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1章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学案
高中地理新教材同步教学案必修2第2章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1.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发展离不开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特别是在古代。
(2)自然条件只是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2.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1)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2)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1)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①在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②在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①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②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2.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区域发展的关键(1)有的区域矿产资源丰富,但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
(2)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
【思考】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却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发达国家,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利用当时国际市场上充足、稳定、价格便宜的燃料和原料,以及对工业产品巨大的需求量,发挥当时日本国内素质较高、价格较低的劳动力以及优良港湾的优势,大力发展本国经济。
探究点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材料一岷江发源于四川北部,穿行于高山峡谷,出岷山后向南从成都平原西缘穿过。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材料二下图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
第1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教材分析《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内容。
关于稳态的调节机制,本节教材仅作笼统的阐述,相关内容将是第2章学习的重点。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本节的核心内容,但在“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中,已经有多处体现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能力目标: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对于缓冲液的配置步骤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1.实验法: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第1课时教室教学,第2课时实验室教学。
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老师提示。
〔生答师提示〕1.提示: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
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
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
高中地理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2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学案2
第二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学习目标1。
以上海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2。
分析该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3.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升级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因素。
学习要点以上海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学习过程一、地区产业结构1.概念:地区产业结构是指一个_______________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以工业或者_____________为主的产业结构、以___________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2.产业构成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3。
产业结构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
二、产业结构的升级1。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表现:2。
产业结构升级体现了_____________的转变.以______________为例,3.原因:(1)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起重要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每个国家或地区根据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相比而具有的优势,_____________发展经济。
随着经济的发展,______________可能逐渐丧失,而______________逐渐凸显,其_________需要转型,___________需要升级。
在这样的时期,____________的引导,往往能促使产业结构尽快升级。
(2)从全球来看,_______________是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产生一系列的新兴产业。
4。
(1)深圳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①以_____________为主转向以____________为主;②由以____________加工制造业为主,升级为以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为主.(2)是哪些原因影响了深圳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1.上海位于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交汇处,是我国最大的_________和最大的__________。
高中生物人教必修3教学案: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Word含答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2.体液各部分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为:3.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其中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5.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含义: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据图填空]:图中①~⑥为人体内的液体,它们依次代表: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④细胞外液,⑤细胞内液,⑥体液。
2.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组成及关系:血浆组织液―→淋巴(3)不同体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连线]: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成分[填图]2.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成分完全相同吗?提示:不完全相同,血浆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填表]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据图分析:(1)体内细胞只有通过F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据图填出参与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所需要的系统或器官。
A.消化系统,B.呼吸系统,C.泌尿系统,D.皮肤,E.循环系统。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体液即为人体的内环境(×)(2)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CO2、血红蛋白、尿素等(×)(3)淋巴的成分与血浆完全相同(×)(4)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5)溶液的质量分数越大,渗透压越高(×)(6)人体内的细胞可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2.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葡萄糖B.血红蛋白C.唾液淀粉酶D.呼吸酶解析:选 A 分布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呼吸酶)和分布于消化道内的物质(唾液淀粉酶)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生物高中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学案
