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造假案例

合集下载

危害企业的警示案例

危害企业的警示案例

危害企业的警示案例一、财务造假案例安然公司(Enron)1. 事情经过。

安然公司曾经可是美国的明星企业啊。

可谁能想到呢,他们在财务上玩了超级大的猫腻。

公司高层和那些会计师们,就像一群魔术师,在账本上变戏法。

他们设立了好多复杂的空壳公司,然后通过和这些空壳公司之间看似合法的交易,把债务藏起来,让公司的财务报表看起来特别漂亮。

比如说,他们把那些实际上已经亏得一塌糊涂的项目,包装成盈利的项目放到报表里。

安然的高管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停地推高股价。

他们一边欺骗投资者说公司业绩多么多么好,一边自己偷偷地抛售股票套现。

那些被蒙在鼓里的投资者,看着安然的股价蹭蹭往上涨,还以为自己捡到了大便宜呢,纷纷把钱投进去。

2. 危害结果。

纸包不住火啊,当真相被揭露出来的时候,那可就是一场超级大风暴。

安然公司的股价一夜之间暴跌,从几十美元一股直接跌到几乎一文不值。

投资者们损失惨重,好多人把自己的养老钱、积蓄都赔进去了。

公司的员工也倒了大霉,他们的养老金计划很多都是和公司股票挂钩的,这下子养老金也没了,好多人面临着失业和经济困境。

而且,安然的倒闭还连累了为它做审计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这个曾经非常有名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因为安然事件名声扫地,最后破产了。

整个美国的资本市场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投资者们对其他公司的信任度也大打折扣,就像一群被蛇咬过的人,看到绳子都害怕。

二、内部腐败案例西门子(Siemens)1. 事情经过。

西门子这么大的公司,内部却出了一帮蛀虫。

公司里的一些管理人员和员工啊,在全球好多国家的业务中都搞起了腐败那一套。

他们为了拿到订单,就给那些外国官员行贿。

比如说,在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招投标中,他们不是靠自己产品的质量和合理的价格去竞争,而是偷偷地给那些负责招标的官员塞红包、送贵重礼物,或者提供一些豪华旅游之类的好处。

而且他们行贿的手段还特别隐蔽,通过一些复杂的中间人或者假的咨询公司来转账,就好像是在玩一场见不得人的捉迷藏游戏。

会计造假案例

会计造假案例

会计造假案例会计造假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故意隐瞒或篡改有关会计记录,以谋取个人或公司利益的行为。

会计造假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声誉,也损害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会计造假的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问题。

案例一,WorldCom公司。

2002年,美国第二大电信公司WorldCom公司因为会计造假丑闻而申请破产保护。

该公司的高管人员利用会计手段,将数十亿美元的费用误记为资本支出,以此来掩盖公司的亏损。

这一丑闻最终导致了WorldCom公司数百亿美元的资产贬值,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企业破产案。

案例二,Enron公司。

Enron公司是美国一家能源公司,也因为会计造假案例而声名狼藉。

公司高管人员通过虚构交易和隐瞒债务等手段,使公司的利润看起来更加可观,吸引了大量投资者。

然而,实际上公司的财务状况却是岌岌可危。

2001年,Enron公司宣布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企业破产案之一。

案例三,山水集团。

山水集团是中国知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但因为会计造假案例而备受关注。

2016年,山水集团因为涉嫌虚报销售额、利润和资产规模,被证监会处以重罚。

公司高层人员通过虚构业绩、夸大资产规模等手段,误导了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最终导致了公司的信用受损和股价暴跌。

以上案例充分说明了会计造假对企业和社会的危害。

会计造假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声誉和利益,也损害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因此,加强会计监管,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是防范会计造假的重要举措。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审计,依法依规编制财务报表,增强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同时,投资者和社会公众也应增强风险意识,理性投资,不盲目追逐高额利润,以免受到会计造假案例的伤害。

总之,会计造假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对企业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各方应共同努力,加强监管,提高透明度,防范会计造假,维护企业和社会的正常秩序。

财务造假经典案例

财务造假经典案例

财务造假经典案例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虚增利润、掩盖亏损或者其他目的,通过人为操纵财务报表,对外界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损害了整个市场的信任,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也会造成严重影响。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财务造假的经典案例,以警示人们警惕财务造假的风险。

Enron公司。

Enron公司曾是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但却因为财务造假而在2001年破产。

Enron公司通过虚构交易、隐瞒债务等手段,制造了大量虚假的利润,从而掩盖了公司实际的亏损情况。

最终,Enron公司的财务丑闻被揭露,导致了公司的破产,数千名员工失业,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

WorldCom公司。

WorldCom公司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企业破产案之一,也是因为财务造假而声名狼藉。

WorldCom公司通过虚构营收、操纵财务报表等手段,虚增了数十亿美元的利润,欺骗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当公司的财务丑闻被揭露后,WorldCom公司股价暴跌,最终导致了公司的破产。

中兴通讯。

中兴通讯曾因为财务造假问题而陷入危机。

2018年,中兴通讯因为违反美国制裁令而被美国制裁,公司的股价暴跌。

随后,有媒体报道称中兴通讯存在财务造假的问题,公司虚构了数百亿元的营收,虚增了数十亿元的利润。

这一丑闻使得中兴通讯陷入信任危机,公司股价再度暴跌,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发展。

以上这些案例充分说明了财务造假对企业的巨大危害。

财务造假不仅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也会破坏市场秩序,甚至导致企业的破产。

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避免财务造假的发生。

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及时发现并惩处财务造假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总之,财务造假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对企业和社会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企业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财务造假行为的打击,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cpa财务造假案例

cpa财务造假案例

cpa财务造假案例近年来,十分熟悉的公司金融造假事件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其中大多数被公认的财务造假方式之一是以虚构账目和误导性的报告来误导投资者。

CPA竞争激烈,为了在行业中立足,有一些人不择手段来避免意义重大罪行。

下面是一些最突出的cpa财务造假案例的分析。

1.恒大地产在2012年,有一些投资者投资恒大地产,然而在随后的几个月中,恒大集团四次对其销售额进行了调整。

随后,有消息指出恒大地产虚假报告2012年度财务报表。

根据恒大地产公司给出的数据,其2012年销售额为4045亿人民币,但实际的销售额远远低于这个数字,需要下调约30%。

由于隐瞒了真实销售额,恒大地产的财务造假行为被加以证实。

造假的形式:虚报销售额。

恒大地产虚报的销售额意图是为了在市场上维持其地位,使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不会下降。

造假的原因是:恒大地产在市场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维持这一地位,恒大地产没有其他选择而必须虚报销售额。

