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政策学的创新和发展

合集下载

第二节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发展历程及研究方法

第二节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发展历程及研究方法
中国公共政策学科的孕育阶段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主管教育工作提出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上要赶快补课重新恢复整治学社会学法学和行政学其中也包括公共政策的学科建设
第二节 公共政策学的科学发展历程及 研究方法
一、公共政策学的定义
公共政策学是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 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分析公共政策系统 各要素及系统与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或 相关性,探求公共政策的运动规律、原因和结 果的学科,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改善公共政策 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的学科。
公共政策研究的程序与方法
美国学者华莱士提出了科学环模式。如图,进 行科学研究有三个主要阶段:经验观察——经 验概括(经验研究、理论研究)——理论。
1
科学环模型 理论
逻辑推理方法 理 论 研 究
形成概念、建立命题、 理论的方法
逻辑演绎方法
经验概括
经 验 研 究 量度、测定与分析的方法
接受或拒绝假设
2、中国公共政策学科的产生于发展历程
古代的治国谋略思想:“以民为本,政在得民”, “民为邦本、政在得民”,“惠民”,“养民”,“富 民”,“无为而治”,“韬光养晦”。 古代的经典文献:《战国策》《孙子兵法》《道 德经》《资治通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重视继承马克思主 义的政策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 特色的政策思想。
中国公共政策学科的孕育阶段(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主管教育工作,提出在学科建 设和发展上要赶快补课,重新恢复整治学、社会学、 法学和行政学,其中也包括公共政策的学科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中政治学、行政学等学科的恢复,一些 学者开始介绍和翻译台湾地区和国外的公共政策方面 的文章和书籍,同时也编写了有关政策科学的教材与 读物。

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试述

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试述
2. 理论建构阶段(1960年代至1980年代):在这个阶段,公共政策学科开始建立理论框 架和研究方法。研究者开始探索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原因和机制,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模 型,如利益群体理论、制度理论和政策网络理论等。此外,研究方法也得到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试述
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试述
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以下是公共政策学科的主要发展阶段:
1. 初期阶段(20世纪初至1950年代):在这个阶段,公共政策学科主要关注政府决策的 过程和实施。研究者主要关注政府如何制定政策、政策是如何实施的以及政策对社会的影响 。这个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描述性研究上。
4. 国际化阶段: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公共政策学科逐渐国际化。研究者开始关注国际 政策、跨国政策和全球治理等议题,并开展跨国合作和比较研究。国际组织和国际政策制定 机构也成为研究的重要对象和合作伙伴。
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试述
总体而言,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从描述性研究到理论建构再到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过 程。随着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化,公共政策学科不断发展和演变,为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提 供了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3. 多元化阶段(1990年代至今):在这个阶段,公共政策学科的研究范围和方法进一步 扩展和多元化。研究者开始关注更广泛的议题,如环境政策、社会政策、教育政策等,并采 用多种研究方法,如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等。此外,跨学科的研究也得到了推动 ,例如公共政策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

公共政策学科发展历程

公共政策学科发展历程

公共政策学科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公共政策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领域,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并在总结部分对其进行综合分析。

正文内容:1. 公共政策学科的起源1.1 政治学的影响:公共政策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政治学领域。

政治学家们开始关注政府决策对社会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公共政策研究的基础。

1.2 经济学的贡献:经济学家们在政府干预经济领域的研究中,也逐渐形成了公共政策学科的一部分。

他们关注政府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

2. 公共政策学科的理论框架2.1 政策制定过程:公共政策学科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等方面。

研究者通过对政策制定过程的分析,揭示了决策者的行为、利益博弈和政策影响等重要因素。

2.2 政策评估方法:公共政策学科还关注政策的效果评估。

研究者使用各种方法,如定量研究、案例分析和模型构建等,对政策的实施结果进行评估,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2.3 政策分析工具:公共政策学科还涉及政策分析工具的研究,如成本效益分析、风险评估和政策模拟等。

