九、教学(下)(四)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概述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概念;教学方法的选择。
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等教学方法涵义和要求。
(五)教学组织形式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工作;教学评价。
(六)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概述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意义;教学评价的种类。
2、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3、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4、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十、德育(一)德育概述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特点;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二)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三)德育原则理论和生活相结合、疏导、长善救失、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因材施教、在集体中教育、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等德育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四)德育途径与方法1、德育途径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等途径。
2、德育方法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等方法的涵义和要求。
十一、班主任(一)班主任工作概述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二)班集体的培养班集体的教育功能;班集体与学生群体;集体的发展阶段;培养集体的方法(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导学生学好功课;组织班会活动;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组织学生的劳动;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评定学生操行;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十二、教师(一)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角色扮演1、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2、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的劳动。
3、教师的权利与义务4、教师职业的角色扮演教师的“角色丛”;教师角色的冲突及其解决;社会变迁中教师角色发展的趋势。
(二)教师的素养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的紧迫性;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
十三、学校管理(一)学校管理概述学校管理的概念;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学校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
(二)学校管理的目标与过程学校管理目标;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三)学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总务管理。
(四)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学校管理法治化;学校管理人性化;学校管理校本化;学校管理信息化。
中国教育史一、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把握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中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培养严谨、踏实的学风,掌握学习教育历史的基本方法。
3、能够运用教育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教育现象,探讨有益于现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启示。
4、通过历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二、考查范围一、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六艺”。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私人讲学兴起;诸子百家的私学;齐国的稷下学宫。
2、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以“六艺”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论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
3、孟轲的教育思想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4、荀况的教育思想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培养“大儒”为教育目标;以“六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论教师。
5、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教育目标;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6、法家的教育思想“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7、战国后期的教育论着《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学问思辨行;《学记》:学制与学年、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教师。
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2、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经学教育;太学;鸿都门学;郡国学。
3、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西晋的中央官学;南朝宋的中央官学;北魏的中央官学。
2、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学校教学和管理制度严格;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道统说与师道观;“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演变;学校沦为科举附庸;宋代“兴文教”政策;“苏湖教法”;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积分法;“六等黜陟法”;“监生历事”;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