恒大地产违反了道德观念,并没有准确报告财务业绩,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2.长江实业长江实业是中国一家有着超过90年历史的公司,主要从事地产、物流以及旅游等领域的业务。

但是,在2004年,长江实业却因为存在虚构资产价值而备受质疑。

在2004年末,一些投资者和分析师提出拨备问题。

长江实业的拨备,在不同年份显示出不同水平的不一致,然而它获得了不断增加的A+评级。

2005年初,业内人士指出,长江实业的拨备涉及数额极大的资产重估。

在调查中,长江实业幕后的公司负责人承认其存在虚假报告的事实,这个公司因为虚构资产价值而被曝光。

造假的形式:虚构资产价值。

长江实业虚构的资产价值是为了增加公司的市值,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到公司内部。

造假的原因是:长江实业的财务数据非常糟糕,本身没有好的公共背景,而利用虚构资产可以搭上国际市场的快速增长,吸引来自投资者对近几年财务数据的信任。

3.中兴通讯2018年4月17日,中兴通讯发布了2017年年报,2009年至2017年出现非常严重的财务造假情况,公司2017年ISS带息净现金流为39.54亿元,但是公司最终营业收入却只有1096.37亿元。

财务舞弊法律案例(3篇)

财务舞弊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财务舞弊现象也随之增多。

财务舞弊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扰乱了资本市场的秩序。

本案例以某上市公司涉嫌虚假陈述案为例,探讨财务舞弊的法律责任及处理过程。

二、案情简介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A公司已成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

然而,自2010年起,A公司涉嫌财务舞弊事件被曝光,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据调查,A公司在2010年至2013年间,通过虚构交易、虚增收入、隐瞒成本等手段,虚构了巨额利润。

具体表现为:1. 虚构交易:A公司与关联方之间进行虚假交易,虚增收入和利润。

2. 虚增收入:A公司通过提前确认收入、虚开发票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

3. 隐瞒成本:A公司通过少计成本、虚构成本等方式,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2014年,A公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经过调查,证监会对A公司及相关责任人作出了处罚决定。

三、法律分析1. 虚假陈述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条规定,虚假陈述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编造并传播影响证券交易的虚假信息,扰乱证券交易市场,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本案中,A公司通过虚构交易、虚增收入等手段,编造并传播虚假信息,扰乱了证券交易市场,符合虚假陈述罪的构成要件。

2. 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条规定,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是指依法负有信息披露义务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不按照规定披露或者披露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严重损害股东或者其他人利益的行为。

本案中,A公司未按规定披露真实财务状况,构成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

3. 内幕交易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条规定,内幕交易罪是指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利用内幕信息从事证券、期货交易,或者明示、暗示他人从事证券、期货交易,情节严重的行为。

国外财务造假经典案例

国外财务造假经典案例

国外财务造假经典案例1. Enron案Enron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公司破产案,也是最著名的财务造假案例之一。

该公司通过虚构收入、隐藏债务和利润来掩盖其真实财务状况。

Enron公司的高管采用复杂的会计手段来欺骗投资者,使公司的股价一度飙升,直到2001年公司破产。

2. WorldCom案WorldCom是美国电信业巨头,也是历史上最大的会计丑闻之一。

该公司通过虚构资产和利润来掩盖其真实财务状况,欺骗投资者和审计机构。

最终,WorldCom被迫申请破产保护,导致数千名员工失业。

3. Tyco案Tyco是一家多元化企业,涉及安全系统、医疗设备等领域。

该公司的前CEO L. Dennis Kozlowski和前CFO Mark Swartz被发现将公司资金用于个人奢侈品购买,并通过虚假账目来掩盖这些开支。

他们最终被判入狱。

4. Satyam案Satyam是印度一家IT服务公司,也是印度最大的财务造假案例之一。

该公司的创始人和主席B. Ramalinga Raju承认,他在公司财务报表中虚构了数十亿美元的现金和银行存款,以吸引投资者。

这一丑闻导致Satyam股价暴跌,公司最终被马鲁蒂集团收购。

5. Parmalat案Parmalat是意大利最大的乳制品公司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乳制品公司之一。

该公司的创始人Calisto T anzi通过虚构资产和盈利来掩盖公司真实财务状况。

Parmalat最终宣布破产,成为意大利历史上最大的经济丑闻之一。

6. HealthSouth案HealthSouth是美国一家医疗保健服务公司,该公司的创始人和CEO Richard Scrushy被指控在公司财务报表中进行了大规模的虚假记录。

他通过夸大收入和减少负债来提高公司的业绩,欺骗投资者和审计机构。

Scrushy最终被判入狱。

7. Olympus案Olympus是日本一家知名的相机制造商,该公司曾经因为财务造假而受到严重的财务危机。

财务造假案例

财务造假案例

财务造假案例财务造假案例之一:“庄家”与“资本运作”这个案例,是国内庄家们最常使用的所谓“财技”。

假设某国内上市公司,总股本1亿股,业绩较差,正常情况下可以取得每股利润0.1元,此时的每股股价5元,则市赢率50倍(5/0.1=50)。

此时来了一个庄家,相中了这家上市公司,并经过一段时间购买了40%的股票,即4000万股,每股5元,庄家总共投入2亿元(4000万*5元)。

接着,上市公司把一笔分文不值的劣质资产高价卖掉,假设劣质资产多卖了1亿元。

暂时充当冤大头的买家往往就是庄家自己,则这笔买卖让庄家损失了1亿元,但让上市公司增加了1亿元利润,即每股利润提升1元,使每股利润达到1.1元(0.1+1=1.1)。

如果上市公司的市赢率还保持50倍不变,则股价为55元(50*1.1=55)。

此时庄家持有的股票市值为22亿元(4000万*55元)。

如果庄家能在这个价位卖掉股票,减去当初投入的2亿元和卖劣质资产损失的1亿元,庄家最终获利19亿元,投资汇报率850%(19亿/2亿-1=850%)。

以上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做庄过程。

当初庄家吃的亏越多,为劣质资产付出的越多,就能为上市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从而庄家最终的收益就越大。

实战中,过程会比较复杂,但本质上还是“空手套白狼”,也有人美其名曰为“资本运作”。

但无一例外,庄家都是巧妙盗用了收入、利润、市盈率等概念和会计准则的灰色地带,将缺乏财务知识的投资者骗入局中,达到轻松获利的目的。

中国的股票市场上充斥了一批这样的公司,搞不清它们的主营业务是什么,成天买这卖那地搞“重组”,吃小亏、占大便宜地搞“资本运作”,形成了这个“系”那个“系”。

而被重组的公司,去年还是ST,或者市赢率几百倍,今年每股利润就可以弄到1元多,市赢率只有10来倍,把普通投资者给绕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