这些工具能够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政策问题,并制定出更有效的政策措施。

3. 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路径3.1 学科建设:公共政策学科在学术界逐渐形成,并逐步建立了一系列的教育体系和研究机构。

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对公共政策学科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3.2 跨学科合作: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也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

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与公共政策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增多,形成了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模式。

3.3 国际交流与合作: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也得益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各国学者通过学术会议、合作研究等形式,共同推动公共政策学科的进步。

4. 公共政策学科的应用领域4.1 政府决策:公共政策学科为政府决策者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帮助政府制定出更合理的政策方案。

4.2 社会发展:公共政策学科的研究成果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论述题试述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

论述题试述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

一、概述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研究政府如何制定和实施政策以解决社会问题的学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公共政策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本文旨在对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论述,以探讨其发展脉络和影响力。

二、公共政策学的起源公共政策学起源于20世纪初,源自公共行政学和政治学的交叉领域。

其发展的原始阶段主要集中在研究政府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方式,包括政府决策过程、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等方面。

在这一阶段,公共政策学主要关注政府的作用和效能,从而为政府提供更科学的政策决策支持。

三、公共政策学的发展阶段1. 理论探索与建设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公共政策学进入了理论探索与建设阶段。

学者们开始关注政策制定的规范性原理和价值取向,强调政策的目标、手段和效果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模型和方法论,如政策过程模型、政策实施模型等,为公共政策研究提供了更系统、深刻的理论支持。

2. 多元化研究与跨学科合作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公共政策学进入了多元化研究与跨学科合作阶段。

学者们开始将公共政策研究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相结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视角,全面剖析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权力、利益、价值观等因素,以期实现对社会现实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3. 全球化视野与比较研究阶段21世纪初,公共政策学持续发展,开始呈现全球化视野和比较研究的特点。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学者们开始重视跨国比较研究,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模式,分析国际间政策传播、政策竞争等现象,为世界各国政府提供政策借鉴和经验参考。

四、公共政策学的影响与挑战1. 影响力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影响作用。

它有助于加强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效益,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进步的实现。

2. 挑战公共政策学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包括学科体系不够完善、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仍有待深入完善、跨学科合作存在交流壁垒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研究创新,提高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第五章 公共政策科学发展

第五章 公共政策科学发展
政治家和行政 人员也是经济
人。
③从政府机构或职业组织的伦理问题入 手分析公共责任与义务
高斯罗普:《公共部门的管理、系统与伦理学》— —职业伦理;
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手册》《行政伦理学》— —组织伦理; ……
2、关于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关系问题
(1)梅尔斯诺(Meltsner)和贝拉威(Bellavita) : 《政策组织》——政策管理、政策沟通、政策组织、 政策行动等四者的相互联系理论;
构成因素;
(8)对时间非常敏感,现在是过去和未来间的桥梁;
(9)对变化的过程和动态的情境十分敏感;
(10)认识到超理性过程和非理性过程的重要作用;
(11)既修正已被接受的科学原则和方法论,又将它 们扩展到已被接受的科学研究的界限之外;
(12)要成为自觉的社会科学,它寻求自己的范式、 假定和理论;
(13)为它自己在实际政策制定中的日益增加的应用 和职业化而奋斗;
(3)时下局部的问题并不是政策科学所主要关心的, 政策科学将致力于一般选择理论的研究;
(4)政策科学是某种不同于应用社会科学东西,因为 它主要关心社会中人的基本问题;
(5)关心解释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关心搜集数据并 提供对特定时期政策问题的解释; ……
2、拉斯韦尔公共政策学的六大规定性
(1)关于民主的学问; (2)哲学基础是理论实证主义; (3)一门对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的科学; (4)跨学科的一门学问; (5)政府官员与学者共同研究的学科; (6)包含“发展建构”(Developmental Construct)概念;
罗尔斯:《正义论》——用分配的正义取代传统的功 利主义伦理学;
所有的社会基本价值,包括自由 和机会,收入和财富以及自尊的 基础,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对 其中一种或所有的一种不平等分

