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三)要点解析及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部分(三)记叙文的语言特点及句子的理解
记叙文中的语言特色,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
阅读时要细加体会。
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与作用是记叙文阅读最基本的要求,常见的考查有: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性语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等等。
因此,平时检测和中考阅读题中的句子理解题数量不少,角度众多。
诸如对句子的基本义、比喻义、委婉义、深层含义、表现对象、表达顺序、表达作用、表达效果、表达形式的理解以及对句子进行文学赏析等,都在考查之列。
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不仅要考虑理解的角度,而且要联系句子所在的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脱离一定的语言环境,就是懂得再多的理解方法也是不行的。
一般来说,句子所处的具体的语言环境是指这个句子所在的段落或文章,而分析句子的含义最终都要和段落的中心或文章的主题挂钩。
[考试要点一]
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要点讲析]
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要以形象感人,要求语言形象、生动、达到以情感人的效果。
我们在体会记叙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可以侧重从词语、表达方式。
修辞的运用等方面去品味揣摩。
例如《背影》一文,描写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场面,非常感人。
虽然只写父亲的背影,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中用“蹒跚”形容他走到铁道边,然后写“探身”下去,爬上那边月台,用“攀着”,两脚向上“缩”,身子向左边“微倾”,爬上月台的动作描写细致传神。
正是这些词语的运用,把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形象地传达出来,望着父亲的背影,“我”怎能不流泪呢?
[经典例题]
分析下列句子的语言特点,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
(2)“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
[例题讲析]
借用修辞方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是记叙文常用的又一手段。
《春》这篇文章描绘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勃的动人景像,不少处是借助新颖生动的比喻句。
例如第一题这三段文字每个段都是一个新颖的比喻句,比喻奇巧、含义深刻,突出了春天勃勃生机、娇美和青春的活力。
第二题:这些比喻句将春雨的特有景象描写得惹人喜爱。
“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出春雨多的特点。
用三个比喻句形象地突出春雨轻、亮、细的特点,又用“一层薄烟”来比喻细雨蒙蒙的状态。
[考试要点二]
分析句意
[要点讲析]
文章阅读中正确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1.通过语法分析来理解句意
有些句子的结构比较复杂,通过语法分析,便可理解句意。
对于结构复杂的单句可
先找主干,然后抓住其修饰成分和附加成分进行分析,就能理清句子所要表达的意
思;对于复句,则通过分析分句间的关系了解所要表达的意思。
2.通过修辞手法的分析来理解句意
有些句子由于用了修辞手法,使句意显得含蓄。
从分析其修辞手法入手,有助于对
句意的理解。
如:
3.通过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句意
有的句子如果不了解其时代背景就难以理解
4.通过关键词语的分析来理解句意
5.通过人物性格来理解句意
[经典例题一]
理解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最后一课》
2、有段描写鲁迅与日本人内山先生谈笑的细节:
“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
他们说得很快,听不清说些什么。
有时忽然一阵大笑,象孩子一样的天真。
那笑声里,仿佛带着一点‘非日本’的什么东西。
”《一面》
3、“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这句话“大约”与“的确”矛盾不矛盾?怎样理解?
鲁迅《孔乙己》
4、《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门子教贾雨村“顺水推舟,做个人情,了结此案”之后,贾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
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是实不忍为的。
”这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例题讲析]
第一题这个句子用了两个比喻:“监狱”暗喻亡了国的人民失去了自由:“祖国的语言”被喻为“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后一个比喻十分形象而又深刻地表达了亡了国的人民只要牢记祖国的母语,就不会忘记母亲——祖国,就会为收复祖国失地而不屈不挠地奋斗,就会“打开监狱的大门”,重新获得自由。
第二题最后一句怎样理解?如果弄清时代背景就不难理解了。
当时,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在中国烧杀奸淫,无恶不作。
他们那种轻狂、狰狞的笑声,作者熟悉极了,憎恶极了。
而内山先生是日本进步友好人士,并且与鲁迅是至交。
因此,他们的笑声里充满了友谊和真挚的感情。
作者感到他们的笑声与日本侵略者的笑声不同,带着“‘非日本’的东西”也就好理解了。
第三题理解语句的含义,一是不可忽略句中的词语,这句话中的“大约”与“的确”要弄清楚:二是联系全文反复体会,三是联系不同表达方式的功能去领会语句的含义。
结合这句话我们理解,孔乙已的命运读者是关心的,而文章结尾处,即小伙计叙述故事的时候,一直没有再见到孔乙已,也没有人谈起孔乙已确死的消息,孔乙己是社会上可有可无的人,他的死当然无人知晓,只能靠推测;“的确”表示肯定的语气。
用“的确”来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是因为孔乙己被丁举人毒打后已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家境贫困,无经济收入;世态炎凉,无人照料他;而“我”又长久没有看见他。
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已的悲惨下场又是注定的,这句看似矛盾的话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这句话流露出“我”的同情,控诉了当时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
第四题根据贾雨村老奸巨猾,伪善至极的性格,就可理解到贾雨村的这番话是为了捞取当官资本,竭力罗织“清官”的美名。
[经典例题二]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
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
”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
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上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
”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
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下面对文中划线语句的表达作用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
A.说明深秋近冬时节应穿上棉袄,突出秋风“一天凉比一天”。
B.深秋的天气给人寒冷的感觉,衬托孔乙己。
C.与下文写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相映衬,表现孔乙己生活的每况愈下。
2.下面句子后括号内是对该句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
A.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掌柜不说别的,只说你欠十九个钱,表现他自私冷漠的嘴脸。
)
B.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说明掌柜没有丝毫同情心。
)
C.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跌断,跌,跌……”断断续续的回答说明孔乙己屡遭折磨,身体衰弱,说话有气无力。
)
D.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
(“我”毕竟入世未深,不像别人那样冷漠,表现了“我”对孔乙己的怜悯。
)
3.文中有三个句子写到了掌柜和人们对孔乙己的“笑”,下边的分析哪一项正确?