你说,这种重组,到底将什么进行了重组?财务造假案例之二:互相买卖这个案例,是去年被揭发的美国上市公司一系列财务造假的典型一例,是电信运营商和宽带网络运营商惯用的伎俩。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及造假方法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及造假方法

的烟台某证券公司老总商量对策,决定将 1000 万股内部职工股过户至个人账户。 隋元柏从老家山东文登收集了 40 个身份证,在原山东证券公司北马路营业部开 立了 40 个自然人账户,将振东公司持有的 1000 万股内部职工股分别过户至这 40 个自然人账户中。
为了奖励部分优秀职工,东方电子在 1996 年前从一级市场上另行购买了 44 万股内部职工股。为处理好这部分股票,由高峰回老家龙口,收集了 4 个身份证, 在山东证券公司北马路营业部开立账户,将 44 万股内部职工股过户至这些人个 人名下,此后分散在 44 个个人账户中的 1044 万股内部职工股,交由公司证券部 掌管。此事在公司内部只有隋元柏、高峰等极少数人知情。
东方电子上市后,每年初都制定了一个年增长速度在 50%以上的发展计划 和利润目标,而按公司的实际生产情况,是不可能完成的,于是在每年年中和年 底,根据实际完成情况与计划目标的差异,由抛售股票收入来弥补。
为此,公司形成了一个在隋元柏指挥下的由证券部、财务部和经营销售部门 分工合作组成的“造假小组”。
证券部负责抛售股票提供资金。公司从 1998 年开始抛售持有的内部职工股, 一直到 2001 年 8 月份,每年抛售的时间大约都集中在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披露 前,每次抛售的数量由公司业绩的需要而定。隋元柏每次告诉高峰需要多少资金, 并限定在一定的时间和指定的价位范围内卖出,高峰再给证券部的两名工作人员 下指令,在证券公司抛售股票,并将所得收入转入公司在银行的账户。
伴随着一系列巨额虚假业绩,东方电子在证券市场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 话”。资料显示,自 1997 年 1 月 21 日上市以来,东方电子股本连年高速扩张, 1996 年度每 10 股送 4 股转增 6 股,1997 年度每 10 股配 1.667 股,1998 年中期每 10 股送 8 股,1999 年中期和年终连续推出每 10 股送 6 股转增 4 股和每 10 股送 2.5 股转增 3.5 股。而在股本大比例扩张的基础上,公司业绩与股本扩张保持了同 步增长,1997 年至 2001 年中期,公司的每股收益分别为 0.51 元、0.56 元、0.53 元、0.52 元、0.26 元,成为证券市场上极为罕见的“东方电子现象”。

近年会计人员违规案例

近年会计人员违规案例

近年会计人员违规案例那我给你讲几个近年会计人员违规的案例吧。

一、康得新财务造假案。

1. 事件经过。

康得新曾经可是个明星企业呢。

但是啊,他们家的会计人员和公司高层勾结,搞出了超级大的财务造假。

他们虚增了巨额的营业收入和利润。

怎么虚增的呢?就是在会计账目上做手脚,比如说虚构销售业务。

本来没卖出去那么多产品,硬是在账上记了一大笔销售出去的收入,就好像是在画饼,还把这个饼画到了账本上。

他们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手段,让公司看起来盈利状况特别好,连续四年虚增利润达到119亿元。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就像一个人本来口袋里没几个钱,却硬要装作是个大富翁。

2. 后果。

这种造假行为被发现后,康得新的股票那是一落千丈。

投资者可就惨了,很多人因为相信了公司漂亮的财务报表而投资,结果血本无归。

那些参与造假的会计人员呢,当然也受到了严厉的处罚,有的被吊销了会计从业资格证,甚至还面临着刑事指控,就像玩火玩大了,最后把自己也给烧着了。

二、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案。

1. 事件经过。

瑞幸咖啡,大家都知道吧,到处都是它的门店。

可谁能想到,他们的会计也在搞鬼呢。

他们通过虚增销售额的方式来美化公司业绩。

比如说,他们可能自己编造了一些根本不存在的订单,或者是让员工自己下单来虚增销售量。

这就好比是自己给自己送钱,在账本上却显示是顾客买咖啡的收入。

而且啊,他们还在成本核算上做文章,故意把成本算低,这样利润就显得更高了。

这就像一个小商贩,本来进价10元的东西,他非说进价是5元,然后按照正常售价卖出去,就说自己赚了很多,其实是在骗人。

2. 后果。

事情曝光后,瑞幸咖啡的声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在美国股市上,股价暴跌,还面临着很多投资者的诉讼。

那些参与造假的会计人员也没好果子吃,被追究责任,而且整个事件也让瑞幸咖啡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危机,好多门店都受到了影响,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块倒了,带动一片都倒了。

三、獐子岛“扇贝去哪儿了”事件。

1. 事件经过。

獐子岛的会计人员可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与教训总结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与教训总结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与教训总结近年来,财务造假已经成为了企业界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

财务造假行为不仅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还对整个市场经济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本文将以几个财务造假案例为例,分析其原因,并从中总结教训,以期引起更多关注与警惕。

一、案例分析1. 养元饮品养元饮品是一家在中国市场占有较高份额的饮品生产企业。

然而,该公司在2016年被曝出涉嫌财务造假。

经过调查发现,养元饮品通过虚构交易、操纵收入和利润等手法,为了使财务数据看起来更好,提高公司价值,吸引投资者。

2. 美盈森美盈森是一家知名的美容产品公司。

然而,在2018年,公司因涉嫌利润虚增,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经过调查发现,公司存在夸大销售额、虚构客户等行为,以掩盖实际盈利状况,误导投资者。

3. 长江电力长江电力是中国一家大型能源公司,也曾因涉嫌财务造假而备受关注。

调查显示,长江电力集团存在虚增利润、编造交易及夸大资产等行为,以掩盖实际亏损,误导投资者。

二、案例分析财务造假案例的背后,常常与一系列原因有关:1. 利益驱动企业为了获取更多投资与融资机会,往往会通过虚构业绩来吸引投资人的注意。

公司高层也出于个人或团队利益考虑,常使用财务报表来掩盖存在的财务问题。

2. 控制环境不严谨企业对财务管理的控制环境存在一定漏洞,监督机制不健全,审计、内部控制等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薄弱环节容易被人为操作。

3. 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在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评估时,往往受限于企业披露的信息。

企业隐瞒或夸大财务数据,导致投资者对企业真实状况难以判断,容易受到误导。

三、教训总结为了避免财务造假问题的发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教训:1. 加强监管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并制定严厉的处罚措施,提高对财务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

2. 强化内部控制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完善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保持透明度与规范性。

