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金属材料制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金属材料制品】古代中国的钱币

钱币学的前身——古钱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有正用品和非正用品。所谓正用品,指的是在历史上曾经正式流通使用过的货币,或者可以扩大理解为:泛指作为流通货币而铸造的“钱”。所谓非正用品,古钱学家统称之为“压胜钱”,则是指并非作为流通货币而铸造的“钱”,它只是在文化意义上或者说在形制上和货币神似,但不行使货币职能,它们是货币文化的衍生物。钱币学是古钱学的继续和发展,所以钱币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货币,以及由货币文化衍生出来的其它各类“钱”和“章”。本文拟就古代中国的钱币作一概要的阐述。

在中国历史上,海贝曾经取得过实物货币的地位,青铜则曾是一种称量货币。称量货币实际上也是一种实物货币,只是它可以被切割成小块,作为小额使用,又可以重新熔铸为大块,或者说是整块的青铜。所以,称量货币比之其它实物货币,有其独特的个性,有作为货币使用和流通的方便之处。大凡自然物货币,包括金属称量货币,都具有两重性,它们既有行使货币职能的功能,又具有原本的其它实用价值。河南安阳殷墟大司空村出土的青铜仿贝(公元前14—11世纪)①,完全仿大孔式海贝制作,和真贝一样殉葬于墓室之中,它们应该是中国金属铸币的滥觞,或者可以称之为原始金属铸币。而在山西保德出土的殷商晚期的背磨式青铜仿贝,体积比普通真贝要大,制作也比较夸张,它们出土于车马坑,应该是殉葬马的饰件②。这种情况说明,青铜仿贝和真贝一样,具有两重性。既可以替代真贝充当物物交换的媒介,也可以和海贝一样作为装饰品,具有别的实用价值。或许这便是后来古钱中的正用品和压胜钱的渊源。

公元前8世纪以后,即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币在中国正式诞生,并大量铸行,即中原地区的布币,西部地区的圜钱,北部和东部地区的刀币,以及南部地区的蚁鼻钱。它们分别脱胎于曾经充当过实物货币的农具铲、工具纺轮、刀削以及海贝,它们的原形都是具有实用价值的东西。所以,铸币除了经济意义之外,从开始时,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人认为战国齐的六字刀——“齐建(返)(化)”是田单复齐时齐国特别铸造的纪念币,那是公元前279年的事情,如果此说成立,这便是现在知道的中国最早的纪念币。在出土的实物中,我们还注意到,有一种形制特别小的布币,从制作情况看,它们和正式流通的布币相去甚远,或者是专为殉葬而做的,还是有其它什么特殊的用途,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应该是压胜钱的一种。

大概在公元前336年,也就是战国秦惠文王二年的时候,方孔的“半两”圆钱开始铸行。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便把这种方孔圆形的铜钱推行到全国,成为统一的流通货币的形制,这种制度一直延续了两千年,到二十世纪初,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现在,在遗存下来的大量古钱中,多数是历史上曾经流通使用过的货币,即所谓的正用品。它们的主要特征是,钱面的修饰简单划一,显得严肃庄重,一般只铸有文字,有的也铸一些简单的记号,如星点、月牙等,但几乎没有图案。偶而铸上图案的,被认为是越轨之举,不祥之兆。如明末崇祯钱中,有一种钱背穿下铸一跑马图纹的钱(1628—1644年),便被视为明朝要亡的不祥之兆(当然这只是指中国的中原地区,至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则应另当别论)。秦汉时期的钱文,主要是“半两”、“五铢”一类的记重文字,唐以后的古钱则被称为“通宝”、“重宝”、“元宝”……取通行宝货之意,并冠以年号或者国号。

在遗存的古钱中,也有不少非正用品,即压胜钱。随着时代的推进,压胜钱的内涵也会有所变化,日趋丰富。现在我们知道,西汉的四铢半两钱版别非常多,除了因工艺技术的原因造成文字制作的差异外,还有不少所谓的别品,譬如:“宜子半两”(图1)、“思君半两”(图2)。钱文“宜子”、“思君”一类的用词,在西汉铜镜、瓦当等金石器中经常可以见到,