A.渲染了酒店里热闹、欢快的气氛。
B.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际关系的冷漠。
C.反映了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D.反衬出孔乙己性格的迂腐可笑。
1996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例题讲析]
第一,随时注意文章的主题在理解性答题中重要的“背景”作用。
也就是说,一定要把句子放在全篇、全课、全段的语言大环境中进行理解。
有时候,全篇课文不可能出现,但它对文段中句子的理解有着直接的限定作用,决不可忽视这种限定而去就题答题。
如例题中第1题有四个备选答案,如果孤立地就画线句来进行理解,A项可以说是对的;但结合全段来看,写寒冷的天气一方面衬托了孔乙己的贫寒可怜,一方面与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相映衬,表现孔乙己生活的每况愈下,因而B、C两项是对的;结合全篇文章对孔乙己悲剧命运的表现,D项也是恰当的。
综合起来看,A项没有依托全段、全文对句子进行理解,其表达是不恰当的。
又如第3题,四个备选答案分别涉及到酒店气氛、社会环境、作者心情和孔乙己的性格。
结合全段内容看,(一)此时酒店里并没有“热闹、欢快和气氛”;(二)此时的孔乙己显得如此的悲凉,并不是“迂腐可笑”;(三)三次“笑”的描写无法直接“反映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所以唯有B项的分析是正确的。
结合全文描写“笑”的表达意图,也可以验证B项是正确的。
第二,认真调动知识积累,对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表达效果等进行细细的咀嚼品味。
如例题中的第2题,四个选项显然都是属于对句子的表达作用的理解。
答题时,我们会觉得C项的说法好像是对的,但似乎又不大妥贴。
于是我们要再品味一下:“跌断,跌,跌……”固然是断断续续的回答,但它主要是表现孔乙己想掩盖自己挨打真相的复杂心态;且“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也告诉我们,此时的孔乙己仍然在爱面子、要面子。
据此可判定,C项括号内的“理解”是不恰当的。
[训练试题]
(1)事情已经过去了13年了,然而对我来说,它仿佛是昨天才发生似的一一报火警钟的当当声,消防队员声嘶力竭的叫喊声①,大街上人们狂奔乱跑,惊恐万分。
突然,人群寂静无声。
熊熊的火光照着那无数张向上仰望着的脸。
那边,小男孩紧紧地拽住墙壁上狭窄的突出部分,后面是屋顶和顶楼里喷洒而出的黑烟,他离地面是那么高,看来人力是无法搭救他了。
(2)但是,尽管这样,还是有人来搭救了。
消防梯车上的救火队员正在费劲地架起笨重的伸缩梯,但是那梯子伸足后还是太短.差了一大截。
这时候,四名消防队员缘着细长的杆子从街面往楼上爬,杆子上装有横档,顶端用铁钩钩住。
他们站上一扇窗口,把杆子伸上去。
用钩子钩住上面的窗子,随后又爬上一层楼。
接着,又一阵砸碎玻璃的砰砰声,又一次令人头晕目(xuàn)的攀登。
他们沿着墙壁笔直地往上爬,看上去小得好似天花板上的苍蝇。
四名消防队员紧贴着墙,不歇气地一个窗台接着一个窗台向上爬。
在这场争夺生命的竞赛中,他们愈爬愈近了,爬在最前面的消防队员离小孩只剩下一指的距离了。
这时候,他抱下了小男孩。
就在这一刹那,一片火光,烈焰终于冲破浓烟.猛地从顶楼窗口喷了出来,想攫住它嘴边的猎物。
却只能白白地冒火了。
接着,消防队员和小男孩安然踏上了在下面候着他们的大梯子。
(3)一下子,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
男人们互相搂着脖子,又是叫,又是笑。
互不相识的人拍打着对方的背脊,相互握手,脸上喜气洋洋,一个个像突然疯了似的。
女人们在街上哭泣。
一个马车夫连车带人被阻塞在人群中,他紧握缰绳,自始至终没说过一句话,这时一声响鞭,策马驱车,飞驰而去,像路人那样发出叫喊声②,以发泄他心中的情感。
那个小男孩和他的救命恩人被人们高抬着穿过大街,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这样的。
警察也忘了他们自己的身份,跟着别人高声欢呼。
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本性使人们把大火、险情、恐惧和损失全都忘得一干二净。
(4)救火员约翰·宾斯被任命为消防队长。
在下一次检阅中,宾斯的外衣上给佩上了一枚贝内特奖章。
1.给文中的拼音写汉字,根据语境解释加点的字。
头晕目xuàn 攫
2.第(2)段画曲线的句子“还是有人来搭救了”改成“还是有人来拯救了”好不好,为什么?
3.第(2)段中画直线的句子“但是那梯子伸足后还是太短,差了一大截。
”与上文哪句话呼应?
4.从修辞角度分析下面两个句子。
A.“他们沿着墙壁笔直地往上爬,看上去好像天花板上的苍蝇。
”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
B.“烈焰终于冲破浓烟,猛地从顶楼窗口喷了出来,想攫住它嘴边的猎物,却只能白白地冒火了。
”使用了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
.
5.文中(1)(2)处“叫喊声”分别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6.文章第(2)段主要运用描写,突出消防队员
,第 (3)段主要运用、
描写,突出人们。
7.小男孩在大火中,起初“看来人力是无法搭救他了”,但他最终安然无恙,是什么力量搭救了他?
8.据全文内容,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