第一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课标点击】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学习重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知识结构】一、对内环境动态变化的理解稳定的现象和机制会刺激呼吸中枢,~7.45之间。
1、外界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使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
2、内环境的变化都是有一定的,而不是某一恒定值。
3、健康机体内环境的每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中。
二、对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1、机体各器官、系统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直接相关的系统:系统、系统、系统、系统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系统、系统、系统2、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和的重要因素;2、适宜的体温和pH是酶正常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3、正常的血糖水平和血氧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的重要保障;4、内环境中过多的代谢产物如、等会使机体中毒;5、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调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
()1. 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必须经过的系统是①消化系统②呼吸系统③神经系统④泌尿系统⑤循环系统⑥运动系统⑦生殖系统⑧内分泌系统A.①②③④ B. ⑤⑥⑦⑧ C. ①②④⑤ D. ③⑥⑦⑧()2.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A.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C. 神经—体液调节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3.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A.酶促反应的速率加快 B. 渗透压下降 C. 细胞代谢紊乱 D. 糖尿病()4.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 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D. 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体液是指细胞外液B.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C.内环境稳态是由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D.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的是A.温度 B.酶 C.pH D.渗透压()7.人在发热时食欲差的最根本原因是A.胃不能及时排空 B.摄入食物未消化C.消化酶活性受高温影响 D.抑制消化酶的分泌()8.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
1.2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第2课时)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班级:姓名:第一章第二节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第2课时【学习目标】结合实例,理解区域的差异性与区域关联;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重点】结合实例,理解区域的差异性与区域关联,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难点】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
【学习过程】二、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1、区域差异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为差异、差异、差异和差异等。
2、区域关联性(1)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2)区域关联主要是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互的来实现的。
①自然要素的区间流动,如:。
②人文要素的区间流动,如:。
(3)区域关联的影响区域之间流动的要素及其、的变化,可以改变区域、方式,进而影响区域的。
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阅读P8教材,说明浙江省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的形成。
阅读P8教材,说明干旱地区怎样保持人水协调,减轻环境压力。
3、区域整体性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
一、案例分析:阿曼的世界文化遗产——法拉吉(教材P8-9)1、描述法拉吉分布的主要特点。
2、简述在这些地区修建法拉吉的原因。
3、说明当地人是怎样引流和分配水资源的?4、简述法拉吉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知识应用】(2023·广西宾阳高二期末)船型屋是我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以竹木为屋架,茅草覆顶,底部架空而成的一种民居形式(如下图)。
该民居的营造技艺,入选了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此完成1~2题。
1.该传统民居最有可能位于( )A.海南岛B.辽东丘陵C.青藏高原 D.黄土高原2.该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征是( )A.地表崎岖 B.高寒缺氧 C.炎热潮湿 D.多滑坡泥石流(2023·山东临沂高二单元测试)“倚山偎翠,方圆错落,似古堡巍峨苍朴,像地下冒出的‘蘑菇’绚丽多彩。
以生土夯筑,却巧夺天工。
安全坚固,防风抗震,冬暖夏凉,阴阳调和”。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 学案(知识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 1 - 第二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 14 - 章末复习 ....................................................................................................................... - 28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结合实例,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属性和分类,理解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综合思维)2.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地理实践力)3.结合实例,分析不同资源的分布规律。
(区域认知)4.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人地协调观)一、自然资源概述(一)自然资源的概念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属性:具有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特别提醒]判定自然资源,要充分把握自然资源的两个基本属性,即自然属性(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和经济属性(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用的物质、能量)。
1.分类(1)根据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可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2)根据自然资源的增殖性能,可分为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高中地理新教材同步教学案必修2第1章第1节多种多样的区域
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多种多样的区域一、不同类型的区域1.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
它是人们基于对世界的认识和实践的需要,在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划定的。
2.区域特点(1)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
有些区域,边界是明确的;有些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2)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3.区域划分(1)按照自然特征划分,如中国东部季风区或黄土高原区。
(2)按照人文特征划分,如汉语北方方言区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3)综合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划分,如中国主体功能区。
