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典型压轴大题汇总及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压轴题集63道+有题有答案

高中地理压轴题集63道+有题有答案1. 题目:解释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答案:地理环境指着地球上各种自然要素的分布和相互关系。
它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决定了人类聚居和经济活动的区域分布、决定了农作物种植和养殖的适宜区域、决定了交通和交流的便利性等。
2. 题目:简述地球的构造和特点。
答案:地球包括了地壳、地幔、地核以及大气圈等构造层。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主要由岩石组成;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一层,主要由固态岩石构成;地核则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地球还有一个大气圈,由各种气体组成,保护地球上的生物。
3. 题目: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答案:板块构造理论是指地壳由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板块组成,并且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是在不断运动的。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球上的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等现象,同时也解释了地球上的大陆漂移和构造形成。
4. 题目:简述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意义。
答案:中国位于东亚,濒临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中国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在地缘政治上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国之一。
中国的地缘政治位置还对其周边的国际关系产生较大影响,如中缅印经济走廊和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争端。
5. 题目:简述农业区位理论。
答案:农业区位理论是指农业生产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它考虑了地理环境、气候、土壤、交通等因素对农业产量和效益的影响,并以此来解释农业的区域分布和发展趋势。
...(继续添加题目和答案,直至共计63道题目)。
(全国卷Ⅰ)2020年高考地理压轴卷(含解析)

(全国卷Ⅰ)2020年高考地理压轴卷(含解析)一、选择题马拉开波湖区是南美洲最为湿热的地区,除北部沿岸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外,湖区大部分高温多雨,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
读图,回答1~3题。
1.导致马拉开波湖区高“湿”的主要原因是()A.湖面广,蒸发旺盛,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B.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气流上升多对流雨C.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被山地抬升,多地形雨D.加勒比海沿岸飓风强烈,多暴雨2.马拉开波湖()A.位于板块交界处,为火山口湖B.为内流湖,湖水清澈,水质好C.湖水盐度不均,南部比北部低D.周边植被茂盛,为常绿阔叶林3.马拉开波湖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有()①河流注入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饵料丰富②低纬地区光热充足,利于浮游生物生长③湖区面积广大,为鱼类生存提供广阔空间④湖区与外海相通,寒流和暖流在此交汇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下图为加蓬共和国水文图。
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4. 加蓬每年有两个旱季,5月中旬到9月中旬为大旱季,12月中旬到次年2月中句为小旱季。
其旱季的形成原因是()A. 副高控制,气流下沉B. 信风影响,空气干燥C. 处于山地的背风地带D. 受寒流降温降湿影响5. 图中港口建港的优势气象条件是()A. 淡水资源充足B. 大气能见度高C. 全年风力微弱D. 昼夜温差较小6. 下列关于图中洋流的说法正确的有()①图中洋流的成因为风海流②将甲河泥沙带到港口沉积③使沿岸地区形成荒漠景观④寒暖流交汇容易形成渔场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亚速海是世界上最浅的海,海水盐度低,沿岸常年有海流,冬季封冻面积大。
刻赤海峡是连接亚速海和黑海的通道,二战时建有铁路大桥,后因自然原因损毁,2018年俄罗斯新建的刻赤海峡公铁两用大桥通车。
下图为亚速海及周边区域略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下列对亚速海海水盐度低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A. 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B. 受西风影响,冬季降水多C. 大量淡水河流水的注入D. 海域较封闭,海水交换慢8. 图中甲处海流的方向为A. 自南向北B. 自北向南C. 自东向西D. 自西向东9. 二战期间,刻赤海峡大桥自然损坏的原因最可能为A. 地震损毁B. 火山摧毁C. 浮冰撞毁D. 泥沙淤积河南郭亮村位于太行山一处绝壁之巅。
地理高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地理高考真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关于地球自转的影响,以下哪项描述是正确的?A. 地球自转使得地球形状呈现扁球体。
