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用术语

合集下载

儿科学名词解释汇总

儿科学名词解释汇总

儿科学名词解释汇总1、围生期:是指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个特定时期,自妊娠28 周至生后7 天。

2、小于胎龄儿SGA: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10 百分位数以下,或低于平均体重两个标准差的新生儿。

适于胎龄儿AGA: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10~90 百分位数者。

3、大于胎龄儿LGA: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90 百分位数以上,或高于平均体重2 个标准差的新生儿。

4、湿肺:亦称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多见于剖宫产足月儿,为自限性疾病。

系肺淋巴或/和静脉吸收肺液功能暂时低下,使其积留于淋巴管、静脉、间质、叶间胸膜和肺泡等处,影响气体交换。

生后数小时内出现呼吸增快(>60 次/分),但吃奶佳、哭声响亮及反应好,重者也可有发绀和呻吟等。

/5、持续胎儿循环:指严重肺炎、酸中毒、低氧血症时,肺血管压力升高,当压力等于或超过体循环时,可致卵圆孔、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出现右向左分流,又持续肺动脉高压。

临床上出现严重紫绀,低氧血症,且吸入高浓度氧紫绀不能减轻。

6、原始反射: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

早产儿以上反射可引不出,以上反射生后数月自然消失。

几个月后不消失,提示神经系统发育不全。

7、中性温度:是指机体代谢、氧及能量消耗最低并能维持体温正常的最适环境温度。

8、马牙:在新生儿口腔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可见黄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颗粒或斑块,系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所致。

属正常,可自行消失,不宜挑刮。

9、假月经:部分女婴在生后5~7 天可见阴道流出少量血性分泌物,或大量非脓性分泌物,持续1~3 天自止,此系母亲雌激素在孕期进入胎儿体内,生后突然中断所致。

10、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对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IgG 通过胎盘进11、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而引起的溶血。

12、胎儿水肿:出生时全身水肿,皮肤苍白,常有胸、腹腔积液,肝脾肿大及贫血心衰,如不抢救大多死亡。

严重者为死胎。

儿科学历年名词解释,超详细,考试必备

儿科学历年名词解释,超详细,考试必备

2.脑膜剌激征:颈抵抗、克氏征、布氏征。

颈抵抗、Kernig征、Brudzinski征。

3.消瘦:其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值的中位数-2SD4.生理性贫血:生后血氧含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减少,红细胞生成减少;胎儿红细胞寿命短,易于破坏;婴儿生长发育迅速,血循环血量增加,血液稀释。

至2-3个月时RBC降至3×1012/L、Hb降至110g/L左右。

5.中性体温:为能使人体维持正常体温且氧及能量消耗最低的环境温度。

6.风湿热:是一种有咽喉部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后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风湿性疾病,主要累及关节、心脏、皮肤和皮下组织,偶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浆膜及肺、肾等内脏。

7.体重低下:其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的中位数-2SD1.生长迟缓: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以下8.腹泻病: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

9.原发性肺结核:包括原发综合症和支气管淋巴结结核10.骨髓外造血:在正常情况下,骨髓外造血极少。

出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发生感染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等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脾和淋巴结可随时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的造血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

同时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

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骨髓外造血”,感染及贫血纠正后即恢复正常。

11.人工喂养:指6个月以内婴儿完全用兽乳及其它代乳品喂养者。

12.真菌性肠炎:多为白色念珠菌所致,好发年龄2岁以下,病程迁延。

常并发于其它感染或菌群失调时。

大便呈豆腐渣样。

大便镜检有真菌孢子12.惊厥:通常是指因皮层神经元异常同步性放电引起的躯体骨骼肌不自主收缩,使受累肌群表现为暂时性强直或阵挛性抽动。

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13.舞蹈病:多见女性,好发年龄8—12岁。

累及脑椎体外系。

早期表现为性格改变。

典型表现:全身大小肌群不自主运动,注意力集中时加剧,入睡后即消失。

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学名词解释

1、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生后7足天,称为围生期或围产期。

2、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28d内,称新生儿期。

3、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生后第1周内由于哺乳量不足、水分丧失及排出胎粪,体重可暂时性下降3%~9%,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

4、计划免疫:是根据儿童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发生的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通过有计划地使用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5、初乳:为孕后期与分娩4~5日以内的乳汁;6、人工喂养:母亲因各种原因不能喂哺婴儿时,而选用牛、羊乳,或其他兽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婴儿,称为人工喂养。

7、正常足月儿:是指出生时胎龄满37周~42周、体重>2500g、8、Apgar评分:是一种简易的临床评价刚出生婴儿窒息程度的方法,内容包括心率、呼吸、对刺激反应、肌张力和皮肤颜色五项,每项0~2分,总共10分。

9、肥胖—换氧不良综合征:严重肥胖者由于脂肪的过度堆积限制了胸廓和膈肌运动,使肺通气量不足、呼吸浅快,故肺泡换气量减少,造成低氧血症、气急、紫绀、红细胞增多、心脏扩大或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称肥胖—换氧不良综合征10、持续胎儿循环:严重肺炎、酸中毒、低氧血症时,肺血管压力升高,当压力等于或超过体循环时,可致卵圆孔、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出现右向左分流,称持续胎儿循环。

11、中性温度:是指机体维持体温正常所需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时的最低环境温度。