(4)政府为了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例如:①行政区、经济特区、保税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可以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②对口支援地区、国家扶贫地区,有助于消除贫困,体现社会公平。
③禁止开发区、生态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④历史文化保护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除了促进经济发展外,还可以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创新力。
(5)客观存在的,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认知的区域,例如中国科学家找出的中国野生稻分布区,科学家发现的低硒地区等。
【判断】1.界线分明的行政区,界线两侧的居民在语言、生活习俗等方面截然不同。
( × )2.为了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等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 × )二、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1.体现:区域的层级高低。
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较大尺度对应,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较小尺度的区域。
2.关系(1)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由于存在行政隶属和管辖关系,不同尺度的行政区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2)同一尺度的区域,也会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方向。
【判断】1.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松嫩平原是同一层级的区域。
( × )2.上海市的繁荣带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该城市群的发展也推动着上海的发展,这说明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高中地理第一章认识区域第二节第1课时区域的发展阶段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达标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1.依据问题搜集资料,说明不同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推测该阶段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性,掌握区域差异比较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结合某一区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设计合理的发展策略,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第1课时区域的发展阶段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区域的发展阶段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核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如下表所示:发展阶段特点人地关系以传统农业为主的① 初级阶段(1)②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2)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以③ 劳动密集型和④ 资源型产业为主体;(3)区域内部发展差异⑤ 不大;(4)区域开放程度较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⑥均衡状态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1)城市和工业区迅速扩展,区域⑦ 产业结构和⑧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趋于集聚;(2)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⑨ 工业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3)第三产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4)区域内部集聚作用大为加强;(5)区域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人地关系发生很大变化,表现为明显的⑩ 不协调以⑪结构优(1)问题: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集聚效应⑬减弱人地关系紧张程化和⑫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经济整体呈现⑭萎缩、衰败状态→带来严重社会问题;(2)方向:新型工业化,其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度有所缓解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1)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表现为⑮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⑯增长动力的转换;(2)强调以⑰创新为引领,以信息化、生态化、智能化、循环化为路径;(3)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发展◆方法技巧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第1章第2节1课时练习含答案
第1章第2节一[基础达标]题组一培养基的种类、成分及用途1.(2023·广东名校联考)下列有关微生物营养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是碳源的物质不可能同时是氮源B.微生物培养所需的培养基都需要提供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缺一不可C.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属于合成培养基,营养全面D.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答案】D【解析】是碳源的物质同时也可以是氮源,如牛肉膏和蛋白胨均可作为碳源和氮源,同时还提供维生素,A错误;并非所有微生物的培养基中都必须含有碳源、氮源,如自养的微生物不需要碳源,固氮微生物不需要氮源,B错误;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培养基,属于天然培养基,C错误;固体培养基可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D正确。
2.(2023·广东名校联考)下表为某培养基的配方,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从物理性质看该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B.该培养基中属于碳源的物质有葡萄糖、牛肉膏,属于氮源的物质是牛肉膏C.能在此培养基上生长的只有大肠杆菌D.该培养基调节合适的pH后就可以接种使用【答案】B【解析】从物理性质看该培养基含有琼脂,属于固体培养基,A错误;培养基中属于碳源(为微生物提供碳元素)的物质有葡萄糖、牛肉膏,属于氮源(为微生物提供氮元素)的物质是牛肉膏,B正确;很多微生物都能利用葡萄糖,此培养基中能生长多种微生物,不仅仅只有大肠杆菌,C错误;该培养基调节合适的pH后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操作,D错误。
3.据报道,在某餐馆就餐的多位客人均在餐后半小时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接到群众举报后立即出动,在该餐馆采集样本,并对样本进行培养,检测鉴定,最终发现该餐馆使用的筷子未经严格消毒,大肠杆菌等多种细菌数量严重超标。
据此判断,工作人员选用的培养基按功能分,应属于()A.选择培养基B.液体培养基C.固体培养基D.鉴别培养基【答案】D【解析】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通过培养样本,发现样本中含有多种细菌,最后确定其中含有大肠杆菌等菌种,故该培养基按功能分,属于鉴别培养基。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第二章 区域发展 第一节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
杭州 长江下游
2023版高中同步学案
特别提醒 大城市不等于大都市。大都市的典型特征之一是对周边地区具有强大的辐射 带动能力。而大城市往往具有集聚作用,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知识链接 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区域中心城市在成长期,由于其强大的集聚作用,周边 中小城市经济要素大量流向大城市,导致周边中小城市发展缓慢的现象。
2023版高中同步学案
思维拓展 上海港的发展 由图可看出,随着上海的发展,上海港由支流港、 干流港向门户港、深海港演变,说明洋山深海港建 设对上海的作用。 试答: _提__升__上__海__的__国__际__航__运__中__心__地__位__。___
2023版高中同步学案
图解地理 “一核五圈四带”
2023版高中同步学案
4. 湘江新区对湖南省各地级市辐射力差异的影响因素有( A )
①竞争关系 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③交通的发展 ④文化差异 ⑤政治因素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解析] 湘江新区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对同为以第三产业为主的长沙市辐射带动作用
较弱,故城市之间的竞争会影响辐射带动作用的强弱,①正确;湖南省地形较为复杂,
2023版高中同步学案
1. 影响河南省郑州市对其周边省辖地级市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 D )
A.气候条件
B.海拔
C.城市等级
D.空间距离