B. 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
C. 地球自转会影响气候类型。
D. 地球自转是地球公转的结果。
答案:B解析: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旋转,这个运动是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
地球形状呈现扁球体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使得赤道部分膨胀,但这与选项A的表述不完全一致。
气候类型主要受纬度、地形、洋流等因素影响,与地球自转关系不大,排除C选项。
地球公转是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它是季节变化的原因,与地球自转无直接关系,排除D选项。
2. 下列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错误的是:A. 热带地区因太阳辐射强烈,导致空气上升。
B. 极地地区因气温低,空气下沉形成高压。
C. 费雷尔环流位于对流层高层。
D. 哈德莱环流是大气环流中最基本的环流。
答案:C解析:费雷尔环流是指在中纬度地区,由于温差引起的大气环流,主要发生在对流层中层,而非高层。
对流层高层主要是平流运动,不形成费雷尔环流。
其他选项描述正确:热带地区因太阳辐射强烈导致空气上升,极地地区因气温低形成高压,哈德莱环流是大气环流中最基本的环流之一。
3. 以下哪种地貌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A. 河流冲积平原B. 火山C. 断层D. 沙漠答案:A解析:地貌的形成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而外力作用则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
河流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流速减缓时沉积形成的,属于外力作用的结果。
火山和断层是地壳运动的直接表现,属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沙漠的形成与气候干旱、风力作用等因素有关,但不是单纯由外力作用形成。
4. 以下哪种气候类型不属于东半球?A. 热带雨林气候B. 地中海气候C. 温带海洋性气候D. 温带大陆性气候答案:C解析: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洲西北部、南美洲南部等地,这些地区受海洋影响显著,四季温差小,降水均匀。
2024年2024届高三全国卷III高考压轴考试卷文科综合地理试卷及解析7088

2021年2021届高三全国卷I I I高考压轴考试卷文科综合地理试卷★祝考试顺利★(含答案)一、选择题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太阳位置有很大变化。
2017年二十四节气每个对应日期的9点,某摄影爱好者在北京海淀区的一栋高楼上,从朝东的窗口以相同位置拍摄太阳。
一年下来,他将拍摄的24个太阳叠加,全部位点呈现为倾斜的“8”字形(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1-2题。
1.该摄影师在夏至日9点拍摄太阳时,太阳所处的方位是()A.东北B.正东C.东南D.正南2.下列节气中,北京昼夜长短差值最大的是()A.立夏B.白露C.立冬D.小寒车尔臣河发源于昆仑山北坡,在若羌县境内注入台特玛湖。
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台特玛湖曾一度干涸。
经过近15年的生态输水,台特玛湖出现了近500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读车尔臣河流域图,据此完成3-5题。
••••••••••••••••••♦•・•••♦・•」-*-<vXv2ooo-?:3dbb'5000图2图例1000-等高线(m)•湖泊®县城・•::::;:・沙漠~常年河时令河3.车尔臣河下游()A.水能资源丰富C.有明显的春汛B.河流含沙量较大D.流量季节变化小4.台特玛湖大面积湿地的出现导致()①土壤水分条件得以改善③湖区的生物多样性增加A.①②B.②③②土壤养分条件明显改善④湖区灌溉农田面积增加C.①③D.②④5.2010年6月,车尔臣河流域发生罕见洪涝灾害,推测其原因是()A.气温异常升高B.冷锋带来暴雨C.暖锋连续降水D.气旋活动增强阿威罗(约40.6°N,8.7°W)位于葡萄牙西北部的河海交汇口,为中世纪兴起的一座主渴湖沿岸的港口城市。
在渴湖逐渐演变为陆上新地后,人们开凿运河连通大西洋。
运河有小木船穿梭往来,当地人称其为摩里西罗(见图3)o据此完成6-8题。
6.7.8.图3原有渴湖区演变为陆上新地的主要原因是A.泻湖入海口自然堵塞C.海平面下降,海水后退在新地上开运河的主要目的是①航运②灌溉③排洪 B.D.A.①② B.①③ C.渴湖时期,摩里西罗的主要功能是A .捕捞水产品 B.市民出海 C.围海造田,发展农业填海造陆,增加城市用地④发电②③ D.①④货物中转D •游客观光针对藏南地区江北公路沙害问题,某研究所于该地区进行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防风固沙效益研究。
2019-2020年高考压轴卷地理含解析

2019-2020年高考压轴卷地理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44分)本部分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北京时间xx年04月17日07时58,厄瓜多尔发生7.8级地震。
震中位于厄瓜多尔沿岸近海附近(北纬0.46度,西经79.73度),距厄瓜多尔首都基多约175公里。
震源深度20.2公里。
因地震灾害,厄瓜多尔全国已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图M是震中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题。
1、震中附近海域属于A.消亡边界,海沟B.消亡边界,海岭C.生长边界,海沟D.生长边界,海岭展线是展长线路的缩略说法。
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段的关角展线群是我国现存展线最密集的地方,随着xx年新关角隧道的通车,关角展线群将会被取代。