12、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成人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被细菌还原成尿胆原及其氧化产物,大部分随粪便排除,小部分被结肠吸收后,由肾脏排泄和经门静脉至肝脏重新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再经胆道排泄,即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13、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以慢性关节滑膜炎为主要特征,伴全身多脏器功能损害。

14、原发综合征:是小儿常见的结核类型。

结核病变是由肺原发病灶、局部淋巴结病变和两者相连的淋巴管炎组成。

儿科医学术语

儿科医学术语
pathologic jaundice 病理性黃疸 • Infant of diabetic mother 糖尿病母親的嬰兒 • Kernicterus / bilirubin encephalopathy 核黃疸/膽紅素腦病變 • Low-birth weight infant 低體重兒 • Meconium aspiration syndrome
新生兒敗血症 •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體重非常低的嬰兒
兒童疾病之診斷症狀及徵候—Infection--1
• Measles/Rubeola 痲疹 • Rubella/ german measles/ 3-Day
measles 德國痲疹 • Mumps 腮腺炎 • Varicella/chicken pox 水痘 • Shingles/herpes zoster 帶狀皰疹病毒 • Cytomegalovirus 巨細胞病毒 • Herpes simplex virus 單純皰疹病毒 •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us
• Alterations in head shape for the newborn 新生兒頭部 形狀的改變: caput succedaneum胎頭水腫(產瘤), cephalohematoma頭血腫, molding 胎頭變形
• Alterations of female genitalia 女嬰生殖器的改變: pseudomenstruation 假性月經
• Neonatal reflex: blinking or coreal light reflex, doll’s eyes reflex, pupillary reflex, sneeze reflex, cough reflex, yawn reflex, gag reflex, rooting reflex, sucking reflex, swallowing reflex, babinski reflex, palmar grasp reflex, plantar grasp reflex, crawl reflex, stepping or dancing reflex, moro reflex, tonic neck reflex, trunk incurvation reflex, placing reflex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是专门研究儿童健康、发育和疾病的科学学科。

在儿科护理学领域,有许多专业术语和名词,下面将对其中一些常见名词进行解释。

1. 婴儿:一般指出生后一个月到一岁的儿童,也称为婴幼儿或婴儿期。

2. 儿童:一般指年龄在1岁到12岁之间的儿童,包括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

3. 新生儿:指出生后28天内的婴儿,也称为初生儿。

4. 儿科护理师:专门从事儿童护理工作的护理专业人员,负责儿童的护理、健康监测和疾病预防。

5. 婴儿湿疹:一种常见的儿童皮肤病,主要发生在面部、手臂弯曲部位,呈现红肿、起皮、瘙痒的症状。

6. 小儿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儿童呼吸道疾病,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和全身疲倦。

7. 儿童发育评估:通过测量、观察和评估儿童身体、智力和社会功能的方法,了解儿童的发育水平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8. 儿童心理疾病:指儿童发生的精神心理障碍和问题,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抑郁症和焦虑症等。

9. 儿童营养不良:儿童由于饮食不均衡、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引起的营养状况不良,表现为生长迟缓、贫血、免疫力低下等症状。

10. 儿童预防接种:根据国家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对儿童进行疫苗接种,预防传染病和流行性疾病的发生。

以上是关于儿科护理学中一些常见名词的解释,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健康、发育和疾病相关的知识,提高儿童护理水平,确保儿童获得更好的健康成长。

儿科护理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指的是对儿童(出生到青春期)进行全面的医疗和护理服务的工作。

以下是一些儿科护理中常见的名词解释:
1. 儿科护士:专门负责儿童患者护理工作的护士,能够提供儿童健康评估、预防接种、监测生命体征、协助医生进行各种医疗操作等服务。

2. 儿科病房:专门用于收治儿童患者的医院病房,提供适宜的环境和设施,以满足儿童的各类医疗和生活需求。

3. 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专门用于收治儿童重症患者的特殊病房,配置有高级的医疗设备和专业人员,能够监测和治疗各种严重的疾病和创伤。

4. 儿科医生:专门负责儿童健康和治疗的医生,具备儿科学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诊断、治疗和预防儿童常见疾病。

5. 儿童发育评估:通过对儿童身体、智力、社交和情绪发展的评估,判断其发育水平是否正常,以及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干预措施。

6. 儿童安全:在医院和家庭等环境中,采取措施保护儿童的安全,防止意外伤害和疾病的发生。

7. 婴儿喂养:为0-1岁婴儿提供适宜的食物和喂养方式,满足其生长和发育需求。

8. 儿童心理支持:针对儿童在疾病、治疗或医院住院期间可能产生的情绪和心理问题,提供情绪支持、心理干预和治疗。

9. 儿童康复:针对儿童出生缺陷、疾病或意外事件导致的功能障碍进行康复治疗,以促进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的提高。

10. 儿童疼痛管理:通过医疗手段、药物和非药物干预措施,减轻儿童在疾病或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受,提升其生活质量。

以上是儿科护理常见名词的解释,这些名词在儿科护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提供儿童的全面护理和医疗服务。

儿科名词解释汇总

儿科名词解释汇总

1、生理性腹泻:多见于小于6个月的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

生后不久即腹泻,但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2、性早熟:女孩在8岁、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性发育征象。

性征与真实性别一直者为同性性早熟,不一致者为异性性早熟;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是否提前发动分为中枢性(真性)性早熟和外周性(假性)性早熟。