[解析] 河南省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各个地级市与郑州市一样,气候条件相差不大,
A错误;河南省各个地级市所在地区虽然海拔东西相差较大,但城市多位于山区河谷
平原,海拔相差不太悬殊,B错误;各个地级市的行政等级相同,C错误;受郑州市辐
2023版高中同步学案
《第1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了解内环境稳态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PPT课件,实验器材,显微镜等。
2. 准备教学材料: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案例等。
3. 安排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便于合作学习。
4. 预习相关内容: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人体各器官图片,介绍人体各器官正常运作离不开内环境。
(2)展示一些内环境稳态失衡而引发的疾病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进而导入新课。
2. 讲授新课(1)讲述概念:通过演示血液渗透压影响细胞内外水分的交换、血糖平衡与神经-体液调节的关系、各种理化性质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等过程,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介绍机体如何维持稳态的:机体如何通过调节机制使调节机制正常发挥作用,使学生理解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的机制;讲解机体通过免疫调节和神经-体液-神经调节的相互关系来维持稳态。
(3)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什么是稳态,并且分析自己平时的行为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3. 课堂讨论在小组内讨论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并列举一些常见的稳态失衡的实例。
4. 总结与反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如何预防一些由于内环境稳态失衡引起的疾病等。
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反馈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5. 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撰写一篇关于内环境稳态重要性的小论文,字数不少于300字。
(2)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思考这些现象与内环境稳态的关系,并记录下来。
必修3第1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
必修3第1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课标要求】了解区域的含义。
【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4.知道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学习重点】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4.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学习流程】课前:1、回顾旧知,预习新课2、课前朗读,订正学案课堂:1、新课导入,明确目标(5min)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0min)3、分组展示,相互纠错(10min)4、相互评价,归纳总结(15min)5、当堂检测,巩固训练(10min)【自主学习】1.什么是区域?区域有什么主要特征?2.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是什么?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哪些?3.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区别和联系?4.从空间分布的形式来看,各种产业活动都有什么特点?5.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6.我国三次产业是怎样划分的?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的主要表现有哪些?7.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合作探究】1.分析图1—8,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哪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说明判断的理由是什么?【巩固训练】读下图,回答1~2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A.发展水平B.生活特点C.发展方向D.发展条件城市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发展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读“某城市空间分布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图”,回答3~4题。
3.图中四个阶段按时间的发展演变顺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①④D.①④③②4.图中发展阶段表明A.①阶段以农业为主体,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明显B.②阶段区域以小城镇为主,内部经济差异比较小C.③阶段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D.④阶段区域内部差异继续加大,区域处于不平衡状态5.关于区域产业结构差异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般来说,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B.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C.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D.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为由第二产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6.2008年末发生的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此事件说明了区域的发展变化明显受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第1章第2节2课时练习含答案
第1章第2节二[基础达标]题组一微生物的选择培养1.选择培养基是根据某一种或某一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一些物理、化学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利用这样培养基可以将所需要的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中分离出来。
为选择酵母菌和硝化细菌,应选用的培养基分别为()A.伊红美蓝培养基、含青霉素培养基B.含青霉素培养基、含氨的无机培养基C.含氨的无机培养基、含青霉素培养基D.含青霉素培养基、伊红美蓝培养基【答案】B【解析】酵母菌是真菌,通常可以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进行选择培养,因为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生长,但不能抑制真菌生长。
硝化细菌为自养型生物,能够利用氨转变为亚硝酸和硝酸所释放的能量把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利用含氨的无机培养基可以进行选择培养。
2.(2023·广东深圳期中)土壤中有些细菌可以利用原油中的多环芳烃。
为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并投入除污,某研究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选择被原油污染的土壤取样,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进行分离B.配制以多环芳烃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进行培养,可提高目的菌的浓度C.将土壤稀释液彻底灭菌后再接种到培养基上,可以有效防止杂菌的污染D.在分离纯化菌种后,需借助生物化学的方法对分离的菌种作进一步的鉴定【答案】C【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实验的目的是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故应选择被原油污染的土壤取样,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进行分离,A正确;配制以多环芳烃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进行培养,可提高目的菌的浓度,B正确;若将土壤稀释液彻底灭菌,需要筛选的目的菌也被一并杀死,需要灭菌的是用于稀释的无菌水,C错误;在分离纯化菌种后,需借助生物化学的方法对分离的菌种作进一步的鉴定,D正确。
题组二微生物的数量测定方法3.(2023·广东珠海期末)下列关于分离微生物和统计菌落数目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进行土壤取样时,针对不同的微生物,所取土样的场所和深度是不同的B.在涂布平板时,滴加到培养基表面的菌液量过多会影响分离效果C.平板划线法分离菌株时,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作为下一次划线的起点D.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时,获得的菌落数等于菌液中的活菌数【答案】D【解析】不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和适宜土壤条件不同,所以针对不同的微生物,所取土样的场所和深度是不同的,A正确;在涂布平板时,滴加到培养基表面的菌悬液量不宜过多,否则会导致菌体堆积,影响分离效果,B正确;平板划线法分离菌株时,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作为下一次划线的起点,C正确;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时,获得的菌落数往往少于菌液中的活菌数,D错误。