公共政策学中国化发展方向

公共政策学中国化发展方向

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强化研究者的主体意识:研究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对公共政策的深入理解,同时也要有对中国公共政策实践的关注和研究热情。

2.重视对政策哲学的研究:政策哲学是公共政策学的核心,它涉及到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调整等方面的思考和指导。

中国化的公共政策学需要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的政策哲学,以更好地指导公共政策的实践。

3.重视本土资源:中国有着丰富的公共政策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提供宝贵的本土资源。

通过对这些本土资源的挖掘和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动公共政策学的中国化发展。

4.重视当代中国公共决策实践:当代中国的公共决策实践是公共政策学中国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通过对这些实践的研究和分析,可以进一步推动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

综上所述,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发展方向需要强化研究者的主体意识,重视对政策哲学的研究,重视本土资源和当代中国公共决策实践。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公共政策学的中国化发展,为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实践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支持。

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的背景资料

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的背景资料

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的背景资料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

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

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

5)“不惠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

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2、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1)他谴责一切封建关系,既对重商主义进行了严峻的批判,又克服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偏见,力图证明刚刚诞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合理性,证明只有分工进一步发展才能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反对一切阻碍经济自由的政策和学说,并提出了一套理论和经济政策。

2)他有关政策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对整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经济自由是它的基本观念。

3)在研究方法上,他以经济人的利已心这一假设作为立论的基础。

3、克劳塞维茨的贡献:1)他提出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认为应当把战争或战争中的各个战局看成一条完全由相互衔接的一系列战斗所组成的锁链,并把每一个战斗都看成这条锁链中的一个环节。

他认为要取得相对的优势,即在决定性地点上巧妙地集中优势兵力,就往往必须准确地选定决定性地点并使自己的军队一开始就有正确的方向,就必须有决心为了主要的东西而不惜牺牲次要的东西。

这样,他就正确地设定了战略、策略和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研究中“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他将战略要素区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

3)他强调战略决策须依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部情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予以修正和完善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4、马克思的贡献:1)他的全部理论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与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规定了根本的政策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为社会主义国家各个发展阶段的元政策和各项基本政策,甚至为各个领域的部门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公共政策学教学改革与创新——基于建构主义的维度

公共政策学教学改革与创新——基于建构主义的维度
践 性 与社 会 互 动 性 , 为 “ 学 习 的 评 价 不 应 以 学 习 者 记 住 知 认 对
够提高公共政策学教学质量 的教学模式 的综合体现 ,具体如
下:
( ) 动建 构 性 一 主
传统 的公共政策学教学模式是 以教师为 中心 的,建构主 义公共政策学教学模式颠覆 了这种传统 的 “ 灌输”式教学模 式 , 出了主动建构性原则 , 提 要求在整个公共政策学的教学过
在知识层面上 ,建构主义指出知识具有较 强的问题解决 交流等学习要 素 , 充分发挥学生学 习公共政策学 的主动性 、 自
取向 , “ 并 将知识分 为初级 知识和高级知识 , 高级 知识学 习要 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 和实 际问题解决 活动来把握 知识 之间关 系的复杂性与同一知识的意义和用 法的差异 性 ,从 而达到灵 活应用知识 、 推导新知识 , 广泛迁移知识 的 目的” 】在学习层 【。 3