3、帕氏(Pastia)线:猩红热皮疹的特征性表现,在腋窝、肘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部位出现密集皮疹,伴有皮下出血点可形成紫红色线条。

4、假月经:部分女婴在生后5-7天,可见阴道流出少量血液,持续1-3天自止,此系母体雌激素在孕期进入胎儿体内,生后突然中断所致。

5、舞蹈症:为风湿热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表现为全身或部分肌肉呈不自主的运动,以四肢动作最多,入睡消失。

6、主动免疫:给易感者接种特异性抗原,使机体主动产生免疫抗体以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

7、被动免疫:对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儿在接触传染病后给予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等注射,使小儿短期内具有被动免疫,避免发生疾病。

8、累计体液损失量:发病后水和电解质等体液的总损失量,即患病前与来诊时体重的差值,可通过前囟、眼窝、皮肤弹性、循环情况和尿量等临床指标进行评估。

9、围生期:指出生前、后的一个特定时期,我国将围生期定为自妊娠28周至出生后7天。

10、“马牙”或“板牙”:在新生儿牙龈边缘可见散在黄白米色米粒大小颗粒或斑块,俗称“马牙”,系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所致。

属正常,可自行消失,不宜挑刮。

11、菌血症:指细菌短暂侵入血液,无中毒表现。

12、鹅口疮: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口炎。

特征是在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乳凝块状物。

13、生理性贫血:出生后,由于血氧含量增高,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胎儿红细胞破坏增多,加之婴儿生长发育较快,循环总量增加,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逐渐降低。

至2~3月降到110g/L以下,呈自限过程。

儿科名词解释汇总

儿科名词解释汇总

儿科名词解释汇总
1. 儿科:医学中专门研究儿童疾病的学科,主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预防和治疗儿童疾病。

2. 婴儿:出生后一个月至两岁的儿童,也称为幼儿期。

3. 儿童:一般指年龄在2岁至12岁之间的儿童,也称为幼儿、小孩。

4. 新生儿:出生后的头一个月内的婴儿。

5. 儿科医生:专门从事儿科医学的医生,负责儿童的诊断、治疗和康复。

6. 儿科护士:负责儿科病房的护理工作,包括给予药物、监测病情、安抚儿童等。

7. 儿童哮喘:一种常见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气喘、咳嗽和呼吸困难。

8. 儿童肺炎: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可以是细菌或病毒引起的,症状包括咳嗽、发热和胸闷。

9. 儿童发育迟缓:指儿童在身体、智力、语言、社交等方面的发育相对于同龄儿童来说较慢或延迟。

10. 儿童心脏病:儿童常见的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发绀和心脏杂音。

11. 儿童糖尿病:指儿童患上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不敏感,导致血糖升高的疾病,常见类型为1型糖尿病。

12. 儿童癫痫:儿童常见的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反复
发作的意识障碍、抽搐和异常行为。

13. 儿童自闭症:一种儿童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交交往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和刻板重复行为。

14. 儿童过敏性鼻炎:儿童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和鼻痒等症状。

15.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一种常见的儿童睡眠障碍疾病,表现为呼吸暂停、打鼾和睡眠质量下降。

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学名词解释儿科是医学中研究儿童生长发育与疾病的科学分支。

随着医学的进步,儿科的发展也日益完善,涵盖了许多与儿童相关的专业领域。

本文将为您解释一些常见的儿科学名词,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与儿童健康相关的术语。

一、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窒息是指在出生后无法适应自主呼吸而引起呼吸道梗阻的病症。

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可能包括胎儿窒息、胎儿窒息等。

一旦发生新生儿窒息,应立即进行急救措施,如人工通气和胰岛素注射。

二、小儿麻痹症小儿麻痹症(poliomyelitis)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该疾病主要致使神经系统受损,导致肢体肌肉无力、麻木、甚至瘫痪。

目前已有灭活疫苗的接种来预防小儿麻痹症的发生。

三、儿童哮喘儿童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疾病,其特征是气道慢性炎症和可逆性气流受限。

儿童哮喘的主要症状包括呼吸急促、喘息、胸闷和咳嗽。

治疗儿童哮喘的常用方法包括平喘药物、吸入式治疗和环境管理。

四、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儿童在出生时就存在的心脏结构异常。

这种心脏异常可能会影响心脏的血液流动和心脏功能。

先天性心脏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各不相同,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或药物管理。

五、儿童肺炎儿童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由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引起。

其症状包括咳嗽、发热、呼吸急促和胸痛。

治疗儿童肺炎的常用方法包括抗生素、充分休息和补充液体。

六、小儿腹泻小儿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病症之一。

其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水和腹部不适。

腹泻的原因可能是感染性病毒或细菌,也可能是饮食不当或药物副作用引起的。

治疗小儿腹泻的方法包括补充液体、改变饮食和使用抗菌药物(视情况而定)。

七、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皮肤和眼白发黄的症状。

黄疸通常是由于新生儿肝脏对胆红素处理不完全所致。

大多数情况下,新生儿黄疸在数周内会自行消退。

然而,对于严重的新生儿黄疸,可能需要光疗和其他治疗。

八、小儿早产小儿早产是指孕期不足37周的儿童出生。

早产儿可能面临许多健康问题,如呼吸困难、感染、低体重和心脏问题。

最新儿科学名词解释归纳(完整版-穿插重点知识)