财报造假案例

财报造假案例

财报造假案例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虚增利润、掩盖亏损或者隐瞒真实财务状况,而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故意进行的欺诈行为。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案例来了解一些财报造假的实例。

2001年,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安然公司因为在财务报表中虚增利润、隐瞒亏损,最终导致公司破产。

安然公司的高管通过虚构交易、虚报收入等手段,使得公司的财务状况看起来非常乐观,但实际上公司已经陷入了巨大的债务中。

安然公司的破产案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企业破产案之一,也引发了对于企业财务报表真实性的深刻反思。

另一个著名的财报造假案例是中国的“新希望集团”事件。

2010年,新希望集团因为涉嫌财务造假,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新希望集团在财务报表中虚报利润、隐瞒亏损,虚构业绩等行为,严重违反了《证券法》的相关规定。

这一事件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此外,还有不少企业因为财务造假而受到处罚或者破产。

比如,2015年,中国一家名为“康得新”的上市公司因为涉嫌财务造假,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康得新在财务报表中虚构了大量业绩,虚报资产、收入等信息,最终导致公司的股价暴跌,市值大幅缩水。

财务造假不仅仅是企业的道德败坏,更是对投资者的欺骗。

财务造假不仅会损害企业的声誉和利益,也会对整个市场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因此,各国的监管部门都在加强对企业财务报表真实性的监管,加大对于财务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以维护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总之,财务造假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利益,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更是对整个市场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企业应该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诚实守信地编制财务报表,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行为,以维护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是指公司在财务报表中故意虚增收入、减少成本、隐藏负债
或者其他财务数据,以达到误导投资者、股东和监管机构的目的。

财务舞弊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声誉和利益,也对整个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造成了严重伤害。

下面将介绍一些典型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

2001年,美国能源巨头安然公司因为涉嫌虚报收入、隐藏负债等财务舞弊行为而破产。

这一案例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企业破产案之一,也是财务舞弊的典型案例之一。

安然公司在财务报表中虚报了数十亿美元的收入,同时通过各种手段掩盖了巨额的负债,从而误导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最终导致了公司的破产和数千亿美元的损失。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中国的康得新。

2011年,康得新因为涉嫌财务造假而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康得新在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虚报利润数亿元,同时隐瞒了大量的负债和坏账准备,从而误导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最终,康得新被证监会处以重罚,并在2014年被终止在深交所上市。

除了上述两例,还有很多其他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这些案例给投资者和
监管机构敲响了警钟。

财务舞弊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利益,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和市场的秩序。

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加强内部控制,规范财务报表,增强信息透明度,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投资者而言,加强尽职调查,提高风险意识,选择合规的上市公司进行投资,也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利益,
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和市场的秩序。

因此,各方都应该加强监管,加强内部控制,提高风险意识,共同维护市场的健康发展。

财务报告作假的案例

财务报告作假的案例

财务报告作假的案例
财务报告作假的案例
1、美国喷气机公司(Jetess)案
美国喷气机公司(Jetess)曾在2007年被指控在其2004年财务报表科目上作假,以掩饰实际的财务状况。

该公司被指控涉嫌以虚假的销售收入统计来隐瞒盈利收入较少,从而向投资公司报告虚假的财务数据。

根据司法调查,美国喷气机公司使用不正当的会计技巧,试图掩盖2004年的经营状况。

该公司涉嫌伪造了营销活动,以支持它宣布的业绩,虚报了四季度的营业收入,以及管理层非法挪用公司资金,涉及金额达数千万美元。

2、德怀特梅尔公司(Deutsche Meler)案
德怀特梅尔公司(Deutsche Meler)曾在2009年被指控在其2008年财务报表上作假,以掩盖实际的财务状况。

该公司被指控将损失电子列入营收中,以报告虚假的收益和盈利。

法院审查时查出,该公司在2008年以虚假的营业收入统计报告,在计入了营收之前,将损失电子记入营收中,从而将损失准确报告差了320万美元。

3、福克斯媒体(Fox Media)案
福克斯媒体(Fox Media)曾在2011年被指控在其2010年财务报表上作假,以掩盖实际的财务状况。

该公司被指控虚报营业额,以报告虚假的收入和利润。

法院审查时查出,福克斯媒体在2010年将其实际收入虚假地记入营收中,从而将实际的收入报告高了约3.3亿美元。

另外,该公司还涉嫌虚报了季度盈利和年度盈利,以报告虚假的财务数据。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近年来,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屡见不鲜。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了不利影响。

本文将以一些典型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为例,探讨造假背后的原因及其对市场的影响,以期加强对财务造假行为的警惕和监管。

案例一:某A公司利润虚增某A公司是一家浙江地区的制造型企业,曾在A股上市。

在其上市前几年,公司的利润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

然而,经过调查发现,某A公司通过虚构销售额、低价收购母公司资产以及编造盈利模式等手段,将利润人为地虚增。

这种财务造假行为对投资者造成了重大损失,同时也损害了市场的正常运行。

案例二:某B公司虚假资产减值某B公司是一家拥有多个子公司的房地产公司,其股票在香港上市。

为了避免对公司财务状况的不利披露,该公司在减值测试中虚构了负债、夸大了利润,进而通过欺诈手段掩盖了资产负债风险。

这种财务造假行为使得投资者无法准确了解公司的真实风险状况,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损失。

案例三:某C公司编造虚假交易某C公司是一家大型互联网企业,其上市后几年内取得了惊人的业绩,引起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然而,经过深入调查,发现该公司编造了大量虚假交易、合同和收入。

这些虚假交易不仅使得公司财务数据失真,也让投资者陷入错误的判断和判断风险。

最终,该公司被证监会处以罚款并被暂停上市,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

财务造假案例背后的原因:一、利益驱使: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往往是为了掩盖真实经营状况,使公司股价得到提升,从而获得高额回报。

而一些高管、股东或内部人员往往会为了个人利益而参与其中。

二、监管不严:缺乏严格的财务监管机制也是导致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之一。

部分上市公司利用监管缺失,通过操纵账目和披露信息来误导投资者,进而获取不当利益。

三、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竞争情况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也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新3年财务造假案例

最新3年财务造假案例

最新三年财务造假案例1、*ST新亿虚增2018年营业收入1338.54万元、利润总额129.11万元,占当年披露营业收入的100%、利润总额绝对值的5.24%;虚增2019年度营业收入572.36万元、营业外收入7590万元、利润总额7924.82万元,虚增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占当年披露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55.13%、253.78%。