2023年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第1章发酵工程第2节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
第2节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一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课程标准】1.阐明在发酵工程中灭菌是获得纯净的微生物培养物的前提。
2.阐明无菌技术是在操作过程中,保持无菌物品与无菌区域不被微生物污染的技术。
3.概述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实验室中进行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常用方法。
【素养目标】1.生命观念:运用适应观,阐明培养基的营养构成。
2.科学思维:采用分析与比较、归纳与概括的方法,说明常用无菌技术的异同。
3.科学探究:尝试利用给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微生物的纯培养。
为教师备课、授课提供丰富教学资源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还在持续,个人防护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尤其是消毒。
想要杀灭病毒和细菌,用哪类消毒剂管用呢?家里的各个角落,客厅、卫生间、厨房,各种生活用品,餐具、家具、被褥等该如何消毒?观看视频《疫情期间如何消毒?》。
思考:1.什么是消毒?它和灭菌有何不同?2.实验室如何培养细菌呢?一、培养基的配制1.概念: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2.作用:用以培养、分离、鉴定、保存微生物或积累其代谢物。
3.种类:4.营养:(1)基本营养:选一选:将下列营养物质进行分类①CO2②纤维素③葡萄糖④蛋白胨⑤尿素⑥NaCl ⑦蒸馏水水:⑦碳源:①②③氮源:④⑤无机盐:⑥(2)特殊条件:思考:固体培养基中的琼脂成分是多糖,是否能被微生物利用?其作用是什么?提示:不能。
仅作为凝固剂,一般不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碳源和能量。
二、无菌技术1.类型:2.实例:连一连:将无菌技术类型和常用方法用线连起来三、微生物的纯培养1.原理:由单一个体繁殖所获得的微生物群体称为纯培养物,获得纯培养物的过程就是纯培养2.方法: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3.过程:(1)制备培养基:配制培养基→灭菌→倒平板。
(2)接种和分离酵母菌:用平板划线法在马铃薯培养基表面接种酵母菌。
(3)培养酵母菌:待菌液被培养基吸收,将接种后的平板和一个未接种的平板倒置,放入28 ℃左右恒温箱中培养24~48 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3第1章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学案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学习重点】
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和综合性指标分别是什么?
2.影响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因素及其总体发展趋势?
3.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发展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特征?
4.比较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在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发展状态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P9“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材料,回答:
(1)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应采取哪些措施?
2.读教材P10图1—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区域经济发展的轴线有哪些?形成了哪些经济地带?
(3)区域发展中,区域核心是谁?有什么作用?
3.阅读教材P12活动3材料,回答:上海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克服哪些限制性因素?
【巩固训练】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
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②人均国民收入③人文发展的指数④三大产业产值比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人文发展指数(HDI)通过哪几个指数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①预期寿命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③教育程度④国内生产总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总体发展趋势为()
A.不平衡-平衡-不平衡 B.平衡-不平衡-平衡 C.不平衡-平衡 D.不平衡-平衡
4.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地关系变化是()
A.不协调—协调—不协调 B.不协调—协调 C.协调—不协调—协调 D.协调—不协调
5.强调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的方式是()
A.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 B.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
C.只适合于发达国家的开发方式 D.只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开发方式
6.下列关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工业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B.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大
C.拥有一批具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 D.大多数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许多乡镇从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工业化阶段,其产业结构的转变模式是()
A.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B.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C.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D.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8.在工业化阶段,各产业变化的特点是()
A.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继续上升
B.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C.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D.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9.产业比重与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搭配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主——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B.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工业化阶段
C.高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D.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传统农业为主的阶段
10.下列特点属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是()
A.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 B.区域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C.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趋于高水平的平衡 D.区域开放程度大幅度增强
11.下列分别属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是()
A.普通服装制造业、水产品加工业、有色冶金工业、电子工业
B.木材加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电力工业、印染工业
C.化学工业、机械工业、造船工业、冶金工业
D.采矿业、纺织工业、化学工业、飞机制造工业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2.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发展呈现出从东部到西部、由沿海到内陆发展的趋势。
(2)
轴线:沿海、沿江和主要交通干线(京广线、京九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经济带:沿海、沿江、京广铁路沿线、陇海-兰新沿线、京九铁路沿线。
(3)区域核心是大城市(上海、北京、广东、重庆)。
作用:对周围广大区域的发展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巩固训练】
CCBCB AACC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