最新儿科学名词解释归纳(完整版-穿插重点知识)

1.化脓性脑膜炎:是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化脓性细菌的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急性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征.2.人工喂养:四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时,完全采取配方奶或其他兽乳,如牛乳、马乳等喂养婴儿,称为人工喂养.3.新生儿窒息:是指婴儿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而导致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高碳酸血症.4.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5.胎粪吸入综合症(MAS):是由胎儿在宫内或产时吸入混有胎粪的羊水,而导致以呼吸道机械性阻塞及化学性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以生后出现呼吸窘迫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6.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7.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并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

8.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简称新生儿冷伤,也称新生儿硬肿症,系由于寒冷或(和)多种疾病所致,以低体温和皮肤硬肿为主要临床表现,重症可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9.胃炎:是指由各种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有害因素引起的胃黏膜或胃壁炎性病变.10.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症.1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URI):系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的急性感染,俗称感冒.12.法洛四联症:右室流出道梗阻,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合称为法洛四联症,是婴儿期后最常见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13.急性肾小球肾炎:是指一组病因不一,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以血尿为主,伴不同程度蛋白尿,可有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等特点的肾小球疾患.14.肾病综合症(NS):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尿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症。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婴儿期:从脐带结扎到出生后一周岁,包括新生儿期。

幼儿期:自满一周岁至三周岁。

上部量: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

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

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出生3~4天内体重下降3%~9%。

肥胖症:小儿能量摄入长期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了一定范围的一种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

赫氏沟:肋膈沟,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牵拉而内陷形成的一道横沟。

佝偻病串珠:佝偻病患儿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因骨样组织堆积膨大而形成钝圆形隆起,以两侧第7~10肋最明显,上下排列如串珠状,因此向胸腔内压迫肺组织,容易引起肺炎。

足月儿:大于或等于37周,小于42周的新生儿。

儿科常见的名词解释

儿科常见的名词解释

儿科常见的名词解释儿科医学作为专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与健康的学科,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和名词。

在这篇文章中,将为读者解释一些儿科常见名词,以帮助家长更好地应对孩子的健康问题。

1. 生长曲线生长曲线是描述儿童身高和体重增长情况的统计图表。

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性别,医生可以通过生长曲线了解儿童的生长状况是否正常。

生长曲线通常分为身高曲线和体重曲线,其中,标准曲线代表着正常儿童的平均值,而偏离标准曲线的情况可能意味着生长发育异常。

2. 发育迟缓发育迟缓是指儿童在身高、体重、言语能力、智力等方面不符合同龄儿童正常发育水平的情况。

发育迟缓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遗传因素、疾病、不良的生活习惯等。

当儿童出现发育迟缓时,及时就医和进行相关的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3. 儿童内科儿童内科是专门负责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医学领域。

儿童内科医生经过专门培训,可以处理从新生儿到青少年各个年龄段的疾病,如感冒、肺炎、咳嗽、腹痛、过敏等。

儿童内科医生通常会与其他专科医生合作,以确保儿童能够获得全面的直接和综合护理。

4. 儿科外科儿科外科是专门负责儿童外科疾病的治疗的医学领域。

与成人外科不同,儿科外科需要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考虑,并选择适合他们生理特点的手术方案。

儿科外科通常涉及手术治疗先天性畸形、外伤、器官移植等复杂疾病。

5. 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童疾病,主要指细菌感染影响尿路的情况,包括膀胱、尿道和肾脏等。

尿路感染可能导致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而且如果不及时治疗,还可能引发并发症,如肾脏感染。

预防尿路感染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多喝水,避免憋尿等。

6. 哮喘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特征是呼吸道痉挛和过敏反应。

儿童哮喘通常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息、咳嗽等症状,尤其在夜间和运动后更容易发作。

哮喘的发作可能由过敏原、感染、烟雾等触发,因此,避免接触过敏原、定期使用药物控制病情、保持良好的室内通风等,对儿童的哮喘管理非常重要。

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学名词解释1.缺铁性贫血IDA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一种贫血,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铁剂治疗有效为特征。

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对儿童危害大。

2.骨髓外造血小儿在出生后头几年缺少黄骨髓,造血代偿潜力小,当发生感染、贫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超过骨髓代偿能力,可恢复到胎儿时的造血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称为骨髓外造血。

为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

3.生理性贫血生后2~3个月的婴儿,红细胞降至3.0×1012/L,Hb降至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自限性)。

原因:①生后呼吸建立,血氧含量增加,EPO↓,骨髓造血功能暂时↓,网织红细胞↓;②RBC寿命短,破坏较多(生理性溶血);③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

4.新生儿贫血生后2周内静脉血血红蛋白≤130g/L或毛血管血红蛋白≤145g/L。

5.生理性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2~3天出现皮肤、眼球黄染,4~6天达高峰,足月新生儿在两周内消退,早产儿在3~4周内消退。

轻者黄疸可局限在面部、颈部和躯干,颜色呈浅黄色,重者可波及全身。

6.新生儿黄疸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表现。

新生儿血中胆红素>5~7mg/dl(成人> 2mg/dl)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部分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可引起胆红素脑病。

7.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一周内如奶量摄入不足,加之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约在生后第3~4日达最低点,下降范围为3%~9%,至生后第7~10日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8.肾病综合征NS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导致大量血浆白蛋白自尿中丢失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不同程度水肿为特征。