*ST新亿2018年、2019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

2、2022年2月14日,我国证监会开出了春节后的第一张罚单,而收到这张罚单的则是肥料产业的龙头金正大。

金正大在与自己的供应商、客户和外部单位进行虚构合同,空转资金,进行虚构贸易业务等财务造假让自己的企业虚增收入。

尤其是在2015年到2018年之间,累计虚增收入230.73亿元,虚增利润高达20亿元。

在近4年的时间里,金正大的高层隐瞒资本市场和数万的股民进行巨额财务造假。

3、乐视网 2007年至2016年累计虚增收入1872亿元、虚增利润17.37亿元。

4、科迪乳业 2016年至2018年累计虚增收入8.43亿元,虚增利润3亿元。

5、宜华生活 2016年至2019年虚增收入70.92亿元,虚增利润27.79亿元。

6、同济堂 2016年至2019年累计虚增收入21121亿元,虚增利润28.16亿元。

7、康得新 2015年至2018年虚增利润115.31亿元。

8、广州浪奇 2018年至2019年虚增营业收入128.86亿元,虚增利润412亿元。

9、宁波东力 2015年至2018年3月虚增收入34.82亿元,虚增利润4.36亿元。

10、中信国安 2009年至2014年累计虚增收入5.06亿元,虚增利润1013亿元。

11、龙力生物 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虚增利润6.7亿元。

12、粤传媒 2011年至2015年累计虚增收入5.99亿元,虚增利润5.61亿元。

13、天夏智慧 2016年4月至2019年6月累计虚增收入不少于30.86亿元,虚增利润不少于11.48亿元。

固定资产财务造假案例

固定资产财务造假案例

固定资产财务造假案例案例一:迈瑞医疗固定资产严重虚增案迈瑞医疗是一家中国医疗设备制造商,2012年,该公司被曝出固定资产财务造假。

迈瑞医疗将大量未投产的固定资产计入资产负债表,虚增了公司的资产规模和利润水平。

具体来说,迈瑞医疗通过虚构设备到货、虚构设备投产等手段,将大量未完成安装和投入使用的设备计入固定资产,夸大了公司的产能和资产规模。

这一造假行为导致了迈瑞医疗的财务指标出现严重失衡。

例如,公司在2011年虚增了1.2亿元的固定资产,导致2011年公司负债总额净额由原本的-2.84亿元变为正数1.16亿元。

此外,在2012年的财报中,迈瑞医疗将约1.1亿元的固定资产计入资产负债表,虚增了2012年的利润水平。

2013年初,有媒体曝光了迈瑞医疗财务数据造假的情况,公司股价急剧下跌。

随后,中国证监会对迈瑞医疗展开调查,公司高管被要求卸任,迈瑞医疗也被罚款500万元人民币。

案例二:齐翔蓝天固定资产虚增案齐翔蓝天是一家中国建筑工程公司,2014年,该公司因固定资产财务造假而引发了一场丑闻。

齐翔蓝天采取了多种手段虚增固定资产,以提高公司的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

具体来说,齐翔蓝天使用了给员工发放低配置工作防护用品、虚构特种工作票等手段,将人力成本计入固定资产,虚增了公司的固定资产规模。

此外,齐翔蓝天还通过虚构施工进度、夸大工程完成情况等手段,提前计入工程收入,虚增了公司的利润水平。

2015年,齐翔蓝天因财务数据造假被中国证监会处以罚款300万元人民币。

公司高管也被迫辞职,齐翔蓝天的股票也被暂时停牌。

以上案例说明了在固定资产财务造假中多种手段的运用,这些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投资者信心,也损害了公司的声誉和股东利益。

因此,加强对固定资产财务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至关重要。

会计人员财务造假案例

会计人员财务造假案例

会计人员财务造假案例在商业活动中,会计人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负责记录企业的财务交易并生成相应的财务报告。

一些不道德的会计人员却利用自己的职权进行财务造假,以获取非法利益。

这种行为不仅对企业经营和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还可能引发法律诉讼和刑事指控。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些经典的会计人员财务造假案例。

1. Enron丑闻2001年,美国第七大企业恩隆公司由于会计人员的财务造假而破产。

恩隆公司的高管和会计人员通过虚构公司业绩和利润来误导投资者,企图掩饰企业巨大的负债和亏损。

他们利用特殊目的实体(SPE)来转移债务,虚报利润,欺骗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这一丑闻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也导致了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出台,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2. WorldCom丑闻2002年,美国电信巨头世界通讯公司因为大规模的会计丑闻而宣告破产。

世界通讯公司的会计人员通过虚假账目和财务报告来掩盖公司真实的亏损,使公司的利润看起来更加可观,以吸引投资者继续投资。

一些高管还在公司财务报告中故意夸大资产和收入,并隐瞒了庞大的负债。

这一丑闻被揭露后,导致了公司破产以及高管和会计人员的刑事指控。

3. Toshiba会计丑闻2015年,日本知名企业东芝公司爆发了巨大的财务造假丑闻。

据披露,东芝公司的高层主谋了多年的财务数据造假行为,包括操纵营收和利润数据,掩盖巨额的亏损。

会计人员则配合高层进行数据篡改,以达到企业控制权的目的。

这一丑闻不仅粉碎了东芝公司多年来树立的良好形象,还导致了公司高层的集体辞职和数名会计人员的刑事处罚。

以上这些案例都是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巨大轰动的,它们反映了会计人员财务造假行为对企业和市场的严重危害。

公司管理层应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并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以防止和发现财务造假行为。

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核和监督,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真实性,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会计造假经典案例

会计造假经典案例

会计造假经典案例会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通过人为操作财务报表,虚增收入、减少成本、隐瞒负债等手段,来误导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从而达到欺诈的目的。

会计造假不仅会损害企业自身的利益,也会对整个市场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引发金融风险。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经典的会计造假案例,以便更好地警示和防范这一现象。

第一,Enron公司会计丑闻。

Enron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的能源公司,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气和电力公司之一。

然而,2001年,Enron公司因为涉嫌进行大规模的会计造假而破产。

该公司通过虚构收入、隐瞒负债,以及利用特殊目的实体等手段,掩盖了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

最终,Enron公司因为财务造假丑闻而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企业破产案之一。

第二,WorldCom公司会计丑闻。

WorldCom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的电信公司,也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电信公司之一。

然而,2002年,WorldCom公司因为涉嫌进行数十亿美元的会计造假而破产。

该公司通过虚构收入、操纵净利润,以及隐瞒巨额负债等手段,误导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最终,WorldCom公司因为财务造假丑闻而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企业破产案之一。

第三,中信证券会计丑闻。

中信证券是中国大陆的一家知名证券公司,也曾是中国证券市场的领军企业之一。

然而,2017年,中信证券因为涉嫌进行财务造假而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

该公司通过虚构收入、操纵业绩,以及隐瞒投资损失等手段,误导了投资者和监管部门。

最终,中信证券因为财务造假丑闻而受到了行政处罚,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一起重大事件。