建构 主 义 内涵 诠 析
在情境层面上 , 建构主义认为学 习是离不开学习环境 的, 中 其
的建构是与一定 的社会 文化背 景和学 习情境 分不开的 ,良好
二 、 构 主 义 的 公 共 政 策 学教 学 特 质 建
从世界教育发展的谱 系上看 ,传统 的行 为主义学 习理论 情境是学生的学 习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 。知识的习得 与意义
2 1年 1 00 O月
Oc . t201 0
文 海 艺 苑
LI aA RY G A LL RY TE E
公共 政策学教 学改革与创新
— —
基于建构主义 的维度
曾凡 军
( 广西 大学, 广西 南宁 5 0 0 ) 3 04
摘 要 :以教师为 中心” “ ,学生的主体 地位被 弱化和 边缘化 的传统 灌输 式的公共政 策学教 学模 式 已经 显得 不合 时宜, 而代之的建构主义公共政策 学教 学模式 强调“ 取 以学生为 中心” 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 , 具有主动建构性 、 实践性和抛锚性等特 质。建构 主义公共政 策学教 学模 式的构建需要在 学生观 上以学

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的历史进程及未来趋势

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的历史进程及未来趋势

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的历史进程及未来趋势公共政策研究是研究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过程的学科,也是与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的领域。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公共政策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和政界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对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的历史进程、现状与未来趋势进行探讨。

一、历史进程中国公共政策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有所开展,当时国内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革给公共政策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956年,中央党校政治教研室创立了政府管理专业,标志着中国公共政策研究进入了正式学科体系。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公共政策研究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1990年代以后,公共政策研究经历了一次较大的发展。

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公共政策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2003年,中心成立了“公共政策与管理”学科。

2008年,中心启动了“政策研究高端智库”计划,进一步推动了公共政策研究的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开始涌现出一大批专注于公共政策研究的学院与研究院所。

二、现状分析目前,中国公共政策研究处于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政策创新、实践落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是全国唯一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也是中国公共政策研究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中心之一。

中心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问题和中心工作重点,在市场经济、社会治理、政府治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政策研究工作,推出了一系列优质研究成果,并为政府部门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咨询和决策支持。

与此同时,公共政策研究的早期发展比较缓慢,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第一,公共政策研究具有高度的专业性,但相对于学科本身的复杂性和实践性,公共政策研究仍显得比较理论化。

第二,公共政策研究在数据、信息、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不足,需要通过加强技术支持和协同发展解决。

第三,公共政策研究事实上还处于一个较为分散的状态,无法形成一个具有较强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学科门类体系。

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演变及其发展趋势摘要:政策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系统分析的“政策传导系统”理论登场。

在以往的政策系统分析模型中,政策和决策是同义的,如果政治系统作出了什么决定,由此给外部环境带来了什么影响也在把握之中。

但是,那个决定乃至政策是怎么实行的,其结果使决定和政策本身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也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力。

关键词:公共政策;基本理论;演变;发展趋势一、行政执行理论的演变行政执行理论或称行政实施理论经历了由古典到现代的过程。

在早期公共行政学中执行与行政概念是联为一体、不可分的。

20 世纪30 年代初期美国政治学界讨论的行政学问题仅限于行政过程。

那时的官僚组织颇似韦伯(M. Weber)设计的官僚结构,是少数高层管理者所控制的结构,上级的政策由下级来执行,下级要“立即”、“自动地”、“无疑问地”服从命令。

可见,执行或实施的观念融合在组织的领导和决策的概念之中。

威尔逊(W. Wilson) 时代仍然强调行政与政府计划是相互独立的。

行政是中立的、专业的以及非政治的。

因而,威尔逊本人认为行政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原则之上的。

直到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出版,行政执行开始被评价是否有效率,这是管理学激发出的作用,行政执行开始被纳入到行政过程的内涵中。

后来在1937 年古力克(L. Gtulick)和尼维克(L.Urwick) 合编的《行政科学论文集》中行政执行包含在行政过程中的理论才得到了完整地阐释。

古典行政理论的特点在于贬低政策执行在政策过程中的重要性,重视上下级关系,而不给执行以选择的余地。

史密斯(T.B. Smith) 在他的《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明确地指出:“政策一旦制定,政策即被执行,而政策的结果将与政策制定者所预期的相差无几。