9.原发综合征指原发病灶、淋巴管炎、淋巴结炎,X 线呈典型“哑铃状双极影”。

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学名词解释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健康与疾病防治的医学科学。

在儿科学中,有许多特定的名词,对于理解儿童的健康和疾病状况至关重要。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些常见的儿科学名词。

首先是“生长发育”。

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包括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等体格的增长;发育则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

儿童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比如连续性和阶段性,不同年龄段的生长速度有所不同。

同时,生长发育还存在个体差异,受到遗传、环境、营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新生儿期”指的是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 28 天之前。

这一时期的新生儿身体各系统的功能尚未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容易出现各种健康问题,如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肺炎等。

“婴儿期”是指出生后到满 1 周岁之前。

这个阶段是儿童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体重和身高增长迅速,同时大脑和神经系统也在快速发育。

但婴儿的消化功能尚未完善,容易发生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等问题。

“幼儿期”为 1 岁到满 3 岁之前。

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语言、动作和认知能力有了显著的发展,但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容易发生意外伤害。

“学龄前期”指 3 岁至 6 7 岁入小学前。

此阶段儿童的智力发展较快,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

“学龄期”则是从 6 7 岁入学起到 12 14 岁进入青春期为止。

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身体和心理都在不断成长和发展。

“青春期”一般是指 10 20 岁,这是儿童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生殖系统开始迅速发育,第二性征逐渐出现,同时心理变化也较大。

“营养不良”是儿科学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它是由于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过度损耗营养素所造成的营养不足。

营养不良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导致身体消瘦、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肥胖症”则相反,是由于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导致体内脂肪过度积聚。

儿童肥胖症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增加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学名词解释1.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28天内,称新生儿期。

2.生理性体重下降:指胎儿圣后1周内因奶量摄入不足,加之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称为3.三凹征:指吸气性呼吸困难时,出现胸骨上窝,肋间隙和剑突下在吸气时间内凹陷4.脱水:是指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由于水的摄人量不足和(或)损失量过多所致,除失水外,还伴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

5.口服补钠盐(ORS):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以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一种溶液,其理论基础是基于小肠的Na离子葡萄糖偶联转运机制,即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的膜上存在着Na-葡萄糖共同载体,此载体上有Na和葡萄糖两个结合位点,当Na和葡萄糖同时与结合位点相结合时即能转运,并显着增加钠和水的吸收。

6.新生儿: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的婴儿7.早产儿:指胎龄≥28周<37周的新生儿8.围生儿:包括围生期的胎儿及出生后7天的婴儿9.小于胎龄儿: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的婴儿10.适于胎龄儿: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百分位至90百分位之间的11.高危儿: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需要监护的新生儿12.正常足月儿:指胎龄≥37周并<42周,出生体重≥2500g并≤4000g,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13.原始反射:是新生儿出生时已具备的多种暂时性反射,包括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一般生后数月消失14.中性温度:是指机体维持体温正常所需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时的最适环境温度15.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即可出线肉眼可见的黄疸16.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并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17.胎粪吸入征(MAS):是由胎儿在宫内或产时吸入混有胎粪的羊水,而导致以呼吸道机械性阻塞及化学性质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以生后出现呼吸窘迫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18.人工喂养:4-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时,完全采用配方奶粉或其他兽乳,如牛乳羊乳鸟乳等喂养婴儿,称为19.腓反射:以叩诊锤骤击膝下外侧腓骨小头上腓神经处,引起足向外侧收缩者即为阳性20.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是由于缺乏能量和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临床上以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为特征21.呼吸暂停:呼吸停止在20秒钟以上,伴心率减慢<100次/分,并出现青紫22.持续胎儿循环:严重肺炎,酸中毒、低氧血症时,肺血管压力升高,当压力等于/超过体循环时,可致卵圆孔,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出现右向左分流。

儿科要点名词解释

儿科要点名词解释

1.髓外造血:严重感染或是溶血性疾病等需要增加造血时,肝,脾,淋巴结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可见幼红细胞或(和)幼稚粒细胞。

2.生理性贫血:生后红细胞生成素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多,循环血量增加,使红细胞数目和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至2〜3月时,红细胞数目降至3.0X10的12次/L,H b量降至110g/L,出现轻度贫血,3个月后逐渐恢复,12岁时达成人水平。

3.适中温度:能维持正常体核和体表温度的最适宜温度,在此温度下,身体耗氧量最少,蒸发散热量最少,新陈代谢最低。

4.呼吸暂停:早产儿由于呼吸中枢不完善,呼吸浅表不规则,常易发生呼吸暂停,呼吸停止达15〜20s或虽不到15s,但伴有心率减慢(V100次/分)并出现紫绀及四肢肌张力下降。

5.艾森曼格综合征:室间隔缺损病情发展或分流量大时,可产生肺动脉高压,左向右分流减少,当肺动脉高压显著时,产生右向左分流,临临床上出现持续青紫。

6.差异性青紫:PDA (动脉导管未闭)者,分流量大时,长期大量血流冲击肺循环,造成肺动脉管壁增厚,肺动脉压力增高,可致右心室肥大和衰竭,当肺动脉压高于主动脉压时,产生右向左分流,患儿呈下半身青紫,左上肢轻度青紫,右上肢正常〜7.法洛四联征四种畸形:肺动脉狭窄,VSD (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

