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典型压轴大题汇总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典型压轴大题汇总及答案解析1. 【综合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体效应是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形成原因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影响山体效应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山体基面高度和降水。图a示意山体效应概念模型,图b、c示意某山脉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高度。

小题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

答案:

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热量已大为减弱。

小题2.简述10℃等温线在该山体的分布高度差异。

答案:

山体内部分布高于山体外部;不同纬度山体内外的分布高度差不同,38°N 沿线差异较大(最大高度差达700m),40°N沿线差异较小(最大高度差约400m);山体外部西侧较山体外部东侧分布较高。

小题3.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概述沿40度N纬线该山体林线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特点:内部高于外部;西部高于东部。

原因:内部山体效应强于外部,热量条件相对较好;西部气温较高、离海(太平)洋较近且是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1)山体效应形成原因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白天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大气温度较高。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与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距地面热源距离远,热量已大为减弱,所以温度低。

(2)图b、c示意某山脉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高度。根据图示曲线形态,10℃等温线在山体内部分布高于山体外部。不同纬度山体内外的分布高度差不同,图示纵轴表示海拔高度,38°N沿线分布高度差异较大,最大高度差达700m。40°N沿线差异较小,最大高度差约400m。同一纬度,山体外部西侧较山体外部东侧分布的海拔较高。

(3)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结合经纬度,c图位于北美洲西部山地,沿40°N纬线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状况,内部山体效应强于外部,热量条件相对较好,气温较高。西部离海洋较近,是西风的迎风坡,太平洋水汽被山地抬升,降水较多。所以,该山体林线分布特点是内部高于外部,西部高于东部。

2. 【综合题】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湖泊是流域中物质迁移的重要“归宿”,湖底的沉积物像“书页”一样记录了流域内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洱海位于我国云贵高原西北部,其西侧的点苍山森林茂密,众多溪流发源于此,丰富的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汇聚于山前洼地,形成了云贵高原上的第二大湖泊。

小题1.简述点苍山东麓河流的特征。

答案:

水系特征:流域面积小,河流短小、河床落差大,自西向东注入洱海。

水文特征:流速快,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小题2.推断图(a)中湖岸边的甲地至湖心处的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粗细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答案:

湖底沉积物粒径粗细的变化:由甲地至乙地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

原因:河流携带的泥沙是湖底沉积物的主要来源;河流流入湖泊时流速降低,所携带的泥沙逐步沉积;泥沙颗粒大的先沉积;因此湖底沉积物的粒径逐渐由粗变细。

小题3.历史上流域内气候干湿程度的变化会导致湖泊水域面积的增减,进而影响到入湖河流所携带泥沙的沉积条件。因此,科学家常常利用湖底沉积物粒径粗细的变化推断流域内过往的气候变迁。图(b)为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与其沉积时间的对应曲线。

概括自1300年至2000年之间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的变化趋势,推断图示地区近百年以来气候干湿状况的变化,并简述判断的理由。

答案:

沉积物粒径变化趋势:沉积物粒径变化存在波动,但整体保持稳定。1300年~1500年、1700年~1850年沉积物粒径逐渐减小;1500年~1700年、1850年~2000年沉积物粒径逐渐增大。

气候干湿状况的变化:气候逐渐变干燥。

理由:气候变干时,湖泊面积减小,河流入湖处距离湖心更近,湖底沉积物粒径增大。

小题4.考古证据表明,距今2、3千年以前洱海西岸地区就有了大量人类活动的痕迹。当时人类活动的方式主要是砍伐森林、发展农耕和开采矿产。

试推测这一阶段人类活动对湖底沉积物沉积特征的影响。

答案:

沉积物的数量增多;粒径增大;成分改变。

(1)读图,点苍山东麓河流的水系特征是流域面积小,河流短小、河床落差大,呈平行状自西向东注入洱海。河流落差大,所以水文特征是流速快。属于季风气候,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位于热带,无结冰期。

(2)湖底的沉积物像“书页”一样记录了流域内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河流携带的泥沙是湖底沉积物的主要来源,河流搬运能力与流速密切相关,由甲地至乙地,河流流入湖泊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泥沙逐渐沉积。泥沙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所以由甲地到乙地,湖底沉积物的粒径逐渐由粗变细。

(3)根据图中沉积物粒径变化曲线,自1300年至2000年之间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变化趋势存在波动,但整体保持稳定。横轴表示粒径大小,1300年~1500年、1700年~1850年沉积物粒径整体上逐渐减小,1500年~1700年、1850年~2000年沉积物粒径整体上逐渐增大。历史上流域内气候干湿程度的变化会导致湖泊水域面积的增减,进而影响到入湖河流所携带泥沙的沉积条件。近百年来,即1900~2000年间,沉积物粒径呈增大趋势,说明气候逐渐变干燥。气候变干时,湖泊面积减小,河流入湖处距离湖心更近,河流入湖前流速较快,粒径大的沉积物被搬运位置距湖心更近,湖底沉积物粒径增大。

(4)当时人类活动的方式主要是砍伐森林、发展农耕和开采矿产为主。植被破坏,地表径流增大,侵蚀、搬运泥沙能力增强,河流含沙量增大,湖泊沉积物的数量增多。搬运能力强,沉积物的粒径增大。农耕和开矿活动,使沉积物的成分也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