下图示意关角展线群及某段展线景观。
读图完成2~3题。
2、铁路建设采用展线技术的目的是A.尽可能多的经过城镇B.避开断裂构造和地震带C.节省铁路建设的投资D.减缓坡度降低修建难度3、有专家认为,关角展线是即将消失的景观,其原因是A.减轻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危害B.缩短距离和列车的运营时间C.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提升D.保护自然环境减少人为破坏下图为xx 年2 月6 日摄影师在西湖拍摄到的日出景象。
太阳从城隍阁正后方升起,金色的阳光勾勒出阁的形状,投向湖面,呈现出非常优美的景观。
读图完成4-5题。
4、拍摄该日出照片时,摄影师位于城隍阁的什么方向()A.东南B.东北C.西北D.西南5、下列日期中,在同一地点也可能拍到上图所示日出景观的是()A.5 月6 日B.8 月5 日C.11 月7 日D.12 月22 日xx 年,巴西圣保罗遭遇了一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
科学家认为,一种叫做“大气阻塞”的风动现象改变了南美洲风的正常路径。
下图为大气运动受阻塞前后“正常路径与大气阻塞路径示意图”,读图完成6-7 题。
6、当出现“大气阻塞”的风动现象时,控制巴西东南部的天气系统为()A.高压系统B.低压系统C.冷锋D.暖锋7、关于“大气阻塞”的风动现象以及对南美洲造成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①该气流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②巴西东南部干旱少雨③亚马孙上游地区的降水量将大幅增加④南美洲“大气阻塞”的风动现象对热带地区的影响较大A.①②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xx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新提法是城市主导用地布局模式要由“大院式”向“街区式”转变。
【高中地理】押题卷二 2023年冲刺高考地理考前押题金榜卷(辽宁专用)(解析版)

2023年冲刺高考地理考前押题金榜卷(辽宁专用)地理卷(二)(本卷共1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注:风向可用风向方位角表示,下图为我国华北山区某地气象站1月某日风向与气温增减变化示意图。
风向方位角指以正北方向为起点,顺时针方向转动过的角度。
)该日,山谷风环流较为强盛。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日最高气温最可能出现在()A.10时B.12时C.15时D.18时2.推测气象站18时前后气温变化的原因是()A.风向骤变,西北风影响增强B.坡面降温,冷空气向下堆积C.云层增厚,大气逆辐射增强D.形成逆温,谷底气温回升快【答案】1.C 2.B【解析】1.图示虚线为气温增减变化曲线,只要增减变化为正值,气温就是在升高,图示虚线大致在15点左右处于连续增温的最低位置,因此可能是该日气温最高的时间点,C正确,ABD 选项错误。
故选C。
2.由图示可知此期间山谷风环流较为强盛,说明盛行风比较弱,根据风向方位角的判读,可知18时前后西北风转东南风,西北风影响减弱,A 错误。
18时前气温变化显示日落后的气温变化,当地1月冬季,昼短夜长,18时前由昼转夜,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导致地面辐射减弱,使得18时前气温骤降,18时后山坡降温速度快,盛行下沉气流,冷气流在谷地积累导致谷地气温较低,B正确;同时抬升上方暖气流,形成逆温,18时后山坡气温回升,逆温不会导致谷底气温回升,D错误;云层增厚,大气逆辐射加强,温度应该升高,C错误;故选B。
Y企业是我国大型现代化客车制造企业,同时占据着国内专用车(中小学校车、救护车、观光车等)市场。
近年来,Y企业大力投入研发新能源客车,率先打开了国际新能源客车市场的大门。
2022年11月世界杯期间,由Y企业生产的888辆纯电动客车,驶进了位于西亚的“油气大国”卡塔尔。
下一步,Y企业将与卡塔尔开展深度战略合作,助力卡塔尔实现公共交通转型。
2024年高考地理终极押题密卷2(新课标)含答

2024年高考地理终极押题密卷2(新课标)一.选择题(共16小题)高山林线交错带是山地森林与高山灌丛草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其上边界的树线,由孤立的树木连接而成,代表了高山树木生长的最高海拔界限;下边界为林线,是封闭森林的最高海拔上限。
如图示意我国白马雪山和博格达山针叶林和灌丛草甸随高程的分布情况。
读图,完成1﹣2题。
1.与博格达山相比,白马雪山的()A.林线高,树线低B.林线低,树线高C.林线高,树线高D.林线低,树线低2.一座山的同一坡,树线存在差异,其影响因素最可能是()A.水分多少B.热量多少C.土壤类型D.坡度陡缓春玉米作为黄土高原农业生产系统中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对我国农业粮食生产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来为增加玉米产量,农民在播种玉米时多采用地膜与秸秆覆盖两种主要生产方式。
据此完成3﹣4题。
3.地膜与秸秆覆盖两种覆盖方式均可()A.利于夜间保温B.增强雨水储存C.提高白天地温D.防止水分蒸发4.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角度,该地更适宜采用()A.无覆盖B.地膜覆盖C.秸秆覆盖D.砂石覆盖工业气体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原料,工业气体产业是我国产业政策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
杭州某公司是中国气体产业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该公司与云南玉溪开展合作,在玉溪钢铁厂旁共建工业气体基地,建设四套空气分离设备及稀有气体粗提取装置。
据此完成5﹣6题。
5.推测杭州企业为玉溪工业气体基地建设主要提供()A.市场B.能源C.原料D.设备6.玉溪工业气体基地紧邻玉溪钢铁厂,主要为了()A.便于污染处置B.促进创新交流C.降低运输成本D.增强品牌影响礐石位于粤东汕头市内,指多石的山,以花岗岩石蛋丘陵地貌为特色。
如图示意礐石不足一百米范围内出现的馒头山、石蛋山、峰林山地质剖面。