临床表现:青紫,缺氧发作,蹲踞症状,杵状指。

8.蹲踞症状:法洛四联症患儿每于行走或活动时,因气急而主动蹲下片刻再行走。

蹲踞时下肢屈曲,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减轻心脏负荷,同时下肢受压,体循环阻力增加,使右向左分流减少,从而缺氧症状暂时得以缓解。

9.惊厥持续状态:惊厥持续30min以上或两次惊厥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完全恢复。

10.周围神经病变的病理改变:沃勒变性,轴索变性,节段性脱髓鞘,神经元变性。

11.肺炎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半卧位或是抬高床头30〜60°,常更换卧位;指导患儿有效咳嗽;病情许可情况下可行体位引流;超声雾化吸入;吸痰器吸痰;按医嘱给予祛痰剂,支气管扩张剂。

中医儿科的名词解释

中医儿科的名词解释

中医儿科的名词解释中医儿科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儿童身体健康和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

中医儿科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从新生儿期到青少年期,包括了儿童的生长发育、营养与饮食、疾病及疫苗接种等方面。

在中医儿科中,有许多特定的名词需要解释,让我们来看看其中几个重要的词汇。

1. 子午流注:子午流注是一种中医儿科独特的治疗方法。

它通过按摩或揉捏儿童的经络和穴位来调整气血循环,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子午流注常用于治疗小儿感冒、消化不良、失眠、多汗症等疾病。

这种治疗方法温和安全,适合儿童使用。

2. 温通散寒:温通散寒是中医儿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寒邪是一种引起疾病的原因,尤其对儿童来说尤为重要。

温通散寒通过使用温热的药物或按摩来增加体内气血流动,消除体内的寒邪。

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儿童的感冒、腹痛、腹泻等寒邪所致疾病。

3. 益气滋阴:益气滋阴是中医儿科常用的补养治疗方法。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是维持儿童健康的基础,而气的益处与阴互相关联。

益气滋阴采用中药或食疗等方式来调理气血,以增强儿童的体质和抵抗力。

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儿童的虚弱、疲劳、免疫力低下等情况。

4. 摄生养生:摄生养生是中医儿科独有的保健理念。

根据中医理论,儿童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非常重要。

摄生养生注重抓好儿童的生活细节,包括合理膳食结构、适当运动、充足睡眠、心理调节等方面。

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可以提高儿童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5. 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儿科的核心理论之一。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相关,而不同的疾病又存在不同的辨证施治方法。

在中医儿科中,医生通过仔细观察儿童的症状和体征,了解疾病的性质,然后根据不同的辨证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发热、咳嗽、腹痛等常见病症治疗中。

中医儿科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分支,它以中医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来保护和促进儿童的健康。

在中医儿科的实践中,有许多特定的名词需要深入了解,以适应儿童的特殊需求。

儿科学生长发育的名词解释

儿科学生长发育的名词解释

儿科学生长发育的名词解释引言: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相当复杂且长期的过程。

了解相关的名词和术语有助于家长、医生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和关注儿童的成长。

本文将为读者提供一些常见的儿科学生长发育名词的解释,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的领域。

一、身高(Height)身高是指从头部到脚部的垂直距离,通常使用厘米(cm)或英寸(inch)作为单位进行测量。

通过定期测量和跟踪儿童的身高,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生长情况。

生长曲线是一种用来描述儿童身高发展的常用工具,它显示了相同年龄和性别的儿童身高的正常范围。

二、体重(Weight)体重是指儿童身体的重量,通常使用千克(kg)或磅(lb)作为单位进行测量。

儿童的体重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因此定期测量并跟踪体重对于评估儿童的健康和营养状况非常重要。

三、头围(Head circumference)头围是指从眉毛上缘到后脑高点的距离,通常使用厘米(cm)作为单位进行测量。

婴儿的头围可以反映他们的大脑发育情况,是评估婴儿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与同龄儿童的头围比较,医生可以判断婴儿的头围是否正常。

四、生长曲线(Growth chart)生长曲线是一种图表,显示了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儿童身高、体重和头围的平均值和正常范围。

医生通常使用生长曲线来评估儿童的生长情况,与正常范围相比,确定是否存在生长迟缓或营养不良的问题。

五、生长速度(Growth rate)生长速度是指儿童身高、体重和头围增长的速度。

在儿童的早期生命阶段,生长速度通常较快,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速度逐渐减缓。

通过跟踪儿童的生长速度,我们可以评估他们的整体健康状况。

六、骨龄(Bone age)骨龄是指通过对儿童手腕或手指的X光片进行评估,来判断他们骨骼发育的成熟程度。

骨龄的评估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儿童是否存在发育迟缓或提前的问题,以及预测他们未来的生长潜力。

七、性早熟(Precocious puberty)性早熟是指女孩在8岁前或男孩在9岁前出现了与性成熟有关的体征和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儿科术语通俗化解释“按积抑痹”指治疗“积滞”和“痹”证(肢体关节长期疼痛、麻木等症状)。

八纲辨证中医“八纲”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

“八纲辨证”,是将四诊得来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疾病所在的部位深浅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从“八纲辨证”来看,任何一种病症都可用“阴阳”确定类别、用“寒热”阐发性质、用“表里”反映其病位深浅、用“虚实”说明邪正盛衰的强弱。