以上这些案例都充分展示了会计造假对企业和市场所造成的严重危害。

因此,企业和相关监管部门应当高度重视会计造假问题,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高透明度和信息披露的质量,以避免和防范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同时,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也应当保持警惕,增强风险意识,理性投资,以免受到会计造假的伤害。

会计造假案例

会计造假案例

1. “百年老店”东芝再陷财务造假 2015年07月从2015年初至今,日企高层因为各种原因,频频出来道歉,先是东洋橡胶,再到丰田汽车,如今东芝的老大们也齐刷刷的低头鞠躬;有140年历史的东芝, 2008年以后被指持续地做假账,让企业凭空多出了1518亿日元的利润;东芝的问题最集中地表露出了日本企业目前的困境;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证券监管机构在接到来自东芝内部的举报后,从今年2月开始暗中调查该公司会计违规问题;日本证券监管机构认定,东芝未能实时计入亏损,涉嫌违反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受到强大外界压力的东芝公司不得不聘请由专业律师和会计师组成的第三方团队,对该公司进行独立审计;日本NHK援引未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的话说,外聘的第三方机构发现,东芝财务造假是“系统性的”,在质询了公司内部大约200名管理层人员之后,审计机构指出,东芝在很多业务上都涉嫌财务造假,如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半导体业务以及个人电脑业务;审计机构得出的结论是,东芝应该下调过去5年的营业利润1500亿日元约12亿美元,而此前日本共同社的一篇报道认为,东芝公司虚报的集团营业利润总额很可能超过1700亿日元,是该公司此前公布的3倍548亿日元;2.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财务造假案之一:世通公司WorldCom财务造假案世界通信公司成立于1983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成为美国的第二大长途电信营运商仅次于1877年成立的美国电报公司AT&T,如果不是司法部在2001年否决了世界通信与斯普瑞特Srint公司的合并方案,他很可能成为美国电信业的龙头老大;世界通信的成功应归功于其创始人本纳德·埃伯斯Bernard J. Ebbers在收购兼并方面的禀赋以及首席财务官司考特D·苏利文Scott D. Sullivan;从1983年成立至2001年,世界通信共完成了65项重大收购兼并;2002年7月21申请破产保护前,世界通信是一个业务范围覆盖65个国家,拥有85000名员工、1000多亿美元资产、350多亿美元营业收入,为2000多万个人客户和数万家公司客户提供语音话务、数据传输和因特网服务的超大型跨国公司;首先发现世界通信财务舞弊的是内部审计部的副总经理辛西亚·库伯Cynthia Cooper,2002年末被评为时代杂志一年一度的新闻人物此外,还有安然公司的雪伦·沃特金斯Sherron Watkins和联邦调查局的柯琳·罗莉Coleen Rowley根据SEC以及美国总检查长办公室向法院递交的起诉书,世界通信会计造假的动机是为了迎合华尔街财务分析师的盈利预测;世通的财务舞弊手法大致有以下五种类型;世通的财务舞弊手法大致有以下五种类型:1、滥用准备金,冲销线路成本滥用准备金科目,利用以前年度计提的各种准备如递延税款、坏账准备、预提费用冲销线路成本,以夸大对外报告的利润,是世通的第一类财务舞弊手法;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和司法部已经查实的这类造假金额就高达亿美元;2、冲回线路成本,夸大资本支出世通的高管人员以“预付容量”为借口,要求分支机构将原已确认为经营费用的线路成本冲回,转至固定资产等资本支出账户,以此降低经营费用,调高经营利润;SEC和司法部已查实的这类造假金额高达亿美元;3、武断分摊收购成本,蓄意低估商誉通可谓劣迹斑斑;除了在线路成本方面弄虚作假外,世通还利用收购兼并进行会计操纵;在收购兼并过程中利用所谓的未完工研发支出In- process R&D进行报表粉饰,是美国上市公司惯用的伎俩;其做法是:尽可能将收购价格分摊至未完工研发支出,并作为一次性损失在收购当期予以确认,以达到在未来期间减少商誉摊销或避免减值损失的目的;4、随意计提固定资产减值,虚增未来期间经营业绩世通一方面通过确认31亿美元的未完工研发支出压低商誉,另一面通过计提34亿美元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虚增未来期间的利润;5、借会计准则变化之机,大肆进行巨额冲销世通最终将收购MCI所形成的商誉确认为301亿美元,并分40年摊销;世通在这5年中的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占其资产总额的比例一直在50%左右徘徊;高额的商誉成为制约世通经营业绩的沉重包袱;为此,世通以会计准则变化为“契机”,利用巨额冲销来消化并购所形成的代价高昂的商誉;如何计提无形资产特别是商誉的减值准备,是财务会计面临的一大难题;2002年上半年,世通聘请安永Ernst&Young根据142号准则的要求对商誉进行评估,拟在第二季度确认一次性商誉减值损失150~200亿美元,估值差异幅度高达50亿美元;会计造假丑闻曝光后,世通聘请美国评估公司American Appraisal对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进行全面评估,得出的结论是:账面价值超过500亿美元的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已一文不值,拟在查清所有会计造假问题后,全额计提减值准备;两个着名的评估机构,在同一个会计年度内对世通商誉所做的价值评估,形成如此之大的反差,确实令人瞠目;3. 新大地财务造假案新大地是一家主营业务为良种油茶苗的培育与推广及油茶精深加工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其通过体外资金循环的方式成为了创业板历史上财务造假第一股并载入中国财务造假案的史册;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从事食用油加工业业务的企业除了西王食品和金健米业的毛利率维持在22%和15%左右之外,其余的企业毛利率均在6%上下波动;然而我们故事的主角新大地,茶油09年至11年的毛利率分别为%、%和%,有机肥10年和11年的毛利率分别为%和%,三年平均综合毛利率维持在40%左右;这高的离奇的毛利率背后是体外资金循环虚增的收入和成本核算的异常;有机肥在10年进入市场的时候毛利率是%,而在11年其毛利率提高至%;而在10年至11年期间,有机肥的销售量完成了%的增长,这已经不能用经济学常识去解释的了;试想一下,商家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把价格压低打进市场,但是新大地的有机肥在完成惊人的销售量增长同时,还保持着高额的毛利率和毛利增速;说这个违背经济学常识,是因为适用于撇脂定价法的商品一般都是受专利保护、需求价格弹性小的产品,而有机肥显然不满足以上条件;对于销量增长如此快的企业,其销售费用占收入的比重却不足3%,不禁让人对其销售增长产生怀疑:新大地将银行贷款、私下的股权转让协议收到的资金和以采购原材料和在建工程的名义耗费的资金转移至其关联方和控制的账户,把自有资金转移至体外;然后再通过销售的名义,把体外的资金汇入本公司,虚增利润;这种财务造假手法高超的地方在于,现金流量表的总量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审计师在对银行实施函证程序的时候,并不能发现异常情况;但是对于现金流量表的内部结构而言,则是完全打乱;新大地以在建工程的名义把自有资金转移出体外和把银行贷款的钱转移至体外,再通过销售的名义把资金汇回本公司,在这个过程中,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减少,但是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增加,最后的结果是营业收入增加而现金流总体没有发生变化;。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通过虚构交易、虚报收入、隐瞒负债等手段,对财务报表进行虚假陈述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也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财务造假案例,揭示其背后的动机、手段以及对企业和社会的影响。