”在这样的观念下,政策过程注重的是制定而非“执行”“, 执行”被融合在政策制定之中。

而且,制定与执行是一个从上到下的科层关系,它是纵向的直线式的领导方式,而不是双向的互助关系。

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

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学科名称梳理1、哪些因素推动和促进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科学的诞生和发展;(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4)、决策科学的形成;(5)、行为科学的诞生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6)、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推动和促成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

2、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德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斯顿.罗斯威尔。

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德洛尔3、政策分析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

第二节学科形成以前的政策研究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我国古代有两本与政策研究有关的著作:1、《战国策》;2、《智囊补》冯梦龙著,整理政策案例1238例;2、中国古代出现发达的政策研究的原因:(1)、古代王朝更迭,宗教不能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执政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甚至在机构和制度上作一定安排;2、古代先秦时期就形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时期又形成科举制,这种制度安排成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热心于观察和分析政策的强大动力。

3、欧洲何时出现政策分析人才?欧洲中世纪的中期和晚期。

4、为何古代没有出现公共政策学?(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

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

5、学科诞生前的理论和方法论准备(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急速进步,为人们从经验和定量方面研究公共政策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手段。

公共政策学研究的本士化分析——浅析中国公共政策学研究和发展的取向

公共政策学研究的本士化分析——浅析中国公共政策学研究和发展的取向
策 、 急管理 等。 应
( 公共 政策 与行政管理) 的合流等[ 当前 , 2 1 。 必 须特 别 注 意 公 共 政 策 学 与 行 政 学 及 公
共 管理 学 的关 系 问题 , 公 共 政 策 学研 究 把 放在公共管理部 门 ( 尤其 是行 政 管 理 ) 学 科 发 展 的背 景 与趋 势 中 去考 虑 。
策 学 的应 用 性 、 实性 未 能充 分体 现 。 现 二、 中国公 共政 策学研 究和 发展 的取 向 新 世 纪 之 初 的 中 国 公 共 政 策 科 学 正 处 于 发 展 的 关 键 时 刻 ,处 于 突 破 的前 夜 。
提供政 策相关 知识嗍 为现 实政策 实践服 ,
务 。因 此 , 1 纪 的 中 国公 共 政 策学 必 须 2世
学发展的现状, 合理确定中国公共政策学研
究和 发 展 的 取 向 , 正 做 到 我 国 公 共 政 策 真 的 科 学化 、 民主 化 和法 制化 。


中国 公 共 政策 学 发展 的的重大 政策
问题 ) 研 究 , 强 政 策 相 关 知 识 在 政 府 的 加 决 策 过 程 中 的应 用 , 挥 政 策 科 学 理 论 在 发 政 策 实 践 中 的指 导作 用 , 显 中 国公 共 政 凸
刘 禄 韬 (94 )男 , 18一, 湖北潜 江人 , 硕士研
究生学历 , 目前在北 京强度环境研 究所 从事人 力资源管 理工 作,研 究方 向包 括人 力资源 管
在 :公共政 策学 的宣 传普及 工作 做得 不
够, 公共 政 策 学 的 学 术 价 值 和 实 践 价 值 特 别 是它可 以作为决策 科学 民主化 的主要
向政 策制 定 系统 的投入 形 成 正确 的政策 , 从 而在 执 行 过程 中转化 为生 产 力 并取 得 社 会 效益 的需 要 ; 是不 断深 化 与加 快社 会主 义 也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特征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特征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特征公共政策学的学科特征一、引言公共政策是现代政治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研究的是政府或公共机构对社会问题所采取的各种决策和行动。

公共政策学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其发展已经从单一的政府决策研究逐渐发展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领域。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公共政策学的学科特征进行全面评估,并系统探讨其价值和应用。

二、深度探索1. 公共政策研究的多学科性公共政策学作为一个交叉学科,融合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行政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它旨在通过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实现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和有效性。

通过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公共政策学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提供全面和多元的解决方案。