辨证“辨证”,就是辨别症状,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以判断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为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辨证施治“辨”包括辨别与分析两方面内容;“证”即是一组症状的综合与归类。

“辨证”就是运用四诊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即证候),用中医理论(三因、四诊、六经、八纲、脏腑、气血等等)分析辨证,从而提高认识原因、病理、病机、病位,同时注意病情的发展趋势与邪正盛衰。

“施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候,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潜方用药。

因此“辨证”是“施治”的依据;“施治”是治疗的目的。

“辨证施治”即不同于对症治疗,也不同于西医的辨病治疗,它把人体的内在联系,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联系起来。

“辨证施治”可以说是病因疗法。

补泻手法推拿补泻手法是针对疾病虚实而设的。

属于“补法”的手法有升温、兴奋、激发和营养机体作用。

其特点是力度轻、时间长、频率低(速度慢)、幅度小;方向为顺经络、或向上、向心、外旋等。

适用于病程长、病情缓、体质弱的患儿。

属于“泻法”的手法有降温、抑制、疏畅、祛邪作用。

其特点是力度重、时间短、频率高(速度快)、幅度大;方向为逆经络、或向下、离心、内旋等。

适用于病程短、病情急、体质强的患儿。

赤白肉际“赤白肉际”指手掌侧和手背侧交界的部分,也指足背与足底的交界部分。

纯阳之体“纯阳”是指小儿的阳气相对比阴气旺盛而言。

不是指有阴无阳,也不是指盛阳。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年龄越小,生长发育的速度越快。

无论在形体增长方面还是功能活动方面均不断趋于完善。

“纯阳之体”即指小儿生机勃勃、发育迅速的这种生理特点,犹如草木方萌、旭日初升。

腠理“腠(còu)理”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

大鱼际与小鱼际“鱼”是指肌肉隆起形如鱼肚腹;“际”,意为边缘。

“大鱼际”指手掌外侧,即近姆指的一侧肌肉隆起的部分;“小鱼际”指手掌内侧,即近小指的一侧肌肉隆起的部分。

发物“发物”是指特别容易诱发某些疾病(尤其是旧病宿疾)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

“发物”禁忌在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通常情况下,发物也是食物,适量食用对大多数人不会产生副作用或引起不适,只是对某些特殊体质以及与其相关的某些疾病才会诱使发病。

现代临床研究证实,忌食发物对于外科手术后减少创口感染和促进创口愈合具有重要意义。

方义(方解)“方义”是中医方剂学用语,又称“方解”。

意思是说:对于一个药方中的各种药物,都是针对病症的什么方面,用的是药物的什么功用,怎样搭配,也就是怎样配伍。

肺常不足中医认为肺为娇脏,管理呼吸和人的一身之气,向外合于皮肤和汗孔。

小儿抵御各种外界致病因素的功能较差,病容易从口、鼻、皮肤袭入,首先犯肺,表现为“肺常不足”。

临床常见于感冒、咳嗽、肺炎、咳喘等。

肺之气有赖于脾的精微充养。

脾胃健旺,则肺气自固,而小儿脾胃不足,肺气也就弱了。

肺主宣发肃降“宣发”指肺气向上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肃降”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干净的作用。

“肺主肃降”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二是将吸入的清气和脾转输来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经肾和膀胱,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风邪“风邪”是指各种外界致病因素的总称。

扶正“扶”是扶持、补益的意思;“正”指人体的正气,能抗御病邪。

“扶正”指增强人体抵抗力。

复式手法是穴位与手法的组合应用方法,是具有特定姿势、特定名称和特定主治功用的推拿手法。

有的是一个穴位施行几种不同的手法;有的是一种手法同时或依次在几个不同的穴位上施术;也有的是几个穴位(或部位)几种手法的综合应用。

复式手法的名称都是特定的。

这些名称有的是根据操作形象而定,如“二龙戏蛛”、“双凤展翅”、“水底捞明月”等;有的是根据手法名称和操作穴位而定,如“打马过天河”、“运土入水”等;还有的是根据其功能主治而定,如“开璇玑”等。

肝常有余“肝常有余”不是指小儿“肝阳亢盛”,而是指肝主疏泄,具有升发疏泄全身气机的功能。

疳积为“疳症”和“积滞”的合称,二者是同一病症的两种不同病理阶段。

“积滞”轻,“疳症”重。

疳有两种含义,一为“疳者甘也”,谓其病由于吃甘甜油腻的食物过多所致;二为“疳者干也”,是泛指全身消瘦、肌肤干枯、气血津液不足的临床征象。

“疳症”多是积滞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古人说“无积不成疳”。

疳症“疳症”指长期厌食所致小儿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的一种病理状态。

冈上窝、冈下窝肩胛骨的后侧有一横行的隆起,称为“肩胛冈”,其上下的凹陷称为“冈上窝、冈下窝”。

腘横纹“腘(guó)横纹”指屈膝时膝关节后方的横纹。

腘窝位于膝部的后面。

腿弯曲时腘部形成一个窝,叫“腘窝”。

寒泻“寒泻”是指过食生冷、或感受风寒后引起的腹泻。

常见发烧、怕冷无汗、腹痛腹胀、大便清稀、肠鸣。

积滞“积滞”指食物、气体或水液等停留体内而不消化。

“积”指有形之物,“滞”指无形之物。

棘突“棘突”指椎骨后方的骨性隆起,在颈、背、腰部人体后侧正中线上可触及。

肩胛冈肩胛骨的后侧有一横行的隆起,称为“肩胛冈”。

健运与化积帮助脾运化饮食和化掉停积于体内的积滞的治疗方法。

“健运”为补,能明显增强脾的功能,增强体质;“化积”为泻,有利于积滞通过大小便、矢气、呃气,甚至呕吐等排除。

解颅“解颅”是指小儿囟(xìn)门应合不合,反为宽大,头缝开解,头颅逐渐增大,目珠下垂等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患儿多数在生后6个月以后开始出现明显症状,预后往往不良。