读图,完成7﹣8题。
7.图示地貌景观的形成经历了()A.地壳下沉—沉积作用—挤压断裂—差异侵蚀B.地壳下沉—岩浆侵入—断裂抬升—重力崩塌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重力崩塌D.岩浆侵入—变质作用—风化侵蚀—地壳抬升8.随着外力作用的持续,短期内()A.馒头山顶部面积增大B.石蛋山表面起伏加大C.峰林山峰林数量增加D.山体间相对高差减小2023年10月,《广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探索房票(某种购置房屋的凭证)安置政策机制,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采用房票安置这一新的拆迁补偿方式。
全国卷Ⅱ2021年高考地理压轴卷含解析

(全国卷Ⅱ)2021年高考地理压轴卷(含解析)一、选择题下图为新疆阿勒泰地区四季牧场分布图,一般夏牧场选在气候凉爽、水草肥美的区域。
冬牧场(牧民称“冬窝子”)选在可为畜群防寒避风、羊群可刨吃到雪下牧草的地方。
据此完成1-3题。
图11.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阿勒泰地区山地牧场位置及转场路线的是()2.“冬窝子”可能出现在( )①环形山谷、盆地等凹陷地区的向阳面②水草丰美、温度适宜的山地北坡③植被茂密、狼群较少的云杉林地区④有逆温现象的中、低山草原带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推测该地区牧民的农事安排最有可能是( )A.春天配种,夏天孕育,秋天接羔,冬天催膘B.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C.春天孕育,夏天接羔,秋天催膘,冬天配种D.春天催膘,夏天配种,秋天孕育,冬天接羔下图示意长江某河段甲乙丙丁不同年份河道形态,据此完成4-6题。
图24.该河道演化的先后时间顺序是()A. 甲,丙,乙,丁B. 甲,丁,乙,丙C. 丁,乙,丙,甲D. 丁,丙,乙,甲5. 相对于丙时期,乙时期的上车湾水域()A. 水污染较轻B. 含沙量较小C. 河流水量大D. 水流速度快6. 若发生洪水灾害,最不利于泄洪的河道形态是()A. 甲B. 乙C. 丙D. 丁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是以水体中叶绿素a、氮磷总量、透明度、化学需氧量等为指标的水体营养状态评价方法,4个指标的数值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呈相关性,其中叶绿素a与之呈正相关。
下左图和下右图分别表示2017年巢湖东半湖和西半湖各监测点的营养状态指数(TLI(∑)),当TLI(∑)大于50则视为污染,指数越高,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越高,水质越差。
据此完成7-9题。
7. 下列关于巢湖TLI(∑)值时空分布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 东半湖各监测点TLI(∑)高峰值均出现在夏季B. 西半湖各监测点TLI(∑)低谷值均出现在冬季C. 西半湖湖心TLI(∑)值四季均高于东半湖湖心D. 西半湖各监测点TLI(∑)值均高于东半湖各监测点8. 根据材料可以推断()A. 东半湖叶绿素a平均值高于西半湖B. 东半湖水体透明度总体较西半湖低C. 增大入湖径流可以消除巢湖水体富营养化D. 该地夏季的伏旱加剧了湖泊富营养化程度9. 应对巢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可行措施有()①机械收割湖泊藻类②周边城市污水实施清洁排放③定期挖掘湖泊底泥④流域内禁止使用农药、化肥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下图为北半球某山地南、北坡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图中线段分别代表南、北坡自然一带的分布海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典型压轴大题汇总及答案解析1. 【综合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体效应是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
形成原因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
研究表明,影响山体效应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山体基面高度和降水。
图a示意山体效应概念模型,图b、c示意某山脉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高度。
小题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
答案: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热量已大为减弱。
小题2.简述10℃等温线在该山体的分布高度差异。
答案:山体内部分布高于山体外部;不同纬度山体内外的分布高度差不同,38°N 沿线差异较大(最大高度差达700m),40°N沿线差异较小(最大高度差约400m);山体外部西侧较山体外部东侧分布较高。
小题3.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
概述沿40度N纬线该山体林线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特点:内部高于外部;西部高于东部。
原因:内部山体效应强于外部,热量条件相对较好;西部气温较高、离海(太平)洋较近且是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1)山体效应形成原因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
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白天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大气温度较高。
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与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距地面热源距离远,热量已大为减弱,所以温度低。