是当时的一种民俗文化,把它用到货币上,便开了吉语钱的先河。四铢半两钱中还见有把方孔改为龟甲穿、花穿的,或是在钱上加铸有井字形图纹等其它纹饰的“花钱”(图3)。古钱作为国家的流通货币,是很严肃的事情,从传统的东方哲理思想而言,是不允许在钱上随意加铸其它文字或纹饰的,把这些民俗的东西移植到钱上,是货币文化的一种发展。开始的时候,这些“钱”或许也能参与流通,但很快便从货币中剥离出来,吉语钱、花钱,以及其它的各类压胜钱,便不再是货币的一种,而成为有着专门用途,特意铸造的物件,成为由货币文化派生出来的,在经济意义上又和货币没有关系的一种新的钱币文化。

存世有一种特大型的半两钱,重210.7克,直径70毫米,厚10毫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品,图4),就其制作看,俨然是西汉四铢半两钱的放大,这样厚重的大钱,当然不会和普通四铢半两钱一起参与流通,其制作规矩,钱体硕大,应该是铸钱当局为避邪镇库而特地铸造的。若此说不误,那么它便是我国最早的镇库钱。

在西汉的五铢钱中,吉语钱、花钱有了新的发展,不仅有“宜子门孙五铢”(图5)、“长思君恩五铢”(图6),这样的在流通货币上加铸其它钱文的钱,而且有了“寿如西王母,富长安东西市”(图7)这样标准的吉语钱。在1968年发掘的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了大量的五铢钱。因为刘胜死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正是废郡国五铢、赤仄五铢,更铸三官五铢的时候,因此此墓出土的五铢钱引起钱币学家的极大关注。就在和刘胜墓同时发掘的其妻窦绾的墓中,出土了一套宫中行乐钱,全套共40枚,其中20枚是分别铸有“第一”至“第廿”的记数钱,另20枚则分别铸有三个字或四个字的韵语一句,如“起行酒”、“乐无忧”、“饮其加”、“自饮止”等等,其形制虽然也是方孔圆钱,但比正常的流通货币要硕大厚重,两枚一对,钱文上下呼应,其性质明显是专为行酒作乐而特制的酒令钱③。

东汉时期出现了摇钱树(图8)这样一种特殊的现象。我们知道,现在遗存的钱树有两类,一类是古钱铸造过程中残留下来的半成品,或者是古钱翻砂浇铸过程中出现的废品。因为浇铸道残存的铜柱和铜钱仍连在一起,未作进一步加工处理,其形状犹如树枝,故称之为“钱树”,这种“钱树”上残留的钱,都是普通流通的货币,因此严格讲,它们不能视为压胜钱一类。另一类便是东汉的摇钱树了,这才是专门制造的真正的钱树,钱树上的“钱”,只是一种象征性的东西,并非正式流通货币,除“钱”外,钱树上还铸有其它吉祥物,因此,它可以说是压胜钱的一类,也是东汉时期所特有的遗物,其下限不会晚于三国蜀汉,主要出土在中国的西南地区。

唐宋以后,压胜钱的门类和内容大大丰富。譬如:1.吉语钱。前文已述,起始于西汉半两钱时代,后来成为压胜钱的一个重要门类。吉语钱所用的吉祥词汇,随着时代的推进,多有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民俗风情,如宋辽时期的龟鹤齐寿(图9)、家国平安、千秋万岁(图10),明清以后的状元及第、五子登科(图11)、五谷丰登等等,有些吉语钱,在不同时代都铸造过,延续的时间很长,也有后人仿铸的,所以压胜钱的断代,在某种程度上,比之正用品年号钱要多一层困难。2.庙宇钱。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玳瑁开元通宝钱或许是专门制作的庙宇钱④,那是唐朝的事情。五代时期的后周曾铸有非常精美的庙宇钱,正面仿普通周元通宝钱制作,背面加铸佛像,就其精制的程度,应该是官炉所为。五台山出土的宋淳化元宝金钱(图12),则是后周庙宇钱的继续。到元朝,庙宇钱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其用途和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早期的庙宇钱主要用于重大佛事活动,后来成为庙宇财富的一种象征,到元朝庙宇钱种类繁杂,数量亦多,制作则趋于粗糙,多数充当了地方性流通货币的职能(图13、14)。3.冥钱。人死以后,要殉葬钱,这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可以上溯到实物货币海贝的时候。冥钱开始是用真钱下葬,后来有了专门为殉葬而制造的冥钱,这种习俗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中断过。4.打马格钱。是以名马图案和名称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娱乐钱,马钱上出现的马,几乎包括历史名骥,如周穆王八骏,秦始皇七名马,唐太宗六骏等等(图15)。5.信钱。明清以后民间结社组织特制的一种信物,如义和团的拳钱(图16)、白莲教的教会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