2. 公共政策的决策性与实践性公共政策研究关注的是政府或公共机构的决策过程和政策实施。

它追求的是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公共政策学具有明显的决策性和实践性特征。

研究者需要具备政策分析和决策制定的能力,同时还要了解政策实施的具体环境和操作过程。

公共政策学通过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理论和应用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

3.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与整体性公共政策研究着眼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和公共利益的实现,强调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和整体性。

公共政策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与此公共政策还应该关注社会各个层面的参与和利益平衡,以实现公正和可持续发展。

三、广度拓展1. 公共政策的跨国比较与国际影响公共政策研究不仅局限于国内政策,还关注国际政策的比较和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国家之间的政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特征之一是跨国比较和国际影响。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在国际范围内借鉴经验和教训,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 公共政策的多样化与创新性公共政策研究关注的是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和政策挑战。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特征之一是多样化与创新性。

研究者需要关注不同政策领域的需求和问题,提出创新的政策方案。

公共政策学在中国的发展

公共政策学在中国的发展


九十年代:专业发展和研究机构设立
– – – –
公共政策学在中国的发展

公共政策学9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已经成熟。 主要取得三个方面的成就:



借鉴海外与台湾的研究成果,编著适合本科生教学 的教材 介绍国外的数理方法、系统方法、社会调查和量化 处理方法,以此研究政府大型工程决策和大型社会 治理或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与优化中的应用、 研究和综述; 针对政府部门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所做的对策性研 究,注重国情。
借鉴海外与台湾的研究成果借鉴海外与台湾的研究成果编著适合本科生教学的教材编著适合本科生教学介绍国外的数理方法系统方法社会调查和量化处理方法以此研究政府大型工程决策和大型社会治理或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与优化中的应用研究和综述
公共政策学在中国的发展

延安时代至文革前体制内的政策研究: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 文革时代:体制内外的政策研究基本空白。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成为全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论探讨》杂志第七期发表文章呼吁建立政策学; 1984年李铁映在《哲学研究》杂志第四期发表《决策研究》论文,提出科学 决策和民主决策的问题; 1986年7月全国软科学技术大会,万里明确提出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问题; 政策研究机构成立专著出版 各大学设立公共政策学科单科或系列课程; 北京大学设立公共政策研究所 北大等24所大学设立硕士点 1994年设立中国公共政策学会

公共政策学产生和发展背景

公共政策学产生和发展背景

公共政策学产生和发展背景公共政策形成与发展的背景公共政策学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西方兴起的一个全新的跨学科、应用性研究领域它的出现甚至被说成是当代西方政治学和行政学乃至整个西方社会科学的一次“革命”。

公共政策是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以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具有跨科学的视野、知识、理论和技术手段它的显著特征是可检验、可验证性、跨科学或多学科交叉、渗透性和功利性等。

公共政策学在西方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西方公共政策产生的历史渊源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618世纪的思想家关注政府的政策导向。

16世纪至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的市场还远远没有发育齐全。

在当时的欧美国家中尽管人们希望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但市场自发的调节控制功能并不强。

因而这就为政府对经济的主导功能的发挥创造了条件。

由于这时政府的干预能力较大这就吸引了不少思想家特别是政治学家将注意力集中到政府的政策引导上来。

较多的学者讨论了国家、主权、权力与政策的关系。

也有一些政治学家像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人则专门研究过国家的基本政策问题。

第二阶段18世纪重商主义者重视经济政策的作用。

到18世纪中叶重商主义在资本主义的中心欧洲占据了统治地位。

重商主义的经济学家注重研究和倡导各种经济政策并确信只要有了好的经济与社会政策就可以建立和发展现代国家。

即使是亚当????斯密虽然强调最好的政府是什么也不管的政府但他也十分重视政府对政策的制定。

在《国富论》中斯密提出应当将国民生产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中心目标追求最大或最多的“国富”乃是一个国家必须实行的基本经济政策。