(2)图b、c示意某山脉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高度。
根据图示曲线形态,10℃等温线在山体内部分布高于山体外部。
不同纬度山体内外的分布高度差不同,图示纵轴表示海拔高度,38°N沿线分布高度差异较大,最大高度差达700m。
40°N沿线差异较小,最大高度差约400m。
同一纬度,山体外部西侧较山体外部东侧分布的海拔较高。
(3)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
结合经纬度,c图位于北美洲西部山地,沿40°N纬线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状况,内部山体效应强于外部,热量条件相对较好,气温较高。
西部离海洋较近,是西风的迎风坡,太平洋水汽被山地抬升,降水较多。
所以,该山体林线分布特点是内部高于外部,西部高于东部。
2. 【综合题】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湖泊是流域中物质迁移的重要“归宿”,湖底的沉积物像“书页”一样记录了流域内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
洱海位于我国云贵高原西北部,其西侧的点苍山森林茂密,众多溪流发源于此,丰富的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汇聚于山前洼地,形成了云贵高原上的第二大湖泊。
小题1.简述点苍山东麓河流的特征。
答案:水系特征:流域面积小,河流短小、河床落差大,自西向东注入洱海。
水文特征:流速快,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小题2.推断图(a)中湖岸边的甲地至湖心处的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粗细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答案:湖底沉积物粒径粗细的变化:由甲地至乙地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原因:河流携带的泥沙是湖底沉积物的主要来源;河流流入湖泊时流速降低,所携带的泥沙逐步沉积;泥沙颗粒大的先沉积;因此湖底沉积物的粒径逐渐由粗变细。
小题3.历史上流域内气候干湿程度的变化会导致湖泊水域面积的增减,进而影响到入湖河流所携带泥沙的沉积条件。
因此,科学家常常利用湖底沉积物粒径粗细的变化推断流域内过往的气候变迁。
图(b)为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与其沉积时间的对应曲线。
概括自1300年至2000年之间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的变化趋势,推断图示地区近百年以来气候干湿状况的变化,并简述判断的理由。
答案:沉积物粒径变化趋势:沉积物粒径变化存在波动,但整体保持稳定。
1300年~1500年、1700年~1850年沉积物粒径逐渐减小;1500年~1700年、1850年~2000年沉积物粒径逐渐增大。
气候干湿状况的变化:气候逐渐变干燥。
理由:气候变干时,湖泊面积减小,河流入湖处距离湖心更近,湖底沉积物粒径增大。
小题4.考古证据表明,距今2、3千年以前洱海西岸地区就有了大量人类活动的痕迹。
当时人类活动的方式主要是砍伐森林、发展农耕和开采矿产。
试推测这一阶段人类活动对湖底沉积物沉积特征的影响。
答案:沉积物的数量增多;粒径增大;成分改变。
(1)读图,点苍山东麓河流的水系特征是流域面积小,河流短小、河床落差大,呈平行状自西向东注入洱海。
河流落差大,所以水文特征是流速快。
属于季风气候,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
位于热带,无结冰期。
(2)湖底的沉积物像“书页”一样记录了流域内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
河流携带的泥沙是湖底沉积物的主要来源,河流搬运能力与流速密切相关,由甲地至乙地,河流流入湖泊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泥沙逐渐沉积。
泥沙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所以由甲地到乙地,湖底沉积物的粒径逐渐由粗变细。
(3)根据图中沉积物粒径变化曲线,自1300年至2000年之间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变化趋势存在波动,但整体保持稳定。
横轴表示粒径大小,1300年~1500年、1700年~1850年沉积物粒径整体上逐渐减小,1500年~1700年、1850年~2000年沉积物粒径整体上逐渐增大。
历史上流域内气候干湿程度的变化会导致湖泊水域面积的增减,进而影响到入湖河流所携带泥沙的沉积条件。
近百年来,即1900~2000年间,沉积物粒径呈增大趋势,说明气候逐渐变干燥。
气候变干时,湖泊面积减小,河流入湖处距离湖心更近,河流入湖前流速较快,粒径大的沉积物被搬运位置距湖心更近,湖底沉积物粒径增大。
(4)当时人类活动的方式主要是砍伐森林、发展农耕和开采矿产为主。
植被破坏,地表径流增大,侵蚀、搬运泥沙能力增强,河流含沙量增大,湖泊沉积物的数量增多。
搬运能力强,沉积物的粒径增大。
农耕和开矿活动,使沉积物的成分也改变。
3. 【综合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植被覆盖度反映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以及植被生长的茂盛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植被的生长状态和生长趋势。
我国华北平原光热资源丰富,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
同一农业耕作区内,不同农作物的植被覆盖度差异明显。
下图示意华北平原植被生长期内林地和耕地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
小题1.说明该地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
答案:趋势: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呈现先升后降的单峰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8月份。