本病常见于西医的脑积水。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如肺液、胃液、肠液及涕、泪等。

津液有滋润和濡养的生理功能。

经络“经络”是指运送气、血等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经脉”是直行的干线,分布在较深处;“络脉”是横行的分支,分布在较浅处。

“经络”连接着身体的脏腑器官和体表,有粗有细,凹凸弯曲地遍布在身体内。

“经络”流动通畅,身体就表现为健康;相反,如果“经络”不畅,身体就会出现不舒服的症状。

经气灵敏经气具有感受外界刺激的作用,这是针灸与推拿治疗疾病的基础。

经气灵敏指增强经气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

精、气、神“精”,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

狭义的“精”是指人体肾所藏的精气中的一部分具有生殖能力的物质,也称为生殖之精。

“气”是人体内不断运动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气”的生成与脾胃的功能关系最为密切。

“神”,狭义指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情志、感觉、领悟、智慧等。

开宣腠理“开宣”即发散,“腠(còu)理”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

“开宣腠理”指使毛孔开放出汗解表。

里急后重解大便前腹痛,欲排便而迫不及待称“里急”;排便时却窘迫而排出不畅,称“后重”。

二者合称“里急后重”。

六淫(六邪)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简称“六气”。

当气候急剧变化或出现反常气候,超过人体适应能力;或人体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这时“六气”成为致病因素,称为“六淫”,也叫“六邪”。

脑为髓海头部为脑髓所在地,故称头部为“髓海”。

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水湿郁遏或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

“内伤发热”是与“外感发热”相对应的一类发热,可见于多种疾病中,临床比较多见。

纳差“纳差”指胃接受食物的能力很差,是“厌食”的另一种说法。

纳呆(胃纳呆滞)胃接受食物的能力叫“胃纳”。

“纳呆”是“胃纳呆滞”的简称,指胃口不好,不思饮食。

纳气壮阳中医认为肺吸入之清气应下归于肾,是为“纳气”。

纳气有助于肾阳的补给,谓之“纳气壮阳”。

脾常不足脾为人体后天之本,主运营养物质,为气血生化之源。

小儿由于生长发育迅速,生机旺盛,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较成人更为迫切。

而小儿脾胃功能薄弱,消化能力较差,如果饮食不当、乳食不洁、过饱、过饥,均易影响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而致生病。

常见病症为呕吐、泄泻、疳积、厌食、腹痛等。

脾虚泻“脾虚泻”是指久病久泻,或身体虚弱而引起的腹泻。

常见面色发黄、疲倦无力、大便松散不成形或次数多等症状。

气血指人体内的气和血。

“气”的含义较广,包括人体内能运行变化的精微物质,或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均泛称为“气”,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血”主要指血液,为水谷精微所化生,由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成。

气与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相互依存,以营养脏器组织,维持生命活动。

清利头目使头清爽,眼明亮。

前发际、后发际“前发际”指前额与头发交界处;“后发际”指头发与颈部交界处。

祛除邪气使侵袭人体的邪气得以清除。

祛风邪“风邪”是指各种外界致病因素的总称。

“祛风邪”就是驱除各种侵入人体的致病因子。

桡侧与尺侧前臂有两骨,外侧为“桡(ráo)骨”(靠拇指),内侧为“尺骨”(靠小指)。

接近“桡骨”一侧叫“桡侧”,接近“尺骨”一侧叫“尺侧”。

医学上分“桡侧”与“尺侧”是为了动态的定位。

热泻“热泻”是指肠胃积热、或外受暑湿而引起的腹泻。

急促而量多,大便稀黏、便味酸臭;或有泡沫、小便黄等症状。

三焦(上焦、中焦与下焦)中医将躯干分为三部分:胸廓心肺为“上焦”,即胸部;心窝子(脘)与肚脐以上腹部(即上腹部)为“中焦”,属脾胃;肚脐以下(即小腹部)为“下焦”,属肝肾。

伤食又名“食积”、“宿食病”。

西医称为“消化不良”。

伤食是因饮食不慎,进食过饱,或因脾胃不健,感受风寒,再加饮食失调,使食积胃肠,运化不及所致。

以恶心厌食,嗳腐吐馊,脘腹胀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胃肠积滞性疾病。

伤食泻“伤食泻”是指过食或添加辅食不当引起腹泻、腹胀、腹痛,便前哭闹,大便酸臭;或见奶瓣或不消化食物、口臭气促、食欲不振、夜卧不安等症状。

肾常不足小儿的肾气肾精不充沛,需后天饮食营养的不断补充、化生和充填,才能正常发育。

升清降浊食物经脾胃作用分为富有营养的成分和废物两部分。

有营养的成分为“清”,废物为“浊”。

“清”者上升至心肺,化为气血;“浊”者进入肠道,化为大小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