第三阶段19世纪中叶自由主义反对经济政策研究。

在19世纪中叶一些资本主义较为发达的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日益走向成熟相当多的原先由政府来承担的经济功能开始让位给市场。

与此相适应在英国的经济学领域自由主义学派取代重商主义成为主流思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评价项目满分得分总分教师签字选题正确论点、论据材料、数据写作规范性字数要求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名称:公共政策学论文题目:中国公共政策学的创新和发展学生姓名专业公共管理层次批次学号学习中心2014年 3月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摘要公共政策学是一门涉及政策制定、政策研究和政策分析的科学体系,公共政策科学的研究发展对政府决策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发展公共政策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策科学体系,必须立足我国公共政策学研究的本土化,针对我国现有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现状,合理确定中国公共政策学研究和发展的取向,真正做到我国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关键词:公共政策学本土化现状取向目录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公共政策学 (4)二、中国公共政策学研究取 (4)三、中国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现状 (5)3.1中国公共政策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5)3.2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分析以下三点 (5)四、中国公共政策学研究和发展的取向 (5)4.1公共政策学发展的最新趋势与大胆借鉴新理论 (5)4.2对我国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展望 (6)五、总结 (6)参考文献 (7)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公共政策学中国公共政策学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并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而不断发展、成熟,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究其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选择。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是毛泽东的一句名言,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公共政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高度概括。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当党和国家的政策正确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就蒸蒸日上,反之就将遭受挫折、甚至失败。

第二,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的需要。

众所周知,公共政策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既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发展。

它要指导执政党或国家的各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的实践活动,它以实践定向,以发现和解决社会的政策问题为宗旨,为实践服务”。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物。

公共政策学创始人拉斯韦尔指出,该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公共政策学“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归根结底,它须以民主的政治体制为前提。

”中国公共政策学的兴起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结果,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产物。

第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的结果。

通常认为,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的出现,“为政策科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国外一系列新兴学科、新的研究方法,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运筹学、统计学、决策科学、领导科学、战略研究、未来研究等被陆续介绍到我国,从而使得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科学研究迅速崛起,运筹学、统计学、决策科学等新兴学科不断涌现。

二、中国公共政策学研究取得的成就在理论工作者、政策决策者以及政策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公共政策学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门生机勃勃的新兴学科。

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我国公共政策学研究至少取得了如下几项成就:第一,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理论成果不断涌现。

根据研究的重点,我国的公共政策学研究大致沿着这一思想轨迹不断深化。

首先是介绍、引进西方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成果;其次是随着公共政策学传入我国,开始从政策学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政策理论,认真而深刻地总结我们党和政府政策实践的基本经验。

第二,学科建设初具规模,研究队伍不断扩大。

一门学科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教学工作的开展。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就有少数党校在干部培训中开设了部分公共政策学的课程。

90年代以后,我国公共政策学的教育培训迅速发展,公共政策学的相关课程已在高等院校、党校系统和行政学院系统的教学中逐步扎根,成为大学生、研究生和干部教育培训的一门新兴课程。

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基本上形成了研究公共政策的三支队伍。

第一是学术型政策研究组织的研究人员,他们主要从事公共政策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第二是行政型政策研究组织的研究人员,他们主要从事现实政策问题的研究。

第三,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学术气氛十分活跃。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严肃的学术团体的建立是学科交流的重要依托。

目前,全国性的公共政策学学术团体有两个,即1992年成立的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1994年成立的中国政策科学学会。

在这之后,还成立了一些全国性的部门政策研究的学术团体,如1998年成立的中国民族政策研究会。

另外,一些省、直辖市、自治区也成立了综合性的政策科学研究会或部门性的政策研究会,如黑龙江省政策科学学会、广东省政策科学研究会等。

三、中国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现状1中国公共政策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公共政策学的研究与教学起步不久,水平不高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有不少薄弱环节亟待加强。

这主要表现在:公共政策学的宣传普及工作做的不够,公共政策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特别是它可以作为决策科学民主的主要支撑学科,它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并未被人们所充分认识。