案例一:安然公司财务造假案安然公司曾是美国能源行业的巨头,但在2001年,该公司因财务造假丑闻而崩溃。

安然公司通过设立复杂的特殊目的实体(SPEs),将负债隐藏在资产负债表之外,同时虚报收入,使得公司财务状况看起来比实际要好得多。

当真相被揭露后,安然公司股价暴跌,最终宣告破产,其高管和会计师事务所也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案例二:世界通信公司财务造假案世界通信公司是一家提供长途电话服务的公司,2002年,该公司被揭露通过虚增收入和隐瞒费用的方式,夸大了公司的财务表现。

世界通信公司通过将运营费用资本化,将其作为资产记录,从而减少了当期的费用,虚增了利润。

这一行为最终导致了公司破产,并引发了美国证券市场的信任危机。

案例三:中国银广夏财务造假案中国银广夏是一家上市公司,2001年,该公司被揭露存在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

银广夏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报收入和利润,以及隐瞒负债等手段,虚增了公司的财务业绩。

当造假行为被揭露后,银广夏的股价暴跌,投资者损失惨重,公司也受到了监管部门的严厉处罚。

财务造假的动机通常包括:1. 提高股价:通过虚增利润,使投资者对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产生过高的预期,从而推高股价。

2. 满足融资需求: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融资,可能会通过财务造假来美化财务报表,以满足银行和投资者的贷款条件。

3. 满足业绩考核:管理层为了达到业绩考核目标,可能会通过财务造假来实现短期的业绩目标。

财务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1. 虚构交易:通过虚构不存在的交易来虚增收入和利润。

2. 资产评估不实:对公司的资产进行过高的评估,从而虚增资产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务造假案例之一:“庄家”与“资本运作”这个案例,是国内庄家们最常使用的所谓“财技”。

假设某国内上市公司,总股本1亿股,业绩较差,正常情况下可以取得每股利润0.1元,此时的每股股价5元,则市赢率50倍(5/0. 1=50)。

此时来了一个庄家,相中了这家上市公司,并经过一段时间购买了40%的股票,即4000万股,每股5元,庄家总共投入2亿元(4000万*5元)。

接着,上市公司把一笔分文不值的劣质资产高价卖掉,假设劣质资产多卖了1亿元。

暂时充当冤大头的买家往往就是庄家自己,则这笔买卖让庄家损失了1亿元,但让上市公司增加了1亿元利润,即每股利润提升1元,使每股利润达到1.1元(0.1+1=1.1)。

如果上市公司的市赢率还保持50倍不变,则股价为55元(50*1.1=55)。

此时庄家持有的股票市值为22亿元(4000万*55元)。

如果庄家能在这个价位卖掉股票,减去当初投入的2亿元和卖劣质资产损失的1亿元,庄家最终获利19亿元,投资汇报率850%(19亿/2亿-1=850%)。

以上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做庄过程。

当初庄家吃的亏越多,为劣质资产付出的越多,就能为上市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从而庄家最终的收益就越大。

实战中,过程会比较复杂,但本质上还是“空手套白狼”,也有人美其名曰为“资本运作”。

但无一例外,庄家都是巧妙盗用了收入、利润、市盈率等概念和会计准则的灰色地带,将缺乏财务知识的投资者骗入局中,达到轻松获利的目的。

中国的股票市场上充斥了一批这样的公司,搞不清它们的主营业务是什么,成天买这卖那地搞“重组”,吃小亏、占大便宜地搞“资本运作”,形成了这个“系”那个“系”。

而被重组的公司,去年还是ST,或者市赢率几百倍,今年每股利润就可以弄到1元多,市赢率只有10来倍,把普通投资者给绕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

你说,这种重组,到底将什么进行了重组?财务造假案例之二:互相买卖这个案例,是去年被揭发的美国上市公司一系列财务造假的典型一例,是电信运营商和宽带网络运营商惯用的伎俩。

此案例中一般有两个上市公司合谋造假。

我们假设这两家公司,都是电信运营商,一个叫公司A,一个叫公司B。

故事是这样的:公司A投资建设了一个电信网络X,花了1亿美元;公司B 投资建设了一个电信网络Y,也花了1亿美元。

这时候,在电信运营业互相整合的幌子下,大家开始相互购买看中的电信网络。

于是,公司A花了10亿美元的高价从公司B中买了网络Y,公司B花了10亿美元的高价从公司A中买了网络X。

这样互相买卖一下,表面上看公司A和公司B都没有吃亏,但实际上,这两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将会如同魔法师眷顾,出现奇迹般的变化。

理由是这样的:对于公司A,投资网络X,花了1亿美元,卖了10亿美元,在当期形成9亿美元的投入产出差,而新买入的网络Y,完全可以按照固定资产来进行长期摊销,假设为10年,则当年只需摊销1亿美元,最终公司A将多实现利润8亿美元。

对于公司B,以上逻辑照样适用,公司B也将多实现利润8亿美元。

这就是为什么公司A肯花10亿美元去买一个1亿美元的网络,公司B也肯花10亿美元去买另外一个1亿美元的网络。

谁都不是傻瓜。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会比较复杂。

例如可能会有三家公司:A、B、C,分别有网络X、Y、Z。

A买B的网络,B买C的网络,C买A的网络,互相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和利益冲突,会更隐秘,更有欺骗性。

如果不是特别的专业人士,只从财务报表上是根本察觉不到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利润能如此简单地给创造出来,上市公司一旦尝到甜头,会对主营业务越来越没有兴趣;而且骗人的游戏一旦展开,就很难停下来,因为以后的9年中,每年1亿美元的摊销还必须进行,要想在今后保持高利润,就需要寻找更大的类似交易。

但没有现金流支撑的利润迟早要露馅的。

美国安龙公司就是搞了上千家专门从事这种“自买自卖”交易的帐外公司,造假的窟窿越来越大,实在支撑不下去了,最后来个一次总算账。

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者可能会在短期内陶醉在虚拟的利润中,并满足股价的上涨,但长久而言,得到的好处是有限的,因为这些利润都是少部分内部人制造出来的,根本不会产生新的现金流,甚至现金流还是负的(因为只要公司账面上有利润,就必须支付企业所得税,这笔钱是要实实在在从公司流出去的)。