原因:华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春季气温回升,林地植物开始生长;8月份,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此后气温降低,树木落叶,植被覆盖度随之下降。
小题2.分析该地耕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出现双峰值的原因。
答案: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4~5月份正值冬小麦生长后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6月份是冬小麦的收获期,植被覆盖度下降;8月份玉米、高梁等农作物生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峰值。
(1)读图,根据图示曲线,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8月份。
按季节划分,从春季开始上升,夏季达到最高,此后开始下降,冬季最低。
主要因为华北平原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春季气温回升,林地植物开始生长,覆盖率上升。
8月份,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
此后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植被枯萎或叶落,植被覆盖度随之下降。
(2)根据材料,该耕地生态区位于华北地区,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4~5月份正值冬小麦生长后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
6月份是冬小麦的收获期,作物收获后,地表植被覆盖度下降。
小麦收获后,播种玉米等作物,8月份玉米、高粱等达到生长期峰值,植被覆盖率又出现峰值。
4. 【综合题】某大学地理系科考队暑假期间对庐山及图示地区进行了地质、地貌、水文等野外考察。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出发前老师提示:“此次考察要注意安全,特别是A区域常常出现火山喷发、地震等地质灾害”,请你帮助解释其中的原因。
答案: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边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小题2.考察中,同学们发现庐山地质构造与图中A、B、C、三地中的哪个地区非常相似。
试说出原因。
答案:地区:C地。
原因:位于断层相对上升的一侧。
小题3.当同学们到达B山山麓地带休息时,老师要求对照我国东部某地海陆分布剖面示意图,说出B处地貌形态形成的原因。
答案: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小题4.同学们在攀登B山中,依次观察到的自然植被可能是常绿阔叶林、______、山地针阔混交林、______、高山草甸。
同学们到达B山顶时,发现从山下带来的密封食品包装袋鼓起来了。
请你解释其原因。
答案:自然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原因:山上气压降低,压强减小。
小题5.在撰写《考察报告》时,甲、乙两位同学对“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与他们在火车上看到的自徐州到吐鲁番的植被变化”这一现象的解释持不同的观点。
甲同学认为:这种现象体现了同一种地域分异规律,成因也完全相同;而乙同学则认为:这种现象体现了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成因也不相同。
你赞成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乙同学的观点正确。
因为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是遵循了陆地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规律。
成因: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从而形成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
自徐州到吐鲁番的植被变化遵循了陆地自然带的经度地带性规律。
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水分条件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受温度条件的影响。
(1)读图,A区域是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边界处,是板块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所以常常出现火山喷发、地震等地质灾害。
(2)庐山地质构造与图中A、B、C三地中的C地非常相似。
庐山是断块山,位于断层相对上升的一侧。
C地位于断层处,且是相对上升的一侧。
(3)读图,B处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
地貌形态是山岭,形成的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4)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异规律,在攀登B山中,随着海拔升高,依次观察到的自然植被可能是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阔混交林、山地针叶林、高山草甸。
同学们到达B山顶时,发现从山下带来的密封食品包装袋鼓起来了。
是因为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降低,压强减小。
(5)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从而形成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
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