公共政策学的学术研究水平不高,学科的基础不牢研究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容乐观。

公共政策学的制度化或学科的组织化建设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此外,对现实政策问题的研究不深,公共政策学的应用性、现实性未能充分体现。

2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分析以下三点第一,在重视程度上,公共政策学有待引起学界和政界的进一步重视。

我国迄今仍对公共政策学、政策科学的宣传、普及工作做得非常不够,公共政策学的学术价值、实践价值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它作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主要支撑学科这一点并未被人们尤其是各级官员所认识。

第二,在学术研究上,公共政策学的学术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引进、消化和吸收西方公共政策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国内已有近百部关于公共政策学、政策科学的论著、教材出版,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但仔细分析这些成果,却明显的存在以下不足或弊端:一是在理论体系上有待进一步创新,二是在研究内容上有待进一步丰富,三是在研究方法上有待进一步改进,四是在研究水平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在学科建设上,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组织构建上,虽然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学术型、行政型、产业型三大类型的政策研究组织体系,但是,这些研究组织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促进我国公共政策学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四、中国公共政策学研究和发展的取向1公共政策学发展的最新趋势与大胆借鉴新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西方公共政策学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出现了一系列的新趋势,如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心由政策制定转向政策执行和评估,学科的主要基础由政治学转向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学科的分化尤其是比较公共政策和政策伦理学等分支的出现,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的范式受到作为一门统一的社会科学的范式受到作为一门应用性社会学的政策分析范式的挑战,公共政策学与公共行政学的合流等。

当前,必须特别注意公共政策学与行政学及公共管理学的关系问题,把公共政策学研究放在公共管理部门学科发展的背景与趋势中去考虑。

2对我国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展望回顾过去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服务未来。

在21世纪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学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勇于面对现实,扎根中国沃土,认真消化、借鉴、吸收西方公共政策学的优秀成果,不断克服自身的不足和弱点,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学理论体系,从而进一步把我国的公共政策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第一,扩大宣传与普及,努力提高公共政策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公共政策学在国外早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是一门成熟的学科,无论在学界、政界,还是企业界都有着非常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我国的公共政策学研究起步较晚,它的重要作用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还远未被人们所认识。

因此,建立和发展中国的公共政策学,首先必须做好宣传和普及工作:一要进一步扩大对公共政策学在国外主要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宣传;二要进一步扩大对公共政策学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其与日俱增的社会需求的宣传。

第二,加强理论研究,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学理论体系。

中国公共政策学发展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要努力构建中国自己的公共政策学理论体系,否则,中国的公共政策学将会因其理论既不能解释我们面临的政策现实,又不能指导具体的政策实践而永远难以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领域。

为此,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传统政策思想的研究。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为人类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政策文化遗产,离开了这些文化遗产,我国公共政策学的中国特色就将无从谈起。

二要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中的政策思想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策问题的精辟论述及其理论,为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学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第三,改进研究方法,努力提高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水平。

科学研究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否则就很难探索出真理。

一门学科的发展和繁荣与其研究方法息息相关,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研究方法是否合理或完善直接影响到该学科的成熟与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共政策学研究之所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公共政策学之所以理论基础不够坚实,与国外公共政策学相比差距较大,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研究方法有问题、不成熟。

因此,改进研究方法就成为中国公共政策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

五、总结科学发展观既继承了前人的探索和思想,又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在发展不平衡问题已成为全局性突出问题的背景下,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发展社会主义,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

它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理论创新。

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是推动这个理论孕育、发展和形成的动力。

所以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时候,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在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在创新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

参考文献:[1]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从出版社.1998年版[2]王文捷《马克思主义政策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3]钱再见《影响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深层机制探究[J].理论与改革.2003年版[4]孟繁森《需要建立一门研究党和国家生命的科学——政策学》[J].2008年版[5]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6]欧阳淞《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2010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