真正无风险得到好处的是那些拿到高额奖金的CEO们和幕后股价的操纵者,这些内部人还能“先知先觉”、全身而退,把一个亏损累累的公司留给大部分还在梦中的普通投资者。

财务造假案例之三:非常规经营会计这里所称“非常规经营会计”是指租赁,托管,承包,巨额亏损公司托管,出包,或租赁出去后,即使是全资企业,上市公司对该子公司核算由权益法变成成本法,以收到托管费、承包费或租赁费确认投资收益;相反,关联方可以将一些优质资产托臂。

出包或租赁给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靠这些优质资产产生的利润扣除托管费,承包费或租赁费确认收入,计入其他业务利润,甚至作为主营业务利润,这些行为往往名为“租赁、托管、承包”实为上市公司贡献利润。

如某公司,该公司与主要股东××药厂签有2001年度为期一年的短期投资协议书,实际的投资款为2000万元,协议书规定投资产生盈亏按投资比例分成和承担,公司最高收益率不超过65%。

根据该协议书,公司在2001年度收到此项投资收益1159万元,业已计入当年利润,占当年合并利润总额的47.27%(公司当年的净利润为211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2001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0.28%,并且2000万元的投资款带来1159万元的投资收益,年回报率高达57.95%,比正常的投资回报率高出许多。

财务造假案例之四:“掏空”(科苑集团)大股东接力造假科苑集团两被掏空2007年初,安徽省科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获得宿州市政府财政补贴5500万元用于弥补去年亏损,预计2006年公司业绩将实现盈利。

政府巨额财政补贴使*ST科苑保牌有望成功,基本化解了“迫在眉睫”的退市风险。

与此同时,中国股市又一个造假的“惊人案例”也浮出水面。

安徽省科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2000年包装上市后,就陷入了造假、圈钱“怪圈”。

两任大股东“接力”造假,掏空上市公司后抽身退出,留下5亿多元银行债务的“烂摊子”。

包装上市招股承诺成空文科苑集团的前身是位于宿州市的安徽省应用技术研究所,原为一个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1995年,安徽省宿州科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其中安徽省应用技术研究所占95%的股权。

1997年,安徽省应用技术研究所改制后,除了国有股权约占19%以外,其余的都是科苑职工的自然人股,其中,所长汪德荣个人占有近30%的股权。

同年,安徽省宿州科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设立了安徽省科苑应用技术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上市时,安徽省应用技术研究所成为控股大股东,约占52%的股份。

科苑集团2000年上市时实际募集资金约3.88亿元。

科苑集团在《招股说明书》中说,募集资金将投入L-苯丙氨酸等7个项目,除个别项目外,全部是自主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其中有列入国家级及省级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的高科技项目,市场前景良好。

然而《招股说明书》的不少承诺成了“空头支票”:上市后不久,7个承诺投资项目,就有包括“动植物油脂及油脚综合开发新技术”这一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在内的3个项目,成了“空头支票”无法实施,涉及金额达1.4亿元,超过全部承诺投资额的三分之一。

对此重大变更,公司称因“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技术竞争优势减弱”等原因所致,一笔带过。

已经实施的4个项目中,有3个承诺投资额在4900万元左右的“高科技”项目也大幅“缩水”,投资额分别减少1100万至1700万元不等,其中2个项目列入国家级和省级火炬计划。

记者采访了解到,科苑集团上市时所承诺的“高科技”项目,仅仅是为了能够达到上市的目的而采取的包装措施,既缺乏深入细致的可行性研究,更没有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和步骤。

上市6年来,这些“高科技”项目非但没有给科苑集团带来收益,反而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

已经实施的3个“高科技”项目花费1亿多元,一个虽已建成但没有投产;有2个虽然已经投产,但是一直在亏损。

现任科苑集团董事长吴立平说,上市时很多所谓的高科技项目只是在“炒概念”。

募集资金项目变来变去,连我们自己都对不上号了。

但每年还要硬着头皮做年报,要“自圆其说”。

违规炒股巨额资金化泡影公告显示,科苑集团上市后,于2001年、2002年、2003年通过往来拆借给上海坤源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资金1.8亿元、1.78亿元、1.78亿元,截至2004年底,尚有余额17895万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00%)未能归还。

为此,深交所对科苑集团及其责任人进行公开谴责,称其对这些重大事项此前历年没有入账,也没有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记者采访了解到,上海坤源是由科苑集团自己出资设立的投资平台,由科苑集团原董事长汪德荣一手控制,由公司原财务总监坐镇上海掌管。

2000年上市之初,科苑集团就开始通过上海坤源进行证券投资,将巨额募集资金投入股市。

统计显示,其投入股市的资金最多时接近3.7亿元,绝大多数是募集资金。

更有甚者,上海坤源还向其他单位融资炒股,融资额达2亿余元。

2001年后股市低迷,科苑集团证券投资亏损严重。

到2002年6月,其沉淀在证券市场中的约1.8亿元亏损殆尽。

为了弥补炒股亏空,科苑集团从2001年起开始向银行大量举债。

截至2006年11月,公司银行贷款本息合计超过5亿元。

公司在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房产、酶工程技术中心大楼等资产,被一一拍卖。

为了弥补挪用募集资金形成的亏空,科苑集团在信息披露上大做文章。

一方面隐瞒大额银行贷款和违规担保事实。

另一方面,用虚拟在建工程、反复进行财务造假的手段来掩盖资金窟窿。

如科苑集团募股资金项目之一的“年产100吨天然维生素E项目”,原计划投资4900万元。

2003年年报披露完成投资4899万元,进度完成98%;规范后的2004年年报披露累计完成投资约3604万元,进度还是完成98%,就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在建工程投资额一下子大幅“缩水”近1300万元。

同样的造假手段在其他几个项目中也都存在,已完工的项目投资额,年报披露的数字4年就有3年不一样,相差竟然在1000万元左右。

连环掏空上市公司陷困境2002年6月,上海庆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庆安)投入1.1亿元,通过收购安徽省应用技术研究所自然人股东所持的科苑集团控股股东应用技术研究所77.39%的股权,成为科苑集团新的实际控制人。

公司职工反映,上海庆安重组科苑时,汪德荣等人炒股已形成1亿多元亏空。

汪德荣等人和上海庆安签订秘密补充协议,约定重组后不得对前任进行审计,不得追究前任经营者的责任,汪德荣等高管在拿到巨额转让金和以上承诺后,放心退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